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过关检测(B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中世纪欧洲的黑死病使大量欧洲人失去生命,患者会皮下出血,但教会视研究血液循环的科 学家为异端并将其处死。这反映出( A教会是封建王权统治的精神支柱 B.神创造了人类和世界的万物 C.进步的科学家挑战神学说教 D.中世纪教会阻碍科学的发展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教会并不是为封建王权服务的,教会的权威超过封建统治 者的权威,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神创论,排除B项:C项是题千材料的现象而非本质, 排除C项;天主教会视科学家为异端,阻碍崽者求医问药,这不利于欧洲医学的发展,反映出中 世纪教会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故选D项。 2.1518年底,天花首次在美洲出现,并在其后200年中多次暴发。在17世纪前3/4的时间里, 新英格兰土著人口的数量从73万下降到1.2万。由此导致() A.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 B.大量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C.许多欧洲人移民美洲 D.众多中国人向美洲移民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新英格兰土著人口的数量从73万下降到1.2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 地土著人口的剧减导致劳动力的缺乏,因此欧洲殖民者把非洲的黑人贩卖到美洲充当奴隶,故 B项正确。 3.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起,中国医书对疟疾的记载较多且有相当清楚的认识。出现这种情况的 主要背景是( A三国以来,中印双方来往频繁,行商客旅将疟疾传入中国 B.西晋末年,北方居民大量南徙,在温热环境中感染者众多 C.南北朝时,南北往来频繁,游牧民族免疫力弱,感染者众多 D.魏晋时期,游牧民族迁入中原,将北亚草原特殊疾病传入中原地区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北方居民大量南徙,南方环境湿热,容易感 染疟疾,故B项正确。疟疾不是由印度传入中国的,故排除A项。北方游牧民族与疟疾无直 接联系,故排除C项。疟疾不属于北亚草原的特殊疾病,故排除D项。 4.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当地发生疫病,他创建“安乐坊”收治病人,据说三年医好病人千人以上, 得到朝廷的认可,继而买田收租,以租金维持病坊的日常支出。后来,朝廷在各地设置“安济 坊”,专为穷人治病。据此可知当时( A.地方政府享有很大的自主权 B.确立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C.政府重视对民众的医疗救助 D.土地兼并的现象十分严重 答案c 解桐题干材料“创建‘安乐坊’收治病人“朝廷在各地设置‘安济坊’,专为穷人治病”体现 的是朝廷对民众的医疗救助,C项正确: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政府权力较小,排除A项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排除B项:题千材料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D项。 5.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疫病。疫 情出现后,明朝政府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 派发小额救济钱物。下列关于明朝政府应对疫病的措施表述正确的是(
第六单元过关检测(B 卷)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中世纪欧洲的黑死病使大量欧洲人失去生命,患者会皮下出血,但教会视研究血液循环的科 学家为异端并将其处死。这反映出( ) A.教会是封建王权统治的精神支柱 B.神创造了人类和世界的万物 C.进步的科学家挑战神学说教 D.中世纪教会阻碍科学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教会并不是为封建王权服务的,教会的权威超过封建统治 者的权威,排除 A 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神创论,排除 B 项;C 项是题干材料的现象而非本质, 排除 C 项;天主教会视科学家为异端,阻碍患者求医问药,这不利于欧洲医学的发展,反映出中 世纪教会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故选 D 项。 2.1518 年底,天花首次在美洲出现,并在其后 200 年中多次暴发。在 17 世纪前 3/4 的时间里, 新英格兰土著人口的数量从 73 万下降到 1.2 万。由此导致( ) A.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 B.大量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C.许多欧洲人移民美洲 D.众多中国人向美洲移民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新英格兰土著人口的数量从 73 万下降到 1.2 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 地土著人口的剧减导致劳动力的缺乏,因此欧洲殖民者把非洲的黑人贩卖到美洲充当奴隶,故 B 项正确。 3.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起,中国医书对疟疾的记载较多且有相当清楚的认识。出现这种情况的 主要背景是( ) A.三国以来,中印双方来往频繁,行商客旅将疟疾传入中国 B.西晋末年,北方居民大量南徙,在温热环境中感染者众多 C.南北朝时,南北往来频繁,游牧民族免疫力弱,感染者众多 D.魏晋时期,游牧民族迁入中原,将北亚草原特殊疾病传入中原地区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北方居民大量南徙,南方环境湿热,容易感 染疟疾,故 B 项正确。疟疾不是由印度传入中国的,故排除 A 项。北方游牧民族与疟疾无直 接联系,故排除 C 项。疟疾不属于北亚草原的特殊疾病,故排除 D 项。 4.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当地发生疫病,他创建“安乐坊”收治病人,据说三年医好病人千人以上, 得到朝廷的认可,继而买田收租,以租金维持病坊的日常支出。后来,朝廷在各地设置“安济 坊”,专为穷人治病。据此可知当时( ) A.地方政府享有很大的自主权 B.确立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C.政府重视对民众的医疗救助 D.土地兼并的现象十分严重 答案 C 解析题干材料“创建‘安乐坊’收治病人”“朝廷在各地设置‘安济坊’,专为穷人治病”体现 的是朝廷对民众的医疗救助,C 项正确;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政府权力较小,排除 A 项;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排除 B 项;题干材料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 D 项。 5.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580 年、1639 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疫病。疫 情出现后,明朝政府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 派发小额救济钱物。下列关于明朝政府应对疫病的措施表述正确的是( )
