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过关检测(B)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韩非主张法律应向全国公布,臣民必须遵守。其法治思想的实质是( A.把法律作为至高无上的准绳 B.用法律来约束每个人的行为 C将法律作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 D.用法治代替君主个人意志 答案:C 解析: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带有一定的阶级性,是国家的统治工具。战国 时期的韩非主张“以法治国”,除国君外,不论贵贱,一律受法的约束,充分反映了其 法治思想的实质是将法律作为君主统治人民、治理天下的工具,故C项正确:把 法律作为至高无上的准绳不是其思想实质,故A项错误:韩非主张实行君主专制, 用法律来约束每个人的行为说法绝对,故B项错误:古代封建社会实行君主专制, 法治代替不了人治,故D项错误。 2.下表列举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法律条文 出处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主父母妻 汉简《二年律令·告律》 子,勿听而弃告者市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唐律疏议·斗讼律》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大明律》 亲属相为容隐 《大清律例刑律·诉讼》 A.法律强化封建伦理道德 B.封建法律对邻里关系的干预 C.各个朝代的法律都太过严苛 D.法律内容没有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国古代法律大都把封建伦理关系,如父子、兄弟、夫 妻、宗族之间的关系纳入其规定范围之内,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强化了封建伦理 道德,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宗族内部的关系,而不是邻里关系,排除B 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古代法律的严苛,排除C项。不同时期的法律内容不一 致,题干材料无法全面反映不同时期的法律内容,排除D项。 3秦朝泰山石刻有云:“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出土的秦简中,有名称的 法律有29种,涉及经济的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 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传食律》《牛羊课》等10余种。 这表明秦朝(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B)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韩非主张法律应向全国公布,臣民必须遵守。其法治思想的实质是( ) A.把法律作为至高无上的准绳 B.用法律来约束每个人的行为 C.将法律作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 D.用法治代替君主个人意志 答案:C 解析: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带有一定的阶级性,是国家的统治工具。战国 时期的韩非主张“以法治国”,除国君外,不论贵贱,一律受法的约束,充分反映了其 法治思想的实质是将法律作为君主统治人民、治理天下的工具,故 C 项正确;把 法律作为至高无上的准绳不是其思想实质,故 A 项错误;韩非主张实行君主专制, 用法律来约束每个人的行为说法绝对,故 B 项错误;古代封建社会实行君主专制, 法治代替不了人治,故 D 项错误。 2.下表列举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 法律条文 出处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主父母妻 子,勿听而弃告者市 汉简《二年律令·告律》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唐律疏议·斗讼律》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大明律》 亲属相为容隐 《大清律例·刑律·诉讼》 A.法律强化封建伦理道德 B.封建法律对邻里关系的干预 C.各个朝代的法律都太过严苛 D.法律内容没有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国古代法律大都把封建伦理关系,如父子、兄弟、夫 妻、宗族之间的关系纳入其规定范围之内,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强化了封建伦理 道德,故 A 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宗族内部的关系,而不是邻里关系,排除 B 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古代法律的严苛,排除 C 项。不同时期的法律内容不一 致,题干材料无法全面反映不同时期的法律内容,排除 D 项。 3.秦朝泰山石刻有云:“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出土的秦简中,有名称的 法律有 29 种,涉及经济的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 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传食律》《牛羊课》等 10 余种。 这表明秦朝( )
A.法律制度十分完备 B.注重以立法调节经济关系 C.苛捐杂税十分沉重 D.积极鼓励私营工商业发展 答案B 解析:“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的大意是用法律推动国家运转,使各行业协 调发展。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秦朝有关经济的法律在有名称的法律中占比很大,这 反映出秦朝注重以立法调节经济关系,故选B项;题干材料只反映出有关经济的 法律在有名称的法律中占比很大,没有体现法律制度完备,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 有反映出秦朝苛捐杂税沉重,排除C项;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重农抑商,排除D 项。 4.下图是中国古代相关王朝法律改革的信息,它反映了中国古代( 《法经》→秦律→汉律→魏律→晋律→梁律→陈律 →北魏律北周律 L北齐律→开皇律 唐律→同光刑律统类 儿大周刑律→宋刑统 →金律→(元)经世大典 明律→清律 A.重视刑法忽略了伦理教化 B.法律体系的完备 C.传统法律体系的历史传承 D.立法程序的规范 答案C 解析:题干图示反映的是不同时期法律之间的关系,据此可知法律改革实际上也是 对传统法律的继承,故选C项。 5.中国古代的赦免制度源远流长。战国时期秦国多次颁布赦免令,秦始皇在位期 间多年不赦,两汉时期记录在案的大赦达140余次。这反映了( ) A.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加强 B.治国理念发生变化 C.法律制度日益完善 D.外儒内法成为主流 答案B 解析:君主专制制度形成于秦朝,故排除A项。根据题干材料“战国时期秦国多次 颁布赦免令,秦始皇在位期间多年不赦,两汉时期记录在案的大赦达140余次”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至两汉时期,统治阶级治国理念不断变化,因此各个 时期赦免制度不同,故B项正确。题千材料没有体现法律制度日益完善,故排除C 项。“外儒内法成为主流”开始于汉武帝时期,故排除D项
