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过关检测B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暴力冲突是不同地区文明交流的形式之一。公元前4世纪前后,通过这种方式 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这一时期,担当希腊文化传播“使者”的是() A.罗马帝国 B.罗马共和国 C.波斯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答案D 2.亚历山大在灭亡波斯帝国后,继承了波斯帝国的专制政体,保留了波斯帝国的行 省制,设立总督等地方官职,其征服地区行省的总督大部分是由当地波斯贵族担 任。这一做法() A扩大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基础 B.使希腊的民主城邦从此不复存在 C.为“希腊化世界”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D.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民族交融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做法,使被征服地区的波斯贵族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统治阶层中 的一部分,从而扩大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基础,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涉及在 波斯实行总督管理制与希腊民主城邦的关系,故B项错误;C项扩大了题千材料 中这一做法的意义,故排除: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民族交融,故D项错误。 3.亚历山大远征军历经10年征战,建立了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在世界军事史上 留下了光辉一页,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阶段。这说明() A.地区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B.和平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交融 C.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自战争 D.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答案D 解析:亚历山大历经10年征战,建立了空前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远征 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远征和 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 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亚历山大在帝国境内建造的新城后来成为新的经 济、文化中心,故选D项
第五单元过关检测(B 卷)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暴力冲突是不同地区文明交流的形式之一。公元前 4 世纪前后,通过这种方式, 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这一时期,担当希腊文化传播“使者”的是( ) A.罗马帝国 B.罗马共和国 C.波斯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答案:D 2.亚历山大在灭亡波斯帝国后,继承了波斯帝国的专制政体,保留了波斯帝国的行 省制,设立总督等地方官职,其征服地区行省的总督大部分是由当地波斯贵族担 任。这一做法( ) A.扩大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基础 B.使希腊的民主城邦从此不复存在 C.为“希腊化世界”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D.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民族交融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做法,使被征服地区的波斯贵族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统治阶层中 的一部分,从而扩大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基础,故 A 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涉及在 波斯实行总督管理制与希腊民主城邦的关系,故 B 项错误;C 项扩大了题干材料 中这一做法的意义,故排除;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民族交融,故 D 项错误。 3.亚历山大远征军历经 10 年征战,建立了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在世界军事史上 留下了光辉一页,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阶段。这说明( ) A.地区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B.和平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交融 C.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自战争 D.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答案:D 解析:亚历山大历经 10 年征战,建立了空前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远征 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远征和 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 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亚历山大在帝国境内建造的新城后来成为新的经 济、文化中心,故选 D 项
4马克思说:“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利克里时代,外部极盛时期是亚历山大时 代。”希腊“外部极盛时期”对世界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B.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C.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 D.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答案C 解析: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历经10年征战,使希腊文明与古老的东方文明发生了 一次大规模的碰撞和交流,开启了历史上的“希腊化时代”,故C项正确。 5.推动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A.1776年《独立宣言》的发表 B.1787年联邦宪法的颁布 C.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 D.联邦制共和政体在美国的确立 答案:C 6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 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 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 ) A.军权高于行政权 B.分权与相互制衡 C.总统权力至上 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既强调了国会有权招募和建立军队,但无权指挥军队又强调了总 统有权指挥军队,但无权征召军队。二者各有各的职权,但又彼此制约,这体现了 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故选B项。 7欧洲不同时期出版的《马可波罗行纪》的插图,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心目中的中 国人形象。14世纪的插图中的人物都穿着中世纪欧洲的服饰,16世纪的插图中 中国人的形象更符合实际。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文主义影响了绘画的风格 B.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形成 C.东西方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 D.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 答案D
