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7届高三4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关于书法中的匠气 “匠气”一词在书法中体现为用笔千篇一律,技艺太过精熟而缺少变化,看不到 灵动之处,过于死板。 幅书作给人产生了匠气的观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是临写的方法不得当, 太过单一。匠气十足的书法作品,往往给人程序化的机械感。点画、结体、章法 无法给人出人意料、眼前一亮的快感,让人觉得乏善可陈。我们看到明清时期的 馆阁体,中规中矩、缺乏个性,在偌大篇幅下的文字抄写中,墨色光润,没有干 湿浓淡之别,结体板正,起收笔千篇一律。清代洪亮吉在《北江书画》里谈道: “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其发展的极致就是“千 人一面”,全然没有书法艺术所需要的辨识度、独特性,后期成为了僵化的工匠 式劳动。以其为范本临写,久而久之也将陷入一个死循环。若一个人经年累月地 积攒了习书的坏习惯,日复一日地养成了匠气,将是十分危险的 另外,一些当代书家,虽然在技巧上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但是在个人自身修养上 极度匮乏,这也很容易使得笔下的作品流于俗气。书法是一门除了技艺,还需要 不断养修为、内涵的艺术。古时书法只是作为文人士大夫在学习各类文化知识基 础上的一门技能,文人雅士以书法为日常书写,同时兼具直抒胸臆、休闲娱乐的 意趣,他们不以书法为谋生工具,书法并没有与金钱利益挂钩,因而他们笔下的 书法作品显露出书卷气,有丰厚的学养意味。可以说古人是先做学问,后写书法 而今人少养学问,埋头写字,不少人以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书法作品成了买卖 的筹码。如此一来,匠气的书法家自然居多。书家的个人精神风貌通过形质、线 条落于笔端,立见高下。弘一法师的书法为后世所称道,就是因为通过观其书作, 觉其无烟火气息,无庙堂森严,让人心生平静、安宁。他在广泛的艺术门类领域 里所积淀的学养,自然不同于那些只懂埋头练字而忽视读书养精神的字匠 匠气是应该尽量规避的,但却应有匠心,即工匠精神。文艺评论家陈履生说:“工 匠精神即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它是中国历史文脉的基因,是能够映现中 华文明的底板。”孙虔礼也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我们临习楷体, 就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楷书最讲究精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欧体楷书以结 体严谨、点线到位著称,如果不能秉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去临习,临摹的准确 性便大打折扣,那么楷书的韵致、韵味便有所损害。即使是如行书、草书这样的 快写书体,仍然需要慢临,需要推敲。米芾曾言:“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 间有一两次好,信书亦一难事”。可见即使是率性而为的米芾,对创作的态度也 仍然是严谨的,不是随意而就的。 总之,书法艺术应当毕生修为,不仅在锤炼技法之时应避免过度熟练,还需不断 地积累自己的文化修养,如此才可避除匠气。 (摘编自《艺术科技》2016年10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写书法时如果只是技艺过于精熟,而缺少变化和灵动之处,致使用笔千篇 律,过于死板,这种表现被称为书法中的“匠气
河南省 2017 届高三 4 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关于书法中的匠气 “匠气”一词在书法中体现为用笔千篇一律,技艺太过精熟而缺少变化,看不到 灵动之处,过于死板。 一幅书作给人产生了匠气的观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是临写的方法不得当, 太过单一。匠气十足的书法作品,往往给人程序化的机械感。点画、结体、章法 无法给人出人意料、眼前一亮的快感,让人觉得乏善可陈。我们看到明清时期的 馆阁体,中规中矩、缺乏个性,在偌大篇幅下的文字抄写中,墨色光润,没有干 湿浓淡之别,结体板正,起收笔千篇一律。清代洪亮吉在《北江书画》里谈道: “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其发展的极致就是“千 人一面”,全然没有书法艺术所需要的辨识度、独特性,后期成为了僵化的工匠 式劳动。以其为范本临写,久而久之也将陷入一个死循环。若一个人经年累月地 积攒了习书的坏习惯,日复一日地养成了匠气,将是十分危险的。 另外,一些当代书家,虽然在技巧上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但是在个人自身修养上 极度匮乏,这也很容易使得笔下的作品流于俗气。书法是一门除了技艺,还需要 不断养修为、内涵的艺术。古时书法只是作为文人士大夫在学习各类文化知识基 础上的一门技能,文人雅士以书法为日常书写,同时兼具直抒胸臆、休闲娱乐的 意趣,他们不以书法为谋生工具,书法并没有与金钱利益挂钩,因而他们笔下的 书法作品显露出书卷气,有丰厚的学养意味。可以说古人是先做学问,后写书法。 而今人少养学问,埋头写字,不少人以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书法作品成了买卖 的筹码。如此一来,匠气的书法家自然居多。书家的个人精神风貌通过形质、线 条落于笔端,立见高下。弘一法师的书法为后世所称道,就是因为通过观其书作, 觉其无烟火气息,无庙堂森严,让人心生平静、安宁。他在广泛的艺术门类领域 里所积淀的学养,自然不同于那些只懂埋头练字而忽视读书养精神的字匠。 匠气是应该尽量规避的,但却应有匠心,即工匠精神。文艺评论家陈履生说:“工 匠精神即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它是中国历史文脉的基因,是能够映现中 华文明的底板。”孙虔礼也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我们临习楷体, 就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楷书最讲究精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欧体楷书以结 体严谨、点线到位著称,如果不能秉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去临习,临摹的准确 性便大打折扣,那么楷书的韵致、韵味便有所损害。即使是如行书、草书这样的 快写书体,仍然需要慢临,需要推敲。米芾曾言:“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 间有一两次好,信书亦一难事”。可见即使是率性而为的米芾,对创作的态度也 仍然是严谨的,不是随意而就的。 总之,书法艺术应当毕生修为,不仅在锤炼技法之时应避免过度熟练,还需不断 地积累自己的文化修养,如此才可避除匠气。 (摘编自《艺术科技》2016 年 10 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写书法时如果只是技艺过于精熟,而缺少变化和灵动之处,致使用笔千篇一 律,过于死板,这种表现被称为书法中的“匠气
