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过关检测(B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 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 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呈现八方并起、丰富多彩的态势 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它们各 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可知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丰富多彩 的特点。故选B项。 2.孔子主张人的修养的形成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律,应当是 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所说的“他律”指的是() A君主意志B.“爱人”之心 C内心自省D礼乐规范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运用礼乐制度规范人的行为、道德。故选D 项。 3.唐朝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 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 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也。”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 A.仿照佛、道两教的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B.提高孟子地位,宣扬“天人感应” C.顺应三教交汇融通,汲取佛、道精髓 D.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 答案D 解析:仿照佛、道两教的做法,追溯儒学源流是韩愈的做法,不是目的,A项错误;题 干材料没有体现“天人感应”的思想,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儒、佛、道交汇 融通的信息,C项错误:根据题千材料“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 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 孟轲、扬雄所传之道也’”,可知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 威,D项正确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B 卷)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 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 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 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呈现八方并起、丰富多彩的态势 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它们各 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可知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丰富多彩 的特点。故选 B 项。 2.孔子主张人的修养的形成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律,应当是 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所说的“他律”指的是( ) A.君主意志 B.“爱人”之心 C.内心自省 D.礼乐规范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运用礼乐制度规范人的行为、道德。故选 D 项。 3.唐朝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 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 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也。”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仿照佛、道两教的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B.提高孟子地位,宣扬“天人感应” C.顺应三教交汇融通,汲取佛、道精髓 D.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 答案:D 解析:仿照佛、道两教的做法,追溯儒学源流是韩愈的做法,不是目的,A 项错误;题 干材料没有体现“天人感应”的思想,B 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儒、佛、道交汇 融通的信息,C 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 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 孟轲、扬雄所传之道也’”,可知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 威,D 项正确
4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己,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 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 在。”下列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A.体现了人生观与宇宙观的结合 B.反映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C.颠覆了汉朝以来的儒学观点 D.是商品经济在人们意识形态中的反映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宇宙之间,一理而已“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 性“三纲*五常”,可知体现了人生观与宇宙观的结合,A项正确:理学并未颠覆汉 朝以来的儒学观点,C项说法错误;B、D两项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5.图1和图2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据 此可知,黄宗羲认为( 君主 臣子 万民 图1 政府君、臣) 学校 万民 图2 A.君主制度存在严重弊端 B.应建立平等的君臣关系 C.“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D.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答案B 解析: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制度存在严重的弊端,但没有否定君主制度,排除A项; 在传统社会治理结构中,万民和臣子要绝对服从君主统治,在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 理结构中,君臣关系是平等的,故选B项;题千材料没有体现“天下之法”取代“一家 之法”,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对百姓的教化,排除D项
4.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 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 在。”下列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 A.体现了人生观与宇宙观的结合 B.反映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C.颠覆了汉朝以来的儒学观点 D.是商品经济在人们意识形态中的反映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宇宙之间,一理而已”“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 性”“三纲”“五常”,可知体现了人生观与宇宙观的结合,A 项正确;理学并未颠覆汉 朝以来的儒学观点,C 项说法错误;B、D 两项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5.图 1 和图 2 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据 此可知,黄宗羲认为( ) 图 1 图 2 A.君主制度存在严重弊端 B.应建立平等的君臣关系 C.“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D.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答案:B 解析: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制度存在严重的弊端,但没有否定君主制度,排除 A 项; 在传统社会治理结构中,万民和臣子要绝对服从君主统治,在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 理结构中,君臣关系是平等的,故选 B 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天下之法”取代“一家 之法”,排除 C 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对百姓的教化,排除 D 项
