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过关检测(A)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商朝建立后,实行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西周 时期,分封制下的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也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 担对周王室的义务。这一变化表明西周( A.中央集权得以确立 B.官僚政治逐渐取代了贵族政治 C.宗法制开始形成 D.“天下一家政治理念得以强化 答案D 解析:商朝内外服制下,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但到了西周时期,各诸侯国必须 承认周王的权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控制力比商朝有所加强,“天下一 家”政治理念得以强化,故选D项。A、B两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宗法制是把 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而题干材料强调西周分封制下周王控 制力比商朝有所加强,故排除C项。 2.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作“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作“立家”,因此 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 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这表明,分封制() A.强化了血缘与政治联系 B.埋下了分裂割据隐患 C.突出了权利与义务统一 D.淡化了民众等级观念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只知 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分封制下的士与广大庶民,国与家相辅相成的观 念比较谈薄,为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埋下了隐患,故选B项;题干材料突出了 血缘联系,弱化了政治联系,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信 息,排除C项;分封制层层分封、森严等级的特征,强化了民众的等级观念,排除D 项。 3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毋口请”,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 制度,还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的这种做法(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实现了思想统 C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D.导致了暴政统治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A)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商朝建立后,实行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西周 时期,分封制下的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也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 担对周王室的义务。这一变化表明西周( ) A.中央集权得以确立 B.官僚政治逐渐取代了贵族政治 C.宗法制开始形成 D.“天下一家”政治理念得以强化 答案:D 解析:商朝内外服制下,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但到了西周时期,各诸侯国必须 承认周王的权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控制力比商朝有所加强,“天下一 家”政治理念得以强化,故选 D 项。A、B 两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宗法制是把 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而题干材料强调西周分封制下周王控 制力比商朝有所加强,故排除 C 项。 2.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作“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作“立家”,因此 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 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这表明,分封制( ) A.强化了血缘与政治联系 B.埋下了分裂割据隐患 C.突出了权利与义务统一 D.淡化了民众等级观念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只知 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分封制下的士与广大庶民,国与家相辅相成的观 念比较淡薄,为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埋下了隐患,故选 B 项;题干材料突出了 血缘联系,弱化了政治联系,排除 A 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信 息,排除 C 项;分封制层层分封、森严等级的特征,强化了民众的等级观念,排除 D 项。 3.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毋口请”,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 制度,还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的这种做法( )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实现了思想统一 C.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D.导致了暴政统治