B.明清时期的馆阁体,主要是指一种“匀圆丰满”而又中规中矩、结体板正、 缺乏个性的楷体书法,常给人以“千手雷同”之感 C.今人只顾埋头写字,而忽视了读书养精神,只把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书法 作品变成了买卖的筹码,导致在今天充满匠气的书法家越来越多。 D.行书、草书,虽属于快写体书去,但也仍需要慢临、推敲,就连平时率性而 为的著名书法家米芾创作时的态度也是非常严谨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古人笔下的的书法作品往往有丰富的学养意味,这是因为古人是先做学问, 后写书法,他们不以之为谋生工具,书法也未与金钱利益挂钩 B.弘一法师在广泛的艺术门类领域里积淀的丰富学养,使得他的书法作品无烟 火气息,无庙堂森严,让人心生平静、安宁 C.工匠精神不仅是学习书法避除匠气所必需的一种严谨态度,更是我的民族文 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 D.书法艺术应当毕生修为,要注重锤炼技法,但同时也应避免技艺过度熟练而 导致用笔千篇一律,这样就可以避除匠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以一部缺乏必须的辨识度和独特性的书法作品为范本进行临写,就可能 陷入僵化的工匠式劳动,时间久了就极容易形成匠气。 B.通过书法作品的形制、线条,可见书家个人精神风貌的高下;同样,若书家 在自身修养上极度匮乏,也容易使作品流于俗气 C.楷书最讲究精准,临习时更需要秉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否则楷书的韵致 韵味便有所损害,临摹的准确性也随之大打折扣 D.书法临习应该有匠心,即工匠精神。孙虔礼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就是在强调对书法作品的观察要精准,临习要形神酷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梁启超的1927年 1927年给王国维、梁启超这些学有根底、历经世变的学人带来的心灵震动,超 过了辛亥之变 王国维投湖自尽,与其说是为过去殉葬,不如说是对未来的绝望。在风云激荡的 时代大变局中,他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恐惧,冷静地选择了离世。与王国维不同 梁启超一生常处在政治漩涡中,对世变的承受力也更强一些,但从他写给女儿的 家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当时的内心波澜。但他仍想为未来用力,也就在这 年,他对同门师弟伍宪子说了两点想法:一是做人方法,在社会上要造成一种不 逐时流的新人;二是做学问的方法,在学术上要造成一种适应新潮之国学。他思 考的重点还是人,培养人才,转移风气,建立新学术路数。这和他一贯的思路也 是吻合的 梁启超在晩清提倡“新民说”、办《新民丛报》、自号“新民子”。他曾说:“苟 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虽然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 在他流亡异国的十几年间,以其“新民体”的文字为媒介,不断地将他的思想主 张传递给国人,也确实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梁启超生于1873年,在比他小 20岁的这一代人,比如同是生于1893年的梁漱溟、毛润之、左舜生,这些人将 来走的道路各不相同,而他们在成长的年代都曾浸润于他的“新民体”文字中
B.明清时期的馆阁体,主要是指一种“匀圆丰满”而又中规中矩、结体板正、 缺乏个性的楷体书法,常给人以“千手雷同”之感。 C.今人只顾埋头写字,而忽视了读书养精神,只把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书法 作品变成了买卖的筹码,导致在今天充满匠气的书法家越来越多。 D.行书、草书,虽属于快写体书去,但也仍需要慢临、推敲,就连平时率性而 为的著名书法家米芾创作时的态度也是非常严谨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古人笔下的的书法作品往往有丰富的学养意味,这是因为古人是先做学问, 后写书法,他们不以之为谋生工具,书法也未与金钱利益挂钩。 B.弘一法师在广泛的艺术门类领域里积淀的丰富学养,使得他的书法作品无烟 火气息,无庙堂森严,让人心生平静、安宁。 C.工匠精神不仅是学习书法避除匠气所必需的一种严谨态度,更是我的民族文 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 D.书法艺术应当毕生修为,要注重锤炼技法,但同时也应避免技艺过度熟练而 导致用笔千篇一律,这样就可以避除匠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以一部缺乏必须的辨识度和独特性的书法作品为范本进行临写,就可能 陷入僵化的工匠式劳动,时间久了就极容易形成匠气。 B.通过书法作品的形制、线条,可见书家个人精神风貌的高下;同样,若书家 在自身修养上极度匮乏,也容易使作品流于俗气。 C.楷书最讲究精准,临习时更需要秉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否则楷书的韵致、 韵味便有所损害,临摹的准确性也随之大打折扣。 D.书法临习应该有匠心,即工匠精神。孙虔礼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就是在强调对书法作品的观察要精准,临习要形神酷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梁启超的 1927 年 1927 年给王国维、梁启超这些学有根底、历经世变的学人带来的心灵震动,超 过了辛亥之变。 王国维投湖自尽,与其说是为过去殉葬,不如说是对未来的绝望。在风云激荡的 时代大变局中,他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恐惧,冷静地选择了离世。与王国维不同, 梁启超一生常处在政治漩涡中,对世变的承受力也更强一些,但从他写给女儿的 家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当时的内心波澜。但他仍想为未来用力,也就在这一 年,他对同门师弟伍宪子说了两点想法:一是做人方法,在社会上要造成一种不 逐时流的新人;二是做学问的方法,在学术上要造成一种适应新潮之国学。他思 考的重点还是人,培养人才,转移风气,建立新学术路数。这和他一贯的思路也 是吻合的。 梁启超在晚清提倡“新民说”、办《新民丛报》、自号“新民子”。他曾说:“苟 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虽然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 在他流亡异国的十几年间,以其“新民体”的文字为媒介,不断地将他的思想主 张传递给国人,也确实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梁启超生于 1873 年,在比他小 20 岁的这一代人,比如同是生于 1893 年的梁漱溟、毛润之、左舜生,这些人将 来走的道路各不相同,而他们在成长的年代都曾浸润于他的“新民体”文字中
