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尾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1.本卷分两卷。其中共18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93题 《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前句是根本的价值观,后句是待人做事的根本态度;总的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 求各得其所。 以和为贵不是单纯的美好愿望,是以对宇宙的根本认识为基础而提出的根本价值 观。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观点。指出宇宙万物都是不同 成分和因素和谐共存的统一体。从自然到人类社会,从家庭、单位、社区、社会、 国家、国际,以至生态,都是如此。世界是和的世界;万物以和为基础,存在于 和的状态中。以和为贵是在这一根本认识基础上提出的,就是以和为最高的价值。 和的实质是各得其所,以和为贵就是要在承认差别的前提和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孔子说“政者正也”,又说如果有机会当政,一定以“正名”为当务之急,做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是他治国的根本理念。《子罕》篇又有“子曰:‘吾 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以各得其所释“正”。“正名”,“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要使君臣父子各得其所。程子说:“万物庶事莫不各 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 唯止于各于其所而已。”“和为贵”,就是以各得其所为最高的目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要承认差别,在承认差别的基 础上求和谐,而不是取消差别求统一、和谐。 达到和谐的基本方法是中庸、中道。各得其所的基础是中。只有各个部分、各种 因素都无过无不及,达到中的要求,才有整体的和。程子说:“使万物无一失所 者,斯天理,中而已。 各得其所是目标,和而不同是原则,中庸、中道是途径。和与中是从不同的角度 说,和是总体的状态和目标,中是各局部应处的状态和要求,二者相合,就是中 和,也就是各得其所。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贯穿中华民族发展的全部历史,渗透在社会生活的 一切方面,使我们不同族群、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不断相互吸取、相互融合, 团成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在广土众民的中华大地上,组成统一的 国家,长期保持稳定统一的局面,绵延发展。对外,中华民族始终与世界各国、 各民族人民友好相处,以爱好和平的民族的良好形象展现于世界 中华文化的贵和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在承认差别的前提和基础上求各得 其所,指示了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危机的方向。今天我们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以及外交上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某种意义 上可以说也是求“万物各于其所”。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统筹经济、 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求其各得其所;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也要求 其内部各因素、各方面,如政府和市场之间,各种经济成分之间,以及城乡,东、 中、西部,贫富之间等等,各得其所。可以说改革就是调整各方面、各部分的关 系,以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各得其所是改革的目标和实质。 (选自钱逊《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三:和》,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广东省汕尾市 2017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1.本卷分两卷。其中共 18 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 1?3 题。 《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前句是根本的价值观,后句是待人做事的根本态度;总的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 求各得其所。 以和为贵不是单纯的美好愿望,是以对宇宙的根本认识为基础而提出的根本价值 观。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观点。指出宇宙万物都是不同 成分和因素和谐共存的统一体。从自然到人类社会,从家庭、单位、社区、社会、 国家、国际,以至生态,都是如此。世界是和的世界;万物以和为基础,存在于 和的状态中。以和为贵是在这一根本认识基础上提出的,就是以和为最高的价值。 和的实质是各得其所,以和为贵就是要在承认差别的前提和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孔子说“政者正也”,又说如果有机会当政,一定以“正名”为当务之急,做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是他治国的根本理念。《子罕》篇又有“子曰:‘吾 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以各得其所释“正”。“正名”,“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要使君臣父子各得其所。程子说:“万物庶事莫不各 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 唯止于各于其所而已。”“和为贵”,就是以各得其所为最高的目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要承认差别,在承认差别的基 础上求和谐,而不是取消差别求统一、和谐。 达到和谐的基本方法是中庸、中道。各得其所的基础是中。只有各个部分、各种 因素都无过无不及,达到中的要求,才有整体的和。程子说:“使万物无一失所 者,斯天理,中而已。” 各得其所是目标,和而不同是原则,中庸、中道是途径。和与中是从不同的角度 说,和是总体的状态和目标,中是各局部应处的状态和要求,二者相合,就是中 和,也就是各得其所。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贯穿中华民族发展的全部历史,渗透在社会生活的 一切方面,使我们不同族群、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不断相互吸取、相互融合, 团成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在广土众民的中华大地上,组成统一的 国家,长期保持稳定统一的局面,绵延发展。对外,中华民族始终与世界各国、 各民族人民友好相处,以爱好和平的民族的良好形象展现于世界。 中华文化的贵和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在承认差别的前提和基础上求各得 其所,指示了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危机的方向。今天我们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以及外交上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某种意义 上可以说也是求“万物各于其所”。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统筹经济、 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求其各得其所;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也要求 其内部各因素、各方面,如政府和市场之间,各种经济成分之间,以及城乡,东、 中、西部,贫富之间等等,各得其所。可以说改革就是调整各方面、各部分的关 系,以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各得其所是改革的目标和实质。 (选自钱逊《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三:和》,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和为贵”是根本的价值观,“君子和而不同”是待人做事的根本态度, 者都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B.因为以和为贵是以对宇宙的根本认识为基础而提出的根本价值观,所以两千 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观点 C.以和为贵是在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和因素和谐共存的统一体这一根本认识 基础上提出的,体现了“和”为最高价值的观念 D.