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单元过关检测(B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印欧人早期迁徙所带来的新因素的是( A.希腊人、赫梯人、波斯人、雅利安人的形成 B.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C.炮兵成为战场上的重要兵种 D.阿拉伯文化与希腊文化开始融合 答案:A 2.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利用强力的战车和先进的治铁 技术,他们很快建立了地区霸权,并与当时周边多个文明发生冲突。其建立霸权的 地区是( A西亚 B.南欧 C.西北欧 D.南亚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小亚细 亚属于西亚地区,A项正确。 3通过对外扩张战争,阿拉伯加速了其社会的封建化进程。对其扩张形势的叙述 正确的是() A.公元前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 B.扩张战争中失去对西亚地区的控制 C.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三洲的帝国 D迫使大月氏人西迁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 国,C项正确。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排除A项;通过扩张,阿拉伯人征服了西 亚和北非广大地区,排除B项:迫使大月氏人西迁的是匈奴人的扩张,排除D项。 4.“仅安第斯地区印加帝国的人口就有600万人左右,而征服后过了50年,就已减 少到150万人。”这表明( ) A.世界性的人口大流动由此开始 B.殖民入侵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 C.生产力水平低下限制防疫水平 D.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财富的集中 答案B
第三、四单元过关检测(B 卷)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印欧人早期迁徙所带来的新因素的是( ) A.希腊人、赫梯人、波斯人、雅利安人的形成 B.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C.炮兵成为战场上的重要兵种 D.阿拉伯文化与希腊文化开始融合 答案:A 2.公元前 17 世纪,赫梯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利用强力的战车和先进的冶铁 技术,他们很快建立了地区霸权,并与当时周边多个文明发生冲突。其建立霸权的 地区是( ) A.西亚 B.南欧 C.西北欧 D.南亚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17 世纪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小亚细 亚属于西亚地区,A 项正确。 3.通过对外扩张战争,阿拉伯加速了其社会的封建化进程。对其扩张形势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公元前 7 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 B.扩张战争中失去对西亚地区的控制 C.8 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三洲的帝国 D.迫使大月氏人西迁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8 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 国,C 项正确。7 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排除 A 项;通过扩张,阿拉伯人征服了西 亚和北非广大地区,排除 B 项;迫使大月氏人西迁的是匈奴人的扩张,排除 D 项。 4.“仅安第斯地区印加帝国的人口就有 600 万人左右,而征服后过了 50 年,就已减 少到 150 万人。”这表明( ) A.世界性的人口大流动由此开始 B.殖民入侵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 C.生产力水平低下限制防疫水平 D.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财富的集中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进 行,西方殖民者大肆屠杀印第安人,导致美洲印第安人急剧减少,这影响了美洲的 人口结构,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5在近年编撰的世界通史中,不少著作突破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传统套路,按文 明类型及其演变划分历史,注重描述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下列史实最能印 证材料观点的是( ) A.16世纪开始兴起的三角贸易 B.清朝厉行闭关自守政策并维护朝贡体系 C.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D.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可知三角贸易使欧洲、非洲、美 洲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个过程中也伴随着三大洲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故A 项正确:清朝的闭关自守政策不利于文明之间的交流,故B项错误;英国颁布《航 海条例》,虽然引发了英荷之间的战争,但是它们同属于一种文明,故C项错 误;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属于英国国内斗争,故D项错误。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控制奴隶贸易16世纪时是葡萄牙,17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是荷兰,18世纪时则是英国。”这反映出欧洲殖民者的奴隶 贸易活动() A.以综合国力作为基础 B.与工业革命发展同步 C拥有稳定的殖民秩序 D.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答案:A 7.16世纪以来,人口的迁徙加速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仅美洲和大洋洲就约 有1亿人死于欧洲人所带来的天花、麻疹和白喉。这一现象的出现() A.加速了美洲和大洋洲原有社会结构的解体 B.助力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创建 C.导致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D抑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仅美洲和大洋洲就约有1亿人死于欧洲人所带来的天花、 麻疹和白喉”,可知欧洲疾病传入美洲、大洋洲,造成土著居民大量死亡,加速了美 洲和大洋洲原有社会结构的解体,故选A项:工业革命后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创建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进 行,西方殖民者大肆屠杀印第安人,导致美洲印第安人急剧减少,这影响了美洲的 人口结构,B 项正确;A、C、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5.在近年编撰的世界通史中,不少著作突破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传统套路,按文 明类型及其演变划分历史,注重描述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下列史实最能印 证材料观点的是( ) A.16 世纪开始兴起的三角贸易 B.清朝厉行闭关自守政策并维护朝贡体系 C.17 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D.1640 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可知三角贸易使欧洲、非洲、美 洲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个过程中也伴随着三大洲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故 A 项正确;清朝的闭关自守政策不利于文明之间的交流,故 B 项错误;英国颁布《航 海条例》,虽然引发了英荷之间的战争,但是它们同属于一种文明,故 C 项错 误;1640 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属于英国国内斗争,故 D 项错误。