在20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上,像他那样对一个民族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读书人, 似乎唯有印度的泰戈尔、甘地 到1927年,梁启超虽然仍寄望于“新人”,却不再提“新民”,也不再提“国 民运动”,而是“不逐时流的新人”。难的不是新人,而是“不逐时流”的新人 伍宪子如此理解:“做人要不逐时流,此有同于曾涤生之强调诚拙、振拔向上的 功夫。为学要适应新潮,即在沟通中西文化,从事人学与物学之间的会通调理 这两点都从求上进来。令人起敬 伍宪子追随梁启超多年,对他有相当的了解,但这一解读并未触及他思考的内核。 如果说,“新民”、“国民”都还是群体性的概念,寄望于国族群体的觉醒,来 改造这个国家,那么,“不逐时流的新人”则是个体性的,是能独立思考、独立 判断的,不随波逐流的。伍宪子只是从个体修养的角度去理解,忽略了他当时提 倡“不逐时流的新人”的时代处境,1927年,藏书家叶德辉在湖南被戮的消息 令人震惊。 梁启超瞻望未来时,当然会想到他所亲历的世变。他曾说清末15年之变超过了 以往150年,其实何止是150年。但1927年的冲击带有更多不可预测的成分, 超过了他以往的经验范围。他的同事王国维自沉带给他的震撼不能忽略,虽然两 人政治观点不同,人生经历也有很大不同,但在那一年他们的许多感受是一致的。 这是他说出上述两点思路的背景。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他心目中的“不逐时流” 当然不会简单地停留在曾国藩式的个人修养层面,而是想得更远、更深一些。 晚清大变局造就的梁启超,在新的民国一直没有停止思考,在老大帝国瓦解之后, 他所期待的“少年中国”并未出现,唯有新人才配得上一个新的国家,他想到了 “不逐时流的新人”,没有这样的新人,中国还将是那个老中国。两年后,56 岁的梁启超一病不起,对于如何才能造就“不逐时流的新人”,他却已来不及作 更深入的思考。 (摘编自《杂文月刊》2016年12期) 相关链接: ①“曾涤生之强调诚拙、振拔向上的工夫”:曾涤生,即曾国藩,字涤生。“诚 拙”即诚实。曾国藩说:“须有一诚字,以之立本立志。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 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 ②“他(梁启超)懂得中国历史,说的明白中国文化,同时又了解西方学术,他 定能提的出一个可能实现的理想人类社会的方案,让大家减少盲从和瞎碰。这 于世界、于中国助益多大呢?可惜死早了,留给我们后死者这么一个沉重的任务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估量中国文化。” 伍宪子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的一项是(3分) A.印度的泰戈尔和甘地都曾对20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梁 启超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足以与之媲美。 B.在做学问方面,梁启超一直认为要创造一种能沟通中西文化,“从事人学与 物理学之间的会通调理”的是用新潮的国学,来改变不良的学术风气。 C.1927年,梁启超一改过去提倡“新民”“国民运动”,而且出“新人说”。 他认为,只有造就了“不逐时流的新人”,才会出现一个崭新的中国。 D.既懂得中国历史文化、又了解西方学术的梁启超,却令人遗憾的过早去世, 对于造就“不逐时流的新人”的方法和途径问题,未能作更深入的思考。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在 20 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上,像他那样对一个民族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读书人, 似乎唯有印度的泰戈尔、甘地。 到 1927 年,梁启超虽然仍寄望于“新人”,却不再提“新民”,也不再提“国 民运动”,而是“不逐时流的新人”。难的不是新人,而是“不逐时流”的新人。 伍宪子如此理解:“做人要不逐时流,此有同于曾涤生之强调诚拙、振拔向上的 功夫。为学要适应新潮,即在沟通中西文化,从事人学与物学之间的会通调理。 这两点都从求上进来。令人起敬。” 伍宪子追随梁启超多年,对他有相当的了解,但这一解读并未触及他思考的内核。 如果说,“新民”、“国民”都还是群体性的概念,寄望于国族群体的觉醒,来 改造这个国家,那么,“不逐时流的新人”则是个体性的,是能独立思考、独立 判断的,不随波逐流的。伍宪子只是从个体修养的角度去理解,忽略了他当时提 倡“不逐时流的新人”的时代处境,1927 年,藏书家叶德辉在湖南被戮的消息 令人震惊。 梁启超瞻望未来时,当然会想到他所亲历的世变。他曾说清末 15 年之变超过了 以往 150 年,其实何止是 150 年。但 1927 年的冲击带有更多不可预测的成分, 超过了他以往的经验范围。他的同事王国维自沉带给他的震撼不能忽略,虽然两 人政治观点不同,人生经历也有很大不同,但在那一年他们的许多感受是一致的。 这是他说出上述两点思路的背景。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他心目中的“不逐时流” 当然不会简单地停留在曾国藩式的个人修养层面,而是想得更远、更深一些。 晚清大变局造就的梁启超,在新的民国一直没有停止思考,在老大帝国瓦解之后, 他所期待的“少年中国”并未出现,唯有新人才配得上一个新的国家,他想到了 “不逐时流的新人”,没有这样的新人,中国还将是那个老中国。两年后,56 岁的梁启超一病不起,对于如何才能造就“不逐时流的新人”,他却已来不及作 更深入的思考。 (摘编自《杂文月刊》2016 年 12 期) 相关链接: ①“曾涤生之强调诚拙、振拔向上的工夫”:曾涤生,即曾国藩,字涤生。“诚 拙”即诚实。曾国藩说:“须有一诚字,以之立本立志。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 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 ②“他(梁启超)懂得中国历史,说的明白中国文化,同时又了解西方学术,他 一定能提的出一个可能实现的理想人类社会的方案,让大家减少盲从和瞎碰。这 于世界、于中国助益多大呢?可惜死早了,留给我们后死者这么一个沉重的任务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估量中国文化。” ——伍宪子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的一项是(3 分) A.印度的泰戈尔和甘地都曾对 20 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梁 启超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足以与之媲美。 B.在做学问方面,梁启超一直认为要创造一种能沟通中西文化,“从事人学与 物理学之间的会通调理”的是用新潮的国学,来改变不良的学术风气。 C.1927 年,梁启超一改过去提倡“新民”“国民运动”,而且出“新人说”。 他认为,只有造就了“不逐时流的新人”,才会出现一个崭新的中国。 D.既懂得中国历史文化、又了解西方学术的梁启超,却令人遗憾的过早去世, 对于造就“不逐时流的新人”的方法和途径问题,未能作更深入的思考。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学有根底的王国维和梁启超虽然政治观点不同,人生经历也有很大的不同, 但1927年的大变局给两人带来的心灵震动,却是一样大的。 B.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常年流亡异国,期间他仍不断将“新民说”思想 传递给梁漱溟、毛润之、左舜生,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C.伍宪子虽追随梁启超多年,对他有相当的了解,也对梁启超1927年说的两点 想法有较深刻的理解,但这种理解仍未触及其内在核心。 D.由于未曾经历大的政治变革,对事变的承受力较弱,在时代的大变局中,王 国维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恐惧,最终出于对未来的绝望,选择了投湖自尽 E.梁启超对亲身参与的戊戌变法给予了肯定,他认为清末15年的变革超过了以 往150年甚至更多,这点从他写给女儿的家书中可窥见一斑。 6.“不逐时流的新人”有哪些特点?梁启超为何在1927年提出“新人说”?(5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除夕雪 除夕夜,雪还在下着,对面的山已经成了刚出笼的白面馒头,被霭霭的暮色笼罩 着。咔嚓”一声,一棵枝桠在雪的重压之下,带着雪沫扑簌簌地落了下来。然后 就是静寂,无边无际的静寂。 个亮着晕黄的灯光的草屋下,几个孩子倦倦地偎在炭烧火桶边,旁边一只烧煤 的炉子,放着一只铝锅,里面“突突”地冒着热气,孩子们眼巴巴的望着 屋外传来“咯吱咯吱”的响声,老大飞快地拉开木门,门像老牛一般哼唧着,光 亮由一根木棍被拉宽,像面镜子躺在雪地里,她喊道:“妈!” 