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更变而已,不足为异。孙中山之革命, 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这里的“迥然不同”主要在于此次 革命() A.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 B.实现了民族独立与富强 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终结了封建主义的传统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 同”,可知作者肯定辛亥革命实现了制度变革的积极作用,即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 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C项正确。 2.1912年由中华书局编写、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审定发行的《中华共和国民读 本》上册,有国家、国体政体、国民、权利、义务、中华民国人民权利和义务、 行政、司法、行政裁判所、行政诉愿及诉讼、国会、选举等课目。据此可知,当 时() A教学内容贴近民众生活 B.政府重视国民常识教育 C.国家强化对思想的控制 D.教材成为舆论宣传载体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中《中华共和国民读本》的课目信息,可知当时刚建立的南京 临时政府非常注重对国民的常识教育,重视公民意识的培养,故选B项。1912年 中华民国刚刚成立,国民的封建思想残余仍较为浓厚,这些教学内容并未贴近民众 的生活,排除A项;国家强化对思想的控制则不会向民众宣传其权利与义务,排除 C项:教材的主要功能是教化,而不是舆论宣传,排除D项。 3.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显著的特征是赋予参议院广泛的权力,利用立 法权束缚行政权。第34条规定临时大总统有任命文武官员的权力,但任命国务 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上述条文( A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B.灵活运用了民主自由原则 C.体现了民主进程的曲折性 D.通过权力制约以维护共和
第 3 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后·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更变而已,不足为异。孙中山之革命, 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这里的“迥然不同”主要在于此次 革命( ) A.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 B.实现了民族独立与富强 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终结了封建主义的传统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 同”,可知作者肯定辛亥革命实现了制度变革的积极作用,即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 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 C 项正确。 2.1912 年由中华书局编写、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审定发行的《中华共和国民读 本》上册,有国家、国体政体、国民、权利、义务、中华民国人民权利和义务、 行政、司法、行政裁判所、行政诉愿及诉讼、国会、选举等课目。据此可知,当 时( ) A.教学内容贴近民众生活 B.政府重视国民常识教育 C.国家强化对思想的控制 D.教材成为舆论宣传载体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中华共和国民读本》的课目信息,可知当时刚建立的南京 临时政府非常注重对国民的常识教育,重视公民意识的培养,故选 B 项。1912 年 中华民国刚刚成立,国民的封建思想残余仍较为浓厚,这些教学内容并未贴近民众 的生活,排除 A 项;国家强化对思想的控制则不会向民众宣传其权利与义务,排除 C 项;教材的主要功能是教化,而不是舆论宣传,排除 D 项。 3.1912 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显著的特征是赋予参议院广泛的权力,利用立 法权束缚行政权。第 34 条规定“临时大总统有任命文武官员的权力,但任命国务 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上述条文( ) A.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B.灵活运用了民主自由原则 C.体现了民主进程的曲折性 D.通过权力制约以维护共和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临时大总统有任命文武官员的权力,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 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袁世凯独裁,《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通过立法限制总统行政权,以国务员牵制总统权力,形成责任内阁 制,故A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内阁国务员对总统具有制约作用,体现 了责任内阁的设置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并非民主自由原则的反映,排除B项:题 干材料不能反映民主进程的曲折性,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强调《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以权力制约形式维护共和的作用,排除D项。 4.19世纪中后期,西方民主观念逐渐传入中国,“议会、民权、自由、宪政、权利 等成为热门词汇。清末民初,“革命、共和、民主等成为流行词。五四运动时 期,“自由主义民主革命民主主义”等词语成为新宠。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西方民主体制被照搬到了中国 B.民主流派众多干扰了救亡道路的抉择 C.实现共和逐渐成为国人的共识 D.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观念的变化 答案D 解析:题千材料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阶段历程,即由 学习西方的制度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 结果,故选D项:无论是维新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没有完全照搬西方的民主体 制,排除A项:题千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对西方制度与思想文化学习的不断深化 未体现民主流派众多干扰了救亡道路的抉择,排除B项:实现共和只体现了题千 材料中的一个阶段的内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材料主题,排除C项。 5据刘澜涛《晋察冀边区的群众工作》(1945年1月)中的统计,晋察冀根据地有 1600万人,其中约300万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团体,如农会、工 会、妇救会、青救会、童子军、抗敌后援会等组织,约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这 表明中国共产党( ) A.确保了根据地的社会稳定 B.壮大了党员队伍及人数 C.提高了根据地生产的积极性 D注重根据地基层组织建设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农会、工会、妇救会、 青救会、童子军和抗敌后援会等群众组织,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注重根据地的基层 组织建设,因此D项正确。A项错误,这些群众团体主要是为抗日斗争服务的,不 是用来维护社会稳定的:B项错误,这些群众团体的成员并非都是共产党员:C项 错误,题干材料涉及的都是抗日团体,与提高生产积极性没有直接关系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临时大总统有任命文武官员的权力,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 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袁世凯独裁,《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通过立法限制总统行政权,以国务员牵制总统权力,形成责任内阁 制,故 A 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内阁国务员对总统具有制约作用,体现 了责任内阁的设置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并非民主自由原则的反映,排除 B 项;题 干材料不能反映民主进程的曲折性,排除 C 项;题干材料没有强调《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以权力制约形式维护共和的作用,排除 D 项。 4.19 世纪中后期,西方民主观念逐渐传入中国,“议会、民权、自由、宪政、权利” 等成为热门词汇。