2009届联考题——对比鉴赏 1.(陕西师大附中高200级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沪水送别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这两首送别诗都写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做简要说明 答 (2)《丹阳送韦参军》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1)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韩诗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 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后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这两句既写人又写景,一个“望”字暗示站立时间长 写出牵挂之切,足见友情之深。“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所及,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渐飞渐远,直 到消失,只剩下悠悠不尽的江水,作者无尽的思念也寄寓其中,意味隽永,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很有感染力 2.(陕西西安四校209届第一次语文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沂。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2009 届联考题——对比鉴赏 1.(陕西师大附中高 2009 级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 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 ①凤城:京城。 (1)这两首送别诗都写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做简要说明。 答: (2)《丹阳送韦参军》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 答案 (1)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韩诗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 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后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这两句既写人又写景,一个“望”字暗示站立时间长, 写出牵挂之切,足见友情之深。“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所及,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渐飞渐远,直 到消失,只剩下悠悠不尽的江水,作者无尽的思念也寄寓其中,意味隽永,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很有感染力。 2.(陕西西安四校 2009 届第一次语文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 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沂。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罟(gu)师渔夫,这里指船夫。 (1)王诗中首句“杨柳渡头行客稀”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请略作赏析 答: (2)这两首送别诗,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都新奇、形象、蕴含丰富,请略加分析 答 答案(1)“渡头”点明地点,“杨柳”点明节令,唐人有以折柳送行的习俗,烘托送别气氛。行客稀见 境地之凄凉,反衬送别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总之,首句从环境和感情上为下文作了铺垫。 (2)两首诗都用了比喻手法写离情。王诗以眼前无边无际的春色比喻自己心中无限依恋的惜别之情,且从 江南江北一齐随朋友而归:李诗则以眼前这浩浩东去、无穷无尽的长江之水比喻自己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二诗均即景抒情,状难写之情如在眼前,且情和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大意对即可) 3.(北京市西城区2009年1月抽样测试)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舂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注】①上林∶即上林苑,本是汉代长安附近的著名官苑,这里指唐代长安的花园。 (1)杨诗中出现了两类赏春的人,他们分别是
2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 罟(gǔ)师:渔夫,这里指船夫。 (1)王诗中首句“杨柳渡头行客稀”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请略作赏析。 答: (2)这两首送别诗,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都新奇、形象、蕴含丰富,请略加分析。 答: 答案 (1)“渡头”点明地点,“杨柳”点明节令,唐人有以折柳送行的习俗,烘托送别气氛。行客稀见, 境地之凄凉,反衬送别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总之,首句从环境和感情上为下文作了铺垫。 (2)两首诗都用了比喻手法写离情。王诗以眼前无边无际的春色比喻自己心中无限依恋的惜别之情,且从 江南江北一齐随朋友而归;李诗则以眼前这浩浩东去、无穷无尽的长江之水比喻自己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二诗均即景抒情,状难写之情如在眼前,且情和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大意对即可) 3.(北京市西城区 2009 年 1 月抽样测试)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①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送 春 王 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注】 ①上林:即上林苑,本是汉代长安附近的著名官苑,这里指唐代长安的花园。 (1)杨诗中出现了两类赏春的人,他们分别是 和
诗中所描绘的新春景象是 (2)王诗表现了怎样的情思?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3)对两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杨诗重在描写,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细节,歌颂了早春的美丽。 B.王诗重在议论,以生动的词句,明丽的意象,表达对春天的认识。 C.杨诗意在表明诗人应细心观察生活,诗歌应反映大众的思想感情 D.两诗均寄情于景;杨诗用了反衬的手法,王诗则以尾句直接抒情 答案(1)诗家(或“诗人”)看花人(或“其他人”) 刚刚吐出嫩黄的幼芽尚未全绿的柳枝 (2)表达了惜春之情,表达了留住美好事物的信念。暮春三月,春花已败,但仍有新花开放:代表着春天 来到的燕子日日在檐下飞来飞去;痴情的子规鸟半夜还在鸣叫:它们在共同努力,想留住那将逝的春天 (3)D 4.(北京市朝阳区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统一练习(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3)题。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①, 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 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2人。弱柳从风疑举袂, 丛兰裹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③。 【注】①杭州灵隐寺多桂树,传说“此月中种也”,中秋之夜,寺中有桂孑坠落。②洛城,即洺阳。创作词 时刘与白都在洛阳。③裹,通“浥”,沾湿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词开头两句直抒胸臆,后以“山寺寻桂”“枕上看潮”两幅场景抒情表意 B.“寻桂”一句实中有虚,“看潮”一句静中有动,两句皆景中有人,情趣盎然 C.刘词中独坐之愁人,与风中柳枝、带露兰草形成意境隽永的图画,构思新巧 D.两首词同一词调,且都是回忆江南春色之作,但具体内容与情感却不尽相同
