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过关检测(B)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秦统一全国后,北逐匈奴,统一岭南地区,南抚夷、越。这些举措( 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实现了秦朝的长治久安 C.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D.违背人民意愿,加速秦的灭亡 答案:C 解析:秦统一全国后,统治范围不断扩大,统治者采取措施巩固统一局面,推动了中 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故选C项:郡县制在全国的推行是中央集权制度的 基础,排除A项;秦朝二世而亡,排除B项;巩固统一不违背人民意愿,排除D项。 2.《三国志》卷三十《魏书》记载:“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阗、 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都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据 此可知() A.政权分立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B.曹魏政权中断了与西域的联系 C.西域与中原的交往较为频繁 D西域是东西方交往的桥梁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西域虽不能尽至“无岁不奉朝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域 与中原的交往比较频繁,故选C项。 3.唐朝的民族政策,除了朝贡、和亲外,在边疆地区还设立羁縻州、大都护府、都 督府,任用当地部族领袖为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唐朝的“羁縻政策() A.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B.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C.冲击了中央集权制度 D.固化了对不同民族差别对待的政策 答案:A 解析:羁縻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等,有利于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 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故A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这一政策有利于加 强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这一政策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并非强调差别对 待,故D项错误。 4.宋朝诗人刘迎在诗中写道:“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 往,南客北客相经商。”这反映的主要现象是( A.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激烈
第四单元过关检测(B)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秦统一全国后,北逐匈奴,统一岭南地区,南抚夷、越。这些举措( ) 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实现了秦朝的长治久安 C.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D.违背人民意愿,加速秦的灭亡 答案:C 解析:秦统一全国后,统治范围不断扩大,统治者采取措施巩固统一局面,推动了中 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故选 C 项;郡县制在全国的推行是中央集权制度的 基础,排除 A 项;秦朝二世而亡,排除 B 项;巩固统一不违背人民意愿,排除 D 项。 2.《三国志》卷三十《魏书》记载:“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阗、 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据 此可知( ) A.政权分立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B.曹魏政权中断了与西域的联系 C.西域与中原的交往较为频繁 D.西域是东西方交往的桥梁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西域虽不能尽至”“无岁不奉朝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域 与中原的交往比较频繁,故选 C 项。 3.唐朝的民族政策,除了朝贡、和亲外,在边疆地区还设立羁縻州、大都护府、都 督府,任用当地部族领袖为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唐朝的“羁縻政策”( ) A.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B.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C.冲击了中央集权制度 D.固化了对不同民族差别对待的政策 答案:A 解析:羁縻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等,有利于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 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故 A 项正确;B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这一政策有利于加 强中央集权,故 C 项错误;这一政策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并非强调差别对 待,故 D 项错误。 4.宋朝诗人刘迎在诗中写道:“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 往,南客北客相经商。”这反映的主要现象是( ) A.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激烈
B.宋朝海外贸易发达 C.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边界贸易频繁 D.商业税收成为宋朝国库财富的重要来源 答案C 解析: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根据题千材料“居民 生资惟榷场“南客北客相经商”,可知反映的主要现象是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 的边界贸易频繁,故选C项。 5在边疆民族政策上,康熙帝强调“治之得其道”和“惟令各行其道”,雍正帝提出“因 俗利导”,乾隆帝则是强调“从俗从宜不易其俗”。这些边疆民族政策( A.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一体化 B.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商业繁荣 C消除了边疆地区的割据隐患 D.巩固了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答案D 解析:题千材料“治之得其道惟令各行其道“因俗利导”“从俗从宜“不易其俗” 均体现了尊重边疆民族的风俗习惯,顾及当地的实际情况。这些政策巩固了清朝 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故选D项。 6泉州自唐朝中叶建城后,不久就成为东南沿海的四大外贸海港之一。到南宋后 期泉州成为最大的外贸港口,超越了长期占首位的广州。这说明() A.广州的对外贸易日益衰落 B.南宋政府实行贸易自由政策 C.唐朝的对外贸易受到限制 D海外贸易推动港口城市繁荣 答案D 解析:题千材料反映了泉州因海外贸易的发展而日益兴盛,到南宋后期超越广州成 为最大的外贸港口,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只提及泉州超过广州,并没有体现广州 对外贸易的衰落,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体现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故B项错 误:题千材料没有反映唐朝对外贸易的状况,故C项错误。 7.下面是根据清朝某一时期广东海关税收情况所绘制的示意图。该图表明该时 期() 单位:万两 180 160 140 120 100 0 60 40 20 0 乾隆中叶 乾隆末年道光十一年道光十二年 A.政府仍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B.宋朝海外贸易发达 C.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边界贸易频繁 D.商业税收成为宋朝国库财富的重要来源 答案:C 解析: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根据题干材料“居民 生资惟榷场”“南客北客相经商”,可知反映的主要现象是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 的边界贸易频繁,故选 C 项。 5.在边疆民族政策上,康熙帝强调“治之得其道”和“惟令各行其道”,雍正帝提出“因 俗利导”,乾隆帝则是强调“从俗从宜”“不易其俗”。这些边疆民族政策( ) A.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一体化 B.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商业繁荣 C.消除了边疆地区的割据隐患 D.巩固了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治之得其道”“惟令各行其道”“因俗利导” “从俗从宜”“不易其俗” 均体现了尊重边疆民族的风俗习惯,顾及当地的实际情况。这些政策巩固了清朝 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故选 D 项。 6.