A.法律制度十分完备 B.注重以立法调节经济关系 C.苛捐杂税十分沉重 D.积极鼓励私营工商业发展 答案:B 解析:“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的大意是用法律推动国家运转,使各行业协 调发展。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秦朝有关经济的法律在有名称的法律中占比很大,这 反映出秦朝注重以立法调节经济关系,故选 B 项;题干材料只反映出有关经济的 法律在有名称的法律中占比很大,没有体现法律制度完备,排除 A 项;题干材料没 有反映出秦朝苛捐杂税沉重,排除 C 项;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重农抑商,排除 D 项。 4.下图是中国古代相关王朝法律改革的信息,它反映了中国古代( ) A.重视刑法忽略了伦理教化 B.法律体系的完备 C.传统法律体系的历史传承 D.立法程序的规范 答案:C 解析:题干图示反映的是不同时期法律之间的关系,据此可知法律改革实际上也是 对传统法律的继承,故选 C 项。 5.中国古代的赦免制度源远流长。战国时期秦国多次颁布赦免令,秦始皇在位期 间多年不赦,两汉时期记录在案的大赦达 140 余次。这反映了( ) A.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加强 B.治国理念发生变化 C.法律制度日益完善 D.外儒内法成为主流 答案:B 解析:君主专制制度形成于秦朝,故排除 A 项。根据题干材料“战国时期秦国多次 颁布赦免令,秦始皇在位期间多年不赦,两汉时期记录在案的大赦达 140 余次”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至两汉时期,统治阶级治国理念不断变化,因此各个 时期赦免制度不同,故 B 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法律制度日益完善,故排除 C 项。“外儒内法成为主流”开始于汉武帝时期,故排除 D 项
6.《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德本刑用以礼为纲” 是其立法指导思想。由此可见唐朝( A.完成君主专制向法治的转型 B.推崇仁政而排斥法治 C.重视法治与教化相济 D.主张以法为本而以礼辅之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律疏议》的指导思想是德礼是行政 教化的根本,刑罚是行政教化的表现,据此可知唐朝重视法治与教化,以稳固统治, 故C项正确。“德本刑用“以礼为纲”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排除A项。题干 材料强调重视法治与教化相济,而不是推崇仁政而排斥法治,排除B项。《唐律 疏议》的指导思想为德礼是行政教化的根本,刑罚是行政教化的表现,没有体现以 法为本而以礼辅之,排除D项。 7.明朝《大明律》共30卷460条,包括五刑、十恶以及《吏律》《户律》《礼 律》等,其中《吏律》主要规定了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大 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判死罪。这表明明朝()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注重协调行政关系 C.政府重视商品经济 D形成完备法律体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吏律》主要规定了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 职责,‘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判死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 朝加强对文官、武官、大臣等在行政上的规定,注重协调行政关系,故B项正确: 清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内容,排除C 项;题干材料中相关法律的规定并不能说明明朝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排除 D项。 8.程颐说:“圣王为治,修刑罚以齐众,明教化以善俗。刑罚立则教化行矣,教化行而 刑措矣。虽曰尚德而不尚刑,顾岂偏废哉。”在此,程顾主张() A德刑兼顾,二者不可偏废 B.严刑酷法,规范民众习俗 C教化百姓,有利国富民强 D.崇尚道德,依法治理国家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修刑罚以齐众,明教化以善俗“虽曰尚德而不尚刑,顾岂偏废 哉”,可知程颐主张德刑并重,刑罚与教化兼顾,故选A项。B、C、D三项表述不 全面,故排除
6.《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德本刑用”“以礼为纲” 是其立法指导思想。由此可见唐朝( ) A.完成君主专制向法治的转型 B.推崇仁政而排斥法治 C.重视法治与教化相济 D.主张以法为本而以礼辅之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律疏议》的指导思想是德礼是行政 教化的根本,刑罚是行政教化的表现,据此可知唐朝重视法治与教化,以稳固统治, 故 C 项正确。“德本刑用”“以礼为纲”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排除 A 项。题干 材料强调重视法治与教化相济,而不是推崇仁政而排斥法治,排除 B 项。《唐律 疏议》的指导思想为德礼是行政教化的根本,刑罚是行政教化的表现,没有体现以 法为本而以礼辅之,排除 D 项。 7.明朝《大明律》共 30 卷 460 条,包括五刑、十恶以及《吏律》《户律》《礼 律》等,其中《吏律》主要规定了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大 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判死罪。这表明明朝( )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注重协调行政关系 C.政府重视商品经济 D.