孔子主张为政者当“正名”,“正”是他治国的根本理念。而他强调的“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也就是使君臣父子各得其所。 1.B(强加因果,二者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程子认为万事万物无不是各得其所,圣人之所以能使天下顺治,也是因为能 使天下苍生各得其所,而使天下万物各得其所,唯中而已 B.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别,盲目地取消差别求统一是不现实的不合理的,君子 都会承认差别,并在差别的基础上追求和谐 C.只要坚持中庸、中道的基本方法,各个部分、各种因素都无过无不及,达到 中的要求,就会实现整体的和,达到和谐。 D.要想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就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走中庸、中道的途 径。和是总体的目标,中是各局部应处的状态和要求 2.C(“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原文是必要条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正因为如此, 才会使广土众民的中华大地长期保持稳定统一的局面。 B.贵和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使得中华民族始终以爱好和平 的民族的良好形象展现于世界,也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危机指示了方向 C.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外交上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世 界的和平与发展,都是为了达到“万物各于其所”的目的。 D.如果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方面各得其所,就可以改革、调整好 各方面、各部分的关系,就可以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D(两个“就可以”表示的假设关系有误。从原文看,有前者未必“就可以” 实现后者。) 文言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随从梁武帝。帝性好棋,每从夜至旦不辍,等 辈皆寐,唯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从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 恒思立效。除奉朝请。 普通七年,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除庆之假节、总知军事。魏豫州刺史李宪遣 其子长钧别筑两城相拒,庆之攻拔之,宪力屈遂降,庆之入据其城。 大通元年,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魏遣常山王元昭等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 四十里。韦放曰:“贼锋必是轻锐,战捷不足为功;如不利,沮我军势,不如勿 击。”庆之曰:“魏人远来,皆已疲倦,须挫其气,必无不败之理。”于是与麾 下五百骑奔击,破其前军,魏人震恐。庆之还共诸将连营西进,据涡阳城,与魏 相持,自春至冬,各数十百战。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仲宗等恐 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
A.“和为贵”是根本的价值观,“君子和而不同”是待人做事的根本态度,二 者都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B.因为以和为贵是以对宇宙的根本认识为基础而提出的根本价值观,所以两千 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观点。 C.以和为贵是在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和因素和谐共存的统一体这一根本认识 基础上提出的,体现了“和”为最高价值的观念。 D.孔子主张为政者当“正名”,“正”是他治国的根本理念。而他强调的“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也就是使君臣父子各得其所。 1.B(强加因果,二者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程子认为万事万物无不是各得其所,圣人之所以能使天下顺治,也是因为能 使天下苍生各得其所,而使天下万物各得其所,唯中而已。 B.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别,盲目地取消差别求统一是不现实的不合理的,君子 都会承认差别,并在差别的基础上追求和谐。 C.只要坚持中庸、中道的基本方法,各个部分、各种因素都无过无不及,达到 中的要求,就会实现整体的和,达到和谐。 D.要想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就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走中庸、中道的途 径。和是总体的目标,中是各局部应处的状态和要求。 2.C(“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原文是必要条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华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正因为如此, 才会使广土众民的中华大地长期保持稳定统一的局面。 B.贵和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使得中华民族始终以爱好和平 的民族的良好形象展现于世界,也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危机指示了方向。 C.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外交上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世 界的和平与发展,都是为了达到“万物各于其所”的目的。 D.如果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方面各得其所,就可以改革、调整好 各方面、各部分的关系,就可以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D(两个“就可以”表示的假设关系有误。从原文看,有前者未必“就可以” 实现后者。) 二、文言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随从梁武帝。帝性好棋,每从夜至旦不辍,等 辈皆寐,唯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从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 恒思立效。除奉朝请。 普通七年,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除庆之假节、总知军事。魏豫州刺史李宪遣 其子长钧别筑两城相拒,庆之攻拔之,宪力屈遂降,庆之入据其城。 大通元年,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魏遣常山王元昭等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 四十里。韦放曰:“贼锋必是轻锐,战捷不足为功;如不利,沮我军势,不如勿 击。”庆之曰:“魏人远来,皆已疲倦,须挫其气,必无不败之理。”于是与麾 下五百骑奔击,破其前军,魏人震恐。庆之还共诸将连营西进,据涡阳城,与魏 相持,自春至冬,各数十百战。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仲宗等恐 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
