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3届高三最新语文试卷分类汇编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郑州市第一次质量预测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般的书法理论往往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岀发来总结书法的成就,这种探索自然 是有意义的。但是,当我们过多地把目光集中在书法之“美”或书法所激起的 “审美体验”上时,却往往忽视了书法和写字之间的朴素联系。 我们觉得书法是艺术的,而写字却是实用的,可是说到底,书法家不过是无穷无 尽的写字者中的一员。书法家卓然独立,只是因为他把某个字体写到了极致,从 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书法家从来都不能无中生有。在书法家的书法产生之前 很久,汉字已经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形态,发展出了一套高度有序 的偏旁、笔划体系,这套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一样具有汉字的魅力。 符号学美学关心汉字和书法的有序性。书法系统的有序性无疑就是以汉字系统的 高度有序性为基础的,无论是无名氏还是书法家,为了书写汉语和汉字,都不得 不首先遵从汉字的规则。承认书法之美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并不会削 弱我们对书法艺术家独创性的评价。在西方传统美学的影响下,我们把创作者的 迷狂状态看得过于神秘了。许多人觉得,不管是在作者那里,还是在读者那里, 都有一种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在起作用。然而,笼而统之用“审 美经验”来说事,非但不能增加艺术性,反而会败坏具体而微的艺术感觉。相形 之下,用“高峰堕石”、“夏云舒卷”等来形容书法的古人,反倒要离事情本身 更为接近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作为书法基本造型“材料”的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 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符号。书法家并不关心如 何在理论上把握文字的符号性,他们关心的是这些符号性的文字如何从感性上得 以生动的显现。就跟玫瑰花的能指不会被它的所指(爱情)耗尽一样,在以写字 为美的文化生活形式中,文字的能指也不会被它的所指耗尽一一人们在读懂字义 的同时,也停留在字的表面,琢磨如何把字写得更好 然而,在当今这个时代,汉字越来越成为一种单纯为语言服务的记号。数码化的 汉字固然也保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甚至各式各样的书法式样,但是今日之大众 并不打算去临摹它们,而是更愿意像拣字工人那样消耗它们。书法家是精益求精 的写字人,和拣字工人不同,他从不把汉字看作现成的可以消耗的材料,而是看 作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形成的东西。当电脑键盘摧毁了书法赖以生长的 广阔的民间土壤时,书写汉语的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终结了。一方面,汉字变 得越来越像纯粹的记号:另一方面,书法变得越来越像脱离语言的图像。这是 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摘编自陈岸瑛《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与书法》) 1.下列有关“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来说,书法的成就在于它的“美”或由它所激起的“审 美体验”;但我们不宜过多地把目光集中于此。 B.书法和写字之间有着朴素的联系,书法从根本上讲也是写字,当书法家把某 个字体写到极致,从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时,“写字”就变成了“书法”。 C.书法的美必须遵从汉字的规则,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而不能由书 法家凭空创造
河南省 2013 届高三最新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郑州市第一次质量预测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一般的书法理论往往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出发来总结书法的成就,这种探索自然 是有意义的。但是,当我们过多地把目光集中在书法之“美”或书法所激起的 “审美体验”上时,却往往忽视了书法和写字之间的朴素联系。 我们觉得书法是艺术的,而写字却是实用的,可是说到底,书法家不过是无穷无 尽的写字者中的一员。书法家卓然独立,只是因为他把某个字体写到了极致,从 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书法家从来都不能无中生有。在书法家的书法产生之前 很久,汉字已经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形态,发展出了一套高度有序 的偏旁、笔划体系,这套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一样具有汉字的魅力。 符号学美学关心汉字和书法的有序性。书法系统的有序性无疑就是以汉字系统的 高度有序性为基础的,无论是无名氏还是书法家,为了书写汉语和汉字,都不得 不首先遵从汉字的规则。承认书法之美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并不会削 弱我们对书法艺术家独创性的评价。在西方传统美学的影响下,我们把创作者的 迷狂状态看得过于神秘了。许多人觉得,不管是在作者那里,还是在读者那里, 都有一种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在起作用。然而,笼而统之用“审 美经验”来说事,非但不能增加艺术性,反而会败坏具体而微的艺术感觉。相形 之下,用“高峰堕石”、“夏云舒卷”等来形容书法的古人,反倒要离事情本身 更为接近。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作为书法基本造型“材料”的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 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符号。书法家并不关心如 何在理论上把握文字的符号性,他们关心的是这些符号性的文字如何从感性上得 以生动的显现。就跟玫瑰花的能指不会被它的所指(爱情)耗尽一样,在以写字 为美的文化生活形式中,文字的能指也不会被它的所指耗尽——人们在读懂字义 的同时,也停留在字的表面,琢磨如何把字写得更好。 然而,在当今这个时代,汉字越来越成为一种单纯为语言服务的记号。数码化的 汉字固然也保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甚至各式各样的书法式样,但是今日之大众 并不打算去临摹它们,而是更愿意像拣字工人那样消耗它们。书法家是精益求精 的写字人,和拣字工人不同,他从不把汉字看作现成的可以消耗的材料,而是看 作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形成的东西。当电脑键盘摧毁了书法赖以生长的 广阔的民间土壤时,书写汉语的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终结了。一方面,汉字变 得越来越像纯粹的记号;另一方面,书法变得越来越像脱离语言的图像。这是一 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摘编自陈岸瑛《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与书法》) 1.下列有关“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来说,书法的成就在于它的“美”或由它所激起的“审 美体验”;但我们不宜过多地把目光集中于此。 B.书法和写字之间有着朴素的联系,书法从根本上讲也是写字,当书法家把某 个字体写到极致,从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时,“写字”就变成了“书法”。 C.书法的美必须遵从汉字的规则,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而不能由书 法家凭空创造
D.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其具体而微的艺术感觉只适合用“高峰堕石”“夏云舒 卷”等具体优美的比喻来形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字系统的高度有序性是指汉字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高度有序的 偏旁、笔划体系,这一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仍然具有汉字的魅力。 B.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 统性的符号,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与书法就是以这一观点为基础的。 C.书法家把汉字看作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形成的东西,对写字精益求 精,这与捡字工人把汉字看作现成的可以消耗的材料不同。 D.随着电脑的普及,书法赖以生长的民间土壤已被摧毁,虽然数码化的汉字保 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和书法式样,但书写汉语的终结已经无法挽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玫瑰花的能指是作为植物的玫瑰花,其所指是爱情;文字的能指是它作为符 号的形态,所指是符号背后的含义。书法家更为关心的是文字的能指而非所指 B.书法以艺术为目的,书法家正是凭借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来 创作书法作品的,读者也正是以这样的“审美经验”来欣赏作品的 C.作为书法基本造型的“材料”,汉字具有超越汉语的独特魅力,因此我们即 使看不懂一幅书法作品的内容,也有可能被它生动显现出来的形态美而感染。 D.汉字变得越来越像纯粹的记号,书法变得越来越像脱离语言的图像,这两种 现象本质上是一样的,都背离了以写字为美的文化生活形式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D(“只适合……比喻来形容”说法过于绝对) 2.D(“书写汉语的终结”说法过于绝对,“已经无法挽回”无中生有) B(曲解了文意) 焦作市一模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易砚,也称奚砚、易水古砚,相传始于战国,成于唐代。千百年来,易 砚以其悠久的历史、天赋的石材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砚林中独树一帜 易砚产生于河北易县。易县古称易州,位于太行山与燕山山脉交汇处。 易砚和同出于易州的易墨颇有渊源。宋晁贯之《墨经》载:“凡古人用墨,多自 制造,故匠氏不显。唐之匠氏,唯闻祖敏。”祖敏,唐代制墨家,号济上,易州 人。唐宋以来,历代制墨匠人多出自易州。相传,是继承了祖敏的制墨技术的奚 超父子,在易水津水峪取易水研墨时,发现此地石质密实,色黑紫,夹斑纹,细 腻似玉,于是采回雕刻成砚,人称“奚砚” 易砚石料最初采于南易水南岸百林寺。这些砚石是名为“紫翠石”“玉 黛石”的紫色、灰色水成岩,石料上往往点缀着黄、白、绿等颜色的斑点、纹理, 甚至暗紫、碧绿等不同色彩的页状叠积。所制砚台具备发墨、贮墨、润笔、励毫 的特性。 易砚以色彩柔和著称。制砚师利用不同石材的色彩页层、斑纹,根据石 料形状、石质等设计构思,巧用玉石工艺的“俏色”,因材施艺。从古至今,易 砚制作技艺由简到繁,形制逐渐多样,题材日益丰富。制砚师综合采用平雕、透 雕等手法,雕刻出山水、花卉、瓜果、人物、禽兽、鱼虫、名胜等形象,惟妙惟 肖,栩栩如生。因而,易砚自唐宋以来成为宫廷贡品和传世名砚,受到王公贵族、 文人墨客乃至平民百姓的珍爱
