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汉朝建立初期,封瓯越、闽越的少数民族首领为王:承认原秦朝南海郡尉赵佗自 立的南越政权: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这些做法表明汉 朝统治者() A.大体承接了秦朝政制 B.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 C.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 D.重视民族和睦与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可知汉朝 没有承接秦朝政制,而是简化地方行政层级,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汉初 政治形势的变化,不能说明统治者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 映的是汉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没有体现治国思想,排除C项;题干材料中的做 法有利于促进民族关系的和睦发展,故选D项。 2.《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 百里。”下列事件与此记载有关的是( ) A.出击匈奴 B.征服越族 C.平西南夷 D.修筑长城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自九原抵甘泉”,可知是秦始皇派大将蒙恬抗击匈奴,修建通 道,故A项正确:西南夷、越族是南方的少数民族,与题干材料“自九原抵甘泉”地 理位置不符,故B、C两项错误:修筑长城是防御措施,与题干材料“乃使蒙恬通道” 不符,故D项错误。 3.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矛盾,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统治 者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这表现在 () A.修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B.北击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 C.修建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D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通婚和亲 答案:A 解析: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体现了“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汉武帝派张骞出使 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体现了“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A项符合题意
第 11 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后·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汉朝建立初期,封瓯越、闽越的少数民族首领为王;承认原秦朝南海郡尉赵佗自 立的南越政权;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这些做法表明汉 朝统治者( ) A.大体承接了秦朝政制 B.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 C.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 D.重视民族和睦与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可知汉朝 没有承接秦朝政制,而是简化地方行政层级,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汉初 政治形势的变化,不能说明统治者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排除 B 项;题干材料反 映的是汉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没有体现治国思想,排除 C 项;题干材料中的做 法有利于促进民族关系的和睦发展,故选 D 项。 2.《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 百里。”下列事件与此记载有关的是( ) A.出击匈奴 B.征服越族 C.平西南夷 D.修筑长城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自九原抵甘泉”,可知是秦始皇派大将蒙恬抗击匈奴,修建通 道,故 A 项正确;西南夷、越族是南方的少数民族,与题干材料“自九原抵甘泉”地 理位置不符,故 B、C 两项错误;修筑长城是防御措施,与题干材料“乃使蒙恬通道” 不符,故 D 项错误。 3.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矛盾,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统治 者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这表现在 ( ) A.修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B.北击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 C.修建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D.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通婚和亲 答案:A 解析: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体现了“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汉武帝派张骞出使 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体现了“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A 项符合题意
4.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设 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这些举措( A.旨在攫取商人的经济利益 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C.有利于促进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序 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设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可知这些 措施有利于促进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序,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的是汉朝对商 路贸易的重视和管理,没有体现攫取商人的经济利益和抑商政策,A、B两项错误; 汉朝并未将西域纳入郡国体制,D项错误。 5.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入吐蕃。唐朝后期唐蕃会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元朝 时,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清朝时,设驻藏办事大臣和班禅达赖共同管理西藏事 务。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文明 B.唐朝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C.历代中央政府设置机构管辖西藏地区 D.清朝初期在西藏地区大规模“改土归流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可知中国历史上诸多朝代的中央政府与西藏地区有所往来, 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故选A项。元朝时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正式行使行 政管辖,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清朝初期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 流”,D项错误。 6.元朝时期,“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 昆仑之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这反映出元朝() A.民族隔阂的消除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民族交融的加强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西域人士和中原人士之间的交往、交流频繁,但并不能 说明民族隔阂消除,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元朝的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故B、C两项错误;根据题千材料,可知中原和边疆民族交往频繁,民族交融日益加 强,故D项正确。 7.土司制度是明朝的一项重要制度。明政府规定:对“不志诚“犯了法度“不系世 袭”者,即行改土归流:“不系世袭”者若是报朝廷,则可以袭替。对于首先归附的强 大土司,明政府均明确宣布予以世袭,以示绥抚。据此推知,明朝的土司制度()
