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单元过关检测(A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早期印欧人的迁徙,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A.发明了马拉战车 B.推动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 C.催生了新的民族 D.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 答案B 2.从公元前13世纪下半叶起,在南起埃及、北至希腊半岛、东抵小亚细亚和巴勒 斯坦、西达塞浦路斯和克里特岛的地中海东部广大地区内,出现了许多古代文化 中心迅速衰落以至灭亡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海上民族的崛起 B.种姓制度的出现 C赫梯王国的征讨 D.阿拉伯人的西征 答案:A 解析:公元前1200年左右,东部地中海区域出现了一股较大的民族迁徙浪潮,埃及 文献称这些移民为“海上国家的人”,现代学者称他们为“海上民族”,其崛起导致以 赫梯帝国为代表的很多文化中心的瓦解,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 题意排除。 3.古罗马的塔西佗在《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中写道:“日耳曼人中,没有 一个部落是居住在城郭内的,就是个别的住宅也不容许彼此毗连。他们零星散落 地逐水泉、草地或树林而居。”这说明当时的日耳曼人() A.已进入文明时代 B.以采集渔猎为主 C.尚处于游牧时代 D.具有封闭保守性 答案:C 解析:由题千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日耳曼人过着“逐水泉、草地或树林而居”的生 活,这是典型的游牧生活状态,故C项正确: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文字的出现和 国家的诞生,题千材料未涉及日耳曼文字的出现及国家的建立,故A项错误;题干 材料未涉及日耳曼人过着以采集植物果实和捕鱼打猎为主的生活,故B项错误; 封闭保守性是封建小农经济的特性,而不是游牧民族的特性,故D项错误
第三、四单元过关检测(A 卷)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早期印欧人的迁徙,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 A.发明了马拉战车 B.推动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 C.催生了新的民族 D.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 答案:B 2.从公元前 13 世纪下半叶起,在南起埃及、北至希腊半岛、东抵小亚细亚和巴勒 斯坦、西达塞浦路斯和克里特岛的地中海东部广大地区内,出现了许多古代文化 中心迅速衰落以至灭亡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海上民族的崛起 B.种姓制度的出现 C.赫梯王国的征讨 D.阿拉伯人的西征 答案:A 解析:公元前 1200 年左右,东部地中海区域出现了一股较大的民族迁徙浪潮,埃及 文献称这些移民为“海上国家的人”,现代学者称他们为“海上民族”,其崛起导致以 赫梯帝国为代表的很多文化中心的瓦解,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均不符合 题意,排除。 3.古罗马的塔西佗在《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中写道:“日耳曼人中,没有 一个部落是居住在城郭内的,就是个别的住宅也不容许彼此毗连。他们零星散落 地逐水泉、草地或树林而居。”这说明当时的日耳曼人( ) A.已进入文明时代 B.以采集渔猎为主 C.尚处于游牧时代 D.具有封闭保守性 答案:C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日耳曼人过着“逐水泉、草地或树林而居”的生 活,这是典型的游牧生活状态,故 C 项正确;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文字的出现和 国家的诞生,题干材料未涉及日耳曼文字的出现及国家的建立,故 A 项错误;题干 材料未涉及日耳曼人过着以采集植物果实和捕鱼打猎为主的生活,故 B 项错误; 封闭保守性是封建小农经济的特性,而不是游牧民族的特性,故 D 项错误
4.大约从16世纪开始,欧洲人把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等运到非洲,从当地酋 长手里换取黑人,欧洲人自己也抓捕非洲黑人,然后把他们运到美洲卖为奴隶,形 成了“三角贸易”。这一现象() A.是工业文明扩张的产物 B.破坏了多元文明格局 C.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D.瓦解了西欧封建制度 答案B 解析:三角贸易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造成严重的破坏,破坏了多元文明格局,故 选B项;三角贸易出现在工业革命之前,与工业文明的扩张无关,排除A项;新航路 的开辟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排除C项;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推动了西欧封建 制度的瓦解,排除D项。 5.《欧洲经济史》中写道,就在定居新领土的人口来说,在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的 一个新生事物,就是从非洲向美洲运送的黑人奴隶。自中世纪以来,这种奴隶制就 从未完全消失。自17世纪末以来,很多国家还为此颁发特许状。这说明() A.自由贸易遭到了逆转 B.殖民扩张引发了劳动力短缺问题 C.非洲经济出现了转型 D.奴隶制迎合了社会发展趋势 答案B 解析:17世纪,欧洲盛行的是重商主义,故A项错误;欧洲在美洲殖民扩张的过程中 大量杀戮印第安人,从而导致美洲的劳动力出现严重不足,黑人奴隶贸易应运而 生,故B项正确:黑人奴隶贸易与非洲的经济转型无关,故C项错误;黑人奴隶贸易 在19世纪时被取消,这说明奴隶制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故D项错误。 6.1820一1850年,英国流放到澳大利亚的犯人为10万人左右,而自由移民高达20 万人以上。1823年,英国议会通过相关司法条例,规定新南威尔士和范迪门斯地 地区分别建立起5一7人的立法会议。此后,英国议会被迫进行改革,变换统治方 式。这说明英国对澳大利亚的统治( A.顺应了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变化 B.削弱了当地资产阶级对议会的控制 C,根据澳大利亚的实际情况主动进行调整 D遏止了自由移民大批涌入澳大利亚 答案:A 解析:题千材料“流放到澳大利亚的犯人为10万人左右,而自由移民高达20万人 以上”反映了澳大利亚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自由移民数量超过了流放犯