4.马克思说:“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利克里时代,外部极盛时期是亚历山大时 代。”希腊“外部极盛时期”对世界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A.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B.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C.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 D.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答案:C 解析: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历经 10 年征战,使希腊文明与古老的东方文明发生了 一次大规模的碰撞和交流,开启了历史上的“希腊化时代”,故 C 项正确。 5.推动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 A.1776 年《独立宣言》的发表 B.1787 年联邦宪法的颁布 C.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 D.联邦制共和政体在美国的确立 答案:C 6.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 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 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 ) A.军权高于行政权 B.分权与相互制衡 C.总统权力至上 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既强调了国会有权招募和建立军队,但无权指挥军队;又强调了总 统有权指挥军队,但无权征召军队。二者各有各的职权,但又彼此制约,这体现了 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故选 B 项。 7.欧洲不同时期出版的《马可·波罗行纪》的插图,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心目中的中 国人形象。14 世纪的插图中的人物都穿着中世纪欧洲的服饰,16 世纪的插图中 中国人的形象更符合实际。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文主义影响了绘画的风格 B.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形成 C.东西方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 D.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 答案:D
解析:16世纪欧洲书籍中出现了更符合实际的中国人的插图,说明欧洲与中国有 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 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故D项正确;人文主义突出的是以人为中 心,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题千反映的是插图中人物服饰的变化,与世界市场无 关,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8.据美国2009年人口普查统计:白人占79.96%,拉美裔占15.1%,亚裔占4.43%,印 第安人及阿拉斯加人占0.97%夏威夷人及其他太平洋岛人占0.18%,华人占 0.9%。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土著居民的减少 B.种族之间的通婚 C.欧洲的殖民扩张 D.大量的战争移民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而历史上的北美移民主要是由于 欧洲的殖民扩张带来的,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与移民有一定关联,但不是 最主要原因,故均排除。 9.16一18世纪,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新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 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新兴城市大量出现 B.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C,工业革命不断扩展 D.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 答案D 解析:16一18世纪处于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时期,他们在美洲强占殖民地,并将这 些殖民地以本国国名或地名命名,故D项正确。 10.鸦片战争后,姚莹写下《康輶纪行》,“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欲吾中国稍 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该书的意义在于( A.引起了清政府对边防问题的重视 B.推动了清政府大规模近代化的实践 C.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 D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主动融入世界 答案C 解析:《康輶纪行》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睁眼看世界,其意义 在于引导国人关注世界,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故C项正确。A、 B、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解析:16 世纪欧洲书籍中出现了更符合实际的中国人的插图,说明欧洲与中国有 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 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故 D 项正确;人文主义突出的是以人为中 心,不符合题意,故 A 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插图中人物服饰的变化,与世界市场无 关,故 B 项错误;C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8.据美国 2009 年人口普查统计:白人占 79.96%,拉美裔占 15.1%,亚裔占 4.43%,印 第安人及阿拉斯加人占 0.97%,夏威夷人及其他太平洋岛人占 0.18%,华人占 0.9%。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土著居民的减少 B.种族之间的通婚 C.欧洲的殖民扩张 D.大量的战争移民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而历史上的北美移民主要是由于 欧洲的殖民扩张带来的,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都与移民有一定关联,但不是 最主要原因,故均排除。 9.16—18 世纪,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新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 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新兴城市大量出现 B.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C.工业革命不断扩展 D.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 答案:D 解析:16—18 世纪处于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时期,他们在美洲强占殖民地,并将这 些殖民地以本国国名或地名命名,故 D 项正确。 10.鸦片战争后,姚莹写下《康輶纪行》,“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欲吾中国稍 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该书的意义在于( ) A.引起了清政府对边防问题的重视 B.推动了清政府大规模近代化的实践 C.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 D.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主动融入世界 答案:C 解析:《康輶纪行》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睁眼看世界,其意义 在于引导国人关注世界,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故 C 项正确。