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过关检测(B)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 奥论来影响朝政。西周重臣召穆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劝谏周厉王不要限 制民众的言论。这说明当时() A.君主专制政体不够完善 B.原始民主遗存尚有影响 C.公众舆论决定国家事务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 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可知原始民主遗存在当时仍有影响,故选B项:君主 专制政体建立于秦朝而不是商周时期,排除A项:题干材料通过舆论来影响朝 政”说明公众舆论影响而不是决定国家事务,排除C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统治阶 级与民众的关系,未涉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问题,排除D项。 2.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变化: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 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 A.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B.三省六部制基本已被废除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三省长官的职责和地位有所调整,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 有所调整,C项正确: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题千材料与政府效率提高无关,排除D项。 3宋朝地方各路同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等,明朝行省同设布政司、按 察司、都司,清朝各省设巡抚、提督、布政司、按察司等。这说明朝廷对地方设 官的指导思想是( ) A.分割权力,相互制约 B.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C.专业分割,各为其主 D.分割相权,强化专制 答案:A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B)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 舆论来影响朝政。西周重臣召穆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劝谏周厉王不要限 制民众的言论。这说明当时( ) A.君主专制政体不够完善 B.原始民主遗存尚有影响 C.公众舆论决定国家事务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 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可知原始民主遗存在当时仍有影响,故选 B 项;君主 专制政体建立于秦朝而不是商周时期,排除 A 项;题干材料“通过舆论来影响朝 政”说明公众舆论影响而不是决定国家事务,排除 C 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统治阶 级与民众的关系,未涉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问题,排除 D 项。 2.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变化: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 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 A.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B.三省六部制基本已被废除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三省长官的职责和地位有所调整,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 有所调整,C 项正确;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排除 A 项;B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题干材料与政府效率提高无关,排除 D 项。 3.宋朝地方各路同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等,明朝行省同设布政司、按 察司、都司,清朝各省设巡抚、提督、布政司、按察司等。这说明朝廷对地方设 官的指导思想是( ) A.分割权力,相互制约 B.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C.专业分割,各为其主 D.分割相权,强化专制 答案:A
解析:中国古代统治者解决地方威胁、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分散地方 的权力,通过分权加强中央集权,而题干材料中地方机构设置的演变就体现了这 特点,故选A项。 4.“宰相制度既然仅是皇权为实现自身利益而设置的,那么,它一旦能够找到其他 替代制度,且这一制度能够更有效维护皇家利益的话,皇帝就会毫不犹豫地废除宰 相制度”。由此可知,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是为了( A.加强君主专制 B.提高六部地位 C限制中书权力 D.给予内阁实权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宰相制度既然仅是皇权为实现自身利益而设置的“更有效维 护皇家利益的话,皇帝就会毫不犹豫地废除宰相制度”,可知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题千材料无关。 5从秦汉到明清的地方制度中,一级、二级地方政府体制多有更迭,但县制作为最 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其数目、职权变动不大。县制如此稳定的主要原因 是() A.县制设置沿袭传统 B.县小易于中央直辖 C.百姓对县制的推崇 D县制有效治理地方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县作为最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可以有效地贯彻 朝廷的各种法规法令,封建政府通过县可以有效地实现对国家的控制与治理,故D 项符合题意。A项县制设置沿袭传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县小并不是县不变动 的主要原因,而且“直辖”一词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百姓在古代地位有限,不 可能真正在县制的传承中起决定作用,排除C项。 6古代希腊城邦形成初期,往往只有贵族或具备一定财产资格的人才能成为公民: 下层平民在城邦民主比较发达时才获得公民权:当战争危机或公民人数不足时,还 吸收外邦人和被释放奴隶加入公民团队。由此可见,古代希腊城邦( A.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B.公民范围有一定的扩大 C.直接民主等级色彩浓厚 D.经济实力影响政治地位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古代希腊城邦公民范围的扩大,没有涉及公民的权利与义 务,故A项错误;题千材料“往往只有贵族或具备一定财产资格的人才能成为公民;