4.大约从 16 世纪开始,欧洲人把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等运到非洲,从当地酋 长手里换取黑人,欧洲人自己也抓捕非洲黑人,然后把他们运到美洲卖为奴隶,形 成了“三角贸易”。这一现象( ) A.是工业文明扩张的产物 B.破坏了多元文明格局 C.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D.瓦解了西欧封建制度 答案:B 解析:三角贸易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造成严重的破坏,破坏了多元文明格局,故 选 B 项;三角贸易出现在工业革命之前,与工业文明的扩张无关,排除 A 项;新航路 的开辟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排除 C 项;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推动了西欧封建 制度的瓦解,排除 D 项。 5.《欧洲经济史》中写道,就在定居新领土的人口来说,在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的 一个新生事物,就是从非洲向美洲运送的黑人奴隶。自中世纪以来,这种奴隶制就 从未完全消失。自 17 世纪末以来,很多国家还为此颁发特许状。这说明( ) A.自由贸易遭到了逆转 B.殖民扩张引发了劳动力短缺问题 C.非洲经济出现了转型 D.奴隶制迎合了社会发展趋势 答案:B 解析:17 世纪,欧洲盛行的是重商主义,故 A 项错误;欧洲在美洲殖民扩张的过程中 大量杀戮印第安人,从而导致美洲的劳动力出现严重不足,黑人奴隶贸易应运而 生,故 B 项正确;黑人奴隶贸易与非洲的经济转型无关,故 C 项错误;黑人奴隶贸易 在 19 世纪时被取消,这说明奴隶制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故 D 项错误。 6.1820—1850 年,英国流放到澳大利亚的犯人为 10 万人左右,而自由移民高达 20 万人以上。1823 年,英国议会通过相关司法条例,规定新南威尔士和范迪门斯地 地区分别建立起 5—7 人的立法会议。此后,英国议会被迫进行改革,变换统治方 式。这说明英国对澳大利亚的统治( ) A.顺应了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变化 B.削弱了当地资产阶级对议会的控制 C.根据澳大利亚的实际情况主动进行调整 D.遏止了自由移民大批涌入澳大利亚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流放到澳大利亚的犯人为 10 万人左右,而自由移民高达 20 万人 以上”反映了澳大利亚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自由移民数量超过了流放犯
人的数量,进而出现了阶级差别,为此英国政府改变了对澳大利亚的统治方式,故 A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新南威尔士和范迪门斯地地区分别建立起5一7人的立 法会议。此后,英国议会被迫进行改革”,可知当地资产阶级控制议会的力量日益 增强,排除B项:C项错在“主动”,题干材料中所提及的“改革”是被动的,排除:D项 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7有学者认为“澳大利亚淘金华工…具有高度封闭性,中西文化融合现象业已 出现,但远非主流,因而以淘金史为代表的早期华人史更多反映了中国历史的海外 延伸。”这意味着澳大利亚淘金华工( A.传承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 B.遏止了中西文化融合现象的出现 C奉行独立自主和闭关自守政策 D.深受济世安民思想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国历史的海外延伸”,可知澳大利亚淘金华工传承了中国传 统生活方式,A项正确B项与题干材料“中西文化融合现象业已出现”不符,排除: 题千材料不能反映出淘金华工建立独立国家,更体现不出闭关自守政策,排除C 项:题干材料的主旨是澳大利亚淘金华工深受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但不能体 现其“济世安民”的思想,排除D项。 8.“1500年以后,跨文化互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展开,文化间的碰撞比之前几百 年间更具破坏性…欧洲的影响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这表明新航 路开辟后() A.欧洲的影响力逐步扩大 B.跨文化互动才得以展开 C.文化碰撞阻断跨洋交流 D.欧洲维持了世界力量平衡 答案:A 解析:A项与题干材料“欧洲的影响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相符,故正 确:B项与题千材料“跨文化互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展开”不符,故错误;新航路 的开辟推动而非阻断跨洋交流,故C项错误;D项与题千材料“决定性地改变了世 界力量的平衡”不符,故错误。 9.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非洲劳动力主要涌向() A.西欧、北美 B.中东产油国 C.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 D.南欧、东南亚
人的数量,进而出现了阶级差别,为此英国政府改变了对澳大利亚的统治方式,故 A 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新南威尔士和范迪门斯地地区分别建立起 5—7 人的立 法会议。此后,英国议会被迫进行改革”,可知当地资产阶级控制议会的力量日益 增强,排除 B 项;C 项错在“主动”,题干材料中所提及的“改革”是被动的,排除;D 项 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7.有学者认为:“澳大利亚淘金华工……具有高度封闭性,中西文化融合现象业已 出现,但远非主流,因而以淘金史为代表的早期华人史更多反映了中国历史的海外 延伸。”这意味着澳大利亚淘金华工( ) A.传承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 B.遏止了中西文化融合现象的出现 C.奉行独立自主和闭关自守政策 D.深受济世安民思想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国历史的海外延伸”,可知澳大利亚淘金华工传承了中国传 统生活方式,A 项正确;B 项与题干材料“中西文化融合现象业已出现”不符,排除; 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出淘金华工建立独立国家,更体现不出闭关自守政策,排除 C 项;题干材料的主旨是澳大利亚淘金华工深受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但不能体 现其“济世安民”的思想,排除 D 项。 8.“1500 年以后,跨文化互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展开,文化间的碰撞比之前几百 年间更具破坏性……欧洲的影响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这表明新航 路开辟后( ) A.欧洲的影响力逐步扩大 B.跨文化互动才得以展开 C.文化碰撞阻断跨洋交流 D.欧洲维持了世界力量平衡 答案:A 解析:A 项与题干材料“欧洲的影响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相符,故正 确;B 项与题干材料“跨文化互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展开”不符,故错误;新航路 的开辟推动而非阻断跨洋交流,故 C 项错误;D 项与题干材料“决定性地改变了世 界力量的平衡”不符,故错误。 9.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非洲劳动力主要涌向( ) A.西欧、北美 B.中东产油国 C.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 D.南欧、东南亚