6黄宗羲、唐甄等人提不出新的社会治理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 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君主专制制度。这说明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 ) A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 B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本质上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黄宗羲和唐甄属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明清之际产生提倡个性自由的思 想的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故A项错误:黄宗羲和唐甄等 人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没有适应君主统治需要,故B项错误;黄宗羲和唐 甄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故C项正确:黄宗羲和唐甄的思想在 当时影响不大,并没有动摇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 7.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 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 界的中心。据此可知魏源( A.主张全面学习西学 B.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 C.力主固守中华传统文化 D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介绍西方各国最为详尽之书“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 是世界的中心”,可知魏源既有进步的思想主张,又有“天朝上国”思想,体现了其思 想新旧杂糅的特点,故B项正确。 8.1919年,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写道:“我们把这些零碎的资料,稍加 整理…把他转介绍于读者,使这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这里的“世界改造原 动的学说”是指( A.进化论 B.三民主义 C.马克思主义 D.十月革命的经验 答案:C 解析: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 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故选C项。 9.《尚书》保存了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x惟曰 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的记载。这反映了( A.儒家思想已经形成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民本思想历史悠久 D.“天人合一”学说
6.黄宗羲、唐甄等人提不出新的社会治理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 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君主专制制度。这说明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 ) A.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 B.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本质上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黄宗羲和唐甄属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明清之际产生提倡个性自由的思 想的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故 A 项错误;黄宗羲和唐甄等 人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没有适应君主统治需要,故 B 项错误;黄宗羲和唐 甄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故 C 项正确;黄宗羲和唐甄的思想在 当时影响不大,并没有动摇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故 D 项错误。 7.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 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 界的中心。据此可知魏源( ) A.主张全面学习西学 B.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 C.力主固守中华传统文化 D.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介绍西方各国最为详尽之书”“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 是世界的中心”,可知魏源既有进步的思想主张,又有“天朝上国”思想,体现了其思 想新旧杂糅的特点,故 B 项正确。 8.1919 年,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写道:“我们把这些零碎的资料,稍加 整理……把他转介绍于读者,使这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这里的“世界改造原 动的学说”是指( ) A.进化论 B.三民主义 C.马克思主义 D.十月革命的经验 答案:C 解析: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 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故选 C 项。 9.《尚书》保存了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曰 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的记载。这反映了( ) A.儒家思想已经形成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民本思想历史悠久 D.“天人合一”学说
答案:C 解析:题千材料“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意即“不要只从水中察看,应当从民情上察 看”,“惟曰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意即“想要万年称王,就要世世代代安 民、养民”,两者都反映的是民本思想,故选C项: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排除A项;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是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排除B项;题干材料体现不 出“天人合一”思想,排除D项。 10.哀公问政。子曰“…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孔子在这 里主要强调的是( A.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B.民心的重要性 C.人的才能的重要性 D.教化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可知孔子强调统 治者应用道德的力量来感召人才,从而巩固统治。故选A项。 11.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中,提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 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是( A.孔子 B.董仲舒 C孙武 D.老子 答案D 解析:题千材料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道”是世界万 物的本原;他的哲学思想追求天人合一。