母亲挑着两担雪,拖着一地水迹走了进来,老二老三也都一起站到了地上,眼巴 巴地看着母亲。 母亲摘下头上的围巾,脸颊冻得通红,说:“原以为有最后一班公交,没想到今 天三十,中午就没了 母亲一早就出门卖菜了 拨开筐子里的积雪,母亲扒拉出三棵大白菜,老二失望的眼神垂了下来,老三委 屈地瘪嘴,眼圈泛红,老大瞪了他们一眼,就去拎起炉上的锅灌水。 母亲剥去了身上的军大衣,那还是父亲留下的,抻了抻衣袖,看着这三个瘦骨伶 仃的儿女,眨眨眼说:“今天过年我们吃元宝吧。” 元宝?”几乎是异口同声,目光也聚光灯般投向了母亲,老三吧嗒着满嘴的口 水 母亲点头,指挥道:“老大,你把这几棵白菜洗洗!” “老二,去把床下的粉丝拿出来!” 老三才五岁,睁着透亮的黑眼珠注视着母亲,母亲说:“你给我准备一瓢水。” 母亲舀了几碗白面在盆里,吩咐道:“加水!” 老三两只手颤巍巍地端着水瓢,滴了两滴,“不够!”母亲说。又加了一点,母 亲直接从老三手里夺过水瓢,“哗”的一声,水冲到面里,隐了身,母亲操手搓 揉了起来,面团像雪球一般滚大,圆滚滚的像个白胖子,母亲安慰般拍打着面团 洗净的白菜从热水里捞起,切碎,放到摊开的纱布里拧干,粉丝同样烫软,一起 切碎,放在一个盆子里搅拌,加盐,又一通拌着,白菜也慢慢泛着喜色。 母亲把擀面杖直接压在了面团上,横一道竖一道,胖子被压扁,抻长。直到一张 大面皮摊在桌上,又找来一个罐头瓶子,压在面皮上,一个圆形的面皮就出来了
A.学有根底的王国维和梁启超虽然政治观点不同,人生经历也有很大的不同, 但 1927 年的大变局给两人带来的心灵震动,却是一样大的。 B.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常年流亡异国,期间他仍不断将“新民说”思想 传递给梁漱溟、毛润之、左舜生,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C.伍宪子虽追随梁启超多年,对他有相当的了解,也对梁启超 1927 年说的两点 想法有较深刻的理解,但这种理解仍未触及其内在核心。 D.由于未曾经历大的政治变革,对事变的承受力较弱,在时代的大变局中,王 国维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恐惧,最终出于对未来的绝望,选择了投湖自尽。 E.梁启超对亲身参与的戊戌变法给予了肯定,他认为清末 15 年的变革超过了以 往 150 年甚至更多,这点从他写给女儿的家书中可窥见一斑。 6.“不逐时流的新人”有哪些特点?梁启超为何在 1927 年提出“新人说”?(5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除夕雪 除夕夜,雪还在下着,对面的山已经成了刚出笼的白面馒头,被霭霭的暮色笼罩 着。咔嚓”一声,一棵枝桠在雪的重压之下,带着雪沫扑簌簌地落了下来。然后 就是静寂,无边无际的静寂。 一个亮着晕黄的灯光的草屋下,几个孩子倦倦地偎在炭烧火桶边,旁边一只烧煤 的炉子,放着一只铝锅,里面“突突”地冒着热气,孩子们眼巴巴的望着。 屋外传来“咯吱咯吱”的响声,老大飞快地拉开木门,门像老牛一般哼唧着,光 亮由一根木棍被拉宽,像面镜子躺在雪地里,她喊道:“妈!” 母亲挑着两担雪,拖着一地水迹走了进来,老二老三也都一起站到了地上,眼巴 巴地看着母亲。 母亲摘下头上的围巾,脸颊冻得通红,说:“原以为有最后一班公交,没想到今 天三十,中午就没了──”母亲一早就出门卖菜了。 拨开筐子里的积雪,母亲扒拉出三棵大白菜,老二失望的眼神垂了下来,老三委 屈地瘪嘴,眼圈泛红,老大瞪了他们一眼,就去拎起炉上的锅灌水。 母亲剥去了身上的军大衣,那还是父亲留下的,抻了抻衣袖,看着这三个瘦骨伶 仃的儿女,眨眨眼说:“今天过年我们吃元宝吧。” “元宝?”几乎是异口同声,目光也聚光灯般投向了母亲,老三吧嗒着满嘴的口 水。 母亲点头,指挥道:“老大,你把这几棵白菜洗洗!” “老二,去把床下的粉丝拿出来!” 老三才五岁,睁着透亮的黑眼珠注视着母亲,母亲说:“你给我准备一瓢水。” 母亲舀了几碗白面在盆里,吩咐道:“加水!” 老三两只手颤巍巍地端着水瓢,滴了两滴,“不够!”母亲说。又加了一点,母 亲直接从老三手里夺过水瓢,“哗”的一声,水冲到面里,隐了身,母亲操手搓 揉了起来,面团像雪球一般滚大,圆滚滚的像个白胖子,母亲安慰般拍打着面团。 洗净的白菜从热水里捞起,切碎,放到摊开的纱布里拧干,粉丝同样烫软,一起 切碎,放在一个盆子里搅拌,加盐,又一通拌着,白菜也慢慢泛着喜色。 母亲把擀面杖直接压在了面团上,横一道竖一道,胖子被压扁,抻长。直到一张 大面皮摊在桌上,又找来一个罐头瓶子,压在面皮上,一个圆形的面皮就出来了
“饺子!”老二惊呼道,自从父亲去世后,就一直没有包过饺子,父亲擀面皮是 掐一小块面剂,擀面杖搓动两下,一块面皮就飞了出来。不像母亲这样费劲 饺子七零八落地散在桌上,像一群咧嘴的大肚汉。母亲对老二说:“去烧水吧!” 老三在一旁不安分地用手揉揉捏捏,被母亲拍落了,老三噘着嘴,老大在一旁安 静地包着饺子 当水汽弥漫着整个屋子,一只只水饺“扑通通”地跳下水,沉到锅底,母亲掂着 锅铲说:“你们三个把对联贴上!” 等三个孩子回到了屋里,三碗热气腾腾的水饺就端到了桌上。母亲颇为神秘地说: “这里面有惊喜,你们谁吃到了,谁明年就有好运哟!” 老二咬了一口,惊叫道:“我吃到了!”就吐出一枚硬币,摊开手掌,熠熠生辉 老三有些着急,吞了几口溜光水滑的饺子,停了下来,翻着白眼看着老二,母亲 吃了一个饺子,鼓励说:“三子,吃啊!” 老三眉头锁住,又解开,叫道:“我也吃到了!”从嘴里就吐出了硬币,在手里 扬了扬,那样子比吃了开心果还兴奋。 老大看着母亲,说:“我吃撑了!”就把碗里两个饺子拨到了母亲的碗里,赶紧 把碗抽走。母亲牙齿“咯噔”了一声,蹙眉,老三叫道:“妈也吃到了! 老二拍着巴掌说:“大姐,就你没有吃到了!” 老大鼓起嘴咽着一口,瞪大眼说:“不好,我吞到肚子里了!” 欢乐的笑声爆起,冲破除夕夜白雪皑皑的屋顶张扬开来。母亲转头望向墙上丈夫 的照片,嘴咧开,眼圈却已经红了 (摘编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12期) 7.下列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第一段主要运用形象的比喻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描绘除夕夜的雪景,突出了过 年的热闹和草屋环境的寂静,同时也为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 B.小说通过穿“父亲”留下的军大衣、“父亲”去世后没包过饺子、墙上挂“父 亲”的照片等细节,暗示了“父亲”去世给这个家庭造成的穷困和不幸。 C.第三段划线句子属于细节描写,既生动地展现了那开门后光线由窄到宽的变 化过程,同时“门像老牛般哼唧着”,也暗示了这个家庭生活的窘迫。 D.小说中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了孩子们的形象。老三天真烂 漫,老二鲁莽性急,老大贴心懂事,个性鲜活,真切生动。 母亲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9.请简要分析结尾段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充嗣,字士修,内江人。给事中蕃孙也。登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 治初,授户部主事。以从父临安为郎中,改刑部。坐累,谪岳州通判。久之,移 随州知州,擢陕西佥事,历云南按察使。 正德九年,举治行卓异,累迁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岁大馑,请发帑金移粟振 之,时流民多聚开封,令煮糜哺之。逾月,资遣还乡。初,镇守中官廖堂党于刘 瑾,假进贡名,要求百端,继者以为常。充嗣言:“近中官进贡,有古铜器、窑 变盆、黄鹰、角鹰、锦鸡、走狗诸物,皆借名科敛。外又有拜见银、须知银及侵