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控制奴隶贸易 16 世纪时是葡萄牙,17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是荷兰,18 世纪时则是英国。”这反映出欧洲殖民者的奴隶 贸易活动( ) A.以综合国力作为基础 B.与工业革命发展同步 C.拥有稳定的殖民秩序 D.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答案:A 7.16 世纪以来,人口的迁徙加速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仅美洲和大洋洲就约 有 1 亿人死于欧洲人所带来的天花、麻疹和白喉。这一现象的出现( ) A.加速了美洲和大洋洲原有社会结构的解体 B.助力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创建 C.导致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D.抑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仅美洲和大洋洲就约有 1 亿人死于欧洲人所带来的天花、 麻疹和白喉”,可知欧洲疾病传入美洲、大洋洲,造成土著居民大量死亡,加速了美 洲和大洋洲原有社会结构的解体,故选 A 项;工业革命后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创建
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涉及世界其他地区人口的分布情况,排除C项:根据题干材 料,可知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排除D项。 8.有学者认为,在英国殖民扩张的过程中,英语也许是过去300年中最重要的一项 出口。但在近代英语中同时汇集了大量来自加勒比地区、印度以及非洲的词 汇。这主要说明() A.英国文化殖民成效显著 B.世界文化交流具有互补性 C.英国语言具有先天优势 D.自由主义推动了社会进步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英语也许是过去300年中最重要的一项出口。但在近代英 语中同时汇集了大量来自加勒比地区、印度以及非洲的词汇”,可知英语影响世 界,世界其他语言推动英语发展,即世界文化交流具有互补性,故B项正确:题干材 料未提及英国文化殖民成效显著,A项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殖民扩张推动了英 语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但不能得出英语具有先天优势的结论,C项排除:题千材 料与自由主义无关,D项排除。 9.针对出国华工的状况,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 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达到捷声息而通隔阂, 收权利而销外侮”的效果。这反映出() A.国际协商能够保障华工权益 B.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经产生 C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利益 D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 外广设领事”,可知郭嵩焘主张通过国际通行的惯例和国际法的规定,来处理保护 本国公民在外权利等相关事宜,说明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经产生,故B项正确;题 干材料没有反映出国际协商能够保障华工权益,排除A项:题干材料中郭嵩焘的 主张并不能表明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利益,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出清政 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排除D项。 10.据统计,19世纪20年代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达到了大约260 万人,1900一1910年移民人数则高达900万:其中1846一1932年,超过5000万的 欧洲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及南非。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 增加() A.严重制约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排除 B 项;题干材料未涉及世界其他地区人口的分布情况,排除 C 项;根据题干材 料,可知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排除 D 项。 8.有学者认为,在英国殖民扩张的过程中,英语也许是过去 300 年中最重要的一项 出口。但在近代英语中同时汇集了大量来自加勒比地区、印度以及非洲的词 汇。这主要说明( ) A.英国文化殖民成效显著 B.世界文化交流具有互补性 C.英国语言具有先天优势 D.自由主义推动了社会进步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英语也许是过去 300 年中最重要的一项出口。但在近代英 语中同时汇集了大量来自加勒比地区、印度以及非洲的词汇”,可知英语影响世 界,世界其他语言推动英语发展,即世界文化交流具有互补性,故 B 项正确;题干材 料未提及英国文化殖民成效显著,A 项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殖民扩张推动了英 语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但不能得出英语具有先天优势的结论,C 项排除;题干材 料与自由主义无关,D 项排除。 9.针对出国华工的状况,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 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达到“捷声息而通隔阂, 收权利而销外侮”的效果。这反映出( ) A.国际协商能够保障华工权益 B.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经产生 C.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利益 D.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 外广设领事”,可知郭嵩焘主张通过国际通行的惯例和国际法的规定,来处理保护 本国公民在外权利等相关事宜,说明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经产生,故 B 项正确;题 干材料没有反映出国际协商能够保障华工权益,排除 A 项;题干材料中郭嵩焘的 主张并不能表明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利益,排除 C 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出清政 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排除 D 项。 10.据统计,19 世纪 20 年代有 14.5 万人离开欧洲,19 世纪 50 年代达到了大约 260 万人,1900—1910 年移民人数则高达 900 万;其中 1846—1932 年,超过 5 000 万的 欧洲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及南非。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 增加( ) A.严重制约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B.缘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C.说明世界的经济中心发生了转移 D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答案B 解析:19世纪20年代至1932年,欧洲对外移民数量不断增加,给迁入地区提供了 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这主要根源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欧洲生产力水平提高」 海外移民不断增加,故选B项:欧洲对外移民不断增加严重制约了欧洲社会经济 发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19世纪20年代至1932年,世界经济中心仍然 在欧洲,没有发生转移排除C项:推动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是两次工业革命,而 非欧洲对外移民的增加,排除D项。 