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十三章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8,文件大小:66KB,团购合买
一、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类型; 经济周期的成因;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第十三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 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类型 经济周期的成因 乘数一加速原因 经济增长及其决定因素 经济增长的几个典型模型。 二、教学内容 13、1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类型 3、1、1经济周期的含义 经济周期( business cycle, trade cycle)亦称经济循环和商业循环,它是指经济处于生产 和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送、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现代经济分析中,把经济周期分为四边个阶段:繁荣(boom)、衰退( recession)、萧条 ( depression)、复苏( recovery) 、衰退 衰退是周期波峰过去,经济开始向下滑坡。根据美国的情况,国内生产总值(GDP) 连续两季下降,即进入衰退时期。在衰退期间,需求萎缩,从而生产和就业下降。就业下降 导致家庭收入减少,又导致需求进一步萎缩,利润也随着下降,企业经营困难。在繁荣时期 经济情况看好时所进行的投资,现在已变得无利可图了,投资急剧降至最低水平。衰退情节 严重时,大量生产能力闲置起来,磨损报设备暂不需添补重置,就可应付生产的需要 萧条 萧条是经济周期接近低谷部分。其特点是:劳动力失业率高,公众消费水平下降,企 业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存货积压,利润低甚至亏损,企业对前景缺乏信心,不愿冒新投资的 风险 三、复苏 当复苏开始时,也就是已经到了周期的最低点。促使复苏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例如 大批机器过多年磨损需要更换,存货减少需要补充,企业定单增加:就业、收入和消费支出 都增加了,生产销售增加以后,利润随着增加。经济前景看好,投资的乐观主义代替了萧条 时的非观主义。由于需要求增加,生产的顺利扩大基本上是由萧条时闲置的生产能力和解雇 后又返回工厂的工人所完成的。 四、繁荣 繁荣是周期的波峰。在繁荣时期,现有生产设备业已充分利用。劳动力,特别是技术 熟练劳动力已感缺乏。主要原材料也开始感到供应不足。由于这些原因,增产的困难越来越 大。这时只有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能力才能扩大产量。投资建设需要时间,生产的增加满足 不了需求的增长,价格不断上涨,生产要素需求的急剧增长促使要素成本上升,但由于商品 价格也同时上涨,企业生产仍有较为丰碍利润可图。由于经济前景看好,投资量可能超过现 有销售水平 13.1.2经济周期的类型 、朱格拉周期( Juglar cycle) 朱格拉认为经济中存在一个长度约为9~10年的经济周期。以后熊波特把这种周期称为 中周期,或朱格拉周期。美国经济学家A·汉森则把这种周期称为“主要经济周期”并重新 分析了美国1795~1937年的统计资料,认为这些年间共17个朱格拉周期,其平均长度为8.35

第十三章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 一、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类型; 经济周期的成因; 乘数一加速原因 经济增长及其决定因素; 经济增长的几个典型模型。 二、教学内容 13、1 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类型 13、1、1 经济周期的含义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 trade cycle)亦称经济循环和商业循环,它是指经济处于生产 和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送、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现代经济分析中,把经济周期分为四边个阶段:繁荣(boom)、衰退(recession)、萧条 (depression)、复苏(recovery)。 一、衰退 衰退是周期波峰过去,经济开始向下滑坡。根据美国的情况,国内生产总值(GDP) 连续两季下降,即进入衰退时期。在衰退期间,需求萎缩,从而生产和就业下降。就业下降 导致家庭收入减少,又导致需求进一步萎缩,利润也随着下降,企业经营困难。在繁荣时期 经济情况看好时所进行的投资,现在已变得无利可图了,投资急剧降至最低水平。衰退情节 严重时,大量生产能力闲置起来,磨损报设备暂不需添补重置,就可应付生产的需要。 二、萧条 萧条是经济周期接近低谷部分。其特点是:劳动力失业率高,公众消费水平下降,企 业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存货积压,利润低甚至亏损,企业对前景缺乏信心,不愿冒新投资的 风险。 三、复苏 当复苏开始时,也就是已经到了周期的最低点。促使复苏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例如 大批机器过多年磨损需要更换,存货减少需要补充,企业定单增加;就业、收入和消费支出 都增加了,生产销售增加以后,利润随着增加。经济前景看好,投资的乐观主义代替了萧条 时的非观主义。由于需要求增加,生产的顺利扩大基本上是由萧条时闲置的生产能力和解雇 后又返回工厂的工人所完成的。 四、繁荣 繁荣是周期的波峰。在繁荣时期,现有生产设备业已充分利用。劳动力,特别是技术 熟练劳动力已感缺乏。主要原材料也开始感到供应不足。由于这些原因,增产的困难越来越 大。这时只有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能力才能扩大产量。投资建设需要时间,生产的增加满足 不了需求的增长,价格不断上涨,生产要素需求的急剧增长促使要素成本上升,但由于商品 价格也同时上涨,企业生产仍有较为丰碍利润可图。由于经济前景看好,投资量可能超过现 有销售水平。 13.1.2 经济周期的类型 一、朱格拉周期(Juglar cycle) 朱格拉认为经济中存在一个长度约为 9~10 年的经济周期。以后熊波特把这种周期称为 中周期,或朱格拉周期。美国经济学家 A·汉森则把这种周期称为“主要经济周期”并重新 分析了美国 1795~1937 年的统计资料,认为这些年间共 17 个朱格拉周期,其平均长度为 8.35

