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14世纪中叶,黑死病(鼠疫)暴发,整个欧洲大约有2500万人死亡。它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天主教宣扬的救赎理论更为人深信 B.追求现世享受的人文主义兴起 C.对天主教会进行改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D.主张自由民主的理性主义蔚然成风 答案B 解析黑死病的暴发冲破了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促使人们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 活人文主义兴起.故A项错误B项正确:宗教改革兴起于16世纪C项与题千时间不符故排 除:18世纪,启蒙运动兴起,理性主义蔚然成风,D项错误。 2.1796年,一位英国医生指出,大纱厂所雇用的童工很容易受到烈性热病的传染,这类传染疾 病一旦暴发,会迅速感染封闭空间中的密集人群。上述材料表明() A.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 B.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D.圈地运动使城市中的人口剧增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雇用的童工很容易遭受烈性热病“迅速感染”,可知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 社会问题,故A项正确:题千材料没有体现阶级矛盾尖锐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故B、C两项 错误;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不是圈地运动的影响,故D项错误。 3.《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记载,神医扁鹊四次面见蔡桓公,便知其病从“腠理“肌肤”,逐渐发展 到肠胃*“骨髓”。该典故说明扁鹊诊断所用的诊法是() A望诊 B.闻诊 C.问诊 D.切诊 答案A 解析望是指看气色,闻是指听声音,问是指问病情,切是指把脉。根据题干材料“四次面见”,可 知是望诊,故选A项。 4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谈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 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这对他触动很大,由此他博采众长,立志拯救生灵于涂炭。这说 明张仲景() A继承了道家回归自然的健康理念 B.深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 C.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兴亡融为一体 D.深受宗法制度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张仲景因亲族遭受疾病,“立志拯救生灵于涂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仲 景深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题千材料没有体现回归自然的健康理念,排除A项: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张仲景的个人理想与国家兴亡的关系,排除C项;题干材料并未体现血 缘、宗族观念对张仲景的深刻影响,排除D项。 5“古有《本草》一书,自炎黄及汉、梁、唐、宋,下迨国朝,注解群氏旧矣。第其中舛谬差讹 遗漏,不可枚数。乃敢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者 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这是古代某医学著作的序言,这本医学著作是()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
第 14 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后·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14 世纪中叶,黑死病(鼠疫)暴发,整个欧洲大约有 2 500 万人死亡。它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 A.天主教宣扬的救赎理论更为人深信 B.追求现世享受的人文主义兴起 C.对天主教会进行改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D.主张自由民主的理性主义蔚然成风 答案 B 解析黑死病的暴发冲破了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促使人们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 活,人文主义兴起,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宗教改革兴起于 16 世纪,C 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 除;18 世纪,启蒙运动兴起,理性主义蔚然成风,D 项错误。 2.1796 年,一位英国医生指出,大纱厂所雇用的童工很容易受到烈性热病的传染,这类传染疾 病一旦暴发,会迅速感染封闭空间中的密集人群。上述材料表明( ) A.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 B.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D.圈地运动使城市中的人口剧增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雇用的童工很容易遭受烈性热病”“迅速感染”,可知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 社会问题,故 A 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阶级矛盾尖锐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故 B、C 两项 错误;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不是圈地运动的影响,故 D 项错误。 3.《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记载,神医扁鹊四次面见蔡桓公,便知其病从“腠理”“肌肤”,逐渐发展 到“肠胃”“骨髓”。该典故说明扁鹊诊断所用的诊法是( ) A.望诊 B.闻诊 C.问诊 D.切诊 答案 A 解析望是指看气色,闻是指听声音,问是指问病情,切是指把脉。根据题干材料“四次面见”,可 知是望诊,故选 A 项。 4.