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过万重山漫想》。 、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游记散文。本文重在抒怀,通过记游三峡过程中所想,讴歌知难而 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伟大的业绩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课内自读课。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训练 主要靠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来完成教学任务。本课的教学,有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整体 阅读能力,为接受性阅读的第二板块也就是第三单元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基础,培养能力,突出重点,不仅如此, 还要注重思想品德的教育,因此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词语:夔门、皱侧、摧山坼地等。2)理清文章思路,进而准确把握 文章主旨。2、能力目标:1)学会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之一——寻找关键语句 品味语言,理解关键语句的意思。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四) 教学重点与难点: 这篇散文文质兼美,知识内涵相当丰富。无论是它深刻的立意,还是形象的语言:无论是布 局谋篇,还是遣词造句:无论是从阅读角度,还是从写作角度,供学生学习借鉴的知识很多, 难以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面面俱到。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单元重点确定了本课 的重点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进而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职高一年级的学生深入思考的阅读能力普遍较差,较难准确把握语句的深层意思及作用,需 要教师在这方面加以指导。因此确定难点 教学难点:学会寻找关键语句,体会关键语句的含义。 (四)教材处理:本课安排一节课,强调课前预习,主要是学生自学词语。课上以学生阅读 讨论、感悟为主,教师引导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运用 本课的教学,根据不同环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情境法 因地域的关系,学生对三峡景色缺少直观而形象的认识,如果直接进行阅读教学,较难与作 者形成认识和感受上的共鸣。所以运用多媒体,播放长江三峡的画面,创设情境,使学生仿 佛身临其境,以提高兴趣。 2、导学法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导为主,以导促学。而本课又是一篇课内自读课。 因此,在主要教学环节上采用本法,以启发性的问题来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学法指导 品味探究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深入分析语句的含义及意图。尤其是抓好文中的设问 句和议论句。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过万重山漫想》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过万重山漫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游记散文。本文重在抒怀,通过记游三峡过程中所想,讴歌知难而 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伟大的业绩。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课内自读课。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训练。 主要靠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来完成教学任务。本课的教学,有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整体 阅读能力,为接受性阅读的第二板块也就是第三单元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三) 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基础,培养能力,突出重点,不仅如此, 还要注重思想品德的教育,因此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词语:夔门、攲侧、摧山坼地等。2)理清文章思路,进而准确把握 文章主旨。2、能力目标:1)学会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之一——寻找关键语句。 2) 品味语言,理解关键语句的意思。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四) 教学重点与难点: 这篇散文文质兼美,知识内涵相当丰富。无论是它深刻的立意,还是形象的语言;无论是布 局谋篇,还是遣词造句;无论是从阅读角度,还是从写作角度,供学生学习借鉴的知识很多, 难以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面面俱到。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单元重点确定了本课 的重点。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进而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职高一年级的学生深入思考的阅读能力普遍较差,较难准确把握语句的深层意思及作用,需 要教师在这方面加以指导。因此确定难点。 教学难点:学会寻找关键语句,体会关键语句的含义。 (四)教材处理:本课安排一节课,强调课前预习,主要是学生自学词语。课上以学生阅读、 讨论、感悟为主,教师引导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教法运用 本课的教学,根据不同环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 情境法 因地域的关系,学生对三峡景色缺少直观而形象的认识,如果直接进行阅读教学,较难与作 者形成认识和感受上的共鸣。所以运用多媒体,播放长江三峡的画面,创设情境,使学生仿 佛身临其境,以提高兴趣。 2、导学法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导为主,以导促学。而本课又是一篇课内自读课。 因此,在主要教学环节上采用本法,以启发性的问题来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学法指导 品味探究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深入分析语句的含义及意图。尤其是抓好文中的设问 句和议论句。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播放三峡风光,配以《长江之歌》的音乐,学生在观赏风景、欣赏音 乐中开始本课的学习。 导语为:三峡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那里地势险峻,江流湍急,礁滩接踵,峰 插云天。