别有密敕。”仲宗壮其计,乃从之。魏人掎角作十三城,庆之陷其四垒。九城兵 甲犹盛,乃陈其俘馘,鼓噪攻之,遂奔溃,斩获略尽,涡水咽流。诏以涡阳之地 置西徐州。众军乘胜前顿城父。武帝嘉焉,手诏慰勉之 中大通二年,除南北司二州刺史,加都督。庆之至镇,遂围县瓠,破魏颍州刺史 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 于楚城。罢义阳镇兵,停水陆转运,江湘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 仓廪充实。又表省南司州,复安陆郡,置上明郡 大同二年,魏遣将侯景攻下楚州,执刺史桓和。景仍进军淮上,庆之破之。时大 寒雪,景弃辎重走。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振给,多所全济。州人李升等八百人 表求树碑颂德,诏许焉。五年卒,谥曰武。 庆之性袛慎,每奉诏敕,必洗沐拜受。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 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选自《南史》,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隶:跟从B.仲宗壮其计壮:佩服 C.庆之陷其四垒陷:沦陷D.庆之开仓振给振:通“赈”,救济 4.C(“陷”应解释为“攻下”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B.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C.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D.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5.A(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还可结合句中的“纨绮”“丝竹”“马”“军 士”等名词进行判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庆之年轻的时候曾是梁武帝的侍从,因为忠心事主,经常得到赞赏,后从军, 逐渐得到提拔。 B.陈庆之在楚城击败北魏军队后,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屯田开荒,发展生产, 积蓄了很多粮食。 C.陈庆之胆识过人,他曾亲自统领大军攻克涡阳。在与北魏军的对峙中,历经数 十上百次的战斗,最终凭借勇气大获全胜。 D.陈庆之为人谨慎,生活俭朴,即使身居髙位,仍谦恭有礼,士卒都乐于为其拼 死效力。 6.C(“他曾亲自统领大军攻克涡阳”的表述张冠李戴,他只是隶属于领军曹 仲宗。“最终凭借勇气大获全胜”的说法过于简单,大获全胜主要凭借智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锋必是轻锐,战捷不足为功:如不利,沮我军势,不如勿击。(5分) (2)州人李升等八百人表求树碑颂德,诏许焉。(5分) 7.(1)敌人的前锋必定是轻装精锐部队,如果战胜不算有功;如果失败,就会 破坏我军士气,不如不要出击。(得分点:“轻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不利” 沮”各1分,句意2分。) 2)豫州百姓李升等八百人上表要求为陈庆之 树碑以称颂其功德,朝廷(皇帝)下令同意。(得分点:“表”名词活用为动词 “树”、省略句各1分、句意2分。) 附:参考译文
别有密敕。”仲宗壮其计,乃从之。魏人掎角作十三城,庆之陷其四垒。九城兵 甲犹盛,乃陈其俘馘,鼓噪攻之,遂奔溃,斩获略尽,涡水咽流。诏以涡阳之地 置西徐州。众军乘胜前顿城父。武帝嘉焉,手诏慰勉之。 中大通二年,除南北司二州刺史,加都督。庆之至镇,遂围县瓠,破魏颍州刺史 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 于楚城。罢义阳镇兵,停水陆转运,江湘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 仓廪充实。又表省南司州,复安陆郡,置上明郡。 大同二年,魏遣将侯景攻下楚州,执刺史桓和。景仍进军淮上,庆之破之。时大 寒雪,景弃辎重走。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振给,多所全济。州人李升等八百人 表求树碑颂德,诏许焉。五年卒,谥曰武。 庆之性祗慎,每奉诏敕,必洗沐拜受。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 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选自《南史》,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 隶:跟从 B.仲宗壮其计 壮:佩服 C. 庆之陷其四垒 陷:沦陷 D.庆之开仓振给 振:通“赈”,救济 4.C( “陷”应解释为“攻下”。)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B.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C.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D.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5.A(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还可结合句中的“纨绮”“丝竹”“马”“军 士”等名词进行判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陈庆之年轻的时候曾是梁武帝的侍从,因为忠心事主,经常得到赞赏,后从军, 逐渐得到提拔。 B.陈庆之在楚城击败北魏军队后,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屯田开荒,发展生产, 积蓄了很多粮食。 C.陈庆之胆识过人,他曾亲自统领大军攻克涡阳。在与北魏军的对峙中,历经数 十上百次的战斗,最终凭借勇气大获全胜。 D.陈庆之为人谨慎,生活俭朴,即使身居高位,仍谦恭有礼,士卒都乐于为其拼 死效力。 6.C( “他曾亲自统领大军攻克涡阳”的表述张冠李戴,他只是隶属于领军曹 仲宗。“最终凭借勇气大获全胜”的说法过于简单,大获全胜主要凭借智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锋必是轻锐,战捷不足为功;如不利,沮我军势,不如勿击。(5 分) (2)州人李升等八百人表求树碑颂德,诏许焉。(5 分) 7.(1)敌人的前锋必定是轻装精锐部队,如果战胜不算有功;如果失败,就会 破坏我军士气,不如不要出击。(得分点:“轻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不利”、 “沮”各 1 分,句意 2 分。) (2)豫州百姓李升等八百人上表要求为陈庆之 树碑以称颂其功德,朝廷(皇帝)下令同意。(得分点:“表”名词活用为动词、 “树”、省略句各 1 分、句意 2 分。) 附:参考译文: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幼年曾随从梁武帝。梁武帝爱好下棋,经常从晚上 下到次日清晨还不停止,同僚都睡觉了,只有陈庆之不睡,一听到呼唤就立即到 达,很是被亲近赏识。跟随梁武帝平定建邺,逐渐升为主书,他散耗家财,团结 了一批有用之士,常想建立功业。被任命为奉朝请 梁武帝普通七年,朝廷派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任命陈庆之为假节、总管军事 北魏豫州刺史李宪派遣他的儿子李长钧另修筑两城来抵抗,陈庆之攻破其地,李 宪力气用尽而投降,陈庆之就进入占据了寿春城。 梁武帝大通元年,陈庆之跟随领军曹仲宗攻伐涡阳,北魏派遣常山王元昭等人来 支援,先头部队到达驼涧,离涡阳四十里。(陈庆之打算出征迎战)韦放说:“敌 军的前锋必定是轻装精锐部队,如果战胜不算有功;如果失败,则破坏我军士气 不如不要出击。”陈庆之说:“北魏军队远道而来,都已疲惫不堪,必须挫伤他 们的锐气,这定然没有打不败他们的道理。”于是带领部下五百名骑兵迅速出击, 打败了敌军的先头部队,北魏士兵十分震惊恐惧。陈庆之回来后与其他将领连营 向西进军,占据涡阳城,与北魏军相对峙,自春天到冬天,经过了几十上百次的 战斗。部队已十分疲劳,锐气也减弱了,北魏的援兵又想在梁军后面修筑营垒。 曹仲宗等人怕腹背受敌,打算退兵。陈庆之持节来到军门,说:“必须等到北魏 军包围圈合拢,然后才能与他们战斗;如果打算退兵,我陈庆之另外有皇帝的密 令。”曹仲宗很佩服他的计谋,于是就同意了。北魏军在十三城布阵,形成掎角 之势,陈庆之攻破他们四座城垒。其他九城兵力还很强大,陈庆之把被杀的敌人 的左耳陈列到城前,然后鸣鼓呐喊发起进攻,敌人一下就逃跑溃散了,其中大部 分都被斩杀和俘虏了,连涡水好像也在呜咽。梁武帝下诏在涡阳地区设 置西徐州。大军乘胜向前到达城父。梁武帝嘉奖他们,并亲笔写诏书慰问和勉励 陈庆之。 中大通二年,被任命为南北司二州刺史,担任都督。陈庆之到任后,就包围了县 瓠城,在溱水打败北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又在楚城打败行台孙腾、 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他解散镇守义阳的士兵,停止水陆运输,江湘 地区各州郡都得到休养生息。开辟农田六千顷,两年以后,仓库里堆满了粮食 又上表要求撤去南司州,恢复安陆郡,设置上明郡。 大同二年,东魏派大将侯景攻下楚州,俘获了刺史桓和。接着,侯景进军淮上 陈庆之打败了他。当时下着大雪,天寒地冻,侯景抛弃了大批军用物资逃走。这 年豫州发生饥荒,陈庆之打开粮仓救济灾民,救活了不少人。豫州百姓李升等 八百人上表要求为陈庆之树碑以称颂其功德,朝廷下令同意。(大同)五年,陈庆 之去世,谥号为“武”。 陈庆之性情谦恭谨慎,每次奉接诏书敕令,必定先洗澡再拜而受之。他生活节俭 朴素,不穿绢绸衣服,也不爱听音乐。射箭不能穿过盔甲,骑马也不是很擅长 但善于安抚军士,能使他们拼死作战。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送张山人①归彭城 苏轼 羡君飘荡一虚舟,来作钱塘十日游。 水洗禅心都眼净,山供诗笔总眉愁。 雪中乘兴②真聊尔③,春尽思归却罢休。 何日五湖從范蠡,种鱼万尾橘千头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幼年曾随从梁武帝。梁武帝爱好下棋,经常从晚上 下到次日清晨还不停止,同僚都睡觉了,只有陈庆之不睡,一听到呼唤就立即到 达,很是被亲近赏识。跟随梁武帝平定建邺,逐渐升为主书,他散耗家财,团结 了一批有用之士,常想建立功业。被任命为奉朝请。 梁武帝普通七年,朝廷派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任命陈庆之为假节、总管军事。 北魏豫州刺史李宪派遣他的儿子李长钧另修筑两城来抵抗,陈庆之攻破其地,李 宪力气用尽而投降,陈庆之就进入占据了寿春城。 梁武帝大通元年,陈庆之跟随领军曹仲宗攻伐涡阳,北魏派遣常山王元昭等人来 支援,先头部队到达驼涧,离涡阳四十里。(陈庆之打算出征迎战)韦放说:“敌 军的前锋必定是轻装精锐部队,如果战胜不算有功;如果失败,则破坏我军士气, 不如不要出击。”陈庆之说:“北魏军队远道而来,都已疲惫不堪,必须挫伤他 们的锐气,这定然没有打不败他们的道理。”于是带领部下五百名骑兵迅速出击, 打败了敌军的先头部队,北魏士兵十分震惊恐惧。