A政府积极应对疫病 B.重点是灾后赈济救助 C.防疫措施体现理学主张 D.有利于提升人的主体地位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疫情出现后,明朝政府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 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可知明朝政府对疫病的应对主要是以灾后贩济救 助为主,故B项正确;A项没有全面体现题干材料,故排除;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理学主张,故排除 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人的主体地位,故D项错误。 6.9世纪来华旅游的一位外国人写道,官府在众多公共场所立有边长大约五米的四方石柱,柱 面上刻有易患的各种疾病、治疗药物及价格,什么病用什么药都记得清清楚楚。由此可知 ( A药方摘自《本草纲目》 B.朝廷重视医疗保健 C唐朝医疗水平高超 D.唐朝常出现流行病 答案B 解桐根据题千材料“9世纪来华旅游…官府在众多公共场所…刻有易患的各种疾病、治 疗药物及价格,什么病用什么药都记得清清楚楚”,可知当时的朝廷重视民众的医疗保健,故B 项正确。9世纪,中国处于唐朝时期,而《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的著作,故A项错误;题千 材料没有体现医疗水平的高低,也没有涉及当时是否经常出现流行病,故C、D两项与题干材 料不符,均排除。 7.《滇南本草》(成书于15世纪)和《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是明朝两部医学著作,《滇 南本草》的某个版本中有玉米须的记载.有学者据此推断玉米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就为中 国人所知。而该书的另一个版本中出现了“《本草纲目》曰”的字样。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 认识是( A.玉米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就己经传入中国西南地区 B.《本草纲目》是中国最早记载玉米药用价值的著作 C.《滇南本草》不应作为研究玉米传入中国的第一手材料 D.《滇南本草》参考了《本草纲目》的部分内容 答案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可知《本草纲目》成书晚于《滇南本草》,但《滇南本草》的某个版本 中居然出现了“《本草纲目》日”的字样,可见现在流传的《滇南本草》的版本真伪有待考证 其中有关玉米须的记载也就不足为信,所以《滇南本草》不应作为研究玉米传入中国的第一 手材料,故C项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B项从题千材科中无法体现:根据两书的成书时 间,可知D项说法错误。 8.下面为中国古代某部科技著作的目录的部分内容。该著作( 目录 卷四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卷五 伤暑病脉证并治第七 热病脉证并治第八 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A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 B.奠定了古代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C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 D.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 答案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该著作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 的原则,故C项正确;《伤寒杂病论》并不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故A项错误;《黄帝内 经》奠定了中国古代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故B项错误;《本草纲目》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故 D项错误
A.政府积极应对疫病 B.重点是灾后赈济救助 C.防疫措施体现理学主张 D.有利于提升人的主体地位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疫情出现后,明朝政府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 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可知明朝政府对疫病的应对主要是以灾后赈济救 助为主,故 B 项正确;A 项没有全面体现题干材料,故排除;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理学主张,故排除 C 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人的主体地位,故 D 项错误。 6.9 世纪来华旅游的一位外国人写道,官府在众多公共场所立有边长大约五米的四方石柱,柱 面上刻有易患的各种疾病、治疗药物及价格,什么病用什么药都记得清清楚楚。由此可知 ( ) A.药方摘自《本草纲目》 B.朝廷重视医疗保健 C.唐朝医疗水平高超 D.唐朝常出现流行病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9 世纪来华旅游……官府在众多公共场所……刻有易患的各种疾病、治 疗药物及价格,什么病用什么药都记得清清楚楚”,可知当时的朝廷重视民众的医疗保健,故 B 项正确。9 世纪,中国处于唐朝时期,而《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的著作,故 A 项错误;题干 材料没有体现医疗水平的高低,也没有涉及当时是否经常出现流行病,故 C、D 两项与题干材 料不符,均排除。 7.《滇南本草》(成书于 15 世纪)和《本草纲目》(成书于 1578 年)是明朝两部医学著作,《滇 南本草》的某个版本中有玉米须的记载,有学者据此推断玉米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就为中 国人所知。而该书的另一个版本中出现了“《本草纲目》曰”的字样。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 认识是( ) A.玉米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就已经传入中国西南地区 B.《本草纲目》是中国最早记载玉米药用价值的著作 C.《滇南本草》不应作为研究玉米传入中国的第一手材料 D.