解析:中国古代统治者解决地方威胁、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分散地方 的权力,通过分权加强中央集权,而题干材料中地方机构设置的演变就体现了这一 特点,故选 A 项。 4.“宰相制度既然仅是皇权为实现自身利益而设置的,那么,它一旦能够找到其他 替代制度,且这一制度能够更有效维护皇家利益的话,皇帝就会毫不犹豫地废除宰 相制度”。由此可知,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是为了( ) A.加强君主专制 B.提高六部地位 C.限制中书权力 D.给予内阁实权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宰相制度既然仅是皇权为实现自身利益而设置的”“更有效维 护皇家利益的话,皇帝就会毫不犹豫地废除宰相制度”,可知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 5.从秦汉到明清的地方制度中,一级、二级地方政府体制多有更迭,但县制作为最 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其数目、职权变动不大。县制如此稳定的主要原因 是( ) A.县制设置沿袭传统 B.县小易于中央直辖 C.百姓对县制的推崇 D.县制有效治理地方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县作为最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可以有效地贯彻 朝廷的各种法规法令,封建政府通过县可以有效地实现对国家的控制与治理,故 D 项符合题意。A 项县制设置沿袭传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县小并不是县不变动 的主要原因,而且“直辖”一词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B 项。百姓在古代地位有限,不 可能真正在县制的传承中起决定作用,排除 C 项。 6.古代希腊城邦形成初期,往往只有贵族或具备一定财产资格的人才能成为公民; 下层平民在城邦民主比较发达时才获得公民权;当战争危机或公民人数不足时,还 吸收外邦人和被释放奴隶加入公民团队。由此可见,古代希腊城邦( ) A.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B.公民范围有一定的扩大 C.直接民主等级色彩浓厚 D.经济实力影响政治地位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古代希腊城邦公民范围的扩大,没有涉及公民的权利与义 务,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往往只有贵族或具备一定财产资格的人才能成为公民;
下层平民在城邦民主比较发达时才获得公民权;当战争危机或公民人数不足时,还 吸收外邦人和被释放奴隶加入公民团队”表明古代希腊城邦公民范围有一定的扩 大,故B项正确:题千材料没有体现直接民主等级色彩浓厚,故C项错误D项不能 全面反映题干材料中的现象,排除。 7在中世纪的西欧,封君很少能够真正收回土地,因为多层分封的关系,使得封臣封 君之间彼此关系错综关联,而且土地零散,如果封君要收回土地则容易形成战争关 系。这说明( ) A.国王仅在法理上拥有较一般封臣高的权力 B.王权受到封建领主的挑战必将走向衰落 C.中世纪的西欧难以形成中央集权的国家 D.王权必须依靠教权才能掌握世俗统治权 答案:A 解析:在封君封臣制度下,由于多层分封的关系,各级领主只对自己的直属上级领 主负责,这样国王必然只是在法理上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故A项正确:王权 在受到封建领主挑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战争逐步扩大王室领地,排除B项:中世 纪的西欧很多国家通过战争逐渐完成了国家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排除C 项;王权可以凭借强大的自身力量,也可依靠城市中的市民阶层的支持来掌握世俗 统治权,排除D项。 8.从世界范围来看,英国最早确立了现代国家制度,如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两党 制等。君主立宪制、两党制等制度所体现的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 A.突出依法行政 B.对君主的制约 C.对权力的监控 D.强调主权在民 答案C 解析:以英国为例,内阁权力受议会制约,议会通过对内阁不信任案时,内阁需全体 辞职。君立立宪制是对王权的一种制约:两党制下,在野党成为执政党的有力监督 者。两者都体现了对权力的制约这一基本精神,因此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对权 力的监控,故C项符合题意;实行法治、限制君权和强调主权在民,是对权力监控 的表现,故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9.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 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 中提倡的( A.主权在民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
下层平民在城邦民主比较发达时才获得公民权;当战争危机或公民人数不足时,还 吸收外邦人和被释放奴隶加入公民团队”表明古代希腊城邦公民范围有一定的扩 大,故 B 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直接民主等级色彩浓厚,故 C 项错误;D 项不能 全面反映题干材料中的现象,排除。 7.在中世纪的西欧,封君很少能够真正收回土地,因为多层分封的关系,使得封臣封 君之间彼此关系错综关联,而且土地零散,如果封君要收回土地则容易形成战争关 系。这说明( ) A.国王仅在法理上拥有较一般封臣高的权力 B.王权受到封建领主的挑战必将走向衰落 C.中世纪的西欧难以形成中央集权的国家 D.王权必须依靠教权才能掌握世俗统治权 答案:A 解析:在封君封臣制度下,由于多层分封的关系,各级领主只对自己的直属上级领 主负责,这样国王必然只是在法理上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故 A 项正确;王权 在受到封建领主挑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战争逐步扩大王室领地,排除 B 项;中世 纪的西欧很多国家通过战争逐渐完成了国家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排除 C 项;王权可以凭借强大的自身力量,也可依靠城市中的市民阶层的支持来掌握世俗 统治权,排除 D 项。 8.从世界范围来看,英国最早确立了现代国家制度,如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两党 制等。君主立宪制、两党制等制度所体现的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 ) A.突出依法行政 B.对君主的制约 C.对权力的监控 D.强调主权在民 答案:C 解析:以英国为例,内阁权力受议会制约,议会通过对内阁不信任案时,内阁需全体 辞职。君立立宪制是对王权的一种制约;两党制下,在野党成为执政党的有力监督 者。两者都体现了对权力的制约这一基本精神,因此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对权 力的监控,故 C 项符合题意;实行法治、限制君权和强调主权在民,是对权力监控 的表现,故 A、B、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9.根据美国 1787 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 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 中提倡的( ) A.主权在民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可知 实际上对人的权利划分了等级,此规定违背了天赋人权原则,故选B项。 10.法国大革命后70多年里一直处于共和制和君主制的轮回选择之中,社会持续 动荡,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历史终于发生转折,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 革命。由此可以推断() A.法国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强大 B.君主派受共和派感召放弃对抗 C.民主政治妨碍了工业化进程 D.工业革命有利于共和制度确立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直到1870年,历史终于发生转折,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 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0年以前法国开展了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力量壮 大,有利于共和制度确立,故选D项:从法国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可以看出,法 国保皇派势力强大排除A项:B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得出,也违背史实,排除:C项 说法错误,排除。 