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观和辩证法的批判精神 第二讲发展观和辩证法的批判精神 回答了“世界本质”的问题之后,必然会进一步探索世界存在方式的问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对世界存在方式的正确理解 矛盾是物质世界存在的普遍状态。事物的联系、运动、发展都是矛盾运动的 结果。了解关于矛盾的理论,对于我们把握科学的发展观、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矛盾是物质世界存在的普遍形式 1、辨证的矛盾观 (1)关于逻辑矛盾与辫证矛盾 逻辑矛盾:是人们的思维过程不合逻辑,违反逻辑规则造成的。它是思维中 的自相矛盾,是叙述的矛盾 辩证矛盾:指的是客观事物内部对立的因素既统一又斗争地共存在一起,它 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 (2)矛盾是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 物质世界自身充满各种矛盾和矛盾运动。 物理、数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和哲学、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的根本 研究对象,就是揭露各自特殊研究领域内的各种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 人生活在世界上,有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人与自我的矛盾,只有善 于认识和处理好这些矛盾,人才能不断发展 矛盾作为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 (3)联系、运动、发展、系统和矛盾 ①联系是物质世界存在的总体特征。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总结了人们认识历史发展的经验,他明确指出了这 样一个现象:“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生活 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 起来的画面。”(《马选》3,p60)” 联系(或关系):包括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在社会历史领域,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研究社会形态、各历史事件、人群的 活动等与人们物质生产活动之间和相互之间联系的科学 在思维领域,自然界和社会的客观联系反映在头脑中,就形成了各种知识、 学科之间的联系 在科学领域,有一门新兴学科 科学学”。它是把自然科学作为 个特殊的社会现象,从整体上认识它的性质、作用、发展规律以及组织管理科学 的原则、手段的科学
第二讲 发展观和辩证法的批判精神 1 第二讲 发展观和辩证法的批判精神 回答了“世界本质”的问题之后,必然会进一步探索世界存在方式的问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对世界存在方式的正确理解。 矛盾是物质世界存在的普遍状态。事物的联系、运动、发展都是矛盾运动的 结果。了解关于矛盾的理论,对于我们把握科学的发展观、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矛盾是物质世界存在的普遍形式 1、辩证的矛盾观 (1)关于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逻辑矛盾:是人们的思维过程不合逻辑,违反逻辑规则造成的。它是思维中 的自相矛盾,是叙述的矛盾。 辩证矛盾:指的是客观事物内部对立的因素既统一又斗争地共存在一起,它 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 (2)矛盾是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 物质世界自身充满各种矛盾和矛盾运动。 物理、数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和哲学、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的根本 研究对象,就是揭露各自特殊研究领域内的各种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 人生活在世界上,有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人与自我的矛盾,只有善 于认识和处理好这些矛盾,人才能不断发展。 矛盾作为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 (3) 联系、运动、发展、系统和矛盾 ① 联系是物质世界存在的总体特征。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总结了人们认识历史发展的经验,他明确指出了这 样一个现象:“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生活 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 起来的画面。”(《马选》3,p60)” 联系(或关系):包括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在社会历史领域,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研究社会形态、各历史事件、人群的 活动等与人们物质生产活动之间和相互之间联系的科学。 ·在思维领域,自然界和社会的客观联系反映在头脑中,就形成了各种知识、 学科之间的联系。 ·在科学领域,有一门新兴学科-------“科学学”。它是把自然科学作为一 个特殊的社会现象,从整体上认识它的性质、作用、发展规律以及组织管理科学 的原则、手段的科学
二讲发展观和辩证法的批判精神 ②联系的几个特点: 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 切联系都是相互的,而不是“单向”的 联系都是多种形式纵横交错、相互渗透的,而不是简单划一的。 ③普遍联系是辫证法的基本观点。 要从物质世界、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和矛盾联系出发,才能正确认识、 改造世界。 ④系统: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 的统一整体。 系统是联系的一种普遍形式。 系统还可以分为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实物系统和概念系统。 系统的基本特征: 是,整体的大系统由不同层次的子系统构成 二是,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必须具备一定的结构。 三是,整体的大系统具备子系统所不具备的功能,但又以子系统的功能为基 础 四是,系统总是开放的,即系统间都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人类认识史上,系统的概念由来已久 亚里士多德提出过“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的命题,表明了他已经猜到整体 是各个组成部分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不是各个组成部分的机械堆积 黑格尔说:“一个活的有机体的官能和肢体并不能仅视作那个有机体的各个 部分,因为这些肢体器官只有在它们的统一体里,它们才是肢体和器官,……只 有在解剖者手里,这些官能和肢体才是些单纯的机械的部分。但在那种情况下, 解剖学者所要处理的也不再是活的身体,而是尸体了。” 恩格斯肯定了黑格尔关于生物有机体不是机械组合的论述,并且进一步指出 它也不是化学组合,而是一种生物体的有机结合。他指出:“无论骨、血、软骨、 肌肉、纤维质等等的机械组合,或是各种元素的化学组合,都不能造成一个动物。” (《马选》3,p536) 列宁也肯定了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思想,指出:“身体的各个部分只有在 其联系中才是它们本来应当的那样。”(《列全》38,p217) ·没有联系的思想也就没有系统的思想。 黑格尔在建立他的哲学体系时,实际上也提出了一种宇宙系统论。 马克思则更明确地把社会当作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加以研究 哲学上关于联系的思想,是系统论的理论渊源和指导思想 ⑤联系、运动、发展、系统和矛盾的关系 联系的本质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各方的相互作用