答案B 10.据统计,在中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难民问题依然严峻。到2009年,全球的难 民和准难民有近4200万人。2009年世界难民日的主题是“活生生的人,活生生 的需要”。由此可知( ) A.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B.安全问题仍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C.民族和宗教冲突愈演愈烈 D.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和平的头号敌人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的难民问题主要是战争、民族 分裂、宗教矛盾以及恐怖主义等造成的,可见安全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B 项正确。 11.1969年9月,非洲统一组织制定的《关于非洲难民问题某些特定方面的公 约》中规定:“难民一词亦适用于由于其居住国或国籍国部分或全部地遭到外来 侵略、占领、外国统治或出现严重危害公共秩序事件,而被迫离开自己的习惯居 住地而在其居住国或国籍国以外的地方寻求避难的任何人。”对此公约中的规定 理解正确的是( A.首次规定了难民的定义 B.对难民问题进一步扩展和细化 C.标志着“世界难民日”的诞生 D.区域性公约违背了联合国公约 答案B 解析:《关于非洲难民问题某些特定方面的公约》属于区域性的公约,它是在联合 国有关公约的基础上,对难民问题的进一步扩展和细化,B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 合史实,排除;“世界难民日”是在2000年12月4日的联合国大会的决议中规定 的,排除C项;题千内容符合联合国公约的精神,排除D项。故选B项。 12.上海在城市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特色的海派文化”。形 成这一文化特色的根源是( A.宜居的城市环境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经济发展的持续推动 D地理位置的优越 答案C 13.张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 设立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袭扰。这些举措(
答案:B 10.据统计,在中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难民问题依然严峻。到 2009 年,全球的难 民和准难民有近 4 200 万人。2009 年世界难民日的主题是“活生生的人,活生生 的需要”。由此可知( ) A.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B.安全问题仍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C.民族和宗教冲突愈演愈烈 D.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和平的头号敌人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的难民问题主要是战争、民族 分裂、宗教矛盾以及恐怖主义等造成的,可见安全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B 项正确。 11.1969 年 9 月,非洲统一组织制定的《关于非洲难民问题某些特定方面的公 约》中规定:“难民一词亦适用于由于其居住国或国籍国部分或全部地遭到外来 侵略、占领、外国统治或出现严重危害公共秩序事件,而被迫离开自己的习惯居 住地而在其居住国或国籍国以外的地方寻求避难的任何人。”对此公约中的规定 理解正确的是( ) A.首次规定了难民的定义 B.对难民问题进一步扩展和细化 C.标志着“世界难民日”的诞生 D.区域性公约违背了联合国公约 答案:B 解析:《关于非洲难民问题某些特定方面的公约》属于区域性的公约,它是在联合 国有关公约的基础上,对难民问题的进一步扩展和细化,B 项正确;A 项说法不符 合史实,排除;“世界难民日”是在 2000 年 12 月 4 日的联合国大会的决议中规定 的,排除 C 项;题干内容符合联合国公约的精神,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2.上海在城市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特色的“海派文化”。形 成这一文化特色的根源是( ) A.宜居的城市环境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经济发展的持续推动 D.地理位置的优越 答案:C 13.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 设立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袭扰。这些举措( )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C.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序 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可知有利于西域经济 的繁荣,根据题干材料“设立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袭扰”,可知有利于 维持西域秩序,据此可知这些举措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序,故选C项:西汉政 府设置西域都护府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而非攫取经济利益,排除A 项:根据题千材料“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可知这些举措有利于促 进商业的发展,而不是抑商政策的延伸,排除B项:根据题干材料“设立西域都护府 管辖西域”,可知没有将西域纳入郡国体制,排除D项。 14.中原地区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 马等)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 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 来说明() A.