《滇南本草》参考了《本草纲目》的部分内容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本草纲目》成书晚于《滇南本草》,但《滇南本草》的某个版本 中居然出现了“《本草纲目》曰”的字样,可见现在流传的《滇南本草》的版本真伪有待考证, 其中有关玉米须的记载也就不足为信,所以《滇南本草》不应作为研究玉米传入中国的第一 手材料,故 C 项正确。A 项说法与史实不符;B 项从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根据两书的成书时 间,可知 D 项说法错误。 8.下面为中国古代某部科技著作的目录的部分内容。该著作( ) 目录 …… 卷四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卷五 伤暑病脉证并治第七 热病脉证并治第八 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A.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 B.奠定了古代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C.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 D.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该著作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 的原则,故 C 项正确;《伤寒杂病论》并不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故 A 项错误;《黄帝内 经》奠定了中国古代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故 B 项错误;《本草纲目》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故 D 项错误
9.某校历史兴趣小组拟组织“中国古代医药成果展览”。下列图片与北宋时期的科技成就对 应正确的是() B C 答案D 解析A项为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B项为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C 项为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D项为北宋时期的针灸铜人,故选D项。 10.一部中国古代医书,对所载药物作了清晰分类,被译为日、英、法、俄等多国文字,被《四 库全书》赞为“盖集本草之大成者,无过于此矣”。这部医书是( A.《黄帝内经》 B.《本草纲目》 C.《伤寒杂病论》D.《齐民要术》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盖集本草之大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 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后被译为多国文字,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11.据古代中国典籍记载,所谓经络乃行血气、营阴阳、调虚实、应天道、决死生、处百病不 可不通者也。《说文解字》曰:“五脏六腑之气血分流四肢也。”英国生理学家哈维于1628 年发表《心血运动论》,用实验方法证实了血液的循环运动。这实质上说明() A.古代中国医学重理论,近代西方医学重实用 B.古代中国医学启发了近代西方医学 C.前者重感性和经验,后者重科学实验 D.前者注重根治间接调理,后者针对表象直接救治 答案 解析中医作为中国古代传统科技的代表,具有重实用的特点,而西方医学则具有重理论的特 点,排除A项;题千材料没有体现古代中国医学与近代西方医学的关系,排除B项:根据题千材 料“五脏六腑之气血分流四肢也“用实验方法证实了血液的循环运动”,可知前者重感性和经 验,后者重科学实验,C项正确;中医治根和西医治表只是牵强附会之言,排除D项。 12.1910一1911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医院的来稿,详 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在当时 的历史条件下,报刊宣传( A.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 B.开启了对疫情的专业研究 C.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 D.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 答案 解析《大公报》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有助于增强民众的公 共卫生意识,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关于鼠疫的报道,只是传播了防疫知识,并未加速 防疫体系的建立,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未说明开启了对疫情的专业研究,故B项错误;报刊 宣传无法控制疫情的暴发和扩散,故D项错误
9.某校历史兴趣小组拟组织“中国古代医药成果展览”。下列图片与北宋时期的科技成就对 应正确的是( ) 答案 D 解析 A 项为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B 项为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C 项为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D 项为北宋时期的针灸铜人,故选 D 项。 10.一部中国古代医书,对所载药物作了清晰分类,被译为日、英、法、俄等多国文字,被《四 库全书》赞为“盖集本草之大成者,无过于此矣”。这部医书是( ) A.《黄帝内经》 B.《本草纲目》 C.《伤寒杂病论》 D.《齐民要术》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盖集本草之大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 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后被译为多国文字,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11.据古代中国典籍记载,所谓经络乃行血气、营阴阳、调虚实、应天道、决死生、处百病不 可不通者也。《说文解字》曰:“五脏六腑之气血分流四肢也。”英国生理学家哈维于 1628 年发表《心血运动论》,用实验方法证实了血液的循环运动。这实质上说明( ) A.古代中国医学重理论,近代西方医学重实用 B.古代中国医学启发了近代西方医学 C.前者重感性和经验,后者重科学实验 D.前者注重根治间接调理,后者针对表象直接救治 答案 C 解析中医作为中国古代传统科技的代表,具有重实用的特点,而西方医学则具有重理论的特 点,排除 A 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古代中国医学与近代西方医学的关系,排除 B 项;根据题干材 料“五脏六腑之气血分流四肢也”“用实验方法证实了血液的循环运动”,可知前者重感性和经 验,后者重科学实验,C 项正确;中医治根和西医治表只是牵强附会之言,排除 D 项。 