A、 B、D 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11.17世纪以来,当欧洲近代国家对特权、专制主义、教权主义、金银货币输出 等现象和理论进行理性的思辨时,这些现象和理论在西班牙以及西属拉美地区却 得到了加强。西班牙的这些做法导致了() A.世界贸易中心向大西洋沿岸转移 B.商业革命在欧洲范围内的扩展 C.殖民扩张争夺的格局发生变化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答案:C 解析:17世纪以来,西班牙以及西属拉美地区强化特权、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金银货币输出等,这直接导致西班牙的衰落,从而促使英法等殖民国家的兴盛,即 殖民扩张争夺的格局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A、B两项是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不 符合题干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故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 故D项错误。 12.拿破仑在意大利统治了14年之久,在各地强迫施行《拿破仑法典》,使旧式的 错综复杂的法律体系简化,所有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表明拿破仑战争 () A稳定了法国的社会秩序 B.客观上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C得到欧洲各国的拥护 D.导致了拿破仑帝国的覆亡 答案B 解析:题千材料强调的是拿破仑在其征服国家或地区采取的措施,不是对法国的作 用,故A项错误,拿破仑在意大利各地强迫推行《拿破仑法典》,对于法律的简化 和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起了重要作用,这打击了意大利的封建势力,故B项正 确: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千材料强调的是拿破仑战争的积极作用,D项与题干 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13.1848年欧洲革命中,德意志国民议会的议员认为应将统一后的德意志皇位给 予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不过,腓特烈·威廉四世拒绝了这个建议,因为新 宪法规定国王没有对法案的否决权,他甚至形容接受由议会赋予的帝位是“拾取 在沟渠上的皇冠”。这说明( A.民族主义推动了德意志历史的进步 B.专制主义是阻碍德意志统一的主要原因 C.普鲁士领导德意志统一成为国民共识 D.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之路异常艰难 答案B
11.17 世纪以来,当欧洲近代国家对特权、专制主义、教权主义、金银货币输出 等现象和理论进行理性的思辨时,这些现象和理论在西班牙以及西属拉美地区却 得到了加强。西班牙的这些做法导致了( ) A.世界贸易中心向大西洋沿岸转移 B.商业革命在欧洲范围内的扩展 C.殖民扩张争夺的格局发生变化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答案:C 解析:17 世纪以来,西班牙以及西属拉美地区强化特权、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金银货币输出等,这直接导致西班牙的衰落,从而促使英法等殖民国家的兴盛,即 殖民扩张争夺的格局发生变化,故 C 项正确;A、B 两项是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不 符合题干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故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 20 世纪初, 故 D 项错误。 12.拿破仑在意大利统治了 14 年之久,在各地强迫施行《拿破仑法典》,使旧式的 错综复杂的法律体系简化,所有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表明拿破仑战争 ( ) A.稳定了法国的社会秩序 B.客观上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C.得到欧洲各国的拥护 D.导致了拿破仑帝国的覆亡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拿破仑在其征服国家或地区采取的措施,不是对法国的作 用,故 A 项错误;拿破仑在意大利各地强迫推行《拿破仑法典》,对于法律的简化 和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起了重要作用,这打击了意大利的封建势力,故 B 项正 确;C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拿破仑战争的积极作用,D 项与题干 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13.1848 年欧洲革命中,德意志国民议会的议员认为应将统一后的德意志皇位给 予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不过,腓特烈·威廉四世拒绝了这个建议,因为新 宪法规定国王没有对法案的否决权,他甚至形容接受由议会赋予的帝位是“拾取 在沟渠上的皇冠”。这说明( ) A.民族主义推动了德意志历史的进步 B.专制主义是阻碍德意志统一的主要原因 C.普鲁士领导德意志统一成为国民共识 D.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之路异常艰难 答案:B
解析:题千材料强调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德意志国民议会认为应建立由普鲁士 领导的统一的德意志国家,但遭到了崇尚专制的普鲁士国王的反对,这说明专制主 义是阻碍当时德意志统一的主要因素,故B项正确:题千材料不是强调民族主义 如何推动德意志的进步,而是民族主义发展受挫,故A项错误;1848年欧洲革命中, 奥地利反对普鲁士领导统一,故C项错误;题千材料的主旨是德意志统一受挫,不 是资本主义发展艰难,故D项错误。 14.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明清时期以传播宗教与科技知识为主。进入近 代,学习西方以科技、政治内容为主。民国初则由制度转向文化。由此得出 () A.传播者的身份影响传播的内容 B.整个过程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C.西学逐渐取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 D.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答案:A 解析:明清时期传播西学的主要是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进入近代,传播西学 的主要是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传播内容主要是科技和政治制度。民国初期 传播西学的主要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传播内容是西方文化,故A项正确:启蒙思 想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因此,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并没有受其影响,故B项错 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学并没有取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故C项错误; 西学东渐并不是都由政府主导,故D项错误。 15.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路历程简图,据此图可知近现代思路历程 () 一国粹论→中西 中国 互补论 ·本位论 现代 中国式 “天朝儒 →的现代 学道统” 化论 化论 “中体西 全盘 用”论 西化论一西化论 A.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过程 B.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交融的过程 D.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上面一行的“国粹论→中西互补论→中国本位论”与它对应的下面 一行的“‘中体西用’论→西化论→全盘西化论”,可知这是属于东西方文化的分 化,图示中后边“现代化论“中国式的现代化论”属于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由此可知, 中国近现代思路历程是不断碰撞分化与交融的过程,故C项正确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在 1848 年欧洲革命中,德意志国民议会认为应建立由普鲁士 领导的统一的德意志国家,但遭到了崇尚专制的普鲁士国王的反对,这说明专制主 义是阻碍当时德意志统一的主要因素,故 B 项正确;题干材料不是强调民族主义 如何推动德意志的进步,而是民族主义发展受挫,故 A 项错误;1848 年欧洲革命中, 奥地利反对普鲁士领导统一,故 C 项错误;题干材料的主旨是德意志统一受挫,不 是资本主义发展艰难,故 D 项错误。 