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谈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 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这对他触动很大,由此他博采众长,立志拯救生灵于涂炭。这说 明张仲景( ) A.继承了道家回归自然的健康理念 B.深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 C.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兴亡融为一体 D.深受宗法制度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张仲景因亲族遭受疾病,“立志拯救生灵于涂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仲 景深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B 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回归自然的健康理念,排除 A 项;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张仲景的个人理想与国家兴亡的关系,排除 C 项;题干材料并未体现血 缘、宗族观念对张仲景的深刻影响,排除 D 项。 5.“古有《本草》一书,自炎黄及汉、梁、唐、宋,下迨国朝,注解群氏旧矣。第其中舛谬差讹 遗漏,不可枚数。乃敢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者 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这是古代某医学著作的序言,这本医学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时间,可知该医学著作成书于宋朝以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明朝李 时珍的《本草纲目》,故选D项;《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排除A项;《伤寒杂病 论》是东汉时期医学家张仲景的作品,排除B项;《齐民要术》是魏晋时期的农书,排除C 项。 6.汉朝名医淳于意提出:“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这表明汉朝( ) A.中医学的理论己较为成熟 B.手术己成为救治病人的重要方法 C针灸治疗技术已相当发达 D.临床治疗的操作程序已相当完备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切”是指把脉,望、闻、问、切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理论与方法。题干 材料“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反映出当时中医治疗的理论已较为成熟,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 没有体现手术和针灸治疗技术的发展,故排除B、C两项:D项“相当完备”说法错误,故排除。 7.历史上,西南地区疟疾疫情严重,长期被视为瘴疠之地”。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 通过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普及服药、卫生扫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这反映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A地域发展差异缩小 B.公共卫生体系完善 C.国家治理效能显著 D.西部大开发初见成效 答案C 解析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西南地区长期肆虐的疟疾 疫情,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治理效能的显著,C项正确:西南地区疫情的基本 控制不能说明地域发展差异的缩小,也不能体现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排除A、B两项:20世 纪末,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与题千时间不特,排除D项。 8.青蒿入药,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医书、竹木简医书中都有记载。屠呦呦等专家组 成的研究团队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一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屠 呦呦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这说明( A.中医得到了世界认可 B.中医一直重视总结实践经验 C.古代医药典籍对现代科研有启示作用 D.中医重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答案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 抗疟药一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可知古代医药典籍对现代科研有启示作用,C项正确。A、 B、D三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9.19世纪中叶,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法,在中央建立专门的卫生机构来指导和监督全国的公共 卫生管理,并在地方建立相应的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英国这一做法的主要背 景是() A.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B.工厂规模恶性发展 C.工业革命造成严重污染 D.社会舆论呼吁立法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当时英国政府对公共卫生管理的重视,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英国环境污 染严重,故选C项。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非选择题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时间,可知该医学著作成书于宋朝以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明朝李 时珍的《本草纲目》,故选 D 项;《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排除 A 项;《伤寒杂病 论》是东汉时期医学家张仲景的作品,排除 B 项;《齐民要术》是魏晋时期的农书,排除 C 项。 6.汉朝名医淳于意提出:“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这表明汉朝( ) A.