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3年高考真题备选题库 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选考) 、(2013广东,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过岭 师陀 我不曾骑过马,对于“马性”是不大了解的。现在巧得很,一匹马立在暮色苍茫的道上, 只等我骑上去。它不停地摆耳蹬蹄,想是已经饿得发慌。然而要骑上去,便觉得欠一点勇气, 就是说“欠一点”吧。虽然不晓得“马上威风”,但关于马的传说是知道一点的。我生 长的地方有一句话,道是:“一马三分龙。”马似乎又有几分神性了,但只说有“三分” 可见并不是龙。我既不憎马也不敬马 据说马的脾气很大,性子也很暴烈。而望望前面的山,也颇有几分神秘意味。要走上去 的一面,正背着阳光,显得非常晦暗。上到山顶约有五六里路的样孑。山路颇险,倘个不 留神,岂但“翻身落马”,且要“落山”,将有性命之虞。所以作起“一鞭残照里”的诗句 并不难,难的倒是骑上去,又如何来那么一鞭,何况从没有骑过马的呢?这时凭空想起不如 骑马阅兵了,那定然有一名“马童”将马带牢,绝不听其发脾气:这气派倒是在画报上看见 来接的朋友同随从都已到齐,在马上扬鞭催促了。不便再磨延,即耸身跨上鞍桥。还好 它并不如我曾料想的那般凶刁,在人将骑与未骑稳之际猛地冋向前一撞。我一面暗自感谢马, 面感谢马的主人。 “这马几时也清高起来了?”我说。 马摆了摆头,很斯文,又像对我抗议 人马一直升上去,是一种既危险又快意的感受。路折转而上,兼之刚下过雨,脚下那些 被磨得秃光秃光的石块,异常滑溜。马像溜冰似的面打着滑跌,为防备失足落向深谷 一面还得跳着“狐步舞”。蹄声吟吟响着,其雄壮是只有“马赛进行曲”可以比拟的吧 晩霞发岀彩绢般的光,一缕—缕横斜在头顶。人同马打着湑跌,跳着舞,踏着进行曲渐 渐接近彩霞,似乎马一跃身,就可以钻进去。回望上下,溪谷间腾起茫茫浓雾,此身飘飘然
2009~2013 年高考真题备选题库 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选考) 一、(2013 广东,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小题。 过 岭 师 陀 我不曾骑过马,对于“马性”是不大了解的。现在巧得很,一匹马立在暮色苍茫的道上, 只等我骑上去。它不停地摆耳蹬蹄,想是已经饿得发慌。然而要骑上去,便觉得欠一点勇气, ——就是说“欠一点”吧。虽然不晓得“马上威风”,但关于马的传说是知道一点的。我生 长的地方有一句话,道是:“一马三分龙。”马似乎又有几分神性了,但只说有“三分”, 可见并不是龙。我既不憎马也不敬马。 据说马的脾气很大,性子也很暴烈。而望望前面的山,也颇有几分神秘意味。要走上去 的一面,正背着阳光,显得非常晦暗。上到山顶约有五六里路的样子。山路颇险,倘一个不 留神,岂但“翻身落马”,且要“落山”,将有性命之虞。所以作起“一鞭残照里”的诗句 并不难,难的倒是骑上去,又如何来那么一鞭,何况从没有骑过马的呢?这时凭空想起不如 骑马阅兵了,那定然有一名“马童”将马带牢,绝不听其发脾气:这气派倒是在画报上看见 过。 来接的朋友同随从都已到齐,在马上扬鞭催促了。不便再磨延,即耸身跨上鞍桥。还好, 它并不如我曾料想的那般凶刁,在人将骑与未骑稳之际猛地向前一撞。我一面暗自感谢马, 一面感谢马的主人。 “这马几时也清高起来了?”我说。 马摆了摆头,很斯文,又像对我抗议。 人马一直升上去,是一种既危险又快意的感受。路折转而上,兼之刚下过雨,脚下那些 被磨得秃光秃光的石块,异常滑溜。马像溜冰似的一面打着滑跌,为防备一失足落向深谷, 一面还得跳着“狐步舞”。蹄声咵咵响着,其雄壮是只有“马赛进行曲”可以比拟的吧。 晚霞发出彩绢般的光,一缕一缕横斜在头顶。人同马打着滑跌,跳着舞,踏着进行曲渐 渐接近彩霞,似乎马一跃身,就可以钻进去。回望上下,溪谷间腾起茫茫浓雾,此身飘飘然
就如在云端里,觉得当真要万念俱空似的。骑马登山竟是这样充满诗意,真是想也不曾想到。 但是,这诗境中的人物也不能一直做下去。当将要一脚踏进云端时,马却停下来了。它 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竟又是这样不通人意。呜呼 在这短短的行程中,我知道马与驴不同。倘是驴(不仅刁赖,而且愚蠢),要决意怠工下 来,就一个干脆,将人摔下脊背,算是给责打者的一点惩罚。而马不然,比驴聪明,它懂得 责打是为着要它前进,并非逼它投崖自尽,所以任怎样处罚,它只是给一个不理。它很斯文 地站着,在鞭下还观赏山景,大“可以充吾师”的。不得已我只好请它上去。来到山顶 是暮色垂垂,四周昏暗。 颗星像水银珠,在西南方光亮得灼灼闪耀。四山绝了飞鸟。最远处,一座崇峦后面, 尚残留着稀微的白光,照耀着积雪的山巅。谷上弥漫着雾,有黑影在摇动。隐约中树丛下面 送来吠声。经年的枯草瑟瑟作响,山景益见荒凉。风吹得马的鬃鬣翻转来,尾巴顺风飘摆 缕缕似要飞去。马四蹄打颤,迷茫地望着远处,悲抑地摇摇头,又继续啮食枯草。问了 同行者,说是还有十五里的山路要走 现在回想,题目应作“荒山乘马图”,自己便做做“图”中的主角,充充“风尘三侠” 中的人物,在时下定会受欢迎的吧! (选自《师陀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1.文中说“它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竟又是这样不通人意”,你如何理解?(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査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我们根据上文知道山路“异常滑 溜”,溪谷升起茫茫浓雾,作者觉得如在云端,说明雾大得看不清路了,马意识到了危险, 不能驰骋”;而人却在雾里飘飘然,感觉骑马登山充满诗意,还想不顾危险地走下去,认 为马不通人意,表面上是埋怨马,其实是赞赏马 答案:这句话是说马意识到危险,及时止步,但却打断了“我”驰骋云端的美梦。“我” 表面上对马的埋怨,暗含了对马的理解和欣赏。(4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 酌情给分。) 2.结合文意,分析“我”骑马后所认识到的“马性”。(5分)