基钦周期( Kitchin clcle) J·基钦提出了经济周期实际包括大周期和小周期两种周期的观点。小周期平均长度为 35年(约40个月),而一个大周期则包括两个或三个小周期。熊波特把这种约40个月的周 期称为短周期或称基钦周期。 三、康德拉季耶失周期( Kandratieff clcle) 1925年,俄国经济学家N·康德拉季耶夫发表《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一书,书中 提出了著名的“长波理论”。认为经济中有一种平均长度约为50年左右的长期循环。 需特别加以说明的是,熊波特在他的两卷本《经济周期》(1939年版)中对前三种经济 周期作了高度综合与概括。他认为前三种周期尽管划分方法不一样,但并不矛盾。每个长周 期中套有中周期,每个中周期中套有短周期。每个长周期包括6个中周期,每个中周期包括 3个短周期。熊波特还把不同的技术创新与不同的周期联系起来,以三次重大创新为标志 划分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个周期,从18世纪代到1842年,是“产业革命时期”:第二个周 期,从1842-1897年,是“蒸汽和钢铁时期”;第三个周期,1897年以后,是“电气、化学 和汽车时期” 四、库兹涅茨周期( Kuznets cycleD S·库兹涅茨是美国经济学家,对经济周期和增长都颇有硏究,他在1930年出版的《生 产和价格的长期变动》中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1866~1925年53种商品 的历史统计资料,认为经济中存在着长度为15~25年不等长期波动。这种波动在美国的许多 经济活动中,尤其是在建筑业中表现得特别明显,所以库兹涅茨周期又被称为建筑业周期”。 他把1873年、1890年和1913年作为这种周期的顶点,而1878年和1896年则是谷底。在 研究建筑业时,库兹涅茨还分析了人口、资本形成、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他因素。 132经济周期的成因 13.2.1经济周期的外生成因 、太阳黑子理论 太阳黑子理论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归因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因为据说太阳黑子 的周期性变化会影响气候的周期变化,而这又会影响农业收成,而农业收成的丰歉又会影响 整个经济。太阳黑子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大约每十年左右出现一次,因而经济周期大约也是 每十年一次。该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WS. Jevons)于1875年提出的 、创新理论 创新( nnovation theory)是奥地利经济学家J·熊波特提出用以解释经济波动与发展的 个概念。所谓创新是指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者说是生产要素的一种“新组合”。生产要素 新组合的出现会刺激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当新组合出现时,老的生产要素组合仍然在市场上 存在。新老组合的共存必然给新组合的创新者提供获利条件。而一旦用新组合的技术扩散, 被大多数企业获得,最后的阶段一—停滞阶段也就临近了。在停滞阶段,因为没有新的技术 创新出现,因而很难刺激大规模投资,从而难以摆脱萧条。这种情况直到新的创新出现才被 打破,才会有新的繁荣的出现。 总之,该理论把周期性的原因归之为科学技术的创新,而科学技术的创新不可能始终 如一地持续不断的出现,从而必然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政治性周期理论 外因经济周期的一个主要例证就是政治性周期。政治性周期理论把经济周期性循环的 原因归之为政府的周期性的决策(主要是为了循环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政治性周期 的产生有三个基本条件:①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刺激经济的工具 ②选民喜欢高经济增长、低失业以及低通货膨胀的时期。③政治家喜欢连选连任

年。 二、基钦周期(Kitchin clcle) J·基钦提出了经济周期实际包括大周期和小周期两种周期的观点。小周期平均长度为 3.5 年(约 40 个月),而一个大周期则包括两个或三个小周期。熊波特把这种约 40 个月的周 期称为短周期或称基钦周期。 三、康德拉季耶失周期(Kandratieff clcle) 1925 年,俄国经济学家 N·康德拉季耶夫发表《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一书,书中 提出了著名的“长波理论”。认为经济中有一种平均长度约为 50 年左右的长期循环。 需特别加以说明的是,熊波特在他的两卷本《经济周期》(1939 年版)中对前三种经济 周期作了高度综合与概括。他认为前三种周期尽管划分方法不一样,但并不矛盾。每个长周 期中套有中周期,每个中周期中套有短周期。每个长周期包括 6 个中周期,每个中周期包括 3 个短周期。熊波特还把不同的技术创新与不同的周期联系起来,以三次重大创新为标志, 划分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个周期,从 18 世纪代到 1842 年,是“产业革命时期”;第二个周 期,从 1842~1897 年,是“蒸汽和钢铁时期”;第三个周期,1897 年以后,是“电气、化学 和汽车时期”。 四、库兹涅茨周期(Kuznets cycle0 S·库兹涅茨是美国经济学家,对经济周期和增长都颇有研究,他在 1930 年出版的《生 产和价格的长期变动》中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 1866~1925 年 53 种商品 的历史统计资料,认为经济中存在着长度为 15~25 年不等长期波动。这种波动在美国的许多 经济活动中,尤其是在建筑业中表现得特别明显,所以库兹涅茨周期又被称为“建筑业周期”。 他把 1873 年、1890 年和 1913 年作为这种周期的顶点,而 1878 年和 1896 年则是谷底。在 研究建筑业时,库兹涅茨还分析了人口、资本形成、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他因素。 13.2 经济周期的成因 13.2.1 经济周期的外生成因 一、太阳黑子理论 太阳黑子理论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归因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因为据说太阳黑子 的周期性变化会影响气候的周期变化,而这又会影响农业收成,而农业收成的丰歉又会影响 整个经济。太阳黑子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大约每十年左右出现一次,因而经济周期大约也是 每十年一次。该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W.S. Jevons)于 1875 年提出的。 二、创新理论 创新(Innovation theory)是奥地利经济学家 J·熊波特提出用以解释经济波动与发展的一 个概念。所谓创新是指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者说是生产要素的一种“新组合”。生产要素 新组合的出现会刺激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当新组合出现时,老的生产要素组合仍然在市场上 存在。新老组合的共存必然给新组合的创新者提供获利条件。而一旦用新组合的技术扩散, 被大多数企业获得,最后的阶段——停滞阶段也就临近了。在停滞阶段,因为没有新的技术 创新出现,因而很难刺激大规模投资,从而难以摆脱萧条。这种情况直到新的创新出现才被 打破,才会有新的繁荣的出现。 总之,该理论把周期性的原因归之为科学技术的创新,而科学技术的创新不可能始终 如一地持续不断的出现,从而必然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三、政治性周期理论 外因经济周期的一个主要例证就是政治性周期。政治性周期理论把经济周期性循环的 原因归之为政府的周期性的决策(主要是为了循环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政治性周期 的产生有三个基本条件:①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刺激经济的工具。 ②选民喜欢高经济增长、低失业以及低通货膨胀的时期。③政治家喜欢连选连任