D.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其具体而微的艺术感觉只适合用“高峰堕石”“夏云舒 卷”等具体优美的比喻来形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字系统的高度有序性是指汉字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高度有序的 偏旁、笔划体系,这一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仍然具有汉字的魅力。 B.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 统性的符号,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与书法就是以这一观点为基础的。 C.书法家把汉字看作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形成的东西,对写字精益求 精,这与捡字工人把汉字看作现成的可以消耗的材料不同。 D.随着电脑的普及,书法赖以生长的民间土壤已被摧毁,虽然数码化的汉字保 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和书法式样,但书写汉语的终结已经无法挽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玫瑰花的能指是作为植物的玫瑰花,其所指是爱情;文字的能指是它作为符 号的形态,所指是符号背后的含义。书法家更为关心的是文字的能指而非所指。 B.书法以艺术为目的,书法家正是凭借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来 创作书法作品的,读者也正是以这样的“审美经验”来欣赏作品的。 C.作为书法基本造型的“材料”,汉字具有超越汉语的独特魅力,因此我们即 使看不懂一幅书法作品的内容,也有可能被它生动显现出来的形态美而感染。 D.汉字变得越来越像纯粹的记号,书法变得越来越像脱离语言的图像,这两种 现象本质上是一样的,都背离了以写字为美的文化生活形式。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1.D(“只适合……比喻来形容”说法过于绝对) 2.D(“书写汉语的终结”说法过于绝对,“已经无法挽回”无中生有) 3.B(曲解了文意) 焦作市一模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易砚,也称奚砚、易水古砚,相传始于战国,成于唐代。千百年来,易 砚以其悠久的历史、天赋的石材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砚林中独树一帜。 易砚产生于河北易县。易县古称易州,位于太行山与燕山山脉交汇处。 易砚和同出于易州的易墨颇有渊源。宋晁贯之《墨经》载:“凡古人用墨,多自 制造,故匠氏不显。唐之匠氏,唯闻祖敏。”祖敏,唐代制墨家,号济上,易州 人。唐宋以来,历代制墨匠人多出自易州。相传,是继承了祖敏的制墨技术的奚 超父子,在易水津水峪取易水研墨时,发现此地石质密实,色黑紫,夹斑纹,细 腻似玉,于是采回雕刻成砚,人称“奚砚”。 易砚石料最初采于南易水南岸百林寺。这些砚石是名为“紫翠石”“玉 黛石”的紫色、灰色水成岩,石料上往往点缀着黄、白、绿等颜色的斑点、纹理, 甚至暗紫、碧绿等不同色彩的页状叠积。所制砚台具备发墨、贮墨、润笔、励毫 的特性。 易砚以色彩柔和著称。制砚师利用不同石材的色彩页层、斑纹,根据石 料形状、石质等设计构思,巧用玉石工艺的“俏色”,因材施艺。从古至今,易 砚制作技艺由简到繁,形制逐渐多样,题材日益丰富。制砚师综合采用平雕、透 雕等手法,雕刻出山水、花卉、瓜果、人物、禽兽、鱼虫、名胜等形象,惟妙惟 肖,栩栩如生。因而,易砚自唐宋以来成为宫廷贡品和传世名砚,受到王公贵族、 文人墨客乃至平民百姓的珍爱
古代易州文化发达,也战乱频发,因而易砚的发展历程也波澜起伏。古 代易砚技艺持续的传承与成熟,时间跨度从五代到清雍正皇帝在易县首建西陵。 宋辽时期,易州列入辽国疆土,易砚受到辽邦器重,易砚技艺得到发展。元朝建 立后,易砚作为北方的重要砚种也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明代易砚继续保持发展势 头,至清代,易砚被乾隆皇帝等赏识,促进了其技艺的成熟 明清时期的易砚从实用性向收藏观赏性飞跃,制砚融雕刻、书法、文学 等为一体,形制和题材趋向多样化,北国的刚劲浑朴兼江南的纤秀细腻,独特的 风格已露端倪,并一直延续至民国。新中国成立后,易砚出现了公社和个人共同 开发生产的局面,主要生产龙砚、龟砚、蚕砚、琴砚、棋砚等。改革开放以来, 易砚进入创新与兴盛时期,易县工艺美术厂独创“易水”砚品牌,为易砚夺得诸 多荣誉。1996年,易县工艺美术厂改制,河北易县燕下都易水古砚厂接收了美 术厂的技术工人和商标,易水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004年,公司更名为河北 易水砚有限公司,并于2006年被文化部定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 地 208年,“砚台制作技艺·易水砚制作技艺”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传统文脉、拓现代新境的易砚迎来了一个新的时 代 (摘编自2012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孙若琳的《古砚新辉》 1.下列对易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砚,产于太行山和燕山山脉交汇处的河北易县,以色彩柔和著称, 和同出于易州的易墨十分有渊源,也称作奚砚、易水古砚。 B.用作易砚的砚石都是点缀着黄、白、绿等颜色的斑点、纹理,甚至暗 紫、碧绿等不同颜色的页状叠积的石料 C.易砚制作工艺由简到繁,题材日益丰富,制砚师采用平雕、透雕等手 法,雕刻出的山水、花卉、人物、名胜等形象惟妙惟肖。 D.易砚不仅成为宫廷贡品和传世名砚,而且受到了王公贵族、文人墨客 乃至平民百姓的珍爱,这应该是自唐宋以后的事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奚超父子一方面继承了唐代制墨家的制墨技术,另一方面,又在易水 津水峪发现了石质密实、颜色黑紫并夹带斑纹、细腻如玉而适合雕刻成砚的石材 B.从五代到清雍正皇帝在易县首建西陵,古代易砚技艺得到持续的传承 与成熟:在宋辽时期,技艺得到发展;到清代,因被乾隆皇帝等赏识,促进了其 技艺的成熟。 C.出现公社和个人共同开发生产易砚的局面,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主 要生产龙砚、龟砚、蚕砚、琴砚、棋砚等;改革开放以后,易砚进入创新与兴盛 时期。 D.2004年,曾接收了易县工艺美术厂的技术和商标的河北易县燕下都 易水古砚厂,更名为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之后被文化部定为“国家文化产业示 范基地”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为“紫翠石”“玉黛石”的紫色、灰色水成岩最初采于南易水南岸 百林寺,这种砚石所制的砚台具备发墨、贮墨、润笔、励毫的特性。 B.制砚师巧用玉石工艺的“俏色”,根据石料形状、石质等设计构思, 利用不同石材的色彩页层、斑纹,因材施艺
古代易州文化发达,也战乱频发,因而易砚的发展历程也波澜起伏。古 代易砚技艺持续的传承与成熟,时间跨度从五代到清雍正皇帝在易县首建西陵。 宋辽时期,易州列入辽国疆土,易砚受到辽邦器重,易砚技艺得到发展。元朝建 立后,易砚作为北方的重要砚种也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明代易砚继续保持发展势 头,至清代,易砚被乾隆皇帝等赏识,促进了其技艺的成熟。 明清时期的易砚从实用性向收藏观赏性飞跃,制砚融雕刻、书法、文学 等为一体,形制和题材趋向多样化,北国的刚劲浑朴兼江南的纤秀细腻,独特的 风格已露端倪,并一直延续至民国。新中国成立后,易砚出现了公社和个人共同 开发生产的局面,主要生产龙砚、龟砚、蚕砚、琴砚、棋砚等。改革开放以来, 易砚进入创新与兴盛时期,易县工艺美术厂独创“易水”砚品牌,为易砚夺得诸 多荣誉。1996 年,易县工艺美术厂改制,河北易县燕下都易水古砚厂接收了美 术厂的技术工人和商标,易水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004 年,公司更名为河北 易水砚有限公司,并于 2006 年被文化部定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 地”。 2008 年,“砚台制作技艺·易水砚制作技艺”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传统文脉、拓现代新境的易砚迎来了一个新的时 代。 (摘编自 2012 年 11 月 25 日《人民日报》孙若琳的《古砚新辉》) 1.下列对易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砚,产于太行山和燕山山脉交汇处的河北易县,以色彩柔和著称, 和同出于易州的易墨十分有渊源,也称作奚砚、易水古砚。 B.用作易砚的砚石都是点缀着黄、白、绿等颜色的斑点、纹理,甚至暗 紫、碧绿等不同颜色的页状叠积的石料。 C.易砚制作工艺由简到繁,题材日益丰富,制砚师采用平雕、透雕等手 法,雕刻出的山水、花卉、人物、名胜等形象惟妙惟肖。 D.易砚不仅成为宫廷贡品和传世名砚,而且受到了王公贵族、文人墨客 乃至平民百姓的珍爱,这应该是自唐宋以后的事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奚超父子一方面继承了唐代制墨家的制墨技术,另一方面,又在易水 津水峪发现了石质密实、颜色黑紫并夹带斑纹、细腻如玉而适合雕刻成砚的石材。 B.从五代到清雍正皇帝在易县首建西陵,古代易砚技艺得到持续的传承 与成熟:在宋辽时期,技艺得到发展;到清代,因被乾隆皇帝等赏识,促进了其 技艺的成熟。 C.出现公社和个人共同开发生产易砚的局面,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主 要生产龙砚、龟砚、蚕砚、琴砚、棋砚等;改革开放以后,易砚进入创新与兴盛 时期。 D.2004 年,曾接收了易县工艺美术厂的技术和商标的河北易县燕下都 易水古砚厂,更名为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之后被文化部定为“国家文化产业示 范基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为“紫翠石”“玉黛石”的紫色、灰色水成岩最初采于南易水南岸 百林寺,这种砚石所制的砚台具备发墨、贮墨、润笔、励毫的特性。 B.制砚师巧用玉石工艺的“俏色”,根据石料形状、石质等设计构思, 利用不同石材的色彩页层、斑纹,因材施艺