就如在云端里,觉得当真要万念俱空似的。骑马登山竟是这样充满诗意,真是想也不曾想到。 但是,这诗境中的人物也不能一直做下去。当将要一脚踏进云端时,马却停下来了。它 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竟又是这样不通人意。呜呼! 在这短短的行程中,我知道马与驴不同。倘是驴(不仅刁赖,而且愚蠢),要决意怠工下 来,就一个干脆,将人摔下脊背,算是给责打者的一点惩罚。而马不然,比驴聪明,它懂得 责打是为着要它前进,并非逼它投崖自尽,所以任怎样处罚,它只是给一个不理。它很斯文 地站着,在鞭下还观赏山景,大“可以充吾师”的。不得已我只好请它上去。来到山顶,已 是暮色垂垂,四周昏暗。 一颗星像水银珠,在西南方光亮得灼灼闪耀。四山绝了飞鸟。最远处,一座崇峦后面, 尚残留着稀微的白光,照耀着积雪的山巅。谷上弥漫着雾,有黑影在摇动。隐约中树丛下面 送来吠声。经年的枯草瑟瑟作响,山景益见荒凉。风吹得马的鬃鬣翻转来,尾巴顺风飘摆, 一缕一缕似要飞去。马四蹄打颤,迷茫地望着远处,悲抑地摇摇头,又继续啮食枯草。问了 同行者,说是还有十五里的山路要走。 现在回想,题目应作“荒山乘马图”,自己便做做“图”中的主角,充充“风尘三侠” 中的人物,在时下定会受欢迎的吧! (选自《师陀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1.文中说“它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竟又是这样不通人意”,你如何理解?(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我们根据上文知道山路“异常滑 溜”,溪谷升起茫茫浓雾,作者觉得如在云端,说明雾大得看不清路了,马意识到了危险, “不能驰骋”;而人却在雾里飘飘然,感觉骑马登山充满诗意,还想不顾危险地走下去,认 为马不通人意,表面上是埋怨马,其实是赞赏马。 答案:这句话是说马意识到危险,及时止步,但却打断了“我”驰骋云端的美梦。“我” 表面上对马的埋怨,暗含了对马的理解和欣赏。(4 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 酌情给分。) 2.结合文意,分析“我”骑马后所认识到的“马性”。(5 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需要先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段,作者 虽一开始就提到了马,但骑上马却是在第三段,到第九段作者写了山路上骑马的感受,这中 间他增加了对马性的认识。考生要从原文中找出关键句,如“它并不如我曾料想的那般凶 刁”“摆了摆头,很斯文”,这些指马很温和。第六段写了马登山时的情况,体现了马在山 路上行走时很谨慎,很聪明。第八段和第九段写即使人鞭打它,它也不理会,这是写马的倔 强。抓住这些即可概括整合出答案。 答案:(示例一)善于配合、清高斯文——稳重聪明、善解人意——坚忍 (示例二)①聪明:马通人意,还能避开山路的危险。②温和(斯文):马在行程中并不凶刁、 暴烈,把“我”顺利地载到山顶。③倔强:马有时也不听从主人的驱使,对主人的处罚不加 理会。(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4分,答对3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 均可酌情给分。) 3.“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考生从原文中找出能体现 “我”内心世界的关键语句归纳概括即可。文中第-一段写“我”“要骑上去,便觉得欠一点 勇气”,第二段写“我”担心在路险的情况下翻身落马,可见“我”当时內心忐忑,但山很 神秘,对骑马上山又有些期待;第六段和第七段说“我”骑马走在山路上,“人马一直升上 去,是一种既危险又快意的感受”,又说“骑马登山竟是这样充满诗意”,可看岀作者心中 既紧张又惊喜;“来到山顶”后,“四山绝了飞鸟”“经年的枯草……荒凉”“马四蹄打 颤…啮食枯草”,这些体现了作者当时惆怅的心境,同行者说还有十五里,又引发了作者 对行程的担忧 答案:(示例一)犹疑害怕担心(对马的隔膜)—快意飘飘然(对马的喜欢)—沉郁迷茫(对 马的崇敬同情)。 (示例二)①骑马之前:忐忑而有所期待。“我”对“马性”不太了解,担心被马摔下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需要先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段,作者 虽一开始就提到了马,但骑上马却是在第三段,到第九段作者写了山路上骑马的感受,这中 间他增加了对马性的认识。考生要从原文中找出关键句,如“它并不如我曾料想的那般凶 刁”“摆了摆头,很斯文”,这些指马很温和。第六段写了马登山时的情况,体现了马在山 路上行走时很谨慎,很聪明。第八段和第九段写即使人鞭打它,它也不理会,这是写马的倔 强。抓住这些即可概括整合出答案。 答案:(示例一)善于配合、清高斯文——稳重聪明、善解人意——坚忍。 (示例二)①聪明:马通人意,还能避开山路的危险。②温和(斯文):马在行程中并不凶刁、 暴烈,把“我”顺利地载到山顶。③倔强:马有时也不听从主人的驱使,对主人的处罚不加 理会。(答对 1 点给 2 分,答对 2 点给 4 分,答对 3 点给 5 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 均可酌情给分。) 3.“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考生从原文中找出能体现 “我”内心世界的关键语句归纳概括即可。文中第一段写“我”“要骑上去,便觉得欠一点 勇气”,第二段写“我”担心在路险的情况下翻身落马,可见“我”当时内心忐忑,但山很 神秘,对骑马上山又有些期待;第六段和第七段说“我”骑马走在山路上,“人马一直升上 去,是一种既危险又快意的感受”,又说“骑马登山竟是这样充满诗意”,可看出作者心中 既紧张又惊喜;“来到山顶”后,“四山绝了飞鸟”“经年的枯草……荒凉”“马四蹄打 颤……啮食枯草”,这些体现了作者当时惆怅的心境,同行者说还有十五里,又引发了作者 对行程的担忧。 答案:(示例一)犹疑害怕担心(对马的隔膜)——快意飘飘然(对马的喜欢)——沉郁迷茫(对 马的崇敬同情)。 (示例二)①骑马之前:忐忑而有所期待。“我”对“马性”不太了解,担心被马摔下山