4.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设 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这些举措( ) A.旨在攫取商人的经济利益 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C.有利于促进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序 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设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可知这些 措施有利于促进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序,故 C 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的是汉朝对商 路贸易的重视和管理,没有体现攫取商人的经济利益和抑商政策,A、B 两项错误; 汉朝并未将西域纳入郡国体制,D 项错误。 5.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入吐蕃。唐朝后期唐蕃会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元朝 时,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清朝时,设驻藏办事大臣和班禅达赖共同管理西藏事 务。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文明 B.唐朝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C.历代中央政府设置机构管辖西藏地区 D.清朝初期在西藏地区大规模“改土归流”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国历史上诸多朝代的中央政府与西藏地区有所往来, 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故选 A 项。元朝时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正式行使行 政管辖,B 项错误;C 项说法错误;清朝初期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 流”,D 项错误。 6.元朝时期,“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 昆仑之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这反映出元朝( ) A.民族隔阂的消除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民族交融的加强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西域人士和中原人士之间的交往、交流频繁,但并不能 说明民族隔阂消除,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元朝的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故 B、C 两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原和边疆民族交往频繁,民族交融日益加 强,故 D 项正确。 7.土司制度是明朝的一项重要制度。明政府规定:对“不志诚”“犯了法度”“不系世 袭”者,即行改土归流;“不系世袭”者若是报朝廷,则可以袭替。对于首先归附的强 大土司,明政府均明确宣布予以世袭,以示绥抚。据此推知,明朝的土司制度( )
A.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 B.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C加速了土司世袭制的瓦解 D.激化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对‘不志诚’‘犯了法度’‘不系世袭’者,即行改土归 流;‘不系世袭’者若是报朝廷,则可以袭替。对于首先归附的强大土司,明政府 均明确宣布予以世袭,以示绥抚”,可知没有得到朝廷承认的土司不得世袭,该制度 加强了中央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辖,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故A项正 确:B、C、D三项与题千材料不符,故排除。 8.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译人(翻译)和舶 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这一现象说明( ) A.广州对外贸易在唐宋时期开始发展起来 B.对外贸易的活跃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C.唐宋时期中国已与非洲、欧洲国家进行贸易 D广州是唐宋时期商业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 易经纪人)”,可知唐宋时期,对外贸易繁荣,经济、文化交流活跃,广州新行业的出 现与对外贸易活跃相关,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千材料无关,故排除。 9.乾隆皇帝(后期)在谕旨中提到英国在西洋诸国中较强悍,且闻向在海洋有劫掠 西洋各国商船之事”,对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要求表示“如此非分于求,究其心怀回 测,不可不留心筹计…因思各省海疆,最关紧要”。上述材料反映出() A.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盲目心态 B.鸦片战争前中国对西方已有所了解 C.清政府积极备战应对外来侵略 D.世界市场形成后列强积极开拓海外殖民地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在西洋诸国中较强悍,且闻向在海洋有劫掠西洋各国商船之 事”,可知此时清政府并非对国际事务一无所知,对西方已有所了解,故B项正确: 题千材料没有体现“天朝上国”的盲目心态,排除A项:积极备战的信息从题干材 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当时世界市场尚未最终形成,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0.材料一秦汉北部边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为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就地筹 措军需物资,实施移民屯垦政策。秦始皇首先对新开拓的河南地“徙谪戍以充之” 又“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即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榆中实边垦殖,给予 拜爵一级的奖励。汉文帝时在边塞“要害之处,通川之道”,建立城邑,给徙边的移
