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前庭蜗器 平衡器 外耳 组 分 传导声波 成 部{中耳 听器 内耳—接受声波和位觉刺激 第一节外 耳 耳廓 软骨部—外1/3 二、外耳道 骨部 内2/3 成人的外耳道,从外向内,先向前 上,然后稍向后,最后向前下。作外耳 道检查时,向后上方牵拉耳廓 婴儿的外耳道短而狭窄,鼓膜接近水 平,检查鼓膜时,须将耳廓向后下方牵拉。 外耳道的皮肤内含有毛囊、皮脂腺、耵聍腺
1 第二章 前庭蜗器 组 成 平衡器 听器 分 部 外耳 内耳 中耳 传导声波 接受声波和位觉刺激 第一节 外 耳 一、耳廓 二、外耳道 软骨部 骨部 外1/3 内2/3 成人的外耳道,从外向内,先向前 上,然后稍向后,最后向前下。作外耳 道检查时,向后上方牵拉耳廓。 婴儿的外耳道短而狭窄,鼓膜接近水 平,检查鼓膜时,须将耳廓向后下方牵拉。 外耳道的皮肤内含有毛囊、皮脂腺、耵聍腺
鼓膜 位置:外耳道底;与其下壁成45°角,婴儿更倾斜。 鼓室上隐窝 鼓膜 2
2 鼓膜 鼓室上隐窝 三、鼓膜 位置:外耳道底,与其下壁成45°角,婴儿更倾斜
松弛部 锤骨后襞 形态 锤骨 前襞 面神经管突 锤纹 鼓膜脐 紧张部 光锥 (鼓)岬 蜗窗
3 锤骨 前襞 锤纹 锤骨后襞 松弛部 紧张部 光锥 (鼓)岬 蜗窗 面神经管突 形态: 鼓膜脐
第二节中耳 中耳位一含气的不规则腔道,位于颞骨岩部内,包括鼓室、 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4部分 鼓室盖 外耳门 内耳门 乙状窦沟 乳突
4 外耳门 乳突 内耳门 乙状窦沟 鼓室盖 第二节 中耳 中耳位一含气的不规则腔道,位于颞骨岩部内,包括鼓室、 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4部分
内耳 外颈 孔动 脉管 颈静脉孔 乙状窦沟 颈静脉孔
5 乙状窦沟 颈静脉孔 内耳门 颈动脉管 外孔 颈静脉孔
部计如 6
6
鼓室 (一)鼓室壁 盖壁面神经管凸 上壁盖壁 下壁颈静脉壁 乳突窦 前壁颈动脉壁咽鼓管 后壁乳突壁锥隆起 前庭窗 (卵圆窗 外侧壁鼓膜壁 蜗窗 鼓室上隐窝 圆窗) 内侧壁迷路壁 (鼓)岬 乳突小房 颈内动脉颈内静脉
7 一、鼓 室 (一)鼓室壁 上壁 下壁 前壁 后壁 外侧壁 内侧壁 盖壁 颈静脉壁 颈动脉壁 乳突壁 鼓膜壁 迷路壁 盖壁 颈内动脉 颈内静脉 咽鼓管 乳突窦 乳突小房 锥隆起 鼓室上隐窝 前庭窗 (卵圆窗) 蜗窗 (圆窗) (鼓)岬 面神经管凸
(二)听小骨 包括锤骨、砧骨、和镫骨, 砧 它们组成一个杠杆系统,将鼓锤 膜的振动传到内耳。 骨 运动听小骨的肌 镫骨 鼓膜张肌 镫骨肌 、咽鼓管 鼓膜张肌 镫骨肌 咽鼓管 软骨部 1-2 咽鼓管骨部
8 (二)听小骨 包括锤骨、砧骨、和镫骨, 它们组成一个杠杆系统,将鼓 膜的振动传到内耳。 运动听小骨的肌 锤 骨 砧 骨 镫 骨 鼓膜张肌 鼓膜张肌 镫骨肌 镫骨肌 二、咽鼓管 咽鼓管骨部 咽鼓管 软骨部
、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乳突窦 点R 乳突 乳突小房
9 三、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乳突 乳突窦 乳突小房
第三节内耳(迷路) 位置:颞骨岩部的骨质内,鼓室和内耳道底之间
10 第三节 内 耳(迷路) 位置:颞骨岩部的骨质内,鼓室和内耳道底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