谷,但对初次骑马上山又有些向往。②骑马上山:紧张而充满惊喜。山髙路险,不免緊张, 但人在马上却安全稳当,并欣赏到不曾想到的美景。③到达山顶:惆怅而有所担忧。天色已 晚,山景益见荒凉,“我”不免感到惆怅;路途遥远,人疲马乏,引发了“我”对行程的担 忧。(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扣住“丰富”,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2013安徽,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樱桃 黄裳 ①富春江沿岸的几座县城,富阳、桐庐和上游的白沙(建德),几乎没有例外都有一条沿 江的长街。主要的商业店铺就都集中在这里。一些行政机关和民居大抵都坐落在长街后面。 有时江岸连山,没有多少发展余地,新兴的建筑只能向长街侧边扩展,有时还免不了要上山。 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例。 ②桐庐的街,从公路车站开始,一直向东伸展开去,迤逦行来,约有二三里远近。从八 十年代新建的百货公司大楼、电影院,到五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商店、机关,还有更早的 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的老屋,杂然并陈地对峙在长街的两侧。这些时代脚步留下的痕迹, 它们的新旧比例、建筑规模与风貌的对比,说明本来是迂缓前进的步伐显然是一天天加快了 尤其近两三年来是如此。前年到这里来时还没有看到踪影的电影院,就是披着八十年代的新 装新出现的“娇客”。从簇拥在门前广告栏边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他 门中间有小孩子,也有中年人;有城镇居民,也有进城来挑着担子的农村男女 ③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两三年前在山上的大会堂 里,我看到过金华婺剧团演出的广告;现在是浙江绍剧团在那里上演《火焰山》,是孙悟空三 借芭蕉扇的故事。票价是三角、四角、五角。好像比婺剧稍高一些。此外,桐庐越剧团在上 演《啼笑姻缘》票价是角(童票)到三角。一家旅馆“桐江饭店”里还开设了评话人的书场, 长街上新增设了旅游局的宣传栏。这个局也是最近才出现的,就在南面长街尽头的城隍庙旧 址里,门前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樟树。城隍庙不在城市中心,竟被挤到边远的角落,无疑 也说明了这个依江傍山的山城的特色桐庐三个著名的旅游点是桐君山、钓台和新发现的“瑶 琳仙境”。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就在我们来到桐庐的当天 听说就接待了五干名游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对比之下,前两处就要冷落得多,不过我
谷,但对初次骑马上山又有些向往。②骑马上山:紧张而充满惊喜。山高路险,不免紧张, 但人在马上却安全稳当,并欣赏到不曾想到的美景。③到达山顶:惆怅而有所担忧。天色已 晚,山景益见荒凉,“我”不免感到惆怅;路途遥远,人疲马乏,引发了“我”对行程的担 忧。(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扣住“丰富”,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二、(2013 安徽,2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樱 桃 黄 裳 ①富春江沿岸的几座县城,富阳、桐庐和上游的白沙(建德),几乎没有例外都有一条沿 江的长街。主要的商业店铺就都集中在这里。一些行政机关和民居大抵都坐落在长街后面。 有时江岸连山,没有多少发展余地,新兴的建筑只能向长街侧边扩展,有时还免不了要上山。 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例。 ②桐庐的街,从公路车站开始,一直向东伸展开去,迤逦行来,约有二三里远近。从八 十年代新建的百货公司大楼、电影院,到五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商店、机关,还有更早的、 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的老屋,杂然并陈地对峙在长街的两侧。这些时代脚步留下的痕迹, 它们的新旧比例、建筑规模与风貌的对比,说明本来是迂缓前进的步伐显然是一天天加快了, 尤其近两三年来是如此。前年到这里来时还没有看到踪影的电影院,就是披着八十年代的新 装新出现的“娇客”。从簇拥在门前广告栏边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他 们中间有小孩子,也有中年人;有城镇居民,也有进城来挑着担子的农村男女。 ③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两三年前在山上的大会堂 里,我看到过金华婺剧团演出的广告;现在是浙江绍剧团在那里上演《火焰山》,是孙悟空三 借芭蕉扇的故事。票价是三角、四角、五角。好像比婺剧稍高一些。此外,桐庐越剧团在上 演《啼笑姻缘》,票价是一角(童票)到三角。一家旅馆“桐江饭店”里还开设了评话人的书场, 长街上新增设了旅游局的宣传栏。这个局也是最近才出现的,就在南面长街尽头的城隍庙旧 址里,门前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樟树。城隍庙不在城市中心,竟被挤到边远的角落,无疑 也说明了这个依江傍山的山城的特色。桐庐三个著名的旅游点是桐君山、钓台和新发现的“瑶 琳仙境”。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就在我们来到桐庐的当天, 听说就接待了五千名游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对比之下,前两处就要冷落得多,不过我