中医学的理论已较为成熟 B.手术已成为救治病人的重要方法 C.针灸治疗技术已相当发达 D.临床治疗的操作程序已相当完备 答案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切”是指把脉,望、闻、问、切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理论与方法。题干 材料“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反映出当时中医治疗的理论已较为成熟,故 A 项正确;题干材料 没有体现手术和针灸治疗技术的发展,故排除 B、C 两项;D 项“相当完备”说法错误,故排除。 7.历史上,西南地区疟疾疫情严重,长期被视为“瘴疠之地”。20 世纪 50 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 通过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普及服药、卫生扫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这反映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 A.地域发展差异缩小 B.公共卫生体系完善 C.国家治理效能显著 D.西部大开发初见成效 答案 C 解析 20 世纪 50 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西南地区长期肆虐的疟疾 疫情,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治理效能的显著,C 项正确;西南地区疫情的基本 控制不能说明地域发展差异的缩小,也不能体现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排除 A、B 两项;20 世 纪末,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D 项。 8.青蒿入药,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医书、竹木简医书中都有记载。屠呦呦等专家组 成的研究团队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屠 呦呦成为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这说明( ) A.中医得到了世界认可 B.中医一直重视总结实践经验 C.古代医药典籍对现代科研有启示作用 D.中医重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 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可知古代医药典籍对现代科研有启示作用,C 项正确。A、 B、D 三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9.19 世纪中叶,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法,在中央建立专门的卫生机构来指导和监督全国的公共 卫生管理,并在地方建立相应的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英国这一做法的主要背 景是( ) A.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B.工厂规模恶性发展 C.工业革命造成严重污染 D.社会舆论呼吁立法 答案 C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当时英国政府对公共卫生管理的重视,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英国环境污 染严重,故选 C 项。A、B、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非选择题
10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 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 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面对肆虐的疫病张仲景痛下决心潜心 研究伤寒病的诊治。建安年间,他行医游历各地,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 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经过数十年含辛 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有巨大影响的医 学典籍。清朝医家张志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者不可以为医。”后该书流 传海外,亦颇受国外医学界推崇,成为研读的重要典籍。邻国日本自康平年间以来,研究《伤 寒杂病论》的学者也有近二百家。此外,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 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及推动。 一摘编自悦续坊主编《璀璨的古代科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张仲景取得医学成就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张仲景及其著作在古代医学史上的地位。 参考答案1)背景:政局动荡不安;疫病肆虐;继承和发展古代传统中医学:治病救人的决心和志 问。 (2)评价:张仲景医德高尚,治学严谨,被后世尊称为医圣”,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创造性 地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基础:其著作在国外受到推崇对亚洲医 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1.天花是在全球流行了3000多年的传染病,大约于1世纪传入中国。至迟在16世纪中期, 中国人发明了用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这一发明本质是令接种者感染一次轻微天花而获得 免疫,体现了“不治已病治未病“以毒攻毒”的中医理念。明清时期已经有几十种痘科专书,还 有以种痘为业的专职痘医。清朝还设立种痘局,并有专职官员管理出痘人的隔离事务。人痘 术尽管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在当时是世界领先的发明,流传到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伏尔泰认 为这是“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18世纪,人痘术传到英国时,一开始遭到了比较大的责难和反对。整个18世纪,欧洲因天花导 致的死亡非常多。18世纪末,英国医生詹纳经过不断的观察和实验,从牛痘脓包中取得痘浆 接种到人身上,发明了简便安全的牛痘接种术。