第二讲 发展观和辩证法的批判精神 2 ② 联系的几个特点: 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 一切联系都是相互的,而不是“单向”的; 联系都是多种形式纵横交错、相互渗透的,而不是简单划一的。 ③普遍联系是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要从物质世界、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和矛盾联系出发,才能正确认识、 改造世界。 ④ 系统: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 的统一整体。 ·系统是联系的一种普遍形式。 ·系统还可以分为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实物系统和概念系统。 ·系统的基本特征: 一是,整体的大系统由不同层次的子系统构成。 二是,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必须具备一定的结构。 三是,整体的大系统具备子系统所不具备的功能,但又以子系统的功能为基 础。 四是,系统总是开放的,即系统间都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人类认识史上,系统的概念由来已久。 亚里士多德提出过“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的命题,表明了他已经猜到整体 是各个组成部分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不是各个组成部分的机械堆积。 黑格尔说:“一个活的有机体的官能和肢体并不能仅视作那个有机体的各个 部分,因为这些肢体器官只有在它们的统一体里,它们才是肢体和器官,……只 有在解剖者手里,这些官能和肢体才是些单纯的机械的部分。但在那种情况下, 解剖学者所要处理的也不再是活的身体,而是尸体了。” 恩格斯肯定了黑格尔关于生物有机体不是机械组合的论述,并且进一步指出 它也不是化学组合,而是一种生物体的有机结合。他指出:“无论骨、血、软骨、 肌肉、纤维质等等的机械组合,或是各种元素的化学组合,都不能造成一个动物。” (《马选》3,p536) 列宁也肯定了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思想,指出:“身体的各个部分只有在 其联系中才是它们本来应当的那样。”(《列全》38,p217) ·没有联系的思想也就没有系统的思想。 黑格尔在建立他的哲学体系时,实际上也提出了一种宇宙系统论。 马克思则更明确地把社会当作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加以研究。 哲学上关于联系的思想,是系统论的理论渊源和指导思想。 ⑤ 联系、运动、发展、系统和矛盾的关系: ·联系的本质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各方的相互作用
发展观和辩证法的批判精神 系统是事物矛盾联系的有机体系,是矛盾体系存在的方式 运动、发展是矛盾对立面双方斗争和转化的结果。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立的关键:是否坚持辨证的矛盾观 (1)在世界存在方式问题上,辫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 作为哲学名词“形而上学”一词的两个含义: 第一种含义:指一种研究感官不可达到的东西即超经验的东西的哲学,它研 究的对象是神、灵魂和意志自由等。 第二含义:从黑格尔开始,把形而上学用作反瓣证法的同义词。 但对“形而上学”本质的彻底揭示,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后。 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产生于15世纪后半期。当时的科学正处于整理材料 阶段。科学家们将自然界划分为各个部分,并从外部考察其特性,形成了如:天 文、地理、地质、力学、生物、化学等各门研究对象不同的学科。 这种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由英国哲学家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移植到哲学 上,并把它抬高到世界观的高度,就造成了当时哲学的一个特殊的局限性,即形 而上学性。 形而上学有时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如17、18世纪的欧洲形而上学唯物 主义,洛克、拉美特利、爱尔维修等人的哲学)。有时,形而上学同唯心主义结 合在一起(如中国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 但形而上学是与唯心主义有密切联系,在本质上是与唯心主义一致的。就是 说,它们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的反映,是用主观的想象去代替对事物真 实面貌的认识和描述。 黑格尔第一个在现代意义上使用“辩证法”概念。他认为辩证法就是概念思 维的矛盾发展(绝对精神的矛盾发展),辩证法是支配一切事物和整个世界发展 的普遍法则。这有深刻的合理性。 但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头足倒置的,讲的是绝对精神为主体的矛盾发展 而不是客观物质世界本身的矛盾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革命实践经验,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 法,创立了唯物辫证法,使辩证法的含义取得了科学的形态,这是“辩证法史上” 的一个飞跃。 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学说。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反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主要特征是用孤立、 静止和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联系的观点和方法同孤立的观点和方法之间的对立 第二,发展的观点和方法同静止的观点和方法之间的对立。 第三,全面的观点和方法同片面的观点和方法之间的对立
第二讲 发展观和辩证法的批判精神 3 ·系统是事物矛盾联系的有机体系,是矛盾体系存在的方式。 ·运动、发展是矛盾对立面双方斗争和转化的结果。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立的关键:是否坚持辩证的矛盾观 (1)在世界存在方式问题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 ·作为哲学名词“形而上学”一词的两个含义: 第一种含义:指一种研究感官不可达到的东西即超经验的东西的哲学,它研 究的对象是神、灵魂和意志自由等。 第二含义:从黑格尔开始,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词。 但对“形而上学”本质的彻底揭示,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后。 ·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产生于 15 世纪后半期。当时的科学正处于整理材料 阶段。科学家们将自然界划分为各个部分,并从外部考察其特性,形成了如:天 文、地理、地质、力学、生物、化学等各门研究对象不同的学科。 这种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由英国哲学家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移植到哲学 上,并把它抬高到世界观的高度,就造成了当时哲学的一个特殊的局限性,即形 而上学性。 