12.1910—1911 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医院的来稿,详 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在当时 的历史条件下,报刊宣传( ) A.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 B.开启了对疫情的专业研究 C.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 D.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 答案 C 解析《大公报》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有助于增强民众的公 共卫生意识,故 C 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关于鼠疫的报道,只是传播了防疫知识,并未加速 防疫体系的建立,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未说明开启了对疫情的专业研究,故 B 项错误;报刊 宣传无法控制疫情的暴发和扩散,故 D 项错误
13.“人类疾病的病源首次具有了国际性那些以往与世界其他地区相隔绝的各个民族.在疾病 暴发时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因为他们的体内不具备对某些疾病的免疫力。”这种情况发生在 () A伯里克利担任首席将军期间 B.罗马帝国时期 C新航路开辟后 D.工业革命后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首次具有了国际性*“以往与世界其他地区相隔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个地区相对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故C项符合题 意。 14.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在《新全球史》中写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了最严 重的一次流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己经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 不是引发1918一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的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 病的蔓延。”这表明( A世界大战对人类健康产生直接伤害 B.战时高效的交通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C.战争成为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因素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 答案B 解析战争中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和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这对疫病的快速传 播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B项正确:根据题千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引发1918一1919年 流感的直接原因”可知世界大战对人类健康未产生直接伤害.排除A项:战争不是导致疾病传 染的主要因素,排除C项;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在17一18世纪,排除D项。 15.下表记录了德国统一后,帝国议会通过的一些社会保障方面的法案。该表反映了德国 年份法案 主要内容 1883 《疾病保险 保险费由雇主承担,赔付金额按照法律规定,包括免费医疗护理、 年 法》 现金抚恤、死亡丧葬等 1884 《意外事故 保险费的2/3由个人承担,仅占每天工资的1.5%,1/3由雇主支 保险法》 付。保险包括免费医疗、医疗护理、死亡丧葬、病中休养等 1889 《老年和残 年 保险费由雇主和雇员各承担一半,年满70岁即可享受老年赡养费 废保险法》 A.君主专制体制的完善 B.社会保障体系臻于完善 C.社会管理的进步 D.帝国议会独掌立法大权 客案c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可知帝国议会通过了一些社会保障的法案,缓和了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 进步,故选C项:德国在1871年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没有实行君主专制体制,排除A项: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排除B项:德国帝国议会的立法必须获得 联邦议会的多数同意,排除D项。 16.《美国自由的故事》中写道:“对自由的倾心和执着构成了美利坚民族主义的精髓。罗斯 福将他自己的自由定义为一普通人拥有更大的安全感。”下列措施中,最能让“普通人拥有 更大的安全感”的是( A恢复银行信用 B.推行社会福利 C规范生产经营 D.调整农业政策 答案B
13.“人类疾病的病源首次具有了国际性,那些以往与世界其他地区相隔绝的各个民族,在疾病 暴发时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因为他们的体内不具备对某些疾病的免疫力。”这种情况发生在 ( ) A.伯里克利担任首席将军期间 B.罗马帝国时期 C.新航路开辟后 D.工业革命后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首次具有了国际性”“以往与世界其他地区相隔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个地区相对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故 C 项符合题 意。 14.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在《新全球史》中写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了最严 重的一次流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已经夺去了 2 000 多万人的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 不是引发 1918—1919 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的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 病的蔓延。”这表明( ) A.世界大战对人类健康产生直接伤害 B.战时高效的交通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C.