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2226)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26MB 文档页数:111
1.掌握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系统命名法及某些俗名,注意不饱和酸中双键位次的表示法。 2.掌握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性质:酸性与原因;酯化及其历程;酰卤的生成;脱羧与结构的关系;α-H卤代发生的条件和应用;还原与常用的还原剂;羧酸衍生物的水 解、醇解和氨解。 3. 理解影响羧酸酸性的因素、诱导效应、共轭效应、比较各类化合物酸碱性强弱。 4.理解酰基碳上的亲核取代(加成—消除)反应机理。 5.理解甲酸和乙二酸的还原性。 6. 了解碳酸衍生物。 7.了解二元酸和羟基酸、羰基酸的主要反应。 8.了解饱和一元酸的常用制备方法。 9.了解油脂的组成和性质(氢化、碘值、皂化值酸败) 10.了解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的光谱性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1MB 文档页数:25
第一节 概述 一、激素的分类 (一)含氮激素 (二)类固醇(甾体)激素 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一)激素的信息传递使用 (二)激素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三)激素的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 (四)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三、激素作用的机制 (一)含氮激素有作用机制枣第二信使学说 (二)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枣基因表达学说 第二节 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 一、下丘脑调节肽 (一)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三)生长抑素与生长素释放激素 (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五)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与催乳素释放因子 (六)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与抑制因 二、调节下丘脑肽能神经元活动的递质 第三节 垂体 一、腺垂体 (一)生长素 (二)催乳素 二、神经垂体 (一)升压素(抗利尿激素) (二)催产素 第四节 甲状腺 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 (一)甲状腺腺泡聚碘 (二)I-的活化 (三)酷氨酸碘化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四)甲状腺激素有贮存、释放、运输与代谢 二、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一)对代谢的影响 (二)对生成与发育的影响 (三)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三、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一)下丘脑-腺垂体对甲状腺的调节 (二)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 (三)甲状腺的自身调节 (四)自主神经对甲状腺活动的影响 第五节 甲状旁腺和甲状腺C细胞 一、甲状旁腺激素 (一)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二)甲状旁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二、降钙素 (一)降钙素的生物学作用 (二)降钙素分泌的调节 第六节 肾上腺 一、肾上腺皮质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三)肾上原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二、肾上腺髓质 (一)髓质激素的合成与代谢 (二)髓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三)髓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第七节 胰岛 一、胰岛素 (一)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 (二)胰岛素分泌的调节 二、胰高血糖素 (一)胰高血糖的主要作用 (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调节 第八节 松果体其他 一、松果体 (一)褪黑素 (二)肽类激素 二、胸腺 三、前列腺素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4MB 文档页数:59
实验一 有机试验仪器的认领及实验室基本常识 实验二 简单玻璃工操作及熔点的测定 实验三 液体有机化合物的分离——蒸馏及沸点的测定 实验四 液体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分馏 实验五 液体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水蒸气蒸馏 实验六 减压蒸馏 实验七 液体有机化合物的分离——萃取 实验八 固体有机化合物的提纯——升华 实验九 有机元素定性分析 实验十 甲烷制备与烷烃的性质 实验十一 乙烯的制备和烯烃的性质 实验十二 乙炔的制备及炔烃的性质 实验十三 环己烯的合成及鉴定 实验十四 溴乙烷的合成及沸点的测定 实验十五 1-溴丁烷的制备 实验十六 2-甲基-2-氯丙烷的制备 实验十七 乙醚的合成及测定 实验十八 正丁醚的制备 实验十九 无水乙醇的制备 实验二十 苯乙酮的制备(综合设计) 实验二十一 苄叉酮和二苄叉丙酮的制备 实验二十二 环已酮的制备 实验二十三 苯甲酸的制备 实验二十四 肉桂酸的制备 实验二十五 己二酸的制备 实验二十六 乙酰苯胺的制备及熔点的测定实验 实验二十七 乙酸乙酯的制备及沸点的测定 实验二十八 苯甲酸乙酯的制备 实验二十九 已内酰胺的制备 实验三十 呋喃甲醇和呋喃甲酸的制备 实验三十一 阿司匹林的制备(乙酰水杨酸) 实验三十二咖啡因的提取 实验三十三 甲基橙的制备 实验三十四 卤代烃、醇、酚、醛、酮性质实验和鉴定 实验三十五 旋光度的测定 实验三十六 透明皂的制备 实验三十七 柱层 析、薄 层 层 析 实验三十八 液态有机化合物折光率的测定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00.28KB 文档页数:5
