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 《植树的牧羊人》 备课人: 学1.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把握文章线索。 习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运用议论深化主旨的写法,分析和理解人物形象 目特点 标3.细心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感悟主人公朴实真挚的善念与执着 的精神。 教|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把握文章线索 重难点 学习内容 、【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曾经,那里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荒野,狂风肆虐,村落废弃,只有一个老人,孤独 地在那里,把一粒又一粒的树种播撒在毫无生机的土地上。许多年后,这里变了,变成 了流淌着奶和蜜的田园。 二、【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忙补充完整 诸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 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了惨烈的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 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 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 王子奖。 《植树的男人》是他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 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第二年在美国《 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 发表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xn(薰)衣草tan(坍塌废xu(墟)浇guan(灌 lie(裂)缝流tang](淌)干涸(he)缝隙(x)酬劳(chou)琢磨 (zhu6)沉默寡言(gua) 3.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篷(peng)船篷 戳(chuo)戳穿 蓬(peng)蓬勃 戮(10)杀戮 籁(lai)天籁 簌(su)簌簌落下 4.《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的牧羊人 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 作中,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 【合作探究,不议不讲】 活动:初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课文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 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植树的牧羊人 课 题 《植树的牧羊人》 备课人: 学 习 目 标 1.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把握文章线索。 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运用议论深化主 旨的写法,分析和理解人物形象 特点。 3.细心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感悟主人公朴实真挚的善念与执着 的精神。 教 学 重 难 点 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把握文章线索。 学习内容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曾经,那里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荒野,狂风肆虐,村落废弃,只有一个老人,孤独 地在那里,把一粒又一粒的树种播撒在毫无生机的土地上。许多年后,这里变了,变成 了流淌着奶和蜜的田园。 二、【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忙补充完整。 诸让•乔诺(1895 1970), 法 国著名 作 家 、 电 影 编 剧 。在第 一次世界大 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了惨烈的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 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 幕,被 认 为 是 法 国 20 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 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 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 王子奖。 《植树的男人》是他于 1953 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 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 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第二年在美国 《V0gue》杂志上发表,之 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 发表。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xūn(薰 )衣草 tān( 坍 )塌 废 xū( 墟 )浇 guàn( 灌 ) liè( 裂 )缝 流 tǎng]( 淌 ) 干涸( hé) 缝隙( xì ) 酬劳(chóu )琢磨 (zhuó ) 沉默寡言(guǎ ) 3.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篷(péng ) 船 篷 戳(chuō) 戳穿 蓬(péng ) 蓬 勃 戮( lù) 杀戮 籁( lài ) 天 籁 簌( sù) 簌簌落下 4.《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的牧羊人, 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 植树工 作中,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 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 三、【合作探究,不议不讲】 一、活动:初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课文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 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 出标志故事 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3岁亲人离世,独荒芜亳无生气,狂风呼啸村庄废弃 初遇牧|自住在石房子中泉水干涸,早无比 羊人 羊种树 山毛样树林一眼望不到边出现溪水橡树茂 再逢牧羊身体硬朗 盛白桦树鲜嫩挺拔 人 养蜜蜂种树 最后一次相8岁没有任何动微风飘着香气富饶 见 摇或怀疑 万多口人幸福地生活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为什么以此为线索?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记叙的线索是由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以此为线索使文章脉 络清晰,且更具感染力,使读者在巨大变化中感受人物创造的奇迹 活动:研读课文,学习对 从文中勾画出前后对比的句子或段落,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示例:(1)“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 地长着一些野生的素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 庄前。”“一眼望去”“到处“无边无际”直接突出了荒野的辽阔,“走了三天”“终于 则通过“我”的行走时间间接表现荒野的无边无际。“光秃秃”“稀稀拉拉”表现了原野 的荒芜。 (2)“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桦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 以前“一眼望不到边”的是荒野,而现在则变成了有我肩膀那么高的山毛桦树林,可 见牧羊人用自己的坚持改变了荒野的面貌。通过这样的前后对比,写出牧羊人的行为 对荒野的改变,更具震撼力 刻意找出描写同一事物的句子,分析这样描写的好处并进行前后的对比,感受个人力 量给荒原带来的巨大改变 示例: 第一组:(1)“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 发出的吼叫。”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狂风呼啸的声音比作“饥饿的野兽发出的 吼叫”,并通过人的“东倒西歪”写出了风的肆虐。 (2)“以前那种猛烈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的声音,那是风 穿过树林的响声。”这几个句子从三个角度描写了声音,并与前面形成对比,由“干燥 变成“飘着香气”,由“猛烈”变成“微风”,由“呼啸”变成“流水的声音”,把高原 上的风写得细腻可感,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高原的巨大变化。由此表现主 人公的坚持与执着改变了高原 第二组:(1)“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洒了。”干洒的泉眼与废弃的村庄 呼啸的狂风、无边无际的荒野一起纽成了一片荒凉破败的场景 (2)“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洒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 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干洒”与“源 源不断”形成对比,泉水只是高原变化的一个方面,“源源不断”而来的还有人们生活 的热情和活力。 三、活动:表达,感悟人物情怀