泉州自唐朝中叶建城后,不久就成为东南沿海的四大外贸海港之一。到南宋后 期泉州成为最大的外贸港口,超越了长期占首位的广州。这说明( ) A.广州的对外贸易日益衰落 B.南宋政府实行贸易自由政策 C.唐朝的对外贸易受到限制 D.海外贸易推动港口城市繁荣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泉州因海外贸易的发展而日益兴盛,到南宋后期超越广州成 为最大的外贸港口,故 D 项正确;题干材料只提及泉州超过广州,并没有体现广州 对外贸易的衰落,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体现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故 B 项错 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唐朝对外贸易的状况,故 C 项错误。 7.下面是根据清朝某一时期广东海关税收情况所绘制的示意图。该图表明该时 期( ) A.政府仍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C.中国同外国的交往日趋加强 D.中国对外贸易仍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虽然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但是关 税收入依然有所增长,这说明当时中国对外贸易仍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故选D项; 清朝当时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A项错误:关税示意图无法体现出超地位,B项错 误:题干图表只体现了广东一个地区的关税收入情况,不能反映中国同外国的交往 日趋加强,C项错误。 8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宗教改革的目的 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这反映了( A.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 B.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准备了阶级基础 C.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各自都有局限性 D.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本质存在根本区别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性质 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但两者的具体目的不同,反映了中世纪 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未强调文艺复兴和宗教 改革的关系,B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未反映两者的局限性,C项错误;文艺复兴和宗 教改革都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本质没有根本区别,D项错 误。 9.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罗马法陷于沉寂,教会逐渐形成了一套政治法律制度。但 到了12世纪,罗马法在西欧掀起了一股复兴的浪潮,宣扬“国王的爱好具有法律的 力量“国王不受法律约束”。这在当时( ) A.推动文艺复兴运动迅速兴起 B.有利于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 C改变了教权高于王权的局面 D适应反君主专制斗争的需要 答案B 解析:“国王的爱好具有法律的力量“国王不受法律约束”的主张出现在12世纪, 当时的欧洲天主教仍占统治地位,这些主张是对教皇权威的一种挑战,因此有利于 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故选B项: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间是14世纪,故A项错 误:C项不符合题干材料,故排除;题千材料主张加强君主专制,故排除D项。 10.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声称法兰西国家“完全属于国王本人”:法国大革命和拿破 仑时期,革命领袖们却不得不动员国民军队一由乐于并渴望为祖国而战的,有政 治觉悟的公民组成的军队。这种变化说明()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C.中国同外国的交往日趋加强 D.中国对外贸易仍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虽然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但是关 税收入依然有所增长,这说明当时中国对外贸易仍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故选 D 项; 清朝当时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A 项错误;关税示意图无法体现出超地位,B 项错 误;题干图表只体现了广东一个地区的关税收入情况,不能反映中国同外国的交往 日趋加强,C 项错误。 8.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宗教改革的目的 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这反映了( ) A.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 B.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准备了阶级基础 C.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各自都有局限性 D.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本质存在根本区别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性质 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但两者的具体目的不同,反映了中世纪 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故 A 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未强调文艺复兴和宗教 改革的关系,B 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未反映两者的局限性,C 项错误;文艺复兴和宗 教改革都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本质没有根本区别,D 项错 误。 9.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罗马法陷于沉寂,教会逐渐形成了一套政治法律制度。但 到了 12 世纪,罗马法在西欧掀起了一股复兴的浪潮,宣扬“国王的爱好具有法律的 力量”“国王不受法律约束”。这在当时( ) A.推动文艺复兴运动迅速兴起 B.有利于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 C.改变了教权高于王权的局面 D.适应反君主专制斗争的需要 答案:B 解析:“国王的爱好具有法律的力量”“国王不受法律约束”的主张出现在 12 世纪, 当时的欧洲天主教仍占统治地位,这些主张是对教皇权威的一种挑战,因此有利于 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故选 B 项;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间是 14 世纪,故 A 项错 误;C 项不符合题干材料,故排除;题干材料主张加强君主专制,故排除 D 项。 10.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声称法兰西国家“完全属于国王本人”;法国大革命和拿破 仑时期,革命领袖们却不得不动员国民军队——由乐于并渴望为祖国而战的,有政 治觉悟的公民组成的军队。这种变化说明( )
A.革命者已放弃君权神授”观点 B.法国民族国家意识觉醒 C.欧洲封建制度正走向衰落 D.启蒙思想对法国社会影响深远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革命领袖们却不得不动员国民军 队“为祖国而战“有政治觉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促 进了法国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B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从国王的国家到公 民的国家,与“君权神授”观,点无关,A项错误。从国王的国家到公民的国家这一观 念的变化,不能说明欧洲的封建制度正走向衰落,C项错误。法国大革命时期,法 国公民乐于并渴望为祖国而战,不是启蒙思想强调的“理性主义”的体现,D项错 误。 11.荷兰人格劳秀斯(1583一1645)认为国家主权对内是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对外是 不受任何权力限制的独立权,奠定了国家主权内外统一的法理基础。格劳秀斯提 出这一法理的主要意图是() A运用社会达尔文主义推动海外扩张 B.缓和大国冲突,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C.适应反国家分裂和殖民扩张的需求 D.鼓吹战争有理,推行狭隘民族主义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可知格劳秀斯对国家主权的认识,一是对内强调至高无上的 统治权,实际上是反对国家分裂,二是对外强调不受任何权力限制的独立权,实际 上适应了欧洲殖民者进行海外扩张的需求,故C项正确:16一17世纪还未出现社 会达尔文主义,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故B项错误:题干 材料中格劳秀斯从对内、对外两个角度阐述了国家主权的内涵,并不是仅从对外 战争的角度,故D项错误。 1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共和派领袖儒勒·费里建立起义务教育制度,遍布全国各村 镇的小学承担起向全民灌输共和思想和民族语言的使命,强化民族国家观念,这是 因为法国() A.亟须强化民族国家意识 B.面临着新的国内外环境 C.重视义务教育发展 D.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答案B 解析: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后,面临着新的国内外环境,德意志帝国的崛起和统 一使法国人感到巨大威胁,普法战争使法国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收复失地成为 强化民族意识的有力工具,故B项正确;A项不是题干材料反映的现象,排除:C项
