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过关检测(A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战国时期秦国法律规定,农民没有铁器进行耕作,可向政府借用,借用的铁农具受到损坏,也 不必赔偿,只需书写材料进行说明即可。据此可知,秦国( A废除了严刑峻法 B.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C.治铁业由官府垄断 D.铁农具已广泛用于农耕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提及秦国农民借用官府的铁农具损坏后,不需要赔偿,只要书写材料进行说明 即可,这说明战国时期秦国统治者鼓励农业生产,铁农具已广泛用于农耕,故选D项;题千材料 并未提及秦国废除了严刑峻法,排除A项;题千材料只提及农业方面的法律规定,并未涉及其 他方面的法律规定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涉及治铁业由官府垄断的问题排除C项。 2.唐宋时期,工匠在制作陶瓷的过程中,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需要用到的工具是 () A坯车 B.匣钵 C.支钉 D坩埚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 烧制好的黏土块一支钉,故C项正确。 3.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 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 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家给人足”反映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妇人纺织,男子桑蓬”则体现 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特点,故C项符合题意:题千材料没有涉及土地的集中程度,故排除A 项:从题干材料中无法看出土地的拥有者没有能力耕田的信息,故排除B项:题干材料中的“佃 则有田”是说佃农有田可耕,但耕种的是地主的土地,故D项表述错误。 4.下表内容是汉朝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劲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班固《汉书杨恽传》 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 范晔《后汉书·逸民列传》 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 王充《论衡》 A.汉朝铁犁牛耕技术已经推广 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已经形成 D.男耕女织生产方式开始确立 答案c 解析是故身率妻子“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所涉及的人员皆为一个家庭的成员,说明汉 朝时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已经形成,故选C项;“勒力耕桑“耘于前“立春东耕”皆未涉及铁犁 牛耕,排除A项:三则史料反映的是汉朝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未涉及精耕细作的生产模 式,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就已经形成,排除D项。 5.山西平陆汉朝壁画里描绘了这样的场景:地主庄园的城堡(即“坞堡及依附的“部曲*“家 兵”,是对抗农民的工事和武装;地主监督农民从事耕种,双牛牵引耧车和大型犁铧。由此可见 平陆壁画(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A 卷)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战国时期秦国法律规定,农民没有铁器进行耕作,可向政府借用,借用的铁农具受到损坏,也 不必赔偿,只需书写材料进行说明即可。据此可知,秦国( ) A.废除了严刑峻法 B.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C.冶铁业由官府垄断 D.铁农具已广泛用于农耕 答案 D 解析题干材料提及秦国农民借用官府的铁农具损坏后,不需要赔偿,只要书写材料进行说明 即可,这说明战国时期秦国统治者鼓励农业生产,铁农具已广泛用于农耕,故选 D 项;题干材料 并未提及秦国废除了严刑峻法,排除 A 项;题干材料只提及农业方面的法律规定,并未涉及其 他方面的法律规定,排除 B 项;题干材料未涉及冶铁业由官府垄断的问题,排除 C 项。 2.唐宋时期,工匠在制作陶瓷的过程中,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需要用到的工具是 ( ) A.坯车 B.匣钵 C.支钉 D.坩埚 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 烧制好的黏土块——支钉,故 C 项正确。 3.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 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 济状况是( )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答案 C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家给人足”反映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妇人纺织,男子桑蓬”则体现 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特点,故 C 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土地的集中程度,故排除 A 项;从题干材料中无法看出土地的拥有者没有能力耕田的信息,故排除 B 项;题干材料中的“佃 则有田”是说佃农有田可耕,但耕种的是地主的土地,故 D 项表述错误。 4.下表内容是汉朝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勠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班固《汉书·杨恽传》 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 范晔《后汉书·逸民列传》 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 王充《论衡》 A.汉朝铁犁牛耕技术已经推广 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已经形成 D.男耕女织生产方式开始确立 答案 C 解析“是故身率妻子”“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所涉及的人员皆为一个家庭的成员,说明汉 朝时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已经形成,故选 C 项;“勠力耕桑”“耘于前”“立春东耕”皆未涉及铁犁 牛耕,排除 A 项;三则史料反映的是汉朝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未涉及精耕细作的生产模 式,排除 B 项;春秋战国时期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就已经形成,排除 D 项。 5.山西平陆汉朝壁画里描绘了这样的场景:地主庄园的城堡(即“坞堡”)及依附的“部曲”“家 兵”,是对抗农民的工事和武装;地主监督农民从事耕种,双牛牵引耧车和大型犁铧。由此可见 平陆壁画( )
A.反映了先进生产技术的普遍使用 B.印证了汉朝社会矛盾突出的史实 C.提供了研究古代文化的相关史料 D.体现出山西艺术创作水平日臻成熟 答案C 6.右图是东汉纺织画像石拓片,展示了汉朝纺织的集体劳作情景:右边女子在用络车进行“调 丝”,中间女子在用纬车进行“摇纬”,左边女子在用织机制成绢帛。这块画像石反映了() A.家庭手工业技术先进 B.民营手工业市场扩大 C.官营手工业管理规范 D.庄园手工业分工协作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东汉“汉朝纺织的集体劳作情景:右边女子在用络车进行‘调丝’,中间 女子在用纬车进行‘摇纬’,左边女子在用织机制成绢帛”反映的是分工协作,规模很大,其应 该是庄园手工业分工协作,故选D项: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家庭手工业技术是否先进,排除A项 题干材科体现不出民营手工业市场扩大,排除B项;题干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庄园手工业内部 纺织过程中的分工,而不是官营手工业管理规范排除C项。 7传统观点认为,英国之所以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 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 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答案B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关于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原因的观,点越来越多,说明对这一问题 的研究视角不断拓展认识也更加全面。故选B项。 8.有学者认为,工厂的经济优势主要体现为使用了能加快工作速度的机器,使用了能带动机器 高速运转的动力,工厂制度是机械化的必然结果。这体现出工厂制度的特点是 A使用机器生产 B.具有经济优势 C.严重依赖机械 D.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A 解析由题千材料“机器”可知,工厂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使用机器生产;B、C、D三项均与题干 材料不符,排除。故选A项。 9.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里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 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A缩小城乡差距 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推动城市化进程 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答案c