答案:C 解析:文书行政管理制度有利于避免口口相传所导致的遗漏或失真的弊端,提高了 国家治理能力,故选C项;文书行政管理制度与确立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A项:文书行政管理制度属于政治制度方面的举措,与加强思想控制没有直接关 系,排除B项:秦朝文书行政管理属于技术性手段,并不一定会导致暴政,排除D 项。 4.唐玄宗时期中书令权力很大,是宰相之首。唐肃宗以后,很少再设中书令,宰相也 就无首次之分,轮流值守制才得以完全确立。这反映了唐朝( ) A.宰相制度名存实亡 B.参议辅政制度变化 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三省六部制度完善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中从“中书令权力很大,是宰相之首”到“宰相也就无首次之分,轮流 值守制才得以完全确立”,反映出中书令权力的削弱,参议辅政制度的变化,故选B 项:题干材料反映了唐朝相权的分散与削弱,并没有衰亡,排除A项,C项发生在清 朝时期,排除C项:题千材料反映了中书令权力的削弱,没有涉及三省的决策过程 无法推断其是否完善,排除D项。 5.“希腊民主政治的原型就是从这些小城邦里萌生,但它并不是代议式的民主,用 不着选举国会议员。所有的男性公民群聚于某个场所就公共事务进行讨论,法律 和政策的制定都通过投票表决。”这段话说明古希腊民主政治具有( A.原始性与狭隘性 B.直接性与全面性 C.开放性与随意性 D独立性与广泛性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所有的男性公民群聚于某个场所就公共事务进行讨论,法律和政 策的制定都通过投票表决”表明古希腊实行直接民主,这种民主方式具有狭隘性 和原始性,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6.12世纪,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城市中,实行一种由执政官或统治 委员会掌握权力的共和政治。这些城市共和国发展出一整套不同于中世纪王权 的政治制度,形成了丰富的政治文献,阐释了民主思想。这表明意大利( A.发展了早期民主政治模式 B.正式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C.资本原始积累发展迅速 D.传播践行了启蒙思想 答案:A
答案:C 解析:文书行政管理制度有利于避免口口相传所导致的遗漏或失真的弊端,提高了 国家治理能力,故选 C 项;文书行政管理制度与确立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A 项;文书行政管理制度属于政治制度方面的举措,与加强思想控制没有直接关 系,排除 B 项;秦朝文书行政管理属于技术性手段,并不一定会导致暴政,排除 D 项。 4.唐玄宗时期中书令权力很大,是宰相之首。唐肃宗以后,很少再设中书令,宰相也 就无首次之分,轮流值守制才得以完全确立。这反映了唐朝( ) A.宰相制度名存实亡 B.参议辅政制度变化 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三省六部制度完善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中从“中书令权力很大,是宰相之首”到“宰相也就无首次之分,轮流 值守制才得以完全确立”,反映出中书令权力的削弱,参议辅政制度的变化,故选 B 项;题干材料反映了唐朝相权的分散与削弱,并没有衰亡,排除 A 项;C 项发生在清 朝时期,排除 C 项;题干材料反映了中书令权力的削弱,没有涉及三省的决策过程, 无法推断其是否完善,排除 D 项。 5.“希腊民主政治的原型就是从这些小城邦里萌生,但它并不是代议式的民主,用 不着选举国会议员。所有的男性公民群聚于某个场所就公共事务进行讨论,法律 和政策的制定都通过投票表决。”这段话说明古希腊民主政治具有( ) A.原始性与狭隘性 B.直接性与全面性 C.开放性与随意性 D.独立性与广泛性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所有的男性公民群聚于某个场所就公共事务进行讨论,法律和政 策的制定都通过投票表决”表明古希腊实行直接民主,这种民主方式具有狭隘性 和原始性,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6.12 世纪,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城市中,实行一种由执政官或统治 委员会掌握权力的共和政治。这些城市共和国发展出一整套不同于中世纪王权 的政治制度,形成了丰富的政治文献,阐释了民主思想。这表明意大利( ) A.发展了早期民主政治模式 B.正式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C.资本原始积累发展迅速 D.传播践行了启蒙思想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由执政官或统治委员会掌握权力的共和政治“民主思想”,可 知这与西方近代民主政治模式相近,A项正确。“正式确立”说法错误,排除B 项;C、D两项不能由题千材料得出,排除。 7.15世纪中期,英国创立了议会弹劾权。17世纪,弹劾成为议会打击和惩罚国王 重臣的一种手段。到了19世纪初,议会弹劾权逐渐退出了英国的历史舞台。议 会弹劾权的演变,反映了英国( A.国王与议会对立加剧 B.权力中心逐渐转移 C.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 D.政党政治最终形成 答案B 解析:议会弹劾权由“打击和惩罚国王重臣”到“逐渐退出了英国的历史舞台”,是因 为行政权转移到内阁,议会可以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迫使内阁垮台,因此议会弹 劾权的演变反映出英国权力中心逐渐转移,故选B项。这一变化反映出国王权力 逐渐被削弱,排除A项;这一变化不能反映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分离,排除C项;这一 变化与政党政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8 时间/ 1215年《大宪 1628年《权利请愿 1689年《权利法案》 文件 章》 书》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占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占多数 制定者 封建大贵族 多数的议会 的议会 以法律限制王权」 以法律限制王权,特 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 特别是征税权,没 别是征税权,没有议 的实际统治权,保证议会的 内容 有贵族同意国王 会同意,国王不得随 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 不得随意征税 意征税 和军权等 上表内容最适合用来论证的主题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不彻底性 B.君主立宪制不是完美的政治制度 C.民主政治的建立过程具有渐进性 D.法律是保证中央权力的重要武器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可知从1215年的《大宪章》到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 再到1689年的《权利法案》,制定者由封建大贵族变为议会,君主的权力变小,议 会的权力变大,这说明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建立具有渐进性,故选C项。 9.1973年美国通过《战争权力法》,规定总统若未经国会动用武力,必须在48小 时内通知国会。总统在向国会通报后,若60天内国会未宣战,总统须在其后30天 撤出军队。该项法令()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由执政官或统治委员会掌握权力的共和政治”“民主思想”,可 知这与西方近代民主政治模式相近,A 项正确。“正式确立”说法错误,排除 B 项;C、D 两项不能由题干材料得出,排除。 7.15 世纪中期,英国创立了议会弹劾权。17 世纪,弹劾成为议会打击和惩罚国王 重臣的一种手段。到了 19 世纪初,议会弹劾权逐渐退出了英国的历史舞台。议 会弹劾权的演变,反映了英国( ) A.国王与议会对立加剧 B.权力中心逐渐转移 C.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 D.政党政治最终形成 答案:B 解析:议会弹劾权由“打击和惩罚国王重臣”到“逐渐退出了英国的历史舞台”,是因 为行政权转移到内阁,议会可以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迫使内阁垮台,因此议会弹 劾权的演变反映出英国权力中心逐渐转移,故选 B 项。