A.革命者已放弃“君权神授”观点 B.法国民族国家意识觉醒 C.欧洲封建制度正走向衰落 D.启蒙思想对法国社会影响深远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革命领袖们却不得不动员国民军 队”“为祖国而战”“有政治觉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促 进了法国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B 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从国王的国家到公 民的国家,与“君权神授”观点无关,A 项错误。从国王的国家到公民的国家这一观 念的变化,不能说明欧洲的封建制度正走向衰落,C 项错误。法国大革命时期,法 国公民乐于并渴望为祖国而战,不是启蒙思想强调的“理性主义”的体现,D 项错 误。 11.荷兰人格劳秀斯(1583—1645)认为国家主权对内是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对外是 不受任何权力限制的独立权,奠定了国家主权内外统一的法理基础。格劳秀斯提 出这一法理的主要意图是( ) A.运用社会达尔文主义推动海外扩张 B.缓和大国冲突,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C.适应反国家分裂和殖民扩张的需求 D.鼓吹战争有理,推行狭隘民族主义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格劳秀斯对国家主权的认识,一是对内强调至高无上的 统治权,实际上是反对国家分裂,二是对外强调不受任何权力限制的独立权,实际 上适应了欧洲殖民者进行海外扩张的需求,故 C 项正确;16—17 世纪还未出现社 会达尔文主义,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故 B 项错误;题干 材料中格劳秀斯从对内、对外两个角度阐述了国家主权的内涵,并不是仅从对外 战争的角度,故 D 项错误。 1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共和派领袖儒勒·费里建立起义务教育制度,遍布全国各村 镇的小学承担起向全民灌输共和思想和民族语言的使命,强化民族国家观念,这是 因为法国( ) A.亟须强化民族国家意识 B.面临着新的国内外环境 C.重视义务教育发展 D.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答案:B 解析: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后,面临着新的国内外环境,德意志帝国的崛起和统 一使法国人感到巨大威胁,普法战争使法国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收复失地成为 强化民族意识的有力工具,故 B 项正确;A 项不是题干材料反映的现象,排除;C 项
不能说明“强化民族国家观念”的原因,排除: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题干材料 “强化民族国家观念”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 13.国际联盟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而事实上却难以履行 该国际责任。从机制方面来看,主要是因为() A.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 B.国联行政院的权力过大 C.吸收德国等战败国加入 D.把苏联排除在国联之外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事实上却难以履行该国际责任“从机制方面来看”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国联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 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A项正确:国联缺乏执行决议的强制力,未能发挥其应有 的作用,排除B项;C、D两项不属于“机制方面”的原因,故排除。 14周恩来指出:“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 共和国。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我们就不能采取这样的办法。” 这一论述( A.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缺乏历史基础 B.要求给予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自主自治 C.旨在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 D.表明建立民族共和国的时机尚不成熟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 民族共和国“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可知这一论述说明了实行民 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15.有同学在课外进一步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归纳了下列表格,对该表解读准 确的是( ) 时间 内容 1941年5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月1日 1945年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1947年5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月1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 1949年 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不能说明“强化民族国家观念”的原因,排除;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题干材料 “强化民族国家观念”没有直接联系,排除 D 项。 13.国际联盟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而事实上却难以履行 该国际责任。从机制方面来看,主要是因为( ) A.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 B.国联行政院的权力过大 C.吸收德国等战败国加入 D.把苏联排除在国联之外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事实上却难以履行该国际责任”“从机制方面来看”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国联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 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A 项正确;国联缺乏执行决议的强制力,未能发挥其应有 的作用,排除 B 项; C、D 两项不属于“机制方面”的原因,故排除。 14.周恩来指出:“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 共和国。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我们就不能采取这样的办法。” 这一论述( ) A.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缺乏历史基础 B.要求给予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自主自治 C.旨在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 D.表明建立民族共和国的时机尚不成熟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 民族共和国”“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可知这一论述说明了实行民 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C 项符合题意。A、B、D 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15.有同学在课外进一步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归纳了下列表格,对该表解读准 确的是( ) 时间 内容 1941 年 5 月 1 日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 年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1947 年 5 月 1 日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49 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 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 1954年 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机关 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1955—1965 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 年 藏自治区 A.