11.经济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20世纪90年代,西欧和北美劳动 力新的来源地是( A.中东 B.北非 C.东欧 D.北美洲 答案:C 12.1880年后,西欧和北欧移民美国的人数开始减少,由来自东欧和南欧的移民取 代。新来的移民使本地人及较早来的移民处于不利的地位,从他们手里拿走了大 量的工作,成为当时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反映了这些新移民( ) A.拒绝承受比其他人待遇差的工作 B.为美国提供了大量高科技人才 C.为美国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 D挑拨美国政府与早期移民的矛盾 答案:C 13.元朝马祖常有诗云:“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 东国易桑麻。”该诗歌( A.记载了一段战争往事 B.表达了作者对疆土的热爱 C.反映元朝中外交流通畅 D.反映元朝桑麻质量较好 答案C 解析:题千材料与战争往事无关,故A项错误;该诗歌与作者对疆土的热爱无关,故 B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出元朝与波斯的贸易往来,体现出元朝中外交流通畅,故
B.缘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C.说明世界的经济中心发生了转移 D.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答案:B 解析:19 世纪 20 年代至 1932 年,欧洲对外移民数量不断增加,给迁入地区提供了 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这主要根源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欧洲生产力水平提高, 海外移民不断增加,故选 B 项;欧洲对外移民不断增加严重制约了欧洲社会经济 发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A 项;19 世纪 20 年代至 1932 年,世界经济中心仍然 在欧洲,没有发生转移,排除 C 项;推动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是两次工业革命,而 非欧洲对外移民的增加,排除 D 项。 11.经济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20 世纪 90 年代,西欧和北美劳动 力新的来源地是( ) A.中东 B.北非 C.东欧 D.北美洲 答案:C 12.1880 年后,西欧和北欧移民美国的人数开始减少,由来自东欧和南欧的移民取 代。新来的移民使本地人及较早来的移民处于不利的地位,从他们手里拿走了大 量的工作,成为当时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反映了这些新移民( ) A.拒绝承受比其他人待遇差的工作 B.为美国提供了大量高科技人才 C.为美国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 D.挑拨美国政府与早期移民的矛盾 答案:C 13.元朝马祖常有诗云:“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 东国易桑麻。”该诗歌( ) A.记载了一段战争往事 B.表达了作者对疆土的热爱 C.反映元朝中外交流通畅 D.反映元朝桑麻质量较好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与战争往事无关,故 A 项错误;该诗歌与作者对疆土的热爱无关,故 B 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出元朝与波斯的贸易往来,体现出元朝中外交流通畅,故
C项正确:桑麻是元朝与波斯贸易的商品,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出元朝桑麻质量较 好,故D项错误。 14.明朝中后期,中葡两国的贸易中,中国主要输出生丝、丝织品、黄金、水银、 瓷器、朱砂、麝香等:葡萄牙输往中国的主要是白银、胡椒、苏木、檀香等。造 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 B.朝廷严厉实行“海禁”政策 C.中国工艺制造水平领先世界 D.中国较早完成近代社会转型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中国主要输出生丝、丝织品、黄金、水银、瓷器…葡萄 牙输往中国的主要是白银、胡椒、苏木、檀香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 后期在中葡贸易中中国输出的产品主要是先进的手工业品,而葡萄牙输往中国的 主要是白银和各种当地特产,可见这种现象是中国的工艺制造水平领先世界所致, 故C项正确。 15.2013年,习近平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 绸之路”,旨在借“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丝 绸之路的开通( A.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 B.加速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C.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D.促进了亚非与拉美地区的贸易往来 答案:C 16.1150年,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了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所到之处, 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造纸术的价值十分显著。造纸术的价值主要是() A.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 B.变成了新教的工具 C.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D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答案:C 解析:造纸术传入欧洲后,“羊皮纸被取代”,这有利于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故选C 项: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排除A项:题千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成为新教的工 具,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开辟新航路的影响,排除D项。 17.“由于海外贸易的需要,西欧本身的资本流通、贸易种类和数量与过去相比发 生了惊人的变化,商业的社会功能发生了改变,市场交易越来越成为社会中人们获
C 项正确;桑麻是元朝与波斯贸易的商品,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出元朝桑麻质量较 好,故 D 项错误。 14.明朝中后期,中葡两国的贸易中,中国主要输出生丝、丝织品、黄金、水银、 瓷器、朱砂、麝香等;葡萄牙输往中国的主要是白银、胡椒、苏木、檀香等。造 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 B.朝廷严厉实行“海禁”政策 C.中国工艺制造水平领先世界 D.中国较早完成近代社会转型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国主要输出生丝、丝织品、黄金、水银、瓷器……葡萄 牙输往中国的主要是白银、胡椒、苏木、檀香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 后期在中葡贸易中中国输出的产品主要是先进的手工业品,而葡萄牙输往中国的 主要是白银和各种当地特产,可见这种现象是中国的工艺制造水平领先世界所致, 故 C 项正确。 15.2013 年,习近平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 绸之路”,旨在借“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丝 绸之路的开通( ) A.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 B.加速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C.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D.促进了亚非与拉美地区的贸易往来 答案:C 16.1150 年,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了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所到之处, 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造纸术的价值十分显著。造纸术的价值主要是( ) A.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 B.变成了新教的工具 C.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D.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答案:C 解析:造纸术传入欧洲后,“羊皮纸被取代”,这有利于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故选 C 项;文艺复兴兴起于 14 世纪,排除 A 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成为新教的工 具,排除 B 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开辟新航路的影响,排除 D 项。 17.“由于海外贸易的需要,西欧本身的资本流通、贸易种类和数量与过去相比发 生了惊人的变化,商业的社会功能发生了改变,市场交易越来越成为社会中人们获
