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基础知识(一)答案 1.C(A.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语境不当,应为 比比皆是”。 B.不为已甚:不干太过分的事,多指对人的责备和惩罚适可而止。感情 色彩不当。 C.姑妄言之:姑且说说(对于自己深信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时常用此 语以示保留) D.休养生息:指在国家大动荡或大变革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 发展生产,恢复元气。适用对象不当。) 2.C(A.“出现”与“不断走高的趋势”搭配不当,“出现”应改为“出 现的频率”;B.杂糅,把“造成的”去掉;D.递进关系不成立,应该把两个分 句调换位置。) 3.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衔接点:④“不仅是 因为”;②“更重要的还在于”“人道主义精神”;①“这种精神”;⑥“它” ③“用……表达出来 打动……读者 B解析:A.捶胸顿足:捶:敲打;顿:跺。敲胸口,跺双脚。形容非常 懊丧,或非常悲痛。B.翩若惊鸿:比喻美女的体态轻盈。C.丝丝入扣:比喻文 章和艺术表演做得十分细腻准确。D.挥洒自如:形容画画、写字、作文,运笔能 随心所欲。 5.B解析:解答病句辨识题,最基本也最常用的方法是分析句子结构。题 中,A项搭配不当,“解决和改善”于“困难……问题”不搭配。C项缺宾语, 应在“1.9万公里”后加“目标”之类的词语。D项语义重复,“超过”和“以 上”应删去一个。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C(本段内容围绕“教育顺应人的天性”,谈及了三个教育家的观点。④句中 的“就”字与给出的开头衔接最为自然顺畅,②句中“更”字与④句构成递进关 系,①句“也”字说明它应该在④②句之后,③⑤⑥句都是在解释夸美纽斯的观 点,③句是①句“教育应该考虑儿童的性格和年龄特征”的原因,应紧随其后, ⑥句中“他们”指的是③句中的“这些人”所以应在③句之后,⑤句是前面内容 的补充,应放在最后。)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 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 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任末十四岁,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与险阻(去寻师 他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去获得成就呢?”有时他在竹林树林附 近,编扎茅草成为小屋,削荆条作为笔,刻出树汁作为墨;晚上在月亮星光(下 读书),黑夜便点燃捆扎的麻蒿来照亮自己(读书)。看书有体会时,(把心得) 写在衣裳上,用来记录那些体会。学生们羡慕他勤奋学习,轮流把干净的衣服跟 他交换(以便看到他写的心得)。(任末)只读儒家圣人的著作。(他)临死时 告诫说:“人(应该)爱好学习,就算死了也仍然像活着:不肯学习的人虽然活 着,也不过叫做活着的死人罢了
1 高二语文基础知识(一)答案 1.C(A.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语境不当,应为 “比比皆是”。 B.不为已甚:不干太过分的事,多指对人的责备和惩罚适可而止。感情 色彩不当。 C.姑妄言之:姑且说说(对于自己深信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时常用此 语以示保留)。 D.休养生息:指在国家大动荡或大变革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 发展生产,恢复元气。适用对象不当。) 2.C(A.“出现”与“不断走高的趋势”搭配不当,“出现”应改为“出 现的频率”;B.杂糅,把“造成的”去掉;D.递进关系不成立,应该把两个分 句调换位置。) 3. 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衔接点:④“不仅是 因为”;②“更重要的还在于”“人道主义精神”;①“这种精神”;⑥“它”; ③“用……表达出来”;⑤“打动……读者”。 4.B 解析:A.捶胸顿足:捶:敲打;顿:跺。敲胸口,跺双脚。形容非常 懊丧,或非常悲痛。B. 翩若惊鸿:比喻美女的体态轻盈。C.丝丝入扣:比喻文 章和艺术表演做得十分细腻准确。D.挥洒自如:形容画画、写字、作文,运笔能 随心所欲。 5.B 解析:解答病句辨识题,最基本也最常用的方法是分析句子结构。题 中,A 项搭配不当,“解决和改善”于“困难……问题”不搭配。C 项缺宾语, 应在“1.9 万公里”后加“目标”之类的词语。D 项语义重复,“超过”和“以 上”应删去一个。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6.C(本段内容围绕“教育顺应人的天性”,谈及了三个教育家的观点。④句中 的“就”字与给出的开头衔接最为自然顺畅,②句中“更”字与④句构成递进关 系,①句“也”字说明它应该在④②句之后,③⑤⑥句都是在解释夸美纽斯的观 点,③句是①句“教育应该考虑儿童的性格和年龄特征”的原因,应紧随其后, ⑥句中“他们”指的是③句中的“这些人”所以应在③句之后,⑤句是前面内容 的补充,应放在最后。)