这一变化反映出国王权力 逐渐被削弱,排除 A 项;这一变化不能反映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分离,排除 C 项;这一 变化与政党政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D 项。 8. 时间/ 文件 1215 年《大宪 章》 1628 年《权利请愿 书》 1689 年《权利法案》 制定者 封建大贵族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占 多数的议会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占多数 的议会 内容 以法律限制王权, 特别是征税权,没 有贵族同意,国王 不得随意征税 以法律限制王权,特 别是征税权,没有议 会同意,国王不得随 意征税 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 的实际统治权,保证议会的 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 和军权等 上表内容最适合用来论证的主题是(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不彻底性 B.君主立宪制不是完美的政治制度 C.民主政治的建立过程具有渐进性 D.法律是保证中央权力的重要武器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从 1215 年的《大宪章》到 1628 年的《权利请愿书》, 再到 1689 年的《权利法案》,制定者由封建大贵族变为议会,君主的权力变小,议 会的权力变大,这说明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建立具有渐进性,故选 C 项。 9.1973 年美国通过《战争权力法》,规定总统若未经国会动用武力,必须在 48 小 时内通知国会。总统在向国会通报后,若 60 天内国会未宣战,总统须在其后 30 天 撤出军队。该项法令( )
A.表明国会主张收回总统的宣战权 B.体现出总统权力受到了限制 C.严重冲击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D提高了美国的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总统若未经国会动用武力,必须在48小时内通知国会。总统 在向国会通报后,若60天内国会未宣战,总统须在其后30天撤出军队”,可知总统 权力受到国会的制约,故选B项:根据题千材料,可知美国总统有权宣战,但需经过 国会的同意,排除A项:该法令体现了三权分立,排除C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总统 与国会权力的制衡,并非行政效率,排除D项。 10.自1873年起,法国国民议会讨论制定宪法。“共和国”一词仅仅出现在关于总 统选举方式的条款中:“共和国总统应由参众两院选出。”这表明,当时法国() A.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薄弱 B.以迂回的方式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C.倡导自由平等的政治理念 D.仿效美国实行了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答案B 解析:法国历史上长期实行君主制,国内保守派势力十分强大,因此“共和国”出现 次数少主要是为了减少阻力,但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应由参众两院选出”,实际上 仍以条文的形式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故选B项:19世纪中期法国工业资本主义 快速发展,不缺乏实行民主政治的基础,排除A项;总统的选举方式与自由平等的 政治理念无关,排除C项:法国实行议会制共和制,不同于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排 除D项。 11.1912年,根据同盟会设计的部长取名,次长取实”的方案,由孙中山直接任命的 各部次长、局长和总统府秘书长等,除海军次长外,都是同盟会的重要骨干。… 各部几乎都由次长代理,当时有“次长内阁”之称。这则材料表明南京临时政府 () A.各部门负责人均是同盟会成员 B.大总统在实际工作中有名无实 C.政权的组织形式是责任内阁制 D.中央权力的执行主体是革命派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各部次长都是同盟会骨干,可知在南京临时政府中革命派掌 握实权,故选D项。 12.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宋教仁说:“改总统制为内阁制, 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 约法》()
A.表明国会主张收回总统的宣战权 B.体现出总统权力受到了限制 C.严重冲击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D.提高了美国的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总统若未经国会动用武力,必须在 48 小时内通知国会。总统 在向国会通报后,若 60 天内国会未宣战,总统须在其后 30 天撤出军队”,可知总统 权力受到国会的制约,故选 B 项;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美国总统有权宣战,但需经过 国会的同意,排除 A 项;该法令体现了三权分立,排除 C 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总统 与国会权力的制衡,并非行政效率,排除 D 项。 10.自 1873 年起,法国国民议会讨论制定宪法。“共和国”一词仅仅出现在关于总 统选举方式的条款中:“共和国总统应由参众两院选出。”这表明,当时法国( ) A.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薄弱 B.以迂回的方式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C.倡导自由平等的政治理念 D.仿效美国实行了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答案:B 解析:法国历史上长期实行君主制,国内保守派势力十分强大,因此“共和国”出现 次数少主要是为了减少阻力,但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应由参众两院选出”,实际上 仍以条文的形式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故选 B 项;19 世纪中期法国工业资本主义 快速发展,不缺乏实行民主政治的基础,排除 A 项;总统的选举方式与自由平等的 政治理念无关,排除 C 项;法国实行议会制共和制,不同于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排 除 D 项。 11.1912 年,根据同盟会设计的“部长取名,次长取实”的方案,由孙中山直接任命的 各部次长、局长和总统府秘书长等,除海军次长外,都是同盟会的重要骨干。…… 各部几乎都由次长代理,当时有“次长内阁”之称。这则材料表明南京临时政府 ( ) A.各部门负责人均是同盟会成员 B.大总统在实际工作中有名无实 C.政权的组织形式是责任内阁制 D.中央权力的执行主体是革命派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各部次长都是同盟会骨干,可知在南京临时政府中革命派掌 握实权,故选 D 项。 12.1912 年 3 月 11 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宋教仁说:“改总统制为内阁制, 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 约法》( )