形而上学有时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如 17、18 世纪的欧洲形而上学唯物 主义,洛克、拉美特利、爱尔维修等人的哲学)。有时,形而上学同唯心主义结 合在一起(如中国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 但形而上学是与唯心主义有密切联系,在本质上是与唯心主义一致的。就是 说,它们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的反映,是用主观的想象去代替对事物真 实面貌的认识和描述。 黑格尔第一个在现代意义上使用“辩证法”概念。他认为辩证法就是概念思 维的矛盾发展(绝对精神的矛盾发展),辩证法是支配一切事物和整个世界发展 的普遍法则。这有深刻的合理性。 但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头足倒置的,讲的是绝对精神为主体的矛盾发展, 而不是客观物质世界本身的矛盾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革命实践经验,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 法,创立了唯物辩证法,使辩证法的含义取得了科学的形态,这是“辩证法史上” 的一个飞跃。 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学说。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反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主要特征是用孤立、 静止和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联系的观点和方法同孤立的观点和方法之间的对立。 第二,发展的观点和方法同静止的观点和方法之间的对立。 第三,全面的观点和方法同片面的观点和方法之间的对立
二讲发展观和辩证法的批判精神 第四,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性。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内部矛 盾的统一体,事物的运动是由内部矛盾运动引起的。形而上学否认矛盾,认为事 物的运动是外部力量造成的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内在矛盾构成的,事物的联系就是矛盾的联系, 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运动推动的。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就只能用孤立的、静 止的、片面的观点去考察事物。同时,也找不到事物发展的动力的根据,只能用 外力来解释。 (2)辨证法在本质上与唯物主义一致,形而上学则与唯心主义一致。 辩证法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说明事物:而形而上学则是主观随意地断定事物 的联系和转化。 3、诡辫论:是形而上学的另一种形态和变种。其实质是否认事物存在的确定性, 主观随意地去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转化 诡辩论有相对主义、折中主义、人为扭曲逻辑等多种表现形式。 诡辩论还可以表现为在逻辑上的人为扭曲,如,“四名词错误”。 辫证法和诡辫论的根本区别在于:辩证法是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说 明事物的联系和转化;而诡辩论则是主观随意地说明事物的联系和转化。 4、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始终以回答哲学基本问题为前提和基础,是从属于 唯物和唯心之间斗争的 第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从来就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出发点。 第二,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决定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所从属的哲学派别 如,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第三,辩证法本质上与唯物主义一致,形而上学本质上是与唯心主义一致的 因为,辩证法是如实反映世界的本来面貌,形而上学则是歪曲地反映了它。 5、辨证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恩格斯说有“两个序列”的辯证法:客观辩证法和思维(或主观)辩证法。 客观辫证法是指世界存在的辩证性:普遍联系、充满矛盾、运动发展是世界 存在的客观状态。 思维的(或主观的)辩证法是指人们关于世界存在的辨证性的主观认识,即 辩证法理论。 认识、改造世界的辫证法 认识世界是过程:人们认识是过程,真理的获得和发展也是过程。 改造世界也是过程: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也是辩证发展的,人们改造自然 社会的成果和能力也是永恒发展、曲折前进、永无止境的。 唯物辫证法革命批判精神的实质
第二讲 发展观和辩证法的批判精神 4 第四,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性。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内部矛 盾的统一体,事物的运动是由内部矛盾运动引起的。形而上学否认矛盾,认为事 物的运动是外部力量造成的。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内在矛盾构成的,事物的联系就是矛盾的联系, 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运动推动的。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就只能用孤立的、静 止的、片面的观点去考察事物。同时,也找不到事物发展的动力的根据,只能用 外力来解释。 (2)辩证法在本质上与唯物主义一致,形而上学则与唯心主义一致。 辩证法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说明事物;而形而上学则是主观随意地断定事物 的联系和转化。 3、诡辩论:是形而上学的另一种形态和变种。其实质是否认事物存在的确定性, 主观随意地去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转化。 诡辩论有相对主义、折中主义、人为扭曲逻辑等多种表现形式。 诡辩论还可以表现为在逻辑上的人为扭曲,如,“四名词错误”。 ·辩证法和诡辩论的根本区别在于:辩证法是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说 明事物的联系和转化;而诡辩论则是主观随意地说明事物的联系和转化。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始终以回答哲学基本问题为前提和基础,是从属于 唯物和唯心之间斗争的。 第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从来就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出发点。 第二,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决定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所从属的哲学派别。 如,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第三,辩证法本质上与唯物主义一致,形而上学本质上是与唯心主义一致的。 因为,辩证法是如实反映世界的本来面貌,形而上学则是歪曲地反映了它。 5、辩证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恩格斯说有“两个序列”的辩证法:客观辩证法和思维(或主观)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是指世界存在的辩证性;普遍联系、充满矛盾、运动发展是世界 存在的客观状态。 思维的(或主观的)辩证法是指人们关于世界存在的辨证性的主观认识,即 辩证法理论。 ·认识、改造世界的辩证法 认识世界是过程:人们认识是过程,真理的获得和发展也是过程。 改造世界也是过程: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也是辩证发展的,人们改造自然、 社会的成果和能力也是永恒发展、曲折前进、永无止境的。 三、唯物辩证法革命批判精神的实质
