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在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上,为东西方文化与贸易交流 搭起桥梁的是() A.罗马人 B.马其顿人 C.阿拉伯人 D.日耳曼人 答案:C 2.云南腾冲在清朝是中缅贸易的咽喉。史料载海禁未开,凡闽粤各商,贩运珠 宝、玉石一切缅货,皆由陆路而行,必须过腾越…以故市镇乡场栉比鳞次 询西南一巨区也”。这体现出( A.腾冲主要是军事防御城市 B.“西南丝绸之路”的繁荣 C.清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D.西南经济发展领先于东部沿海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云南腾冲位于“西南丝绸之路”上,腾冲的繁荣体现了“西 南丝绸之路”的繁荣,故B项正确。 3宋高宗曾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材料主要反映了 () A.五铢钱的统一铸造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D.闭关自守的危害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高宗重视主管海外贸易的提举官的选 任问题,反映了南宋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故C项正确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 9 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后·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在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上,为东西方文化与贸易交流 搭起桥梁的是( ) A.罗马人 B.马其顿人 C.阿拉伯人 D.日耳曼人 答案:C 2.云南腾冲在清朝是中缅贸易的咽喉。史料载“海禁未开,凡闽粤各商,贩运珠 宝、玉石……一切缅货,皆由陆路而行,必须过腾越……以故市镇乡场栉比鳞次, 询西南一巨区也”。这体现出( ) A.腾冲主要是军事防御城市 B.“西南丝绸之路”的繁荣 C.清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D.西南经济发展领先于东部沿海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云南腾冲位于“西南丝绸之路”上,腾冲的繁荣体现了“西 南丝绸之路”的繁荣,故 B 项正确。 3.宋高宗曾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材料主要反映了 ( ) A.五铢钱的统一铸造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D.闭关自守的危害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高宗重视主管海外贸易的提举官的选 任问题,反映了南宋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故 C 项正确
4.宋朝提举两浙路市舶司签发的公凭(官方文书)上记载,泉州客商李充状“自己船 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以及大量瓷 器。该材料反映了宋朝( A私人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督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舶司”体现了官府对海外贸易的监 管,故A项错误;题千材料“泉州客商李充状”并不能反映出官民互惠贸易,故B项 错误;题千材料未涉及朝贡贸易,且宋朝之前就有朝贡贸易,故C项错误;宋朝“海 上丝绸之路”繁荣,其交往对象包括日本,故D项正确。 5.国家邮政局曾发行《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1套3枚,分别是:郑和 像、睦邻友好、科学航海。其意在纪念郑和下西洋的( A.历史悠久 B.和平交往 C.航海创举 D技术先进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郑和像、睦邻友好、科学航海” 可知发行邮票意在纪念郑和下西洋的创举,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能准 确反映邮票主旨,故排除。 6.“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 赍金币。造大舶…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 以次遍历诸番国。”该历史事件是指( A.戚继光抗倭 B.鉴真东渡日本 C.郑和下西洋 D.马可·波罗回国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自苏州刘家 河泛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历史事件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故选C项。 7图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某同学在自主学习时搜集到下面一组图片,他要 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探究主题,最恰当的是(
4.宋朝提举两浙路市舶司签发的公凭(官方文书)上记载,泉州客商李充状“自己船 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以及大量瓷 器。该材料反映了宋朝( ) A.私人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督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舶司”体现了官府对海外贸易的监 管,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泉州客商李充状”并不能反映出官民互惠贸易,故 B 项 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朝贡贸易,且宋朝之前就有朝贡贸易,故 C 项错误;宋朝“海 上丝绸之路”繁荣,其交往对象包括日本,故 D 项正确。 5.国家邮政局曾发行《郑和下西洋 600 周年》纪念邮票 1 套 3 枚,分别是:郑和 像、睦邻友好、科学航海。其意在纪念郑和下西洋的( ) A.历史悠久 B.和平交往 C.航海创举 D.技术先进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郑和下西洋 600 周年》”“郑和像、睦邻友好、科学航海”, 可知发行邮票意在纪念郑和下西洋的创举,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均不能准 确反映邮票主旨,故排除。 6.“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 赍金币。造大舶……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 以次遍历诸番国。”该历史事件是指( ) A.戚继光抗倭 B.鉴真东渡日本 C.郑和下西洋 D.马可·波罗回国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自苏州刘家 河泛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历史事件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故选 C 项。 7.图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某同学在自主学习时搜集到下面一组图片,他要 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探究主题,最恰当的是( )
图1鉴真东渡 图2玄奘西行 图3郑和下西洋 A.抵抗侵略 B.祖国统一 C.民族团结 D.中外交往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图2玄 奘西行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图3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 地区的友好来往。所以这组图片最恰当的探究主题是中外交往,故选D项。 8.南朝画家张僧繇善画佛道人物,下图是其作品(梁令瓒临摹),画面凹凸,有立体感, 画中人物“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这反映了当时() A.中外宗教、艺术交流融会 B.以形写神的理论开始形成 C.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D.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南朝佛道人物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反映了中外宗教、艺术交流融会,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不出以 形写神的理论开始形成,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反映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