陈庆之回来后与其他将领连营 向西进军,占据涡阳城,与北魏军相对峙,自春天到冬天,经过了几十上百次的 战斗。部队已十分疲劳,锐气也减弱了,北魏的援兵又想在梁军后面修筑营垒。 曹仲宗等人怕腹背受敌,打算退兵。陈庆之持节来到军门,说:“必须等到北魏 军包围圈合拢,然后才能与他们战斗;如果打算退兵,我陈庆之另外有皇帝的密 令。”曹仲宗很佩服他的计谋,于是就同意了。北魏军在十三城布阵,形成掎角 之势,陈庆之攻破他们四座城垒。其他九城兵力还很强大,陈庆之把被杀的敌人 的左耳陈列到城前,然后鸣鼓呐喊发起进攻,敌人一下就逃跑溃散了,其中大部 分都被斩杀和俘虏了,连涡水好像也在呜咽。梁武帝下诏在涡阳地区设 置西徐州。大军乘胜向前到达城父。梁武帝嘉奖他们,并亲笔写诏书慰问和勉励 陈庆之。 中大通二年,被任命为南北司二州刺史,担任都督。陈庆之到任后,就包围了县 瓠城,在溱水打败北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又在楚城打败行台孙腾、 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他解散镇守义阳的士兵,停止水陆运输,江湘 地区各州郡都得到休养生息。开辟农田六千顷,两年以后,仓库里堆满了粮食。 又上表要求撤去南司州,恢复安陆郡,设置上明郡。 大同二年,东魏派大将侯景攻下楚州,俘获了刺史桓和。接着,侯景进军淮上, 陈庆之打败了他。当时下着大雪,天寒地冻,侯景抛弃了大批军用物资逃走。这 一年豫州发生饥荒,陈庆之打开粮仓救济灾民,救活了不少人。豫州百姓李升等 八百人上表要求为陈庆之树碑以称颂其功德,朝廷下令同意。(大同)五年,陈庆 之去世,谥号为“武”。 陈庆之性情谦恭谨慎,每次奉接诏书敕令,必定先洗澡再拜而受之。他生活节俭 朴素,不穿绢绸衣服,也不爱听音乐。射箭不能穿过盔甲,骑马也不是很擅长, 但善于安抚军士,能使他们拼死作战。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次韵送张山人①归彭城 苏轼 羡君飘荡一虚舟,来作钱塘十日游。 水洗禅心都眼净,山供诗笔总眉愁。 雪中乘兴②真聊尔③,春尽思归却罢休。 何日五湖従范蠡,种鱼万尾橘千头
【注】①张山人:即张天骥,北宋时彭城(现徐州)云龙山的一位隐士,苏轼的 好友。②雪中乘兴:指王子猷雪夜访戴逵兴尽而返的故事。③聊尔:姑且如此。 8.请指出颔联的巧妙之处,并简要赏析。(6分) 8、(1)用词巧妙。“洗”“供”分别写出了水的澄澈和山的隽美,“禅心”乃 水洗出,“诗笔”因山供给,新奇而有韵味 2)构思巧妙。上句说水洗出禅心,连眼睛都变得纯净了,有层进意味;下句 说山给自己赋诗赞美的冲动,却又为自己不能像朋友一样尽情游历山水而发愁, 有转折意味。 (3)手法巧妙。上句以实写虚,借水的澄澈写出内心的纯净通明;下句运用拟 人手法,山色秀美,为诗人提供写诗的欲望和冲动。 [6分。任答两点即可,每点3分。构思巧妙,若答“水洗禅心都眼净、山供诗 笔和后面的 总眉愁’构成先扬后抑的关系”或者“侧面表现山水之美”,分析合理亦可。 手法巧妙,若只答对偶,只给1分。若有其他答法,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山水的喜爱之情。以范蠡泛舟五湖的 典故,表达了对泛舟江湖、养鱼种橘的惬意生活的向往。以“水洗禅心”“山供 诗笔”,表达了山水的喜爱之情。 [5分。分析“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3分,若答“渴望摆脱官场生活羁绊 的烦恼”,分析合理亦可;若答“抒发自己与张山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分析合 理亦可。若有其他答法,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 或沮丧的句子是“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2)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虽历经困苦却乐观豁达心情 的一句是:“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乙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 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一(4)题。(25分) 走正门 王春迪 ①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 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 了
【注】①张山人:即张天骥,北宋时彭城(现徐州)云龙山的一位隐士,苏轼的 好友。②雪中乘兴:指王子猷雪夜访戴逵兴尽而返的故事。③聊尔:姑且如此。 8.请指出颔联的巧妙之处,并简要赏析。(6 分) 8、(1)用词巧妙。“洗”“供”分别写出了水的澄澈和山的隽美,“禅心”乃 水洗出,“诗笔”因山供给,新奇而有韵味。 (2)构思巧妙。上句说水洗出禅心,连眼睛都变得纯净了,有层进意味;下句 说山给自己赋诗赞美的冲动,却又为自己不能像朋友一样尽情游历山水而发愁, 有转折意味。 (3)手法巧妙。上句以实写虚,借水的澄澈写出内心的纯净通明;下句运用拟 人手法,山色秀美,为诗人提供写诗的欲望和冲动。 [6 分。任答两点即可,每点 3 分。构思巧妙,若答“水洗禅心都眼净、山供诗 笔和后面的 ‘总眉愁’构成先扬后抑的关系”或者“侧面表现山水之美”,分析合理亦可。 手法巧妙,若只答对偶,只给 1 分。若有其他答法,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 分) 9、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山水的喜爱之情。以范蠡泛舟五湖的 典故,表达了对泛舟江湖、养鱼种橘的惬意生活的向往。以“水洗禅心”“山供 诗笔”,表达了山水的喜爱之情。 [5 分。分析“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3 分,若答“渴望摆脱官场生活羁绊 的烦恼”,分析合理亦可;若答“抒发自己与张山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分析合 理亦可。若有其他答法,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 或沮丧的句子是“ , ”。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2)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 , _______。”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虽历经困苦却乐观豁达心情 的一句是:“__________ ,_______。”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乙 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 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25 分) 走正门 王春迪 ①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 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 了
②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 当度日。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骨瘦如柴的看 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 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③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 面。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 繁叶茂,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竟然髙立着贺家的祠堂,迁又迁不走,拆又 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④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 了。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 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海爷却说,不可。 ⑤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 的祠堂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 鼠啃坏的牌位。 ⑥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 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 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惟京官才 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 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甚至有的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 都斜了。 ⑦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 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 县以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 爷得罪人了。 ⑧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 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也挺了起来。 ⑨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 了起来。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 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带蓝宝石花翎 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 难辨,惟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 罪。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 举手之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⑩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 初的仁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11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 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 ○12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13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 前的情景。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 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 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14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 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
②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 当度日。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骨瘦如柴的看 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 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③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 面。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 繁叶茂,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竟然高立着贺家的祠堂,迁又迁不走,拆又 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④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 了。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 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海爷却说,不可。 ⑤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 的祠堂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 鼠啃坏的牌位。 ⑥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 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 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惟京官才 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 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甚至有的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 都斜了。 ⑦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 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 县以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 爷得罪人了。 ⑧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 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也挺了起来。 ⑨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 了起来。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 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带蓝宝石花翎。 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 难辨,惟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 罪。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 举手之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⑩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 初的仁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11 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 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 ○12 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13 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 前的情景。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 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 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14 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 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
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 首阔步地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 净。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 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15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 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16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O17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选自2015《小小说月 刊》)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以老街上“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 为下文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 B.起初,每至清明,贺家的子孙三三两两前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这说 明贺家人的祭祖观念随着家境的变化而变淡。 C.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 子都斜了”,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D.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 后来又嘀咕,都是为了讨好海爷 E.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人物,迎接京官时的“闭眼”“低头”“垂手”“腰杆 子挺直”及下文的“微微一笑”都将海爷刻画得栩栩如生。 11.