1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主张取法西方的兵器 声光化电之技,而后维新派又力主学习西方宪政之术,但都以失败告终。百日维新 后,中国的政治变革发端。1912年,他们制定并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是维新派和革命派共同制定的宪法 B.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变化的结果 C确保了共和体制在中国的成功实践 D.在政治制度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论述了各阶级派别向西方学习的具体情况,可知《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是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选择,是当时各阶层有识之士探索救国道路的重 要部分,故选B项;题干材料中“他们”指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而非维新派,排除A 项;题干材料并未提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在中国的实践情况,排除C 项:题干材料仅提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前的历史背景,未对《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的内容展开评价,排除D项。 12.1912年10月,宋教仁自北京南下布置各省选举事宜时说:“为今之计,须亟组织 完善政府,欲政府完善,须有政党内阁。今国民党即处此地位,选举事若得势力,自 然成一国民党政府。”这表明宋教仁() A坚持国民革命路线 B.不承认袁世凯的总统权力 C.希望在中国实现政党政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可知 实际上对人的权利划分了等级,此规定违背了天赋人权原则,故选 B 项。 10.法国大革命后 70 多年里一直处于共和制和君主制的轮回选择之中,社会持续 动荡,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 1870 年,历史终于发生转折,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 革命。由此可以推断( ) A.法国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强大 B.君主派受共和派感召放弃对抗 C.民主政治妨碍了工业化进程 D.工业革命有利于共和制度确立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直到 1870 年,历史终于发生转折,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 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870 年以前法国开展了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力量壮 大,有利于共和制度确立,故选 D 项;从法国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可以看出,法 国保皇派势力强大,排除 A 项;B 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得出,也违背史实,排除;C 项 说法错误,排除。 1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主张取法西方的兵器、 声光化电之技,而后维新派又力主学习西方宪政之术,但都以失败告终。百日维新 后,中国的政治变革发端。1912 年,他们制定并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是维新派和革命派共同制定的宪法 B.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变化的结果 C.确保了共和体制在中国的成功实践 D.在政治制度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论述了各阶级派别向西方学习的具体情况,可知《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是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选择,是当时各阶层有识之士探索救国道路的重 要部分,故选 B 项;题干材料中“他们”指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而非维新派,排除 A 项;题干材料并未提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在中国的实践情况,排除 C 项;题干材料仅提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前的历史背景,未对《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的内容展开评价,排除 D 项。 12.1912 年 10 月,宋教仁自北京南下布置各省选举事宜时说:“为今之计,须亟组织 完善政府,欲政府完善,须有政党内阁。今国民党即处此地位,选举事若得势力,自 然成一国民党政府。”这表明宋教仁( ) A.坚持国民革命路线 B.不承认袁世凯的总统权力 C.希望在中国实现政党政治
D.认为国民党组阁已成定局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须有政党内阁“今国民党即处此地位”,可知宋教仁是在论述 政党政治的必要性,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3.抗日战争前,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下的地区实行苏维埃制度,苏维埃政权“属于 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1939年,《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 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 财产和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反映出 陕甘宁边区政府( A.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B.推动国共合作实现 C.实行统一战线政策 D.实践“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答案:C 解析:题千材料“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 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说明不再以阶级划分来组建政权,目的是调动一切爱国力量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故选C项;题千材料“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之 区别”说明阶级不是政权强调的重点,排除A项:国共合作早在1937年就已经实 现,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 索,排除D项。 14.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批准了由共产党发起,并协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 体及民主人士召开新政协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全会决议指出:“工 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在人民民主革命胜利以后,不是可以削弱! 