形成完备法律体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吏律》主要规定了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 职责,‘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判死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 朝加强对文官、武官、大臣等在行政上的规定,注重协调行政关系,故 B 项正确; 清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排除 A 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内容,排除 C 项;题干材料中相关法律的规定并不能说明明朝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排除 D 项。 8.程颐说:“圣王为治,修刑罚以齐众,明教化以善俗。刑罚立则教化行矣,教化行而 刑措矣。虽曰尚德而不尚刑,顾岂偏废哉。”在此,程颐主张( ) A.德刑兼顾,二者不可偏废 B.严刑酷法,规范民众习俗 C.教化百姓,有利国富民强 D.崇尚道德,依法治理国家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修刑罚以齐众,明教化以善俗”“虽曰尚德而不尚刑,顾岂偏废 哉”,可知程颐主张德刑并重,刑罚与教化兼顾,故选 A 项。B、C、D 三项表述不 全面,故排除
9.明清时期,地方官吏广泛推行并设立乡约组织。康熙九年(1670年)颁布了乡约 组织必须宣讲的“圣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 等。乡约组织的发展( ) A.导致自发性民间团体的增多 B.推动了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C,有利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加强 D标志着君主专制的高度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康熙九年(1670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圣谕十六 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乡约组织属于民间基层治理单位,政府对乡约组织的重视有利于基层社会治理 的加强,C项符合题意。乡约组织的发展与自发性民间团体的增多无关,排除A 项。乡约组织是中央集权加强的产物,排除B项。军机处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 的高度发展,排除D项。 10.罗马共和国时期,大法官被授予自行决定诉讼程式的权力,可以根据实际需要 和“公平正义”对《十二铜表法》及其他法律进行解释、补充和纠正。这一现 象表明() A.法律的创制具有随意性 B.贵族仍享有较大的政治特权 C.平民与法官矛盾尖锐化 D.罗马法的形成过程具有开放性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可知大法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公平“正义”不断地丰富和 完善罗马法,这表明罗马法的形成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故D项符合题意:法 律的创制是根据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不是随意的,A项不符合题意;题千材料没 有体现贵族享有政治特权以及平民与法官矛盾尖锐B、C两项不符合题意。 11.《查士丁尼法典》规定:“一切债务,由于以应给付的物清偿,或经债权人同意以 他物代为清偿而消灭。债务是由债务人清偿或由第三人(担保人)代为清偿。”材 料表明() A.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查士丁尼法典》协调了奴隶与平民之间的关系 C.罗马法只维护贵族的财产权益 D.《查士丁尼法典》加强了奴隶主对平民的剥削 答案:A 解析:题千材料强调的是在还债时以债权人的意见为主,而且债务必须要还清,这 实质上反映了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奴
9.明清时期,地方官吏广泛推行并设立乡约组织。康熙九年(1670 年)颁布了乡约 组织必须宣讲的“圣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 等。乡约组织的发展( ) A.导致自发性民间团体的增多 B.推动了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C.有利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加强 D.标志着君主专制的高度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康熙九年(1670 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圣谕十六 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乡约组织属于民间基层治理单位,政府对乡约组织的重视有利于基层社会治理 的加强,C 项符合题意。乡约组织的发展与自发性民间团体的增多无关,排除 A 项。乡约组织是中央集权加强的产物,排除 B 项。军机处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 的高度发展,排除 D 项。 10.罗马共和国时期,大法官被授予自行决定诉讼程式的权力,可以根据实际需要 和“公平”“正义”对《十二铜表法》及其他法律进行解释、补充和纠正。这一现 象表明( ) A.法律的创制具有随意性 B.贵族仍享有较大的政治特权 C.平民与法官矛盾尖锐化 D.罗马法的形成过程具有开放性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大法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公平”“正义”不断地丰富和 完善罗马法,这表明罗马法的形成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故 D 项符合题意;法 律的创制是根据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不是随意的,A 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 有体现贵族享有政治特权以及平民与法官矛盾尖锐,B、C 两项不符合题意。 11.《查士丁尼法典》规定:“一切债务,由于以应给付的物清偿,或经债权人同意以 他物代为清偿而消灭。债务是由债务人清偿或由第三人(担保人)代为清偿。”材 料表明( ) A.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查士丁尼法典》协调了奴隶与平民之间的关系 C.罗马法只维护贵族的财产权益 D.《查士丁尼法典》加强了奴隶主对平民的剥削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在还债时以债权人的意见为主,而且债务必须要还清,这 实质上反映了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故 A 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奴