题千材料“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体现了 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选D项。 12.中华文化经夏商周不断的损巫益礼”,周公确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 孔子则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等内容,奠定了儒学之本。这说明 () A.儒家学派创始于周公 B.先秦文化具有人文色彩 C.儒学与周礼完全对立 D.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 答案B 解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而非周公,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周公确 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而后孔子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 等内容,这充分显示出先秦文化“重人轻神”的特点,具有人文色彩,故B项正确:孔 子推崇和维护周礼,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关系, 故D项错误。 13.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该归功于庄 周、周敦顾和朱子等人的,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例如庄子“通天下一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意即“不要只从水中察看,应当从民情上察 看”,“惟曰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意即“想要万年称王,就要世世代代安 民、养民”,两者都反映的是民本思想,故选 C 项;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排除 A 项;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是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排除 B 项;题干材料体现不 出“天人合一”思想,排除 D 项。 10.哀公问政。子曰:“……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孔子在这 里主要强调的是( ) A.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B.民心的重要性 C.人的才能的重要性 D.教化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可知孔子强调统 治者应用道德的力量来感召人才,从而巩固统治。故选 A 项。 11.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中,提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 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孙武 D.老子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道”是世界万 物的本原;他的哲学思想追求天人合一。题干材料“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体现了 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选 D 项。 12.中华文化经夏商周不断的“损巫益礼”,周公确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 孔子则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等内容,奠定了儒学之本。这说明 ( ) A.儒家学派创始于周公 B.先秦文化具有人文色彩 C.儒学与周礼完全对立 D.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 答案:B 解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而非周公,故 A 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周公确 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而后孔子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 等内容,这充分显示出先秦文化“重人轻神”的特点,具有人文色彩,故 B 项正确;孔 子推崇和维护周礼,故 C 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关系, 故 D 项错误。 13.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该归功于庄 周、周敦颐和朱子等人的,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例如庄子“通天下一
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李约瑟肯定的中华文化基 本精神的内涵是( A.人文精神 B.多元包容 C.整体思维 D格物致知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通天下一气耳“阐发宇宙的本原”,可知他认为中华文化基本 精神的内涵是整体思维,故选C项: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是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 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项:中华文化的多元包容是指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 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与题千材料无关,排除B项:格物致知是指通过接触世间的 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题千材料无 关,排除D项。 14.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从而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 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列主张能够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B.兼相爱,交相利 C.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答案:A 解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理学家张载的名言,其大意是寻找天地间的大 道,为百姓找到安身立命的方法,体现了儒学家的社会责任感,故A项符合题意:B 项是墨家的主张,与理学强调的理想人格无关,故排除:C项强调人民要屈服于君 主而君主要服从于天,这符合董仲舒的“天人观”,与理学强调的理想人格无关故 排除:D项是孔子对“仁”的阐述之一,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准则,没有体现 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故排除。 15.陈寅恪指出,魏晋时期,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和日常观念等方面,即使佛、道 两教兴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 论上,佛、道两教却风靡了数百年。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A.儒学失去正统地位 B.儒学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C.佛、道两教成为社会发展潮流 D.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佛、道两教却风靡了数百 年”,可知魏晋时期儒学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有不足之处,不能满足现实