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 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 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任末十四岁,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与险阻(去寻师)。 他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去获得成就呢?”有时他在竹林树林附 近,编扎茅草成为小屋,削荆条作为笔,刻出树汁作为墨;晚上在月亮星光(下 读书),黑夜便点燃捆扎的麻蒿来照亮自己(读书)。看书有体会时,(把心得) 写在衣裳上,用来记录那些体会。学生们羡慕他勤奋学习,轮流把干净的衣服跟 他交换(以便看到他写的心得)。(任末)只读儒家圣人的著作。(他)临死时 告诫说:“人(应该)爱好学习,就算死了也仍然像活着;不肯学习的人虽然活 着,也不过叫做活着的死人罢了
高二语文基础知识(二)答案 1.A(A解衣推食: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 容对人热情关怀。B目迷五色:形容颜色又杂又多,因而看不清楚。比喻事物错 综复杂,分辨不清。C谈笑自若:说说笑笑,跟平常一样,多指在紧张或危急的 情况下。D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含 贬义)。 2.B(A项,语序不当,应将“基本达成一致”和“签署了备忘录”调换位置;C 项表意不明,应将“和”改为“特别是”,加以强调;D项,成分残缺,在“交 通”之后加“问题”) 3.(根据①②③④⑤⑥句的句意可知,①③④应为一组,②⑤⑥应为一组;然后 分析各组内的句意,可知两组应分别排为①③④或③④①,②⑥⑤;最后分析组 间关系,可知应排列为①③④②⑥⑤或④①②⑥⑤。) 4.(A“一字千金”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此处对象使用错误。B“挟山超 海”,“挟泰山超北海”的省略语,比喻做根本办不到的事。此处望文生义。C“瞻 前顾后”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也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D“气冲霄 汉”形容大无畏的精神和气概,褒义,用于此感情色彩不当。) 5.(A.“保定和省会部分地区”表意不明,另外关联词“虽然”应放到主语之后; B.因承前省略而导致的偷换主语;C.主客体颠倒) 6.(引起一一观点〈少数人一一多数人〉一一证明〈引用1-一引用2——例证)) 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 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 雨者时之余也 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 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 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 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2 高二语文基础知识(二)答案 1. A(A 解衣推食: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 容对人热情关怀。B 目迷五色:形容颜色又杂又多,因而看不清楚。比喻事物错 综复杂,分辨不清。C 谈笑自若:说说笑笑,跟平常一样,多指在紧张或危急的 情况下。D 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含 贬义﹞。) 2.B(A 项,语序不当,应将“基本达成一致”和“签署了备忘录”调换位置;C 项表意不明,应将“和”改为“特别是”,加以强调;D 项,成分残缺,在“交 通”之后加“问题”) 3.(根据①②③④⑤⑥句的句意可知,①③④应为一组,②⑤⑥应为一组;然后 分析各组内的句意,可知两组应分别排为①③④或③④①,②⑥⑤;最后分析组 间关系,可知应排列为①③④②⑥⑤或③④①②⑥⑤。) 4.(A “一字千金”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此处对象使用错误。B“挟山超 海”,“挟泰山超北海”的省略语,比喻做根本办不到的事。此处望文生义。C“瞻 前顾后”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也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D“气冲霄 汉”形容大无畏的精神和气概,褒义,用于此感情色彩不当。) 5.(A.“保定和省会部分地区”表意不明,另外关联词“虽然”应放到主语之后; B.因承前省略而导致的偷换主语;C.主客体颠倒) 6.(引起——观点〈少数人——多数人〉——证明〈引用 1——引用 2——例证〉) 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 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 雨者时之余也 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 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 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 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高二语文基础知识(三)答案 1.C(A.