初遇牧 羊人 50 岁,亲人离世,独 自住在石房子 中,放 羊、种树 荒芜,毫无生气, 狂风呼啸,村庄废弃, 泉水干涸,干早无比 再逢牧羊 人 身体硬朗, 养蜜蜂、种树 山毛样树林一眼望不到边,出现溪水,橡树茂 盛,白桦树鲜嫩挺拔 最后一次相 见 87 岁,没有任何 动 摇或怀疑 微风飘着香气,富饶, -万多口人幸福地生活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为什么以此为线索?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记叙的线索是由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以此为线索使文章脉 络清晰,且更具感染力,使读者在巨大变化中感受人物创造的奇迹。 二、活动:研读课文,学习对比手法。 从文中勾画出前后对比的句子或段落,并分析 其表达效果。 示例:(1)“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 地长着一些野生的素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 庄前。”“一眼望去”“到 处“无边无际”直接突出了荒野的辽阔,“走了三天”“终 于” 则通过“我”的行走时间间接表现荒野的无边无 际。“光秃秃”“稀稀拉拉”表现了原野 的荒芜。 (2)“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 毛桦树林就是证 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 以前“一眼望 不到边”的是荒野,而现在则变成了有我肩膀那么高 的山毛桦树林,可 见牧羊人用自己的坚持改变了荒 野的面貌。通过这样的前后对比,写出牧羊人的行 为 对荒野的改变,更具震撼力。 刻意找出描写同一事物的句 子,分析这样描写的好处并进行前后的对比,感受个 人力 量给荒原带来的巨大改变。 示例: 第一组:(1)“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 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 发出的吼叫。”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狂风呼啸的声音比作“饥饿的野兽发出的 吼叫”,并通过人的“东倒西歪”写出了风的肆虐。 (2)“以前那种猛烈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的声音,那是风 穿过树林的响声。”这几个句子从三个角度描写了声音,并与前面形成对比,由“干燥” 变成“飘着香气”,由“猛烈”变成“微风”,由“呼啸”变成“流水 的声音”,把高原 上的风写得细腻可感,与前 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高原的巨大变化。由此表现主 人公的坚持与执着改变了高原。 第二组:(1)“我 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 惜已经干洒 了。”干洒的泉眼与废弃的村庄、 呼啸的狂风、无边无际的荒 野一起纽成了一片荒凉破败的场景。 (2)“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洒已久的地里又冒出 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 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 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干洒”与“源 源不 断”形成对比,泉水只是高原变化的一个方面,“源源不断”而 来的还有人们生活 的热情和活力。 三、活动:表达,感悟人物情怀
荒原的巨大变化是牧羊人的一双手带来的,通过朗读,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呢?试用一两 句议论的话来表达 示例:一个人,一双手,坚持了三十多年,挽救了一个荒野,给一万多人带来了幸福 牧羊人用自己顽强的毅力、辛勤的劳动、执着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上帝才能做到的奇迹。 备选问题用第一人称叙事有什么好处? 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 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第二课时 【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上节课,同学们对牧羊人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那么作者在文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 牧羊人形象?作者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去文中寻找答案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1、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关的同语。 (1)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坍塌) (2)不声不响,很少说话。比喻人性格内向。(沉默寡言 3)追究底细,寻根究底 (刨根问底) (4)不长草木的地方。 (不毛之地)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更正。 (1)如果他康既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 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康”应为‘慷 (2)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银 昆”应为‘棍” (3)他靠一个人的体力和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州。“州”应为‘洲 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是(c)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 的野兽发出的吼叫。B.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 秘泉水 C.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D.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4.本文记叙了一个牧羊人的故事。1913年6月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满目尽是荒凉 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一个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 得知牧羊人 已改牧羊为 ,除橡树外还种了山毛榉、自梐,在这里 我”竟然看到了溪水。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这里重新充 满生机 变得富饶 【合作探究,不议不讲】 活动:人物形象分析 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并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 的人,从 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示例:他是一个对劳作和生活都极为认真的人。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 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中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莺,认认真 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 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挂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 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过日子
荒原的巨大变化是牧羊人的一双手带来的,通过朗读,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呢? 试用一两 句议论的 话来表达。 示例:一个人,一双手,坚持了三十多年,挽救了一个荒野,给一万多人带来了幸福。 牧羊人用自己顽强的毅力、辛勤的劳动、执着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上帝才能做到的奇迹。 备选问题 用第一人称叙事有什么好处? 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 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上节课,同学们对牧羊人都给予 了高度的评价,那么作者在文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 的 牧羊人形象? 作者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呢? 这节课 让我们继续去文中寻找答案。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1、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关的同语。 (1)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 坍塌 ) (2)不声不响,很少说话。比喻人性格内向。( 沉默寡言 ) 3)追究底细,寻根究底。 ( 刨根问底 ) (4)不长草木的地方。 ( 不毛之地 )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更正。 (1)如果他康既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 了许多,那 就 可 以 肯 定 地 说, 这 是 一 个 难 得 的 好人。 ‘康”应为‘慷” (2)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银。 ‘昆”应为‘棍” (3)他靠一个人的体力和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州。 ‘州”应为‘洲” 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是( c )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 的野兽发出的吼叫。B.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 秘泉水。 c.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D.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4.本文记叙了一个牧羊人的故事。1913 年 6 月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满目尽是荒 凉 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一个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 去 往 那 片 高 原 的 路 ”,得知牧羊人 已改 牧羊为 养 ,除橡树外还种了山毛榉、 白桦,在这里 “我”竟然看到了溪 水。1945 年 6 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 这里重新充 满生机 ,变得 富饶 。 三、【合作探究,不议不讲】 一、活动:人物形象分析。 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并参照示 例,以“他是一个_____ 的人,从_____ 中 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示例:他是一个对劳作和生活都极为认真的人。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 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中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 旁莺,认认真 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 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 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挂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 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 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 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过日子