隶和平民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罗马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故C项错误。题千材料没有体现奴隶主对平民剥削的加强,故D项错误。 12.11世纪末,《罗马民法大全》真本在意大利被发现,欧洲掀起罗马法复兴运动 它使人们不再把宗教、道德、世俗秩序与法律相混淆,法律的作用与独立获得承 认。这反映了( A.中世纪宗教神权观念逐渐消失 B.罗马法为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保障 C.当时欧洲社会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D.罗马法的观念己经被普遍接受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注重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欧 洲掀起罗马法复兴运动,法律的作用与独立获得承认反映了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对 法律保护及反对封建束缚的需要,故C项正确。“11世纪末”正处于欧洲的中世 纪,宗教神权观念不可能消失,A项错误:罗马法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与 资本主义经济无关,B项错误;罗马法的观念被普遍接受表述过于绝对,D项错 误。 13.吴于廑指出:“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 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出自一个立法者。”材 料意在说明中世纪欧洲( A.法律制度趋于完备 B.深受罗马法的影响 C.神权高于王权 D君权一定程度上受到约束 答案D 解析:吴于廑认为西方封建时代的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即“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 自君权”,这说明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对君主的权力形成制约,故选D项;根据题千材 料“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可知法律制度并不完备,排除A项;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排除B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神 权高于王权,排除C项。 14.在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中,一些政治家认为,“人民”和“人民的代表”(国会)是不 同的:“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宪法高于“由政府制定、政府能够更改的” 普通法律:国会的立法如果违宪,“自然不能使之生效”。该观点() A.强调法律至上原则 B.主张中央集权体制 C.体现主权在民原则 D.凸显议会至上理念 答案:C
隶和平民之间的关系,故 B 项错误。罗马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故 C 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奴隶主对平民剥削的加强,故 D 项错误。 12.11 世纪末,《罗马民法大全》真本在意大利被发现,欧洲掀起罗马法复兴运动, 它使人们不再把宗教、道德、世俗秩序与法律相混淆,法律的作用与独立获得承 认。这反映了( ) A.中世纪宗教神权观念逐渐消失 B.罗马法为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保障 C.当时欧洲社会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D.罗马法的观念已经被普遍接受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注重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欧 洲掀起罗马法复兴运动,法律的作用与独立获得承认反映了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对 法律保护及反对封建束缚的需要,故 C 项正确。“11 世纪末”正处于欧洲的中世 纪,宗教神权观念不可能消失,A 项错误;罗马法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与 资本主义经济无关,B 项错误;罗马法的观念被普遍接受表述过于绝对,D 项错 误。 13.吴于廑指出:“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 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出自一个立法者。”材 料意在说明中世纪欧洲( ) A.法律制度趋于完备 B.深受罗马法的影响 C.神权高于王权 D.君权一定程度上受到约束 答案:D 解析:吴于廑认为西方封建时代的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即“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 自君权”,这说明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对君主的权力形成制约,故选 D 项;根据题干材 料“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可知法律制度并不完备,排除 A 项;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排除 B 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神 权高于王权,排除 C 项。 14.在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中,一些政治家认为,“人民”和“人民的代表”(国会)是不 同的;“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宪法高于“由政府制定、政府能够更改的” 普通法律;国会的立法如果违宪,“自然不能使之生效”。该观点( ) A.强调法律至上原则 B.主张中央集权体制 C.体现主权在民原则 D.凸显议会至上理念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宪法高于‘由政府制 定、政府能够更改的’普通法律“国会的立法如果违宪,‘自然不能使之生 效’”,可知这些政治家强调主权在民的原则,C项正确;题千材料强调宪法“由人民 制定、政府不能更改”,不是强调法律高于一切,A项错误;这些政治家认为“宪法” 高于“普通法律”是因为宪法是人民制定的,人民高于人民的代表(国会),据此可知 这并不是强调中央集权体制,B项错误:题千材料“国会的立法如果违宪,‘自然不 能使之生效’”突出的是主权在民而非议会至上,D项错误。 