战争成为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因素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 答案 B 解析战争中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和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这对疫病的快速传 播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B 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引发 1918—1919 年 流感的直接原因”,可知世界大战对人类健康未产生直接伤害,排除 A 项;战争不是导致疾病传 染的主要因素,排除 C 项;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在 17—18 世纪,排除 D 项。 15.下表记录了德国统一后,帝国议会通过的一些社会保障方面的法案。该表反映了德国 ( ) 年份 法案 主要内容 1883 年 《疾病保险 法》 保险费由雇主承担,赔付金额按照法律规定,包括免费医疗护理、 现金抚恤、死亡丧葬等 1884 年 《意外事故 保险法》 保险费的 2/3 由个人承担,仅占每天工资的 1.5%,1/3 由雇主支 付。保险包括免费医疗、医疗护理、死亡丧葬、病中休养等 1889 年 《老年和残 废保险法》 保险费由雇主和雇员各承担一半,年满 70 岁即可享受老年赡养费 A.君主专制体制的完善 B.社会保障体系臻于完善 C.社会管理的进步 D.帝国议会独掌立法大权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帝国议会通过了一些社会保障的法案,缓和了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 进步,故选 C 项;德国在 1871 年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没有实行君主专制体制,排除 A 项;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排除 B 项;德国帝国议会的立法必须获得 联邦议会的多数同意,排除 D 项。 16.《美国自由的故事》中写道:“对自由的倾心和执着构成了美利坚民族主义的精髓。罗斯 福将他自己的自由定义为——普通人拥有更大的安全感。”下列措施中,最能让“普通人拥有 更大的安全感”的是( ) A.恢复银行信用 B.推行社会福利 C.规范生产经营 D.调整农业政策 答案 B
17.1945一1951年,英国工党政府大力推行改革,把英格兰银行、煤炭工业、民用航空、电信 业等基础工业部门收归国有;颁布《国民医疗保障法》,规定实行国家补贴的公费医疗制度: 等等。这表明() A.战后英国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B.工党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政府行政权力受到多方制约 D.资本主义社会化程度提高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收归国有“国家补贴的公费医疗制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 大力推进国家千预经济的各项政策,这表明资本主义社会化程度有所提高,故选D项:题千材 料没有体现英国政府开展国家千预经济的政策的效果,排除A项;工党是资本主义政党,其根 本目的是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而非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英国政 府行政权力受到制约.排除C项。 18.1952年12月,英国伦敦连续5天出现厚重的雾霾,出现呼吸道疾病症状的市民明显增多 伦敦市10万人生病,死亡4000人,这一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直接推动了1956 年英国《清洁空气法案》的出台。这体现了当时英国( A.新科技发明引发严重的城市污染 B.环保法治建设亟待加强 C.工业革命严重危害了民众健康 D.重大公共事件促进立法进程 答案D 解析1952年的空气污染事件直接推动了1956年《清洁空气法案》的出台,这说明重大公共 事件能够促进一个国家有关方面的立法进程,故选D项:题干材料未体现新科技发明,排除A 项;题千材料未涉及1956年之前的环保法治建设,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空气污染事件 促进了《清洁空气法案》的出台,而不是工业革命对民众健康的损害,排除C项。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疗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 展。下列属于20世纪60年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表现的是( A.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B.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C,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D.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答案C 解析P0世纪60年代,我国已经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其他三项都是改革开放 后实行的制度,故选C项。 20诺贝尔奖奖金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曾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因为, 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到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胰岛素。”中国首次人工合成 结品牛胰岛素是在() A.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改革开放初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答案B 解析1965年,中国首次成功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1956一1966 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故选B项。过渡时期是1949一1952年,改革开放是从1978年 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排除A、C、D三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材料一16世纪中叶,耶稣会传教士为在中日两国打开传教局面,一方面大量译介西方科 学、哲学著作,另一方面以西医为百姓疗疾来赢得人心。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译刊了一大 批西医著作,首先从理论上向国人初步介绍了西医解剖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此后,西医在 中国才逐渐趋于实用。康熙帝任用传教士为其治疗心悸症和上唇生瘤,获得奇效。在民间,一