3 诗中所描绘的新春景象是 (2)王诗表现了怎样的情思?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3)对两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杨诗重在描写,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细节,歌颂了早春的美丽。 B.王诗重在议论,以生动的词句,明丽的意象,表达对春天的认识。 C.杨诗意在表明诗人应细心观察生活,诗歌应反映大众的思想感情。 D.两诗均寄情于景;杨诗用了反衬的手法,王诗则以尾句直接抒情。 答案 (1)诗家(或“诗人”) 看花人(或“其他人”) 刚刚吐出嫩黄的幼芽尚未全绿的柳枝 (2)表达了惜春之情,表达了留住美好事物的信念。暮春三月,春花已败,但仍有新花开放;代表着春天 来到的燕子日日在檐下飞来飞去;痴情的子规鸟半夜还在鸣叫;它们在共同努力,想留住那将逝的春天。 (3)D 4.(北京市朝阳区 2008~2009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统一练习〈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3)题。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①, 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 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②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 丛兰裛③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④。 【注】 ①杭州灵隐寺多桂树,传说“此月中种也”,中秋之夜,寺中有桂子坠落。②洛城,即洛阳。创作词 时刘与白都在洛阳。③裛,通“浥”,沾湿。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白词开头两句直抒胸臆,后以“山寺寻桂”“枕上看潮”两幅场景抒情表意。 B.“寻桂”一句实中有虚,“看潮”一句静中有动,两句皆景中有人,情趣盎然。 C.刘词中独坐之愁人,与风中柳枝、带露兰草形成意境隽永的图画,构思新巧。 D.两首词同一词调,且都是回忆江南春色之作,但具体内容与情感却不尽相同。 2 0 0 9 0 4 0 9
(2)请用两个词概括白居易词中表达的对杭州的感情: (3)刘禹锡词中“弱柳从风凝举袂,从兰褒露似沾巾”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赏析。 答 谷案(1)D(白词写的是秋天的景色,刘词并非“回忆”。) (2)喜爱(或“赞美”)眷恋(或“怀念”) (3)运用拟人手法(或“比喻”“想象”),描写了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恍如一位女子正挥手举袖与春天作 别:碧绿的兰草沾满露珠,好似少女在惜别之际泪洒罗巾。表达了惜春、伤春的孤寂、哀愁情怀。 5.(山东省济宁市200-00学年度高三期末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答 (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情趣和意境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
4 (2)请用两个词概括白居易词中表达的对杭州的感情: 、 。 (3)刘禹锡词中“弱柳从风凝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D(白词写的是秋天的景色,刘词并非“回忆”。) (2)喜爱(或“赞美”) 眷恋(或“怀念”) (3)运用拟人手法(或“比喻”“想象”),描写了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恍如一位女子正挥手举袖与春天作 别;碧绿的兰草沾满露珠,好似少女在惜别之际泪洒罗巾。表达了惜春、伤春的孤寂、哀愁情怀。 5.(山东省济宁市 2008~2009 学年度高三期末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答: (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情趣和意境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
谷案(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来扣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 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畏春残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改清阴”的讴歌,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 的赞美。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 6.(河北省辛集中学2008~2009学年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词 李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鹧鸪词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1)两诗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都是表现一种愁苦之情的。这种“愁苦之情”具体说 来有何不同? 答 (②)两诗在表现手法上都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采用了传统手法中的哪一种?请简要说明 答 答案(1)李益诗主要是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苦,末句我们仿佛可以感觉到她盼望情郎归来的 急切心情。李涉诗有对“二女”的同情,有对屈原沉江自杀的叹息,也表现了自己的羁旅愁绪。不像李益 诗所抒之情集中一点,而是泛咏愁情 (2)起兴。李益诗由“斑竹”的典故及鹧鸪写起,勾起了自己怀念情郎的愁怀。李涉诗由湘江水深引出对屈 原沉江的感叹,由“斑竹”典故想到“二女”垂泪的故事,由鹧鸪的啼叫引起了自己的羁旅之愁。 7.(玉田一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5 答案 (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来扣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 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畏春残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改清阴”的讴歌,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 的赞美。