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 广州中医药大学内科教研室 傅志慧
中 风 病 广州中医药大学内科教研室 傅志慧
教学要求: 1熟记中风的病名概念证侯特征 2理解中风的病因病机。 3掌握中风的诊断鉴别诊断,辩证要点 及各证型的辨治
教学要求: 1 .熟记中风的病名概念,证侯特征。 2.理解中风的病因病机。 3.掌握中风的诊断,鉴别诊断,辩证要点 及各证型的辩治
病名概念: 中风是由于阴阳失调, 水 气血逆乱,使风、火、痰、瘀 痹阻脑脉或血溢脑脉之外 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偏身麻木或不经昏 仆而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又 名“卒中
病名概念: 中风是由于阴阳失调, 气血逆乱,使风、火、痰、瘀 痹阻脑脉或血溢脑脉之外。 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偏身麻木或不经昏 仆而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又 名“卒中
源流 1、《内经》对中风的病因和临床 表现论述: 昏迷期:仆击、大厥、薄厥。 半身不遂期:偏枯、偏风、痱风。 《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 走于上,则为大厥 厥则暴死,气复返 则生,不返则死
源流: 1、《内经》对中风的病因和临床 表现论述: 昏迷期:仆击、大厥、薄厥。 半身不遂期:偏枯、偏风、痱风。 《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 走于上,则为大厥, 厥则暴死,气复返 则生,不返则死。
素问,生气通天论》N阳气者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 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素问通评虚实论》 仆击、偏枯.…肥贵人 则膏梁之疾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 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 《素问·通评虚实论》 “仆击、偏枯……肥贵人 则膏粱之疾也。
2、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 节病脉证并治》首创中风的病名 及临证分类法,“邪在于络,肌 肤不仁:郛在于经。即重不胜:鄂 入于腑,即不识人 鄂入于脏,舌即难 言,口吐涎 99
2、张仲景 《金匮要略.中风历 节病脉证并治》 首创中风的病名 及临证分类法, “邪在于络, 肌 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 入于腑, 即不识人; 邪入于脏,舌即难 言,口吐涎。
3、“唐宋”年代是对病因重新 认识的分水岭 唐宋以前:认为“正虛郛中”以 外风立论 唐宋以后:以“内风”立论。 金元:刘河间:“心火暴甚” 李东垣:“正气自虚” 朱丹溪:“湿痰生热” 王履:“真中风”、“类中 风
3、 “唐宋”年代是对病因重新 认识的分水岭 唐宋以前:认为“正虚邪中”以 外风立论。 唐宋以后:以“内风”立论。 金元:刘河间:“心火暴甚” 李东垣:“正气自虚” 朱丹溪:“湿痰生热” 王 履:“真中风” 、 “类中 风
明代:张景岳:“內伤积损” 李中梓:“闭证、脱证” 清代:叶天士:“肝阳化风” 王清任:“气虚血瘀”创 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 晚清: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 中西贯通,认识到中风是因年老 体衰。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充 犯脑
明代:张景岳:“内伤积损” 李中梓:“闭证、脱证” 清代:叶天士:“肝阳化风” 王清任:“气虚血瘀”创 立 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 。 晚清: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 中西贯通,认识到中风是因年老 体衰,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充 犯脑
范围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缺血类 急性 脑血栓形成 脑血管病 脑栓塞 出血类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范围 急性 脑血管病 缺血类 出血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证候特征】 主症:神昏、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言语謇涩或不语 偏身麻木 十昏、瘫、嗝、謇、麻 兼症:头痛、呕吐 烦躁、抽搐、痰多 呃逆、二便失禁或 不通
主症:神昏、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言语謇涩或不语、 偏身麻木。 兼症:头痛、呕吐、 烦躁、抽搐、痰多、 呃逆、二便失禁或 不通。 【证候特征】 昏、瘫、喎、謇、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