(1)E(3分)B(2分)A(1分)(A项,小说开头写老街上的俗语主要是 为了引出之后对贺家的介绍。C项,“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无 中生有,主要反映出了海爷的家人见识少,怕见京官。D项,海爷小儿媳的“嘀 咕”说明她没见过世面,不懂得人情世故,并不是为了“讨好海爷”。) (2)小说第三段写贺府后院的环境有何作用。(6分) (2)①照应小说第一段中对贺家“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的 概括描写。②为下文写贺家后人衣锦还乡做铺垫。③对整个故事的展开起到线索 的作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3)①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海爷最初只是一个小油贩子,最后拥有“银子 用斗量”的家产,并买下贺府的豪宅。②有长远打算,居安思危。看到贺家不肖 子孙卖狗而不禁发出“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的感叹;听到小儿媳的嘀咕, 长叹一声回到屋里。③富有心计,做事果断。由贺家的一对母子来祠堂祭祖的情 景,察觉这对母子不同于贺家寻常子孙,于是没有听从别人的建议拆除贺家祠堂, 还吩咐下人时常打扫贺家祠堂,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 (4)小说以“走正门”为题有什么好处?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理解。 (8分) (4)好处:①贺家年轻母子“走正门”进贺家祠堂祭祖,与贺家其他人“都走 侧门,怕遇到熟人”的行为形成鲜明对照,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②“走正门 的孩子到祠堂祭祖总是“大大方方”“端端正正”“抬头挺胸”“有礼有节” 最终髙官得做,衣锦还乡,从而彰显了小说主题③通过后面海爷叙述年轻母 子“走正门”这个情节,照应了前文内容,使情节更严谨合理,并且照应标题。 启示:无论做什么事,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之中,做人处事都应坚持“走正门 唯有如此才能立身处世。小说以此为题,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 首阔步地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 净。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 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15 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 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16 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17 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 (选自 2015《小小说月 刊》)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开头以老街上“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 为下文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 B.起初,每至清明,贺家的子孙三三两两前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这说 明贺家人的祭祖观念随着家境的变化而变淡。 C.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 子都斜了”,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D.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 后来又嘀咕,都是为了讨好海爷。 E.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人物,迎接京官时的“闭眼”“低头”“垂手”“腰杆 子挺直”及下文的“微微一笑”都将海爷刻画得栩栩如生。 11.(1)E(3 分)B(2 分)A(1 分)(A 项,小说开头写老街上的俗语主要是 为了引出之后对贺家的介绍。C 项,“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无 中生有,主要反映出了海爷的家人见识少,怕见京官。D 项,海爷小儿媳的“嘀 咕”说明她没见过世面,不懂得人情世故,并不是为了“讨好海爷”。) (2)小说第三段写贺府后院的环境有何作用。(6 分) (2)①照应小说第一段中对贺家“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的 概括描写。②为下文写贺家后人衣锦还乡做铺垫。③对整个故事的展开起到线索 的作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 分) (3)①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海爷最初只是一个小油贩子,最后拥有“银子 用斗量”的家产,并买下贺府的豪宅。②有长远打算,居安思危。看到贺家不肖 子孙卖狗而不禁发出“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的感叹;听到小儿媳的嘀咕, 长叹一声回到屋里。③富有心计,做事果断。由贺家的一对母子来祠堂祭祖的情 景,察觉这对母子不同于贺家寻常子孙,于是没有听从别人的建议拆除贺家祠堂, 还吩咐下人时常打扫贺家祠堂,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 (4)小说以“走正门”为题有什么好处?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理解。 (8 分) (4)好处:①贺家年轻母子“走正门”进贺家祠堂祭祖,与贺家其他人“都走 侧门,怕遇到熟人”的行为形成鲜明对照,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 ②“走正门” 的孩子到祠堂祭祖总是“大大方方”“端端正正”“抬头挺胸”“有礼有节”, 最终高官得做,衣锦还乡,从而彰显了小说主题 ③通过后面海爷叙述年轻母 子“走正门”这个情节,照应了前文内容,使情节更严谨合理,并且照应标题。 启示:无论做什么事,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之中,做人处事都应坚持“走正门”, 唯有如此才能立身处世。小说以此为题,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一(4)题。(25分) 谭其骧自传 我的经历很简单,可以说就是读书和教书 我在大学第一年读的是社会系,第二年读的是中文系,第三年头两个星期读的是 外文系,到第三个星期才转入历史系,转了三次系才定下来。转了外文系又转历 史系,当时不少人都不以我这样做为然。但事实证明我这样做是做对了。我这个 人形象思维能力很差,而逻辑思维能力却比较强,所以搞文学是肯定成不了器的, 学历史并且侧重于搞考证就相当合适。这一点我是通过数十年来的实践,深有自 知之明的 但是一旦认定了一个方向之后,就该锲而不舍,终身以之,切不可见异思 迁,看到哪一门走运了,行时了,又去改行搞那一行。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地名繁多,沿革复杂。杨守敬根据历史文献, 详加考证,分朝代绘成地图,对历史地理学的确是一大贡献。我于一九五七年初 回到上海,作较长期的规划,进行《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纂工作。在有关单位 的配合协助下,原定计划在一九六七年可以完成编稿。但由于受时代的影响,编 图工作也就全部陷于停顿。三年之后才恢复了绘图工作,又搞了四五年,至一九 七四年,《中国历史地图集》内部本八册始告编成 这部八巨册的地图集,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主,吸取了迄今已发表的考古研 究成果,收录了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址,自商周至清代全部可考的县级和县级 以上的行政单位,边区不设政区地带的部族分布和其他各种地区名、居民点,还 包括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山峰、运河、长城、关隘和海岸线、岛屿等。除 中原王朝外,还包括了各兄弟民族在边疆地区建立的大小政权。所有的图幅都以 最近的地图为底图,分色套印,古今对照,每册都编有地名索引。很明显,这已 经不是杨图的改编修订,而是一部新编的前所未有的大型历史地图集。 我有幸主持这项工作。看到自己耗费了近二十年心力的成果终于问世,不 能不感到安慰和喜悦。但我也深知这绝不是我个人的成就,没有兄弟单位的协作 和我们研究所全体同志的努力,要完成这样一项艰巨、浩繁的任务是不可能的。 切为之作出贡献的同志都应该分享这份光荣。 如果说我几十年来多少取得了一点成就的话,在自已方面来说,重要的 条是不迷信。前人说的,权威定的,当然应该充分重视,但并非都是对的,更不 是不能更动的。只有不迷信,才能发现问题,才能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清 代史学家中,我很佩服钱大昕。尽管如此,我并不迷信钱氏,因为至少在历史地 理方面,我也发现了他的一些错误。同样我服膺王国维,但也不为王氏的说法所 左右。四十年代我在浙大时写的《秦郡新考》就是既不同意钱氏的说法,也有异 于王氏的结论的。 有人以为搞历史地理的人记忆力一定很好,其实我的记忆力是很坏的。