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但国家又 不可一日无法。因此,当时就采取了一种变通办法。”由“变通办法”通过的重要文 件() A.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首部宪法 B.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 答案D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时间比较仓促,没有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也没有制定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首部宪法,排除A项:1954年宪 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B项: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排除C项。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 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 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暂行组织 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从1949年到1957年,中共中央制定的较重要的法规性文件共1 261件。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A.法律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发挥了重要作用 B.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推动了立法工作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立法受到“左”的思想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从1949年到1957年“中共中央制定的较重要的法规性文件 共1261件”,可知这些法律文件涉及范围较广,从而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实现向社 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法律保障,故A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发生于1953一1957年, 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与题千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D项
第 10 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后·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但国家又 不可一日无法。因此,当时就采取了一种变通办法。”由“变通办法”通过的重要文 件( ) A.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首部宪法 B.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 答案:D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时间比较仓促,没有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也没有制定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故 D 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共同纲领》,1954 年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首部宪法,排除 A 项;1954 年宪 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 B 项;1954 年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排除 C 项。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 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 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暂行组织 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从 1949 年到 1957 年,中共中央制定的较重要的法规性文件共 1 261 件。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 A.法律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发挥了重要作用 B.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推动了立法工作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立法受到“左”的思想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从 1949 年到 1957 年”“中共中央制定的较重要的法规性文件 共 1 261 件”,可知这些法律文件涉及范围较广,从而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实现向社 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法律保障,故 A 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发生于 1953—1957 年, 三大改造到 1956 年底基本完成,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 B 项;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 C 项;D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D 项
3董必武在中共八大上作了题为《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保障社会主义建设 事业》的发言,指出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法办事。”这一思想() A.提供了民主政治的法律保障 B.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C.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丰富了毛泽东思想中的法学理论 答案D 解析: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董必武依法办事的观点丰 富了毛泽东思想中的法学理论,故选D项。民主政治的法律保障是《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法律法规,排除A项:依法 治国的方针是在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排除B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是在2010年,排除C项。 4某学者指出:世界各国宪法无不是为应对其面临的“麻烦问题而制定与变迁。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时面临的麻烦问题”是( A稳定秩序,推进改革 B.摆脱束缚,实现转折 C.突破瓶颈体制转型 D深化改革,全面小康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时间“1982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中国正处于改革 开放推进时期,因此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时面临的“麻烦问题” 是稳定秩序,推进改革,故A项正确。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逐渐摆 脱“左”的错误的束缚,实现全党工作的着重点的转移,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 四大召开,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 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排除D项。 5.1987年12月深圳首次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198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修改宪法草案,删除原宪法中禁止土地“出租”两字,明确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 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这说明() A.宪法修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 C.土地的所有制性质发生了变化 D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明确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并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宪法对土地的规定由禁止出租到可以转让主要是为 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打破政治体制对经济发展的束缚,A项符合题
3.董必武在中共八大上作了题为《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保障社会主义建设 事业》的发言,指出:“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法办事。”这一思想( ) A.提供了民主政治的法律保障 B.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C.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丰富了毛泽东思想中的法学理论 答案:D 解析: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董必武依法办事的观点丰 富了毛泽东思想中的法学理论,故选 D 项。民主政治的法律保障是《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法律法规,排除 A 项;依法 治国的方针是在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排除 B 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是在 2010 年,排除 C 项。 4.某学者指出:世界各国宪法无不是为应对其面临的“麻烦问题”而制定与变迁。 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时面临的“麻烦问题”是( ) A.稳定秩序,推进改革 B.摆脱束缚,实现转折 C.突破瓶颈,体制转型 D.深化改革,全面小康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时间“1982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82 年中国正处于改革 开放推进时期,因此 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时面临的“麻烦问题” 是稳定秩序,推进改革,故 A 项正确。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逐渐摆 脱“左”的错误的束缚,实现全党工作的着重点的转移,排除 B 项。1992 年中共十 四大召开,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 C 项。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 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排除 D 项。 5.1987 年 12 月深圳首次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1988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修改宪法草案,删除原宪法中禁止土地“出租”两字,明确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 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这说明( ) A.宪法修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 C.土地的所有制性质发生了变化 D.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明确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并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宪法对土地的规定由禁止出租到可以转让主要是为 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打破政治体制对经济发展的束缚,A 项符合题
意。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是在1984年,排除B项。中国的土地制度仍然是 土地公有制,排除C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确立的,排除 D项。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 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600多部,涵盖 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这表明(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 D.我国法治建设任务完成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 成,我国对法律的不断完善,使法律体系不断健全,体现出依法治国方略得以落实, 故C项正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A项; 题千材料没有体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排除B项;我国法治建设是不断完善的, 法治建设任务并没有完成,排除D项。 7.1979年,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 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 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 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讲话的主旨是() A.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B.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C.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 D.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可知邓小平强调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加强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即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的是 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故A项错误:C、D两项均 只反映了题干材料的一个方面,没有完整概括题千材料,排除。 8.时代精神凝聚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大庆精 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这反映了( ) A.我国工业化建设成就 B.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就 C改革开放的实践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 答案D