示例一:他是一个坚持不懈的人,从“三年以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中 以看出。“三年”“一直”突出时间之长、坚持之久,联系后文,我们可以知道,他这 这就好像是一个人的朝圣,没有人帮助,没 他就为了一个朴素的愿望坚持着。 示例二:他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从“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 命”中可以看出。他之所以选择了在荒原之上坚持不懈地种树,没有什么宏大的理想 只是因为朴实的、发自内心的本能的善念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和向 问题: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对表达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 1)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 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2)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3)每当我想到这个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 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 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 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文章夹叙夹议,叙议结合。首段的议论起到了总领全文、点题的作用,并奠定了文 感情基调:中间的议论把老人这一个体形象上升到“人类”的层面,赞颂了人类所 具有的创造力量:结尾的议论既照应开头,又给主人公以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 主题上升到人生晢理的高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活动:我身边的“种树人”。牧羊人在荒凉的高原上种下了树种,也种下了希望,他 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改变了高原的面貌。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种树人”,他们以非凡的 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昕说过这样的人吗?试写一段文字,记 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示例: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 任教。上班仅十几天的他就响应学校号召扎进太行山,搞起了山区开发研究,这一扎就 是34年。期间,他在当地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 28.5亿元,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采集约栽培、优质无公 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带动了全省板栗、苹果、核桃产业的发展… 在他的带领下,太行山10万群众脱贫奔小康,他被村民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2016 年4月10日凌晨,李保国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向李保国学习,就要学习他艰 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 原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已于2010年10月因病逝世。他从事革命工作近 40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下进省城 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 5.6万亩。去世前,他把当地20万元个性贡献奖全部捐出,价值3亿元的林场也无偿上 缴给国家。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 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 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 人民的期望 【自我总结、反思促教】
示例一:他是一个坚持不懈的人,从“三年以来,他一直 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中 可以看出。“三年”“一直”突出时间 之长、坚持之久,联系后文,我们可以知道,他这 一坚持就是 三十多年,一直是“一个人”,这就好像是一个人的朝圣,没有 人帮助,没 有人相伴,他就为了一个朴素的愿望坚持着。 示例二:他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从“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 命”中可以看出。他之所以选择了在荒原之上坚持不懈地种树,没有什么宏大的理想, 只是因为朴实的、发自内心的本能的善念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和向往。 二、问题: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 对表达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 (1)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 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2)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3)每当我想到这个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 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 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 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 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文章夹叙夹议,叙议结合。首段的议论起到了总领全文、点题的作用,并奠定了文 章的感情基调;中间的议论把老人这一个体形象上升到“人类”的层面,赞颂了人类所 具有的创造力量;结尾的议论既照应开头,又给主人公以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 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人以深刻 的启迪。 三、活动:我身边的“种树人”。牧羊人在荒凉的高原上种下了树种,也种下了希望,他 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改变了高原的面貌。我 们身边也有这样的“种树人”,他们以非凡的 毅力辛 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昕说过这样 的人吗? 试写一段文字,记 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 评价和感受。 示例: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 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 任教。上班仅十几天的他就响应 学校号召扎进太行山,搞起了山区开发研究,这一扎就 是 34 年。期间,他在当地推广了 36 项林业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 值 35 亿元,纯增收 28.5 亿元,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 28 项,建立了太行山板采集约栽培、优质无公 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带动了全省板栗、苹果、核桃产业的发展…… 在他的带领下,太行山 10 万群众脱贫奔小康,他被村民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2016 年 4 月 10 日凌晨, 李保国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 58 岁。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向李保国学习,就要学习他艰 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 22 年 原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已于 2010 年 10 月因病逝世。他从事革命工作近 40 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1988 年退休后,他主动放下进省城 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 22 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 5.6 万亩。去世前,他把当地 20 万元个性贡献奖全部捐出,价值 3 亿元的林场也无偿上 缴给国家。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 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 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 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 人民的期望。 【自我总结、反思促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