132.2经济周期的内生成因 纯货币理论 该理论主要由英国经济学家霍特里( R Hawtrey)在1913~1933年的一系列著作中提出 的。纯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度直接决定了名义国民收入的波动,而且极端地 认为,经济波动完全是由于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张和紧缩信用所造成的,尤其以短期利率起着 重要的作用。现代货币主义者在分析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时,几乎一脉相承地接受了霍特里的 观点。但应该明确肯定的是,把经济周期性环惟一地归结为货币信用扩张与收缩是欠妥的。 二、投资过度理论 投资过度理论把经济的周期性循环归因于投资过度。由于投资过多,与消费品生产相 对比,资本品生产发展过快。资本品生产的过度发展促使经济进入繁荣阶段,但资本品过度 生产从而导致的过剩又会促进经济进入萧条阶段 三、消费不足理论 消费不足理论的出现较为久远。早期有西斯蒙北和马尔萨斯,近代则以霍布森为代表 该理论把经济的衰退归因于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社会对消费品生产的增长。这种不足又根据 源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公所造成的过度储蓄。该理论一个很大的缺陷是,它只解释了经济周期 危机产生的原因,而未说明其他三个阶段。因而在周期理论中,它并不占有重要位置。 四、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和投资过度理论是紧密相联的。该理论认为经济的循环周期取决于投资,而 投资大小主要取决于业主对未来的预期。而预期却是一种心理现象,而心理现象又具有不确 定性的特点。因此,经济波动的最终原因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当预期乐观时,增加投 资,经济步入复苏与繁荣,当预期悲观时,减少投资,经济则陷入衰退与萧条。随着人们情 绪的变化,经济也就周期性地发生波动 加速原理说明的是这种经济现象: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增加必然引起投资的若干倍增加 而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减少必然引起投资若干倍的减少 加速原理所说的投资的变动是指引致投资的变动,而假定自发性投资是不变的。所谓 自发性投资是指不受国民收入或消费变动影响的独立投资。如由于心理方面、政治方面的原 因或生产技术的进步而引起的投资。引致投资则不同,它是指由于国民收入或消费等因素的 变动而引起的投资,也称为诱发性投资。 为说明这种诱发性投资,首先必须了解两个基本概念:资本一产量比率(v)与加速系 数(a)。资本产量比率(v)是指生产一单位产量(收入)所需的资本量,简单地说这是资 本量与产量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资本一产量比率(v)=资本量/产量 =K/Y 加速系数是指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增加的资本量,即资本增量与产量增量的比率。用 公式表示为: 加速系数(a)=资本增量/产量增量 =l/Y 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资本一产量比率(v)与加速系数(a)是相等的,即: 为了从动态角度考察收入变动所引起的投资变动的关系,说明加速原理,需要投资区 分为重置投资和净投资。加速原理假定重置投资不变前提下,考察收入变动对净投资从而对 总投资的影响。 为分析方便,假定技术条件不变,即资本一产量比率(v)与加速系数(a)不变且相 等。并设在(t-1)期生产的产量(Yt-1)花费的资本存量为Kt-1,则:

13.2.2 经济周期的内生成因 一、纯货币理论 该理论主要由英国经济学家霍特里(R.Hawtrey)在 1913~1933 年的一系列著作中提出 的。纯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度直接决定了名义国民收入的波动,而且极端地 认为,经济波动完全是由于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张和紧缩信用所造成的,尤其以短期利率起着 重要的作用。现代货币主义者在分析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时,几乎一脉相承地接受了霍特里的 观点。但应该明确肯定的是,把经济周期性环惟一地归结为货币信用扩张与收缩是欠妥的。 二、投资过度理论 投资过度理论把经济的周期性循环归因于投资过度。由于投资过多,与消费品生产相 对比,资本品生产发展过快。资本品生产的过度发展促使经济进入繁荣阶段,但资本品过度 生产从而导致的过剩又会促进经济进入萧条阶段。 三、消费不足理论 消费不足理论的出现较为久远。早期有西斯蒙北和马尔萨斯,近代则以霍布森为代表。 该理论把经济的衰退归因于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社会对消费品生产的增长。这种不足又根据 源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公所造成的过度储蓄。该理论一个很大的缺陷是,它只解释了经济周期 危机产生的原因,而未说明其他三个阶段。因而在周期理论中,它并不占有重要位置。 四、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和投资过度理论是紧密相联的。该理论认为经济的循环周期取决于投资,而 投资大小主要取决于业主对未来的预期。而预期却是一种心理现象,而心理现象又具有不确 定性的特点。因此,经济波动的最终原因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当预期乐观时,增加投 资,经济步入复苏与繁荣,当预期悲观时,减少投资,经济则陷入衰退与萧条。随着人们情 绪的变化,经济也就周期性地发生波动。 加速原理说明的是这种经济现象: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增加必然引起投资的若干倍增加, 而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减少必然引起投资若干倍的减少。 加速原理所说的投资的变动是指引致投资的变动,而假定自发性投资是不变的。所谓 自发性投资是指不受国民收入或消费变动影响的独立投资。如由于心理方面、政治方面的原 因或生产技术的进步而引起的投资。引致投资则不同,它是指由于国民收入或消费等因素的 变动而引起的投资,也称为诱发性投资。 为说明这种诱发性投资,首先必须了解两个基本概念:资本一产量比率(v)与加速系 数(a)。资本产量比率(v)是指生产一单位产量(收入)所需的资本量,简单地说这是资 本量与产量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资本—产量比率(v)=资本量/产量 =K/Y 加速系数是指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增加的资本量,即资本增量与产量增量的比率。用 公式表示为: 加速系数(a)=资本增量/产量增量 =I/ Y 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资本一产量比率(v)与加速系数(a)是相等的,即: v=a 为了从动态角度考察收入变动所引起的投资变动的关系,说明加速原理,需要投资区 分为重置投资和净投资。加速原理假定重置投资不变前提下,考察收入变动对净投资从而对 总投资的影响。 为分析方便,假定技术条件不变,即资本一产量比率(v)与加速系数(a)不变且相 等。并设在(t-1)期生产的产量(Yt-1)花费的资本存量为 Kt-1,则:

Kt-1=·(Yt-1) 同样的道理,产量Yt-1上升到t期的Yt,资本存量也上升到Kt,则有: 于是收入变动与投资变动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V (Yt-Yt-1) 式(13.36)表明,投资等于收入变动额乘以加速系数。如果收入增加,即Yt>Yt-1, 则It>0,净投资为正:如果收入减少,即Yt<Yt-1,则It<0,净投资为负。 净投资为负的情况实际影响了重置投资,以D表示t期的重置投资,则总投资lg为: Ig=lt+Dt =v(Yt-Yt--1)+Dt 13.3.2汉森—一萨缪尔逊模型 投资和收入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乘数原理强调的是自发性投资的增加会引起 国民收入以乘数的形式增长。加速原理相反,强调的是国民收入的波动对投资影响。国民收 入一定幅度的变动会引起投资以加速的形式变动。但在凯恩斯的经济模型里面,只强调了乘 数的作用,忽略了加速作用。由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和萨缪尔逊提出的“汉森—一萨缪尔逊模 型”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把乘数和加速的作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模型实际上是引进 时间因素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即国民收入决定的动态化。 134经济增长及其决定因素 1341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 经济增长的含义 般说来,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如果考虑 到人口增加和价格的变动情况,经济增长还应包括人均福利的增长。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 涅茨给经济增长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 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 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 、经济增长的特征 S·库兹涅茨从其定义出发,根据历史资料总结了经济增长的6个特征:1、按人口计 算的产量的高增长率和人口的高增长率。经济增长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产量增长率、人口增 长率、人均产量增长率三个增长率都相当高:2、生产率的增长率也是很高的。生产率提高 正是技术进步的标志;3、经济结构的变革速度是高了:4、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结构迅速改 革:5、增长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6、世界增长是不平衡的。 三、经济增长的成本与收益 经济增长的好处并不是财富增加了幸福,而是财富增加了人们选择的范围。”随着经济 的增长,商品与劳务的总量都在增加,人们就业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从而人们的收入也随之 增长。因为经济的增长,收入的增多,人们具有更多自由的空闲时间,人们所得到的服务也 会增加 像其他任何事情一样,经济增长也是要付岀代价的。“如果不付出代价就可以获得上述 好处,几乎人人都会赞成。”人们在获得这些收益的同时个人和社会都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 价。如社会环境的污染,自然界的退化,以及人们精神上的高度紧张,人们对社会制度的变 迁适应与否等等,均可以看作是经济增长的成本。其中,主要体现在社会环境的污染方面 134.2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经济增长因素的基本分类

Kt-1=v·(Yt-1) 同样的道理,产量 Yt-1 上升到 t 期的 Yt,资本存量也上升到 Kt,则有: Kt=v·Yt 于是收入变动与投资变动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It=Kt-Kt-1 =V(Yt-Yt-1) 式(13.3.6)表明,投资等于收入变动额乘以加速系数。如果收入增加,即 Yt>Yt-1, 则 It>0,净投资为正;如果收入减少,即 Yt<Yt-1,则 It<0,净投资为负。 净投资为负的情况实际影响了重置投资,以 Dt 表示 t 期的重置投资,则总投资 Ig 为: Ig=It+Dt =v(Yt-Yt--1)+Dt 13.3.2 汉森——萨缪尔逊模型 投资和收入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乘数原理强调的是自发性投资的增加会引起 国民收入以乘数的形式增长。加速原理相反,强调的是国民收入的波动对投资影响。国民收 入一定幅度的变动会引起投资以加速的形式变动。但在凯恩斯的经济模型里面,只强调了乘 数的作用,忽略了加速作用。由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和萨缪尔逊提出的“汉森——萨缪尔逊模 型”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把乘数和加速的作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模型实际上是引进 时间因素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即国民收入决定的动态化。 13.4 经济增长及其决定因素 13.4.1 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 一般说来,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如果考虑 到人口增加和价格的变动情况,经济增长还应包括人均福利的增长。美国经济学家 S·库兹 涅茨给经济增长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 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 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 二、经济增长的特征 S·库兹涅茨从其定义出发,根据历史资料总结了经济增长的 6 个特征:1、按人口计 算的产量的高增长率和人口的高增长率。经济增长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产量增长率、人口增 长率、人均产量增长率三个增长率都相当高;2、生产率的增长率也是很高的。生产率提高 正是技术进步的标志;3、经济结构的变革速度是高了;4、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结构迅速改 革;5、增长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6、世界增长是不平衡的。 三、经济增长的成本与收益 “经济增长的好处并不是财富增加了幸福,而是财富增加了人们选择的范围。”随着经济 的增长,商品与劳务的总量都在增加,人们就业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从而人们的收入也随之 增长。因为经济的增长,收入的增多,人们具有更多自由的空闲时间,人们所得到的服务也 会增加。 像其他任何事情一样,经济增长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不付出代价就可以获得上述 好处,几乎人人都会赞成。”人们在获得这些收益的同时个人和社会都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 价。如社会环境的污染,自然界的退化,以及人们精神上的高度紧张,人们对社会制度的变 迁适应与否等等,均可以看作是经济增长的成本。其中,主要体现在社会环境的污染方面。 13.4.2 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一、经济增长因素的基本分类

