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过关检测(A)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苏轼曾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 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这段材料说明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 趋势是() A.选官和品德有机结合 B.品德成为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 C.世卿世禄制逐渐式微 D.人才选拔由地方集中到中央 答案D 解析:题千材料反映了选官标准由重家世、门第到重学识、才能,选官方式由地方 到中央的趋势,故D项正确。 2.有学者指出,封土赐民之制,是造成春秋以来割据局面的基础。谷禄官俸制度兴 起后,“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这一转变() A.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B.逐渐动摇了世卿世禄制 C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勾结 D巩固了西周的宗法制度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可知谷 禄官俸制度兴起后,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且官员的收入来自官俸,打破了原来的 世卿世禄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 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 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 等。这客观上() A.推动了儒学独尊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可知东汉察举制荐举的是那些熟悉儒家经典和道德声望高的 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社会阶层固化,故B项正确:儒学独尊局面出现于汉武帝 时期,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的察举制并没有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 的垄断故C项错误:题千材料没有涉及郡县制,故D项错误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A)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苏轼曾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 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这段材料说明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 趋势是( ) A.选官和品德有机结合 B.品德成为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 C.世卿世禄制逐渐式微 D.人才选拔由地方集中到中央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选官标准由重家世、门第到重学识、才能,选官方式由地方 到中央的趋势,故 D 项正确。 2.有学者指出,封土赐民之制,是造成春秋以来割据局面的基础。谷禄官俸制度兴 起后,“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这一转变( ) A.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B.逐渐动摇了世卿世禄制 C.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勾结 D.巩固了西周的宗法制度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可知谷 禄官俸制度兴起后,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且官员的收入来自官俸,打破了原来的 世卿世禄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 B 项正确。 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 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 等。这客观上( ) A.推动了儒学独尊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东汉察举制荐举的是那些熟悉儒家经典和道德声望高的 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社会阶层固化,故 B 项正确;儒学独尊局面出现于汉武帝 时期,故 A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的察举制并没有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 的垄断,故 C 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郡县制,故 D 项错误
4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 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 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 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 C.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 D.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东汉时期察举制成为地方乡闾扩张势力的工具,而曹魏 时由官家品评,有利于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 5科举制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察举制相 比,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 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科举制的产生与确立,反映 了() A.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 B.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终结 C.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D.考试方式完全优于察举制 答案:A 解析:题千干材料反映了科举制下的考生不再受到门第限制,可以自由报考,说明科 举制有利于社会公平和社会阶层的流动,A项正确;唐朝时期除科举制外,仍然存 在恩荫等选官方式,排除B项: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取士标准多样化的说法 错误,排除C项,D项说法太绝对,排除。 6.下面是唐初期、中期和末期明确记载的部分郡望在不同时期的士族科举入仕 人数简表。表格信息主要反映了( 郡望 唐初期 唐中期 唐末期 陇西李氏 3 14 4 清河崔氏 博陵崔氏 0 5 京兆韦氏 范阳卢氏 7 荥阳郑氏 5 彭城刘氏 A.科举中能否入仕与出身没有关系 B.科举制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形式 C.门阀大族对科举制由抵制到接受
4.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 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 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 ) 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 C.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 D.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东汉时期察举制成为地方乡闾扩张势力的工具,而曹魏 时由官家品评,有利于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 A 项正确。 5.科举制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察举制相 比,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 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科举制的产生与确立,反映 了( ) A.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 B.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终结 C.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D.考试方式完全优于察举制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科举制下的考生不再受到门第限制,可以自由报考,说明科 举制有利于社会公平和社会阶层的流动,A 项正确;唐朝时期除科举制外,仍然存 在恩荫等选官方式,排除 B 项;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取士标准多样化的说法 错误,排除 C 项;D 项说法太绝对,排除。 6.下面是唐初期、中期和末期明确记载的部分郡望在不同时期的士族科举入仕 人数简表。表格信息主要反映了( ) 郡望 唐初期 唐中期 唐末期 陇西李氏 3 14 4 清河崔氏 1 4 2 博陵崔氏 0 4 5 京兆韦氏 0 5 3 范阳卢氏 0 9 7 荥阳郑氏 0 6 5 彭城刘氏 1 0 3 A.科举中能否入仕与出身没有关系 B.科举制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形式 C.门阀大族对科举制由抵制到接受