A.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B.旨在维护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 C.体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D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答案B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目的是限制总统的权力,旨在维 护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故选B项:题千材料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 制为内阁制的目的,没有强调其性质,排除A项:题干材料强调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而不是软弱性与妥协性,排除C项: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 产阶级革命没有取得胜利,排除D项。 13.阅读下表,对表中反映的政权理解正确的是( 庆阳县两年来“三三制执行情况表(1944年) 家庭成分 社会出身 项目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绅士 商人 学生军界 工人 务农 数量 7 7 41 26 9 15 10 2 2 53 备注 全县参议员91名,内有候补议员12名 A.具有民主性和广泛性 B.体现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原则 C.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 D.与人民民主政权群众基础相同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三三制”政权涉及阶层广泛,具有民主性和广泛性, 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4徐中约认为,孙中山设想通过一个三段式的革命程序,即军政时期、训政时期 及最后由一部新宪法来统治全国。据此可知,孙中山革命的最终政治目标是 () A.推翻封建统治 B.赢得民族独立 C建立宪政民主 D.解决民生问题 答案:C 解析:推翻封建统治是孙中山革命军政时期的内容,故A项错误;赢得民族独立是 孙中山革命军政时期的内容,故B项错误:题千材料“最后由一部新宪法来统治全 国”说明其最终目标是建立宪政民主,故C项正确:题千材料没有涉及民生问题,故 D项错误。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 一 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很多人自己也曾经受尽苦难,直到解放的一
A.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B.旨在维护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 C.体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D.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答案:B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目的是限制总统的权力,旨在维 护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故选 B 项;题干材料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 制为内阁制的目的,没有强调其性质,排除 A 项;题干材料强调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而不是软弱性与妥协性,排除 C 项;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 产阶级革命没有取得胜利,排除 D 项。 13.阅读下表,对表中反映的政权理解正确的是( ) 庆阳县两年来“三三制”执行情况表(1944 年) 项目 家庭成分 社会出身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绅士 商人 学生 军界 工人 务农 数量 7 17 41 26 9 15 10 2 2 53 备注 全县参议员 91 名,内有候补议员 12 名 A.具有民主性和广泛性 B.体现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原则 C.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 D.与人民民主政权群众基础相同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三三制”政权涉及阶层广泛,具有民主性和广泛性, 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4.徐中约认为,孙中山设想通过一个三段式的革命程序,即军政时期、训政时期 及最后由一部新宪法来统治全国。据此可知,孙中山革命的最终政治目标是 ( ) A.推翻封建统治 B.赢得民族独立 C.建立宪政民主 D.解决民生问题 答案:C 解析:推翻封建统治是孙中山革命军政时期的内容,故 A 项错误;赢得民族独立是 孙中山革命军政时期的内容,故 B 项错误;题干材料“最后由一部新宪法来统治全 国”说明其最终目标是建立宪政民主,故 C 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民生问题,故 D 项错误。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 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很多人自己也曾经受尽苦难,直到解放的一
天…他们从来也跨不进任何一个衙门的门槛,除非是被捆绑着双手,可是现在他 们以主人翁的身份走进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此次会议的召开表明当时( ) A.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确立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确立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依法治国方略确立 答案:A 解析:题千材料“可是现在他们以主人翁的身份走进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表明第 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确立了中国根本 政治制度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A项。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16.《战国策·秦策》载:“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 客观上有利于(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农耕经济的繁荣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C 解析:“正度量,调轻重”使商品的流通具备了一定的标准,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故C项正确。 17.