觉得论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还是这两处有更多的吸引力 ④到桐庐的当天下午,我们踱过长街,来到“渔梁渡口”,乘渡船到了桐君山下,接着 又登了山。这山,比起两年前初访时,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登山的石级铺好了,桐君祠 也正在重新整修。两三位上了年纪的木工师傅正在大殿里细心地雕制着镂空的“雀替” 殿内一角堆着樟木的板材,散发岀淡淡的香味。这些装在外檐梁柱尽头的纯装饰性构件,被 木工灵巧的双手雕成了镂空的人物亭台花样,有几只已经加上了金碧斑斓的重彩,繁缛极了 也美丽极了。殿中的桐君像还是白垩的,两侧悬着一副新雕成的抱柱对联,是从山东来的 老书法家孟庆甲的指书。这可能是一副原曾有过的旧联 大药几时成,漫拨炉中丹火。 先生何处去,试问松下仙童 ⑤桐君,是古代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老百 姓记得他。不过他却不大喜欢回答人们的问讯,终于连名字也没有留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 始,他在传说中却变成了—位道士,像老君那样的“仙人”了。人们还指给我看他日常静坐 在树荫下的桐树。这树就在祠后的山崖旁边。据说那株古桐早已枯死,现在的桐树是从原来 的树根上生发出来的,亭亭地也已有了十多丈了。 ⑥等我们走下山来,渡过江去,重新踏上长街,已是傍晚时分了。街上的摊贩早已散去 只剩下一位老年农妇还坐在路边的石级上在等候顾客她身边放着一只编织精巧的半旧竹篮, 手里拿了一杆小秤。走近去时,我惊喜地发现篮里满盛着一颗颗晶莹如珍珠的樱桃。真的已 经很久没有吃到樱桃了,这种果子在城市的水果店里是难得看见的,它的产量少,时令短, 又经不起久藏,难怪不易发现它的踪迹。它似乎只出现于词人的笔下,“樱桃落尽春归去” 引来了李后主的叹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是作为“流光容易把人抛”的论据提岀来 的。词人好像无例外地—致惋惜舂光的短暂,干方百计地想留它下来,看见檐外蛛网上的落 花瓣,敏感地发现蜘蛛竟也是自己的同志,也在进行无效的挽留春光的努力。在他们看来, 樱桃的出现,简直就是春去的信号。其实又何必如此呢?晚春以后紧接着就是初夏,这才是 更为丰富、坚实、健旺、充满了生机的季节,也是人类努力工作的季节。 ⑦齐白石为荣宝斋画过一幅诗笺,一只高脚水晶盘里,满满盛着鲜红的樱桃,每只晶
觉得论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还是这两处有更多的吸引力。 ④到桐庐的当天下午,我们踱过长街,来到“渔梁渡口”,乘渡船到了桐君山下,接着 又登了山。这山,比起两年前初访时,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登山的石级铺好了,桐君祠 也正在重新整修。两三位上了年纪的木工师傅正在大殿里细心地雕制着镂空的“雀替①”, 殿内一角堆着樟木的板材,散发出淡淡的香味。这些装在外檐梁柱尽头的纯装饰性构件,被 木工灵巧的双手雕成了镂空的人物亭台花样,有几只已经加上了金碧斑斓的重彩,繁缛极了 也美丽极了。殿中的桐君像还是白垩②的,两侧悬着一副新雕成的抱柱对联,是从山东来的 老书法家孟庆甲的指书。这可能是一副原曾有过的旧联: 大药几时成,漫拨炉中丹火。 先生何处去,试问松下仙童。 ⑤桐君,是古代一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老百 姓记得他。不过他却不大喜欢回答人们的问讯,终于连名字也没有留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 始,他在传说中却变成了一位道士,像老君那样的“仙人”了。人们还指给我看他日常静坐 在树荫下的桐树。这树就在祠后的山崖旁边。据说那株古桐早已枯死,现在的桐树是从原来 的树根上生发出来的,亭亭地也已有了十多丈了。 ⑥等我们走下山来,渡过江去,重新踏上长街,已是傍晚时分了。街上的摊贩早已散去, 只剩下一位老年农妇还坐在路边的石级上在等候顾客,她身边放着一只编织精巧的半旧竹篮, 手里拿了一杆小秤。走近去时,我惊喜地发现篮里满盛着一颗颗晶莹如珍珠的樱桃。真的已 经很久没有吃到樱桃了,这种果子在城市的水果店里是难得看见的,它的产量少,时令短, 又经不起久藏,难怪不易发现它的踪迹。它似乎只出现于词人的笔下,“樱桃落尽春归去” 引来了李后主的叹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是作为“流光容易把人抛”的论据提出来 的。词人好像无例外地一致惋惜春光的短暂,千方百计地想留它下来,看见檐外蛛网上的落 花瓣,敏感地发现蜘蛛竟也是自己的同志,也在进行无效的挽留春光的努力。在他们看来, 樱桃的出现,简直就是春去的信号。其实又何必如此呢?晚春以后紧接着就是初夏,这才是 更为丰富、坚实、健旺、充满了生机的季节,也是人类努力工作的季节。 ⑦齐白石为荣宝斋画过一幅诗笺,一只高脚水晶盘里,满满盛着鲜红的樱桃,每只晶圆