C.明清时期,制砚融雕刻、书画、文学为一体,从实用性向收藏观赏性 飞跃,形制和题材趋向多样化,这种独特的风格一直延续到民国 D.因其悠久的历史、天赋的石材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易砚在中国独树一 帜,目前,已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平顶山市期末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中国人自 古崇尚登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 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一一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 木萧萧。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凡人视野有限,所 以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唯一和今人的大概不同是,古人登髙,不是 为了观景,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一展胸襟。所 谓胸襟,就是怀抱,就是远志,就是精神。通俗地说,就是理想。很可惜,这正 是今人最缺失的东西 文人登髙,如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 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又称“一浇 胸中块垒”。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 每个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样,或者说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 登一座山峰,写出来的诗句之意味也会相去千里。 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 成仙得道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 苍天相近的地方。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孔子曰: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这说的是“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 夫’!”这是在说“远”。某种意义上,高是空间的概念,远是时间的概念,但 这两种维度又不是确指的,因为君子的“怀抱”无时无刻不在胸中运动变化,好 比道家修炼的内气,大象无形。钟子期听俞伯牙抚琴,他听得出伯牙的志趣,就 说“巍巍乎若泰山”,又说“洋洋乎若流水”。高山流水,其实分别是伯牙胸中 逸气的不同表现形式,凝止团聚,则冲霄而为山;顺势发散,则奔腾而为水。琴 家没有这份逸气,想弹奏好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 《论语》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平。”所以 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便能自心底激发出这份远志和胸襟。 明末清初之际的一代大儒顾炎武,在明亡后联合傅山、屈大均等爱国志士僻处山、 陕之间,以图恢复大业。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送别,相对把盏,就在青山之巅, 远眺大好河山,众人百感交集,泪眼潸然。有人开始借酒浇愁,有人开始埋头抚 琴,有人开始痛吟诗篇。顾炎武听罢,徐徐起身,振衣而立,与之相和:一雁孤 飞日,关河万里秋。正是“关河万里秋”!力挽狂澜的志士纵然势单力薄,回天 乏术,但毕竟“德不孤”,毕竟有这些个战友在,相互砥砺,与子同仇。事虽未 成,其心其举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一这便是儒家 入世之“登髙”的价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帜,奋扬于巍巍之山 颠。 (摘编自沐斋《登高》) 1.下列关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明清时期,制砚融雕刻、书画、文学为一体,从实用性向收藏观赏性 飞跃,形制和题材趋向多样化,这种独特的风格一直延续到民国。 D.因其悠久的历史、天赋的石材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易砚在中国独树一 帜,目前,已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1.B 2.D 3.D 平顶山市期末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中国人自 古崇尚登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 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 木萧萧。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凡人视野有限,所 以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唯一和今人的大概不同是,古人登高,不是 为了观景,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一展胸襟。所 谓胸襟,就是怀抱,就是远志,就是精神。通俗地说,就是理想。很可惜,这正 是今人最缺失的东西. 文人登高,如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 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又称“一浇 胸中块垒”。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 每个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样,或者说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 登一座山峰,写出来的诗句之意味也会相去千里。 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 成仙得道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 苍天相近的地方。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孔子曰: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这说的是“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 夫’!”这是在说“远”。某种意义上,高是空间的概念,远是时间的概念,但 这两种维度又不是确指的,因为君子的“怀抱”无时无刻不在胸中运动变化,好 比道家修炼的内气,大象无形。钟子期听俞伯牙抚琴,他听得出伯牙的志趣,就 说“巍巍乎若泰山”,又说“洋洋乎若流水”。高山流水,其实分别是伯牙胸中 逸气的不同表现形式,凝止团聚,则冲霄而为山;顺势发散,则奔腾而为水。琴 家没有这份逸气,想弹奏好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 《论语》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平。”所以 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便能自心底激发出这份远志和胸襟。 明末清初之际的一代大儒顾炎武,在明亡后联合傅山、屈大均等爱国志士僻处山、 陕之间,以图恢复大业。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送别,相对把盏,就在青山之巅, 远眺大好河山,众人百感交集,泪眼潸然。有人开始借酒浇愁,有人开始埋头抚 琴,有人开始痛吟诗篇。顾炎武听罢,徐徐起身,振衣而立,与之相和:一雁孤 飞日,关河万里秋。正是“关河万里秋”!力挽狂澜的志士纵然势单力薄,回天 乏术,但毕竟“德不孤”,毕竟有这些个战友在,相互砥砺,与子同仇。事虽未 成,其心其举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便是儒家 入世之“登高”的价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帜,奋扬于巍巍之山 巅。 (摘编自沐斋《登高》) 1.下列关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诗词里流传下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 四季的终始,说明了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 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萧萧,这些都是古代文人流传 下来的诗句中描写登高时所见的不同的景色。 C.由于人的视野有限,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所以古人的登 高,也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 D.文人登高,是想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 的抒发和共鸣,如同好汉饮酒“一浇胸中块垒”一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人同登一座山峰,所写的诗句意味相差很大,是由于每个人在登高 时所思所感不同,而这又与个人的身世、境遇、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 B.儒家的登高、道家的登髙和皇帝祭祀封禅的登髙,虽然目的不同,但 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在他们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 C.