A.抵抗侵略 B.祖国统一 C.民族团结 D.中外交往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 1 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图 2 玄 奘西行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图 3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 30 多个国家和 地区的友好来往。所以这组图片最恰当的探究主题是中外交往,故选 D 项。 8.南朝画家张僧繇善画佛道人物,下图是其作品(梁令瓒临摹),画面凹凸,有立体感, 画中人物“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外宗教、艺术交流融会 B.以形写神的理论开始形成 C.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D.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南朝”“佛道人物”“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反映了中外宗教、艺术交流融会,故 A 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不出以 形写神的理论开始形成,故 B 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反映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
况,故C项错误;题千材料仅说明当时艺术的特点,佛道融合不能说明儒学的正统 地位受到冲击,故D项错误。 9.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 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反映出唐朝( A.农业生产的发达 B.对外交流的繁荣 C.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D.泉州口岸的开放 答案B 解析:题千材料反映的是外国蔬莱传入唐朝,使唐朝的蔬莱品种日益丰富,体现了 唐朝对外交流的繁荣,故B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西域都护府设置于西汉 故C项错误:题千材料并未体现出泉州口岸的开放,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0.文献资料、实物资料是我们探究历史的载体,是我们论从史出的依据。 材料一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 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 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一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莫高窟第323窟开凿于初唐时期,窟内以绘画佛教史迹画和戒律画为主 要题材内容。张骞出使西域图位于洞窟主室北壁西侧,从画面内容和故事发生的 时间考虑,当属窟内壁画阅读的第一则画面。该图讲述了汉朝军队击败匈奴,获得 两尊金人,皇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访金人来历的故事。 —摘编自沙武田《角色转换与历史记忆 莫高窟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的艺术史意义》 (1)材料一中的“天子指的是谁?“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张骞出使西域有哪些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1)天子:汉武帝。目的: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 (2)目的:寻访金人的来历。意义: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加强 了汉朝与西域各政权的联系。 11.材料一不穷兵,不疲民,而礼乐文明,赫昭异域,使光天之下,无不沽德化焉。 茅元仪《武备志》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南洋各地的联系,很多国家都在和他接触之后 派使者来中国贸易。郑和下西洋也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在他的影响下,中国人到 南洋去的也日益增多,郑和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一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况,故 C 项错误;题干材料仅说明当时艺术的特点,佛道融合不能说明儒学的正统 地位受到冲击,故 D 项错误。 9.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 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反映出唐朝( ) A.农业生产的发达 B.对外交流的繁荣 C.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D.泉州口岸的开放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外国蔬菜传入唐朝,使唐朝的蔬菜品种日益丰富,体现了 唐朝对外交流的繁荣,故 B 项正确;A 项与题意无关,排除;西域都护府设置于西汉, 故 C 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未体现出泉州口岸的开放,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0.文献资料、实物资料是我们探究历史的载体,是我们论从史出的依据。 材料一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 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 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 莫高窟第 323 窟开凿于初唐时期,窟内以绘画佛教史迹画和戒律画为主 要题材内容。张骞出使西域图位于洞窟主室北壁西侧,从画面内容和故事发生的 时间考虑,当属窟内壁画阅读的第一则画面。该图讲述了汉朝军队击败匈奴,获得 两尊金人,皇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访金人来历的故事。 ——摘编自沙武田《角色转换与历史记忆: 莫高窟第 323 窟张骞出使西域图的艺术史意义》 (1)材料一中的“天子”指的是谁?“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张骞出使西域有哪些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1)天子:汉武帝。目的: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 (2)目的:寻访金人的来历。意义: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加强 了汉朝与西域各政权的联系。 11.材料一 不穷兵,不疲民,而礼乐文明,赫昭异域,使光天之下,无不沽德化焉。 ——茅元仪《武备志》 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南洋各地的联系,很多国家都在和他接触之后 派使者来中国贸易。郑和下西洋也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在他的影响下,中国人到 南洋去的也日益增多,郑和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三广贵金帛,作为招徕之具,以视西洋各国之殖民政策,何其大相径庭耶? —蔡东藩《明史演义》 材料四这七次远洋航行规模盛大,功绩卓著,是史无前例的。15世纪早期明朝 航海业的异乎寻常的历史,提供了中国官方对海外活动抱消极态度的最富戏剧性 的实例。这些航海活动范围惊人,显示了中国在世界航海业中居领先地位的技术 优势。