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南区2017年高考考前语文科冲刺题 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笔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 写在答题卷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 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 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游牧文化是从事游牧生产的游牧部落、游牧民族和游牧族群共同创造的文化,是- 以自然环境(草原)和生产方式(放养畜群)、生活方式(逐水草而居)为基本条件 的地域性文化,包括与游牧生活相适应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具体要素。 北方游牧文化则是指历史上生活在中国北方和西北方广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所创造的文化。 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深远影响的北方草原上的族群,唐前是匈奴族,唐后是蒙古族。 以匈奴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居住在北方宽阔的草原上,不建城市,不从事农业生产,社 会结构松散;与畜牧一同转移,牧养着多种牲畜,“逐水草迁徙”;善于骑射,崇尚英雄; 以肉、乳为食,衣动物皮毛。与中原汉族相比,北方游牧民族规矩少、约束少、思想负担少 行政限制少,所以行动起来及时自如,效率高 《汉书匈奴传》又说:“单于遣使遗汉书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 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胡”在汉代主要是指匈奴;汉以后,“胡”成为中原汉民族 对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统称。“胡人″既自诩“天之骄子”,当然不会制订“小礼 更不会用“小礼”作茧自缚、自寻烦恼。其实,这正是北方广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共同特 点
潮南区 2017 年 高考考前语文科冲刺题 本试卷分为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笔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 写在答题卷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 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 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游牧文化是从事游牧生产的游牧部落、游牧民族和游牧族群共同创造的文化,是一种 以自然环境(草原)和生产方式(放养畜群)、生活方式(逐水草而居)为基本条件 的地域性文化,包括与游牧生活相适应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具体要素。 北方游牧文化则是指历史上生活在中国北方和西北方广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所创造的文化。 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深远影响的北方草原上的族群,唐前是匈奴族,唐后是蒙古族。 以匈奴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居住在北方宽阔的草原上,不建城市,不从事农业生产,社 会结构松散;与畜牧一同转移,牧养着多种牲畜,“逐水草迁徙”;善于骑射,崇尚英雄; 以肉、乳为食,衣动物皮毛。与中原汉族相比,北方游牧民族规矩少、约束少、思想负担少、 行政限制少,所以行动起来及时自如,效率高。 《汉书·匈奴传》又说:“单于遣使遗汉书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 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胡”在汉代主要是指匈奴;汉以后,“胡”成为中原汉民族 对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统称。“胡人”既自诩“天之骄子”,当然不会制订“小礼”, 更不会用“小礼”作茧自缚、自寻烦恼。其实,这正是北方广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共同特 点
可以看出虽然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都是建立在各自地理形态基础上的相对独立的地域 性文化,但与固守土地、男耕女织、讲求人际关系的农耕文化不同,游牧文化的核心是人与 自然的关系,畜群、草场、牧人构成了游牧的基本条件。北方游牧民族善于骑射,不断地游 动、迁徙,与严峻的生存环境抗争,锻炼岀了强健的体魄,培养了豪侠尚武的精神、粗犷豪 放、坚韧顽强的民族个性。 以唐诗而论,盛唐诗是唐诗繁荣的顶峰,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高水平,有自己 独特鲜明的美学特质,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与美学的典范,文学史家所称的“盛唐气象 让后人追慕不已。盛唐诗雄浑壮美、大气磅礴、酣畅淋漓,充满阳刚之气,既与盛唐强大的 国力、广阔统一的疆土、开放的文化政策有关,也与盛唐人尚“胡”即普遍主动接受来自以 游牧为主的北方各民族文化的影响有密切关系。