而是必须强化。”由此可见,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 A.对建立新型政权作出重要论断 B.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为新的执政党 C.开创了中国新型政治协商制度 D.得到中国各政党的广泛拥护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的国 家政权,在人民民主革命胜利以后,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必须强化”,可知会议规划了 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故选A项;中国共产党成为新的执政党 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排除B项:开创了中国新型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后,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D.认为国民党组阁已成定局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须有政党内阁”“今国民党即处此地位”,可知宋教仁是在论述 政党政治的必要性,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3.抗日战争前,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下的地区实行苏维埃制度,苏维埃政权“属于 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1939 年,《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 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 财产和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反映出 陕甘宁边区政府( ) A.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B.推动国共合作实现 C.实行统一战线政策 D.实践“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 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说明不再以阶级划分来组建政权,目的是调动一切爱国力量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故选 C 项;题干材料“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之 区别”说明阶级不是政权强调的重点,排除 A 项;国共合作早在 1937 年就已经实 现,排除 B 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 索,排除 D 项。 14.1949 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批准了由共产党发起,并协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 体及民主人士召开新政协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全会决议指出:“工 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在人民民主革命胜利以后,不是可以削弱, 而是必须强化。”由此可见,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 A.对建立新型政权作出重要论断 B.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为新的执政党 C.开创了中国新型政治协商制度 D.得到中国各政党的广泛拥护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的国 家政权,在人民民主革命胜利以后,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必须强化”,可知会议规划了 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故选 A 项;中国共产党成为新的执政党 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排除 B 项;开创了中国新型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后,排除 C 项;D 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5.我国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 转变。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治理的主体还包括社会组织和个人等。从“管理”到治 理的变化( ) A.体现了我国公民在国家中的主人翁地位 B.保障了人民民主,彰显了我国国家性质 C.意味着政府弱化管理、强化服务 D拓宽了人民民主主体的范围 答案B 解析:在我国,人民拥有主人翁地位,不是公民拥有主人翁地位,故A项错误:从“管 理”到“治理”的变化,说明国家保障了民主,彰显了我国国家性质,故B项符合题意; 从“管理”到“治理”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政府弱化管理,故C项错误;人民民主主体 的范围是法定的,不是随意拓宽的,故D项错误。 16商鞅自魏入秦,宣讲法家理论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励军功等发展战 略,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长,支持变法。商鞅被秦孝公重用的关键在于( A.秦孝公下决心要变法图强 B.当时群雄并起争霸战争不断 C.变法主张迎合了现实需要 D.奴隶主贵族势力已普遍衰落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商鞅…宣讲法家理论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励军 功等发展战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提出的措施符合秦孝公富国强兵的现 实需要,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是关键因素,排除。 17.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倡导“取日新以图自强,去因循以厉天下”,梁启超曾以“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勉: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对梁启超说:“不有行者,无以图 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 足下分任之。”这些言论表明维新人士具有( A.强烈的救亡意识 B.自觉的创新意识 C.勇敢的担当意识 D明确的民主意识 答案:C 解析:题千材料“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无法体现救亡意识 故A项错误;题千材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能体现创新意识,故B项错误;题干 材料“取日新以图自强,去因循以厉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吾与足下分任之” 体现了勇敢的担当意识,故C项正确:题千材料“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 无以酬圣主”无法体现明确的民主意识,故D项错误