17.1945—1951 年,英国工党政府大力推行改革,把英格兰银行、煤炭工业、民用航空、电信 业等基础工业部门收归国有;颁布《国民医疗保障法》,规定实行国家补贴的公费医疗制度; 等等。这表明( ) A.战后英国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B.工党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政府行政权力受到多方制约 D.资本主义社会化程度提高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收归国有”“国家补贴的公费医疗制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 大力推进国家干预经济的各项政策,这表明资本主义社会化程度有所提高,故选 D 项;题干材 料没有体现英国政府开展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的效果,排除 A 项;工党是资本主义政党,其根 本目的是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而非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 B 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英国政 府行政权力受到制约,排除 C 项。 18.1952 年 12 月,英国伦敦连续 5 天出现厚重的雾霾,出现呼吸道疾病症状的市民明显增多, 伦敦市 10 万人生病,死亡 4 000 人,这一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直接推动了 1956 年英国《清洁空气法案》的出台。这体现了当时英国( ) A.新科技发明引发严重的城市污染 B.环保法治建设亟待加强 C.工业革命严重危害了民众健康 D.重大公共事件促进立法进程 答案 D 解析 1952 年的空气污染事件直接推动了 1956 年《清洁空气法案》的出台,这说明重大公共 事件能够促进一个国家有关方面的立法进程,故选 D 项;题干材料未体现新科技发明,排除 A 项;题干材料未涉及 1956 年之前的环保法治建设,排除 B 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空气污染事件 促进了《清洁空气法案》的出台,而不是工业革命对民众健康的损害,排除 C 项。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疗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 展。下列属于 20 世纪 60 年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表现的是( ) A.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B.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C.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D.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答案 C 解析 20 世纪 60 年代,我国已经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其他三项都是改革开放 后实行的制度,故选 C 项。 20.诺贝尔奖奖金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曾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因为, 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到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胰岛素。”中国首次人工合成 结晶牛胰岛素是在( ) A.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改革开放初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答案 B 解析 1965 年,中国首次成功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1956—1966 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故选 B 项。过渡时期是 1949—1952 年,改革开放是从 1978 年 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排除 A、C、D 三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 21.材料一 16 世纪中叶,耶稣会传教士为在中日两国打开传教局面,一方面大量译介西方科 学、哲学著作,另一方面以西医为百姓疗疾来赢得人心。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译刊了一大 批西医著作,首先从理论上向国人初步介绍了西医解剖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此后,西医在 中国才逐渐趋于实用。康熙帝任用传教士为其治疗心悸症和上唇生瘤,获得奇效。在民间,一
些传教士也为老百姓治病,但老百姓的信服度不高。所以总体上西医在中国影响不大。西医 最初在日本传播时,传教士深入民间行医舍药,在实践中很快得到民心。此后,以兰学(指经荷 兰传入日本的西洋学术)为代表的西医著作成为理论系统大量传入日本,从理论上丰富了日本 人对西医的认识。 一摘编自田毅鹏《西医在中日两国传播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迫开埠通商,西医亦随之传入。西方教会设立医院,招收 华人学徒,兴办医学校,发行中文报刊以及翻译西方医学书籍等。西医由于自身的优势,逐渐 为国人所接受。在这种背景下,李鸿章创办了北洋医学堂,成为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官方西医学 校,培养了最早的一批西医专业人才。面对西医西药的传入,名医张锡纯主张把中西医汇通思 想应用于临床,中西药物并用产生了重大影响。经施今墨、程价三等名医的不断努力,天津中 医药界交融互通中西医,创造了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派,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危重病等 方面结出了硕果。 一摘编自谢敬《近代天津的中西医交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医在中日两国传播过程中的不同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5分) 惨考答案1)不同点:传播过程不同,中国是先有理论传播后趋于实用:日本是先有实践后有理 论传播。民众对西医态度不同,在中国西医的受众较少;在日本更多的人接受西医。 (2)影响:促进了中国医学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中西医结合:促 进了中国医疗事业的近代化: 22.材料一18世纪后期起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空前发展起来。伦敦、巴黎等城市大型 排污系统的建设,自来水的使用、室内抽水马桶的使用、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使城市公共卫生 得到很大改善,184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公共卫生法。