清末民初,“革命、共和、民主”等成为流行词。五四运动时 期,“自由主义民主”“革命民主主义”等词语成为新宠。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西方民主体制被照搬到了中国 B.民主流派众多干扰了救亡道路的抉择 C.实现共和逐渐成为国人的共识 D.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观念的变化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 19 世纪中后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阶段历程,即由 学习西方的制度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 结果, 故选 D 项;无论是维新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没有完全照搬西方的民主体 制,排除 A 项;题干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对西方制度与思想文化学习的不断深化, 未体现民主流派众多干扰了救亡道路的抉择,排除 B 项;实现共和只体现了题干 材料中的一个阶段的内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材料主题,排除 C 项。 5.据刘澜涛《晋察冀边区的群众工作》(1945 年 1 月)中的统计,晋察冀根据地有 1 600 万人,其中约 300 万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团体,如农会、工 会、妇救会、青救会、童子军、抗敌后援会等组织,约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这 表明中国共产党( ) A.确保了根据地的社会稳定 B.壮大了党员队伍及人数 C.提高了根据地生产的积极性 D.注重根据地基层组织建设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农会、工会、妇救会、 青救会、童子军和抗敌后援会等群众组织,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注重根据地的基层 组织建设,因此 D 项正确。A 项错误,这些群众团体主要是为抗日斗争服务的,不 是用来维护社会稳定的;B 项错误,这些群众团体的成员并非都是共产党员;C 项 错误,题干材料涉及的都是抗日团体,与提高生产积极性没有直接关系
6.日记作为记录当事人生活经历的一种载体,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下面是一段 日记:“今天是选举大会,张健、红旗、林阳都来了,大家围着红旗的新车子,议论纷 纷节日的标语到处张挂着,这是一个大喜日子,人民要选自己的代表。(1953 年11月26日)”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 B.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C.民主政治建设得到法律保障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这是一个大喜日子,人民要选自己的代表1953年11月26 日”,可知该事件为选举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故选B项;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54年宪法的颁布,排除A项;题千材料未提及法律的相关内 容,排除C项:根据题干材料“人民要选自己的代表”,可知涉及的制度是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而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排除D项。 7.1953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选举法规定“同票不同权”,即农村人口和城 市人口以8:1的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2010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 议通过的选举法修正案中规定实行“同票同权”,即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以1:1 的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城乡选举比例的变化,反映出( A.城市居民在国家中的社会地位下降 B.人民民主政治得到了完全实现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完善 D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选举法规定“同 票不同权”,而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选举法修正案中规定实行“同票同 权”,这说明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逐步完善,故选C项。 8从政治实践来看,中国的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如果有先后,那么是协商在前,选举 或票决在后。从选举实践来看,候选人都要经过协商提名、讨论之后再行选举。 这说明在中国() A.协商民主的地位高于选举民主 B.协商民主是民主的主要形式 C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辅相成 D政协制度是根本的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题千材料“协商在前,选举或票决在后“候选人都要经过协商提名、讨论之 后再行选举”说明在中国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是相辅相成的,故C项正确:A项说
6.日记作为记录当事人生活经历的一种载体,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下面是一段 日记:“今天是选举大会,张健、红旗、林阳都来了,大家围着红旗的新车子,议论纷 纷……节日的标语到处张挂着,这是一个大喜日子,人民要选自己的代表。(1953 年 11 月 26 日)”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 B.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C.民主政治建设得到法律保障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这是一个大喜日子,人民要选自己的代表”“1953 年 11 月 26 日”,可知该事件为选举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故选 B 项;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建立的标志是 1954 年宪法的颁布,排除 A 项;题干材料未提及法律的相关内 容,排除 C 项;根据题干材料“人民要选自己的代表”,可知涉及的制度是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而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排除 D 项。 7.1953 年 3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选举法规定“同票不同权”,即农村人口和城 市人口以 8∶1 的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2010 年 3 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 议通过的选举法修正案中规定实行“同票同权”,即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以 1∶1 的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城乡选举比例的变化,反映出( ) A.城市居民在国家中的社会地位下降 B.人民民主政治得到了完全实现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完善 D.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选举法规定“同 票不同权”,而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选举法修正案中规定实行“同票同 权”,这说明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逐步完善,故选 C 项。 8.从政治实践来看,中国的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如果有先后,那么是协商在前,选举 或票决在后。从选举实践来看,候选人都要经过协商提名、讨论之后再行选举。 这说明在中国( ) A.协商民主的地位高于选举民主 B.协商民主是民主的主要形式 C.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辅相成 D.政协制度是根本的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协商在前,选举或票决在后”“候选人都要经过协商提名、讨论之 后再行选举”说明在中国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是相辅相成的,故 C 项正确;A 项说