二讲发展观和辩证法的批判精神 1、实质是实践活动的批判性质 社会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它决定了人与外部世界在认识和改造(实践) 的关系上是一种批判性的、否定性的关系。 观念形态的批判活动,是对现存的世界的存在形态进行观念上的否定、批判, 并同时提出理想的形态。 实践形态的批判活动,是对现存的世界的存在形态进行实际的即实践的否 定,即改造世界的现状,使之符合我们的要求 马克思在谈到辩证法的革命的、批判的实质时说:“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 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 理解;辫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选》 2,pl12,人民出版社95年第二版) 与辩证法相反,形而上学的本性则在于它的非批判性 2、唯物辫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主要内容 第一,不承认永恒不变的事物,主张拥有必然性的事物就会发展,而失去必 然性的事物一定要灭亡 恩格斯说:“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人 类绝对状态的想法。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它指 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马选》4,p213) 如何区别事物正在发展和正在灭亡呢? 黑格尔提出“现实≠现存”。他说:“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 是现实的。”这是说,现在有的一切事物,只有合乎必然性、规律性的就会不断 发展成为现实的东西。虽然有些东西现在还只是萌芽,只要合乎必然性,就会成 长壮大。而失去必然性的事物则不会发展壮大,只会走向灭亡 恩格斯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的这一思想,得出了革命的结论:“凡是现存的, 都是应该灭亡的,”指出旧社会制度灭亡的必然性 第二,新事物必然会通过矛盾斗争合乎现实规律地战胜旧事物:“新陈代 谢 第三,批判是一种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既肯定又否定,在否定中有肯定, 即批判地继承 3、革命批判精神的实践要求 第一,批判陈旧、腐朽的东西即失去必然性的东西。 第二,自我批判 马克思说:“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
第二讲 发展观和辩证法的批判精神 5 1、实质是实践活动的批判性质 社会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它决定了人与外部世界在认识和改造(实践) 的关系上是一种批判性的、否定性的关系。 观念形态的批判活动,是对现存的世界的存在形态进行观念上的否定、批判, 并同时提出理想的形态。 实践形态的批判活动,是对现存的世界的存在形态进行实际的即实践的否 定,即改造世界的现状,使之符合我们的要求。 马克思在谈到辩证法的革命的、批判的实质时说:“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 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 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选》 2,p112,人民出版社 95 年第二版) 与辩证法相反,形而上学的本性则在于它的非批判性。 2、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主要内容 第一,不承认永恒不变的事物,主张拥有必然性的事物就会发展,而失去必 然性的事物一定要灭亡。 恩格斯说:“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人 类绝对状态的想法。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它指 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马选》4,p213) ·如何区别事物正在发展和正在灭亡呢? 黑格尔提出“现实≠现存”。他说:“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 是现实的。”这是说,现在有的一切事物,只有合乎必然性、规律性的就会不断 发展成为现实的东西。虽然有些东西现在还只是萌芽,只要合乎必然性,就会成 长壮大。而失去必然性的事物则不会发展壮大,只会走向灭亡。 恩格斯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的这一思想,得出了革命的结论:“凡是现存的, 都是应该灭亡的,”指出旧社会制度灭亡的必然性。 第二,新事物必然会通过矛盾斗争合乎现实规律地战胜旧事物:“新陈代 谢”。 第三,批判是一种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既肯定又否定,在否定中有肯定, 即批判地继承。 3、 革命批判精神的实践要求 第一,批判陈旧、腐朽的东西即失去必然性的东西。 第二,自我批判。 马克思说:“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
二讲发展观和辩证法的批判精神 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展新世界….…我指的就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 所谓无情,意义有二,即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临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 退缩。”(《马全》1,p416) 第三,通过对必然性的揭示,对现存的事物进行辩证批判,肯定其合乎必然 性的方面,否定其失去生命力的方面。 第四,认识上,否定终极真理,主张真理是一个过程,勇于坚持和发展真理 人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认识也是一个过程,从马克思到列宁、毛泽东 邓小平,这种认识在不断发展 反对个人崇拜,反对迷信权威,反对思想保守和僵化,这也是辩证法革命批 判精神的要求。 4、正确把握批判的限度 根据事物是否合乎客观的历史必然性来决定对它的态度。 ·批判应与创造、建设相结合才有实际意义。 ·在批判时,既要坚持发展的过程性、永恒性,又承认发展的阶段论、条件 性。 四、对立统一(矛盾)规律是唯物辫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唯物辫证法的主要内容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矛盾规律) 质量互变 否定之否定 ·五个成对范畴: 现象和本质。 可能和现实 原因和结果 形式和内容 必然和偶然 ·还有 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 相对与绝对 有限和无限 必然与自由