该法明确规定政 府必须设立国家和地方卫生委员会,为英国的卫生改良运动莫定了改善城市卫生和市民健康 状况,控制结核病、伤寒和霍乱等传染病的基础,当时的英国社会和卫生改良运动的内容包括 反对消费烈性酒,降低婴儿死亡率,进行监狱和精神病院改革,教育贫穷母亲如何照料孩子,建 立妇幼保健院、公立医院和药房等。19世纪中叶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建立,使人们开始注重 对传染病的积极预防与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使得欧洲一些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 化。 一摘编自曾光等《中国公共卫生:理论卷》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奠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4年。1949年 10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并颁布多项除疫法规条例,以及开展预防为主的大规模爱国卫生 运动。1949年11月,设立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国家注意统筹公共卫生城市乡 村协调发展,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行政村设卫生委 员、自然村设卫生员的任务。这些基层机构的卫生医务人员相互配合,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公 共卫生运动,成功执行公共卫生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西医人才少又都集中在城 市,而数量在十倍以上的中医大夫们活跃于乡村与城市中,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中西医 结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医疗系统组织的指导方针之一。通过努力,我国逐步组建了卫 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公共 卫生事业的成功和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 式”,并在世界其他国家宣传和推广。 —摘编自胡克夫《新中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 和防疫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欧洲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相似之处,并简析中国与 欧洲重视公共卫生事业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 民共和国公共卫生事业得以形成“中国模式”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1)相似之处:国家立法保障发展;开展公共卫生运动,卫生事业涉及面广;设立卫生保 健机构:将公共卫生发展和人民的健康状况相联系。影响:改善了环境卫生:有利于人民的身 体健康:增强了政府的管理职能:有利于应对全球疾病,促进全球健康
些传教士也为老百姓治病,但老百姓的信服度不高。所以总体上西医在中国影响不大。西医 最初在日本传播时,传教士深入民间行医舍药,在实践中很快得到民心。此后,以兰学(指经荷 兰传入日本的西洋学术)为代表的西医著作成为理论系统大量传入日本,从理论上丰富了日本 人对西医的认识。 ——摘编自田毅鹏《西医在中日两国传播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迫开埠通商,西医亦随之传入。西方教会设立医院,招收 华人学徒,兴办医学校,发行中文报刊以及翻译西方医学书籍等。西医由于自身的优势,逐渐 为国人所接受。在这种背景下,李鸿章创办了北洋医学堂,成为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官方西医学 校,培养了最早的一批西医专业人才。面对西医西药的传入,名医张锡纯主张把中西医汇通思 想应用于临床,中西药物并用产生了重大影响。经施今墨、程价三等名医的不断努力,天津中 医药界交融互通中西医,创造了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派,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危重病等 方面结出了硕果。 ——摘编自谢敬《近代天津的中西医交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医在中日两国传播过程中的不同点。(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5 分) 参考答案(1)不同点:传播过程不同,中国是先有理论传播后趋于实用;日本是先有实践后有理 论传播。民众对西医态度不同,在中国西医的受众较少;在日本更多的人接受西医。 (2)影响:促进了中国医学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中西医结合;促 进了中国医疗事业的近代化。 22.材料一 18 世纪后期起,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空前发展起来。伦敦、巴黎等城市大型 排污系统的建设,自来水的使用、室内抽水马桶的使用、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使城市公共卫生 得到很大改善,1848 年英国国会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公共卫生法。该法明确规定政 府必须设立国家和地方卫生委员会,为英国的卫生改良运动奠定了改善城市卫生和市民健康 状况,控制结核病、伤寒和霍乱等传染病的基础,当时的英国社会和卫生改良运动的内容包括 反对消费烈性酒,降低婴儿死亡率,进行监狱和精神病院改革,教育贫穷母亲如何照料孩子,建 立妇幼保健院、公立医院和药房等。19 世纪中叶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建立,使人们开始注重 对传染病的积极预防与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使得欧洲一些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 化。 ——摘编自曾光等《中国公共卫生·理论卷》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奠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 1954 年。1949 年 10 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并颁布多项除疫法规条例,以及开展预防为主的大规模爱国卫生 运动。1949 年 11 月,设立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国家注意统筹公共卫生城市乡 村协调发展,1950 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行政村设卫生委 员、自然村设卫生员的任务。