在历代王朝中,唐朝与外族接触最为频繁、 接受外来影响最为显著,是秦汉以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此,近代学者一 致认为,北方游牧文化对唐诗的题材、风格、审美取向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北方游 牧文化扩大了唐人的视野、培养了唐人的英雄主义情怀,为唐诗提供了大量鲜活的题材,空 前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内容 摘编自高建新《北方游牧文化浸染下的唐诗》) 1.下列关于“游牧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牧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其创造者是从事游牧生产的人们,其基本条件为自然环 境、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B.游牧文化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它的产生与游牧生活密不 可分,并且反映游牧生活 C.北方游牧文化是游牧文化中的一个门类,它是由历史上生活在中国北方和西北方广袤草 原上的游牧民族创造的 D.游牧文化建立在恶劣的地理形态基础上,具有相对独立;与农耕文化相比,游牧文化更 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匈奴族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北方游牧民族,他们居住在草原上,以肉、乳为食,不 从事农业生产,生活习俗与中原汉族有很大不同 B.相对于中原汉族来说,北方游牧民族不会制定“小礼”,更不会用“小礼”自缚,因而 受到束缚少,思想负担轻,行动也及时自如,效率极高
可以看出,虽然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都是建立在各自地理形态基础上的相对独立的地域 性文化,但与固守土地、男耕女织、讲求人际关系的农耕文化不同,游牧文化的核心是人与 自然的关系,畜群、草场、牧人构成了游牧的基本条件。北方游牧民族善于骑射,不断地游 动、迁徙,与严峻的生存环境抗争,锻炼出了强健的体魄,培养了豪侠尚武的精神、粗犷豪 放、坚韧顽强的民族个性。 以唐诗而论,盛唐诗是唐诗繁荣的顶峰,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高水平,有自己 独特鲜明的美学特质,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与美学的典范,文学史家所称的“盛唐气象” 让后人追慕不已。盛唐诗雄浑壮美、大气磅礴、酣畅淋漓,充满阳刚之气,既与盛唐强大的 国力、广阔统一的疆土、开放的文化政策有关,也与盛唐人尚“胡”即普遍主动接受来自以 游牧为主的北方各民族文化的影响有密切关系。在历代王朝中,唐朝与外族接触最为频繁、 接受外来影响最为显著,是秦汉以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此,近代学者一 致认为,北方游牧文化对唐诗的题材、风格、审美取向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北方游 牧文化扩大了唐人的视野、培养了唐人的英雄主义情怀,为唐诗提供了大量鲜活的题材,空 前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内容。 (摘编自高建新《北方游牧文化浸染下的唐诗》) 1.下列关于“游牧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牧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其创造者是从事游牧生产的人们,其基本条件为自然环 境、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B.游牧文化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它的产生与游牧生活密不 可分,并且反映游牧生活。 C.北方游牧文化是游牧文化中的一个门类,它是由历史上生活在中国北方和西北方广袤草 原上的游牧民族创造的。 D.游牧文化建立在恶劣的地理形态基础上,具有相对独立;与农耕文化相比,游牧文化更 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匈奴族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北方游牧民族,他们居住在草原上,以肉、乳为食,不 从事农业生产,生活习俗与中原汉族有很大不同。 B.相对于中原汉族来说,北方游牧民族不会制定“小礼”,更不会用“小礼”自缚,因而 受到束缚少,思想负担轻,行动也及时自如,效率极高
C.“胡”在不同时代所指称的对象不同:汉代主要是指匈奴,如《汉书》中以“天之骄子” 自诩的“胡”即是。汉代以后为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 D.受游牧条件的制约,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地游动、迁徙,在与严峻的生存环境抗争过程中 形成了强健的体魄,养成了独特的民族个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盛唐诗雄浑壮美、大气磅礴、酣畅淋漓,充满阳刚之气,有着独特鲜明的美学特质,堪 称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 B.盛唐人崇尚北方游牧文化,普遍主动地接受来其影响,这是促进盛唐诗歌繁荣、成就“盛 唐气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C.北方游牧文化扩大唐人视野,培养唐人情怀,深刻影响着唐诗的题材、风格、审美取向 等,这是近代学者的共识 D.唐人通过对北方游牧文化的借鉴、吸收和融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唐诗,因此,研究唐 诗必须关注北方游牧文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扎西的菜园子 邢 扎西的菜园子,是来自山东的援藏干部老马帮扶着弄起来的。 扎西本来对种菜不感兴趣,他已经习惯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放牧生涯。