得日常生活物品的手段,近代的货币与信贷体系纷纷建立与流行起来。”上述现 象直接反映了( ) A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B.商业结构和组织方式发生变化 C.商贸中心转移至地中海沿岸 D.商品输出成为贸易的主要方式 答案B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是西欧商业社会功能转变的前提,故A项错 误:海外贸易的外在需求促使西欧社会的商业结构和组织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故B 项正确;商贸中心转移至地中海沿岸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D项说 法以偏概全,故错误。 18.费尔南·布罗代尔在《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 指出,由于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 界,从而创造了奇迹。作者所指的“奇迹”主要是指() A.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 B.通往美洲航路的开辟 C.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答案:C 19.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 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 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上述材料说明( ) A.中国世界贸易中心地位的巩固 B.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C.西方列强加紧掠夺中国的原料 D.茶叶成为世界的普遍生活必需品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出茶叶贸易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故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 后,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A项错误;C项发生在工业革命后,不能体 现出17世纪初的情况,故错误;茶叶只是消费品,不能说是普遍生活必需品,故D 项错误。 20.《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前七轮谈判,大大降低了各缔约方的关税,促进了国际 贸易的发展。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政府 补贴、双边数量限制、市场瓜分和各种非关税壁垒为特征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 抬头。这表明(
得日常生活物品的手段,近代的货币与信贷体系纷纷建立与流行起来。”上述现 象直接反映了( ) A.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B.商业结构和组织方式发生变化 C.商贸中心转移至地中海沿岸 D.商品输出成为贸易的主要方式 答案:B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是西欧商业社会功能转变的前提,故 A 项错 误;海外贸易的外在需求促使西欧社会的商业结构和组织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故 B 项正确;商贸中心转移至地中海沿岸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C 项错误;D 项说 法以偏概全,故错误。 18.费尔南·布罗代尔在《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 指出,由于 15 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 界,从而创造了奇迹。作者所指的“奇迹”主要是指( ) A.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 B.通往美洲航路的开辟 C.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答案:C 19.17 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 中国茶。18 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 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上述材料说明( ) A.中国世界贸易中心地位的巩固 B.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C.西方列强加紧掠夺中国的原料 D.茶叶成为世界的普遍生活必需品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出茶叶贸易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故 B 项正确;新航路开辟 后,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 A 项错误;C 项发生在工业革命后,不能体 现出 17 世纪初的情况,故错误;茶叶只是消费品,不能说是普遍生活必需品,故 D 项错误。 20.《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前七轮谈判,大大降低了各缔约方的关税,促进了国际 贸易的发展。但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以政府 补贴、双边数量限制、市场瓜分和各种非关税壁垒为特征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 抬头。这表明( )
A.《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未能推动贸易自由化 B.体系化、制度化的贸易体制亟须建立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纵容了贸易保护主义 D.世界各国普遍阻挠贸易自由化进程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可知20世纪七八十年代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说明体系 化、制度化的贸易体制亟须建立,故B项正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 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且 题干材料中也提道其前七轮谈判大大降低了各缔约方的关税,故A、C两项错 误;D项中“普遍阻挠”说法不准确,故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材料一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1500 1850 1945 时间 1850年 1945年 2000年 主要移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出地 主要移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入地 至1850年,黑人 1846一1924年欧洲移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 人口迁 奴隶约为1500 出4800万,1834 万,1974年为947.5 移数量 万,为白人移民的 1941年亚洲移出1 万,1985一1990年年增长率 4一5倍 200-3700万 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一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 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一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 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 系,1862一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很少向外移民。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 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5 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 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9分)