在经济不断增长扩大的过程中,决定任一年度国民收入较前一时期增长的因素或源泉 是什么呢?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就在其《国富论》中归纳写三项:1、劳动投放量的增加 2、资本(包括土地和自然资源)投入量的增加;3、技术进步引进的这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 率(称为全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可以把亚当·斯密所提到的经济增长的三项源泉基本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拥有的 资源数量的增长,包括劳动力和资本存量的增长率。劳动力的数量包括正在工作或正在寻找 的人员,随着他们数量的扩张,从而为扩大生产提供了一个源泉。资本量包括机器、建筑物 等,随着它们的增长,又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另一个源泉 另一类是技术进步所反映的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不断提高。要素效率的大大增进主要 是由于技术创新、管理的改进、教育水平的提高、知识的积累,甚至包括“边干边学”的经 验积累等等。 、经济增长因素的具体分析 以罗伯特·索洛、约翰·肯德里克和爱德华·丹尼森为首的经济考古学家发掘了经济 增长的来源。他们把经济增长因素为生产要素投入量和全要素生产率两类。根据丹尼森对经 济增长因素的划分,决定经济增长主要有以下五个因素,其中属于生产要素投入量方面的有 1、劳动力在数量上的增加和质量上的提高 2、资本(包括土地)在数量上的增加: 属于总要素生产率方面的有: 1、劳动力从农业和小本经营中重新配置到更有效的用途上去,即资源配置的改善 2、规模的节约 3、知识进展以及它在生产上的应用 13.5经济增长模型和理论 13.5.1哈罗德一一多马经济增长 模型 哈罗德和多马为硏究经济增长而建立的理论模型,是当代増长经济学中的第一个广为 流行的经济增长模型,通常称为哈罗德一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凯恩斯的 有效需求原理 、哈罗德模型 哈罗德模型有这样一些假定:①社会的全部产品只有一种,这意味着,全社会所有产 品不是用作消费品就是用作投资品,故称为一个部门的增长模型;②规模报酬不变:③资本 一产量比率(K/Y)劳动——产量比率(L/Y)以及资本一劳动比率(K/L)在增长过程中始终保持 不变;④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存量为K且没有折旧 哈罗德模型包括形式相似但涵义迥然不同的三个方程,论述了实现稳定状态均衡增长 和充分就业状态均衡增长所需具备的条件,以及加速数与乘数相互使用所引起的经济周期繁 荣阶段的累积性扩张与衰退阶段的累积性紧缩。 下面对这三个公式分别加以介绍并进行分析 1、实际增长率公式 公式中,G=△Y/Y,称为实际增长率,即任一年国民收入(产量)的增加量(△Y)与 上一年的国民收入(Y)的比率,sS/Y,即实际发生的储蓄率;v=△I△Y=KNY,即实际资 本一产量比率。 因此,式(13.5.1)可改写为:G·V=s (13.52) 即:△Y/Y·△K/△Y=s △YY·I△Y=S/Y

在经济不断增长扩大的过程中,决定任一年度国民收入较前一时期增长的因素或源泉 是什么呢?早在 1776 年亚当·斯密就在其《国富论》中归纳写三项:1、劳动投放量的增加; 2、资本(包括土地和自然资源)投入量的增加;3、技术进步引进的这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 率(称为全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可以把亚当·斯密所提到的经济增长的三项源泉基本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拥有的 资源数量的增长,包括劳动力和资本存量的增长率。劳动力的数量包括正在工作或正在寻找 的人员,随着他们数量的扩张,从而为扩大生产提供了一个源泉。资本量包括机器、建筑物 等,随着它们的增长,又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另一个源泉。 另一类是技术进步所反映的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不断提高。要素效率的大大增进主要 是由于技术创新、管理的改进、教育水平的提高、知识的积累,甚至包括“边干边学”的经 验积累等等。 二、经济增长因素的具体分析 以罗伯特·索洛、约翰·肯德里克和爱德华·丹尼森为首的经济考古学家发掘了经济 增长的来源。他们把经济增长因素为生产要素投入量和全要素生产率两类。根据丹尼森对经 济增长因素的划分,决定经济增长主要有以下五个因素,其中属于生产要素投入量方面的有: 1、劳动力在数量上的增加和质量上的提高; 2、资本(包括土地)在数量上的增加; 属于总要素生产率方面的有: 1、劳动力从农业和小本经营中重新配置到更有效的用途上去,即资源配置的改善; 2、规模的节约; 3、知识进展以及它在生产上的应用。 13.5 经济增长模型和理论 13.5.1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 模型 哈罗德和多马为研究经济增长而建立的理论模型,是当代增长经济学中的第一个广为 流行的经济增长模型,通常称为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凯恩斯的 “有效需求原理”。 一、哈罗德模型 哈罗德模型有这样一些假定:①社会的全部产品只有一种,这意味着,全社会所有产 品不是用作消费品就是用作投资品,故称为一个部门的增长模型;②规模报酬不变;③资本 —产量比率(K/Y)、劳动——产量比率(L/Y)以及资本—劳动比率(K/L)在增长过程中始终保持 不变;④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存量为 K 且没有折旧。 哈罗德模型包括形式相似但涵义迥然不同的三个方程,论述了实现稳定状态均衡增长 和充分就业状态均衡增长所需具备的条件,以及加速数与乘数相互使用所引起的经济周期繁 荣阶段的累积性扩张与衰退阶段的累积性紧缩。 下面对这三个公式分别加以介绍并进行分析。 1、实际增长率公式 G=s/v 公式中,G=△Y/Y,称为实际增长率,即任一年国民收入(产量)的增加量(△Y)与 上一年的国民收入(Y)的比率,s=S/Y,即实际发生的储蓄率;v=△I/△Y=K/Y,即实际资 本—产量比率。 因此,式(13.5.1)可改写为:G·v=s (13.5.2) 即:△Y/Y·△K/△Y=s △Y/Y·I/△Y=S/Y