15.我国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 转变。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治理的主体还包括社会组织和个人等。从“管理”到“治 理”的变化( ) A.体现了我国公民在国家中的主人翁地位 B.保障了人民民主,彰显了我国国家性质 C.意味着政府弱化管理、强化服务 D.拓宽了人民民主主体的范围 答案:B 解析:在我国,人民拥有主人翁地位,不是公民拥有主人翁地位,故 A 项错误;从“管 理”到“治理”的变化,说明国家保障了民主,彰显了我国国家性质,故 B 项符合题意; 从“管理”到“治理”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政府弱化管理,故 C 项错误;人民民主主体 的范围是法定的,不是随意拓宽的,故 D 项错误。 16.商鞅自魏入秦,宣讲法家理论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励军功等发展战 略,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长,支持变法。商鞅被秦孝公重用的关键在于( ) A.秦孝公下决心要变法图强 B.当时群雄并起争霸战争不断 C.变法主张迎合了现实需要 D.奴隶主贵族势力已普遍衰落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商鞅……宣讲法家理论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励军 功等发展战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提出的措施符合秦孝公富国强兵的现 实需要,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都不是关键因素,排除。 17.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倡导“取日新以图自强,去因循以厉天下”;梁启超曾以“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勉;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对梁启超说:“不有行者,无以图 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 足下分任之。”这些言论表明维新人士具有( ) A.强烈的救亡意识 B.自觉的创新意识 C.勇敢的担当意识 D.明确的民主意识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无法体现救亡意识, 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能体现创新意识,故 B 项错误;题干 材料“取日新以图自强,去因循以厉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吾与足下分任之” 体现了勇敢的担当意识,故 C 项正确;题干材料“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 无以酬圣主”无法体现明确的民主意识,故 D 项错误
18.明朝张居正曾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 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明重农抑商政策已经被废除 C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中张居正的思想是对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修正,主张农商要权衡, 共同发展,这种思想出现的经济根源是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我国 封建社会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B项错误。农商并重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排除C项:张居正的主张仅仅代表了他个人的观,点,不能说明整个士大夫群体已 经十分重视商业了,故D项错误。 19.下面为中国1957年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及其增长情况统计表。据此推知,当 时中国( ) 1957年产量 比1952年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倾目 增长 最高年产量的倍数 钢 535万吨 296% 5.8倍 煤 1.3亿吨 96% 2.1倍 发电量 193.4亿千瓦时 166% B.2倍 A.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社会经济逐渐恢复 D.国民经济结构趋向合理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中国1957年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及其增长情况统计表”反映的 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的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步奠定 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改变了我国过去重工业落后的状况,国民经济结构趋向合 理,故选D项。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20.1979一1983年,中央采取了建立经济特区、在税收和进口关税方面给予外资 优惠、允许地方政府洽谈外国投资事宜等一系列改善外商投资环境的措施。这 些措施() A.根除了苏联模式中的僵化部分 B.巩固了指令性计划经济的主导地位 C.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发展趋势 答案D
18.明朝张居正曾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 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明重农抑商政策已经被废除 C.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中张居正的思想是对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修正,主张农商要权衡, 共同发展,这种思想出现的经济根源是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故 A 项正确。我国 封建社会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 B 项错误。农商并重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排除 C 项;张居正的主张仅仅代表了他个人的观点,不能说明整个士大夫群体已 经十分重视商业了,故 D 项错误。 19.下面为中国 1957 年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及其增长情况统计表。据此推知,当 时中国( ) 项目 1957 年产量 比 1952 年 增长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最高年产量的倍数 钢 535 万吨 296% 5.8 倍 煤 1.3 亿吨 96% 2.1 倍 发电量 193.4 亿千瓦时 166% 3.2 倍 A.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社会经济逐渐恢复 D.国民经济结构趋向合理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中国 1957 年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及其增长情况统计表”反映的 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的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步奠定 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改变了我国过去重工业落后的状况,国民经济结构趋向合 理,故选 D 项。A、B、C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20.1979—1983 年,中央采取了建立经济特区、在税收和进口关税方面给予外资 优惠、允许地方政府洽谈外国投资事宜等一系列改善外商投资环境的措施。这 些措施( ) A.根除了苏联模式中的僵化部分 B.巩固了指令性计划经济的主导地位 C.