意。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是在 1984 年,排除 B 项。中国的土地制度仍然是 土地公有制,排除 C 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 21 世纪初确立的,排除 D 项。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截至 2011 年 8 月底,中国已制定 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 240 部、行政法规 706 部、地方性法规 8 600 多部,涵盖 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这表明(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 D.我国法治建设任务完成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2010 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 成,我国对法律的不断完善,使法律体系不断健全,体现出依法治国方略得以落实, 故 C 项正确;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 A 项;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排除 B 项;我国法治建设是不断完善的, 法治建设任务并没有完成,排除 D 项。 7.1979 年,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 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 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 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讲话的主旨是( ) A.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B.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C.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 D.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可知邓小平强调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加强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即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故 B 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的是 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故 A 项错误;C、D 两项均 只反映了题干材料的一个方面,没有完整概括题干材料,排除。 8.时代精神凝聚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大庆精 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这反映了( ) A.我国工业化建设成就 B.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就 C.改革开放的实践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 答案:D
解析:大庆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人们忘我工作、无 私奉献的时代精神:特区精神体现的是改革开放时期敢闯、敢冒险、敢试、敢为 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和奋发有为、只争朝夕的创业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凸显了中国 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的时代精神,它们共同折 射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D项正确。A、B、C三项没有全面反映题 千材料,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 9材料一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 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 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必须负责将人民解放进行到底,解放中国 全部领土,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 第十七条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 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 第二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 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 制。 第六条国营经济是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力量和国 家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国家保证优先发展国营经济。 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 第十五条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 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三1982年宪法序言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确定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 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还提出要发展包括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在内的 民主形式。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根据“一国两制”方针规定了 特别行政区制度。宪法规定“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 充”,明确指出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一摘编自许安标《宪法及宪法相关法解读》
解析:大庆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人们忘我工作、无 私奉献的时代精神;特区精神体现的是改革开放时期敢闯、敢冒险、敢试、敢为 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和奋发有为、只争朝夕的创业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凸显了中国 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的时代精神,它们共同折 射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D 项正确。A、B、C 三项没有全面反映题 干材料,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 9.材料一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 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 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必须负责将人民解放进行到底,解放中国 全部领土,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 第十七条 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 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 第二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 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 制。 第六条 国营经济是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力量和国 家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国家保证优先发展国营经济。 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 第十五条 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 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年) 材料三 1982 年宪法序言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确定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 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还提出要发展包括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在内的 民主形式。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根据“一国两制”方针规定了 特别行政区制度。宪法规定“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 充”,明确指出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摘编自许安标《宪法及宪法相关法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特 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历 史意义。 参考答案(1)特点:运用立法手段;强调革命的彻底性;民主性,全面性起临时宪法 的作用。 (2)变化:赋予国家性质以崭新的内容,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 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对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作出 规定。 原因:为中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的开展创造条件,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 的需要。 (3)历史意义: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法律制度走向健全,形 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 全面依法治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奠定基础;有利于完善民 主制度: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拓展提高 1.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 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 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以及近代中国制定的一系列宪法。这主要体现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B.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 C.超越了国家与社会意识形态差异 D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 答案D 解析: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参考文献的广泛程度来看,这部宪法具 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与国际与历史经验相结合,故选D项。题干材料没有 反映国际形势的影响,排除A项:从宪法的参考文献看并没有局限在社会主义阵 营,排除B项;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排除 C项。 2.有学者认为,1982年宪法是对1954年宪法甚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 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 相对稳定的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激进主义改革。这说明1982年宪法() A.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的基石 B.高度重视保障人权和依法治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特 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历 史意义。 参考答案:(1)特点:运用立法手段;强调革命的彻底性;民主性;全面性;起临时宪法 的作用。 (2)变化:赋予国家性质以崭新的内容,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 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对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作出 规定。 原因:为中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的开展创造条件,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 的需要。 (3)历史意义: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法律制度走向健全,形 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 全面依法治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奠定基础;有利于完善民 主制度;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拓展提高 1.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 括 1936 年苏联宪法、1953 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 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 1946 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以及近代中国制定的一系列宪法。这主要体现了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A.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B.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 C.超越了国家与社会意识形态差异 D.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 答案:D 解析:从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参考文献的广泛程度来看,这部宪法具 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与国际与历史经验相结合,故选 D 项。题干材料没有 反映国际形势的影响,排除 A 项;从宪法的参考文献看并没有局限在社会主义阵 营,排除 B 项;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排除 C 项。 2.有学者认为,1982 年宪法是对 1954 年宪法甚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 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 相对稳定的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激进主义改革。这说明 1982 年宪法( ) A.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的基石 B.高度重视保障人权和“依法治国
C.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改革的发展 D.与1954年宪法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稳定 的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激进主义改革”,可知1982年宪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 改革的发展,故选C项:1954年宪法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的基石,排除 A项: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与题千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材料主旨为1982年宪法的作用, 并非其与1954年宪法的相同点,排除D项。 3.下面是1950一2000年中国各阶段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的数量变 化示意图。它反映了改革开放后( 件数 250 200 150 100 50 1970年 980年 990 2000年时间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B.社会管理的日益法治化 C.依法治国原则正式确立 D.民主政治制度日趋完善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示意图,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数 量有了很大的增加,这反映了社会管理日益法治化,故B项正确:到2010年,我国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故A项错误;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 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改革 开放以来我国法律建设的成就,并非民主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4.“钉子精神”是雷锋精神的写照。1963年,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 召。这适应了() A.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B.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C.“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D.完成一五”计划建设目标的需要 答案B 解析: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 建设目标超额完成:“科教兴国”战略是改革开放后的产物,A、C、D三项均不符 合题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雷锋的“钉子精神”体 现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价值取向,故选B项
C.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改革的发展 D.与 1954 年宪法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稳定 的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激进主义改革”,可知 1982 年宪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 改革的发展,故选 C 项;1954 年宪法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的基石,排除 A 项;1997 年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与题干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 B 项;题干材料主旨为 1982 年宪法的作用, 并非其与 1954 年宪法的相同点,排除 D 项。 3.下面是 1950—2000 年中国各阶段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的数量变 化示意图。它反映了改革开放后(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B.社会管理的日益法治化 C.依法治国原则正式确立 D.民主政治制度日趋完善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示意图,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数 量有了很大的增加,这反映了社会管理日益法治化,故 B 项正确;到 2010 年,我国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故 A 项错误;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 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故 C 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改革 开放以来我国法律建设的成就,并非民主政治制度,故 D 项错误。 4.“钉子精神”是雷锋精神的写照。1963 年,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 召。这适应了( ) A.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B.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C.“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D.完成“一五”计划建设目标的需要 答案:B 解析: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在 1956 年;1957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 建设目标超额完成;“科教兴国”战略是改革开放后的产物,A、C、D 三项均不符 合题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雷锋的“钉子精神”体 现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价值取向,故选 B 项
挑战创新 材料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较,五四 宪法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向社会主义类型的国家制度的新的飞跃。 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我国中央一级制定的法律法规只有48件,而1954 年9月下半月至1957年则达430多件。 —摘编自董节英《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法制建设研究述评》等 材料二改革开放30年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的法治 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1999年,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载入宪法。中国的法治建设揭开了新篇章。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 障人权”载入宪法,包括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及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基本政 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宗教信仰自由,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得 到了更加充分的保障。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行政法 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 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 和法律,同时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坚持宪法和 法律至上,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 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通过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中 国共产党执政地位不断巩固。 —摘编自《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2008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 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建设的新发展。 参考答案:(1)特点: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奠定法治建设的基础:加 快立法进程;推动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促进国家工业化进程。 (2)新发展: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尊重和保障人权: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能力显著增强
挑战创新 材料一 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较,五四 宪法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向社会主义类型的国家制度的新的飞跃。 1949 年 10 月至 1954 年 9 月,我国中央一级制定的法律法规只有 48 件,而 1954 年 9 月下半月至 1957 年则达 430 多件。 ——摘编自董节英《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法制建设研究述评》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 30 年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的法治 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1999 年,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载入宪法。中国的法治建设揭开了新篇章。2004 年,将“国家尊重和保 障人权”载入宪法,包括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及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基本政 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宗教信仰自由,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得 到了更加充分的保障。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行政法 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 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 和法律,同时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坚持宪法和 法律至上,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 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通过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中 国共产党执政地位不断巩固。 ——摘编自《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2008 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 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建设的新发展。 参考答案:(1)特点: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奠定法治建设的基础;加 快立法进程;推动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促进国家工业化进程。 (2)新发展: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尊重和保障人权;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能力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