14.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明清时期以传播宗教与科技知识为主。进入近 代,学习西方以科技、政治内容为主。民国初则由制度转向文化。由此得出 ( ) A.传播者的身份影响传播的内容 B.整个过程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C.西学逐渐取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 D.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答案:A 解析:明清时期传播西学的主要是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进入近代,传播西学 的主要是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传播内容主要是科技和政治制度。民国初期, 传播西学的主要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传播内容是西方文化,故 A 项正确;启蒙思 想传入中国是在 19 世纪,因此,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并没有受其影响,故 B 项错 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学并没有取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故 C 项错误; 西学东渐并不是都由政府主导,故 D 项错误。 15.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路历程简图,据此图可知近现代思路历程 ( ) A.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过程 B.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交融的过程 D.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上面一行的“国粹论→中西互补论→中国本位论”与它对应的下面 一行的“‘中体西用’论→西化论→全盘西化论”,可知这是属于东西方文化的分 化,图示中后边“现代化论”“中国式的现代化论”属于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由此可知, 中国近现代思路历程是不断碰撞分化与交融的过程,故 C 项正确
16.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埃及通过华夫脱运动,迫使英国有条件地承认了埃及的独 立,并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开启了“宪政时代”,为20世纪50年代纳赛尔发动政 变,实现埃及完全独立奠定了基础。这反映了() A.埃及的民族主义运动持续发展 B.英国的殖民势力最终退出中东地区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埃及建立了民主共和制 D埃及独立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答案:A 解析:题千材料强调了埃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的华夫脱运 动,获得了有条件的民族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纳赛尔发动的政变,实现了 埃及的完全独立,这反映了埃及的民族主义运动持续发展,故A项正确。埃及实 现完全独立并不能表明英国殖民势力最终退出中东地区,故B项错误:第一次世 界大战后埃及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故C项错误;埃及独立是对世界殖民体系的 沉重打击,但没有摧毁世界殖民体系,故D项错误。 17.“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 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这句话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影响是() A.欧洲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东方出现了民族民主运动高潮 C.战后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 D.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 答案B 解析:题千材料“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 命运的时期到来了”反映了东方各民族的民族民主运动,因此B项符合题意。A、 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英国首相丘吉尔来说,尽管他极力维护英帝国,不愿充当 “为英帝国敲丧钟的首相”,但是英帝国还是很快解体了。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 因是() A英国政府更关注本国福利国家的建设 B.脆弱的英国经济无力维系帝国的生存 C.美国尽力制约英国殖民事务上的势力 D.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主义运动高涨的沉重打击 答案B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的实力,尤其是在经济实力大减的情况下, 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力明显下降,这是导致英帝国走向解体的经济根源
16.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埃及通过华夫脱运动,迫使英国有条件地承认了埃及的独 立,并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开启了“宪政时代”,为 20 世纪 50 年代纳赛尔发动政 变,实现埃及完全独立奠定了基础。这反映了( ) A.埃及的民族主义运动持续发展 B.英国的殖民势力最终退出中东地区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埃及建立了民主共和制 D.埃及独立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了埃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的华夫脱运 动,获得了有条件的民族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纳赛尔发动的政变,实现了 埃及的完全独立,这反映了埃及的民族主义运动持续发展,故 A 项正确。埃及实 现完全独立并不能表明英国殖民势力最终退出中东地区,故 B 项错误;第一次世 界大战后埃及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故 C 项错误;埃及独立是对世界殖民体系的 沉重打击,但没有摧毁世界殖民体系,故 D 项错误。 17.“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 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这句话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影响是( ) A.欧洲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东方出现了民族民主运动高潮 C.战后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 D.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 命运的时期到来了”反映了东方各民族的民族民主运动,因此 B 项符合题意。A、 C、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英国首相丘吉尔来说,尽管他极力维护英帝国,不愿充当 “为英帝国敲丧钟的首相”,但是英帝国还是很快解体了。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 因是( ) A.英国政府更关注本国福利国家的建设 B.脆弱的英国经济无力维系帝国的生存 C.美国尽力制约英国殖民事务上的势力 D.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主义运动高涨的沉重打击 答案:B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的实力,尤其是在经济实力大减的情况下, 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力明显下降,这是导致英帝国走向解体的经济根源