1805年,牛痘接种术由菲律宾转传至中国澳 门,渐布全国。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科学家齐长庆在实验室制成此后为中国人长期使用的 牛痘苗“天坛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大力推广全民种痘,并不断提高痘苗质量。 一摘编自孟庆云《从即毒消灾到种痘 免疫:种痘术的发明及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痘接种术发明与推广的特点及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牛痘接种术发明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防控天花对人类抗击疫病的启示。 参考答案1)特点:中国发明;技术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体现中医理念,进行了总结,专业 化程度高:政府推广:存在一定的风险。积极作用:保护了中国人民的健康:推动预防医学的发 展;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背景:中国人痘术传到欧洲:欧洲启蒙思想的发展: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天花在欧洲肆虐。 (3)启示:注重科学研究;加强各国技术交流;发挥政府的作用;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等等。 拓展提高 1.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甲(某人)有完城旦(筑城)罪,未断,今甲疠(麻风病),问甲何以论? 当迁所处之。”西汉平帝曾下诏“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东汉延熹五年(162年),军队 中暴发疫病,名将皇甫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这表明秦汉时期( A.疫病频发危及民众的安全 B.注重隔离以防止疫情扩散 C.统治者重视民间疾病防治 D.中国传统中医学成就突出 答案B
10.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 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 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面对肆虐的疫病,张仲景痛下决心,潜心 研究伤寒病的诊治。建安年间,他行医游历各地,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 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经过数十年含辛 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有巨大影响的医 学典籍。清朝医家张志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者不可以为医。”后该书流 传海外,亦颇受国外医学界推崇,成为研读的重要典籍。邻国日本自康平年间以来,研究《伤 寒杂病论》的学者也有近二百家。此外,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 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及推动。 ——摘编自悦续坊主编《璀璨的古代科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张仲景取得医学成就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张仲景及其著作在古代医学史上的地位。 参考答案(1)背景:政局动荡不安;疫病肆虐;继承和发展古代传统中医学;治病救人的决心和志 向。 (2)评价:张仲景医德高尚,治学严谨,被后世尊称为“医圣”;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创造性 地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基础;其著作在国外受到推崇,对亚洲医 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1.天花是在全球流行了 3 000 多年的传染病,大约于 1 世纪传入中国。至迟在 16 世纪中期, 中国人发明了用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这一发明本质是令接种者感染一次轻微天花而获得 免疫,体现了“不治已病治未病”“以毒攻毒”的中医理念。明清时期已经有几十种痘科专书,还 有以种痘为业的专职痘医。清朝还设立种痘局,并有专职官员管理出痘人的隔离事务。人痘 术尽管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在当时是世界领先的发明,流传到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伏尔泰认 为这是“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18 世纪,人痘术传到英国时,一开始遭到了比较大的责难和反对。整个 18 世纪,欧洲因天花导 致的死亡非常多。18 世纪末,英国医生詹纳经过不断的观察和实验,从牛痘脓包中取得痘浆 接种到人身上,发明了简便安全的牛痘接种术。1805 年,牛痘接种术由菲律宾转传至中国澳 门,渐布全国。20 世纪 20 年代末,中国科学家齐长庆在实验室制成此后为中国人长期使用的 牛痘苗“天坛株”。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大力推广全民种痘,并不断提高痘苗质量。 ——摘编自孟庆云《从即毒消灾到种痘 免疫:种痘术的发明及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痘接种术发明与推广的特点及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牛痘接种术发明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防控天花对人类抗击疫病的启示。 参考答案(1)特点:中国发明;技术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体现中医理念;进行了总结;专业 化程度高;政府推广;存在一定的风险。积极作用:保护了中国人民的健康;推动预防医学的发 展;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背景:中国人痘术传到欧洲;欧洲启蒙思想的发展;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天花在欧洲肆虐。 (3)启示:注重科学研究;加强各国技术交流;发挥政府的作用;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等等。 拓展提高 1.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甲(某人)有完城旦(筑城)罪,未断,今甲疠(麻风病),问甲何以论? 