“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 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 C.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 D.农耕文化猛烈地冲击了游牧文化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中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这是一种相依相生的关 系,这是“草原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条件,A项正确:“皮毛路”和“茶马路”都是指 “草原丝绸之路”,不能说明是“相互挥映”,排除B项:题千材料不能说明草原地区 最早形成茶马互市,排除C项;D项不能由题千材料中得出,排除。 15.张塞在给汉武帝的汇报中建议:“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 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 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张骞的探险计划() A.推动了“西南丝绸之路的开通 B.论证了北击匈奴的重要性 C荒诞不经,纯属个人的想象 D.没有看到途中匈奴的威胁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从蜀,宜径,又无寇”,可知与“西南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关。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C.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序 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可知有利于西域经济 的繁荣,根据题干材料“设立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袭扰”,可知有利于 维持西域秩序,据此可知这些举措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序,故选 C 项;西汉政 府设置西域都护府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而非攫取经济利益,排除 A 项;根据题干材料“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可知这些举措有利于促 进商业的发展,而不是抑商政策的延伸,排除 B 项;根据题干材料“设立西域都护府 管辖西域”,可知没有将西域纳入郡国体制,排除 D 项。 14.中原地区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 马等);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 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 来说明( ) A.“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 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 C.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 D.农耕文化猛烈地冲击了游牧文化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中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这是一种相依相生的关 系,这是“草原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条件,A 项正确;“皮毛路”和“茶马路”都是指 “草原丝绸之路”,不能说明是“相互辉映”,排除 B 项;题干材料不能说明草原地区 最早形成茶马互市,排除 C 项;D 项不能由题干材料中得出,排除。 15.张骞在给汉武帝的汇报中建议:“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 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 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张骞的探险计划( ) A.推动了“西南丝绸之路”的开通 B.论证了北击匈奴的重要性 C.荒诞不经,纯属个人的想象 D.没有看到途中匈奴的威胁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从蜀,宜径,又无寇”,可知与“西南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关。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
江,向西进入缅甸、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 汉武帝根据张骞通西域获得的信息,派人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探索。它在沟通古代 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A项正确。 16.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写道,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 70余个,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答案D 17.1080年,宋朝政府正式修订颁布《广州市舶条法》,这是中国最早的涉外经济 立法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进出口贸易成文法规之一。它的颁布( ) A.说明当时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 B.反映了国家开始管理海外贸易 C.保证了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垄断 D.促进了广州海内外贸易的繁荣 答案D 解析:由题干材料并不能判断宋朝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早 在两汉时期就实现了政府对海外贸易的管理,故B项错误:政府出台涉外经济管 理法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垄断,故C项错误:《广州市舶条法》的颁布 和出台,有利于广州地区对外贸易的有序性与合法性,有利于更好地确保国内外商 人的权益,从而促进该地区海内外贸易的繁荣,故D项正确。 18.有学者提出:“历史上的国际贸易大多数是奢侈品贸易,最著名、对世界历史影 响最大的是香料贸易。”与材料中的“香料贸易”有直接关系的史实是() A.工业革命 B.新航路的开辟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答案B 19.16一18世纪,建立在全球商品交换基础上的社会分工逐渐形成:美洲和东欧提 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和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 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由此可见,当时( ) A.亚洲经济地位依然较高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具规模