中国共产党对国情的认识不断深化 B.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 C.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问题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源远流长 答案:A 解析:从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规定再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 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的成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统一多民族 国家特点的认识不断深化,采取有利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A项正确:遵义会议标志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排除 B项:题干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项对题千材料的解读不够全 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源远流长”表述不恰当,排除D项。 16.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来,自治区生产总值由1958年的3.29亿元提高到2021 年的4522.3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958年的0.37亿元提高到2021年 的460.01亿元。这反映出()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持续贯彻 B.国家给予自治区经济发展大力支援 C.自治区人民享有高度自治的权利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自治区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主要得益于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D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 到持续贯彻,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国家的大力支援,排除B项:C项说法错 误,排除。 17.毛泽东一再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在于摧毁自近代 以来将中国置于屈辱地位的旧世界”。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的外交方针是 () A.“两个拳头打人”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B
1954 年 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 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机关 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1955—1965 年 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 藏自治区 A.中国共产党对国情的认识不断深化 B.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 C.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问题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源远流长 答案:A 解析:从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规定再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 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的成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统一多民族 国家特点的认识不断深化,采取有利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 A 项正确;遵义会议标志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排除 B 项;题干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项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不够全 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源远流长”表述不恰当,排除 D 项。 16.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来,自治区生产总值由 1958 年的 3.29 亿元提高到 2021 年的 4 522.3 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 1958 年的 0.37 亿元提高到 2021 年 的 460.01 亿元。这反映出(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持续贯彻 B.国家给予自治区经济发展大力支援 C.自治区人民享有高度自治的权利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自治区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主要得益于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D 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 到持续贯彻,排除 A 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国家的大力支援,排除 B 项;C 项说法错 误,排除。 17.毛泽东一再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在于摧毁自近代 以来将中国置于屈辱地位的“旧世界”。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的外交方针是 ( ) A.“两个拳头打人”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摧毁自近代以来将中国置于屈辱地位的‘旧世界’”指 的是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即“打 扫千净屋子再请客”,故B项正确。 18.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理念。下列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外交原则、方针及政策中最能体现该理念的是( ) A.“一边倒方针 B.“另起炉灶”方针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不结盟政策 答案:C 解析:“一边倒”强调的是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与“和而不同”不 符,故A项错误,“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 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与题干材科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 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逐渐发展成世界各国外交关系 的准则,是“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理念的最佳体现,故C项正确;不结盟政策与 “和而不同协和万邦”无必然关联,故D项错误。 19.下图反映了1961一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 的投票情况。总体来看,这种变化反映出( 80 70 60 支持 50 反对-- 40 30 19611964 1965196819701971年份 A.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B.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作用 C.第三世界国家主导了联合国 D.中美之间的关系实现正常化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时间“1961一1971年”并结合当时中国外交状况,可知支持中 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国家数量逐渐上升,这表明国际社会需要中 国发挥作用,B项正确: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排除A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排除,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在1972年,排除D项。 20.2017年初,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指出:“中国将努力构建总 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 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 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上述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A.