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发展趋势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国经济特区的创建、改善外商投资环境等是我国对外 开放的重大举措,对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生产、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 重大的作用,同时也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发展趋势,故选D项;A项说法太绝 对,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材料一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 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 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 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 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一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 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 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 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 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一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3分) 参考答案:(1)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 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古希腊:公民享有参政权:建有神庙、 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2)条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发达的贸易:独立自治的传统。 (3)影响: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增强了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 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22.材料一下面是英法两国代议制发展完善的简要进程。 ①1688年光荣革命后,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确 立起来: ②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明确了议会至上原则: 英国③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 ④18世纪20年代内阁制开始形成,英王统而不治; ⑤1832年议会改革,以妥协方式扩大民主: ⑥1867年和1884年英国两次议会改革,使民主制日趋完善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国经济特区的创建、改善外商投资环境等是我国对外 开放的重大举措,对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生产、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 重大的作用,同时也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发展趋势,故选 D 项;A 项说法太绝 对,排除;B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21 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C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 21.材料一 公元前 11 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 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 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 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 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公元前 8 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 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 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 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 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2 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3 分) 参考答案:(1)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 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古希腊:公民享有参政权;建有神庙、 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2)条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发达的贸易;独立自治的传统。 (3)影响: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增强了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 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22.材料一 下面是英法两国代议制发展完善的简要进程。 英国 ①1688 年光荣革命后,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确 立起来; ②1689 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明确了议会至上原则; ③1701 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 ④18 世纪 20 年代内阁制开始形成,英王统而不治; ⑤1832 年议会改革,以妥协方式扩大民主; ⑥1867 年和 1884 年英国两次议会改革,使民主制日趋完善
①1789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领布; ②1791年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③1792年、1804年分别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帝国,并制定 拿破仑宪法; 法国 ④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颁布软定宪法: ⑤1848年、1852年、1870年分别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 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⑥1875年法国议会以353对352的一票多数通过了共和制 材料二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工商业企 业家阶层人口大量增加,大量国民没有选举权的旧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 要求了。结果,各地吁求议会改革的群众请愿运动此起彼伏。1832年6月,英国 的议会改革法最后由国王签署生效。