可当他看到老马 什么都亲自动手,从翻地、施牛粪、扎棚、育苗,都盯在菜地里干,就不好意思推辞了。扎 西一不好意思,干起活来的时候就特别卖力气。 一转眼就要过中秋节了,老马休假回山东。临走,他对扎西详细地交代了管理菜园子的 方法。回到家后的第二天中午,饭后,老马正斜歪在沙发上看电视,手机响了。他接起来, 就听到扎西急促的声音:“马顾问!马顾问!你快回来吧!出大事了『中/华-资*源%库 老马的脑袋“嗡”一下就大了!他定了定神,说:“扎西,别着急,慢慢说,哪里出事 了?″“是、是菜园子,菜、菜出事了『扎西由于激动,有些语无伦次,“毒药,全是毒药 您快来吧!吓死人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毒药,全是红的,您还是快点来吧!我们一家都不 敢在菜园边住了。 老马一听,这个问题严重了,现在,他们这个援藏点上的技术人员都回家过节了,只有 自己跑一趟了。 老马坐飞机赶到日喀则,又坐车来到扎西所在的牧区时,已经是第二天的下午了
C.“胡”在不同时代所指称的对象不同:汉代主要是指匈奴,如《汉书》中以“天之骄子” 自诩的“胡”即是。汉代以后为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 D.受游牧条件的制约,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地游动、迁徙,在与严峻的生存环境抗争过程中, 形成了强健的体魄,养成了独特的民族个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盛唐诗雄浑壮美、大气磅礴、酣畅淋漓,充满阳刚之气,有着独特鲜明的美学特质,堪 称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 B.盛唐人崇尚北方游牧文化,普遍主动地接受来其影响,这是促进盛唐诗歌繁荣、成就“盛 唐气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C.北方游牧文化扩大唐人视野,培养唐人情怀,深刻影响着唐诗的题材、风格、审美取向 等,这是近代学者的共识。 D.唐人通过对北方游牧文化的借鉴、吸收和融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唐诗,因此,研究唐 诗必须关注北方游牧文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扎西的菜园子 邢庆杰 扎西的菜园子,是来自山东的援藏干部老马帮扶着弄起来的。 扎西本来对种菜不感兴趣,他已经习惯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放牧生涯。可当他看到老马 什么都亲自动手,从翻地、施牛粪、扎棚、育苗,都盯在菜地里干,就不好意思推辞了。扎 西一不好意思,干起活来的时候就特别卖力气。 一转眼就要过中秋节了,老马休假回山东。临走,他对扎西详细地交代了管理菜园子的 方法。回到家后的第二天中午,饭后,老马正斜歪在沙发上看电视,手机响了。他接起来, 就听到扎西急促的声音:“马顾问!马顾问!你快回来吧!出大事了!”中/华-资*源%库 老马的脑袋“嗡”一下就大了!他定了定神,说:“扎西,别着急,慢慢说,哪里出事 了?”“是、是菜园子,菜、菜出事了!”扎西由于激动,有些语无伦次,“毒药,全是毒药, 您快来吧!吓死人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毒药,全是红的,您还是快点来吧!我们一家都不 敢在菜园边住了。” 老马一听,这个问题严重了,现在,他们这个援藏点上的技术人员都回家过节了,只有 自己跑一趟了。 老马坐飞机赶到日喀则,又坐车来到扎西所在的牧区时,已经是第二天的下午了
来到菜园子门口,扎西不敢再往里走了,他指着里边,战战兢兢地对老马说:“那里,就 是那里,全红了,像血一样红。” 老马只看了一眼,就有种想哭的感觉。那一片红,是刚刚成熟的西红柿 想到自己大过节的赶了几千公里路奔到这里,只是因为西红柿成熟了,他就有些生气。 但他转念—想,这也不能怪扎西,西藏这个地方,因为自然条件恶劣,以前除了萝卜土豆, 根本就没有别的蔬菜,扎西从来没有见过成熟的西红柿,这是很正常的。 恐怕,大多数生活在偏远牧区的藏族同胞,都没有见过像西红柿、黄瓜、茄子等内地司 空见惯的蔬菜…想到这里,他感觉到鼻子酸酸的,心里沉甸甸的,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老马摘下—个大大的西红柿,用衣角擦了擦,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然后又摘下一个递给扎西 说:“你尝尝 扎西看了老马一眼,他相信老马不会骗他的,就学老马的样子,狠狠地咬了一大口!顿 时,扎西瞪囻了眼睛,说:“好甜!这是糖菜呀 扎西的菜园子丰收了,扎西一家吃不了,就到处送人。 老马知道后,给他打电话说:“扎西!帮你种莱,不是让你送人的,你要去卖,以后 这就是你的一项家庭收入。” 扎西惊讶地说:“卖?怎么卖?卖东西多丢人 老马知道,传统的藏民,现在还保留着以物易物的习俗,他们还不习惯用人民币来交易。 老马就耐心地对扎西说:“扎西,这些东西都是你花力气种出来的,还有大棚、种子等成本 别人拿去吃,给你报酬是应该的,就像你拿牦牛皮去换青稞一样。” 在老马的说服引导下,扎西终于答应去卖菜了。老马帮着扎西把已经成熟的西红柿、茄 子、黄瓜摘下来,放在几只篓子里,然后绑在了两头牦牛的背上。 扎西要出发了,老马问:“你不带秤吗?″扎西愣,问:“秤?秤是什么东西?”老马
来到菜园子门口,扎西不敢再往里走了,他指着里边,战战兢兢地对老马说:“那里,就 是那里,全红了,像血一样红。” 老马只看了一眼,就有种想哭的感觉。那一片红,是刚刚成熟的西红柿。 想到自己大过节的赶了几千公里路奔到这里,只是因为西红柿成熟了,他就有些生气。 但他转念一想,这也不能怪扎西,西藏这个地方,因为自然条件恶劣,以前除了萝卜土豆, 根本就没有别的蔬菜,扎西从来没有见过成熟的西红柿,这是很正常的。 恐怕,大多数生活在偏远牧区的藏族同胞,都没有见过像西红柿、黄瓜、茄子等内地司 空见惯的蔬菜……想到这里,他感觉到鼻子酸酸的,心里沉甸甸的,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老马摘下一个大大的西红柿,用衣角擦了擦,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然后又摘下一个递给扎西, 说:“你尝尝。” 扎西看了老马一眼,他相信老马不会骗他的,就学老马的样子,狠狠地咬了一大口!顿 时,扎西瞪圆了眼睛,说:“好甜!这是糖菜呀!” 扎西的菜园子丰收了,扎西一家吃不了,就到处送人。 老马知道后,给他打电话说:“扎西!帮你种莱,不是让你送人的,你要去卖,以后, 这就是你的一项家庭收入。” 扎西惊讶地说:“卖?怎么卖?卖东西多丢人!” 老马知道,传统的藏民,现在还保留着以物易物的习俗,他们还不习惯用人民币来交易。 老马就耐心地对扎西说:“扎西,这些东西都是你花力气种出来的,还有大棚、种子等成本, 别人拿去吃,给你报酬是应该的,就像你拿牦牛皮去换青稞一样。” 在老马的说服引导下,扎西终于答应去卖菜了。老马帮着扎西把已经成熟的西红柿、茄 子、黄瓜摘下来,放在几只篓子里,然后绑在了两头牦牛的背上。 扎西要出发了,老马问:“你不带秤吗?”扎西一愣,问:“秤?秤是什么东西?”老马