江,向西进入缅甸、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 汉武帝根据张骞通西域获得的信息,派人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探索。它在沟通古代 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A 项正确。 16.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写道,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 70 余个,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答案:D 17.1080 年,宋朝政府正式修订颁布《广州市舶条法》,这是中国最早的涉外经济 立法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进出口贸易成文法规之一。它的颁布( ) A.说明当时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 B.反映了国家开始管理海外贸易 C.保证了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垄断 D.促进了广州海内外贸易的繁荣 答案:D 解析:由题干材料并不能判断宋朝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故 A 项错误;古代中国早 在两汉时期就实现了政府对海外贸易的管理,故 B 项错误;政府出台涉外经济管 理法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垄断,故 C 项错误;《广州市舶条法》的颁布 和出台,有利于广州地区对外贸易的有序性与合法性,有利于更好地确保国内外商 人的权益,从而促进该地区海内外贸易的繁荣,故 D 项正确。 18.有学者提出:“历史上的国际贸易大多数是奢侈品贸易,最著名、对世界历史影 响最大的是香料贸易。”与材料中的“香料贸易”有直接关系的史实是( ) A.工业革命 B.新航路的开辟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答案:B 19.16—18 世纪,建立在全球商品交换基础上的社会分工逐渐形成;美洲和东欧提 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和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 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由此可见,当时( ) A.亚洲经济地位依然较高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具规模
C.西欧与东欧的矛盾尖锐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主流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和劳动力,亚洲制造 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可知各大洲有 了分工,彼此之间联系加强,这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故选 B项。 20.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结合中国文化特色设计出了著名的孔子”系列女装。 这一系列女装属于() A.大袍式系列B.“自由”套装 C.午茶便装D.中山装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材料一19世纪中期,欧洲人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动力来自于对政治 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 的优势是它们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工业的增 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后来渐渐移 入其他国家。欧洲移民改变了一些地区的人口结构和政治版图,使生产商品在世 界各个地区实现,移民家庭将新的语言带到了自己所在地区,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语 言区,也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联系起来。 —摘编自[美]帕特里克曼宁《世界历史上的移民》 材料二19世纪中期,通商口岸设立后,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和新兴的工矿城 市吸收了大批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形成一股新移民浪潮。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迁入城镇的城市化移民发挥了与传统移民完全不同的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和资 产阶级在城市移民中产生,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新角色。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 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 要形式,这一迁移的过程持续、分布广泛。迁入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华人,主要从 事农业、手工业劳动,也充当矿工。中国移民对迁入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 会诸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已为举世公认。 一摘编自葛剑雄等《简明中国移民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期欧洲移民和中国 移民出现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和欧洲海外移民的主要不同之处。结 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共同作用。(8分) 参考答案:(1)背景:
C.西欧与东欧的矛盾尖锐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主流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和劳动力,亚洲制造 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可知各大洲有 了分工,彼此之间联系加强,这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故选 B 项。 20.20 世纪初,法国设计师结合中国文化特色设计出了著名的“孔子”系列女装。 这一系列女装属于( ) A.大袍式系列 B.“自由”套装 C.午茶便装 D.中山装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 21.材料一 19 世纪中期,欧洲人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动力来自于对政治 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 的优势是它们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工业的增 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后来渐渐移 入其他国家。欧洲移民改变了一些地区的人口结构和政治版图,使生产商品在世 界各个地区实现,移民家庭将新的语言带到了自己所在地区,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语 言区,也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联系起来。 ——摘编自[美]帕特里克·曼宁《世界历史上的移民》 材料二 19 世纪中期,通商口岸设立后,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和新兴的工矿城 市吸收了大批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形成一股新移民浪潮。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迁入城镇的城市化移民发挥了与传统移民完全不同的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和资 产阶级在城市移民中产生,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新角色。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 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 要形式,这一迁移的过程持续、分布广泛。迁入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华人,主要从 事农业、手工业劳动,也充当矿工。中国移民对迁入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 会诸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已为举世公认。 ——摘编自葛剑雄等《简明中国移民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 19 世纪中期欧洲移民和中国 移民出现的历史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和欧洲海外移民的主要不同之处。结 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共同作用。(8 分) 参考答案:(1)背景:
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殖民扩张的推动 交通工具的革新。中国:列强侵略:社会动荡: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的发 展:东南沿海地区的人口压力。 (2)不同之处: 欧洲:先进生产方式和对外扩张的需要。中国:迫于生存的压力。 作用改进了生产方式,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口结构,扩大了生存空间:促进文 化交融,增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 22.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 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将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 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 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 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 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 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一摘编自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到 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 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 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 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 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 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 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北移民的历史作用。(8分) 参考答案:(1)特点: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 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 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 (2)作用: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交 融、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地区的开发。 23.材料一唐朝人追求外来物品的风气渗透了唐朝社会的各个阶层和日常生活 的各个方面:在各式各样的家庭用具上,都出现了伊朗、印度以及突厥人的画像和 装饰式样