孔子所说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逝者如斯夫”这两句话, 概括了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前者指“高”,后者指“远”。 D.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其远志便能发自心底 这是因为儒家提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或为了某个节日,而是为了一展胸襟,古代 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自然就具有展示其胸襟,体现其怀抱的作用了。 B.钟子期用“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来形容伯牙抚琴的声 音,是听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气是通过不同的琴声表现出来的。 C.顾炎武联合爱国志士以图恢复大业,在和他的同志们告别时,相对把 盏,在青山之巅,远眺人好河山,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顾炎武和 他的同志其心其举与历代文人登高时一展胸襟所体现的价值是相同的。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3分)C(因果关系不当,古人登高的目的是为了一展胸襟。) 2.(3分)C(以偏概全。原文中这两句话是例证,而不是结论。) (3分)D(“相同的”有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 价值所在,与历代文人不尽相同。) 开封市一模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来看,当时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已形成,并成为中国后 世主要建筑形式。与世界许多古文明建筑不同,不是石建筑而是木建筑是中国建 筑一大特色,《诗经》中“如翚”“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木建筑颇 具规模,并具有审美功能。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本结构的特点,不以单 的独立建筑物为目标,而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接连和配合的群体建 筑为特征,重视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从发掘的极为片段的秦 始皇陵的兵马俑坑情况看,雄伟壮观:从陶俑的状貌直到建筑材料的坚实也无不 显示难以想象的宏大气魄
A.古诗词里流传下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 四季的终始,说明了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 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萧萧,这些都是古代文人流传 下来的诗句中描写登高时所见的不同的景色。 C.由于人的视野有限,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所以古人的登 高,也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 D.文人登高,是想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 一”的抒发和共鸣,如同好汉饮酒“一浇胸中块垒”一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人同登一座山峰,所写的诗句意味相差很大,是由于每个人在登高 时所思所感不同,而这又与个人的身世、境遇、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 B.儒家的登高、道家的登高和皇帝祭祀封禅的登高,虽然目的不同,但 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在他们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 C.孔子所说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逝者如斯夫”这两句话, 概括了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前者指“高”,后者指“远”。 D.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其远志便能发自心底, 这是因为儒家提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或为了某个节日,而是为了一展胸襟,古代 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自然就具有展示其胸襟,体现其怀抱的作用了。 B.钟子期用“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来形容伯牙抚琴的声 音,是听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气是通过不同的琴声表现出来的。 C.顾炎武联合爱国志士以图恢复大业,在和他的同志们告别时,相对把 盏,在青山之巅,远眺人好河山,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顾炎武和 他的同志其心其举与历代文人登高时一展胸襟所体现的价值是相同的。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1.(3 分)C(因果关系不当,古人登高的目的是为了一展胸襟。) 2.(3 分)C(以偏概全。原文中这两句话是例证,而不是结论。) 3.(3 分)D(“相同的”有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 价值所在,与历代文人不尽相同。) 开封市一模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来看,当时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已形成,并成为中国后 世主要建筑形式。与世界许多古文明建筑不同,不是石建筑而是木建筑是中国建 筑一大特色,《诗经》中“如翚”“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木建筑颇 具规模,并具有审美功能。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本结构的特点,不以单一 的独立建筑物为目标,而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接连和配合的群体建 筑为特征,重视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从发掘的极为片段的秦 始皇陵的兵马俑坑情况看,雄伟壮观;从陶俑的状貌直到建筑材料的坚实也无不 显示难以想象的宏大气魄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汉、唐、宋、明、清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 致的建筑美学风格,这个风格就是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中国建筑主要 是宫殿建筑,即供君主居住的场所,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房子”开始,祭拜神灵 即在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世间居住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 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更进一步发展了神人同在的倾向。 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 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庙宇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不是高耸入 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不是使人产生 某种恐惧感的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 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本质等等,构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中国建筑的平 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 适和与环境的和谐。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 程,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占着明显的优势,排斥了反理性的迷 狂意识,正是这种迷狂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基本特征。 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的严格对称结构上,展现严肃、方正、井井 有条的特点。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来,它确实相对低矮、平 淡,甚至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来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 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 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 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格。