的颗粒上都缀着根细柄。真是一片火红,饱满地孕育着势将迸裂喷发的生命的力。老画家 给了樱桃崭新的解释,在他看来这应该是象征着未来更大更多收获的信息。不能不佩服齐白 石的见识与魄力,他的笔一下子就扫尽了多少年来围绕了樱桃凝聚着的悲叹、哀愁的气氛。 他在画幅上角的题词是“女儿口色”,一下子竟从樱桃联想到女孩孑的朱唇上去了。 ⑧老太太篮里的樱桃,并不全是红的,有些还带着浅绿嫩黄的奶白色,也许是品种不同, 或尚未完全成熟。不管这些,我们买了一大捧,一面走一面吃,有的还带着微酸,甜味也是 淡淡的。就这样边走边吃,再走近那棵古老的香樟时竟自全部吃完了 九八二年五月十七日 (选自黄裳《过去的足迹》) 「注]①雀替∶中国传统建筑中横梁与立柱相交处的托座。②白垩:石灰岩的一种,白 色,可用作粉刷材料。这里指用白垩粉刷塑像,为上彩做准备。 1.根据②-⑤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6分) (1)②③两段写了“近两三年”桐庐当地的变化,请概括这些变化。 (2)从④⑤两段看,桐君山的历史气息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归纳文中的重要信息,要在阅读全文 的基础之上先确定答题区间,然后在各题区间内找岀相关信息进行概括。如本题两个小题题 干已经明确指出分别概括②③两段和④⑤两段的相关信息,因此,在具体分析时,一定要先 对这些段落进行整体理解。通过分析,②③两段主要写的是桐庐城的建设进程,第②段侧重 对城市建设整体情况的介绍,第③段则主要从文娱生活和旅游这两方面介绍。考生只要抓住 这两点进行概括即可得出正确答案。④⑤两段重点写考生的是桐君山的文化,介绍了其建筑 的特点、抱住对联和民间传说,考生对这几点进行概括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1)新建筑陆续出现,人的精神面貌转变,文娱生活更为丰富,旅游业快速发展。 (2)古老的建筑、精美的传统雕刻,留传的、富有诗意的抱柱对联,悠久的、引人向善的 民间传说。 2.第⑥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的颗粒上都缀着一根细柄。真是一片火红,饱满地孕育着势将迸裂喷发的生命的力。老画家 给了樱桃崭新的解释,在他看来这应该是象征着未来更大更多收获的信息。不能不佩服齐白 石的见识与魄力,他的笔一下子就扫尽了多少年来围绕了樱桃凝聚着的悲叹、哀愁的气氛。 他在画幅上角的题词是“女儿口色”,一下子竟从樱桃联想到女孩子的朱唇上去了。 ⑧老太太篮里的樱桃,并不全是红的,有些还带着浅绿嫩黄的奶白色,也许是品种不同, 或尚未完全成熟。不管这些,我们买了一大捧,一面走一面吃,有的还带着微酸,甜味也是 淡淡的。就这样边走边吃,再走近那棵古老的香樟时竟自全部吃完了。 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七日 (选自黄裳《过去的足迹》) [注] ①雀替:中国传统建筑中横梁与立柱相交处的托座。②白垩:石灰岩的一种,白 色,可用作粉刷材料。这里指用白垩粉刷塑像,为上彩做准备。 1.根据②-⑤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6 分) (1)②③两段写了“近两三年”桐庐当地的变化,请概括这些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④⑤两段看,桐君山的历史气息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归纳文中的重要信息,要在阅读全文 的基础之上先确定答题区间,然后在各题区间内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概括。如本题两个小题题 干已经明确指出分别概括②③两段和④⑤两段的相关信息,因此,在具体分析时,一定要先 对这些段落进行整体理解。通过分析,②③两段主要写的是桐庐城的建设进程,第②段侧重 对城市建设整体情况的介绍,第③段则主要从文娱生活和旅游这两方面介绍。考生只要抓住 这两点进行概括即可得出正确答案。④⑤两段重点写考生的是桐君山的文化,介绍了其建筑 的特点、抱住对联和民间传说,考生对这几点进行概括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1)新建筑陆续出现,人的精神面貌转变,文娱生活更为丰富,旅游业快速发展。 (2)古老的建筑、精美的传统雕刻,留传的、富有诗意的抱柱对联,悠久的、引人向善的 民间传说。 2.第⑥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 分)
解析:本题考査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该题要求分析第⑥段画线的 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首先要体会这句话的含义,理解作者引用诗句表达挽留春光这一意思 然后结构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其具体作用。在整个文段中,该语句前面是对樱桃在城 市难得看见的理解,后面则是对樱桃寓意春光逝去的分析,再结合全文,即可得岀其在文中 的作用。 答案:①转入对樱桃寓意的阐发。②为樱桃新的寓意做衬托。③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气息 3.文章以“樱桃”为题,但后三段才集中写“樱桃”,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査考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答本题,首 先要对整个文章内容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本文作者以“樱桃”为题,是想通过樱桃表现一种 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认识。行文时按照游览顺序,先对桐庐地区整体情况进行分析,为下文 揭示樱桃的寓意做好了铺垫,后三段在前面的基础上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答案:①按照游览顺序依次展开,行文舒徐自然。②在前五段叙述社会生活变化的基础 上,借樱桃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丰富文章内涵。③后三段从不同层面揭示樱桃寓意,升 华文章主旨。 4.第⑦段称赞齐白石的“见识与魄力”,其实,作者当时根据自己对社会发展变化的观 察与思考写成的这篇文章,同样显示了他的“见识与魄力”。