可见,G·v=s与凯恩斯提出的两部门均衡条件I=S是一致的 、多马模型 多马模型与哈罗模型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用资本生产率来代替资本一产量比率。资 本生产率又称投资效率,是指每单位资本可得到的产量,用σ表示,。与哈罗德模型中的 v相比,不难看出, 此外,在多马模型中,G指投资增长率,即G=,实际 上上与哈罗德模型中的产量增长率是相同的。 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是: G=s 由于 故它与哈罗德模型基本上是相同的 三、哈罗德一一多马模型的意义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将凯恩斯的理论动态化、长期 化,并重点阐明了投资的双重作用,从而发展了凯恩斯的理论,并奠定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的基础。第二,它说明了经济波动的原因和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均衡增长的条件,并将复 杂的经济增长理论简单化、模型化,为人们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三,它强 调了资本积累(表现为储蓄率或投资率)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第四,它阐明了国家干 预和实现调控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必要性,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及经济计划提供了理论 依据和方法、手段 13.5.2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主要有以下的假定:1、有资本和劳动力两种生产要素,且这两种 生产要素是能够互相替代的,即能够以可变的比例组合;而在哈罗德一多马模型中,资本和 劳动力是按固定比例组合的。2、在经济的任何时候,劳动力和资本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即不存在生产要素的闲置:;而哈罗德一多马模型不包含这样的假定。3、经济处于完全竞争 条件下,劳动力和资本都按照各自的边际生产力而分得相应的产量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是以柯布一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在没有技术 进步的条件下,柯布一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Y=ALa·KB (A>0,00),对于经济增长总是有利于的

I=S 可见,G·v=s 与凯恩斯提出的两部门均衡条件 I=S 是一致的。 二、多马模型 多马模型与哈罗模型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用资本生产率来代替资本—产量比率。资 本生产率又称投资效率,是指每单位资本可得到的产量,用σ表示, 。与哈罗德模型中的 v 相比,不难看出, 。此外,在多马模型中,G 指投资增长率,即 G= ,实际 上上与哈罗德模型中的产量增长率是相同的。 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是: G=s·σ 由于 ,故它与哈罗德模型基本上是相同的。 三、哈罗德——多马模型的意义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将凯恩斯的理论动态化、长期 化,并重点阐明了投资的双重作用,从而发展了凯恩斯的理论,并奠定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的基础。第二,它说明了经济波动的原因和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均衡增长的条件,并将复 杂的经济增长理论简单化、模型化,为人们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三,它强 调了资本积累(表现为储蓄率或投资率)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第四,它阐明了国家干 预和实现调控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必要性,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及经济计划提供了理论 依据和方法、手段。 13.5.2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主要有以下的假定:1、有资本和劳动力两种生产要素,且这两种 生产要素是能够互相替代的,即能够以可变的比例组合;而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资本和 劳动力是按固定比例组合的。2、在经济的任何时候,劳动力和资本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即不存在生产要素的闲置;而哈罗德—多马模型不包含这样的假定。3、经济处于完全竞争 条件下,劳动力和资本都按照各自的边际生产力而分得相应的产量。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是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在没有技术 进步的条件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Y=ALα·Kβ (A>0,0<α<1,0<β<1 (13.5.10) 对这一函数进行一些数学处理,就可以得到“索洛——斯旺增长模型”,也就是新古典 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 GY=αGL+βGK (13.5.11) 式中,GY=△Y/Y 是产量(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也即经济增长率 GL=△L/L,是劳动 增长率;GK=△K/K,是资本增长率;α和β分别表示在经济增长中有多大份额是由劳动力 增长和资本增长带来的。 米德在“索洛—斯旺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加进了技术进步因素。在技术进步条件下,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Y(t)=Lα (t)·K β (t)eλt 式中,λ的值取决于技术进步的状况;t 表示时间。 对这个生产函数进行数学上的处理,便可得到技术进步条件下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GY=αGL+βGK+λ (13.5.12) 式中,GY、GL、GK、α和β与式(13.5.11)中的含义相同。从此式中,可以进一步了 解到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含义: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的增长和劳动力的增长,而且还 取决于技术进步的情况。技术进步既可以体现于物质资本方面,也可以体现在劳动者的技术 水平的提高上。只要存在着技术进步(即λ>0),对于经济增长总是有利于的

13.53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是由英国的琼·罗宾逊、卡尔多和意大利的帕森奈蒂提出来的。 该模型的基本假设有:①资本一产量比率保持不变,即 常数:②均衡条件为I=S; ③社会成员分为工资收入者(工人)和利润收入者(资本家),两者的储蓄率都是固定 而且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大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率。 以P代表资本利润,W代表工资,Y代表国民收入,则: Y=P+W 或 W=Y-P 以φp代表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sw代表工资收入者的储蓄率,s代表总储蓄率,则有: s=P/Y·sp+W/Y =P/Y·sp+(l-P/Y)·sw H+sw-P/Y·sw =P/Y(sp-sw)+sw (13.5.13) k-K/Y (13.5.14) 将式(13.5.13)、(13.5.14)代表哈罗德一多马模型 中,得到 G=P/Y(sp-sw)+sw].1/k =P/K(sp-sw)+sw/k (13.5.15) P/K即是利润率,以π为代表,则 G=π(sp-sw)+sw/k (13.5.16) 上式即是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的含义是,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经济增长率 决定于利润率的高低以及资本家和工人两个阶级的储蓄倾向。 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模型是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延伸,和后者一样,其基本观点是増长率决定于储 蓄率或投资率,而资本一产出比例是固定不变的。 第二,模型把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结合起来,说明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的变化趋 势以及收入分配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三,模型认为,在社会分化为两个阶级一一资本家和工人一一的条件下,经济增长 加剧了收入分配比例失调,收入分配比例失调反过来又影响经济增长。要解决这一问题,重 要的不是简单地谋求经济快速增长而是消除收入分配比例失调的状况 第四,模型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思路,即持续稳定增长取决于投入要素比例 的变化和技术进步,而认为要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必须靠国家政策对分配比例失调进行干预。 13.54新增长理论 罗默在其博士论文《外国因素、收益递增和无限增长条件下的动态竞争均衡》中,建 立了一个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相比,罗默的理论除 了考虑资本和劳动力两个生产要素以外,还加进了第三种要素——知识。与新古典理论相比 罗默的理论更趋合理。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罗默等人的理论承认知识能提高投资收益,这 符合许多国家的投资收益率长期持续提高和高速经济增长并没有集中在劳动力与资本同步 增长的国家的事实;第二,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只是偶然的,而罗默等人的理论则 认为知识是一种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必然像投入机器那样投入知识:第三,罗默等人认 为有可能存在投资促进知识积累、知识积累又促进投资的良性循环,从而得出投资的持续增 长能永久性地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的结论—一这曾是传统理论一直否认的观点