笑道:“秤是称分量的,没有秤,你怎么按斤收钱?”扎西摇摇头说:“这个你不用管,我们 藏民,良心就是秤 扎西骑着马,赶着两头牦牛走了。窝这里二十多里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集市。 老马望着他宽厚的背影,心想:这些菜,按斤论价,怎么也得卖个百八十块的,不知道 这个憨家伙能不能卖到钱。 老马钻进了菜园子门口的帐篷里,他要等扎西回来。一觉醒来,老马看了看表,已经是 下午六点半了。老马走下山,远远的,就看到扎西赶着两头牦牛回来了。 看到老马,扎西忽然兴奋起来,他不管那两头牦牛了,打马快跑着赶到老马面前,身姿 矫健地跃下马背,有些激动地说:"马顾问,钱,我卖到钱了。”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了一把 纸币,炫耀般用双手捧到老马面前。 老马一看,这些钱有五十元的、二十元的、十元的、五元的…约得三百多块。老马 迟疑地问:“这都是今天卖的钱?这么多?”扎西拍拍胸脯说:“是的,都是今天卖的!老 马禁不住好奇,小心翼翼地问:“扎西,你没有秤,怎么收钱呀? 扎西说:“菜就放在地上,谁喜欢哪样菜就拿走,拿多少都行,钱也是随便给,给多少 随心λ……”老马心里一动,茫然地看着扎西问:“这就是你说的,藏民的良心秤?″扎西重 重地点了点头 老马的眼睛湿润了。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虽然字数较少,但信息量很大,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他们的身份,并暗 示了小说的主旨 B.这篇小说把人物对话作为叙事的主要方法,通过扎西和老马的语言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 展,如小说先写扎西不喜欢种菜到卖力气种菜,再写菜园子的菜成熟和扎西卖菜 C.扎西卖菜的钱款从老马预算的百八十块到最终的三百多块,说明藏区百姓为能吃到新鲜 蔬菜不怕花钱,同时也说明藏区现在还十分落后,还需要更多的老马和扎西的菜园子。 D.文章用“老马的眼睛湿润了”一句作结,内涵十分丰富,表现了老马看到扎西的变化以 及扎西有一项家庭副业并能赚到钱后的激动心情,同时也感动于藏民淳朴、善良的品格。 5.小说以“扎西的菜园子”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笑道:“秤是称分量的,没有秤,你怎么按斤收钱?”扎西摇摇头说:“这个你不用管,我们 藏民,良心就是秤。” 扎西骑着马,赶着两头牦牛走了。离这里二十多里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集市。 老马望着他宽厚的背影,心想:这些菜,按斤论价,怎么也得卖个百八十块的,不知道 这个憨家伙能不能卖到钱。 老马钻进了菜园子门口的帐篷里,他要等扎西回来。一觉醒来,老马看了看表,已经是 下午六点半了。老马走下山,远远的,就看到扎西赶着两头牦牛回来了。 看到老马,扎西忽然兴奋起来,他不管那两头牦牛了,打马快跑着赶到老马面前,身姿 矫健地跃下马背,有些激动地说:“马顾问,钱,我卖到钱了。”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了一把 纸币,炫耀般用双手捧到老马面前。 老马一看,这些钱有五十元的、二十元的、十元的、五元的……大约得三百多块。老马 迟疑地问:“这都是今天卖的钱?这么多?”扎西拍拍胸脯说:“是的,都是今天卖的!”老 马禁不住好奇,小心翼翼地问:“扎西,你没有秤,怎么收钱呀?” 扎西说:“菜就放在地上,谁喜欢哪样菜就拿走,拿多少都行,钱也是随便给,给多少 随心……”老马心里一动,茫然地看着扎西问:“这就是你说的,藏民的良心秤?”扎西重 重地点了点头! 老马的眼睛湿润了。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一段虽然字数较少,但信息量很大,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他们的身份,并暗 示了小说的主旨。 B.这篇小说把人物对话作为叙事的主要方法,通过扎西和老马的语言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 展,如小说先写扎西不喜欢种菜到卖力气种菜,再写菜园子的菜成熟和扎西卖菜。 C.扎西卖菜的钱款从老马预算的百八十块到最终的三百多块,说明藏区百姓为能吃到新鲜 蔬菜不怕花钱,同时也说明藏区现在还十分落后,还需要更多的老马和扎西的菜园子。 D.文章用“老马的眼睛湿润了”一句作结,内涵十分丰富,表现了老马看到扎西的变化以 及扎西有一项家庭副业并能赚到钱后的激动心情,同时也感动于藏民淳朴、善良的品格。 5.小说以“扎西的菜园子”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 分)