A.反映了先进生产技术的普遍使用 B.印证了汉朝社会矛盾突出的史实 C.提供了研究古代文化的相关史料 D.体现出山西艺术创作水平日臻成熟 答案 C 6.右图是东汉纺织画像石拓片,展示了汉朝纺织的集体劳作情景:右边女子在用络车进行“调 丝”,中间女子在用纬车进行“摇纬”,左边女子在用织机制成绢帛。这块画像石反映了 ( ) A.家庭手工业技术先进 B.民营手工业市场扩大 C.官营手工业管理规范 D.庄园手工业分工协作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东汉”“汉朝纺织的集体劳作情景:右边女子在用络车进行‘调丝’,中间 女子在用纬车进行‘摇纬’,左边女子在用织机制成绢帛”反映的是分工协作,规模很大,其应 该是庄园手工业分工协作,故选 D 项;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家庭手工业技术是否先进,排除 A 项; 题干材料体现不出民营手工业市场扩大,排除 B 项;题干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庄园手工业内部 纺织过程中的分工,而不是官营手工业管理规范,排除 C 项。 7.传统观点认为,英国之所以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 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 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答案 B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关于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原因的观点越来越多,说明对这一问题 的研究视角不断拓展,认识也更加全面。故选 B 项。 8.有学者认为,工厂的经济优势主要体现为使用了能加快工作速度的机器,使用了能带动机器 高速运转的动力,工厂制度是机械化的必然结果。这体现出工厂制度的特点是 ( ) A.使用机器生产 B.具有经济优势 C.严重依赖机械 D.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 A 解析由题干材料“机器”可知,工厂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使用机器生产;B、C、D 三项均与题干 材料不符,排除。故选 A 项。 9.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里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 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 A.缩小城乡差距 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推动城市化进程 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答案 C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后铁路的发展把更多的人带入城市。A、B、D三项与题干材 料无关,故错误:C项与题千的意思一致,故正确。 10.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 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 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 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客案B 解析题干材料的核心内容是工业革命后英国以立法的形式规定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标准时 间的确定虽然引发生活变化,但引起人们生活变化的直接原因是立法而不是工业革命,故A 项不正确:题干材料的逻辑关系是技术发展要求时间标准化,国家立法确立时间标准化,以时 间标准化约束人们生活,故B项正确:C项没有全面反映题干材料信息,故排除;时间标准化只 是社会管理的一个方面,与国家管理无关,故D项错误。 11.1824年,美国军火商霍尔的目标是“如果把一千支枪拆散,杂乱地堆放在一起,它们也能很 快地被装配起来”。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提高武器质量性能 B.提高士兵技术素养 C.实行零部件标准化生产 D.加强对枪支的管理 答案c 12.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写道:“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 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从 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 对立。”这说明当时英国( A新生工业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B.手工作坊已经完全消失 C.社会被分化为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 D.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结构 答案D 13.1850年前后,钟表成为英国社会各个阶级必备的生活用品,英国人的时间概念被空前强化, 时间第一次被精确到以秒为单位。这一现象说明( A生产力发展影响人们的生活节奏 B.工业化推动钟表制造业的发展 C.钟表的普及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D.民主政治发展推动生活近代化 答案A 解桐根据题千材料“1850年前后,钟表成为英国社会各个阶级必备的生活用品”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生产力发展影响人们的生活节奏,故选A项;题千材料与钟表制造业的发展无关,排除 B项;题干材料反映了钟表的普及,但不能说明人们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排除C项;题干材料与 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 14.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又开始上升。1831一1841年,工 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 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城市环境极其恶劣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后铁路的发展把更多的人带入城市。A、B、D 三项与题干材 料无关,故错误;C 项与题干的意思一致,故正确。 10.1830 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 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1880 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 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 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答案 B 解析题干材料的核心内容是工业革命后英国以立法的形式规定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标准时 间的确定虽然引发生活变化,但引起人们生活变化的直接原因是立法而不是工业革命,故 A 项不正确;题干材料的逻辑关系是技术发展要求时间标准化,国家立法确立时间标准化,以时 间标准化约束人们生活,故 B 项正确;C 项没有全面反映题干材料信息,故排除;时间标准化只 是社会管理的一个方面,与国家管理无关,故 D 项错误。 11.1824 年,美国军火商霍尔的目标是“如果把一千支枪拆散,杂乱地堆放在一起,它们也能很 快地被装配起来”。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提高武器质量性能 B.提高士兵技术素养 C.实行零部件标准化生产 D.加强对枪支的管理 答案 C 12.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写道:“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 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从 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 对立。”这说明当时英国( ) A.新生工业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B.