第二讲 发展观和辩证法的批判精神 6 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展新世界… … 我指的就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 所谓无情,意义有二,即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临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 退缩。”(《马全》1,p416) 第三,通过对必然性的揭示,对现存的事物进行辩证批判,肯定其合乎必然 性的方面,否定其失去生命力的方面。 第四,认识上,否定终极真理,主张真理是一个过程,勇于坚持和发展真理。 人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认识也是一个过程,从马克思到列宁、毛泽东、 邓小平,这种认识在不断发展。 反对个人崇拜,反对迷信权威,反对思想保守和僵化,这也是辩证法革命批 判精神的要求。 4、正确把握批判的限度 ·根据事物是否合乎客观的历史必然性来决定对它的态度。 ·批判应与创造、建设相结合才有实际意义。 ·在批判时,既要坚持发展的过程性、永恒性,又承认发展的阶段论、条件 性。 四、对立统一(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矛盾规律) 质量互变 否定之否定 ·五个成对范畴: 现象和本质。 可能和现实 原因和结果 形式和内容 必然和偶然 ·还有: 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 相对与绝对 有限和无限 必然与自由
发展观和辩证法的批判精神 2、对立统一(矛盾)规律 阅读:毛泽东的《矛盾论》,注意重点掌握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矛盾的性质、状况与解决矛盾的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的基本特点: 第一,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第二,是一种内因分析法 第三,是矛盾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它的 精髓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四,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3、质量互变规律 质: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等 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限度、幅度、范围,是保持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量 的界限。 量变与质变的辫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超过度后的必然结果。 第二,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第三,在现实世界中,量变和质变的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 4、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肯定和否定的辨证关系: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包含、相互转化 辫证的否定(“扬弃”:既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的环节,又是联系和发 展的环节;是包含肯定因素的否定,是批判地继承。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涵: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历了自己 的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曲折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 程。 5、矛盾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最深刻的本质(矛盾各方的相互作用、斗争 和转化)。 第二,是贯串整个唯物辩证法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及其范畴的“钥 匙
第二讲 发展观和辩证法的批判精神 7 2、对立统一(矛盾)规律 阅读:毛泽东的《矛盾论》,注意重点掌握: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矛盾的性质、状况与解决矛盾的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的基本特点: 第一,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第二,是一种内因分析法 第三,是矛盾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它的 精髓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四,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3、质量互变规律 质: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等 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限度、幅度、范围,是保持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量 的界限。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超过度后的必然结果。 第二,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第三,在现实世界中,量变和质变的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 4、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包含、相互转化。 辩证的否定(“扬弃”):既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的环节,又是联系和发 展的环节;是包含肯定因素的否定,是批判地继承。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涵: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历了自己 的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曲折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 程。 5、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最深刻的本质(矛盾各方的相互作用、斗争 和转化)。 第二,是贯串整个唯物辩证法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及其范畴的“钥 匙
二讲发展观和辩证法的批判精神 第三,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理论分歧的焦点,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 性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两者斗争的核心。 第四,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只有善于发现矛盾,才能把握不同 事物的不同本质,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五、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对立统一及其现实意义 1、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必然性:是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向,是在一定条 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必然性就是规律) 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并非必定如此的不确定的东西,对一事物发展 过程说来,特定的偶然性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出现。