这些基层机构的卫生医务人员相互配合,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公 共卫生运动,成功执行公共卫生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西医人才少又都集中在城 市,而数量在十倍以上的中医大夫们活跃于乡村与城市中,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中西医 结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医疗系统组织的指导方针之一。通过努力,我国逐步组建了卫 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公共 卫生事业的成功和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 式”,并在世界其他国家宣传和推广。 ——摘编自胡克夫《新中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 和防疫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欧洲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相似之处,并简析中国与 欧洲重视公共卫生事业的影响。(8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 民共和国公共卫生事业得以形成“中国模式”的原因。(6 分) 参考答案(1)相似之处:国家立法保障发展;开展公共卫生运动;卫生事业涉及面广;设立卫生保 健机构;将公共卫生发展和人民的健康状况相联系。影响:改善了环境卫生;有利于人民的身 体健康;增强了政府的管理职能;有利于应对全球疾病,促进全球健康
(2)特点:预防为主;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卫生防疫网络;中西医结合;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原因: 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服务人民群众宗旨的落实:创造性地确立了适 应国情的公共卫生模式。 23改革初期围绕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突出矛盾是,一方面国家财政和企业包揽职工医疗费 用,在对供需双方均缺乏费用共付机制的条件下,医疗费用快速攀升,国家和企业负担沉重: 一方面,改革要求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要砸碎“铁饭碗”,企业包揽的福利制度成为改革 的羁绊,严重的矛盾纠葛使职工医疗保障制度难以为继。 1985年,在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和劳动人事部制定的《关于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提纲 (初稿)》中,明确了医疗改革的重点是研究解决职工个人负担一部分医疗费和医疗费的社会 统筹两个问题。1989年以后,全国各地逐步实行医疗费用与个人利益挂钩。 1990年确定劳保医疗改革的方向是:在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对劳动者加以保护的前提 下,实现国家、集体和个人合理负担,逐步建立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险制度。1993年,中共十四 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千问题的决定》,指出:“城镇职工养 老和医疗保险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一摘编自姚力《新中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城镇职工医保制度改革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城镇职工医保制度改革的特点。(6分) 参考答案1)背景:传统城镇职工医保制度导致国家和企业财政负担较大,经济体制改革的需 要,经济发展促使城镇人口增加;国企改革;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2)特点: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由国家负担到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负担,以保障劳动者权 益为前提
(2)特点:预防为主;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卫生防疫网络;中西医结合;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原因: 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服务人民群众宗旨的落实;创造性地确立了适 应国情的公共卫生模式。 23.改革初期围绕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突出矛盾是,一方面国家财政和企业包揽职工医疗费 用,在对供需双方均缺乏费用共付机制的条件下,医疗费用快速攀升,国家和企业负担沉重;另 一方面,改革要求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要砸碎“铁饭碗”,企业包揽的福利制度成为改革 的羁绊,严重的矛盾纠葛使职工医疗保障制度难以为继。 1985 年,在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和劳动人事部制定的《关于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提纲 (初稿)》中,明确了医疗改革的重点是研究解决职工个人负担一部分医疗费和医疗费的社会 统筹两个问题。1989 年以后,全国各地逐步实行医疗费用与个人利益挂钩。 1990 年确定劳保医疗改革的方向是:在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对劳动者加以保护的前提 下,实现国家、集体和个人合理负担,逐步建立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险制度。1993 年,中共十四 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城镇职工养 老和医疗保险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摘编自姚力《新中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城镇职工医保制度改革的背景。(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城镇职工医保制度改革的特点。(6 分) 参考答案(1)背景:传统城镇职工医保制度导致国家和企业财政负担较大;经济体制改革的需 要;经济发展促使城镇人口增加;国企改革;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2)特点: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由国家负担到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负担;以保障劳动者权 益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