请结合文本,从两个方面谈谈 作者的“见识与魄力”。(8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作答探究性试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探究的内容 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联系现实生活,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本题要求对作者 的“见识与魄力”进行分析,这样,考生就需要从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见识与魄力”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该题要求分析第⑥段画线的 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首先要体会这句话的含义,理解作者引用诗句表达挽留春光这一意思, 然后结构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其具体作用。在整个文段中,该语句前面是对樱桃在城 市难得看见的理解,后面则是对樱桃寓意春光逝去的分析,再结合全文,即可得出其在文中 的作用。 答案:①转入对樱桃寓意的阐发。②为樱桃新的寓意做衬托。③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气息。 3.文章以“樱桃”为题,但后三段才集中写“樱桃”,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答本题,首 先要对整个文章内容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本文作者以“樱桃”为题,是想通过樱桃表现一种 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认识。行文时按照游览顺序,先对桐庐地区整体情况进行分析,为下文 揭示樱桃的寓意做好了铺垫,后三段在前面的基础上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答案:①按照游览顺序依次展开,行文舒徐自然。②在前五段叙述社会生活变化的基础 上,借樱桃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丰富文章内涵。③后三段从不同层面揭示樱桃寓意,升 华文章主旨。 4.第⑦段称赞齐白石的“见识与魄力”,其实,作者当时根据自己对社会发展变化的观 察与思考写成的这篇文章,同样显示了他的“见识与魄力”。请结合文本,从两个方面谈谈 作者的“见识与魄力”。(8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作答探究性试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探究的内容, 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联系现实生活,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本题要求对作者 的“见识与魄力”进行分析,这样,考生就需要从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见识与魄力”的
内容,如剖析人们对樱桃的传统认识,表现自己吃樱桃时的感受,这些都可以成为探究的对 象。同时融入自己的理解,提岀有深度的见解,但不能超岀文本的思想范畴。 答案:(示例)1)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敏锐发现和积极肯定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作者 通过对桐庐长街变化的观察,敏锐地感受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并通过对桐庐风貌的描写,赞 美与肯定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 (2)对改革发展前景的信心和期待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作者笔下的樱桃,虽未完全 成熟,甜味也只是淡淡的,但还是让作者欣喜:樱桃“饱满地孕育着势将迸裂喷发的生命的 力”,预示着未来更大更多的收获,作者对此抱有坚定信心。 (3)对百姓精神文化需求的洞察和关注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更 多关注物质生活的进步与变化:而作者却从影院前人群兴奋、专注的神情,景区内游人激增 的现象中,洞察到百姓对精神文化生活多样化的渴求 4)大胆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作者赋予在古诗词中象 征惜春的“樱桃”以新的寓意,再借品赏齐白石的画丰富其内涵,以此体现一种积极奋发的 人生态度,讴歌当时那种坚实、健旺、充满生机的时代精神。 (5)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关注和思考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对桐君山历史气息的描述, 对桐君祠重修的肯定,表现了作者对改革开放之初文化遗产传承问题的关注;同时,对这些 景点被游客冷落的现象,作者也流露了些许遗憾。 三、(2013福建,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瓦 王剑冰 ①瓦是屋子上面的田地,一垄一垄,长满了我的怀想。离开好久了,怀想还在上面摇曳 ②我不能进入瓦的内部,不知道瓦为什么是那种颜色。在中原,最黄最黄的土烧成的瓦, 也还是瓦的颜色。 ③瓦完成了我们的先人对于土与火的最本质的认知。 ④当你对瓦有了依赖的时候,你便对它有了敬畏。在高处看,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我拆 过瓦,屋顶搭下来的长板上,瓦像流水一样滑落,手不敢怠慢,一块块像码字样将它们码在 ⑤屋子一直在漏。雨从瓦的缝上淌下来,娘要上到屋子上面去。娘说,我上去看看,肯 定是瓦的事。雨下了一个星期了,城外已成泽国,人们涌到城里,挤满了街道的屋檐和学校