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必然性是居支配地位的发展趋势,它决定着事物的发展前途和方向。 第二,偶然性是不居支配地位的发展趋势,只起着加速或延缓以及使事物带 有这样或那样特点的影响作用 第三,事物发展总是既包含着必然的方法,又包含着偶然的方面,不可能 只表现为单纯的必然性,或偶然性。 第四,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别是相对的。 同一现象,相对某一过程是必然的,相对于另一过程就成为偶然的,反之 亦然。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界限在一定范围内是确定的,超出这个范围就成为相对 的、不确定的了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辫证关系 第一,二者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方面,没有脱离偶然性的必然性,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 己的开辟道路。 另一方面,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性。凡是看来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它 始终服从于内部隐藏着的必然性。完全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同纯粹必然性一 样,也是不存在的 第二,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对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在科研中要立足于必然性,又不忽视偶然性。 方面,既然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趋势,科研的任务应着眼于发现必 然即规律,使科研保持自觉性和预见性 另一方面,又要重视研究中出现的偶然现象,善于及时抓住它,并揭示出隐
第二讲 发展观和辩证法的批判精神 8 第三,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理论分歧的焦点,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 性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两者斗争的核心。 第四,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只有善于发现矛盾,才能把握不同 事物的不同本质,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五、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对立统一及其现实意义 1、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必然性:是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向,是在一定条 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必然性就是规律) 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并非必定如此的不确定的东西,对一事物发展 过程说来,特定的偶然性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出现。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必然性是居支配地位的发展趋势,它决定着事物的发展前途和方向。 第二,偶然性是不居支配地位的发展趋势,只起着加速或延缓以及使事物带 有这样或那样特点的影响作用。 第三, 事物发展总是既包含着必然的方法,又包含着偶然的方面,不可能 只表现为单纯的必然性,或偶然性。 第四,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别是相对的。 ·同一现象,相对某一过程是必然的,相对于另一过程就成为偶然的,反之 亦然。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界限在一定范围内是确定的,超出这个范围就成为相对 的、不确定的了。 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二者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一方面,没有脱离偶然性的必然性,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 己的开辟道路。 ·另一方面,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性。凡是看来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它 始终服从于内部隐藏着的必然性。完全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同纯粹必然性一 样,也是不存在的。 第二,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对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在科研中要立足于必然性,又不忽视偶然性。 一方面,既然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趋势,科研的任务应着眼于发现必 然即规律,使科研保持自觉性和预见性。 另一方面,又要重视研究中出现的偶然现象,善于及时抓住它,并揭示出隐
发展观和辩证法的批判精神 藏在它背后的必然规律。实现科学上的突破,即正确对待机遇。 法国的细菌学家巴斯德说:“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 脑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否认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辫证联系 第一,否认事物发展中的偶然性,认为一切皆必然 第二,械决定论者还把必然性和因果性混为一谈。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非决定论的错误 形而上学非决定论者否认世界的客观规律性和必然性,把一切现象都看成 只是偶然的。这样一来,这一观点否认了科学认识的必要性,实际上等于取消了 科学。 五、矛盾分析方法及其当前的实践运用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矛盾分析方法的根本要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实事求是原则的具体化 ·认识和解决问题要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辫证统一的观点:对任何事物 都要坚持矛盾分析,这是矛盾普遍性的要求。但由于事物的性质和它存在的时间、 地点、条件的不同,所以要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策,是以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为哲学依据 之一的。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及其关系问题 普遍性:无处不在,永远存在(横向、纵向 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有特殊性同一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矛盾有特殊性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是普遍性的具体表现;宮们是共性和个性、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社会主义的普遍矛盾: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 阶级实行专政,人民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矛盾 社会主义的特殊矛盾: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它面临的问题具体情况不同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主次要矛盾理论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一党的基本路线的哲学基础。 