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 6.(河北省辛集中学 2008~2009 学年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词 李 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鹧鸪词 李 涉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1)两诗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都是表现一种愁苦之情的。这种“愁苦之情”具体说 来有何不同? 答: (2)两诗在表现手法上都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采用了传统手法中的哪一种?请简要说明。 答: 答案 (1)李益诗主要是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苦,末句我们仿佛可以感觉到她盼望情郎归来的 急切心情。李涉诗有对“二女”的同情,有对屈原沉江自杀的叹息,也表现了自己的羁旅愁绪。不像李益 诗所抒之情集中一点,而是泛咏愁情。 (2)起兴。李益诗由“斑竹”的典故及鹧鸪写起,勾起了自己怀念情郎的愁怀。李涉诗由湘江水深引出对屈 原沉江的感叹,由“斑竹”典故想到“二女”垂泪的故事,由鹧鸪的啼叫引起了自己的羁旅之愁。 7.(玉田一中 2008~2009 学年度高三年级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 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的形象:第二首诗给我 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 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 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的秋风吹走了一年 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2010届联考题——对比鉴赏 1.(黄冈中学2010届高三语文八月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葚春归故山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答案(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 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 的赞美。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 2.(2010届广东省梅州揭阳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 野 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答: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的形象;第二首诗给我 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 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 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的秋风吹走了一年 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2010 届联考题——对比鉴赏 1.(黄冈中学 2010 届高三语文八月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 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 的赞美。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 2.(2010 届广东省梅州揭阳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滁①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夜发分宁寄杜润叟② 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注:①庆历八年,欧阳修由滁州知州改任扬州知州,此诗乃当时所作。②分宁即今江西修水,诗人的家乡 此诗是诗人离家赴任时所作 (1)两首诗的结句都有特色,你更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2)这两首诗都用了“常日醉”三个字,但表达的情感是不相同的。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1)答案有两种 ①喜欢欧诗的结句。结句用的是反衬手法,在饯别宴会上作为助兴的音乐,因离别在即,所以越是悦耳的曲 调,内心就越感到难受。结句发人思索,使诗意余韵不尽, ②喜欢黄诗的结句。结句是说弥漫在水天之间的风月在替人悲愁。以景物的凄凉衬托人的愁绪。拟物为人 以景传情,点明景替人愁,意味深长 (②)欧诗中的“常日醉”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一起开怀畅饮时的神情意态和诗人矛盾、激动的心情,饯行时当 地民众所表现出来的真挚友好之情,使诗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黄诗中的“常日醉”是说我只是像往常那 样喝醉了酒,下文景物的多愁善感与自身的浑然沉醉构成对比,因而他的醉是借酒浇愁的外在表现。 3.(四川省南充市八校2010届高三8月联考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题金陵渡[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①朱敦儒: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一个时期。 (1)两首诗词中都写了在金陵城附近所见的景色,但观察的视角和描写的手法却各不相同,请结合作品具体 说明 (2)前首唐诗以“愁”为诗眼,后首宋词以“悲”为诗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词不同的思想感情
7 别 滁①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② 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注:①庆历八年,欧阳修由滁州知州改任扬州知州,此诗乃当时所作。②分宁即今江西修水,诗人的家乡。 此诗是诗人离家赴任时所作。 ⑴两首诗的结句都有特色,你更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⑵这两首诗都用了“常日醉”三个字,但表达的情感是不相同的。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 ⑴答案有两种。 ①喜欢欧诗的结句。结句用的是反衬手法,在饯别宴会上作为助兴的音乐,因离别在即,所以越是悦耳的曲 调,内心就越感到难受。结句发人思索,使诗意余韵不尽。 ②喜欢黄诗的结句。结句是说弥漫在水天之间的风月在替人悲愁。以景物的凄凉衬托人的愁绪。拟物为人, 以景传情,点明景替人愁,意味深长。 ⑵欧诗中的“常日醉”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一起开怀畅饮时的神情意态和诗人矛盾、激动的心情,饯行时当 地民众所表现出来的真挚友好之情,使诗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黄诗中的“常日醉”是说我只是像往常那 样喝醉了酒,下文景物的多愁善感与自身的浑然沉醉构成对比,因而他的醉是借酒浇愁的外在表现。 3.(四川省南充市八校 2010 届高三 8 月联考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①朱敦儒: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一个时期。 (1)两首诗词中都写了在金陵城附近所见的景色,但观察的视角和描写的手法却各不相同,请结合作品具体 说明。 (2)前首唐诗以“愁”为诗眼,后首宋词以“悲”为诗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词不同的思想感情