A.《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未能推动贸易自由化 B.体系化、制度化的贸易体制亟须建立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纵容了贸易保护主义 D.世界各国普遍阻挠贸易自由化进程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说明体系 化、制度化的贸易体制亟须建立,故 B 项正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 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且 题干材料中也提道其前七轮谈判大大降低了各缔约方的关税,故 A、C 两项错 误;D 项中“普遍阻挠”说法不准确,故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 21.材料一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 1850 年 1850— 1945 年 1945— 2000 年 主要移 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 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 移数量 至 1850 年,黑人 奴隶约为 1 500 万,为白人移民的 4—5 倍 1846—1924 年欧洲移 出 4 800 万,1834— 1941 年亚洲移出 1 200—3 700 万 1960 年迁移人口为 325 万,1974 年为 947.5 万,1985—1990 年年增长率 为 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 1567—1840 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 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 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 32 万人。近代中国海外 移民的总数为 1 500 万人左右,其中 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 系,1862—1949 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 25 510 家,投资总额约 63 271 万元。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很少向外移民。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 民潮。到 2008 年,移民人数达 1 000 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5 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6 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 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9 分)
参考答案:(1)趋势:数量呈增加趋势;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 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 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20世纪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主要 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贡献:引入技术 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 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22.材料一汉朝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 载,汉朝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 乃至欧洲。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政权对海外诸国的贸易呈逐渐上升趋 势,“航海岁至,逾于前代矣”。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商路除沿袭汉魏时的 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扬、明、广、泉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 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泛指东南亚)等 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 朝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广州、明州、泉州是重要海港,政府设 “市舶司“市舶务”专管进出港手续,严禁走私贸易,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 国家多达60个以上,如北非的勿斯里。海外贸易有效弥补了财政的不足,刺激了 国内商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 的、以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朝时,朝贡制度以 “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朝贡”往往是强势的中央政权向周边民族和国家宣示 自己的国力,带有赏赐和炫耀的意味,经济上受益与否则无关紧要。在朝贡体系的 长期影响之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书写汉字、尊奉儒家、信仰佛教为核 心的东亚文化圈。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试从整体视角简要评价。(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朝贡贸易的目的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贡贸易长期 存在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1)特点:交通发达(或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发达)范围广泛, 贸易国家多(或远及西亚、南亚、欧洲、非洲)政策开放,政府设机构管理(或设市 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评价: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促进了中 外经济文化交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耕时代世界彼此隔绝的状态