美丽壮观的景色总能让人神采飞扬,神思飞越。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 墨客都曾被三峡美景所折服,留下许多动人的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 征老先生的一篇游记散文。 我设计这样一段导语的目的是:介绍三峡特点,配以画面,让学生在视觉、听觉 各方面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时候,由于影片播放时间较短,学生自然产生 种意犹未尽之感,已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解析标题,把握题眼 在板书课题时,我安排了一个小插曲,就是故意把标题写成 过三峡慢想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想看看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二是引导学生分析标题。引 导学生在辩论时说出两个标题的区别所在,以培养学生辨析能力。 学生分析标题时,可提示学生从词义、修辞角度入手。学生能说出“万重山”意为 万山重重,突出三峡的山势险峻特点,还暗引李白《朝辞白帝城》的诗句,标题 形象。这时让全班学生齐声背诵李白的原诗。这样,整个课堂充满了朗朗的读书 声,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 学生在分析漫想”一词时,可提示与漫步相比,并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出:漫想指 不受约束的畅想,是题眼 那么,作者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由这个问题来导入正文的学习。 (三)导学质疑,理清思路 1、教师提出问题,导读课文 这里,我设计了一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把握文章的内容 A、找出交代作者行踪的句子。B、找出文中所描写的三峡景色,并概括景色特 点。C、找出作者所漫想的内容,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D、说说作者游完 三峡的感受,可用原句来回答。E、思考作者漫想的线索。F、思考作者写本 文的用意 这些问题分为三个层次,前四个问题针对文章内容为第一层次,有助于学生把握 课文内容,第五个问题针对文章思路为第二层次,第六个问题针对文章主旨,需 要学生具备缜密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表达能力。 设计这些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带问题读课文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 质 2、讨论问题,生疑质疑。 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在读文的过程自然产生疑问,这时教师分组讨论,让学生提 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小组内解决,这样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师生交流,解疑 教师先以第三问题为切入点,与学生共同研究。主要理清作者漫想的内容,形成
上课伊始,播放三峡风光,配以《长江之歌》的音乐,学生在观赏风景、欣赏音 乐中开始本课的学习。 导语为:三峡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那里地势险峻,江流湍急,礁滩接踵,峰 插云天。美丽壮观的景色总能让人神采飞扬,神思飞越。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 墨客都曾被三峡美景所折服,留下许多动人的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 征老先生的一篇游记散文。 我设计这样一段导语的目的是:介绍三峡特点,配以画面,让学生在视觉、听觉 各方面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时候,由于影片播放时间较短,学生自然产生一 种意犹未尽之感,已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解析标题,把握题眼 在板书课题时,我安排了一个小插曲,就是故意把标题写成: 过三峡慢想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想看看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二是引导学生分析标题。引 导学生在辩论时说出两个标题的区别所在,以培养学生辨析能力。 学生分析标题时,可提示学生从词义、修辞角度入手。学生能说出“万重山”意为 万山重重,突出三峡的山势险峻特点,还暗引李白《朝辞白帝城》的诗句,标题 形象。这时让全班学生齐声背诵李白的原诗。这样,整个课堂充满了朗朗的读书 声,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 学生在分析“漫想”一词时,可提示与漫步相比,并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出:漫想指 不受约束的畅想,是题眼。 那么,作者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由这个问题来导入正文的学习。 (三)导学质疑,理清思路 1、教师提出问题,导读课文 这里,我设计了一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把握文章的内容。 A、找出交代作者行踪的句子。B、 找出文中所描写的三峡景色,并概括景色特 点。C、找出作者所漫想的内容,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D、说说作者游完 三峡的感受,可用原句来回答。E、 思考作者漫想的线索。F、 思考作者写本 文的用意。 这些问题分为三个层次,前四个问题针对文章内容为第一层次,有助于学生把握 课文内容,第五个问题针对文章思路为第二层次,第六个问题针对文章主旨,需 要学生具备缜密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表达能力。 设计这些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带问题读课文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 质。 2、讨论问题,生疑质疑。 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在读文的过程自然产生疑问,这时教师分组讨论,让学生提 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小组内解决,这样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师生交流,解疑 教师先以第三问题为切入点,与学生共同研究。主要理清作者漫想的内容,形成