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李约瑟肯定的中华文化基 本精神的内涵是( ) A.人文精神 B.多元包容 C.整体思维 D.格物致知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通天下一气耳”“阐发宇宙的本原”,可知他认为中华文化基本 精神的内涵是整体思维,故选 C 项;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是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 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A 项;中华文化的多元包容是指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 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B 项;格物致知是指通过接触世间的 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题干材料无 关,排除 D 项。 14.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从而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 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列主张能够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 )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B.兼相爱,交相利 C.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答案:A 解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理学家张载的名言,其大意是寻找天地间的大 道,为百姓找到安身立命的方法,体现了儒学家的社会责任感,故 A 项符合题意;B 项是墨家的主张,与理学强调的理想人格无关,故排除;C 项强调人民要屈服于君 主,而君主要服从于天,这符合董仲舒的“天人观”,与理学强调的理想人格无关,故 排除;D 项是孔子对“仁”的阐述之一,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准则,没有体现 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故排除。 15.陈寅恪指出,魏晋时期,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和日常观念等方面,即使佛、道 两教兴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 论上,佛、道两教却风靡了数百年。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 A.儒学失去正统地位 B.儒学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C.佛、道两教成为社会发展潮流 D.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佛、道两教却风靡了数百 年”,可知魏晋时期儒学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有不足之处,不能满足现实
社会的需要,故选B项;魏晋时期,儒学并未失去正统地位,排除A项;根据题干材 料“即使佛、道两教兴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可知佛、道两 教虽有发展,但没有成为社会发展潮流,排除C项:作者强调了魏晋时期儒学在政 治体制、生活行为和日常观念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 的不足,与文化多元化无关,排除D项。 16.徐光启的《崇祯历书》集中体现了他在天文学方面引进西学的成果,以计算和 分析的方法证实了“天地圆体”说,《农政全书》则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 和方法来进行农业试验和研究。这表明( A.全球性文化交流影响明末的学术视野 B.西学东渐进程由此开启 C.空疏无物的理学思想被时代抛弃 D.西方科技的引进推动了明清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在天文学方面引进西学的成果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 思维和方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西方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已经传到中国,并在当时的学术著作中有所体现,这说明全球性文化交流影响明末 的学术视野,故选A项;题干材料并未提及其他时期的著作情况,也未提及徐光启 引进西学的做法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由此开启”的说法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 排除B项:明末理学仍是官方哲学,并未被抛弃,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西方 科技对明清经济的影响,排除D项。 17.1901年,张之洞和刘坤一在联名奏折中提出:“非育才不能图治,非兴学不能育 才,非变通文武两科不能兴学,非游学不能助兴学之不足。”这表明他们主张 () A.兴办新式学堂,实行义务教育 B.改革科举,派送留学生出国 C.设外务部,编练新式军队 D裁撤官吏,引进西式人才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实行义务教育,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非育才…非 兴学…非变通文武两科不能兴学,非游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 西学的传播渠道大大增加,他们主张变革教育,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故B项符 合题意;编练新式军队在题千材料中没有提及,故C项错误:裁撤官吏在题干材料 中没有提及,故D项错误
社会的需要,故选 B 项;魏晋时期,儒学并未失去正统地位,排除 A 项;根据题干材 料“即使佛、道两教兴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可知佛、道两 教虽有发展,但没有成为社会发展潮流,排除 C 项;作者强调了魏晋时期儒学在政 治体制、生活行为和日常观念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 的不足,与文化多元化无关,排除 D 项。 16.徐光启的《崇祯历书》集中体现了他在天文学方面引进西学的成果,以计算和 分析的方法证实了“天地圆体”说;《农政全书》则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 和方法来进行农业试验和研究。这表明( ) A.全球性文化交流影响明末的学术视野 B.西学东渐进程由此开启 C.空疏无物的理学思想被时代抛弃 D.西方科技的引进推动了明清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在天文学方面引进西学的成果”“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 思维和方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西方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已经传到中国,并在当时的学术著作中有所体现,这说明全球性文化交流影响明末 的学术视野,故选 A 项;题干材料并未提及其他时期的著作情况,也未提及徐光启 引进西学的做法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由此开启”的说法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 排除 B 项;明末理学仍是官方哲学,并未被抛弃,排除 C 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西方 科技对明清经济的影响,排除 D 项。 17.1901 年,张之洞和刘坤一在联名奏折中提出:“非育才不能图治,非兴学不能育 才,非变通文武两科不能兴学,非游学不能助兴学之不足。”这表明他们主张 ( ) A.兴办新式学堂,实行义务教育 B.改革科举,派送留学生出国 C.设外务部,编练新式军队 D.裁撤官吏,引进西式人才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实行义务教育,故 A 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非育才……非 兴学……非变通文武两科不能兴学,非游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 西学的传播渠道大大增加,他们主张变革教育,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故 B 项符 合题意;编练新式军队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提及,故 C 项错误;裁撤官吏在题干材料 中没有提及,故 D 项错误