当迁所处之。”西汉平帝曾下诏“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东汉延熹五年(162 年),军队 中暴发疫病,名将皇甫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这表明秦汉时期( ) A.疫病频发危及民众的安全 B.注重隔离以防止疫情扩散 C.统治者重视民间疾病防治 D.中国传统中医学成就突出 答案 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秦汉时期对疫病的隔离防控措施,故选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疫病频 发”,排除A项;题干材料中秦、东汉的措施不符合“民间疾病防治”,排除C项;题千材料反映 的是防疫措施,没有反映传统中医学成就,排除D项。 2.在古代社会,疫病因发病急骤、传染性强、病情凶险,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威胁。据史料统 计,两宋时期发生的90多次疫病中,两宋的首都汴京和临安(今开封和杭州)及其附近地区就 占了20多次。两宋首都疫病频发( A.与宋朝特殊的驻军制度有关 B.说明坊市制打破后环境问题严重 C缘于商贸繁荣人口聚居于城市 D.由民众不够重视而放任疫情造成 窨案c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两宋的首都汴京和临安(今开封和杭州)及其附近地区就占了20多次”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首都商品经济发展,商贸繁荣人口聚居于城市,而古代医学水平较 落后,所以无法有效预防疫病,故选C项;宋朝驻军守内虚外,但两宋首都疫病频发,与驻军制度 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B项没有涉及人口因素,故排除;D项是一种社会因素,而非两宋首都 疫病频发的主要原因.故排除。 3.14世纪中叶,欧洲暴发了黑死病(鼠疫),整个欧洲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贵族、教士,甚至连 一些国王和天主教的大主教都未能幸免。面对死亡,很多人祈求上帝庇佑,但无济于事。后来 民众尝试采取改善卫生条件等措施,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这场浩劫( A.冲击了教会的权威和等级制度 B.使得人们更加向往来世的享受 C.直接导致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D标志欧洲人文主义复兴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贵族、教士…大主教都未能幸免“祈求上帝庇 佑但无济于事”可知这场浩劫冲击了教会的权威和等级制度故A项正确:黑死病使得人们 更加注重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故B项错误:近代自然料学兴起于16一17世纪,故C项错误: 黑死病促使欧洲人文主义复兴,但并非其复兴的标志,故D项错误。 4.明清“实学”以经世致用为价值核心,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社会现实,强调把学术研究和现实生 活联系起来。下列著作中属于“实学”范畴的是( A.《论语集注》 B.《道德经真义》 C.《孟子集注》 D.《本草纲目》 答案D 解析《论语集注》由朱熹所著,是其对《论语》的注释,属理学范畴,故A项错误;《道德经真 义》讲求明道修德,养心养气,故B项错误:朱熹的《孟子集注》是对《孟子》的注释,注重义 理阐发,故C项错误;李时珍经过实践,广收博采,对中医药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著成《本 草纲目》,故D项正确。 5.1918一1919年世界因大流感而死亡的人数为2000多万.交战各国几乎都没有额外的兵力 作战。这反映了() A疾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主要原因 B.疫病等因素影响战争进程 C.传染病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D.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是疾病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可知1918一1919年,全球暴发大流感,导致大量人口死亡,从而制约了第 一次世界大战中作战兵力的补充,这反映了疫病等因素影响战争进程,故选B项。 6材料一中国类似医院的组织最迟在汉朝元始二年(2年)就已经有了。那年黄河一带发生 旱灾,瘟疫流行,皇帝刘衎选了适中的地方,较大的屋子,设置许多医生和药物,免费给百姓治 病。公元162年,皇甫规率军在外作战,适逢军队里疫病流行,皇甫规便把病员集中起来一起 治疗。公元491年,吴兴一带大水,疫病流行,竟陵的王萧把自己的住宅拿出来,设医治药,收养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秦汉时期对疫病的隔离防控措施,故选 B 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疫病频 发”,排除 A 项;题干材料中秦、东汉的措施不符合“民间疾病防治”,排除 C 项;题干材料反映 的是防疫措施,没有反映传统中医学成就,排除 D 项。 2.在古代社会,疫病因发病急骤、传染性强、病情凶险,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威胁。据史料统 计,两宋时期发生的 90 多次疫病中,两宋的首都汴京和临安(今开封和杭州)及其附近地区就 占了 20 多次。两宋首都疫病频发( ) A.与宋朝特殊的驻军制度有关 B.说明坊市制打破后环境问题严重 C.缘于商贸繁荣人口聚居于城市 D.由民众不够重视而放任疫情造成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两宋的首都汴京和临安(今开封和杭州)及其附近地区就占了 20 多次”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首都商品经济发展,商贸繁荣人口聚居于城市,而古代医学水平较 落后,所以无法有效预防疫病,故选 C 项;宋朝驻军守内虚外,但两宋首都疫病频发,与驻军制度 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A 项;B 项没有涉及人口因素,故排除;D 项是一种社会因素,而非两宋首都 疫病频发的主要原因,故排除。 3.14 世纪中叶,欧洲暴发了黑死病(鼠疫),整个欧洲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贵族、教士,甚至连 一些国王和天主教的大主教都未能幸免。面对死亡,很多人祈求上帝庇佑,但无济于事。后来 民众尝试采取改善卫生条件等措施,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这场浩劫( ) A.冲击了教会的权威和等级制度 B.使得人们更加向往来世的享受 C.直接导致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D.