6.小说中“扎西认为成熟的西红柿是毒药”和“卖菜不用秤”两个情节有何深意?请结合 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据统计,2014年至2015年,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共43起。其中,2015年3 月以来就有26起,发生地从大型城市北京、上海,到欠发达的广西、云南,从东北辽宁 到南端省份海南。 2015年日本文部科学社对已经认定的校园欺凌事件的统计表明,近年来,日本中小学 校园欺凌现象发生频率呈激增之势。 校园欺凌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其中直接欺凌包括肢体欺凌和言语歟凌,间接欺凌 则指通过散播谣言、利用人际关系、煽动他人恶意对待等方式,将受欺凌者排除在某个团体 之外。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将欺凌视频或受欺凌人的行为公布在网络上为特征的网络欺凌也 成为一种主要方式 校园欺凌多发生在楼梯拐角、厕所、寝室或上下学路上,这类环境几乎没有外力控制, 青少年很容易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做岀非理性行为。一些帮派仅由在校学生构成,他们岀于 对社会帮派的好奇和自我保护的需要,自成一派;另一些帮派则极为复杂,不仅有不同年级 的学生,还有成人势力等。 材料二 某重点中学的刘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外貌、成绩等不是他欺负别人最直接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被欺负者的性格不太合群,或者自己不认同。“一般学生没人欺负,容易被欺
6.小说中“扎西认为成熟的西红柿是毒药”和“卖菜不用秤”两个情节有何深意?请结合 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据统计,2014 年至 2015 年,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共 43 起。其中,2015 年 3 月以来就有 26 起,发生地从大型城市北京、上海,到欠发达的广西、云南,从东北辽宁, 到南端省份海南。 2015 年日本文部科学社对已经认定的校园欺凌事件的统计表明,近年来,日本中小学 校园欺凌现象发生频率呈激增之势。 校园欺凌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其中直接欺凌包括肢体欺凌和言语欺凌,间接欺凌 则指通过散播谣言、利用人际关系、煽动他人恶意对待等方式,将受欺凌者排除在某个团体 之外。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将欺凌视频或受欺凌人的行为公布在网络上为特征的网络欺凌也 成为一种主要方式。 校园欺凌多发生在楼梯拐角、厕所、寝室或上下学路上,这类环境几乎没有外力控制, 青少年很容易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做出非理性行为。一些帮派仅由在校学生构成,他们出于 对社会帮派的好奇和自我保护的需要,自成一派;另一些帮派则极为复杂,不仅有不同年级 的学生,还有成人势力等。 材料二 某重点中学的刘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外貌、成绩等不是他欺负别人最直接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被欺负者的性格不太合群,或者自己不认同。“一般学生没人欺负,容易被欺
负的是那些让我们感觉有点假′的人”,“说话方式让我不喜欢”,或“看起来很不顺眼, 很欠扁”。 旁观者也是校园欺凌行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旁观者对欺凌行为默不作声,或者叫 好,就会助长欺凌者的行为,导致欺凌现象越来越多。如果旁观者能够给予受欺凌的 同学以支持,欺凌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就会减少。 多位专家表示,除了青少年自身的成长特点,校园状况是外部社会的缩影,是成人世界 的映射,更是教育环境的直接反映。最直接的原因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没人教他们如何 应对、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对待自己情绪的宣泄,最终选择了暴力这种 方式 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寇彧看来,家庭中专制、放任的教养方式最有可能造成学 生的不良行为,孩子模仿父母的攻击行为,偶尔做出的越轨行为也得不到有效纠正,久而久 之,欺凌者习得了攻击和伤害行为,被欺凌者习得了逆来顺受的应对方式。 材料三 2013年,日本参议院通过《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此外,文部科学省增加了学校辅 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扩充学校咨询机构及校园社会工作者的规模,并设置24小时不间断 服务咨询电话,以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 澳大利亚专门建立了政府组织和网站,帮助学校解决欺凌现象,同时将反对欺凌、骚扰、 歧视、暴力的教育列入教学大纲。每年三月的第三个星期五,是国家命名的“反欺凌日” 中国学校普遍对校园欺凌行为不愿承认也不愿正视,但也有些民间机构开始自发地进行 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广州市“青年地带”于2012年启动了反校园欺凌服务项目,他们 与政府合作,对海珠区12所学校每校派驻两名社工。“青年地带”正在筹备开发一个名为 ‘校园零欺凌″的APP,希望能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青少年、家长和教师的互动,普及 预防及应对校园欺凌的信息,实现对校园欺凌真实情况的评估