18.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下面文字为1919年4月北京 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 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 这回谈话的题目是“勤劳与知识”。…各位劳动的精神,我们是很佩服的,若是再 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 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 A.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 B.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 C.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D.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 答案:C 解析:题千材料引用了五四运动时期“平民教育运动”中许德珩对小商人、人力车 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其内容的核心是引导民众自我觉醒,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 中没有明确指出“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知识分子 只是到劳工中宣传,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劳工运动,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 现出“团结工农”对革命的重要性,故D项错误。 19.唐朝初年,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646年开始的日本 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主要体现在() A.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B.引进了中国先进的制度 C.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 D天皇掌握了实权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 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故选A项。 20.伏尔泰对孔子称颂备至。他说:“孔子常说仁义,人们若实行此种道德,世界上就 不会再有什么争斗了。”他认为,孔子的哲学是一整套完整的伦理学说,它教人以 德,用普遍的理性去抑制人们的利己欲望,从而建立起和平与幸福的社会。下列对 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伦理学说有利于法国社会稳定 B.儒家理性抑制了人们私欲膨胀 C.“仁义丰富了启蒙思想的内容 D.中西思想跨越时空、时代相融合 答案:C
18.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下面文字为 1919 年 4 月北京 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 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 ) 这回谈话的题目是“勤劳与知识”。……各位劳动的精神,我们是很佩服的,若是再 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 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 A.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 B.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 C.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D.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引用了五四运动时期“平民教育运动”中许德珩对小商人、人力车 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其内容的核心是引导民众自我觉醒,故 C 项正确;题干材料 中没有明确指出“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中知识分子 只是到劳工中宣传,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劳工运动,故 B 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 现出“团结工农”对革命的重要性,故 D 项错误。 19.唐朝初年,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 646 年开始的日本 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主要体现在( ) A.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B.引进了中国先进的制度 C.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 D.天皇掌握了实权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7 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 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故选 A 项。 20.伏尔泰对孔子称颂备至。他说:“孔子常说仁义,人们若实行此种道德,世界上就 不会再有什么争斗了。”他认为,孔子的哲学是一整套完整的伦理学说,它教人以 德,用普遍的理性去抑制人们的利己欲望,从而建立起和平与幸福的社会。下列对 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伦理学说有利于法国社会稳定 B.儒家理性抑制了人们私欲膨胀 C.“仁义”丰富了启蒙思想的内容 D.中西思想跨越时空、时代相融合 答案:C
解析:启蒙思想重视法治,而儒家思想强调仁义与德治,有利于丰富启蒙思想的内 容,故C项正确:题千材料中伏尔泰认为儒家伦理有利于世界的稳定,而不仅仅局 限于法国社会,故A项错误:儒家理性有利于抑制人们私欲膨胀,但这仅仅是伏尔 泰推崇儒学的表象,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出儒家部分思想为启蒙思想家所 利用,与中西思想融合无关,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材料一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 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一李贽《藏书》 材料二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不取之五经而但 资(宋明)之语录,校诸帖括之文而尤易也。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 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与施愚山书》 材料三明末清初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大思想家影响巨大。他们以前所 未见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总结性批判,开创了具有深刻而新颖的 哲学观,点、政治见解和批判、务实精神的一代进步思潮,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 发生机。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主张产生的时代背 景。(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说明理由。(4分) (3)指出材料三中这种“进步思潮”有何意义。(2分) 参考答案:(1)基本主张: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 准。时代背景: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倡导个性 自由的新思想出现。 (2)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的根本。 (3)意义:为儒学的发展注入活力:冲击君主专制制度:给后世民众以思想启迪。 22.材料一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 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 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 极的进步的作用。 —摘编自高春菊《独以寒暑不能成岁独以威势 不能成政:董仲舒社会教化思想研究》 材料二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 至巨。由于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
