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了解《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或 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 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它记录了春 秋时期的历史。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 《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 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 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 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传》,东汉以后改称 《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史记言—《尚书》,右史记事—《春秋》)
烛之武退秦师 一、了解《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或 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 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它记录了春 秋时期的历史。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 《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 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 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 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传》,东汉以后改称 《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左史记言——《尚书》,右史记事——《春秋》)
史传体例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 《左传》。最大的编年体是《资治通鉴》。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 记》。凡是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 策》《三国志》。 4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 记》。 5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 书》《后汉书》。 6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 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 可同时归入不同体例。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史传体例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 《左传》。最大的编年体是《资治通鉴》。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 记》。凡是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 策》《三国志》。 4.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 记》。 5.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 书》《后汉书》。 6.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 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 可同时归入不同体例。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二、文本研读 (一)、研读第1段一—秦晋围郑 1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及意义。 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指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以其无礼于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以其无礼于晋 3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 4翻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问:开头的叙事,对全文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二、文本研读 (一)、研读第1段 1.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及意义。 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指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以其无礼于晋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以其无礼于晋 3.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 4.翻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问:开头的叙事,对全文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秦晋围郑
《左传》背景材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 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 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 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 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 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 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 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 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 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 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 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 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 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 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秦晋之好、之匹、之盟、之约、之偶)
《左传》背景材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 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 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 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 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 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 “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 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 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 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 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 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 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 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 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 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秦晋之好、之匹、之盟、之约、之偶)
(二)、研读第2段 1指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无能为也已 2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公从之辞曰 臣之壮也是寡人之过也 3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公从之犹不如人无能为也已今急而求子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4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是寡人之过也 5翻译。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 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二)、研读第2段 1.指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无能为也已 2.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公从之 辞曰 臣之壮也 是寡人之过也 3.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公从之 犹不如人 无能为也已 今急而求子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4.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是寡人之过也 5.翻译。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 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问1:这一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烛之武临危受命 问2:从“公从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 寡人之过也”可看出郑伯是一个怎样的人? 问3:烛之武为何一“辞”一“许”?又可知他是怎样 的一个人?
问1:这一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烛之武临危受命。 问2:从“公从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 寡人之过也 ”可看出郑伯是一个怎样的人? 问3:烛之武为何一“辞”一“许”?又可知他是怎样 的一个人?
(三)研读第3段 问1:烛之武怎样说服秦伯退师? (1)说明秦晋围郑,郑国必亡。(欲扬先抑) (2)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 (3)说明舍郑对秦有利无害。 (4)挑拨秦晋两国关系,晋国忘恩负义,贪得无厌。 问2:怎样理解“夜缒而出”? 问3:从秦退师看,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烛之武说退秦师
(三)研读第3段 问1:烛之武怎样说服秦伯退师? (1)说明秦晋围郑,郑国必亡。(欲扬先抑) (2)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 (3)说明舍郑对秦有利无害。 (4)挑拨秦晋两国关系,晋国忘恩负义,贪得无厌。 问2:怎样理解“夜缒而出 ”? 问3:从秦退师看,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烛之武说退秦师
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共其乏困何厌之有秦伯说,与郑人盟 2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夜缒而出敢以烦执事焉用亡郑以陪邻 朝济而夕设版焉 又欲肆其西封惟君图之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3指出下列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越国以鄙远越国以鄙远 邻之厚,君之薄也朝济而夕设版焉既东封郑 既东封郑若不阙秦 4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夜缒而出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行李之往来 朝济而夕设版焉 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共其乏困 何厌之有 秦伯说,与郑人盟 2.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夜缒而出 敢以烦执事 焉用亡郑以陪邻 朝济而夕设版焉 又欲肆其西封 惟君图之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3.指出下列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越国以鄙远 越国以鄙远 邻之厚,君之薄也 朝济而夕设版焉 既东封郑 既东封郑 若不阙秦 4.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夜缒而出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行李之往来 朝济而夕设版焉 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
5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6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7翻译。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 害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5.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6.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7.翻译。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 害。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四)、研读第4段—晋师撤离郑国。 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失其所与,不知 2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子犯请击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失其所与 以乱易整 4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子犯请击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5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6,翻译。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四)、研读第4段 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失其所与,不知 2.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子犯请击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 失其所与 以乱易整 4.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子犯请击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 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5.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6,翻译。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晋师撤离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