随之而来的是,皇帝下达的禁止进一步海外探险的命令和官方对这一命令 的立即执行。正是体制结构和向外拓展的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这一 重要的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由此,不可避免的结局是伟大的中华帝国在数世纪内黯然失色,而西方“蛮族”此时 却崭露头角。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郑和下西洋怎样的外交原则? (2)材料二反映出郑和下西洋有什么影响? (3)材料三反映出郑和下西洋有什么特点? (4)材料四认为郑和下西洋后伟大的中华帝国在数世纪内黯然失色的原因是什 么? 参考答案:(1)外交原则:和平友好。 (2)影响: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多个国家与地区的联系。 (3)特点:倍偿其价,不计经济利益。 (4)原因: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束缚:政府推行海禁政策;中国以自然经济为主, 缺乏根本的经济推动力。 拓展提高 1.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 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 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 B.丝绸之路连接中外经济文化圈 C.罗马的丝织技术超过中国 D.传统罗马文化崇尚节俭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 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可知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的经 济文化圈,故选B项;题千干材料仅涉及中国与罗马间的经贸文化联系,无法体现中 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排除A项;题干材料未涉及中国与罗马丝织技术的比较 排除C项:题干材料与“崇尚节俭”无关,排除D项
材料三 广赍金帛,作为招徕之具,以视西洋各国之殖民政策,何其大相径庭耶? ——蔡东藩《明史演义》 材料四 这七次远洋航行规模盛大,功绩卓著,是史无前例的。15 世纪早期明朝 航海业的异乎寻常的历史,提供了中国官方对海外活动抱消极态度的最富戏剧性 的实例。这些航海活动范围惊人,显示了中国在世界航海业中居领先地位的技术 优势。随之而来的是,皇帝下达的禁止进一步海外探险的命令和官方对这一命令 的立即执行。正是体制结构和向外拓展的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这一 重要的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由此,不可避免的结局是伟大的中华帝国在数世纪内黯然失色,而西方“蛮族”此时 却崭露头角。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郑和下西洋怎样的外交原则? (2)材料二反映出郑和下西洋有什么影响? (3)材料三反映出郑和下西洋有什么特点? (4)材料四认为郑和下西洋后“伟大的中华帝国在数世纪内黯然失色”的原因是什 么? 参考答案:(1)外交原则:和平友好。 (2)影响: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多个国家与地区的联系。 (3)特点:倍偿其价,不计经济利益。 (4)原因: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束缚;政府推行海禁政策;中国以自然经济为主, 缺乏根本的经济推动力。 拓展提高 1.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 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 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 B.丝绸之路连接中外经济文化圈 C.罗马的丝织技术超过中国 D.传统罗马文化崇尚节俭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 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可知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的经 济文化圈,故选 B 项;题干材料仅涉及中国与罗马间的经贸文化联系,无法体现中 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排除 A 项;题干材料未涉及中国与罗马丝织技术的比较, 排除 C 项;题干材料与“崇尚节俭”无关,排除 D 项
2.“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下列史实能够证明这一结论 的是() A.郑和下西洋得到了明朝统治者的支持 B.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C.郑和下西洋采取了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 D.船上装载的丝绸、瓷器受到当地人的喜爱 答案B 3明朝郑和下西洋以“开读、封敕、赉赐、庆典、市易”为使命,而在葡萄牙,航海 不管对官方还是民间,都是一项有利可图的事业。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文化的差异 B.贸易观念的差异 C.经济政策的差异 D综合国力的差异 答案B 解析:明朝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属于朝贡贸易;新航 路开辟后,西方列强强调航海的“有利可图”,其贸易主要出于经济目的,故B项符 合题意。 4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 高窟等石窟。这反映出( A.儒学的正统地位削弱 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石窟属于佛教建筑,反映出佛教影响范围扩大,故选C项;其他 三项与题干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5.材料一1世纪时,古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在其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自然史》中把中国叫做“丝之国”,古罗马的贵族都以穿着中国丝绸为荣。他还 说中国出产的钢很硬,质地很好。17世纪以来,许多欧洲国家的宫廷和王公贵族 更是竞相购买、收藏中国的瓷器、漆器、丝绸和刺绣,甚至不惜置重金到中国定 做,运回国内珍藏。 一摘编自刘鹤丹等《世界五千年·中古卷》 材料二“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朝。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 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
2.“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下列史实能够证明这一结论 的是( ) A.郑和下西洋得到了明朝统治者的支持 B.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 C.郑和下西洋采取了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 D.船上装载的丝绸、瓷器受到当地人的喜爱 答案:B 3.明朝郑和下西洋以“开读、封敕、赉赐、庆典、市易”为使命,而在葡萄牙,航海 不管对官方还是民间,都是一项有利可图的事业。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 A.传统文化的差异 B.贸易观念的差异 C.经济政策的差异 D.综合国力的差异 答案:B 解析:明朝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属于朝贡贸易;新航 路开辟后,西方列强强调航海的“有利可图”,其贸易主要出于经济目的,故 B 项符 合题意。 4.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 高窟等石窟。这反映出( ) A.儒学的正统地位削弱 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石窟属于佛教建筑,反映出佛教影响范围扩大,故选 C 项;其他 三项与题干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5.材料一 1 世纪时,古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在其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自然史》中把中国叫做“丝之国”,古罗马的贵族都以穿着中国丝绸为荣。他还 说中国出产的钢很硬,质地很好。17 世纪以来,许多欧洲国家的宫廷和王公贵族 更是竞相购买、收藏中国的瓷器、漆器、丝绸和刺绣,甚至不惜置重金到中国定 做,运回国内珍藏。 ——摘编自刘鹤丹等《世界五千年·中古卷》 材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朝。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 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