“饺子!”老二惊呼道,自从父亲去世后,就一直没有包过饺子,父亲擀面皮是 掐一小块面剂,擀面杖搓动两下,一块面皮就飞了出来。不像母亲这样费劲。 饺子七零八落地散在桌上,像一群咧嘴的大肚汉。母亲对老二说:“去烧水吧!” 老三在一旁不安分地用手揉揉捏捏,被母亲拍落了,老三噘着嘴,老大在一旁安 静地包着饺子。 当水汽弥漫着整个屋子,一只只水饺“扑通通”地跳下水,沉到锅底,母亲掂着 锅铲说:“你们三个把对联贴上!” 等三个孩子回到了屋里,三碗热气腾腾的水饺就端到了桌上。母亲颇为神秘地说: “这里面有惊喜,你们谁吃到了,谁明年就有好运哟!” 老二咬了一口,惊叫道:“我吃到了!”就吐出一枚硬币,摊开手掌,熠熠生辉。 老三有些着急,吞了几口溜光水滑的饺子,停了下来,翻着白眼看着老二,母亲 吃了一个饺子,鼓励说:“三子,吃啊!” 老三眉头锁住,又解开,叫道:“我也吃到了!”从嘴里就吐出了硬币,在手里 扬了扬,那样子比吃了开心果还兴奋。 老大看着母亲,说:“我吃撑了!”就把碗里两个饺子拨到了母亲的碗里,赶紧 把碗抽走。母亲牙齿“咯噔”了一声,蹙眉,老三叫道:“妈也吃到了!” 老二拍着巴掌说:“大姐,就你没有吃到了!” 老大鼓起嘴咽着一口,瞪大眼说:“不好,我吞到肚子里了!” 欢乐的笑声爆起,冲破除夕夜白雪皑皑的屋顶张扬开来。母亲转头望向墙上丈夫 的照片,嘴咧开,眼圈却已经红了…… (摘编自《小小说月刊》2016 年 12 期) 7.下列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段主要运用形象的比喻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描绘除夕夜的雪景,突出了过 年的热闹和草屋环境的寂静,同时也为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 B.小说通过穿“父亲”留下的军大衣、“父亲”去世后没包过饺子、墙上挂“父 亲”的照片等细节,暗示了“父亲”去世给这个家庭造成的穷困和不幸。 C.第三段划线句子属于细节描写,既生动地展现了那开门后光线由窄到宽的变 化过程,同时“门像老牛般哼唧着”,也暗示了这个家庭生活的窘迫。 D.小说中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了孩子们的形象。老三天真烂 漫,老二鲁莽性急,老大贴心懂事,个性鲜活,真切生动。 8.母亲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 分) 9.请简要分析结尾段的作用。(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李充嗣,字士修,内江人。给事中蕃孙也。登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 治初,授户部主事。以从父临安为郎中,改刑部。坐累,谪岳州通判。久之,移 随州知州,擢陕西佥事,历云南按察使。 正德九年,举治行卓异,累迁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岁大馑,请发帑金移粟振 之,时流民多聚开封,令煮糜哺之。逾月,资遣还乡。初,镇守中官廖堂党于刘 瑾,假进贡名,要求百端,继者以为常。充嗣言:“近中官进贡,有古铜器、窑 变盆、黄鹰、角鹰、锦鸡、走狗诸物,皆借名科敛。外又有拜见银、须知银及侵
扣驿传快手月钱、河夫歇役之属,无虑①十余事,苛派动数十万。其左右用事者 又私于境内抑买杂物,擅榷商贾货利。乞严行禁绝。”诏但禁下人科取而已。 十二年移抚应天诸府。宁王宸濠反,充嗣谓尚书乔宇曰:“都城守御属于公,畿 辅则充嗣任之。”乃自将精兵万人,西屯采石。遣使入安庆城中,令指挥杨锐等 坚守。传檄部内,声言京边兵十万旦夕至,趣供饷,以绐贼。贼果疑惧。事定, 兵部及巡按御史胡洁言其功。时已就进户部右侍郎,乃赐敕嘉劳。有建议修苏、 松水利者,进充嗣工部尚书兼领水利事。未几,世宗嗣位,遣工部郎林文霈、颜 如翙佐之。开白茅港,疏吴淞江,六阅月而讫工。语详《河渠志》。 嘉靖元年论平宸濠功,加太子少保。苏、松白粮输内府。正德时骤增内使五千人, 粮亦加十三万石。帝用充嗣言减从故额又请常赋外尽蠲岁办之浮额者内府征收监 以科道官毋纵内臣苛索帝俱从之寻改南京兵部尚书。七年致仕,卒。诏赠太子太 保,谥康和。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九) 【注】①无虑:大约,总共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段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用充嗣/言减从故额/又请常赋外尽蠲岁办之浮额者/内府征收/监以科道官 毋纵/内臣苛索/帝俱从之/ B.帝用充嗣言/减从故额/又请常赋外尽蠲岁办之浮额者/内府征收/监以科道官/ 毋纵内臣苛索/帝俱从之/ C.帝用充嗣言/减从故额/又请常赋/外尽蠲岁办之浮额者/内府征收/监以科道官 /毋纵内臣苛索/帝俱从之/ D.帝用充嗣/言减从故额/又请常赋/外尽蠲岁办之浮额者/内府征收/监以科道官 毋纵/内臣苛索/帝俱从之/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庶吉士,官名,是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为皇帝近臣,负责起 草诏书,有位皇帝讲解经籍等职责,为明朝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B.从父,作为亲属称谓,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 意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意即堂叔。 C.敕,即敕命、敕喻,本是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 诫臣僚。明清时期,敕的范围扩大,也可泛指官府发布的文书 D.白粮,与漕粮相对,明代主要由苏州、松江等府供纳。在用途上,漕粮主要 为军饷,白粮个则主要供应宫廷、宗人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充嗣政绩卓著,深受倚重。李充嗣为官一方,因政绩显著被举荐并多次被 提拔;又因为平定朱宸濠有功,得到朝廷嘉许慰劳,被加封为太子太保。 B.李充嗣直言敢谏,不阿从富贵。刘瑾的党羽假借进贡的名义向地方百般索求, 李充嗣直陈其弊端,但朝廷只是下诏禁止宦官手下的人征收索取的行为。 C.李充嗣政绩卓著,深受倚重。宁王朱宸濠谋反,李充嗣亲率军队抵御叛军, 巧用计谋使叛军疑惧,为最终平定叛乱立下大功。 D.李充嗣政绩卓著,深受倚重。兴修苏州、松江水利时,李充嗣开掘白茅港, 疏浚吴淞江,仅用六个月就顺利完工,并写下《河渠志》加以纪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岁大馑,请发帑金移粟振之,时流民多聚开封,令煮糜哺之。(5分)
扣驿传快手月钱、河夫歇役之属,无虑①十余事,苛派动数十万。其左右用事者, 又私于境内抑买杂物,擅榷商贾货利。乞严行禁绝。”诏但禁下人科取而已。 十二年移抚应天诸府。宁王宸濠反,充嗣谓尚书乔宇曰:“都城守御属于公,畿 辅则充嗣任之。”乃自将精兵万人,西屯采石。遣使入安庆城中,令指挥杨锐等 坚守。传檄部内,声言京边兵十万旦夕至,趣供饷,以绐贼。贼果疑惧。事定, 兵部及巡按御史胡洁言其功。时已就进户部右侍郎,乃赐敕嘉劳。有建议修苏、 松水利者,进充嗣工部尚书兼领水利事。未几,世宗嗣位,遣工部郎林文霈、颜 如翙佐之。开白茅港,疏吴淞江,六阅月而讫工。语详《河渠志》。 嘉靖元年论平宸濠功,加太子少保。苏、松白粮输内府。正德时骤增内使五千人, 粮亦加十三万石。帝用充嗣言减从故额又请常赋外尽蠲岁办之浮额者内府征收监 以科道官毋纵内臣苛索帝俱从之寻改南京兵部尚书。七年致仕,卒。诏赠太子太 保,谥康和。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九) 【注】①无虑:大约,总共。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段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帝用充嗣/言减从故额/又请常赋外尽蠲岁办之浮额者/内府征收/监以科道官 毋纵/内臣苛索/帝俱从之/ B.帝用充嗣言/减从故额/又请常赋外尽蠲岁办之浮额者/内府征收/监以科道官/ 毋纵内臣苛索/帝俱从之/ C.