标志欧洲人文主义复兴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贵族、教士……大主教都未能幸免”“祈求上帝庇 佑,但无济于事”,可知这场浩劫冲击了教会的权威和等级制度,故 A 项正确;黑死病使得人们 更加注重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故 B 项错误;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于 16—17 世纪,故 C 项错误; 黑死病促使欧洲人文主义复兴,但并非其复兴的标志,故 D 项错误。 4.明清“实学”以经世致用为价值核心,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社会现实,强调把学术研究和现实生 活联系起来。下列著作中属于“实学”范畴的是( ) A.《论语集注》 B.《道德经真义》 C.《孟子集注》 D.《本草纲目》 答案 D 解析《论语集注》由朱熹所著,是其对《论语》的注释,属理学范畴,故 A 项错误;《道德经真 义》讲求明道修德,养心养气,故 B 项错误;朱熹的《孟子集注》是对《孟子》的注释,注重义 理阐发,故 C 项错误;李时珍经过实践,广收博采,对中医药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著成《本 草纲目》,故 D 项正确。 5.1918—1919 年,世界因大流感而死亡的人数为 2 000 多万,交战各国几乎都没有额外的兵力 作战。这反映了( ) A.疾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主要原因 B.疫病等因素影响战争进程 C.传染病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D.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是疾病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 1918—1919 年,全球暴发大流感,导致大量人口死亡,从而制约了第 一次世界大战中作战兵力的补充,这反映了疫病等因素影响战争进程,故选 B 项。 6.材料一 中国类似医院的组织最迟在汉朝元始二年(2 年)就已经有了。那年黄河一带发生 旱灾,瘟疫流行,皇帝刘衎选了适中的地方,较大的屋子,设置许多医生和药物,免费给百姓治 病。公元 162 年,皇甫规率军在外作战,适逢军队里疫病流行,皇甫规便把病员集中起来一起 治疗。公元 491 年,吴兴一带大水,疫病流行,竟陵的王萧把自己的住宅拿出来,设医治药,收养
贫苦病人。唐朝的医院都叫“病坊”,大多都是设在庙宇的。不仅长安、洛阳有,其他各州亦 有。宋朝医院不仅规模空前扩大,设备完善,而且设立门诊部。在明朝几乎每县都有一所惠民 药局,都是官办的。 一摘编自任应秋《中国古代医院的演变》 材料二近代之前,“医院”主要指济贫、收容机构。在近代之前能请得起医生的都是贵族或 者富人。医患关系是一种“恩惠制度”。18一19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医院开始大规模建立,当 时这类医院被称为自愿捐助医院。中世纪以来,医疗从业者分为三个等级:内科医生、外科医 生和药剂师,各行业之间有严格的界限,不能逾越。随着医院的兴起,医院教学把内科医生和 外科医生聚集在一起参加诊断,削弱了他们之间科别的划分…学生在化学实验、尸体解 剖、外科手术和仪器等操作中实践,临床成为医学新观念和新实践的诞生地。…随着医院 的出现护理工作成为一种专门职业。 一摘编自赵秀荣《近代英国医院兴起的 社会影响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医院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创办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医院与中国古代医院的不同之处。 惨考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举办主体多元,以政府兴办为主;规模不断扩大,设备日趋完善。 原因:儒家仁义、民本思想的影响;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意识;防止疫病的扩散、传染;“天 人感应”观念的影响。 (2)不同之处:中国古代医院主要是官办,而近代英国医院主要由社会机构创办:中国古代医院 主要是医疗机构,近代英国医院兼有医疗、教育和科研等职能:中国古代对医生没有统一分类 管理,近代英国对医生进行了严格类别管理。 挑战创新 古代中国疾病疫情概况 时期 流行病 疫灾概况 病疫区域 主要举措 隋末唐初疫灾频繁:盛唐 隋朝北方病疫多于南方:唐朝 政府主编并领发《诸病源候论》普及医 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防控:颁行医 隋、 病疫发生较少:“安史之 与五代南北基本平衡。北方 方,派遣官员救灾送药:加强公共卫生系 乱”后的135年间发生9 疫灾主要发生在黄河中下游 次,后期的7次相当严重: 统建设,注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 五代 流域:南方疫灾主要发生在江 排污系统: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大力提倡 唐末至五代,疫灾频繁 淮之间和长江三角洲 植树造林:等等 疫病共45次。宋建立后 的103年内共10次:宋末 中央设太医局,地方设惠民药局,北宋设 南方比北方多,东部比西部多 立官药局,还设校正医书局,专事校勘、 两宋 64年间共发生5次疫病 其中涉及浙江的疫病最多,都 整理医学文献。政府将“疫灾”提升为 严重疫病出现3次:春夏 城比其他地区多 发病有31次 “四大自然突害”之首 共发生疫灾330次,前期 惠民药局予以继承:明中期以后,经常性 明朝 疫灾次数少,中期和后期 南方较多、北方较少 药政机构演变成在灾难时才开启的公共 次数多。夏季最多,冬季 卫生机构。公立和私营的医院开始普 最少 及,州、府、县几级行政区都有医院 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 共发生大、小疫病149 江南地区大多数惠民药局中,仅少数仍 地区递减的规律。浙江、江 次。1840年以前,有84 西、福建、山东等省的疫病 在疫病之年作为临时施药之所偶尔发挥 清朝 年发生了疫病。1840年 发生频繁,黄河和长江中下游 作用。私营医院更为普遍,民间医生刊 以后,疫病发生的频率和 刻医方散送民众,利用自身力量影响官 地区疫病的发生频率明显高 影响范围明显上升 府进行救治 于其他地区 -摘编自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张剑光《三千年疫情》等 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 据,表述清晰) 惨考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政府应对疫病措施之浅论