A.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 B.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C.加速了土司世袭制的瓦解 D.激化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对‘不志诚’‘犯了法度’‘不系世袭’者,即行改土归 流;‘不系世袭’者若是报朝廷,则可以袭替。对于首先归附的强大土司,明政府 均明确宣布予以世袭,以示绥抚”,可知没有得到朝廷承认的土司不得世袭,该制度 加强了中央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辖,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故 A 项正 确;B、C、D 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8.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译人(翻译)和舶 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这一现象说明( ) A.广州对外贸易在唐宋时期开始发展起来 B.对外贸易的活跃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C.唐宋时期中国已与非洲、欧洲国家进行贸易 D.广州是唐宋时期商业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 易经纪人)”,可知唐宋时期,对外贸易繁荣,经济、文化交流活跃,广州新行业的出 现与对外贸易活跃相关,B 项正确。A、C、D 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 9.乾隆皇帝(后期)在谕旨中提到英国“在西洋诸国中较强悍,且闻向在海洋有劫掠 西洋各国商船之事”,对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要求表示“如此非分于求,究其心怀叵 测,不可不留心筹计……因思各省海疆,最关紧要”。上述材料反映出( ) A.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盲目心态 B.鸦片战争前中国对西方已有所了解 C.清政府积极备战应对外来侵略 D.世界市场形成后列强积极开拓海外殖民地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在西洋诸国中较强悍,且闻向在海洋有劫掠西洋各国商船之 事”,可知此时清政府并非对国际事务一无所知,对西方已有所了解,故 B 项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天朝上国”的盲目心态,排除 A 项;积极备战的信息从题干材 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C 项;当时世界市场尚未最终形成,排除 D 项。 二、非选择题 10.材料一 秦汉北部边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为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就地筹 措军需物资,实施移民屯垦政策。秦始皇首先对新开拓的河南地“徙谪戍以充之”, 又“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即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榆中实边垦殖,给予 拜爵一级的奖励。汉文帝时在边塞“要害之处,通川之道”,建立城邑,给徙边的移
民提供“先为室屋,具田器”、免其罪、“赐高爵”、免除赋役、“予冬夏衣,廪食,能 自给而止”等优惠政策。到武帝时,大规模拓边,不断加强边防,移民实边。 一摘编自刘太祥《秦汉北部边防建设》 材料二在“天下如一”的“天下主义”观念下,唐朝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 策,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朝廷所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 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移民的主要特点及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列举唐朝管辖边疆民族地区的举措。 参考答案:(1)主要特点:以行政手段推动:移向边疆地区;移民数量庞大。积极作用: 促进边疆地区开发:巩固边防,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统一。 (2)举措:设置羁縻州、都督府、大都护府,授予当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 拓展提高 1汉武帝“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币帛直数千巨万” 出使乌孙及葱岭以西诸国,期能“断匈奴右臂”。返回时,“乌孙发导译送骞还”,“其 国乃益重汉”。据此可知,西汉中期( A.外交政策发生根本转变 B.匈奴威胁彻底解除 C.中原文明向周边扩展 D.设置机构管理西域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出使乌孙及葱岭以西诸 国乌孙发导译送骞还“其国乃益重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张骞出使 西域传播了中原文明,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反映西汉外交政策的根本转变, 故A项排除;汉武帝时期匈奴威胁尚未彻底解除,故B项排除;题干材料没有体现 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故D项排除。 2.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道:“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 翻塞外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判断,下 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了当时经济凋敝 B.表达了作者收复中原的愿望 C.反映了当时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D.反映了当时社会治安混乱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南宋偏安江南一隅的局面维持 了较长时间,辛弃疾通过词作表达了收复河山的愿望,故B项正确
民提供“先为室屋,具田器”、免其罪、“赐高爵”、免除赋役、“予冬夏衣,廪食,能 自给而止”等优惠政策。到武帝时,大规模拓边,不断加强边防,移民实边。 ——摘编自刘太祥《秦汉北部边防建设》 材料二 在“天下如一”的“天下主义”观念下,唐朝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 策,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朝廷所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 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移民的主要特点及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列举唐朝管辖边疆民族地区的举措。 参考答案:(1)主要特点:以行政手段推动;移向边疆地区;移民数量庞大。积极作用: 促进边疆地区开发;巩固边防,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统一。 (2)举措:设置羁縻州、都督府、大都护府,授予当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 拓展提高 1.汉武帝“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币帛直数千巨万”, 出使乌孙及葱岭以西诸国,期能“断匈奴右臂”。返回时,“乌孙发导译送骞还”,“其 国乃益重汉”。据此可知,西汉中期( ) A.外交政策发生根本转变 B.匈奴威胁彻底解除 C.中原文明向周边扩展 D.设置机构管理西域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出使乌孙及葱岭以西诸 国”“乌孙发导译送骞还”“其国乃益重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张骞出使 西域传播了中原文明,故 C 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反映西汉外交政策的根本转变, 故 A 项排除;汉武帝时期匈奴威胁尚未彻底解除,故 B 项排除;题干材料没有体现 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故 D 项排除。 2.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道:“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 翻塞外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判断,下 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当时经济凋敝 B.表达了作者收复中原的愿望 C.反映了当时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D.反映了当时社会治安混乱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南宋偏安江南一隅的局面维持 了较长时间,辛弃疾通过词作表达了收复河山的愿望,故 B 项正确