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下列关于北魏 均田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均田制下土地严禁买卖 B.不分男女,同等授田 C,未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的实质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该土地政策并没 有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均田制下,露田、麻田均 不得买卖,对桑田是限制买卖,不是严禁买卖,排除A项:根据均田令的规定,男子和 妇女分别授予不同数量的田地,排除B项:在均田制下,土地私有和买卖现象仍然 存在,土地兼并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排除D项。 18.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 己经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 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天……他们从来也跨不进任何一个衙门的门槛,除非是被捆绑着双手,可是现在他 们以主人翁的身份走进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此次会议的召开表明当时( ) A.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确立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确立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依法治国方略确立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可是现在他们以主人翁的身份走进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表明第 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确立了中国根本 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 A 项。B、C、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16.《战国策·秦策》载:“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 客观上有利于( )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农耕经济的繁荣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C 解析:“正度量,调轻重”使商品的流通具备了一定的标准,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故 C 项正确。 17.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下列关于北魏 均田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均田制下土地严禁买卖 B.不分男女,同等授田 C.未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的实质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该土地政策并没 有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故选 C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均田制下,露田、麻田均 不得买卖,对桑田是限制买卖,不是严禁买卖,排除 A 项;根据均田令的规定,男子和 妇女分别授予不同数量的田地,排除 B 项;在均田制下,土地私有和买卖现象仍然 存在,土地兼并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排除 D 项。 18.997 年,宋廷岁收 2 200 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 已经高达 11 000 多万缗,收支却亏 1 500 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 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机构臃肿 答案D 解析:王安石变法前两年,宋廷收入已经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 缗,这体现的是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种统治危 机的主要原因是冗官、冗兵等问题,故D项正确:北宋经济相对于前代来说是进 步的,故A项错误:起义频繁是这种现象的结果,故B项错误:北宋实行养兵法,造 成冗兵问题,故C项错误。 19.下表记录了晚清时期西学输入的基本脉络,该表反映出( 时间 代表作 鸦片战争后 《四洲志》《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万国公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克虏伯炮说》《水师操练》《探矿取金》《工程致富》 甲午中日战争后 《中东战纪本末》《文学兴国策》 戊戌变法后 《民约论》 《万法精理》《美国独立宣言》 A.中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一体 B.先进中国人己找到救国之路 C.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 D西方的民主制度被广泛接受 答案:C 解析:从鸦片战争到戊戌政变,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 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的演变,题千信息正反映了这一现象,故C项正确。A、B、 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20梁启超在《戊戊政变记》中说:“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 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奏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览阅章奏, 尤不能尽。”从这段材料可以看出( A梁启超充分肯定和赞扬戊戊变法 B.变法的影响非常深远 C变法内容符合现实需要 D.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A 解析: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指出戊戌变法得到了民众支持,提高了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参政的积极性,体现了他对戊戌变法的赞扬态度,A项正确:梁启超描述 的是戊戌变法时期的社会现象,不是戊戌变法的深远影响,B项错误:题干材料未 提及变法内容,不能得出变法符合现实需要,C项错误;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 中的描述有溢美之词,反映了资产阶级参政议政的愿望,不能说明变法有广泛的群 众基础,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C.兵力不足 D.