手工作坊已经完全消失 C.社会被分化为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 D.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结构 答案 D 13.1850 年前后,钟表成为英国社会各个阶级必备的生活用品,英国人的时间概念被空前强化, 时间第一次被精确到以秒为单位。这一现象说明( ) A.生产力发展影响人们的生活节奏 B.工业化推动钟表制造业的发展 C.钟表的普及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D.民主政治发展推动生活近代化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850 年前后,钟表成为英国社会各个阶级必备的生活用品”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生产力发展影响人们的生活节奏,故选 A 项;题干材料与钟表制造业的发展无关,排除 B 项;题干材料反映了钟表的普及,但不能说明人们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排除 C 项;题干材料与 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无关,排除 D 项。 14.英国 18 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 1816 年以后死亡率又开始上升。1831—1841 年,工 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 14.6 上升到 27.2,利物浦由 21 上升到 34.8。导致上述情况 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城市环境极其恶劣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千中的时间信息“1816年1831一1841年”,可知此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中。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中煤炭的大量使用,导致工厂集中的城市环境污染严重,进而导 致人口死亡率上升,故A项正确:化学工业得到大发展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题千时间 不符,故B项错误,工业革命时期农业生产力也得到发展,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生 产力的大发展,医疗技术水平也应上升,故D项错误。 15.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感叹:“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 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导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 可见.卡莱尔注意到了英国() A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 B.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富激增 C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对立 D.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 答案D 解析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的说法与题干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卡莱尔 所发出的感叹并不是要描述社会财富激增的现象,而是要表达社会财富激增之后所产生的消 极影响,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不出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对立现象,故C项错误;根 据题干材料“整个国家…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可知表达了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 文精神逐渐缺失的观,点,故D项正确。 16.据记载,以机器为核心的工厂曾引起了激烈的武装抗议。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爆发了卢德 运动。手工业工人认为机器是他们低工资和失业的罪魁祸首,他们结成组织,捣毁纺织机器 运动在被镇压后很快销声匿迹。这表明 A.英国工厂制度存在严重的弊端 B.工业化进程中阶级矛盾有所激化 C.手工业工人不能接受技术革新 D.工人们追求建立平等公正的社会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中卢德运动参与者认为“机器是他们低工资和失业的罪魁祸首,他们结成组织, 捣毁纺织机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时期阶级矛盾激化,但工人对资产阶级的反抗 还停留在表面一捣毁机器阶段,故选B项;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制度是当时先进的制度,且题 干材料并未涉及工厂制度的弊端,排除A项;手工业工人不能接受技术革新是题千材料中的 表象,排除C项;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工人们追求建立平等公正的社会,排除D项。 17.对于一座大楼来说,仅仅利用外墙玻璃就能解决所需热水问题,每年可以节省大量的电力 或煤气。这反映出的现代科技进步成就是( A环境的检测和保护 B.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C.建筑行业的新发展 D.新材料的开发应用 答案B 解析利用外墙玻璃就能解决大楼所需热水问题,体现的是对太阳能这一新能源的利用,故B 项正确。 18.中国的无人驾驶汽车研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无人驾驶”属于() A航空航天技术 B.计算机技术 C.智能化技术 D.移动通信技术 答案c 解析无人驾驶汽车是一种智能汽车,也可以称之为轮式移动机器人,主要依靠车内的以计算 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器来实现无人驾驶,故C项正确。 19.现在很多电影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智能化技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视听效果,令观 众叹为观止。这反映出() A现代科技进步赋予文化产业新模式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816 年”“1831—1841 年”,可知此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中。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中煤炭的大量使用,导致工厂集中的城市环境污染严重,进而导 致人口死亡率上升,故 A 项正确;化学工业得到大发展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题干时间 不符,故 B 项错误;工业革命时期农业生产力也得到发展,故 C 项错误;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生 产力的大发展,医疗技术水平也应上升,故 D 项错误。 15.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感叹:“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 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导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 可见,卡莱尔注意到了英国( ) A.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 B.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富激增 C.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对立 D.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 答案 D 解析“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的说法与题干材料无关,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卡莱尔 所发出的感叹并不是要描述社会财富激增的现象,而是要表达社会财富激增之后所产生的消 极影响,故 B 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不出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对立现象,故 C 项错误;根 据题干材料“整个国家……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可知表达了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 文精神逐渐缺失的观点,故 D 项正确。 16.据记载,以机器为核心的工厂曾引起了激烈的武装抗议。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爆发了卢德 运动。