负的是那些让我们感觉有点‘假’的人”,“说话方式让我不喜欢”,或“看起来很不顺眼, 很欠扁”。 旁观者也是校园欺凌行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旁观者对欺凌行为默不作声,或者叫 好,就会助长欺凌者的行为,导致欺凌现象越来越多。如果旁观者能够给予受欺凌的 同学以支持,欺凌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就会减少。 多位专家表示,除了青少年自身的成长特点,校园状况是外部社会的缩影,是成人世界 的映射,更是教育环境的直接反映。最直接的原因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没人教他们如何 应对、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对待自己情绪的宣泄,最终选择了暴力这种 方式。 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寇彧看来,家庭中专制、放任的教养方式最有可能造成学 生的不良行为,孩子模仿父母的攻击行为,偶尔做出的越轨行为也得不到有效纠正,久而久 之,欺凌者习得了攻击和伤害行为,被欺凌者习得了逆来顺受的应对方式。 材料三 2013 年,日本参议院通过《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此外,文部科学省增加了学校辅 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扩充学校咨询机构及校园社会工作者的规模,并设置 24 小时不间断 服务咨询电话,以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 澳大利亚专门建立了政府组织和网站,帮助学校解决欺凌现象,同时将反对欺凌、骚扰、 歧视、暴力的教育列入教学大纲。每年三月的第三个星期五,是国家命名的“反欺凌日”。 中国学校普遍对校园欺凌行为不愿承认也不愿正视,但也有些民间机构开始自发地进行 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广州市“青年地带”于 2012 年启动了反校园欺凌服务项目,他们 与政府合作,对海珠区 12 所学校每校派驻两名社工。“青年地带”正在筹备开发一个名为 “校园零欺凌”的 APP,希望能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青少年、家长和教师的互动,普及 预防及应对校园欺凌的信息,实现对校园欺凌真实情况的评估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解决校园欺凌问题不仅是中国的难题,也是全世界关于青少年成长需要共同面对的难 B.校园欺凌方式多种多样,呈现出隐蔽性与帮派化的特点,归根到底其实都是成人社会的 映射 C.产生校园欺凌现象的原因涉及青年自身和教育环境,外部环境的状况直接导致了校园欺凌现 象的产生 D.目前我国“反校园欺凌”只能依靠民间机构,随着时代的变化,“反欺凌”的新手段也 应运而生 8.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材料一显示,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欺凌成为校园欺凌的一种主要方式,这种间接欺凌 的伤害远大于直接欺凌 B.材料一显示,由于校园欺凌多发生在楼梯拐角、厕所、寝室等几乎没有外力控制的环境, 所以学校对此也无能为力 C.材料二中专家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应对、处理孩子 间的冲突,正确宣泄情绪 D.材料三显示,发达国家对校园欺凌现象髙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应对措施,这些都值 得我国借鉴 E.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了分析,表明校园欺凌现象普遍,原因多样, 伤害影响深远,应着力解决。 9.结合材料内容,请你就如何解决校园欺凌问题,谈谈你的建议。(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盲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崔恭,字克让,广宗人。正统元年进士,除户部主事,提举京畿学事。出理延绥仓储 有能声。以杨溥荐,擢莱州知府。内地输辽东布,悉贮郡库,岁久朽敝,守者多破家。恭别 构屋三十楹贮之,请约计岁输外,余以充本府军饷,遂放遣守者八百人。也先犯京师,意欲 厚索礼币,恭遣朔方民兵数干入援。廷议城临清,檄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成。 居府六年,莱人以比汉杨震 景泰中,超迁湖广右布政使。诸司供给,率取之民。恭与僚佐约,悉罢之。公安、监利 流民擅相杀。恭下令愿附籍者听,否则迨秋遺归,众遂定。寻迁江西左布政使。司有广济库, 官吏干没五十万。恭白于巡抚韩雍,典守者咸获罪。定均徭法,酌轻重,十年一役,遂为定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解决校园欺凌问题不仅是中国的难题,也是全世界关于青少年成长需要共同面对的难 题。 B.校园欺凌方式多种多样,呈现出隐蔽性与帮派化的特点,归根到底其实都是成人社会的 映射。 C.产生校园欺凌现象的原因涉及青年自身和教育环境,外部环境的状况直接导致了校园欺凌现 象的产生。 D.目前我国“反校园欺凌”只能依靠民间机构,随着时代的变化,“反欺凌”的新手段也 应运而生。 8.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材料一显示,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欺凌成为校园欺凌的一种主要方式,这种间接欺凌 的伤害远大于直接欺凌。 B.材料一显示,由于校园欺凌多发生在楼梯拐角、厕所、寝室等几乎没有外力控制的环境, 所以学校对此也无能为力。 C.材料二中专家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应对、处理孩子 间的冲突,正确宣泄情绪。 D.材料三显示,发达国家对校园欺凌现象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应对措施,这些都值 得我国借鉴。 E.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了分析,表明校园欺凌现象普遍,原因多样, 伤害影响深远,应着力解决。 9.结合材料内容,请你就如何解决校园欺凌问题,谈谈你的建议。(5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崔恭,字克让,广宗人。正统元年进士,除户部主事,提举京畿学事。出理延绥仓储, 有能声。以杨溥荐,擢莱州知府。内地输辽东布,悉贮郡库,岁久朽敝,守者多破家。恭别 构屋三十楹贮之,请约计岁输外,余以充本府军饷,遂放遣守者八百人。也先犯京师,意欲 厚索礼币.,恭遣朔方民兵数千入援。廷议城临清,檄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成。 居府六年,莱人以比汉杨震。 景泰中,超迁湖广右布政使。诸司供给,率.取之民。恭与僚佐约,悉罢之。公安、监利 流民擅相杀。恭下令愿附籍者听,否则迨秋遣归,众遂定。寻迁江西左布政使。司有广济库, 官吏干没五十万。恭白于巡抚韩雍,典守者咸获罪。定均徭法,酌轻重,十年一役,遂为定