15.有学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分权制衡体制包括“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 衡”和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两个方面。下列属于后者的是( ) A.消除了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的矛盾 B.确立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兼顾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利益 D.化解了南北双方之间的矛盾 答案B 解析:“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是指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立法权、行政权和 司法权的分立与制衡的政治体制,实现权力结构制衡,故B项符合题意;党派之间 的矛盾难以消除,故A项不符合题意,“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体现的是美国 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拥有一 定的自治权,兼顾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利益,故C项不符合题意:美国1787年宪法 没有化解南北双方的矛盾,故D项不符合题意。 16.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列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 设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C.1982年宪法确立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D.1999年宪法修正案的通过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A项错误;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C项错误: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D项错误。 1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应当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 常务委员会的重要议程上来。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要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要忠实 于法律和制度,忠实于人民利益,忠实于事实真相: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据此可知这次会议强调( ) A.法治建设 B.司法独立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宪法高于‘由政府制 定、政府能够更改的’普通法律”“国会的立法如果违宪,‘自然不能使之生 效’”,可知这些政治家强调主权在民的原则,C 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宪法“由人民 制定、政府不能更改”,不是强调法律高于一切,A 项错误;这些政治家认为“宪法” 高于“普通法律”是因为宪法是人民制定的,人民高于人民的代表(国会),据此可知 这并不是强调中央集权体制,B 项错误;题干材料“国会的立法如果违宪,‘自然不 能使之生效’”突出的是主权在民而非议会至上,D 项错误。 15.有学者认为美国 1787 年宪法中的分权制衡体制包括“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 衡”和“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两个方面。下列属于后者的是( ) A.消除了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的矛盾 B.确立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兼顾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利益 D.化解了南北双方之间的矛盾 答案:B 解析:“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是指美国 1787 年宪法确立了立法权、行政权和 司法权的分立与制衡的政治体制,实现权力结构制衡,故 B 项符合题意;党派之间 的矛盾难以消除,故 A 项不符合题意;“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体现的是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拥有一 定的自治权,兼顾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利益,故 C 项不符合题意;美国 1787 年宪法 没有化解南北双方的矛盾,故 D 项不符合题意。 16.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列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 设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1954 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C.1982 年宪法确立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D.1999 年宪法修正案的通过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1954 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A 项错误;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C 项错误;2010 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D 项错误。 1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应当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 常务委员会的重要议程上来。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要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要忠实 于法律和制度,忠实于人民利益,忠实于事实真相;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据此可知这次会议强调( ) A.法治建设 B.司法独立