随着晚期封建社会中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 化,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 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山重 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 通过“借景”“虚实”等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表现了封建 后期文人士大夫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但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仍 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 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摘编自李泽厚《建筑艺术》) 1.下列对于中国建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的土木体制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形成,并且成为后世的主要建 筑形式;从秦到清一直保持、延续着一致的建筑艺术风格。 B.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特点,建筑材料暖和、坚实,建 筑物之间相互接连和配合,平面铺开,雄伟壮观 C.中国建筑的代表主要是君主居住的宫殿建筑,它威严庄重而高耸人云, 给人以神秘、超越世俗的巨大空间感受。 D.中国建筑以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为特征,表现了中 国人实用的、人世的、理智的、历史的生活意绪。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经》中“如翚”“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不仅说明当时木建筑具有 定的规模,而且表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B.中国建筑讲究对称,重视各个建筑物之间的有机安排,因此,虽然它 的风格严肃方正、缺少变化,但整体布局和谐统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汉、唐、宋、明、清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 致的建筑美学风格,这个风格就是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中国建筑主要 是宫殿建筑,即供君主居住的场所,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房子”开始,祭拜神灵 即在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世间居住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 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更进一步发展了神人同在的倾向。 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 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庙宇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不是高耸入 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不是使人产生 某种恐惧感的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 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本质等等,构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中国建筑的平 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 适和与环境的和谐。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 程,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占着明显的优势,排斥了反理性的迷 狂意识,正是这种迷狂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基本特征。 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的严格对称结构上,展现严肃、方正、井井 有条的特点。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来,它确实相对低矮、平 淡,甚至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来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 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 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 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格。随着晚期封建社会中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 化,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 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山重 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 通过“借景”“虚实”等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表现了封建 后期文人士大夫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但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仍 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 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摘编自李泽厚《建筑艺术》) 1.下列对于中国建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的土木体制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形成,并且成为后世的主要建 筑形式;从秦到清一直保持、延续着一致的建筑艺术风格。 B.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特点,建筑材料暖和、坚实,建 筑物之间相互接连和配合,平面铺开,雄伟壮观。 C.中国建筑的代表主要是君主居住的宫殿建筑,它威严庄重而高耸人云, 给人以神秘、超越世俗的巨大空间感受。 D.中国建筑以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为特征,表现了中 国人实用的、人世的、理智的、历史的生活意绪。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经》中“如翚”“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不仅说明当时木建筑具有 一定的规模,而且表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B.中国建筑讲究对称,重视各个建筑物之间的有机安排,因此,虽然它 的风格严肃方正、缺少变化,但整体布局和谐统一
C.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能使人在游历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与 环境的和谐,这是中国建筑理性精神的很好体现。 D.新石器时代,人们祭拜神灵就在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场所;儒学替 代宗教后,神人同在的倾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以逶迤交错、气势雄浑的建筑群取胜,基督教、伊斯兰教建 筑则以孤立高耸、出世脱俗的单个建筑见长,二者各具特色 B.封建社会晚期,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的建筑出现了,打破了以前建 筑的严格对称性,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生活、意识形态的变化。 C.“借景”“虚实”等方式把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表明了 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逐渐取代充满理性精神的美学思想 D.以阴冷的石头、空旷的空间等体现出的反理性迷狂意识是西方宗教建 筑的审美特征,这与中国建筑的审美观念有很大不同 (9分,每小题3分) 1C(“高管入云,,甜越世理解有议 2B(“块少变化”分析有误) 表明了更为自由的天理念逐渐取代充置性神的关学思想”分折有误 河南师大附中期末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它们不朽,无非是说它们比一般文学作品 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真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拿屈原的作品来说, 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得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 他们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红 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五四” 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 比例显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讯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作“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远距离 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间设有接 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 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之处,也有与今人不同之处。世代相去越远,古今 人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我 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 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 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 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 增益的结果。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当时流行的天 人感应、阴阳五行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 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 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独尊的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