帝用充嗣言/减从故额/又请常赋/外尽蠲岁办之浮额者/内府征收/监以科道官 /毋纵内臣苛索/帝俱从之/ D.帝用充嗣/言减从故额/又请常赋/外尽蠲岁办之浮额者/内府征收/监以科道官 毋纵/内臣苛索/帝俱从之/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庶吉士,官名,是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为皇帝近臣,负责起 草诏书,有位皇帝讲解经籍等职责,为明朝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B.从父,作为亲属称谓,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 意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意即堂叔。 C.敕,即敕命、敕喻,本是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 诫臣僚。明清时期,敕的范围扩大,也可泛指官府发布的文书。 D.白粮,与漕粮相对,明代主要由苏州、松江等府供纳。在用途上,漕粮主要 为军饷,白粮个则主要供应宫廷、宗人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充嗣政绩卓著,深受倚重。李充嗣为官一方,因政绩显著被举荐并多次被 提拔;又因为平定朱宸濠有功,得到朝廷嘉许慰劳,被加封为太子太保。 B.李充嗣直言敢谏,不阿从富贵。刘瑾的党羽假借进贡的名义向地方百般索求, 李充嗣直陈其弊端,但朝廷只是下诏禁止宦官手下的人征收索取的行为。 C.李充嗣政绩卓著,深受倚重。宁王朱宸濠谋反,李充嗣亲率军队抵御叛军, 巧用计谋使叛军疑惧,为最终平定叛乱立下大功。 D.李充嗣政绩卓著,深受倚重。兴修苏州、松江水利时,李充嗣开掘白茅港, 疏浚吴淞江,仅用六个月就顺利完工,并写下《河渠志》加以纪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岁大馑,请发帑金移粟振之,时流民多聚开封,令煮糜哺之。(5 分)
(2)传檄部内,声言京边兵十万旦夕至,趣供饷,以绐贼。(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登岳阳楼望君山① 【明】杨基 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练净 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梳头对明镜 镜里芙蓉夜不收,水光山色两悠悠。 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 【注】①君山:又名湘山,实则是屹立于洞庭湖口的小岛。相传舜的妃子湘君(即 湘妃、湘女)游此,故名。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全诗以岳阳楼为聚焦点,生动描绘了暮色笼罩下洞庭湖独特美丽的景观,取 材颇有新意,可谓别具一格。 B.首联直写诗人登临岳阳楼远望泂庭所见的景象:暮色降临,夜朗风定,湖水 清澈,如练铺开,水波不兴。 C.第二、三联,着力描绘君山的美丽景色。“一点”表明是远望,“青”是指 君山的颜色。诗人已完全陶醉于悠悠的青山绿水之中。 D.尾联写清澈的洞庭湖水能够涤荡清除巴陵万古愁,既表达了诗人对泂庭春水 的喜爱赞美之情,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愁。 E.题目“登岳阳楼望君山”点明了事件,“望君山”三字统领全诗:前三联写 望中景色,第四联写望中所感。 15.本诗运用了比喻修辞和奇特的想象,试对这两种表达技巧各举两例加以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从变的角度,描述天地万物均永恒变化的两句是 (2)庄子在《逍遥游》中,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先拍击水面达三千里,然后 才 飞腾升空。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两句是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如果我们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而忽视质量的改善,就会对自然资源盲目 开发,甚至竭泽而渔,那势必会断送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B.一些网友认为网络词汇是过眼云烟,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就消失了,因此没 有必要把这些词汇编入字典里 C.由于近年钢铁产业极其萧条,重庆钢铁公司2016年巨亏25亿元,在公司业 绩严重下滑的背景下,李仁生临危受命,走马上任
(2)传檄部内,声言京边兵十万旦夕至,趣供饷,以绐贼。(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登岳阳楼望君山① 【明 】杨基 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练净。 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梳头对明镜。 镜里芙蓉夜不收,水光山色两悠悠。 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 【注】①君山:又名湘山,实则是屹立于洞庭湖口的小岛。相传舜的妃子湘君(即 湘妃、湘女)游此,故名。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全诗以岳阳楼为聚焦点,生动描绘了暮色笼罩下洞庭湖独特美丽的景观,取 材颇有新意,可谓别具一格。 B.首联直写诗人登临岳阳楼远望洞庭所见的景象:暮色降临,夜朗风定,湖水 清澈,如练铺开,水波不兴。 C.第二、三联,着力描绘君山的美丽景色。“一点”表明是远望,“青”是指 君山的颜色。诗人已完全陶醉于悠悠的青山绿水之中。 D.尾联写清澈的洞庭湖水能够涤荡清除巴陵万古愁,既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春水 的喜爱赞美之情,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愁。 E.题目“登岳阳楼望君山”点明了事件,“望君山”三字统领全诗:前三联写 望中景色,第四联写望中所感。 15.本诗运用了比喻修辞和奇特的想象,试对这两种表达技巧各举两例加以赏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从变的角度,描述天地万物均永恒变化的两句是 “ , ”。 (2)庄子在《逍遥游》中,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先拍击水面达三千里,然后 才“ ”,飞腾升空。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两句是 “ ,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如果我们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而忽视质量的改善,就会对自然资源盲目 开发,甚至竭泽而渔,那势必会断送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B.一些网友认为网络词汇是过眼云烟,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就消失了,因此没 有必要把这些词汇编入字典里。 C.由于近年钢铁产业极其萧条,重庆钢铁公司 2016 年巨亏 25 亿元,在公司业 绩严重下滑的背景下,李仁生临危受命,走马上任