例。 天顺二年,宁王奠培不法,恭劾之。削其护卫,王稍戢。迁右副都御史,代李秉巡抚苏、 松诸府。按部,进耆老言利病,为兴革。与都督徐恭浚仪真漕河,又浚常、镇河,避江险。 已,大治吴淞江。起昆山夏界口,至上海白鹤江,又自白鹤江至嘉定卞家渡,迄庄家泾,凡 浚万四干二百余丈。又浚曹家港、蒲汇塘、新泾诸水。民赖其利,为立生祠。初,周忱奏定 耗羡则例,李秉改定以赋之轻重递盈缩。其例甚平,而难于稽算,吏不胜烦扰。恭乃罢去, 悉如忱旧。 吏部缺右侍郎,李贤、王翱举恭,遂召用。置“劝惩簿”,有闻皆识之。翱甚倚恭,转 左侍郎。父忧起复。宪宗即位,乞致仕。不允。成化五年,尚书李秉罢。商辂欲用姚夔,彭 时欲用王概,而北人居言路者,谓时实逐秉,喧谤于朝。时称疾不出,侍读尹直以时、概皆 己乡人,恐因此得罪,急言于辂,以恭代秉。越五月,母丧归,比其去,王翱以诗赠之。服 除,起南京吏部,劾罢诸司不识者数人。十一年春,命参赞机务。居三年,致仕。又二年卒。 赠太子少保,谥庄敏。 (选自《明史·崔恭传》,有删改 【注】①戢:收敛,停止。②耗羡:赋税的加耗部分抵朴实耗后的所余。 10.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意欲厚索纳礼币 币:钱币 B.率取之民 率:全都 C.进耆老言利病 耆:年老 D.母丧归,比其去 比:等到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京畿”,古代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在唐朝的时候,将京城的旁邑作为畿县,统称京畿。 B.“朔”,北(方),如朔漠,指北方的沙漠。此外“朔”也用来指时间,即农历每月的最后 一天 C.“生祠”指为还活着的人修建祠堂,往往为了纪念某人功绩或逢迎某人,修建的让人祭拜的地 方 D.“谥”又叫“谥号”,是古代帝王、大官或文人隐士等死后的称号,是对死者带有评判性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恭为官一任,治政有方。崔恭在担任莱州知府时,很多看守布匹仓库的人因为布腐烂 而破产,崔恭另外修建了房屋来贮存布匹,解决问题 B.崔恭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公安、监利的流民随意相互杀人,崔恭下令愿意入到当地户 籍的人就可以入,否则到秋天就遣回原籍,那些人就安定下来了。 C.崔恭以民为本,治理河道。在代替李秉巡査苏州、松江等府时,他和徐恭疏通仪真等处
例。 天顺二年,宁王奠培不法,恭劾之。削其护卫,王稍戢。迁右副都御史,代李秉巡抚苏、 松诸府。按部,进耆.老言利病,为兴革。与都督徐恭浚仪真漕河,又浚常、镇河,避江险。 已,大治吴淞江。起昆山夏界口,至上海白鹤江,又自白鹤江至嘉定卞家渡,迄庄家泾,凡 浚万四千二百余丈。又浚曹家港、蒲汇塘、新泾诸水。民赖其利,为立生祠。初,周忱奏定 耗羡则例,李秉改定以赋之轻重递盈缩。其例甚平,而难于稽算,吏不胜烦扰。恭乃罢去, 悉如忱旧。 吏部缺右侍郎,李贤、王翱举恭,遂召用。置“劝惩簿”,有闻皆识之。翱甚倚恭,转 左侍郎。父忧起复。宪宗即位,乞致仕。不允。成化五年,尚书李秉罢。商辂欲用姚夔,彭 时欲用王概,而北人居言路者,谓时实逐秉,喧谤于朝。时称疾不出,侍读尹直以时、概皆 己乡人,恐因此得罪,急言于辂,以恭代秉。越五月,母丧归,比.其去,王翱以诗赠之。服 除,起南京吏部,劾罢诸司不识者数人。十一年春,命参赞机务。居三年,致仕。又二年卒。 赠太子少保,谥庄敏。 (选自《明史•崔恭传》,有删改) 【注】①戢:收敛,停止。②耗羡:赋税的加耗部分抵朴实耗后的所余。 10.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意欲厚索纳礼币. 币:钱币 B.率.取之民 率:全都 C.进耆.老言利病 耆:年老 D.母丧归,比.其去 比:等到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京畿”,古代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在唐朝的时候,将京城的旁邑作为畿县,统称京畿。 B.“朔”,北(方),如朔漠,指北方的沙漠。此外“朔”也用来指时间,即农历每月的最后 一天。 C.“生祠” 指为还活着的人修建祠堂,往往为了纪念某人功绩或逢迎某人,修建的让人祭拜的地 方。 D.“谥”又叫“谥号”,是古代帝王、大官或文人隐士等死后的称号,是对死者带有评判性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崔恭为官一任,治政有方。崔恭在担任莱州知府时,很多看守布匹仓库的人因为布腐烂 而破产,崔恭另外修建了房屋来贮存布匹,解决问题。 B.崔恭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公安、监利的流民随意相互杀人,崔恭下令愿意入到当地户 籍的人就可以入,否则到秋天就遣回原籍,那些人就安定下来了。 C.崔恭以民为本,治理河道。在代替李秉巡查苏州、松江等府时,他和徐恭疏通仪真等处
河道,随后,大力治理吴淞江,共疏通河道一万四千多丈。 D.崔恭政声显著,深得信任。吏部右侍郎的位置空缺,李贤和王翱共冋举荐崔恭,崔恭被 召用;他作了有名的“劝惩簿”,之后转任吏部左侍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廷议城临清,微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成。 (2)侍读尹直以时、概皆己乡人,熟因此得罪,急言于辂,以恭代秉。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诗人已六十 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14.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歌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未见风雨,就已觉寒 意袭人,这就给整首诗先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颔联的“卧迟”体现了老年人的特性,瞌睡少,宁可闲坐养神而不喜早睡,免得夜间睡 不着,颈联老翁三秋之夜就要烤火正说明他怕冷、体衰。 