C.人人平等 D.人民民主 答案:A 18.1989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通过后,某报刊发表评论说这是 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这个制度的建立使得人民群众的权益在受到行政机 关侵害时有了司法救济的途径”。据此可知,现代中国() A.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提高 B.加强了民权的法治化建设 C.民主政治进一步得到完善 D.法治建设任务己经完成 答案B 19.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宪法的 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这一观点实际强调了() A.加紧社会主义立法工作 B.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C加强对政府的法律监督 D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可知是强调 法律重在实施,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故选D项。 20.面对全球化的浪潮,西方的国际主义思潮传入中国,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有 些人错误地认为:“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已经过时,全球化就意味着趋同 化、一体化。”这说明() A.全球化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B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C.中国应该抵制西方文化 D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的迫切性 答案B 解析:当今的全球化以民族国家为基础,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利益博弈普遍存在。爱 国主义在全球化背景下出现了新的内涵,爱国主义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B项 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材料一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差异 学派 强调 内容 实施方式 特点 目的 儒家 礼义 伦理道德 散化 以理服人 王道 法家 法治 制度法律 刑罚 以力服人 霸道
C.人人平等 D.人民民主 答案:A 18.1989 年 4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通过后,某报刊发表评论说“这是 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这个制度的建立使得人民群众的权益在受到行政机 关侵害时有了司法救济的途径”。据此可知,现代中国( ) A.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提高 B.加强了民权的法治化建设 C.民主政治进一步得到完善 D.法治建设任务已经完成 答案:B 19.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 3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宪法的 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这一观点实际强调了( ) A.加紧社会主义立法工作 B.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C.加强对政府的法律监督 D.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可知是强调 法律重在实施,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故选 D 项。 20.面对全球化的浪潮,西方的国际主义思潮传入中国,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有 些人错误地认为:“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已经过时,全球化就意味着趋同 化、一体化。”这说明( ) A.全球化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B.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C.中国应该抵制西方文化 D.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的迫切性 答案:B 解析:当今的全球化以民族国家为基础,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利益博弈普遍存在。爱 国主义在全球化背景下出现了新的内涵,爱国主义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B 项 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 21.材料一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差异 学派 强调 内容 实施方式 特点 目的 儒家 礼义 伦理道德 教化 以理服人 王道 法家 法治 制度法律 刑罚 以力服人 霸道