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指“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个中心”抓住主要矛盾:人民利益增加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 力的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第二讲 发展观和辩证法的批判精神 9 藏在它背后的必然规律。实现科学上的突破,即正确对待机遇。 法国的细菌学家巴斯德说:“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 脑。” 4、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否认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辩证联系。 第一,否认事物发展中的偶然性,认为一切皆必然。 第二,械决定论者还把必然性和因果性混为一谈。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非决定论的错误: 形而上学非决定论者否认世界的客观规律性和必然性 ,把一切现象都看成 只是偶然的。这样一来,这一观点否认了科学认识的必要性,实际上等于取消了 科学。 五、矛盾分析方法及其当前的实践运用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矛盾分析方法的根本要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实事求是原则的具体化。 ·认识和解决问题要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观点:对任何事物 都要坚持矛盾分析,这是矛盾普遍性的要求。但由于事物的性质和它存在的时间、 地点、条件的不同,所以要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策,是以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为哲学依据 之一的。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及其关系问题。 普遍性:无处不在,永远存在(横向、纵向)。 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有特殊性,同一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矛盾有特殊性。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是普遍性的具体表现;它们是共性和个性、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社会主义的普遍矛盾: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 阶级实行专政,人民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矛盾。 社会主义的特殊矛盾: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它面临的问题具体情况不同。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主次要矛盾理论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一党的基本路线的哲学基础。 “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指“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一个中心”:抓住主要矛盾:人民利益增加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 力的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发展观和辩证法的批判精神 两个基本点”:解决非主要矛盾是要为主要矛盾的解决开辟道路,创造条 件。非主要矛盾解决不好,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 不改革开放,生产力不能发展;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会走向资本主义,最 终无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也就是说,没有两个基本点所指 出的矛盾的解决,主要矛盾也无法真正解决。 ·我们的经验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没有完成工作中心的转移,去重点 抓经济建设,而是仍把阶级斗争当作主要问题来抓。 在抓好经济体制改革时,一度放松了思想路线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放松了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 第二讲思考题: 1、根据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学说,为什么说我们制定的新时期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是一条正确的、符合我国国情的路线? 2、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其现实意义何在? 经典著作选读: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毛泽东:《矛盾论》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第二讲 发展观和辩证法的批判精神 10 “两个基本点”:解决非主要矛盾是要为主要矛盾的解决开辟道路,创造条 件。非主要矛盾解决不好,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 不改革开放,生产力不能发展;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会走向资本主义,最 终无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也就是说,没有两个基本点所指 出的矛盾的解决,主要矛盾也无法真正解决。 ·我们的经验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没有完成工作中心的转移,去重点 抓经济建设,而是仍把阶级斗争当作主要问题来抓。 在抓好经济体制改革时,一度放松了思想路线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放松了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 第二讲思考题: 1、根据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学说,为什么说我们制定的新时期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是一条正确的、符合我国国情的路线? 2、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其现实意义何在? 经典著作选读: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毛泽东:《矛盾论》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