答案(1)前首唐诗一、三联写景,由近及远,先写金陵的渡口和江边的楼阁,再将镜头逐渐拉远,依次 写出江水落潮,波动的月影,再遥望寥廓的星空,三两个星星在瓜洲城上空闪烁。侧重以动写静。后首宋词 前半部分写景,从城楼写起,再写天边夕阳如血,从天际而来的大江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侧重动静结合 (2)前首唐诗通过静谧的夜景,抒发了作者内心孤独的羁旅之愁 后首宋词通过涌动的夕阳衰景和凄清的秋意,抒发了自己国破家亡、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思 4.(广东顺德伦教中学20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阔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1)两首诗抒情主人公都是 ,表达的感情都是 (2)两首诗都用生活细节表达情感,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1)思念丈夫的女子:在家的女子对远在边关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2)第一首,以打起枝头的黄莺这一细节,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女子和丈夫只有在梦中可以会面, 而黄莺的啼叫切惊醒自己的好梦。第二首,写女子手提竹笼切忘记摘桑这一细节,写女子回味昨夜之梦,思 念丈夫的情景。以生活细节入诗,活泼自然,真切动人。 5.(湖南省浏阳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舟中读元九诗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1)根据这两首诗的背景,可以推断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 正是创作于这个时期,他的另一首 有名的长篇叙事诗是 (2)简要回答“惊坐”与“暗坐”的不同表达作用 答 (3)两诗第四句都以景结情,但“情”有别。请结合两诗分析“暗风”与“逆风”所表达的心情。 答案(1)《琵琶行》《长恨歌》 (2)“惊坐”主要写动态,表现了作者听到友人被贬消息时的震惊不安和担忧。“暗坐”主要写静态,表现 作者读到友人诗句后,既怀友又伤己的复杂心情 (3)“暗风”,即阴沉昏暗凄冷的风,表现作者身处垂死病中、挚友被贬的残酷现实中的悲凉凄冷心情。“逆 风”,既实指行船的顶头风,也虚指蒙冤被贬、前途多舛的遭遇,表现作者对时局的悲愤不平和对自己前途 的担忧 6.(湖南省株洲二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村夜
8 答案 (1)前首唐诗一、三联写景,由近及远,先写金陵的渡口和江边的楼阁,再将镜头逐渐拉远,依次 写出江水落潮,波动的月影,再遥望寥廓的星空,三两个星星在瓜洲城上空闪烁。侧重以动写静。后首宋词 前半部分写景,从城楼写起,再写天边夕阳如血,从天际而来的大江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侧重动静结合。 (2)前首唐诗通过静谧的夜景,抒发了作者内心孤独的羁旅之愁 后首宋词通过涌动的夕阳衰景和凄清的秋意,抒发了自己国破家亡、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思。 4.(广东顺德伦教中学 2010 届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1)两首诗抒情主人公都是_________,表达的感情都是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都用生活细节表达情感,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思念丈夫的女子;在家的女子对远在边关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2)第一首,以打起枝头的黄莺这一细节,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女子和丈夫只有在梦中可以会面, 而黄莺的啼叫切惊醒自己的好梦。第二首,写女子手提竹笼切忘记摘桑这一细节,写女子回味昨夜之梦,思 念丈夫的情景。以生活细节入诗,活泼自然,真切动人。 5.(湖南省浏阳一中 2010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1)根据这两首诗的背景,可以推断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 正是创作于这个时期,他的另一首 有名的长篇叙事诗是 。 (2)简要回答“惊坐”与“暗坐”的不同表达作用。 答: (3)两诗第四句都以景结情,但“情”有别。请结合两诗分析“暗风”与“逆风”所表达的心情。 答: 答案 (1)《琵琶行》 《长恨歌》 (2)“惊坐”主要写动态,表现了作者听到友人被贬消息时的震惊不安和担忧。“暗坐”主要写静态,表现 作者读到友人诗句后,既怀友又伤己的复杂心情。 (3)“暗风”,即阴沉昏暗凄冷的风,表现作者身处垂死病中、挚友被贬的残酷现实中的悲凉凄冷心情。“逆 风”,既实指行船的顶头风,也虚指蒙冤被贬、前途多舛的遭遇,表现作者对时局的悲愤不平和对自己前途 的担忧。 6.(湖南省株洲二中 2010 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 (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各有不同,请具体分析。 (2)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答案(1)白诗写了月下虫声、荞花如雪的景色,写的是室外景,景物有动有静。朱诗写了月下床席凉满、 梧桐影乱的景象,写室内景,写的是静景 2)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 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 的说明明月再“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 7.(四川省广元中学2010届高三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沪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凤城:京城 ①两首送别诗都写到“水”,各有什么寓意?请做简要说明 ②《暮春沪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①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②韩诗用“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 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思路分析】分析意向从诗的含义入手,严诗以“飞尽”之“寒鸦”和“悠悠”之“水”传递离情;韩诗以 “流尽”的“宫前水”象征“年光”(时光)。抓住了相关意象的特点,“水”的象征意义也就水到渠成了。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的不过意象组 成的一副伤感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8.(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10届高三10月月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①一②题。 送沈子福之江东 【唐】王维