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英帝国的解体有一定的关系,但属于次要原因,故 排除。 19.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如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样,数百万殖民地、半 殖民地居民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民主、平等和民族自决的宣传。当第二次 世界大战结束时,他们纷纷以新的眼光加入本民族争取独立的浪潮中。可见,两次 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相同原因是() A.法西斯集团的覆灭 B.启蒙运动的兴起 C.进步思想的传播 D.战争规模的扩大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数百万殖民地、半殖民地居民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民 主、平等和民族自决的宣传”,可知两次世界大战中自由、民主、平等和民族自 决的进步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故选C项。第一次世界 大战是帝国主义争霸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反法西斯战争,故A项错误。启蒙 运动的兴起是在17世纪,与题千材料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题千材料没有体 现战争规模的信息,故D项错误。 20.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经济复兴,后来则 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这一变化发生的主 要背景是() A.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B.美苏两极格局的瓦解 C.经济全球化开始出现 D.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答案D 解析:世界银行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主要是为新兴的民族国家提供长期贷款和 技术援助,而新兴的民族国家则是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而大量出现的,故D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古往今来,“经世”(治理国事)精神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特质之一。 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代表及其经济思想 魏源(传统士大夫 严复(早年留学英国,翻译 知识分子 郑观应(从事洋务、自 近代初期改革派 亚当斯密的《原富》等 代表 创企业、撰书立说) 思想家) 大量西方著作)
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与英帝国的解体有一定的关系,但属于次要原因,故 排除。 19.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如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样,数百万殖民地、半 殖民地居民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民主、平等和民族自决的宣传。当第二次 世界大战结束时,他们纷纷以新的眼光加入本民族争取独立的浪潮中。可见,两次 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相同原因是( ) A.法西斯集团的覆灭 B.启蒙运动的兴起 C.进步思想的传播 D.战争规模的扩大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数百万殖民地、半殖民地居民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民 主、平等和民族自决的宣传”,可知两次世界大战中自由、民主、平等和民族自 决的进步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故选 C 项。第一次世界 大战是帝国主义争霸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反法西斯战争,故 A 项错误。启蒙 运动的兴起是在 17 世纪,与题干材料的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 现战争规模的信息,故 D 项错误。 20.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经济复兴,后来则 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这一变化发生的主 要背景是( ) A.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B.美苏两极格局的瓦解 C.经济全球化开始出现 D.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答案:D 解析:世界银行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主要是为新兴的民族国家提供长期贷款和 技术援助,而新兴的民族国家则是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而大量出现的,故 D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 21.古往今来,“经世”(治理国事)精神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特质之一。 19 世纪 40 年代至 20 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代表及其经济思想 知识分子 代表 魏源(传统士大夫, 近代初期改革派 思想家) 郑观应(从事洋务、自 创企业、撰书立说) 严复(早年留学英国,翻译 亚当·斯密的《原富》等 大量西方著作)
“语今日(鸦片战 “习兵战,不如习商 要使国家富强,就要“利 经济 争后)缓本急标(同 战欲制西人以自强, 民”,“民各能自利,又必自 思想 ‘末’)之法,则货 莫如振兴商务” 皆得自由始” 又先于食” 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第五卷)》 根据材料,概述近代知识分子为国家求“富强”在经济思想方面的认识轨迹。结合 材料和所学知识,揭示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国家求“富强”所显示出的精神特 质。(12分) 参考答案:轨迹:魏源认为在新形势下商业的地位应重于农业:郑观应主张振兴商 务,与外国进行商战:严复强调国家赋予民众自由权利,民众才能得利,国家才能富 强。精神特质:面对现实、冲破藩篱的责任意识:放眼世界,顺应进步潮流的时代 意识。 22.材料一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自1885年 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1894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 国之巨祸”,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 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 存有分歧。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 进步人士倡导体制重组;激进人士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在战后中 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一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一2000》 材料二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 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 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 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 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成中国之巨祸的历史事件,概述 “激进的改革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的历史动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论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4分) 参考答案:(1)事件:甲午中日战争。历史动因:洋务运动失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加剧。 (2)历史作用: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的传播。 23.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数百万死伤的人和城乡冒着烟雾的废墟使得广 大民众易于接受进行革命和实现社会新秩序的号召。为了模仿布尔什维克革命