参考答案:(1)趋势:数量呈增加趋势;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 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 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主要 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贡献:引入技术 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 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22.材料一 汉朝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 载,汉朝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 乃至欧洲。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政权对海外诸国的贸易呈逐渐上升趋 势,“航海岁至,逾于前代矣”。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商路除沿袭汉魏时的 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扬、明、广、泉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 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泛指东南亚)等 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 朝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广州、明州、泉州是重要海港,政府设 “市舶司”“市舶务”专管进出港手续,严禁走私贸易,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 国家多达 60 个以上,如北非的勿斯里。海外贸易有效弥补了财政的不足,刺激了 国内商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 3 世纪一直到 19 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 的、以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朝时,朝贡制度以 “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朝贡”往往是强势的中央政权向周边民族和国家宣示 自己的国力,带有赏赐和炫耀的意味,经济上受益与否则无关紧要。在朝贡体系的 长期影响之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书写汉字、尊奉儒家、信仰佛教为核 心的东亚文化圈。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试从整体视角简要评价。(6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朝贡贸易的目的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贡贸易长期 存在的原因。(6 分) 参考答案:(1)特点:交通发达(或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发达);范围广泛, 贸易国家多(或远及西亚、南亚、欧洲、非洲);政策开放,政府设机构管理(或设市 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评价: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促进了中 外经济文化交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耕时代世界彼此隔绝的状态
(2)目的:以宣示国力为主。影响:逐渐形成以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核心的东亚文 化圈。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统治者加强与周边民族和国家政治 联系的需要:儒家礼治思想的影响。 23材料一木薯、马铃薯、甘薯和玉米,还有花生、豆类和西红柿,极大地丰富 了整个世界可以利用的食物资源,并且一直持续到今天。这场物种交流开始以后。 世界就不可否认地改变了。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1524年,有西班牙人评论道:“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 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摘编自朱邦造《欧洲文明的轨迹》 材料三哥伦布没有到达印度,但他发现了至关重要的贵金属。据统计,从1493 年到1800年世界白银产量的85%和黄金产量的70%来自拉丁美洲。美洲白银 产量在16世纪约为17000吨,到17世纪约为42000吨,其中有31000吨运往欧 洲。欧洲又将约40%运往亚洲…全球白银产量的一半最终抵达亚洲,尤其是中 国和印度。 —摘编自程光泉《全球化理论谱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物种交流使世界发生了哪些改变。(6分) (2)材料二中“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的含义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简要说明造成16一18世纪美洲白银流动的主要原因。(4分) 参考答案:(1)改变:扩大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发 展和美洲的开发: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开始形成一个互相影响、联系紧密的整 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给美洲的印第安人和非洲的黑人带来了巨大 的灾难。 (2)含义:新航路开辟前,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在地中海沿岸,西班牙处于该中心的 边缘: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班牙处于中心 区。 (3)原因:欧美商品在亚洲没有竞争力,而欧美迫切需要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 商品
(2)目的:以宣示国力为主。影响:逐渐形成以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核心的东亚文 化圈。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统治者加强与周边民族和国家政治 联系的需要;儒家礼治思想的影响。 23.材料一 木薯、马铃薯、甘薯和玉米,还有花生、豆类和西红柿,极大地丰富 了整个世界可以利用的食物资源,并且一直持续到今天。这场物种交流开始以后, 世界就不可否认地改变了。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524 年,有西班牙人评论道:“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 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摘编自朱邦造《欧洲文明的轨迹》 材料三 哥伦布没有到达印度,但他发现了至关重要的贵金属。据统计,从 1493 年到 1800 年世界白银产量的 85%和黄金产量的 70%来自拉丁美洲。美洲白银 产量在 16 世纪约为 17 000 吨,到 17 世纪约为 42 000 吨,其中有 31 000 吨运往欧 洲。欧洲又将约 40%运往亚洲……全球白银产量的一半最终抵达亚洲,尤其是中 国和印度。 ——摘编自程光泉《全球化理论谱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物种交流使世界发生了哪些改变。(6 分) (2)材料二中“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的含义是什么?(4 分) (3)根据材料三,简要说明造成 16—18 世纪美洲白银流动的主要原因。(4 分) 参考答案:(1)改变:扩大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发 展和美洲的开发;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开始形成一个互相影响、联系紧密的整 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给美洲的印第安人和非洲的黑人带来了巨大 的灾难。 (2)含义:新航路开辟前,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在地中海沿岸,西班牙处于该中心的 边缘;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班牙处于中心 区。 (3)原因:欧美商品在亚洲没有竞争力,而欧美迫切需要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 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