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 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一摘编自《蔚蓝船说:广东商船船型变迁》 (1)材料一反映了丝绸之路对罗马上层社会生活的影响。请指出丝绸之路开通的 重大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 盛”的因素。 参考答案()历史意义:沟通了中外交通陆上要道,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 流。 (2)因素:陆上丝绸之路受阻;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性强; 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宋朝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发达;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 地理知识的进步;等等。 挑战创新 材料一汉朝“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有多个,比如徐闻(今广东省湛江市徐闻 县)、合浦(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广州、泉州、宁波等,但史载最早 的“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则是徐闻。汉武帝曾派人招募海员从徐闻、合浦港出海」 经过日南(今越南)沿海岸线西行,到达黄支国(今印度境内)、已程不国(今斯里兰 卡),随船带去的主要有丝绸和黄金等物。这些丝绸再通过印度转销到中亚、西亚 和地中海各国。 一编译自刘治娟《丝绸的历史》 材料二 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下表所示。 学者 观点内容 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路线,可分为丝绸之路、“草原丝绸 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 人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是以传播宗教为 己任 四条丝绸之路本身是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的,当然也与人文地 理环境有关。“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路,也正是这种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 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 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西方的一个“交 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迁徙这三大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影响
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 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自《蔚蓝船说:广东商船船型变迁》 (1)材料一反映了丝绸之路对罗马上层社会生活的影响。请指出丝绸之路开通的 重大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 盛”的因素。 参考答案:(1)历史意义:沟通了中外交通陆上要道,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 流。 (2)因素:陆上丝绸之路受阻;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性强; 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宋朝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发达;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 地理知识的进步;等等。 挑战创新 材料一 汉朝“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有多个,比如徐闻(今广东省湛江市徐闻 县)、合浦(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广州、泉州、宁波等,但史载最早 的“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则是徐闻。汉武帝曾派人招募海员从徐闻、合浦港出海, 经过日南(今越南)沿海岸线西行,到达黄支国(今印度境内)、已程不国(今斯里兰 卡),随船带去的主要有丝绸和黄金等物。这些丝绸再通过印度转销到中亚、西亚 和地中海各国。 ——编译自刘治娟《丝绸的历史》 材料二 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下表所示。 学者 观点内容 甲 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路线,可分为丝绸之路、“草原丝绸 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乙 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 人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是以传播宗教为 己任 丙 四条丝绸之路本身是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的,当然也与人文地 理环境有关。“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路,也正是这种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 丁 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 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西方的一个“交 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迁徙这三大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四位学者的观点,并归纳史学界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趋 势。 参考答案:(1)特点:官府主管和组织人员前往;始发港位于东南沿海地区;航程已远 达南亚,物品远销欧洲:伴随着经济、文化交流。影响:提升了汉朝的海外影响力: 加强了中国与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汉朝对外交往的渠道。 (2)甲:丝绸之路有多条路线;乙:丝绸之路上有多种往来人员且其目的各异:丙:丝绸 之路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丁:丝绸之路有三大功能。趋势:日益多 元化(视角拓展),研究逐渐深入和全面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四位学者的观点,并归纳史学界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趋 势。 参考答案:(1)特点:官府主管和组织人员前往;始发港位于东南沿海地区;航程已远 达南亚,物品远销欧洲;伴随着经济、文化交流。影响:提升了汉朝的海外影响力; 加强了中国与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汉朝对外交往的渠道。 (2)甲:丝绸之路有多条路线;乙:丝绸之路上有多种往来人员且其目的各异;丙:丝绸 之路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丁:丝绸之路有三大功能。趋势:日益多 元化(视角拓展),研究逐渐深入和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