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摧毁自近代以来将中国置于屈辱地位的‘旧世界’”指 的是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即“打 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故 B 项正确。 18.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理念。下列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外交原则、方针及政策中最能体现该理念的是( ) A.“一边倒”方针 B.“另起炉灶”方针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不结盟政策 答案:C 解析:“一边倒”强调的是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与“和而不同”不 符,故 A 项错误;“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 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故 B 项错 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逐渐发展成世界各国外交关系 的准则,是“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理念的最佳体现,故 C 项正确;不结盟政策与 “和而不同”“协和万邦”无必然关联,故 D 项错误。 19.下图反映了 1961—1971 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 的投票情况。总体来看,这种变化反映出( ) A.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B.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作用 C.第三世界国家主导了联合国 D.中美之间的关系实现正常化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时间“1961—1971 年”并结合当时中国外交状况,可知支持中 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国家数量逐渐上升,这表明国际社会需要中 国发挥作用,B 项正确;1978 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排除 A 项;C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排除;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在 1972 年,排除 D 项。 20.2017 年初,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指出:“中国将努力构建总 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 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 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上述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 A.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不再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努力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D.实行同大国战略结盟的外交方针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 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 伙伴关系”,可知当今中国努力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C项正 确;题干材料未体现以联合国为中心,排除A项;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 交政策,排除B项;中国实行不结盟外交政策,不同任何国家结盟,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一唐太宗 材料二 图1康熙帝三征噶尔丹 图2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 条约》俄、满、拉丁文本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概述唐朝在和谐民族关系方面采取 的主要措施。(4分) (2)材料二体现了康熙帝时期面临的哪两方面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体现了康熙 帝在哪两个方面的功绩?(4分) (3)唐太宗、康熙帝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措施对今天有何借鉴意义?(4分) 参考答案:(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措施:设置机构管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都督 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与吐蕃和亲,唐蕃之 间数次会盟。 (2)矛盾: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矛盾;中华民族与欧洲殖民者的矛盾。 功绩: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 (3)意义: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 政策:依法打击民族分裂活动。 22.材料一万隆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阐述了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代表的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了“求同存异” 的万隆精神,促进了中国与亚非等新兴民族国家关系的发展…使得中国共产党
B.不再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努力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D.实行同大国战略结盟的外交方针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 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 伙伴关系”,可知当今中国努力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C 项正 确;题干材料未体现以联合国为中心,排除 A 项;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 交政策,排除 B 项;中国实行不结盟外交政策,不同任何国家结盟,排除 D 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 21.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材料二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概述唐朝在和谐民族关系方面采取 的主要措施。(4 分) (2)材料二体现了康熙帝时期面临的哪两方面的矛盾? 解决这些矛盾体现了康熙 帝在哪两个方面的功绩?(4 分) (3)唐太宗、康熙帝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措施对今天有何借鉴意义?(4 分) 参考答案:(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措施:设置机构管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都督 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与吐蕃和亲,唐蕃之 间数次会盟。 (2)矛盾: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矛盾;中华民族与欧洲殖民者的矛盾。 功绩: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 (3)意义: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 政策;依法打击民族分裂活动。 22.材料一 万隆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阐述了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代表的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了“求同存异” 的万隆精神,促进了中国与亚非等新兴民族国家关系的发展……使得中国共产党