不孚众望:未能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原文应是“不负众望”;B.对 象误用。笔走龙蛇,比喻书法笔势雄健有力,搭配对象是书法笔力。C.一言九 鼎:说话有分量;D.罄竹难书:比喻罪恶很多,难以说完,贬义词。) 2.D(A.句式杂糅,或者“无论是……还是……”,或者“从……到……”③B.“涉 及”的“及”与“到”语意重复。C.暗换主语造成主语残缺。D.此句没有双起 单承的错误,“满意度”已经包含了满意和不满意两个方面。) 3.D(③现象一—⑥①④②⑤感想;⑥引起,①④为皇帝方面,②为富翁方面 ⑤收束。) (③衔接首句“玩耍”,⑥承启过渡,①④为皇帝方面,②为富翁方面,⑤与后 文衔接紧密。 4.C【解析】A层:重复;穷:尽。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B缄:封。 在他嘴上贴了三张封条。形容说话谨慎。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C指 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D盘:盘曲;错:交错;节:枝节。树木的根枝盘旋 交错。比喻事情纷难复杂。 5.C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为“掌握和突破”;B项,句式杂糅,“围绕” 和“为主题”删掉一个;D项,成分残缺,缺主语,应去掉“随着”或“使”。 6.B解析:本语段阐述“国学”的定义和依此涵盖的范围。③④句先从正反方 面限定“国学”的范围,③“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与前句“我国传统的学术文 化”相呼应;②句用“只要……就……”的句式紧承“这样理解”,⑤句举例说 明:①句中的“凡是”紧承前句的“依此类推”并和后句的“包罗万象”相呼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 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菜,看见地上有一片黄金,管宁挥锄不停,和看到瓦 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他们又曾经同坐在一张席上 读书,有个坐着华贵车辆的官员从门前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 书出去观看。管宁割断席子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3 高二语文基础知识(三)答案 1.C(A.不孚众望:未能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原文应是“不负众望”;B.对 象误用。笔走龙蛇,比喻书法笔势雄健有力,搭配对象是书法笔力。C.一言九 鼎:说话有分量;D.罄竹难书:比喻罪恶很多,难以说完,贬义词。) 2.D(A.句式杂糅,或者“无论是……还是……”,或者“从……到……”。B.“涉 及”的“及”与“到”语意重复。C.暗换主语造成主语残缺。D.此句没有双起 单承的错误,“满意度”已经包含了满意和不满意两个方面。) 3.D(③现象——⑥①④②⑤感想;⑥引起,①④为皇帝方面,②为富翁方面, ⑤收束。) (③衔接首句“玩耍”,⑥承启过渡,①④为皇帝方面,②为富翁方面,⑤与后 文衔接紧密。 4.C 【解析】A 层:重复;穷:尽。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B 缄:封。 在他嘴上贴了三张封条。形容说话谨慎。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C 指 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D 盘:盘曲;错:交错;节:枝节。树木的根枝盘旋 交错。比喻事情纷难复杂。 5.C 解析:A 项,语序不当,应为“掌握和突破”;B 项,句式杂糅,“围绕” 和“为主题”删掉一个;D 项,成分残缺,缺主语,应去掉“随着”或“使”。 6.B 解析:本语段阐述“国学”的定义和依此涵盖的范围。③④句先从正反方 面限定“国学”的范围,③“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与前句“我国传统的学术文 化”相呼应;②句用“只要……就……”的句式紧承“这样理解”,⑤句举例说 明;①句中的“凡是”紧承前句的“依此类推”并和后句的“包罗万象”相呼 应。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 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菜,看见地上有一片黄金,管宁挥锄不停,和看到瓦 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他们又曾经同坐在一张席上 读书,有个坐着华贵车辆的官员从门前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 书出去观看。管宁割断席子分开坐,说:“ 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高二语文基础知识(四)答案 1.