经由这样一种相对和平和渐进的演变过程 英国的宪政民主政治逐渐形成且不断完善起来。1726年,孟德斯鸠在欧洲各地进 行了为期3年的旅游。尤其在英国18个月的考察,对孟德斯鸠的思想影响甚 大。1748年,孟德斯鸠出版了著作《论法的精神》。 一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韦森《欧洲近现代 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说明英法两国代议制形成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两国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共同原因。(⑦ 分) 参考答案:(1)英国:经历相对和平的改革渐进历程;斗争和妥协相结合。法国:伴随 不断的革命历程,政权不断更迭:共和派与保皇派反复较量,共和道路曲折艰难。 (2)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人民群众的斗争;启蒙运动的推 动。 23.1901年,流亡西安的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变法”上谕,宣布实行新 政。 清末“新政诏书” 世有万祀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穷变通久…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 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现正议和,一切政事, 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康逆之讲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总 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须议更张。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 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 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 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内详悉 条议以闻,再由朕上禀慈谟,斟酌尽善,切实施行。 摘编自马平安《慈禧与晚清六十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新政诏书”进行评述。(14分)
法国 ①1789 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颁布; ②1791 年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③1792 年、1804 年分别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帝国,并制定 拿破仑宪法; ④1815 年波旁王朝复辟,颁布钦定宪法; ⑤1848 年、1852 年、1870 年分别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 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⑥1875 年法国议会以 353 对 352 的一票多数通过了共和制 材料二 19 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工商业企 业家阶层人口大量增加,大量国民没有选举权的旧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 要求了。结果,各地吁求议会改革的群众请愿运动此起彼伏。1832 年 6 月,英国 的议会改革法最后由国王签署生效。经由这样一种相对和平和渐进的演变过程, 英国的宪政民主政治逐渐形成且不断完善起来。1726 年,孟德斯鸠在欧洲各地进 行了为期 3 年的旅游。尤其在英国 18 个月的考察,对孟德斯鸠的思想影响甚 大。1748 年,孟德斯鸠出版了著作《论法的精神》。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韦森《欧洲近现代 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说明英法两国代议制形成的主要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两国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共同原因。(7 分) 参考答案:(1)英国:经历相对和平的改革渐进历程;斗争和妥协相结合。法国:伴随 不断的革命历程,政权不断更迭;共和派与保皇派反复较量,共和道路曲折艰难。 (2)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人民群众的斗争;启蒙运动的推 动。 23.1901 年,流亡西安的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变法”上谕,宣布实行新 政。 清末“新政诏书” 世有万祀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穷变通久……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 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现正议和,一切政事, 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康逆之讲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总 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须议更张。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 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 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 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内详悉 条议以闻,再由朕上禀慈谟,斟酌尽善,切实施行。 ——摘编自马平安《慈禧与晚清六十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新政诏书”进行评述。(14 分)
参考答案:面对内外交困的形势,“新政诏书”否定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发动的戊戌变 法,提出了实行新政的设想。要求地方大员从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提 出革新建议和措施,表明了向西方学习和勇于变革的态度。“新政诏书”是改革的 纲领性文件,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实行,引发了中国社会广泛和深入的变革,在一定 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新政诏书”是清政府采取的自上而下的自救措施,其目的是缓解革命压力,维护封 建统治。诏书明确规定对于三纲五常乃至政治制度等涉及封建统治根基的问题 则不得变动,反映出新政仍然跳不出“中体西用”的窠臼,导致改革效果大打折扣
参考答案:面对内外交困的形势,“新政诏书”否定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发动的戊戌变 法,提出了实行新政的设想。要求地方大员从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提 出革新建议和措施,表明了向西方学习和勇于变革的态度。“新政诏书”是改革的 纲领性文件,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实行,引发了中国社会广泛和深入的变革,在一定 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新政诏书”是清政府采取的自上而下的自救措施,其目的是缓解革命压力,维护封 建统治。诏书明确规定对于三纲五常乃至政治制度等涉及封建统治根基的问题 则不得变动,反映出新政仍然跳不出“中体西用”的窠臼,导致改革效果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