岩体内随机分布结构面对软岩流变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尺寸效应.通过对四种不同尺寸砂质页岩试件的分级增量循环加、卸载单轴压缩蠕变实验,揭示了该类软岩的流变可以用萨乌斯托维奇模型来描述,模型的三个本构参数EH(线弹性参数)、EK(黏弹性参数)和ηK(黏性系数)值随软岩试件尺寸增大而不断减小并最终趋于一定值,这一规律可用具有极值条件的非线性回归方程来表达.由此获得了求解结构面随机分布条件下工程岩体连续微元尺寸的外推方法,利用该法可通过对室内不同尺寸岩石试件的流变力学实验确定在连续性概化范围内工程岩体的流变模型及其力学参数值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81.24KB 文档页数:6
采用激光区熔定向凝固技术制备Al2O3/YAG/ZrO2共晶自生复合陶瓷,研究其在超高温度梯度、不同激光工艺条件下的快速凝固组织特征及其相互影响,并对其力学性能以及增韧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激光区熔定向凝固Al2O3/YAG/ZrO2共晶由α-Al2O3、YAG以及ZrO2三相组成,不存在其他相以及相间晶团.各相均匀连续分布,耦合生长,呈网状结构,是典型的快速凝固层片状非规则共晶组织.(2)在一定的激光功率密度下,共晶间距随扫描速度的增大急剧减小,最小间距仅为0.2~0.3μm.(3)Y2O3在ZrO2中具有一定的固溶度,固溶程度不同时,ZrO2呈现不同的形貌.(4)定向凝固Al2O3/YAG/ZrO2共晶陶瓷的硬度高达18.67GPa,室温断裂韧性为8.0MPa·m1/2.第三组元ZrO2的加入、相的小尺寸效应以及裂纹分叉是韧性增强的主要原因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55.84KB 文档页数:4
测试分析了碳化处理条件对酚醛树脂碳化产物组成和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酚醛树脂620℃碳化处理后的样品已开始出现微弱的(100)晶面衍射峰,表明已产生了一些石墨微晶,但1 000℃处理的酚醛树脂碳化产物石墨化程度还较低,仍属于无定形碳范围.实验结果表明:树脂碳化产物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均随着碳化处理温度升高呈现规律性变化,其中碳随着碳化处理温度升高而增大, 氢、氧则下降;在相同碳化条件下氢比氧有着更强的脱出能力.碳化处理温度和气氛对树脂碳化产物的比表面积都有着较强的影响,而气氛的影响表现得更为强烈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48.19KB 文档页数:5
提出了一个基于合金组元原子半径和电负性判断非晶形成能力的方法.建立了原子半径差与电负性差之比Δd/Δe与临界冷却速度Rc的数值模型,并在所有五种不同合金系中获得一致且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关系.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制备了四种不同成分的Zr-Al-Ni-Cu金属玻璃,并测量它们的临界尺寸Zmax、过冷液相区间ΔTx和约化玻璃转变温度Trg.结果表明,Zr54Al13Ni15Cu18的玻璃形成能力最佳,而且用Δd/Δe模型预测的四种金属玻璃的玻璃形成能力顺序与所有实测参数(包括Zmax、ΔTx和Trg)表征的顺序基本一致.因此,用Δd/Δe的预测方法比较同一合金系内不同合金之间玻璃形成能力的优劣是可靠的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6MB 文档页数:182
本章所要研究的问题是:讯变情况下,电磁场的运动方式和规律。根据Maxwell方程,我们知道变化的电场和磁场可以互相激发,形成在空间中传播的电磁波。所以本章着重探讨的是电磁波的存在形式和运动方式。 §4.1平面电磁波 Plane Electromagnetic Wave §4.2 单色平面电磁波在介质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 Reflection and Refraction of Monochromatic Plane Electromagnetic Wave at Interface of Medium §4.3 有导体存在时电磁波的传播 Electromagnetic Wave Propagation in Conduction Medium §4.4 电磁波在波导中的传播 Electromagnetic Wave Propagation in Wave Guide §4.5 等离子体中电磁波和表面等离激元 Electromagnetic Wave in Plasma and 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 (SPP) §4.6 高斯光束 Gaussian Beam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8.22MB 文档页数:314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掌握基本文学常识,提高对经典作品的阅读、鉴赏、理解和分析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和对汉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本教材就是按照这一定位编写的。在知识结构上本书以高中后为起点向纵深拓展。选文部分共分六个单元,体现了古代和现代、中国和外国的比较,并注重文体的多样性,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体。所选篇目既突出其文学地位和在思潮流派中的代表性,又注重文本内在的丰富内涵。由于篇幅有限,本书选编的文本以中短篇为主,部分篇幅较长的采取了节选的方式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91MB 文档页数:96
第一节 硝基化合物 (一) 硝基烷 (1) 硝基烷的制法 (2) 硝基烷的性质 (二)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 (1)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制法 (2)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3)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甲) 还原 (乙) 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三化”) (丙) 硝基对其邻、对位取代基的影响 第二节 胺 (一) 胺的分类和命名 (二) 胺的结构 (三) 胺的制法 (四) 胺的物理性质 (五) 胺的化学性质 (六) 季铵盐和季铵碱 (七) 二元胺 第三节 重氮与偶氮化合物 (一) 重氮盐的制备——重氮化反应 (二) 重氮盐的反应及其在合成中的应用 (1) 失去氮的反应 (甲) 重氮基被氢原子取代 (乙) 重氮基被羟基取代 (丙) 重氮基被卤素取代 (丁) 重氮基被氰基取代 (2) 保留氮的反应 (甲) 还原反应 (乙) 偶合反应
首页上页208209210211212213214215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2226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