D.抗战时期,中国大学集体内迁,书写了波澜壮阔的教育实史话。狼烟哭泣 家园飘雪,西南联大却书声琅琅,弦歌不辍,培养了许多人才 E.阳春三月,春风徐徐,花园里杏花、桃花东方争芳斗艳,仙人掌也来比美, 白兰花散发着淡淡醉人的清香……真是如花似锦,令人陶醉。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国南极科考队凭借“雪龙”号在极地多年的航行经验,并结合卫星影像图 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得以驶入罗斯海水域开展科考作业 B.为了逃130元的门票,人和老虎最终都死了,而这却并未结束,两种不同的 死亡,迅速在网上掀起了“挺虎派”和“挺人派”对立的热浪 C.2016年,被冠以“网友制造”的“洪荒之力”“吃瓜群众”“工匠精 神”“小目标”等年度流行语瞬间蹿红,但又很快从舆论中降温。 D.疲劳过度易引发慢性疲劳综合征,人体上表现为身体代谢失调、神经系统调 节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严重者甚至可能突然猝死。 19.填入下面一段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有人①会说,影视剧②就是虚构出来娱乐的,何必太认真呢?③别忘了, 影视剧也属于文化产品,既然是产品,就应该追求品质,④要做到质量合格, 而不是敷衍塞责、胡编乱造,否则岂不就成了假冒伪劣产品 成了对观众时 间与精力的一种浪费?更何况有些影视剧,⑥历史、医疗等题材的电视剧,其 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远不是娱乐逍遥那么简单,应当审慎对待 ① 根本 而且 必须 而且 如同 B.可能 本来 但是 至少 C.一定 况且 还 包括 D.也许 本来 然而 甚至 甚至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5分) 文化交流的前提, ① 如果本土文化都失落了,又用什么 去交流?当今世界,由于交通与传媒十分发达,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更为便 利 。但有一点始终不会改变 有了本 土文化这一基石,每个民族的文明之花才会呈现出自己的独特姿容,人类文明这 座百花园也才会异彩纷呈。“只有民族的,还是世界的”,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21.下面是某中学青年教师说课活动的构思流程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特别是要注意相关信息的整合,超过90 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中国体坛,乒乓球运动员张继科以鲜明的个性成为一个独特的且颇有争议的存 在。赞赏者称他为“藏獒”,对他追求时尚流行、初语惊人、桀骜不驯的张扬的 个性推崇备至。他们认为正是这种个性使他在赛场上充满了血性和“舍我其谁” 的霸气,才能在关键比赛中勇于搏杀,力挽狂澜,并取得了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个
D.抗战时期,中国大学集体内迁,书写了波澜壮阔的教育实史话。狼烟哭泣, 家园飘雪,西南联大却书声琅琅,弦歌不辍,培养了许多人才。 E.阳春三月,春风徐徐,花园里杏花、桃花东方争芳斗艳,仙人掌也来比美, 白兰花散发着淡淡醉人的清香……真是如花似锦,令人陶醉。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中国南极科考队凭借“雪龙”号在极地多年的航行经验,并结合卫星影像图 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得以驶入罗斯海水域开展科考作业。 B.为了逃 130 元的门票,人和老虎最终都死了,而这却并未结束,两种不同的 死亡,迅速在网上掀起了“挺虎派”和“挺人派”对立的热浪。 C.2016 年,被冠以“网友制造”的“洪荒之力”“吃瓜群众”“工匠精 神”“小目标”等年度流行语瞬间蹿红,但又很快从舆论中降温。 D.疲劳过度易引发慢性疲劳综合征,人体上表现为身体代谢失调、神经系统调 节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严重者甚至可能突然猝死。 19.填入下面一段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有人 ① 会说,影视剧 ② 就是虚构出来娱乐的,何必太认真呢? ③ 别忘了, 影视剧也属于文化产品,既然是产品,就应该追求品质, ④ 要做到质量合格, 而不是敷衍塞责、胡编乱造,否则岂不就成了假冒伪劣产品, ⑤ 成了对观众时 间与精力的一种浪费?更何况有些影视剧, ⑥ 历史、医疗等题材的电视剧,其 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远不是娱乐逍遥那么简单,应当审慎对待。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根本 而且 必须 而且 如同 B.可能 本来 但是 至少 / 譬 如 C.一定 / 况且 还 还 包括 D.也许 本来 然而 甚至 甚至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文化交流的前提, ① ;如果本土文化都失落了,又用什么 去交流?当今世界,由于交通与传媒十分发达,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更为便 利, ② 。但有一点始终不会改变: ③ 。有了本 土文化这一基石,每个民族的文明之花才会呈现出自己的独特姿容,人类文明这 座百花园也才会异彩纷呈。“只有民族的,还是世界的”,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21.下面是某中学青年教师说课活动的构思流程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特别是要注意相关信息的整合,超过 90 个字。(5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在中国体坛,乒乓球运动员张继科以鲜明的个性成为一个独特的且颇有争议的存 在。赞赏者称他为“藏獒”,对他追求时尚流行、初语惊人、桀骜不驯的张扬的 个性推崇备至。他们认为正是这种个性使他在赛场上充满了血性和“舍我其谁” 的霸气,才能在关键比赛中勇于搏杀,力挽狂澜,并取得了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个
人大满贯等骄人战绩。而质疑者则对其夺冠后脚踢广告牌、激情撕球衣等个性化 行为加以否定,并认为正是过于张扬的个性阻碍了他的成绩一一他是中国乒乓球 队近年来对外“作战”输球最多的队员,还留下了里约奥运会上与双料大满贯失 之交臂的遗憾 个人的成就大小和他的个性有必然的联系吗?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请结 合材料和自己的人生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 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6——2017学年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监测语文参考答案 1.C2.D3.C4.A5.AC 6.特点:(1)诚拙、振拔向上(2)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不随波逐流 原因:(1)1927年给梁启超带来了很大的心灵震动,超过了辛亥之变;(2) 1927年,他期待的少年中国一直没有出现;(3)他对救国方法有了新的认识 想到了“不逐时流的新人”,认为唯有新人,才能配上这个新的国家。(每点 分)