C.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能使人在游历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与 环境的和谐,这是中国建筑理性精神的很好体现。 D.新石器时代,人们祭拜神灵就在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场所;儒学替 代宗教后,神人同在的倾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以逶迤交错、气势雄浑的建筑群取胜,基督教、伊斯兰教建 筑则以孤立高耸、出世脱俗的单个建筑见长,二者各具特色。 B.封建社会晚期,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的建筑出现了,打破了以前建 筑的严格对称性,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生活、意识形态的变化。 C.“借景”“虚实”等方式把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表明了 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逐渐取代充满理性精神的美学思想。 D.以阴冷的石头、空旷的空间等体现出的反理性迷狂意识是西方宗教建 筑的审美特征,这与中国建筑的审美观念有很大不同。 河南师大附中期末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它们不朽,无非是说它们比一般文学作品 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真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拿屈原的作品来说, 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得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 他们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红 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五四” 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 比例显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讯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作“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远距离 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间设有接 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 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之处,也有与今人不同之处。世代相去越远,古今 人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我 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 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 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 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 增益的结果。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当时流行的天 人感应、阴阳五行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 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 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独尊的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
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 形成了儒教经学。为了壮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而 丰富了儒家经学 经典文句是凝固的。他的影响会随着时易世变而衰减,但对经典的解释却可 以随时改变、充实,使他免于衰减,记载孔子言行的可靠经典是《论语》,这部 书不过一万多字,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来自各家的解释、阐发。朱熹的《四书集 注》就经常用注释的形式来崇高、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 不得不抬出孔子作为招牌,以述为作,是古代学者通用的办法。辨明这个事实, 就不难看清董仲舒的孔子是汉代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宋代的孔子。“五四”时 期提出“打倒孔家店”,要打倒的不是鲁国的孔丘,而是经过朱熹改造的巩固封 建社会的儒教。长久不衰的不只是孔子一家,道家老子也活了两千多年。道家老 子也是一个招牌。 摘编自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命》) 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一项是( A.《诗经》、《楚辞》虽然被人们称为不朽的作品,但在事实上它们只是比 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存世的时间更加长久一些罢了。 B.屈原的作品可以使汉初的贾谊感动得痛哭流涕,但是无法使今天的青年有 同样深切的感受,尽管这个青年可能也有痛苦的遭遇。 C.“五四”时期,《红楼梦》在青年男女知识分子当中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但是现在,《红楼梦》在青年中的影响则要小得多 D.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 同,时代距离越远,古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2.下列关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虽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影响,但是实际上按“文化影响衰减”的 说法来看,单凭孔子思想自身,影响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小。 B.孔子的思想在秦汉之际出现了衰减,西汉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 阳五行学说加进孔子思想中,使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 C.魏晋隋唐时期孔子思想出现了第二次衰减,宋朝的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了儒 教,并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D.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一书中,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 造成深远的影响,造成深远影响的主要是后代各家的解释和阐发。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我们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时候,是把董仲舒、朱熹等人的思 想影响也一起考虑在内而这样说的 B.中国哲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样长 寿,当然道家思想中也同样存在着后人的接力作用。 C.以述为作,就是通过注解古代经典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获得权威性 的理论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一书就采用了这种办法。 D.有人说,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 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 1.D【解析】D项是解释文化影响衰减现象出现的原因。 2.D【解析】《论语》可靠地记载了孔子的言行,"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错 3.D【解析】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中有保守的思想