13.5.3 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是由英国的琼·罗宾逊、卡尔多和意大利的帕森奈蒂提出来的。 该模型的基本假设有:①资本—产量比率保持不变,即 常数;②均衡条件为 I=S; ③社会成员分为工资收入者(工人)和利润收入者(资本家),两者的储蓄率都是固定的, 而且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大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率。 以 P 代表资本利润,W 代表工资,Y 代表国民收入,则: Y=P+W 或 W=Y-P 以 sp 代表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sw 代表工资收入者的储蓄率,s 代表总储蓄率,则有: s=P/Y·sp+W/Y·sw =P/Y·sp+(1-P/Y)·sw =P/Y·sp+sw-P/Y·sw =P/Y(sp-sw)+sw (13.5.13) k=K/Y (13.5.14) 将式(13.5.13)、(13.5.14)代表哈罗德—多马模型 中,得到: G=[P/Y(sp-sw)+sw]·1/k =P/K(sp-sw)+sw/k (13.5.15) P/K 即是利润率,以π为代表,则: G=π(sp-sw)+sw/k (13.5.16) 上式即是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的含义是,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经济增长率 决定于利润率的高低以及资本家和工人两个阶级的储蓄倾向。 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模型是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延伸,和后者一样,其基本观点是增长率决定于储 蓄率或投资率,而资本—产出比例是固定不变的。 第二,模型把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结合起来,说明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的变化趋 势以及收入分配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三,模型认为,在社会分化为两个阶级——资本家和工人——的条件下,经济增长 加剧了收入分配比例失调,收入分配比例失调反过来又影响经济增长。要解决这一问题,重 要的不是简单地谋求经济快速增长而是消除收入分配比例失调的状况。 第四,模型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思路,即持续稳定增长取决于投入要素比例 的变化和技术进步,而认为要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必须靠国家政策对分配比例失调进行干预。 13.5.4 新增长理论 罗默在其博士论文《外国因素、收益递增和无限增长条件下的动态竞争均衡》中,建 立了一个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相比,罗默的理论除 了考虑资本和劳动力两个生产要素以外,还加进了第三种要素——知识。与新古典理论相比, 罗默的理论更趋合理。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罗默等人的理论承认知识能提高投资收益,这 符合许多国家的投资收益率长期持续提高和高速经济增长并没有集中在劳动力与资本同步 增长的国家的事实;第二,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只是偶然的,而罗默等人的理论则 认为知识是一种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必然像投入机器那样投入知识;第三,罗默等人认 为有可能存在投资促进知识积累、知识积累又促进投资的良性循环,从而得出投资的持续增 长能永久性地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的结论——这曾是传统理论一直否认的观点

在更近的研究中,罗默又把生产要素分为四种:资本、非技术性劳动、人力资本(以 受教育的年限来衡量)和新思想(可用专利来衡量)。不论是三种还是四种生产要素,罗默 理论面临的最大问题都是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完全竞争假设不相一致。完全竞争就意味着企 业是价格的接受者。在传统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下,这可以是事实。如果企业降低产 品价格以赢得更在的市场份额,它们将得不到进一步的规模经济,从而可能出现亏损。在罗 默的三个(或更多)生产要素的理论中,规模收益不变的假定不见了,生产函数显示出规模 收益递增:如果所有的要素投入增加了一倍,则产量的增加不止一倍。因此,企业可以降低 价格,增加产量,并且由于成本的下降而可以比以前获得更多的利润。在收益递增的情况下 竞争变成了不完全的,企业成了价格的制订者,而不是接受者。这确实是对新古典增长理论 的一个重大改变。 13.5.5关于未来经济增长的争论 、经济增长怀疑论 加尔布雷思指出,社会上流行的传统观点是:商品生产得越多越好,经济增长幅度越 大越好,经济增长就是社会追求的目标,只要有经济增长,就能给社会带来幸福。他认为这 些传统观点是错误的、有害的。他反对把经济增长当作社会的主要目标,主张对经济增长进 行“重新评估”。而且,他还建议放慢经济增长速度,转向发展服务业,提高“生活质量”。 米商甚至认为,即使持续的经济増长有可能实现,也是不值得向往的。他说,既然人 们是永远不知满足的,所以物品再多也不能使人幸福,而为此却必须牺牲闲暇、精神生活、 健康和优美的环境,因此经济增长的代价太大了 另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位经济学家伊斯特林则提出了:“经济增长能改善人类的命运 吗”的问题。他说,尽管今天美国社会与过去相比鉴定会前富裕了,但这一代人仍有自己的 苦恼,他们并不见得那么幸福。这难道是100多年前的人能想象的吗? 增长极限论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梅多斯等四人为罗马俱乐部官职一份《论人类 困境》的报告。该报告后来以《增长的极限》为书名于1972年出版。 增长极限论最基本的观点是:假定世界上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关系没有重要的变 化,那么,由于世界粮食的短缺、资源的耗竭和污染的加百,世界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将出 现非常突然和无法控制的崩溃。为了避免世界“末日”的到来,就要采取妥善措施,建立 个持续的生态平衡环境,实行“零经济增长”。 继梅多斯以后,原联邦德国经济学家梅萨罗维克和佩兹物尔向罗马俱乐部递交了第二 份报告《人类在转折关头》(1974年)。报告强调指出,人类面临崩溃的根源,不仅应当从 《增长的极限》一书的作者所提出的那些矛盾中去寻找,而且应该从现代国际经济关系体系 中日益尖锐化的矛盾中去探索。他们认为,全世界所有经济体系必须协同行动,只有国际间 的密切合作,才能避免世界性的崩溃。这种观点被称为“有机增长理论”。 三、卡恩的“无意外”世界蓝图 在西方学术界增长与反增长的激烈论战中,卡恩以未来经济增长的乐观派而著称。他强烈反 对零增长论,认为“无增长只能使穷国永远贫困下去,而且只能加剧‘富国’与‘穷国’之 间的紧张关系。”他认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消极的趋势和倾向,是基本上能解决 的问题。他相信可以施避孕药技能,实和健全的管理和明智的政策。正是基于对人类未来的 充足信心,卡恩在一系列论著中,考察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能源、原料、粮食和环境等 重大问题的长期发展趋势,并指出,如果不出现惊人的、出乎意料的“革新和进步”,那么 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在那些最先进的国家将会出现超工业经济,不久后又出现后工业经 济,而且所有国家最后都会发展到超工业经济和后工业经济阶段。由此,他向人们提出了关 于人类未来的无意外世界蓝图或称“谨慎的乐观主义世界