贫苦病人。唐朝的医院都叫“病坊”,大多都是设在庙宇的。不仅长安、洛阳有,其他各州亦 有。宋朝医院不仅规模空前扩大,设备完善,而且设立门诊部。在明朝几乎每县都有一所惠民 药局,都是官办的。 ——摘编自任应秋《中国古代医院的演变》 材料二 近代之前,“医院”主要指济贫、收容机构。在近代之前能请得起医生的都是贵族或 者富人。医患关系是一种“恩惠制度”。18—19 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医院开始大规模建立,当 时这类医院被称为自愿捐助医院。中世纪以来,医疗从业者分为三个等级:内科医生、外科医 生和药剂师,各行业之间有严格的界限,不能逾越。随着医院的兴起,医院教学把内科医生和 外科医生聚集在一起参加诊断,削弱了他们之间科别的划分……学生在化学实验、尸体解 剖、外科手术和仪器等操作中实践,临床成为医学新观念和新实践的诞生地。……随着医院 的出现,护理工作成为一种专门职业。 ——摘编自赵秀荣《近代英国医院兴起的 社会影响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医院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创办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医院与中国古代医院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举办主体多元,以政府兴办为主;规模不断扩大,设备日趋完善。 原因:儒家仁义、民本思想的影响;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意识;防止疫病的扩散、传染;“天 人感应”观念的影响。 (2)不同之处:中国古代医院主要是官办,而近代英国医院主要由社会机构创办;中国古代医院 主要是医疗机构,近代英国医院兼有医疗、教育和科研等职能;中国古代对医生没有统一分类 管理,近代英国对医生进行了严格类别管理。 挑战创新 古代中国疾病疫情概况 时期 流行病 疫灾概况 病疫区域 主要举措 隋、 唐、 五代 隋末唐初疫灾频繁;盛唐 病疫发生较少;“安史之 乱”后的 135 年间发生 9 次,后期的 7 次相当严重; 唐末至五代,疫灾频繁 隋朝北方病疫多于南方;唐朝 与五代南北基本平衡。北方 疫灾主要发生在黄河中下游 流域;南方疫灾主要发生在江 淮之间和长江三角洲 政府主编并颁发《诸病源候论》普及医 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防控;颁行医 方,派遣官员救灾送药;加强公共卫生系 统建设,注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 排污系统;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大力提倡 植树造林;等等 两宋 疫病共 45 次。宋建立后 的 103 年内共 10 次;宋末 64 年间共发生 5 次疫病, 严重疫病出现 3 次;春夏 发病有 31 次 南方比北方多,东部比西部多, 其中涉及浙江的疫病最多,都 城比其他地区多 中央设太医局,地方设惠民药局,北宋设 立官药局,还设校正医书局,专事校勘、 整理医学文献。政府将“疫灾”提升为 “四大自然灾害”之首 明朝 共发生疫灾 330 次,前期 疫灾次数少,中期和后期 次数多。夏季最多,冬季 最少 南方较多、北方较少 惠民药局予以继承;明中期以后,经常性 药政机构演变成在灾难时才开启的公共 卫生机构。公立和私营的医院开始普 及,州、府、县几级行政区都有医院 清朝 共发生大、小疫病 149 次。1840 年以前,有 84 年发生了疫病。1840 年 以后,疫病发生的频率和 影响范围明显上升 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 地区递减的规律。浙江、江 西、福建、山东等省的疫病 发生频繁,黄河和长江中下游 地区疫病的发生频率明显高 于其他地区 江南地区大多数惠民药局中,仅少数仍 在疫病之年作为临时施药之所偶尔发挥 作用。私营医院更为普遍,民间医生刊 刻医方散送民众,利用自身力量影响官 府进行救治 ——摘编自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张剑光《三千年疫情》等 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 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政府应对疫病措施之浅论
论证:中国古代疫病具有流行性、群发性、连发性、危害大、频率高等特点。防疫救灾工作 的统一协调措施,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如:隋、唐、五代时期政府 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手段防控疾病:政府高度重视与传染病流行密切相关的 公共卫生,注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等 举措,收效良好。宋朝政府将“疫灾”提升为“四大自然灾害”之首,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积极加以 应对,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医学家 和社会民众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北宋设立官药局,参与政府组织的赈济医药活动,这是世界 医政史上的一个创举。 结论: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使政府应对疫情防治更加有力,政府事前预防和事后救治相 结合,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方法,在防治疫病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阐发疫病病因、 病理和病机的著作,使中医基础理论和方剂理论得以提升和发展,值得后人借鉴
论证:中国古代疫病具有流行性、群发性、连发性、危害大、频率高等特点。防疫救灾工作 的统一协调措施,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如:隋、唐、五代时期政府 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手段防控疾病;政府高度重视与传染病流行密切相关的 公共卫生,注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等 举措,收效良好。宋朝政府将“疫灾”提升为“四大自然灾害”之首,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积极加以 应对,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医学家 和社会民众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北宋设立官药局,参与政府组织的赈济医药活动,这是世界 医政史上的一个创举。 结论: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使政府应对疫情防治更加有力,政府事前预防和事后救治相 结合,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方法;在防治疫病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阐发疫病病因、 病理和病机的著作,使中医基础理论和方剂理论得以提升和发展,值得后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