C.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一个“寒”字交代了老翁“未 起”的原因,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 D.诗歌对人物的描写极具层次,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写到老翁睡醒,又写到醒后起床赏 景的情况,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E.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仕途、境遇,但景与人关合,尤其“霜叶满阶红”一句表现了大自 然的冷酷,从树木想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 15.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 慨,蕴含着生活哲理,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认为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难以入耳, 因此“ ,表达出听到琵琶曲的喜悦心情。 (3)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印证了这 一观点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由于这个班学生基础很差,为了让他们能够跟上进度,班主任经常对这些学生耳提面命, 希望能帮他们解决学习上的疑难。 B.他平时加强各种训练,并记下训练笔记,朝夕苦练,在全军狙击作战骨干集训比武中, 百步穿杨,以951.5分的总成绩夺冠。 C.很多人对古诗词颇有情怀却只能高山仰止,《中国诗词大会》正好带动全民进行一场古典 诗词之旅,并汲取知识,涵养心灵
河道,随后,大力治理吴淞江,共疏通河道一万四千多丈。 D.崔恭政声显著,深得信任。吏部右侍郎的位置空缺,李贤和王翱共同举荐崔恭,崔恭被 召用;他作了有名的“劝惩簿”,之后转任吏部左侍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廷议城临清,檄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成。 (2) 侍读尹直以时、概皆己乡人,恐因此得罪,急言于辂,以恭代秉。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秋雨夜眠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甁②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 832 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诗人已六十 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 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14.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诗歌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未见风雨,就已觉寒 意袭人,这就给整首诗先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颔联的“卧迟”体现了老年人的特性,瞌睡少,宁可闲坐养神而不喜早睡,免得夜间睡 不着,颈联老翁三秋之夜就要烤火正说明他怕冷、体衰。 C.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一个“寒”字交代了老翁“未 起”的原因,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 D.诗歌对人物的描写极具层次,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写到老翁睡醒,又写到醒后起床赏 景的情况,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E.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仕途、境遇,但景与人关合,尤其“霜叶满阶红”一句表现了大自 然的冷酷,从树木想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 15.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 慨,蕴含着生活哲理,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 , 。”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认为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难以入耳, 因此“ , ”,表达出听到琵琶曲的喜悦心情。 (3)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印证了这 一观点。 第Ⅱ卷 表达题(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由于这个班学生基础很差,为了让他们能够跟上进度,班主任经常对这些学生耳提面命 ...., 希望能帮他们解决学习上的疑难。 B.他平时加强各种训练,并记下训练笔记,朝夕苦练,在全军狙击作战骨干集训比武中, 百步穿杨 ....,以 951.5 分的总成绩夺冠。 C.很多人对古诗词颇有情怀却只能高山仰止 ....,《中国诗词大会》正好带动全民进行一场古典 诗词之旅,并汲取知识,涵养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