机构臃肿 答案:D 解析:王安石变法前两年,宋廷收入已经高达 11 000 多万缗,收支却亏 1 500 多万 缗,这体现的是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种统治危 机的主要原因是冗官、冗兵等问题,故 D 项正确;北宋经济相对于前代来说是进 步的,故 A 项错误;起义频繁是这种现象的结果,故 B 项错误;北宋实行养兵法,造 成冗兵问题,故 C 项错误。 19.下表记录了晚清时期西学输入的基本脉络,该表反映出( ) 时间 代表作 鸦片战争后 《四洲志》《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万国公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克虏伯炮说》《水师操练》《探矿取金》《工程致富》 甲午中日战争后 《中东战纪本末》《文学兴国策》 戊戌变法后 《民约论》《万法精理》《美国独立宣言》 A.中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一体 B.先进中国人已找到救国之路 C.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 D.西方的民主制度被广泛接受 答案:C 解析:从鸦片战争到戊戌政变,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 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的演变,题干信息正反映了这一现象,故 C 项正确。A、B、 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20.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 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奏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览阅章奏, 尤不能尽。”从这段材料可以看出( ) A.梁启超充分肯定和赞扬戊戌变法 B.变法的影响非常深远 C.变法内容符合现实需要 D.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A 解析: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指出戊戌变法得到了民众支持,提高了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参政的积极性,体现了他对戊戌变法的赞扬态度,A 项正确;梁启超描述 的是戊戌变法时期的社会现象,不是戊戌变法的深远影响,B 项错误;题干材料未 提及变法内容,不能得出变法符合现实需要,C 项错误;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 中的描述有溢美之词,反映了资产阶级参政议政的愿望,不能说明变法有广泛的群 众基础,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
21.丞相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影响重大。 材料一秦国始置丞相…自秦帝国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丞相行事的标准“入则 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 一龚延明《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 材料二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 后世从之。 —康有为《拟免跪拜诏》 材料三艺祖(宋太祖)即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 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材料四明太祖遂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左丞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 废丞相制,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分任朝政,直接由皇帝指 挥。 一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丞相制度始于哪一时期。概括秦朝丞相的主要职权。(4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汉朝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这一演变历程反映的本质问题。(6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明朝初年的丞相制度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 化的直接影响。(4分) 参考答案:(1)时期:战国时期。主要职权:参议政事(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监察百 官。 (2)演变历程:汉朝,君为臣起立(相迎):晋至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 须跪见皇帝。本质问题:皇权独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3)变化:罢除丞相,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影响:皇权高度集中,皇帝政务繁杂。 22.材料一英国拥有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立宪和代议制政府,但缺少成文宪法 让它在现代国家中显得与众不同。自1688年“光荣革命”以来,英国逐渐发展出 一种稳定的宪制,它铭记着君主、上院和下院的联合主权,同时也在捍卫人民的自 由,并且让立法机构越来越多地对不断扩大的选民负责。直到20世纪晚期,这套 宪法在内广受拥戴,在外深受赞赏。 一摘编自[英]哈利T狄金森《现代英国宪法:改进或颠覆》 材料二美国宪法是一部独具一格的共和形式的英国式宪法,它体现代议制精神 而不是民主制精神。当时的人们一般认为民主容易导致暴民政治。宪法制定者 已认识到这个新国家是不同的阶级和不同的利益集团的集合体。但宪法的设计 主要是为了保障财权而不是人权,这是资产阶级宪法的基本特色。 —摘编自罗荣渠《略论美国联邦制度的形成和宪政体制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宪政的特点。(8分)