法错误,排除;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故B项 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材料一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 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 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临时大总统代 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 院议决。 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 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千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材料二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 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 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 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一摘编自孟庆鹏《孙中山文集》 材料三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 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 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 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一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有人认为,《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的一个致命缺陷在于,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而影响了对整个宪 法结构的理性思考,请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思想的异同 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 政”。 参考答案:(1)体现的主要原则:三权分立(权力制衡)。 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主观地用内阁制代替了总统 制,理想化地把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原则和内阁制嫁接在一起。它将行政权分配 于数种机关,导致权力过于分散。内阁分散总统权力,两者职责不清,权限不明。 参议院、总统、法院缺乏相互制衡,造成权力架构混乱。总之,《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因人立法存在很大的缺陷。 (2)相同点:反对专制:主权在民:权力制衡
法错误,排除;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故 B 项 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材料一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 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 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临时大总统代 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 院议决。 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 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材料二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 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 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 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摘编自孟庆鹏《孙中山文集》 材料三 1928 年 10 月 3 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 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 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 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有人认为,《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的一个致命缺陷在于,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而影响了对整个宪 法结构的理性思考,请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思想的异同 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 政”。 参考答案:(1)体现的主要原则:三权分立(权力制衡)。 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主观地用内阁制代替了总统 制,理想化地把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原则和内阁制嫁接在一起。它将行政权分配 于数种机关,导致权力过于分散。内阁分散总统权力,两者职责不清,权限不明。 参议院、总统、法院缺乏相互制衡,造成权力架构混乱。总之,《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因人立法存在很大的缺陷。 (2)相同点:反对专制;主权在民;权力制衡
不同点: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五权宪法)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 分阶段实现宪政。 (3)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主权在民,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状况,其目的 是实现直接民权:国民党长期施行“训政”,其实质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违 背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 拓展提高 1.孙中山说:“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将来之有参政 权,盖事所必至。”据此,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赋予妇女以参加 各级政权的权利。这反映了() A.男女平等得到实现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妇女有了维护权利的民主意识 D.辛亥革命使民主政治得到发展 答案D 解析:孙中山主张女子参政,后来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这充分 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得到发展,D项正确:“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 的议案”不能说明实现了男女平等,A项错误;题千材料中女子参政并不能说明辛 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女子参政的信 息,并不是说明辛亥革命时期妇女有了维护权利的民主意识,C项错误。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经历了三次起草和命名,第一次是 在1948年10月提出,命名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案)》:1949年8月,中 国共产党提出第二次草案初稿,命名为《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第三次命名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这反映出() A.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党制度趋于成熟 B.中国革命性质已发生变化 C.人民政协民主协商的精神 D.人民政权建立并得到巩固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第三次命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可 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名称的变化体现出人民政协民主协商的 精神,故选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党制度的成熟是在1956年,排除A项;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B项;人民政权的建立 和巩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排除D项。 3.“在目前的形势下,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加强各民主党派、各 人民团体的相互合作,并拟订民主联合政府的施政纲领,业己成为必要,时机亦已 成熟…但欲实现这一步骤,必须先邀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一个 会议。”这次会议(