解析:启蒙思想重视法治,而儒家思想强调仁义与德治,有利于丰富启蒙思想的内 容,故 C 项正确;题干材料中伏尔泰认为儒家伦理有利于世界的稳定,而不仅仅局 限于法国社会,故 A 项错误;儒家理性有利于抑制人们私欲膨胀,但这仅仅是伏尔 泰推崇儒学的表象,故 B 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出儒家部分思想为启蒙思想家所 利用,与中西思想融合无关,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 21.材料一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 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材料二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不取之五经而但 资(宋明)之语录,校诸帖括之文而尤易也。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 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与施愚山书》 材料三 明末清初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大思想家影响巨大。他们以前所 未见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总结性批判,开创了具有深刻而新颖的 哲学观点、政治见解和批判、务实精神的一代进步思潮,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 发生机。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主张产生的时代背 景。(6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说明理由。(4 分) (3)指出材料三中这种“进步思潮”有何意义。(2 分) 参考答案:(1)基本主张: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 准。时代背景: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倡导个性 自由的新思想出现。 (2)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的根本。 (3)意义:为儒学的发展注入活力;冲击君主专制制度;给后世民众以思想启迪。 22.材料一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 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 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 极的进步的作用。 ——摘编自高春菊《独以寒暑不能成岁 独以威势 不能成政:董仲舒社会教化思想研究》 材料二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 至巨。由于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
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受到强大的约束。…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 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 化性格。 一高丽娟、王川《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10 分) (2)宋朝使理学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代表人物有哪些?根据材 料二,指出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6分) 参考答案:(1)历史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 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儒学的正统地位更加巩固,扩大了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客观 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 (2)人物:朱熹、程颢、程颐。表现:约束个人的情感欲求;通过道德自觉建树理想 人格: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强调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 论思维。 23.2004年,西安市东郊出土了日本井真成墓志。上面仅有171字,在面世数月后, 被视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级历史资料”。以下是墓志内容 赠尚衣奉御井公墓志文并序 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驰骋上国。蹈礼乐袭衣冠,束 带立朝,难与俦矣。岂图强学不倦,问道未终,壑遇移舟,隙逢奔驷,以开元廿二年正 月六日,乃终于官弟,春秋州六… —摘编自韩养民、唐群《遣唐使在长安》 (1)开元”是什么纪年方法?为何这方墓志被视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级历史 资料?(4分) (2)简述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6分) (3)从墓志文中能够获取哪些关于这位日本遣唐使的信息?(2分) 参考答案(1)纪年方法:年号纪年法。原因这方墓志产生于开元年间,正值中日文 化交流的高潮时期,是了解遣唐使来华的直接资料。 (2)影响:日本是儒家文化圈的重要国家,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日 本当时在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等层面仿效唐朝,对唐朝的宗教、文学、艺术,包 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产技术等方面,都予以吸收。 (3)信息姓名一井真成,来自日本,才华横溢,好学不倦,英年早逝,葬于中国
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受到强大的约束。……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 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 化性格。 ——高丽娟、王川《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10 分) (2)宋朝使理学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代表人物有哪些?根据材 料二,指出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6 分) 参考答案:(1)历史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 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儒学的正统地位更加巩固,扩大了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客观 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 (2)人物:朱熹、程颢、程颐。表现:约束个人的情感欲求;通过道德自觉建树理想 人格;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强调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 论思维。 23.2004 年,西安市东郊出土了日本井真成墓志。上面仅有 171 字,在面世数月后, 被视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级历史资料”。以下是墓志内容: 赠尚衣奉御井公墓志文并序 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驰骋上国。蹈礼乐袭衣冠,束 带立朝,难与俦矣。岂图强学不倦,问道未终,壑遇移舟,隙逢奔驷,以开元廿二年正 月六日,乃终于官弟,春秋卅六…… ——摘编自韩养民、唐群《遣唐使在长安》 (1)“开元”是什么纪年方法?为何这方墓志被视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级历史 资料”?(4 分) (2)简述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6 分) (3)从墓志文中能够获取哪些关于这位日本遣唐使的信息?(2 分) 参考答案:(1)纪年方法:年号纪年法。原因:这方墓志产生于开元年间,正值中日文 化交流的高潮时期,是了解遣唐使来华的直接资料。 (2)影响:日本是儒家文化圈的重要国家,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日 本当时在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等层面仿效唐朝,对唐朝的宗教、文学、艺术,包 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产技术等方面,都予以吸收。 (3)信息:姓名——井真成,来自日本,才华横溢,好学不倦,英年早逝,葬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