在更近的研究中,罗默又把生产要素分为四种:资本、非技术性劳动、人力资本(以 受教育的年限来衡量)和新思想(可用专利来衡量)。不论是三种还是四种生产要素,罗默 理论面临的最大问题都是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完全竞争假设不相一致。完全竞争就意味着企 业是价格的接受者。在传统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下,这可以是事实。如果企业降低产 品价格以赢得更在的市场份额,它们将得不到进一步的规模经济,从而可能出现亏损。在罗 默的三个(或更多)生产要素的理论中,规模收益不变的假定不见了,生产函数显示出规模 收益递增:如果所有的要素投入增加了一倍,则产量的增加不止一倍。因此,企业可以降低 价格,增加产量,并且由于成本的下降而可以比以前获得更多的利润。在收益递增的情况下, 竞争变成了不完全的,企业成了价格的制订者,而不是接受者。这确实是对新古典增长理论 的一个重大改变。 13.5.5 关于未来经济增长的争论 一、经济增长怀疑论 加尔布雷思指出,社会上流行的传统观点是:商品生产得越多越好,经济增长幅度越 大越好,经济增长就是社会追求的目标,只要有经济增长,就能给社会带来幸福。他认为这 些传统观点是错误的、有害的。他反对把经济增长当作社会的主要目标,主张对经济增长进 行“重新评估”。而且,他还建议放慢经济增长速度,转向发展服务业,提高“生活质量”。 米商甚至认为,即使持续的经济增长有可能实现,也是不值得向往的。他说,既然人 们是永远不知满足的,所以物品再多也不能使人幸福,而为此却必须牺牲闲暇、精神生活、 健康和优美的环境,因此经济增长的代价太大了。 另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位经济学家伊斯特林则提出了:“经济增长能改善人类的命运 吗”的问题。他说,尽管今天美国社会与过去相比鉴定会前富裕了,但这一代人仍有自己的 苦恼,他们并不见得那么幸福。这难道是 100 多年前的人能想象的吗? 二、增长极限论 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梅多斯等四人为罗马俱乐部官职一份《论人类 困境》的报告。该报告后来以《增长的极限》为书名于 1972 年出版。 增长极限论最基本的观点是:假定世界上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关系没有重要的变 化,那么,由于世界粮食的短缺、资源的耗竭和污染的加百,世界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将出 现非常突然和无法控制的崩溃。为了避免世界“末日”的到来,就要采取妥善措施,建立一 个持续的生态平衡环境,实行“零经济增长”。 继梅多斯以后,原联邦德国经济学家梅萨罗维克和佩兹物尔向罗马俱乐部递交了第二 份报告《人类在转折关头》(1974 年)。报告强调指出,人类面临崩溃的根源,不仅应当从 《增长的极限》一书的作者所提出的那些矛盾中去寻找,而且应该从现代国际经济关系体系 中日益尖锐化的矛盾中去探索。他们认为,全世界所有经济体系必须协同行动,只有国际间 的密切合作,才能避免世界性的崩溃。这种观点被称为“有机增长理论”。 三、卡恩的“无意外”世界蓝图 在西方学术界增长与反增长的激烈论战中,卡恩以未来经济增长的乐观派而著称。他强烈反 对零增长论,认为“无增长只能使穷国永远贫困下去,而且只能加剧‘富国’与‘穷国’之 间的紧张关系。”他认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消极的趋势和倾向,是基本上能解决 的问题。他相信可以施避孕药技能,实和健全的管理和明智的政策。正是基于对人类未来的 充足信心,卡恩在一系列论著中,考察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能源、原料、粮食和环境等 重大问题的长期发展趋势,并指出,如果不出现惊人的、出乎意料的“革新和进步”,那么 20 世纪末或 21 世纪初,在那些最先进的国家将会出现超工业经济,不久后又出现后工业经 济,而且所有国家最后都会发展到超工业经济和后工业经济阶段。由此,他向人们提出了关 于人类未来的无意外世界蓝图或称“谨慎的乐观主义世界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