但 讲到一千五百多个汉县,大部分我都能记得它们属于哪个郡国,大致在什么地理 位置。怎么会记得的呢?这是因为《汉书·地理志》是所有《地理志》中最基本 最重要的,因此研究历史地理各方面的问题,差不多都要用到它。几十年来我把 部《汉书·地理志》几乎翻烂了,当然记忆力再坏也会记得不少。由此可见, 记忆力不好的人,也是可以学历史地理的,只要你肯下功夫。 近年内,我将整理出多年来讲授中国历史地理的讲义,在此基础上写成《中 国历史地理概论》,约需四五十万字。我计划组织力量,重写《水经注疏》,重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25 分) 谭其骧自传 我的经历很简单,可以说就是读书和教书。 我在大学第一年读的是社会系,第二年读的是中文系,第三年头两个星期读的是 外文系,到第三个星期才转入历史系,转了三次系才定下来。转了外文系又转历 史系,当时不少人都不以我这样做为然。但事实证明我这样做是做对了。我这个 人形象思维能力很差,而逻辑思维能力却比较强,所以搞文学是肯定成不了器的, 学历史并且侧重于搞考证就相当合适。这一点我是通过数十年来的实践,深有自 知之明的。 但是一旦认定了一个方向之后,就该锲而不舍,终身以之,切不可见异思 迁,看到哪一门走运了,行时了,又去改行搞那一行。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地名繁多,沿革复杂。杨守敬根据历史文献, 详加考证,分朝代绘成地图,对历史地理学的确是一大贡献。我于一九五七年初 回到上海,作较长期的规划,进行《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纂工作。在有关单位 的配合协助下,原定计划在一九六七年可以完成编稿。但由于受时代的影响,编 图工作也就全部陷于停顿。三年之后才恢复了绘图工作,又搞了四五年,至一九 七四年,《中国历史地图集》内部本八册始告编成。 这部八巨册的地图集,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主,吸取了迄今已发表的考古研 究成果,收录了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址,自商周至清代全部可考的县级和县级 以上的行政单位,边区不设政区地带的部族分布和其他各种地区名、居民点,还 包括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山峰、运河、长城、关隘和海岸线、岛屿等。除 中原王朝外,还包括了各兄弟民族在边疆地区建立的大小政权。所有的图幅都以 最近的地图为底图,分色套印,古今对照,每册都编有地名索引。很明显,这已 经不是杨图的改编修订,而是一部新编的前所未有的大型历史地图集。 我有幸主持这项工作。看到自己耗费了近二十年心力的成果终于问世,不 能不感到安慰和喜悦。但我也深知这绝不是我个人的成就,没有兄弟单位的协作 和我们研究所全体同志的努力,要完成这样一项艰巨、浩繁的任务是不可能的。 一切为之作出贡献的同志都应该分享这份光荣。 如果说我几十年来多少取得了一点成就的话,在自已方面来说,重要的一 条是不迷信。前人说的,权威定的,当然应该充分重视,但并非都是对的,更不 是不能更动的。只有不迷信,才能发现问题,才能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清 代史学家中,我很佩服钱大昕。尽管如此,我并不迷信钱氏,因为至少在历史地 理方面,我也发现了他的一些错误。同样我服膺王国维,但也不为王氏的说法所 左右。四十年代我在浙大时写的《秦郡新考》就是既不同意钱氏的说法,也有异 于王氏的结论的。 有人以为搞历史地理的人记忆力一定很好,其实我的记忆力是很坏的。但 讲到一千五百多个汉县,大部分我都能记得它们属于哪个郡国,大致在什么地理 位置。怎么会记得的呢?这是因为《汉书•地理志》是所有《地理志》中最基本、 最重要的,因此研究历史地理各方面的问题,差不多都要用到它。几十年来我把 一部《汉书•地理志》几乎翻烂了,当然记忆力再坏也会记得不少。由此可见, 记忆力不好的人,也是可以学历史地理的,只要你肯下功夫。 近年内,我将整理出多年来讲授中国历史地理的讲义,在此基础上写成《中 国历史地理概论》,约需四五十万字。我计划组织力量,重写《水经注疏》,重
绘《水经注图》,总结这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超越杨守敬的《疏》和《图》的 水平,为探索历史时期我国的地貌变迁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还准备整理几部古 代著名的地理著作。这样的计划对一个年过七十的老人来说也许过于庞大,但我 有决心,也完全有信心予以实现。(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半个多世纪以来,先生在历史地理这块处女地中经过辛勤的耕耘,取 得了丰硕成果;今天,先生虽已年逾古稀,还是孜孜不倦,夜以继日,为祖国, 为学术,为下一代无私地贡献出余年,正像那长年的流水,始终在滋润大地,催 人奋进!”(葛剑雄《耕耘历史地理园地五十年的结晶一一读谭其骧》) ②过去治黄河史的学者,惯于把各个时期黄河灾害轻重的原因,归之于时世的 治乱和防治工程的成败。我觉得归之于时世治乱则与史实不符:实际上乱世黄河 不见得多灾,治世往往反而多决多徙;归之于工程成败则于事理不可通。(谭其 骧《长水集(上)》)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谭其骧读大学时由社会系转到外文系并最后转到历史系,就是因为自己 的形象思维能力很薄弱,而逻辑思维能力较强。 B.“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地名繁多,沿革复杂。”这句话不仅揭示 了我国历史地理的特点,更强调了杨守敬绘图的必要性。 C.《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图幅全部以最近的地图为底图,凸显其时代价值 而它每册都编有地名索引,体现其编图工作之细致。 D.谭其骧对钱大昕顶礼膜拜,但又质疑钱氏的思想,且发现了他的错误之 处,这反映出谭其骧矛盾的心情和茫然的心理。 E.传主回忆了自己一生的学术追求及基本的求学态度,晚年仍表示有决心 和信心做好学术工作,正如学者评价“为下一代无私地贡献出余年” (1)E、C(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A项分 析概括基本正确,他转系与自身的思维特点有关,但并不是唯一原因,表述不够 严谨,因此选A项得1分。B项这句话强调的不是杨守敬绘图的必要性,而是 传主组织全面绘图的必要性,因此选B项者不得分。C项分析的是本文的一个 局部表述,分析合理,因此选C项者得2分。D项“反映出谭其骧矛盾的心情和 茫然的心理”表述不合适,其实顶礼膜拜与质疑并不是矛盾的,更不能说明他心 理茫然,因此选D项者不得分。E项既是对本文整体内容的一个概括,也是对本 文和相关链接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解。传记最后一段概述他晚年的规划,这的确能 印证相关衔接内容中葛剑雄对他的评价,该选项能准确、细致地覆盖本文和相关 链接的核心观点,因此选E项者得3分。) (2)本文的传主谭其骧在学术研究方面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6 分 (2)①有自知之明,确定合适的努力方向,锲而不舍,终身以之。②注重集 体研究与协作,善于与人分享学术研究成果。③不迷信权威,在研究领域有所 成就。④肯下功夫,弥补弱势。⑤为学术而献身。他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将 才华无私地奉献给学术。(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5分,答对4点得满分。) (3)传记主要特点是真实,文中叙述的真实性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 析。(6分)
绘《水经注图》,总结这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超越杨守敬的《疏》和《图》的 水平,为探索历史时期我国的地貌变迁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还准备整理几部古 代著名的地理著作。这样的计划对一个年过七十的老人来说也许过于庞大,但我 有决心,也完全有信心予以实现。(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 半个多世纪以来,先生在历史地理这块处女地中经过辛勤的耕耘,取 得了丰硕成果;今天,先生虽已年逾古稀,还是孜孜不倦,夜以继日,为祖国, 为学术,为下一代无私地贡献出余年,正像那长年的流水,始终在滋润大地,催 人奋进!”(葛剑雄《耕耘历史地理园地五十年的结晶——读谭其骧》) ② 过去治黄河史的学者,惯于把各个时期黄河灾害轻重的原因,归之于时世的 治乱和防治工程的成败。我觉得归之于时世治乱则与史实不符:实际上乱世黄河 不见得多灾,治世往往反而多决多徙;归之于工程成败则于事理不可通。(谭其 骧《长水集(上)》)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谭其骧读大学时由社会系转到外文系并最后转到历史系,就是因为自己 的形象思维能力很薄弱,而逻辑思维能力较强。 B.“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地名繁多,沿革复杂。”这句话不仅揭示 了我国历史地理的特点,更强调了杨守敬绘图的必要性。 C.《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图幅全部以最近的地图为底图,凸显其时代价值; 而它每册都编有地名索引,体现其编图工作之细致。 D.谭其骧对钱大昕顶礼膜拜,但又质疑钱氏的思想,且发现了他的错误之 处,这反映出谭其骧矛盾的心情和茫然的心理。 E.传主回忆了自己一生的学术追求及基本的求学态度,晚年仍表示有决心 和信心做好学术工作,正如学者评价“为下一代无私地贡献出余年”。 (1) E、C(答 E 给 3 分,答 C 给 2 分,答 A 给 1 分,答 B、D 不给分。 