一据马小红《古法新论:法的古今连接》整理 材料二宋初,在立法中居正统地位的当属《宋刑统》,它是宋初宋太祖鉴于五代 法纪紊乱而命窦仪等人仿《唐律》而制定的。但在司法实践中,《宋刑统》越来 越不能满足统治者的需要,也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所有问题,故在宋太祖 时,就不断颁布救令以满足新的需要。以后历朝历代均有大量的救、令、格、式 颁布。中国古代立法的一个总体趋向是重视刑法和实体法,却忽视了民法和程序 法,甚至民、刑混淆。《宋刑统》关于诉讼、民法的只占极少部分。随着租佃制 的推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田宅易主频繁等民事关系的增多,有关调 整这类关系的立法也相继出台,其中主要涉及断案准则、诉讼程序和诉讼时效诸 方面的规定。 一摘编自李敏昌《试论宋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和韩非的政治主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法律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8分) 参考答案(1)政治主张:孔子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统治者要“克己复礼“为 政以德,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韩非作为法家的代表,提倡君主不谈礼义,以法、术、势驾驭臣下,主张加强君主 集权,厉行赏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特点:立法浩繁,以敕代律:重视刑法和实体法,轻视民法和程序法,民事立法增 多。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22.材料一唐高祖李渊对于开唐功臣,按照功劳大小,给予一次或两次不等的“免 死”资格。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定爵制九等,各封爵还授给世袭的永业田。 唐朝还为立下大功之人和对唐朝统治具有重大意义之人,进行赐姓,希望被赐姓者 感恩图报、尽忠职守,成为唐朝的中流砥柱。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下诏,命 令为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与魏征等二十四名功臣画像并作题记,将画作保 存在凌烟阁内,作为对功臣的表彰。“旌表”,就是由朝廷对孝悌节义者进行表彰, 在其住所或家乡设立建筑等形式进行宣扬,甚至将相关事迹报送给史馆,载入国 史。 —据《新唐书》等整理 材料二国家荣誉制度作为一项体现尊重生命、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 动和尊重创造的精神价值的国家奖励制度,一方面是实现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目标 的重要制度保证,另一方面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彰显。中共十七大和 中共十八大两次会议提出建立国家荣誉制度。2015年12月《国家勋章和国家 荣誉称号法》的通过,对我国国家荣誉制度的基本原则、制度体系、制度内容进 行了系统的规定。到目前,我国主要国家荣誉称号和政府奖励的种类有:军事类的 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等;经济类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科技类 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此外还有武警类、文艺类、教育 类、体育类、文学类、医学类等。2007年开始评选“全国道德模范”。经地方和
——据马小红《古法新论:法的古今连接》整理 材料二 宋初,在立法中居正统地位的当属《宋刑统》,它是宋初宋太祖鉴于五代 法纪紊乱而命窦仪等人仿《唐律》而制定的。但在司法实践中,《宋刑统》越来 越不能满足统治者的需要,也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所有问题,故在宋太祖 时,就不断颁布敕令以满足新的需要。以后历朝历代均有大量的敕、令、格、式 颁布。中国古代立法的一个总体趋向是重视刑法和实体法,却忽视了民法和程序 法,甚至民、刑混淆。《宋刑统》关于诉讼、民法的只占极少部分。随着租佃制 的推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田宅易主频繁等民事关系的增多,有关调 整这类关系的立法也相继出台,其中主要涉及断案准则、诉讼程序和诉讼时效诸 方面的规定。 ——摘编自李敏昌《试论宋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和韩非的政治主张。(6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法律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8 分) 参考答案:(1)政治主张:孔子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统治者要“克己复礼”“为 政以德”,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韩非作为法家的代表,提倡君主不谈礼义,以法、术、势驾驭臣下,主张加强君主 集权,厉行赏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特点:立法浩繁;以敕代律;重视刑法和实体法,轻视民法和程序法;民事立法增 多。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22.材料一 唐高祖李渊对于开唐功臣,按照功劳大小,给予一次或两次不等的“免 死”资格。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 年),定爵制九等,各封爵还授给世袭的永业田。 唐朝还为立下大功之人和对唐朝统治具有重大意义之人,进行赐姓,希望被赐姓者 感恩图报、尽忠职守,成为唐朝的中流砥柱。贞观十七年(643 年),唐太宗下诏,命 令为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与魏征等二十四名功臣画像并作题记,将画作保 存在凌烟阁内,作为对功臣的表彰。“旌表”,就是由朝廷对孝悌节义者进行表彰, 在其住所或家乡设立建筑等形式进行宣扬,甚至将相关事迹报送给史馆,载入国 史。 ——据《新唐书》等整理 材料二 国家荣誉制度作为一项体现尊重生命、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 动和尊重创造的精神价值的国家奖励制度,一方面是实现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目标 的重要制度保证,另一方面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彰显。中共十七大和 中共十八大两次会议提出建立国家荣誉制度。2015 年 12 月《国家勋章和国家 荣誉称号法》的通过,对我国国家荣誉制度的基本原则、制度体系、制度内容进 行了系统的规定。到目前,我国主要国家荣誉称号和政府奖励的种类有:军事类的 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等;经济类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科技类 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此外还有武警类、文艺类、教育 类、体育类、文学类、医学类等。2007 年开始评选“全国道德模范”。经地方和