内容,如剖析人们对樱桃的传统认识,表现自己吃樱桃时的感受,这些都可以成为探究的对 象。同时融入自己的理解,提出有深度的见解,但不能超出文本的思想范畴。 答案:(示例)(1)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敏锐发现和积极肯定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作者 通过对桐庐长街变化的观察,敏锐地感受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并通过对桐庐风貌的描写,赞 美与肯定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 (2)对改革发展前景的信心和期待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作者笔下的樱桃,虽未完全 成熟,甜味也只是淡淡的,但还是让作者欣喜;樱桃“饱满地孕育着势将迸裂喷发的生命的 力”,预示着未来更大更多的收获,作者对此抱有坚定信心。 (3)对百姓精神文化需求的洞察和关注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更 多关注物质生活的进步与变化;而作者却从影院前人群兴奋、专注的神情,景区内游人激增 的现象中,洞察到百姓对精神文化生活多样化的渴求。 (4)大胆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作者赋予在古诗词中象 征惜春的“樱桃”以新的寓意,再借品赏齐白石的画丰富其内涵,以此体现一种积极奋发的 人生态度,讴歌当时那种坚实、健旺、充满生机的时代精神。 (5)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关注和思考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对桐君山历史气息的描述, 对桐君祠重修的肯定,表现了作者对改革开放之初文化遗产传承问题的关注;同时,对这些 景点被游客冷落的现象,作者也流露了些许遗憾。 三、 (2013 福建,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瓦 王剑冰 ①瓦是屋子上面的田地,一垄一垄,长满了我的怀想。离开好久了,怀想还在上面摇曳 着。 ②我不能进入瓦的内部,不知道瓦为什么是那种颜色。在中原,最黄最黄的土烧成的瓦, 也还是瓦的颜色。 ③瓦完成了我们的先人对于土与火的最本质的认知。 ④当你对瓦有了依赖的时候,你便对它有了敬畏。在高处看,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我拆 过瓦,屋顶搭下来的长板上,瓦像流水一样滑落,手不敢怠慢,一块块像码字样将它们码在 一起。 ⑤屋子一直在漏。雨从瓦的缝上淌下来,娘要上到屋子上面去。娘说,我上去看看,肯 定是瓦的事。雨下了一个星期了,城外已成泽国,人们涌到城里,挤满了街道的屋檐和学校
走廊,后来学校也停课了,水漫进了院子。我说娘你要小心。娘哗哗地踏着积水走到房基角 从一个墙头上到房上去。我站在屋子里,看到一片瓦在移动,又一片瓦动过之后,屋子里的 “雨”停止了,那一刻我感到了瓦的力量 ⑥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 ⑦风撞在瓦上,跌跌撞撞地发岀怪怪的声音。那是风与瓦语言上的障碍。风改变不了瓦 的方向,风只能改变自己。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 ⑧屋不嫌瓦丑,屋子实在支撑不住了,将瓦卸下,做好下面的东西再将卸下的瓦盖上去。 瓦是最慢的事物,从第一片瓦盖上屋顶起,瓦就一直保持了它的形态,到机器瓦的出现,已 经过去了两干年时光。 ⑨我一直不知道由土而成为瓦,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叫做瓦的物质,竟然那么坚 硬,能够抵挡上百年岁月。瓦最终从颓朽的屋顶上滑落,在地上落成一抔士,那土便又回到 田地去,重新培养一株小苗。瓦的意义合并着物理和化学双重的意义。 ⑩在人们走入钢筋水泥的生活前,瓦坚持了很久,瓦最终受到了史无前例的伤害。 ①—个孤寡老人走了,仅有的财产是茅屋旁的一堆瓦,那是他多年的积蓄,每捡回一片 较为完整的瓦,他都要摆放在那里,他对瓦有着什么情结或是寄望?他走了,那堆瓦还在那 里等着他,瓦知道老人的心思。 ⑩邻家在瓦上焙鸡胗,瓦的温度在上升,鸡胗的香味浮上来,钻进我的嗅觉,我的胃里 发出阵阵声响,鸡胗越发黄了起来,而瓦却没有改变颜色。瓦的忍耐力很强。 ④3下雨了,我顶着一片瓦跑回家去,雨在地上冒起了泡泡,那片瓦给了我巨大的信心, 我快速地跑着,我的头上起了白烟,闪电闪在身后。 ⑩瓦藏在草中。一坡萎顿又复生的草,一片不再完整的瓦,不知道谁将它遗失,它一定 承受过很长的岁月,没有可去处,不在这里又会去哪里呢?草里埋着各种形态的瓦。这是一 个废墟。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 ⑩一片瓦在湖上飞。水上起了波澜,波澜变成花朵,瓦沉在花朵下面,等待重新开花。 ⑩一条狗衔着一片瓦跑过来。不知道狗对这片瓦有什么情愫,难道它认得这瓦或这瓦的 主人