3.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报的中国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 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8项世界遗产。元朝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清朝实行 “改土归流”。从土司制度到改土归流的演变,反映了()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B.地方行政制度开始推广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D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于秦朝,故A项错误:地方行政制度 不断演变,“开始推广”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从元朝实行土司制度到清朝实行 “改土归流”,这些措施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故C 项正确:题千材料没有体现君主专制制度,故D项错误。 4.中国古代官方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具有“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的特征,其主要目 的是() A.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B.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利益 C对外征服,获得资本的原始积累 D.防止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 答案:A 解析:中国古代官方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属于朝贡贸易,朝贡贸易要体现宗主国的强 大国力和吸引力,因此采取“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的贸易方式,其目的是宣扬国威 加强中国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故A项正确:朝贡贸易不利于获取经济利益,B项错 误:中国古代的朝贡贸易强调和平交往,不是对外征服,也不是为了获得资本的原 始积累,故C项错误:题千材料未涉及民间对外贸易,故D项错误。 挑战创新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历史事件表(部分) 时期 史实 秦汉 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抵达波斯湾一带:中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 时期 到朝鲜 隋唐 唐朝高丽乐盛行;玄奘西行,胡椒、波斯枣、无花果、开心果等传入 时期 中国;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宋元 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指南针、火药相继传到欧洲:泉州港成为 时期 世界第一大港,“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传教士利玛窦来华; 明清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流传海外,广州十三 时期 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3.在第 39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报的“中国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 产名录》,成为我国第 48 项世界遗产。元朝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清朝实行 “改土归流”。从土司制度到改土归流的演变,反映了(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B.地方行政制度开始推广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D.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于秦朝,故 A 项错误;地方行政制度 不断演变,“开始推广”不符合史实,故 B 项错误;从元朝实行土司制度到清朝实行 “改土归流”,这些措施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故 C 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君主专制制度,故 D 项错误。 4.中国古代官方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具有“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的特征,其主要目 的是( ) A.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B.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利益 C.对外征服,获得资本的原始积累 D.防止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 答案:A 解析:中国古代官方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属于朝贡贸易,朝贡贸易要体现宗主国的强 大国力和吸引力,因此采取“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的贸易方式,其目的是宣扬国威, 加强中国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故 A 项正确;朝贡贸易不利于获取经济利益,B 项错 误;中国古代的朝贡贸易强调和平交往,不是对外征服,也不是为了获得资本的原 始积累,故 C 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民间对外贸易,故 D 项错误。 挑战创新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历史事件表(部分) 时期 史实 秦汉 时期 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抵达波斯湾一带;中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 到朝鲜 隋唐 时期 唐朝高丽乐盛行;玄奘西行;胡椒、波斯枣、无花果、开心果等传入 中国;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宋元 时期 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指南针、火药相继传到欧洲;泉州港成为 世界第一大港;“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明清 时期 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传教士利玛窦来华;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流传海外;广州十三 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 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示例 看法: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促进中外文明的交流。 说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中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 行了全面交流。汉朝时期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贸易的 重要通道。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使者、商人络绎不绝。丝绸、瓷器、茶 叶、四大发明等传到国外,胡椒、波斯枣、高丽乐等传入中国,中外贸易互通有 无,贸易品种多样,丰富了中外民众的生活,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总结: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 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示例 看法: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促进中外文明的交流。 说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中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 行了全面交流。汉朝时期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贸易的 重要通道。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使者、商人络绎不绝。丝绸、瓷器、茶 叶、四大发明等传到国外,胡椒、波斯枣、高丽乐等传入中国,中外贸易互通有 无,贸易品种多样,丰富了中外民众的生活,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总结: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