A 项分 析概括基本正确,他转系与自身的思维特点有关,但并不是唯一原因,表述不够 严谨,因此选 A 项得 1 分。 B 项这句话强调的不是杨守敬绘图的必要性,而是 传主组织全面绘图的必要性,因此选 B 项者不得分。 C 项分析的是本文的一个 局部表述,分析合理,因此选 C 项者得 2 分。D 项“反映出谭其骧矛盾的心情和 茫然的心理”表述不合适,其实顶礼膜拜与质疑并不是矛盾的,更不能说明他心 理茫然,因此选 D 项者不得分。E 项既是对本文整体内容的一个概括,也是对本 文和相关链接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解。传记最后一段概述他晚年的规划,这的确能 印证相关衔接内容中葛剑雄对他的评价,该选项能准确、细致地覆盖本文和相关 链接的核心观点,因此选 E 项者得 3 分。) (2)本文的传主谭其骧在学术研究方面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6 分) (2)① 有自知之明,确定合适的努力方向,锲而不舍,终身以之。② 注重集 体研究与协作,善于与人分享学术研究成果。③ 不迷信权威,在研究领域有所 成就。④ 肯下功夫,弥补弱势。⑤ 为学术而献身。他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将 才华无私地奉献给学术。(答对两点得 3 分,答对三点得 5 分,答对 4 点得满分。) (3)传记主要特点是真实,文中叙述的真实性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 析。(6 分)
(3)①本文叙述了传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贡献,介绍自己的生活工作经 历和著作成就,叙述的内容具有客观性。②本文为自传,以第一人称为叙述 角度,自述在历史地理方面的成果,叙述的角度更显真切。③引用历史地理 专家葛剑雄对传主谭其骧的评价,侧面烘托了传主形象,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④语言表达比较客观,平实自然,没有任何修辞渲染,没有过多艺术的加工 (答案分别从叙述的内容、角度、方式和语言表达等方面来说明传记叙述的真实 性。每点2分,答对其中任何三点即可得满分。) (4)谭其骧谈到自己学术成就取得的原因之一在于“不迷信”,但是开展学术 研究,常常建立在相信别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学术研究如何处理“迷信”与 “相信”的关系?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8分) (4)①谭其骧所说的“不迷信”,是不迷信学术权威,不迷信前人的研究成果。 例如他不迷信杨守敬的学术成果,编纂了《中国历史地图集》;他佩服钱大昕和 王国维,但又勇于质疑他们的研究结论:对于治理黄河的学者,他也敢于质疑, 得出更为客观的研究结论。(2分) ②在学术研究时,我们确实不能盲目迷信前人的观点和结论。不迷信,才能发 现问题,超越前人。我们对前人的观点不能亦步亦趋,而是要勇于求真,探究真 理,实事求是,得出客观的结论。(3分) ③但“不迷信”并非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全盘否定,对于前人正确的研究结 论,我们要相信,并积极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推进学术进步。例如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就吸收了杨守敬部分研究成果。(3分) (该题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对于这个问题,首先 应该解释“不迷信”的意思以及在谭其骧身上的体现,其次是正面分析“不迷 信”的价值,然后辩证分析“迷信”与“相信”的关系。)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欧洲杯决赛场上,随着葡萄牙前锋埃德尔在加时赛第109分钟的一脚劲 射破门。整个球场顿时沸腾起来,葡萄牙球迷热情的欢呼声、叫喊声不绝如缕。 ②都市职场女性剧《欢乐颂》播出以来,大家评价很高,叫好声一片,它 成了2016年炙手可热的电视剧目之 ③除了朋友圈里的微商推销外,张女士还常被各种名目的诸如“最萌宝 贝”“最美人物”等等投票刷屏搞得不胜其烦 ④毕加索的抽象画风格为何引人注目?人们一直对此莫衷一是。即便是同 个欣赏者,在不同时间去看毕加索的作品,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⑤市民对城市日益堵塞的交通怨言颇多,但市民是否深刻反思过自己对红 灯视而不见、横穿公路、跨越防护栏等不可理喻的行为呢? 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都是美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没 有毫无瑕疵的人或事,因此不必求全责备。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②⑤D.③④⑥ 13.D(①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与前文“球场顿时沸腾,欢 呼声叫喊声”矛盾。②炙手可热:气焰很盛,权势很大。不能形容电视剧热门 ③不胜其烦:烦琐得让人不能忍受。正确。④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正确。⑤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不合 语境。⑥求全责各: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正确)
(3)①本文叙述了传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贡献,介绍自己的生活工作经 历和著作成就,叙述的内容具有客观性。 ②本文为自传,以第一人称为叙述 角度,自述在历史地理方面的成果,叙述的角度更显真切。 ③引用历史地理 专家葛剑雄对传主谭其骧的评价,侧面烘托了传主形象,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④语言表达比较客观,平实自然,没有任何修辞渲染,没有过多艺术的加工。 (答案分别从叙述的内容、角度、方式和语言表达等方面来说明传记叙述的真实 性。每点 2 分,答对其中任何三点即可得满分。) (4)谭其骧谈到自己学术成就取得的原因之一在于“不迷信”,但是开展学术 研究,常常建立在相信别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学术研究如何处理“迷信”与 “相信”的关系?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8 分) (4)① 谭其骧所说的“不迷信”,是不迷信学术权威,不迷信前人的研究成果。 例如他不迷信杨守敬的学术成果,编纂了《中国历史地图集》;他佩服钱大昕和 王国维,但又勇于质疑他们的研究结论;对于治理黄河的学者,他也敢于质疑, 得出更为客观的研究结论。(2 分) ② 在学术研究时,我们确实不能盲目迷信前人的观点和结论。不迷信,才能发 现问题,超越前人。我们对前人的观点不能亦步亦趋,而是要勇于求真,探究真 理,实事求是,得出客观的结论。(3 分) ③ 但“不迷信”并非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全盘否定,对于前人正确的研究结 论,我们要相信,并积极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推进学术进步。例如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就吸收了杨守敬部分研究成果。(3 分) (该题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对于这个问题,首先 应该解释“不迷信”的意思以及在谭其骧身上的体现,其次是正面分析“不迷 信”的价值,然后辩证分析“迷信”与“相信”的关系。) 第 II 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欧洲杯决赛场上,随着葡萄牙前锋埃德尔在加时赛第 109 分钟的一脚劲 射破门。整个球场顿时沸腾起来,葡萄牙球迷热情的欢呼声、叫喊声不绝如缕。 ②都市职场女性剧《欢乐颂》播出以来,大家评价很高,叫好声一片,它 成了 2016 年炙手可热的电视剧目之一。 ③除了朋友圈里的微商推销外,张女士还常被各种名目的诸如“最萌宝 贝”“最美人物”等等投票刷屏搞得不胜其烦。 ④毕加索的抽象画风格为何引人注目?人们一直对此莫衷一是。即便是同 一个欣赏者,在不同时间去看毕加索的作品,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⑤市民对城市日益堵塞的交通怨言颇多,但市民是否深刻反思过自己对红 灯视而不见、横穿公路、跨越防护栏等不可理喻的行为呢? 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都是美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没 有毫无瑕疵的人或事,因此不必求全责备。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13.D(①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与前文“球场顿时沸腾,欢 呼声叫喊声”矛盾。②炙手可热:气焰很盛,权势很大。不能形容电视剧热门。 ③不胜其烦:烦琐得让人不能忍受。正确。④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正确。⑤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不合 语境。⑥求全责各: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