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 形成了儒教经学。为了壮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而 丰富了儒家经学。 经典文句是凝固的。他的影响会随着时易世变而衰减,但对经典的解释却可 以随时改变、充实,使他免于衰减,记载孔子言行的可靠经典是《论语》,这部 书不过一万多字,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来自各家的解释、阐发。朱熹的《四书集 注》就经常用注释的形式来崇高、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 不得不抬出孔子作为招牌,以述为作,是古代学者通用的办法。辨明这个事实, 就不难看清董仲舒的孔子是汉代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宋代的孔子。“五四”时 期提出“打倒孔家店”,要打倒的不是鲁国的孔丘,而是经过朱熹改造的巩固封 建社会的儒教。长久不衰的不只是孔子一家,道家老子也活了两千多年。道家老 子也是一个招牌。 (摘编自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命》) 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一项是( ) A .《诗经》、《楚辞》虽然被人们称为不朽的作品,但在事实上它们只是比 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存世的时间更加长久一些罢了。 B .屈原的作品可以使汉初的贾谊感动得痛哭流涕,但是无法使今天的青年有 同样深切的感受,尽管这个青年可能也有痛苦的遭遇。 C.“五四”时期,《红楼梦》在青年男女知识分子当中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但是现在,《红楼梦》在青年中的影响则要小得多。 D.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 同,时代距离越远,古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2.下列关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虽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影响,但是实际上按“文化影响衰减”的 说法来看,单凭孔子思想自身,影响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小。 B.孔子的思想在秦汉之际出现了衰减,西汉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 阳五行学说加进孔子思想中,使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 C.魏晋隋唐时期孔子思想出现了第二次衰减,宋朝的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了儒 教,并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D.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一书中,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 造成深远的影响,造成深远影响的主要是后代各家的解释和阐发。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当我们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时候,是把董仲舒、朱熹等人的思 想影响也一起考虑在内而这样说的。 B.中国哲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样长 寿,当然道家思想中也同样存在着后人的接力作用。 C.以述为作,就是通过注解古代经典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获得权威性 的理论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一书就采用了这种办法。 D.有人说,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 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 1.D【解析】D 项是解释文化影响衰减现象出现的原因。 2.D【解析】《论语》可靠地记载了孔子的言行, "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错。 3.D【解析】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中有保守的思想
许昌市五校第三次联考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冯友兰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 有联系。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 联系。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字,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 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 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 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 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 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 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 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 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 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 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 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 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 什么简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 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 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 都充满比喻例证。这是很明显的。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 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 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 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 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 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 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 有说的。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 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 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 意而忘言。”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 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 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 都给丢掉了。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暗示才耐人寻味。你可以把你从《老 子》中发现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新书。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
许昌市五校第三次联考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冯友兰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 有联系。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 联系。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字,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 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 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 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 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 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 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 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 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 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 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 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 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 什么简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 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 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 都充满比喻例证。这是很明显的。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 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 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 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 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 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 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 有说的。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 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 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 意而忘言。”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 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 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 都给丢掉了。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暗示才耐人寻味。你可以把你从《老 子》中发现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新书。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