领导人看到:与非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乃至发展友好关系是可能的:建立国际和 平统一战线是可行的。 一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材料二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在中国和大多数与会国 的努力下,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等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 《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 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 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会议重视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合作,提出了在互 利和互相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的建议。可以说,亚非会议第一次 提出了“南南合作”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金灿荣《万隆会议对当前中国外交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隆会议所反映出的中国外交新态势。(4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加强亚非国家之间经济文化合作的现实依据。结合所学知 识,指出“万隆精神”的现实意义。(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处理好国际关系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1)新态势:注重同亚非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外交政策日趋灵活; 外交思想日趋成熟。 (2)依据:反对殖民主义,维护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意义:有利于亚非 国家进一步维护国家主权与利益;有利于扩大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实现 合作共赢:有利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3)看法: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摒弃以意识形态划线的思想;采 取灵活的外交政策。 23.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就明确指出:“中华人民 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 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中 国现行宪法也明确指出:“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 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同各国 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 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际格局风云变幻,中国的外交政策也随之不断 调整,然而,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基本立足点没有变,中国外交“和”的理念没有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始终是中国外交工作的基石。 一摘编自金灿荣、董春岭《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 从材料中提取一到两条信息,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 论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释须有史实依据)12分) 参考答案:示例 论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领导人看到:与非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乃至发展友好关系是可能的;建立国际和 平统一战线是可行的。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材料二 1955 年 4 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在中国和大多数与会国 的努力下,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等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 《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 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 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会议重视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合作,提出了在互 利和互相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的建议。可以说,亚非会议第一次 提出了“南南合作”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金灿荣《万隆会议对当前中国外交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隆会议所反映出的中国外交新态势。(4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加强亚非国家之间经济文化合作的现实依据。结合所学知 识,指出“万隆精神”的现实意义。(8 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处理好国际关系的看法。(4 分) 参考答案:(1)新态势:注重同亚非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外交政策日趋灵活; 外交思想日趋成熟。 (2)依据:反对殖民主义,维护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意义:有利于亚非 国家进一步维护国家主权与利益;有利于扩大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实现 合作共赢;有利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3)看法: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摒弃以意识形态划线的思想;采 取灵活的外交政策。 23.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就明确指出:“中华人民 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 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中 国现行宪法也明确指出:“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 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同各国 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 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际格局风云变幻,中国的外交政策也随之不断 调整,然而,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基本立足点没有变,中国外交“和”的理念没有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始终是中国外交工作的基石。 ——摘编自金灿荣、董春岭《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 从材料中提取一到两条信息,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 论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释须有史实依据)(12 分) 参考答案:示例 论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阐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正值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之际,中国政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 策。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政府面临苏联的霸权主义和威胁,坚持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政策不动摇。改革开放后,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 的多边外交,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极力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在处理 对外关系时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展积极灵活的外交工作
阐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正值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之际,中国政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 策。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政府面临苏联的霸权主义和威胁,坚持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政策不动摇。改革开放后,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 的多边外交,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极力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在处理 对外关系时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展积极灵活的外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