手工业工人认为机器是他们低工资和失业的罪魁祸首,他们结成组织,捣毁纺织机器, 运动在被镇压后很快销声匿迹。这表明 ( ) A.英国工厂制度存在严重的弊端 B.工业化进程中阶级矛盾有所激化 C.手工业工人不能接受技术革新 D.工人们追求建立平等公正的社会 答案 B 解析题干材料中卢德运动参与者认为“机器是他们低工资和失业的罪魁祸首,他们结成组织, 捣毁纺织机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时期阶级矛盾激化,但工人对资产阶级的反抗 还停留在表面——捣毁机器阶段,故选 B 项;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制度是当时先进的制度,且题 干材料并未涉及工厂制度的弊端,排除 A 项;手工业工人不能接受技术革新是题干材料中的 表象,排除 C 项;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工人们追求建立平等公正的社会,排除 D 项。 17.对于一座大楼来说,仅仅利用外墙玻璃就能解决所需热水问题,每年可以节省大量的电力 或煤气。这反映出的现代科技进步成就是( ) A.环境的检测和保护 B.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C.建筑行业的新发展 D.新材料的开发应用 答案 B 解析利用外墙玻璃就能解决大楼所需热水问题,体现的是对太阳能这一新能源的利用,故 B 项正确。 18.中国的无人驾驶汽车研发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无人驾驶”属于( ) A.航空航天技术 B.计算机技术 C.智能化技术 D.移动通信技术 答案 C 解析无人驾驶汽车是一种智能汽车,也可以称之为轮式移动机器人,主要依靠车内的以计算 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器来实现无人驾驶,故 C 项正确。 19.现在很多电影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智能化技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视听效果,令观 众叹为观止。这反映出( ) A.现代科技进步赋予文化产业新模式
B.现代科技进步影响了经济增长方式 C现代科技进步改变了电影行业规则 D.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中国娱乐业升级 答案A 解析电影属于文化产业,“使用了大量的智能化技术”说明了现代科技进步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故A项正确。 20.互联网信息平台冲击着传统的信息站配货方式,货车司机群体对此是始料未及的,曾经“发 动机响,黄金万两”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这表明现代科技进步() A.推动企业管理制度改革 B.促使新兴产业阔步发展 C.掀起了交通运输业革命 D.影响着经济的增长模式 答案D 解析互联网信息平台是一种全新产业发展范式,它既是新生产方式、组织方式、运营方式, 也是一种新的基础设施,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服务业、农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故D项 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材料一 战国铁犁铧(河南挥县出土) 管子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车且、夷、斤、断,试诸壤 土。” 一《国语·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商朝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治铁。我国最 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等,中国社会历史进入 铁器时代。 一滴编自白云翔《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 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 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朝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 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在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 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一摘编自李惠民《中国传统文化新编》 (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 你的理由是什么?(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1)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材料:河南辉县出土的铁犁铧。理由:第一手材 料(或实物史料)。 (2)特点: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影响:促进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产生;推 动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农耕文明的繁荣。 22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19世纪60年代后,上 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 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 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一摘编自张仲礼《近代 上海城市研究(1840一1949年)》等
B.现代科技进步影响了经济增长方式 C.现代科技进步改变了电影行业规则 D.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中国娱乐业升级 答案 A 解析电影属于文化产业,“使用了大量的智能化技术”说明了现代科技进步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故 A 项正确。 20.互联网信息平台冲击着传统的信息站配货方式,货车司机群体对此是始料未及的,曾经“发 动机响,黄金万两”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这表明现代科技进步( ) A.推动企业管理制度改革 B.促使新兴产业阔步发展 C.掀起了交通运输业革命 D.影响着经济的增长模式 答案 D 解析互联网信息平台是一种全新产业发展范式,它既是新生产方式、组织方式、运营方式, 也是一种新的基础设施,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服务业、农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故 D 项 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 21.材料一 战国铁犁铧(河南辉县出土) 管子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钅且、夷、斤、斸,试诸壤 土。” ——《国语·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商朝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 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等,中国社会历史进入 铁器时代。 ——摘编自白云翔《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 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 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朝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 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在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 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摘编自李惠民《中国传统文化新编》 (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 你的理由是什么?(8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6 分) 参考答案(1)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材料:河南辉县出土的铁犁铧。理由:第一手材 料(或实物史料)。 (2)特点: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影响:促进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产生;推 动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农耕文明的繁荣。 22.材料一 19 世纪 40 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19 世纪 60 年代后,上 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 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 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 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 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 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近代 上海城市研究(1840—1949 年)》等