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殖民扩张的推动; 交通工具的革新。中国:列强侵略;社会动荡;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的发 展;东南沿海地区的人口压力。 (2)不同之处: 欧洲:先进生产方式和对外扩张的需要。中国:迫于生存的压力。 作用:改进了生产方式,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口结构,扩大了生存空间;促进文 化交融,增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 22.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 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将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 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 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 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 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 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 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到 19 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居民不足 1 万人,第二次鸦片战 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 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 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 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 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 各边荒地;1907 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 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 1 100 万人,1911 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北移民的历史作用。(8 分) 参考答案:(1)特点: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 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 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 (2)作用: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交 融、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地区的开发。 23.材料一 唐朝人追求外来物品的风气渗透了唐朝社会的各个阶层和日常生活 的各个方面:在各式各样的家庭用具上,都出现了伊朗、印度以及突厥人的画像和 装饰式样
—[美]爱德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 材料二唐诗中有“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的描述。唐朝时的女装,流 行袒胸窄袖。隋唐时期的饮食品种繁多,仅饼类就有饼、烤饼、薄饼、油煎饼等 多种。开元以后,长安“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唐玄宗逃难途中,杨国忠就献上胡饼 给他充饥。那时不少蔬菜来自国外,像来自地中海的莴苣、来自印度的刀豆、来 自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隋唐时期盛行饮酒、喝茶,中原人从高昌学来酿 造上好葡萄酒的方法。那时候,贵族高官的住宅规模很大,用回廊连成庭院,后面 还有假山、水池、楼阁组成的园林。不少园林中有球场,这也是从波斯等国学来 的。隋唐还是室内家具大变革的时代,使用高型家具和垂足而坐,已逐步代替古老 的席地而坐的习惯。从敦煌壁画看,后世的床、桌、椅、凳等主要家具,在唐末已 经基本形成。 摘编自徐潜《中国古代传世艺术品》等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的社会生活状况。(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1)观点: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兼容并包。 (2)生活状况:社会生活多姿多彩,社会风气较为开放:饮食的多样化:住宅、家具发 生大变革。 (3)原因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交往以及中外交流频繁,各族各国的生活习俗渗入 中原地区:中原人民善于学习,包容进取:政府及贵族的引领
——[美]爱德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 材料二 唐诗中有“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的描述。唐朝时的女装,流 行袒胸窄袖。隋唐时期的饮食品种繁多,仅饼类就有饼、烤饼、薄饼、油煎饼等 多种。开元以后,长安“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唐玄宗逃难途中,杨国忠就献上胡饼 给他充饥。那时不少蔬菜来自国外,像来自地中海的莴苣、来自印度的刀豆、来 自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隋唐时期盛行饮酒、喝茶,中原人从高昌学来酿 造上好葡萄酒的方法。那时候,贵族高官的住宅规模很大,用回廊连成庭院,后面 还有假山、水池、楼阁组成的园林。不少园林中有球场,这也是从波斯等国学来 的。隋唐还是室内家具大变革的时代,使用高型家具和垂足而坐,已逐步代替古老 的席地而坐的习惯。从敦煌壁画看,后世的床、桌、椅、凳等主要家具,在唐末已 经基本形成。 ——摘编自徐潜《中国古代传世艺术品》等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2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的社会生活状况。(4 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6 分) 参考答案:(1)观点: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兼容并包。 (2)生活状况:社会生活多姿多彩,社会风气较为开放;饮食的多样化;住宅、家具发 生大变革。 (3)原因: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交往以及中外交流频繁,各族各国的生活习俗渗入 中原地区;中原人民善于学习,包容进取;政府及贵族的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