不同点: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五权宪法);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 分阶段实现宪政。 (3)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主权在民,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状况,其目的 是实现直接民权;国民党长期施行“训政”,其实质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违 背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 拓展提高 1.孙中山说:“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将来之有参政 权,盖事所必至。”据此,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赋予妇女以参加 各级政权的权利。这反映了( ) A.男女平等得到实现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妇女有了维护权利的民主意识 D.辛亥革命使民主政治得到发展 答案:D 解析:孙中山主张女子参政,后来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这充分 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得到发展,D 项正确;“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 的议案”不能说明实现了男女平等,A 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女子参政并不能说明辛 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 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女子参政的信 息,并不是说明辛亥革命时期妇女有了维护权利的民主意识,C 项错误。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经历了三次起草和命名,第一次是 在 1948 年 10 月提出,命名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案)》;1949 年 8 月,中 国共产党提出第二次草案初稿,命名为《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第三次命名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这反映出(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党制度趋于成熟 B.中国革命性质已发生变化 C.人民政协民主协商的精神 D.人民政权建立并得到巩固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第三次命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可 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名称的变化体现出人民政协民主协商的 精神,故选 C 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党制度的成熟是在 1956 年,排除 A 项;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 B 项;人民政权的建立 和巩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排除 D 项。 3.“在目前的形势下,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加强各民主党派、各 人民团体的相互合作,并拟订民主联合政府的施政纲领,业已成为必要,时机亦已 成熟……但欲实现这一步骤,必须先邀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一个 会议。”这次会议( )
A.探讨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 B.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C.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 届全体会议,该会议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做好了 筹备工作,故选B项。 4.“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 生,并在其监督下既有分工又协调一致地依法履行职能。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维护了国家的团结统一。”这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是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 B.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 D.健全了社会主义法治 答案B 挑战创新 要议会民主政治,就必须要有法治的传统。而要有法治传统,又必须要有个人权利 意识。要有个人权利意识,又必须要有发达的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发达,又必 须要有中产阶级社会。要市民社会的发展,需要知识的教育,需要发达的信息的传 播。…(近代)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就是在一个高度专制传统的农业社会上面 安放着一个高度西化的政治系统,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两者之间无法有机地结 合。 一摘编自萧功秦《百年中国现代化中的六次政治选择》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观点:宪政在近代中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 济、文化、习俗各个方面都不具备实行宪政的条件)。 评析:中国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力量薄弱:封建 专制主义历史悠久:封建思想浓厚,国民缺乏宪政意识(或缺乏法治的传统、个人 权利意识淡薄):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不独立等
A.探讨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 B.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C.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 届全体会议,该会议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做好了 筹备工作,故选 B 项。 4.“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 生,并在其监督下既有分工又协调一致地依法履行职能。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维护了国家的团结统一。”这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A.是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 B.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 D.健全了社会主义法治 答案:B 挑战创新 要议会民主政治,就必须要有法治的传统。而要有法治传统,又必须要有个人权利 意识。要有个人权利意识,又必须要有发达的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发达,又必 须要有中产阶级社会。要市民社会的发展,需要知识的教育,需要发达的信息的传 播。……(近代)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就是在一个高度专制传统的农业社会上面, 安放着一个高度西化的政治系统,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两者之间无法有机地结 合。 ——摘编自萧功秦《百年中国现代化中的六次政治选择》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观点:宪政在近代中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 济、文化、习俗各个方面都不具备实行宪政的条件)。 评析:中国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力量薄弱;封建 专制主义历史悠久;封建思想浓厚,国民缺乏宪政意识(或缺乏法治的传统、个人 权利意识淡薄);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不独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