人大满贯等骄人战绩。而质疑者则对其夺冠后脚踢广告牌、激情撕球衣等个性化 行为加以否定,并认为正是过于张扬的个性阻碍了他的成绩——他是中国乒乓球 队近年来对外“作战”输球最多的队员,还留下了里约奥运会上与双料大满贯失 之交臂的遗憾…… 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和他的个性有必然的联系吗?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请结 合材料和自己的人生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 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6——2017 学年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监测语文参考答案 1.C2.D3.C4.A5.AC 6.特点:(1)诚拙、振拔向上(2)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不随波逐流 原因:(1)1927 年给梁启超带来了很大的心灵震动,超过了辛亥之变;(2) 1927 年,他期待的少年中国一直没有出现;(3)他对救国方法有了新的认识, 想到了“不逐时流的新人”,认为唯有新人,才能配上这个新的国家。(每点 1 分) 7.C
8.(1)坚强乐观。丈夫去世以后,母亲带着三个孩子生活,支撑起整个家庭, 在除夕夜给孩子们包饺子吃,营造欢乐的氛围。(2)吃苦耐劳。到年三十了, 她还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买菜,没赶上公交车,徒步回家,直到除夕夜才回来。 (3)聪慧能干。她让孩子们一起动手,包饺子,贴对联,感受过年的氛围,让 孩子们都吃到硬币,预示着他们能有好运,使他们感到开心和快1乐。(4)挚 爱亲人。她不仅对三个孩子充满爱,而且对逝去的丈夫也无比怀念。(每点一分, 然后4点5分) 9.(1)前呼后应。结尾段“除夕夜白雪皑皑”与标题和第一段形成呼应和照应, 结构更加严密。(2)“欢乐的笑声”与开篇形成对比,营造了和谐欢乐的家庭 气氛,突出了亲情的温暖和孩子们苦中作乐的坚强乐观,你与主题的表达和主体 事件的背景相契合。(3)突出了母亲悲喜交加的复杂心理。既有对丈夫的思念, 又有对迫于窘境、失去父爱的孩子们的悲悯怜爱,更有对亲情温暖、孩子成长懂 事的喜悦和欣慰。(每点2分) (每点2分,共4分) 10.Bl1.C12.D 13.(1)年成大灾,李充嗣请求拨发库银,运来粮食赈济灾民,当时流亡的百 姓多聚集在开封,他命人煮粥给他们吃。(关键点“大馑”“帑金”“振”“糜 各1分,句意1分) (2)在辖区内传令,扬言京军和边防部队十万人很快赶到,催促供给粮饷,来 欺骗反贼。(关键点“传檄”“部内”“趣”“绐"各1分,句意1分) 14.AD 15.(1)比喻。①将暮色中的洞庭湖水比喻为白练和明镜,突破了湖水的平静、 宁静。②将君山比喻成芙蓉,突出了君山的美丽。(3分) (2)奇特的想。①将君山倒映在水中的景象,想象成湘妃对镜梳头,突出了君 山的动人可爱。②想象顺流而下的春江水,能够把巴陵之地的万古愁荡涤一清, 突出了洞庭水的清亮和荡涤心灵的效果。(3分) 16.(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5分) 17.CE18.C19.B 20.①是本土文化的存在(或:是本土文化不能失落)②文化交流也更为频繁(便 利、多)③本土文化依然是民族文明的基石(或:本土文化仍然是一块坚固的基 石)(写出一处给1分,写出两处给3分,写出三句给5分) 21.教师先确定课题,然后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分析制定教学目标,(2 分)接着设计出包括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板书设计在内的教学过程, 并对其反复修改形成说稿,(2分)之后正式说课。(1分) 22.【写作指导】本次作文属于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型与2016年高考新 课标全国Ⅱ卷相似,可参照2016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本次写作围绕体坛“藏 獒”张继科的鲜明张扬的个性引起热议这一事件设题,其实揭示的是“各性与成 就”之间的关系。材料中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每一种均可单独立意。要求在 文中必须作出判断、亮明观点,并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思考。写作时应着眼于 论证“个性”对“成就”取得的意义、价值或影响
8.(1)坚强乐观。丈夫去世以后,母亲带着三个孩子生活,支撑起整个家庭, 在除夕夜给孩子们包饺子吃,营造欢乐的氛围。(2)吃苦耐劳。到年三十了, 她还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买菜,没赶上公交车,徒步回家,直到除夕夜才回来。 (3)聪慧能干。她让孩子们一起动手,包饺子,贴对联,感受过年的氛围,让 孩子们都吃到硬币,预示着他们能有好运,使他们感到开心和快 1 乐。(4)挚 爱亲人。她不仅对三个孩子充满爱,而且对逝去的丈夫也无比怀念。(每点一分, 然后 4 点 5 分) 9.(1)前呼后应。结尾段“除夕夜白雪皑皑”与标题和第一段形成呼应和照应, 结构更加严密。(2)“欢乐的笑声”与开篇形成对比,营造了和谐欢乐的家庭 气氛,突出了亲情的温暖和孩子们苦中作乐的坚强乐观,你与主题的表达和主体 事件的背景相契合。(3)突出了母亲悲喜交加的复杂心理。既有对丈夫的思念, 又有对迫于窘境、失去父爱的孩子们的悲悯怜爱,更有对亲情温暖、孩子成长懂 事的喜悦和欣慰。(每点 2 分) (每点 2 分,共 4 分) 10.B11.C12.D 13.(1)年成大灾,李充嗣请求拨发库银,运来粮食赈济灾民,当时流亡的百 姓多聚集在开封,他命人煮粥给他们吃。(关键点“大馑”“帑金”“振”“糜 "各 1 分,句意 1 分) (2)在辖区内传令,扬言京军和边防部队十万人很快赶到,催促供给粮饷,来 欺骗反贼。(关键点“传檄”“部内”“趣”“绐"各 1 分,句意 1 分) 14.AD 15.(1)比喻。①将暮色中的洞庭湖水比喻为白练和明镜,突破了湖水的平静、 宁静。②将君山比喻成芙蓉,突出了君山的美丽。(3 分) (2)奇特的想。①将君山倒映在水中的景象,想象成湘妃对镜梳头,突出了君 山的动人可爱。②想象顺流而下的春江水,能够把巴陵之地的万古愁荡涤一清, 突出了洞庭水的清亮和荡涤心灵的效果。(3 分) 16.(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5 分) 17.CE18.C19.B 20.①是本土文化的存在(或:是本土文化不能失落)②文化交流也更为频繁(便 利、多)③本土文化依然是民族文明的基石(或:本土文化仍然是一块坚固的基 石)(写出一处给 1 分,写出两处给 3 分,写出三句给 5 分) 21.教师先确定课题,然后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分析制定教学目标,(2 分)接着设计出包括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板书设计在内的教学过程, 并对其反复修改形成说稿,(2 分)之后正式说课。(1 分) 22.【写作指导】本次作文属于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型与 2016 年高考新 课标全国Ⅱ卷相似,可参照 2016 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本次写作围绕体坛“藏 獒”张继科的鲜明张扬的个性引起热议这一事件设题,其实揭示的是“各性与成 就”之间的关系。材料中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每一种均可单独立意。要求在 文中必须作出判断、亮明观点,并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思考。写作时应着眼于 论证“个性”对“成就”取得的意义、价值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