材料二16世纪开始,受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 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 世纪下半期,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 曼彻斯特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一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 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 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一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促使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 素。(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 件。(6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2 分) 参考答案1)因素: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 (2)条件:位于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是中西文明交汇之处: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 较好;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发和开放:国家发展战略的推动。 (3)问题: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3.生产流水线是美国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一种创新。 材料一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 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工厂才得以在以 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 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一摘编自[美]哈罗德·埃文斯等《美国创新史》 材料二流水作业法的普遍采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汽 车的普及推动了一场社会革命,過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 向郊区扩散。 一摘编自李庆余等《美国现代化道路》 材料三1921年,喜剧大师卓别林兴冲冲地参观了海蓝公园的福特工厂,并与福特在总装流 水线旁微笑合影。当时人们把福特看作一个创造奇迹的大师,但在15年后,他已经成为劳动 者的公敌。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毫不客气地讽刺了他的这位资本家朋友和残酷的流水 线,对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进行了深刻批判。 —摘编自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创新”产生的原因,简析其影 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工业革命以来汽车普及前后的人口迁移的趋势。(2 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一观点,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 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6分) 惨考答案1)原因: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影响: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产量增加,更多 人开上汽车,有助于垄断组织产生。 (2)趋势:汽车普及前,由农村向城市迁移(向煤铁生产地区迁移)。汽车普及后,由城市向郊区 迁移。 (3)略
材料二 16 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 年已有棉纺厂 99 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 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 世纪下半期,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 世纪初, 曼彻斯特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 年,因过于拥挤,人口 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 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 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促使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 素。(6 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 件。(6 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2 分) 参考答案(1)因素: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 (2)条件:位于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是中西文明交汇之处;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 较好;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发和开放;国家发展战略的推动。 (3)问题: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3.生产流水线是美国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一种创新。 材料一 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 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工厂才得以在以 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 1914 年,路上行驶的 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摘编自[美]哈罗德·埃文斯等《美国创新史》 材料二 流水作业法的普遍采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汽 车的普及推动了一场社会革命,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 向郊区扩散。 ——摘编自李庆余等《美国现代化道路》 材料三 1921 年,喜剧大师卓别林兴冲冲地参观了海蓝公园的福特工厂,并与福特在总装流 水线旁微笑合影。当时人们把福特看作一个创造奇迹的大师,但在 15 年后,他已经成为劳动 者的公敌。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毫不客气地讽刺了他的这位资本家朋友和残酷的流水 线,对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进行了深刻批判。 ——摘编自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创新”产生的原因,简析其影 响。(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工业革命以来汽车普及前后的人口迁移的趋势。(2 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一观点,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 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 字左右)(6 分) 参考答案(1)原因: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产量增加,更多 人开上汽车;有助于垄断组织产生。 (2)趋势:汽车普及前,由农村向城市迁移(向煤铁生产地区迁移)。汽车普及后,由城市向郊区 迁移。 (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