9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 (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各有不同,请具体分析。 (2)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答案 (1)白诗写了月下虫声、荞花如雪的景色,写的是室外景,景物有动有静。朱诗写了月下床席凉满、 梧桐影乱的景象,写室内景,写的是静景。 (2)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 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 的说明明月再“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 7. (四川省广元中学 2010 届高三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 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凤城:京城 ①两首送别诗都写到“水”,各有什么寓意?请做简要说明。 ②《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①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②韩诗用“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 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思路分析】分析意向从诗的含义入手,严诗以“飞尽”之“寒鸦”和“悠悠”之“水”传递离情;韩诗以 “流尽”的“宫前水”象征“年光”(时光)。抓住了相关意象的特点,“水”的象征意义也就水到渠成了。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的不过意象组 成的一副伤感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8.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 2010 届高三 10 月月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①—②题。 送沈子福之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②。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柳枝词 【宋】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释】①罟(sω师∶渔夫。诗中借指船工。②临圻αq)∶地名。临圻∶近岸之地,此指江东岸。 ①这两首诗都以 为题材,诗人都借 这一诗歌传统意象表达情感。王诗首句点题,郑诗题目寓 旨 ②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诗人都将自己无形的感情化为有形的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①送别杨柳 ②王诗以新奇的比喻,把无形的借别之情比作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从江南到江北,一直陪伴在友人 身边,表现出对友人惜别之情深厚。郑诗把原本无形无象的“离恨”,化为可以运载的有形有量之物,仿佛画 舸载着诗人的离恨驶向江南,表现出离愁的深重。 9.(福建省莆田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列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浄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注:谢玄晖,即谢朓,南齐著名诗人,谢朓在被排挤出京离开金陵时,曾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 邑》的著名诗篇,描写金陵壮美的景色和抒发去国怀乡之愁。“澄江浄如练”就是此诗中的一句。 (1)“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上句写俯视,下句写仰观。其中“摇”、“滴”两个动词用 得极神奇,请对这两个字的妙处作简要的赏析 (2)“解道‘澄江浄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尾联话中有话,请你结合全诗品一品。 答案(1)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给人以幻觉,城也摇荡起来,月亮是不 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皎洁如洗,好像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似的。“滴”与 摇”,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异趣横生,反映出作者想象的奇特 (2)这两句,话中有“话”,其“潜台词”是,我与谢朓精神相通,心心相印,他的诗我能理解;今 日我写此诗,与谢朓当年心情相同,有谁能“解道”、能“长忆”呢?可见李白“长忆”谢朓,乃是含
10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②。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柳枝词 【宋】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释】①罟(ɡǔ)师:渔夫。诗中借指船工。②临圻(qí):地名。临圻:近岸之地,此指江东岸。 ①这两首诗都以 为题材,诗人都借 这一诗歌传统意象表达情感。王诗首句点题,郑诗题目寓 旨。 ②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诗人都将自己无形的感情化为有形的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①送别 杨柳 ②王诗以新奇的比喻,把无形的惜别之情比作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从江南到江北,一直陪伴在友人 身边,表现出对友人惜别之情深厚。郑诗把原本无形无象的“离恨”,化为可以运载的有形有量之物,仿佛画 舸载着诗人的离恨驶向江南,表现出离愁的深重。 9.(福建省莆田一中 2010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列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浄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注:谢玄晖,即谢朓,南齐著名诗人,谢朓在被排挤出京离开金陵时,曾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 邑》的著名诗篇,描写金陵壮美的景色和抒发去国怀乡之愁。“澄江浄如练”就是此诗中的一句。 (1)“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上句写俯视,下句写仰观。其中“摇”、“滴”两个动词用 得极神奇,请对这两个字的妙处作简要的赏析。 (2)“解道‘澄江浄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尾联话中有话,请你结合全诗品一品。 答案 (1)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给人以幻觉,城也摇荡起来,月亮是不 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皎洁如洗,好像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似的。“滴”与 “摇”,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异趣横生,反映出作者想象的奇特。 (2)这两句,话中有“话”,其“潜台词”是,我与谢朓精神相通,心心相印,他的诗我能理解;今 日我写此诗,与谢朓当年心情相同,有谁能“解道”、能“长忆”呢?可见李白“长忆”谢朓,乃是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