经济 思想 “语今日(鸦片战 争后)缓本急标(同 ‘末’)之法,则货 又先于食” “习兵战,不如习商 战”“欲制西人以自强, 莫如振兴商务” 要使国家富强,就要“利 民”,“民各能自利,又必自 皆得自由始” ——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第五卷)》 根据材料,概述近代知识分子为国家求“富强”在经济思想方面的认识轨迹。结合 材料和所学知识,揭示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国家求“富强”所显示出的精神特 质。(12 分) 参考答案:轨迹:魏源认为在新形势下商业的地位应重于农业;郑观应主张振兴商 务,与外国进行商战;严复强调国家赋予民众自由权利,民众才能得利,国家才能富 强。精神特质:面对现实、冲破藩篱的责任意识;放眼世界,顺应进步潮流的时代 意识。 22.材料一 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自 1885 年 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1894 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 国之巨祸”,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 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 存有分歧。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 进步人士倡导体制重组;激进人士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在战后中 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材料二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 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 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 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 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成中国之巨祸”的历史事件,概述 “激进的改革”思想产生于 19 世纪末的历史动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论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4 分) 参考答案:(1)事件:甲午中日战争。历史动因:洋务运动失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加剧。 (2)历史作用: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的传播。 23.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数百万死伤的人和城乡冒着烟雾的废墟使得广 大民众易于接受进行革命和实现社会新秩序的号召。为了模仿布尔什维克革命
柏林、汉堡和布达佩斯都建立了苏维埃。伦敦、巴黎和罗马街头也举行了示威 游行。威尔逊的密友豪斯上校在1919年3月22日的日记中写道:“不满的呼声 每天都有。人民需要和平。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为各地的人们所接受…我 们正坐在一座露天火药库上,总有一天,一颗火星便能将它点燃。” 材料二只有少数几个人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就是其中 的一个,他于1918年写下了以下这一有关即将到来的世界的非凡预测:这场战争 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 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 洲。 一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出现了哪些现象?这些现象为什么会出 现?(6分) (2)材料二中的“非凡预测”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预测的依据。(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我们应当怎样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革命与独立的浪 潮?(4分) 参考答案:(1)现象: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社会动荡。原因:战争的破坏给人民带 来了深重灾难:各国人民反对本国政府的政策和统治;十月革命指明了斗争的方 向;欧美各国工人运动普遍高涨的影响。 (2)含义: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依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的侵略和掠 夺激化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矛盾;宗主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对殖民 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民族工业有所发展,反对殖民统治的重要力量民族资产阶 级和工人阶级队伍得以壮大。 (3)评价: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深受十月革命的影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尝试, 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奠定了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基础
柏林、汉堡和布达佩斯都建立了苏维埃。伦敦、巴黎和罗马街头也举行了示威 游行。威尔逊的密友豪斯上校在 1919 年 3 月 22 日的日记中写道:“不满的呼声 每天都有。人民需要和平。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为各地的人们所接受……我 们正坐在一座露天火药库上,总有一天,一颗火星便能将它点燃。” 材料二 只有少数几个人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就是其中 的一个,他于 1918 年写下了以下这一有关即将到来的世界的非凡预测:这场战争 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 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 洲。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出现了哪些现象?这些现象为什么会出 现?(6 分) (2)材料二中的“非凡预测”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预测”的依据。(6 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我们应当怎样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革命与独立的浪 潮”?(4 分) 参考答案:(1)现象: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社会动荡。原因:战争的破坏给人民带 来了深重灾难;各国人民反对本国政府的政策和统治;十月革命指明了斗争的方 向;欧美各国工人运动普遍高涨的影响。 (2)含义: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依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的侵略和掠 夺激化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矛盾;宗主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对殖民 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民族工业有所发展,反对殖民统治的重要力量民族资产阶 级和工人阶级队伍得以壮大。 (3)评价: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深受十月革命的影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尝试; 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奠定了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