各系统的推荐后,利用媒体和网络广泛宣传候选人的主要事迹,然后按社会公众、 万名公众代表和评选委员会投票支持率分别占30%、30%和40%的权重相加,得 出每位候选人的总支持率,最后评选出获奖名单。 一摘编自彭怀祖《我国国家荣誉制度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荣誉制度体现的执政理念并分析其实施 产生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国家荣誉制度建设的特点,并分析该制 度的现实价值。(8分) 参考答案:(1)执政理念:皇权至高无上,家天下,强化封建纲常伦理,重视基层统治。 影响:巩固了君主专制统治,规范了社会道德伦理,稳定了社会秩序。 (2)特点:通过立法进行规范,种类多,涉及领域广,构建起完整的体系,评选程序公开 公正民主,社会影响力广。价值: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弘 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凝聚力,有利 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3.孟德斯鸠认为,法律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孤立法律的做法就是错误的,必须 要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法律和其他社会领域之间的关系。孟德斯鸠重要的法律 思想还包括法律和自由的关系,他认为,法无禁止就是人们自由活动的依据。他还 认识到权利和权力之间的辩证关系,约束权力才能保障自由,有节制的权力之下才 会有真正的自由,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是节制权力唯一可行的方案。他还提出法 律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法律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法律可以带动社会的变 化。 一谢斌《论启蒙运动在法律思想史中的地位》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法律与自由”自行拟订一个论题,并就所 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参考答案:示例一 论题:法律的理性主义是人权自由的保障。 阐述:孟德斯鸠以法律中的理性主义论述了法律与自由的关系:法律既保障人权的 自由也限制人权的自由,这种法律与自由的辩证关系,真正保证了自由和平等的实 现。如美国1787年宪法既规定了总统、国会和联邦法院的权力,同时又对三者 的权力进行了法律限制,从而真正保障了三者权力的自由行使。 示例二 论题:法律与人权自由是动态的。 阐述:孟德斯鸠认为法律与人权自由是动态的,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法律 和人权自由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和人权自由的内涵与范 围也都应发生变化。如近代英国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君主立宪制,但这种政治体制 不是迅速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调整逐渐形成的:同时英国人
各系统的推荐后,利用媒体和网络广泛宣传候选人的主要事迹,然后按社会公众、 万名公众代表和评选委员会投票支持率分别占 30%、30%和 40%的权重相加,得 出每位候选人的总支持率,最后评选出获奖名单。 ——摘编自彭怀祖《我国国家荣誉制度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荣誉制度体现的执政理念并分析其实施 产生的影响。(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国家荣誉制度建设的特点,并分析该制 度的现实价值。(8 分) 参考答案:(1)执政理念:皇权至高无上,家天下,强化封建纲常伦理,重视基层统治。 影响:巩固了君主专制统治,规范了社会道德伦理,稳定了社会秩序。 (2)特点:通过立法进行规范,种类多,涉及领域广,构建起完整的体系,评选程序公开 公正民主,社会影响力广。价值: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弘 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凝聚力,有利 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3.孟德斯鸠认为,法律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孤立法律的做法就是错误的,必须 要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法律和其他社会领域之间的关系。孟德斯鸠重要的法律 思想还包括法律和自由的关系,他认为,法无禁止就是人们自由活动的依据。他还 认识到权利和权力之间的辩证关系,约束权力才能保障自由,有节制的权力之下才 会有真正的自由,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是节制权力唯一可行的方案。他还提出法 律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法律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法律可以带动社会的变 化。 ——谢斌《论启蒙运动在法律思想史中的地位》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法律与自由”自行拟订一个论题,并就所 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 分) 参考答案:示例一 论题:法律的理性主义是人权自由的保障。 阐述:孟德斯鸠以法律中的理性主义论述了法律与自由的关系;法律既保障人权的 自由也限制人权的自由,这种法律与自由的辩证关系,真正保证了自由和平等的实 现。如美国 1787 年宪法既规定了总统、国会和联邦法院的权力,同时又对三者 的权力进行了法律限制,从而真正保障了三者权力的自由行使。 示例二 论题:法律与人权自由是动态的。 阐述:孟德斯鸠认为法律与人权自由是动态的,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法律 和人权自由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和人权自由的内涵与范 围也都应发生变化。如近代英国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君主立宪制,但这种政治体制 不是迅速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调整逐渐形成的;同时英国人
权自由的范围也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民主改革而最终扩大的。因 此法律与人权自由是动态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权自由的范围也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民主改革而最终扩大的。因 此法律与人权自由是动态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