部新书。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 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 1.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他不只是一人 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也是可以预料的。 B.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而是 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 C.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用名言 隽语,比喻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 D.《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 像西方哲学著作中的推理论证那样有密切联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诗意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让人领会。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 方式,比如名言隽语和比喻论证,正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 B.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中国哲学家的 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暗示极为丰富,读者才能读出更多的新意。 C.照中国的传统,好诗之所以“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因为聪明的读者能发掘出 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 D.中国艺术的思想,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所独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 的方式就体现了这种理想,《老子》堪称范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理想,但从根本上说 还是由中国哲学自身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B.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言意关系的独特认识,那 就是为语言难以直接、完全地呈现思想。 C.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 读者所发现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 D.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 思想无法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 【答案】B【解析】B项依据原文缺少前提条件限定“照中国的传统”。以偏 概全 2.【答案】C【解析】C项因果倒置,依据原文第五段可知。, 3.【答案】D【解析】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但并不意味着对 语言作用的排斥,原文也无此表述,从文章倒数第二段“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 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等语句也可以看出D项表述的不妥 豫南九校12月联考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世纪现实主义电影的三重景观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从过去五年来中国大陆电影创作来看,称得上具备现实主义 范式内涵的影片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从被刻画的当代社会现实的平常层面到 奇崛层面的逻辑结构去归纳,可看到如下三个层面:一是回到个体日常生活流, 二是个体日常生活困境及其诗意抚慰,三是社会生活奇观的刻画。从这点上说 新世纪现实主义电影呈现出三重景观
一部新书。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 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 1.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他不只是一人 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也是可以预料的。 B.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而是 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 C.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用名言 隽语,比喻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 D.《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 像西方哲学著作中的推理论证那样有密切联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诗意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让人领会。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 方式,比如名言隽语和比喻论证,正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 B.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中国哲学家的 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暗示极为丰富,读者才能读出更多的新意。 C.照中国的传统,好诗之所以“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因为聪明的读者能发掘出 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 D.中国艺术的思想,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所独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 的方式就体现了这种理想,《老子》堪称范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理想,但从根本上说 还是由中国哲学自身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B.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言意关系的独特认识,那 就是为语言难以直接、完全地呈现思想。 C.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 读者所发现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 D.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 思想无法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 1. 【答案】B【解析】B 项依据原文缺少前提条件限定“照中国的传统”。以偏 概全。 2. 【答案】C【解析】C 项因果倒置,依据原文第五段可知。, 3. 【答案】D【解析】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但并不意味着对 语言作用的排斥,原文也无此表述,从文章倒数第二段“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 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等语句也可以看出 D 项表述的不妥。 豫南九校 12 月联考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新世纪现实主义电影的三重景观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从过去五年来中国大陆电影创作来看,称得上具备现实主义 范式内涵的影片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从被刻画的当代社会现实的平常层面到 奇崛层面的逻辑结构去归纳,可看到如下三个层面:一是回到个体日常生活流, 二是个体日常生活困境及其诗意抚慰,三是社会生活奇观的刻画。从这点上说, 新世纪现实主义电影呈现出三重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