走廊,后来学校也停课了,水漫进了院子。我说娘你要小心。娘哗哗地踏着积水走到房基角, 从一个墙头上到房上去。我站在屋子里,看到一片瓦在移动,又一片瓦动过之后,屋子里的 “雨”停止了,那一刻我感到了瓦的力量。 ⑥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 ⑦风撞在瓦上,跌跌撞撞地发出怪怪的声音。那是风与瓦语言上的障碍。风改变不了瓦 的方向,风只能改变自己。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 ⑧屋不嫌瓦丑,屋子实在支撑不住了,将瓦卸下,做好下面的东西再将卸下的瓦盖上去。 瓦是最慢的事物,从第一片瓦盖上屋顶起,瓦就一直保持了它的形态,到机器瓦的出现,已 经过去了两千年时光。 ⑨我一直不知道由土而成为瓦,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叫做瓦的物质,竟然那么坚 硬,能够抵挡上百年岁月。瓦最终从颓朽的屋顶上滑落,在地上落成一抔土,那土便又回到 田地去,重新培养一株小苗。瓦的意义合并着物理和化学双重的意义。 ⑩在人们走入钢筋水泥的生活前,瓦坚持了很久,瓦最终受到了史无前例的伤害。 ⑪一个孤寡老人走了,仅有的财产是茅屋旁的一堆瓦,那是他多年的积蓄,每捡回一片 较为完整的瓦,他都要摆放在那里,他对瓦有着什么情结或是寄望?他走了,那堆瓦还在那 里等着他,瓦知道老人的心思。 ⑫邻家在瓦上焙鸡胗,瓦的温度在上升,鸡胗的香味浮上来,钻进我的嗅觉,我的胃里 发出阵阵声响,鸡胗越发黄了起来,而瓦却没有改变颜色。瓦的忍耐力很强。 ⑬下雨了,我顶着一片瓦跑回家去,雨在地上冒起了泡泡,那片瓦给了我巨大的信心, 我快速地跑着,我的头上起了白烟,闪电闪在身后。 ⑭瓦藏在草中。一坡萎顿又复生的草,一片不再完整的瓦,不知道谁将它遗失,它一定 承受过很长的岁月,没有可去处,不在这里又会去哪里呢?草里埋着各种形态的瓦。这是一 个废墟。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 ⑮一片瓦在湖上飞。水上起了波澜,波澜变成花朵,瓦沉在花朵下面,等待重新开花。 ⑯一条狗衔着一片瓦跑过来。不知道狗对这片瓦有什么情愫,难道它认得这瓦或这瓦的 主人?
⑩我不知道瓦的发音是如何出现的。瓦——,我感到那般亲切。好久听不到这种亲切了, 戈以后愈加听不到这种亲切了。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篇运用比喻,引出“我”对瓦的怀想。“长满”形象地写出“怀想”的丰富 摇曳”写出了“怀想”的不时浮现。 B.第④段说“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既形象地写出屋顶上“瓦”的形态,也为下文叙 写瓦在人们生活中的种种作用张本 C.第⑤段描写“娘”在雨中修复屋顶这一细节,意在抒发“我”对“娘”的感激之情 表达“我”对“娘”的深切怀念。 D.第⑦段说“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突出了瓦坚定不移的品性;“瓦的翅膀在晚间 巨大的空间飞翔”,写出了瓦的灵性。 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了瓦的朴实无华与充满力量,启迪人们应该像瓦一 样脚踏实地,充实自我,有所贡献 解析:选CE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描写“娘”在雨中修复屋顶,固然 有对“娘”的感激之情和怀念,但描写这一细节的主要目的在于说明瓦的力量。E项,“启 迪人们应该像瓦一样脚踏实地,充实自我,有所贡献”主旨概括错,本文主旨应为赞美瓦的 无私和力量,同时也为瓦即将被取代而伤感难舍。另外“托物言志”也不妥,从本文来看 瓦的象征意义并不明显 2.“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解析:本题考査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 文中语句的作用,必须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第⑥段说明了共同的一点,这就 是“瓦”的保护功能,而“娘是我们家的瓦”正是对第⑤段的总结。从内容上看,这句话强 调瓦对人来说有重要的意义,是不可或缺的,说明了人们对瓦很依赖;从结构上看,这句话 收束上文,点明瓦具有保护功能
⑰我不知道瓦的发音是如何出现的。瓦——,我感到那般亲切。好久听不到这种亲切了, 或以后愈加听不到这种亲切了。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 ...的两项是(5 分)( ) A.文章开篇运用比喻,引出“我”对瓦的怀想。“长满”形象地写出“怀想”的丰富, “摇曳”写出了“怀想”的不时浮现。 B.第④段说“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既形象地写出屋顶上“瓦”的形态,也为下文叙 写瓦在人们生活中的种种作用张本。 C.第⑤段描写“娘”在雨中修复屋顶这一细节,意在抒发“我”对“娘”的感激之情, 表达“我”对“娘”的深切怀念。 D.第⑦段说“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突出了瓦坚定不移的品性;“瓦的翅膀在晚间 巨大的空间飞翔”,写出了瓦的灵性。 E.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了瓦的朴实无华与充满力量,启迪人们应该像瓦一 样脚踏实地,充实自我,有所贡献。 解析:选 CE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 项,描写“娘”在雨中修复屋顶,固然 有对“娘”的感激之情和怀念,但描写这一细节的主要目的在于说明瓦的力量。E 项,“启 迪人们应该像瓦一样脚踏实地,充实自我,有所贡献”主旨概括错,本文主旨应为赞美瓦的 无私和力量,同时也为瓦即将被取代而伤感难舍。另外“托物言志”也不妥,从本文来看, 瓦的象征意义并不明显。 2.“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 文中语句的作用,必须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第⑥段说明了共同的一点,这就 是“瓦”的保护功能,而“娘是我们家的瓦”正是对第⑤段的总结。从内容上看,这句话强 调瓦对人来说有重要的意义,是不可或缺的,说明了人们对瓦很依赖;从结构上看,这句话 收束上文,点明瓦具有保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