答案:B 解析:差强人意,大体上能使人满意,勉强还行,容易 被错误理解成“表现很差”。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那个人明白,形容蛮横或 固执。形容人不讲道理,此处应用“不可思议”或“不可理解”;大动干戈:原 指大规模地进行战争。现比喻兴师动众大张声势地行事。纲举目张:比喻抓住事 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文章条理分明 2.答案:B解析:A赘余,“悬殊”即是“相差很远”,C关联词位置 不当,将“虽然”放在“许多人”之后;D搭配不当或成份残缺,“不利于营造 遵纪守法的社会”后面加“氛围 3.答案:D解析:“太急切表现”和“太过于胆怯”分别引领着三句话 可以肯定,另外两个“就”领的句子应该放在相对应的位置,最后是两种不同的 性格缺陷导致的不良后果 4.D.金刚怒目:形容面目凶恶。(A昭然若揭:像举着太阳、月亮走路那样明 显。后用它指真相或含义非常明显,显而易见。多形容不好的事情。B行云 流水:多比喻文章、歌唱等自然不拘泥。用在这里指岁月的流逝是不合适的, 属于使用对象错误。C一言九鼎:形容说话很有分量,很有作用。不能说很 有信用。属于语境误用) 5.B.(A“贪污国家下拨的抗旱专款和希望工程捐款220余万元”歧义。C句 式杂糅,“从……为出发点”,可把“从”改为“以”。D关联词语使用错 误,“不但…而且……”,应改为“虽然…但是……”。) 6.B.这段话是围绕“历史上的扬州”展开的,②是时间状语放在最前面,③是 总括性的话放在最后,然后根据“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和“总能顽强地 恢复生气”判断可分为⑤⑥和①④两类,再根据关联词确定⑤在⑥前,①在 ④前。 答案(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 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 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 大觉非也 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 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 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 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 处理事情只有烦恼。’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4 高二语文基础知识(四)答案 1. 答案:B 解析:差强人意,大体上能使人满意,勉强还行,容易 被错误理解成“表现很差”。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那个人明白,形容蛮横或 固执。形容人不讲道理,此处应用“不可思议”或“不可理解”;大动干戈:原 指大规模地进行战争。现比喻兴师动众大张声势地行事。纲举目张:比喻抓住事 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文章条理分明。 2. 答案:B 解析:A 赘余,“悬殊”即是“相差很远”,C 关联词位置 不当,将“虽然”放在“许多人”之后;D 搭配不当或成份残缺,“不利于营造 遵纪守法的社会”后面加“氛围”。 3. 答案:D 解析:“太急切表现”和“太过于胆怯”分别引领着三句话, 可以肯定,另外两个“就”领的句子应该放在相对应的位置,最后是两种不同的 性格缺陷导致的不良后果。 4.D.金刚怒目:形容面目凶恶。(A 昭然若揭:像举着太阳、月亮走路那样明 显。后用它指真相或含义非常明显,显而易见。多形容不好的事情。B 行云 流水:多比喻文章、歌唱等自然不拘泥。用在这里指岁月的流逝是不合适的, 属于使用对象错误。C 一言九鼎:形容说话很有分量,很有作用。不能说很 有信用。属于语境误用) 5.B.( A“贪污国家下拨的抗旱专款和希望工程捐款 220 余万元”歧义。C 句 式杂糅,“从……为出发点”,可把“从”改为“以”。D 关联词语使用错 误,“不但……而且……”,应改为“虽然……但是……”。) 6.B.这段话是围绕“历史上的扬州”展开的,②是时间状语放在最前面,③是 总括性的话放在最后,然后根据“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和“总能顽强地 恢复生气”判断可分为⑤⑥和①④两类,再根据关联词确定⑤在⑥前,①在 ④前。 答案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 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 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 大觉非也 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 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 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 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 处理事情只有烦恼。’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