21.丞相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影响重大。 材料一 秦国始置丞相……自秦帝国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丞相行事的标准:“入则 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 ——龚延明《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 材料二 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 后世从之。 ——康有为《拟免跪拜诏》 材料三 艺祖(宋太祖)即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 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材料四 明太祖遂于洪武十三年(1380 年)以左丞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 废丞相制,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分任朝政,直接由皇帝指 挥。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丞相制度始于哪一时期。概括秦朝丞相的主要职权。(4 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汉朝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这一演变历程反映的本质问题。(6 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明朝初年的丞相制度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 化的直接影响。(4 分) 参考答案:(1)时期:战国时期。主要职权:参议政事(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监察百 官。 (2)演变历程:汉朝,君为臣起立(相迎);晋至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 须跪见皇帝。本质问题:皇权独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3)变化:罢除丞相,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影响:皇权高度集中,皇帝政务繁杂。 22.材料一 英国拥有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立宪和代议制政府,但缺少成文宪法 让它在现代国家中显得与众不同。自 1688 年“光荣革命”以来,英国逐渐发展出 一种稳定的宪制,它铭记着君主、上院和下院的联合主权,同时也在捍卫人民的自 由,并且让立法机构越来越多地对不断扩大的选民负责。直到 20 世纪晚期,这套 宪法在内广受拥戴,在外深受赞赏。 ——摘编自[英]哈利·T.狄金森《现代英国宪法:改进或颠覆》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一部独具一格的共和形式的英国式宪法,它体现代议制精神 而不是民主制精神。当时的人们一般认为民主容易导致暴民政治。宪法制定者 已认识到这个新国家是不同的阶级和不同的利益集团的集合体。但宪法的设计 主要是为了保障财权而不是人权,这是资产阶级宪法的基本特色。 ——摘编自罗荣渠《略论美国联邦制度的形成和宪政体制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宪政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近代美国宪政的不同之 处。(6分) 参考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无成文宪法君主立宪制:渐进完善:意义深远。 (2)不同之处:共和政体,三权分立,注重财权。 23.轴心政治制度是政治体系中居于核心主导位置的制度。构建一个政治体系内 部具有强大而高效整合功能的轴心政治制度对于完成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是 有重要意义的。但是轴心制度的形成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需要一个 相当长的制度之间的竞争与博弈的过程。并且,随着时代与环境的变化,轴心制度 也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与更新,否则就有被替代的可能。 一摘编自谷宇、王竞晗《轴心制度与政治体系:现代国家建设研究新视角》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 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逻辑清晰)(12分) 参考答案:论题英国代议制的形成和完善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阐述:17世纪,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640年,英 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1689年,代表资产阶 级和新贵族利益的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逐步确立。到 18世纪中叶,英国内阁制正式形成,国王成为“虚君”,统而不治。资产阶级代议制 的确立,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政治前提。18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 工业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获得政治权利。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 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资产阶级代议制得到完善和发展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近代美国宪政的不同之 处。(6 分) 参考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无成文宪法;君主立宪制;渐进完善;意义深远。 (2)不同之处:共和政体;三权分立;注重财权。 23.轴心政治制度是政治体系中居于核心主导位置的制度。构建一个政治体系内 部具有强大而高效整合功能的轴心政治制度对于完成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是 有重要意义的。但是轴心制度的形成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需要一个 相当长的制度之间的竞争与博弈的过程。并且,随着时代与环境的变化,轴心制度 也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与更新,否则就有被替代的可能。 ——摘编自谷宇、王竞晗《轴心制度与政治体系:现代国家建设研究新视角》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 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逻辑清晰)(12 分) 参考答案:论题:英国代议制的形成和完善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阐述:17 世纪,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640 年,英 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1689 年,代表资产阶 级和新贵族利益的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逐步确立。到 18 世纪中叶,英国内阁制正式形成,国王成为“虚君”,统而不治。资产阶级代议制 的确立,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政治前提。18 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 工业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获得政治权利。通过 1832 年议会改革,工业资 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资产阶级代议制得到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