板书中主体内容: 展开: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是谁? 时间:早 漫想延伸: 工具:陋 物质方面 压力:大 舆论方面 所想:少 认识方面 扩展:人类的历史:无数个第一个 未来人崇敬我们的精神 师生讨论问题,第一个学生回答时,教师大力表扬他第一个敢于回答问题,并号 召大家向他学习,同学们一定会积极思考,受表扬的学生也会更加努力,此时就 完成了情感目标。这样做课堂气氛会很活跃。 师生讨论完问题,可以让学生观察板书,浏览课文,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漫想的内 容是按什么顺序,有的学生就说按时间顺序,是从古代到远古,再到未来,真可 谓是“思前想后”。有的学生就说是逻辑顺序,先想“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再想 人类历史上的无数个第一个。 这样,师生讨论交流,已理清了本文的思路,突出了本课教学重点 (四)品味语言,探究主旨 1、教师出示第一张幻灯片,句子全是设问句 句一:“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4段) 句二:“既然有第一个,那么,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6段) 句三:“那个时期,穿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7段) 句四:“他站立独木船上,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9段) 我让学生观察这些句子的特点,想一想它们在课文中好处,如果删掉它们,好不 好。并让同桌讨论后发言。教师最后结合学生所说总结发言,要求学生今后阅读 课文时注意这种句子,抓好了这些关键语句,往往能理清文章思路。 2、出示第二张幻灯片,句子是文中的关键语句。 第一句: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 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 第二句: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 喜悦 引导学生从辨析标点符号的用法,谈到三峡在此处的深刻含义:人类生活中的艰 难险阻。接着让学生说出本句的表达方式,此时提示学生结合第二课《世间最美 的坟墓》所学方法思考:记叙类文体中的议论语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由此 让学生初步探究到本文的主旨:作者不仅想讴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而且讴歌 了所有像他一样的人,他们身上都有一种知难而进的精神 结合第二句中“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引导学生分析深层含义,自由发言。 此时交代本文的写作年代,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时代意义,再引导学生常常深入探究到本文的主旨:讴歌知
板书中主体内容: 展开: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是谁? 时间:早 漫想 延伸: 工具:陋 物质方面 压力:大 舆论方面 所想:少 认识方面 扩展:人类的历史:无数个第一个 未来人崇敬我们的精神 师生讨论问题,第一个学生回答时,教师大力表扬他第一个敢于回答问题,并号 召大家向他学习,同学们一定会积极思考,受表扬的学生也会更加努力,此时就 完成了情感目标。这样做课堂气氛会很活跃。 师生讨论完问题,可以让学生观察板书,浏览课文,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漫想的内 容是按什么顺序,有的学生就说按时间顺序,是从古代到远古,再到未来,真可 谓是“思前想后”。有的学生就说是逻辑顺序,先想“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再想 人类历史上的无数个第一个。 这样,师生讨论交流,已理清了本文的思路,突出了本课教学重点。 (四)品味语言,探究主旨 1、教师出示第一张幻灯片,句子全是设问句: 句一:“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4 段) 句二:“既然有第一个,那么,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6 段) 句三:“那个时期,穿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7 段) 句四:“他站立独木船上,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9 段) 我让学生观察这些句子的特点,想一想它们在课文中好处,如果删掉它们,好不 好。并让同桌讨论后发言。教师最后结合学生所说总结发言,要求学生今后阅读 课文时注意这种句子,抓好了这些关键语句,往往能理清文章思路。 2、出示第二张幻灯片,句子是文中的关键语句。 第一句: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 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 第二句: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 喜悦。 引导学生从辨析标点符号的用法,谈到三峡在此处的深刻含义:人类生活中的艰 难险阻。接着让学生说出本句的表达方式,此时提示学生结合第二课《世间最美 的坟墓》所学方法思考:记叙类文体中的议论语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由此 让学生初步探究到本文的主旨:作者不仅想讴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而且讴歌 了所有像他一样的人,他们身上都有一种知难而进的精神。 结合第二句中“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引导学生分析深层含义,自由发言。 此时交代本文的写作年代,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当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时代意义,再引导学生常常深入探究到本文的主旨:讴歌知
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伟大的业绩。 最后,可以让学生说说学习本课的收获,从知识上,从写作上,从思想感情上。 通过学生总结,明确本课的主要内容。 (五)课堂延伸,学以致用 此处我设计了两个作业: 一是用课本自带的光盘播放有关基础知识的习题,课上完成 二是布置作文:《.…漫想》仿本课的思路,写一篇作文。此时可以给学生一些 提示,如《登长城漫想》或《登泰山漫想》 五、总结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会了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而且还受到了思想教育。 教完本课,我也有深刻体会:正像达尔文所说的,“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有关方 法的知识”。今后我会在教学中努力钻研,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伟大的业绩。 最后,可以让学生说说学习本课的收获,从知识上,从写作上,从思想感情上。 通过学生总结,明确本课的主要内容。 (五)课堂延伸,学以致用 此处我设计了两个作业: 一是用课本自带的光盘播放有关基础知识的习题,课上完成。 二是布置作文:《……漫想》仿本课的思路,写一篇作文。此时可以给学生一些 提示,如《登长城漫想》或《登泰山漫想》。 五、总结: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会了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而且还受到了思想教育。 教完本课,我也有深刻体会:正像达尔文所说的,“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有关方 法的知识”。今后我会在教学中努力钻研,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