D.士族在科举考试中占据较大比例 答案:C 解析:题千表格中士族科举入仕的人数增多说明门阀大族对科举由抵制到接受,故 选C项:出身对科举入仕有一定的影响,排除A项:仅根据门阀大族的科举入仕人 数不能说明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形式,也无法说明士族在科举考试中占据较大 比例,排除B、D两项。 7.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 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朝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 善,包含德、勤、能、绩四个方面:明朝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 察,两者相辅进行。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 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答案B 解析:抓住问句的“实质上”,管理水平是现象,故A项错误;题千材料中县官考核制 度的逐步完善,反映了中央注重对地方官员一县官的管理,其实质是中央集权的 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监察制度不断完善也是现象,不是实质,故C项错误;君主 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题千材料没有提及,故D项错误。 8两汉时期,由中央到地方实行分级负责、层层对官吏进行考核:唐朝出现了专门 考核机构一吏部考功司:宋朝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 核;明清主要由吏部负责官员考核,由都察院协同工作。这表明() 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官吏考核逐渐规范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官员选拔日趋科学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国古代不仅有专门的机构考核官员,还有监察等部门 的参与,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这说明中国古代考核制度日趋规范化,故选B项。 9.从秦朝开始就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从秦至明清,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并不 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因此出现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这种现象 无法逆转的根本原因是( A.监察体制的效能有限 B.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耳目 C.专制制度的本质 D监察官员的能力有限 答案:C
D.士族在科举考试中占据较大比例 答案:C 解析:题干表格中士族科举入仕的人数增多说明门阀大族对科举由抵制到接受,故 选 C 项;出身对科举入仕有一定的影响,排除 A 项;仅根据门阀大族的科举入仕人 数不能说明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形式,也无法说明士族在科举考试中占据较大 比例,排除 B、D 两项。 7.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 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朝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 善,包含德、勤、能、绩四个方面;明朝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 察,两者相辅进行。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 ) 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答案:B 解析:抓住问句的“实质上”,管理水平是现象,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县官考核制 度的逐步完善,反映了中央注重对地方官员——县官的管理,其实质是中央集权的 不断加强,故 B 项正确;监察制度不断完善也是现象,不是实质,故 C 项错误;君主 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题干材料没有提及,故 D 项错误。 8.两汉时期,由中央到地方实行分级负责、层层对官吏进行考核;唐朝出现了专门 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宋朝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 核;明清主要由吏部负责官员考核,由都察院协同工作。这表明( ) 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官吏考核逐渐规范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官员选拔日趋科学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国古代不仅有专门的机构考核官员,还有监察等部门 的参与,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这说明中国古代考核制度日趋规范化,故选 B 项。 9.从秦朝开始就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从秦至明清,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并不 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因此出现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这种现象 无法逆转的根本原因是( ) A.监察体制的效能有限 B.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耳目 C.专制制度的本质 D.监察官员的能力有限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监察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 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是在君主专制条件下设立监察机构的目的是维护君主专 制。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的权力来源于皇帝,服务于皇帝,因此决定了其权力有 限、效能有限,故C项符合题意。 10.御史一职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其职责主要是掌管国王身边之事务,以后才 逐渐演变为监察官员。秦朝时期设立“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开创了古代的监察官 员一般称“御史”的先例。“御史”一词的出现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 A.监察体系服务于皇权 B.监察体系的垂直性 C监察官员由皇帝钦定 D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的监察官员主要是为帝王服务,这一机构直属于皇帝,体现出管理 的垂直性,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监察体系不是服务于皇权,故A项错误:监察官 员不一定都是皇帝钦点,故C项错误;题千材料没有体现出监察官员的地位,故D 项错误。 11.下表是清政府创办的主要新式学堂分类统计表。清政府此举( 外国语 京师同文馆(1862年)、上海广方言馆(1863年)、广东同文馆(1864 学校 年)、湖北自强学堂(1893年) 军事 福建船政学堂(1866年)、天津水师学堂(1880年)、天津武备学堂 学校 (1885年)、江南水师学堂(1890年) 技术实 上海电报学堂(1882年)、天津西医学堂(1893年)、山海关铁路学堂 业学校 (1896年) A.适应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需要 B.违背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C.使西学在中国得到普遍认同 D.导致封建统治日益陷入危机 答案:A 解析:题干表格中的外国语学校、军事学校、技术实业学校创办的时间集中在 1862一1896年,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清政府注重外语、军事和科技教 育,为洋务运动培养军事和实用技术人才,故选A项:题干材料反映了学习西方科 技的思想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排除: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排 除D项。 12.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 立的,且中国的这种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鸦片战争时,在英国人心里,当时中 国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在经过各种议论后,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在 英国己经普及了。从材料中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监察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 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是在君主专制条件下设立监察机构的目的是维护君主专 制。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的权力来源于皇帝,服务于皇帝,因此决定了其权力有 限、效能有限,故 C 项符合题意。 10.御史一职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其职责主要是掌管国王身边之事务,以后才 逐渐演变为监察官员。秦朝时期设立“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开创了古代的监察官 员一般称“御史”的先例。“御史”一词的出现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 ) A.监察体系服务于皇权 B.监察体系的垂直性 C.监察官员由皇帝钦定 D.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的监察官员主要是为帝王服务,这一机构直属于皇帝,体现出管理 的垂直性,故 B 项正确;战国时期,监察体系不是服务于皇权,故 A 项错误;监察官 员不一定都是皇帝钦点,故 C 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监察官员的地位,故 D 项错误。 11.下表是清政府创办的主要新式学堂分类统计表。清政府此举( ) 外国语 学校 京师同文馆(1862 年)、上海广方言馆(1863 年)、广东同文馆(1864 年)、湖北自强学堂(1893 年) 军事 学校 福建船政学堂(1866 年)、天津水师学堂(1880 年)、天津武备学堂 (1885 年)、江南水师学堂(1890 年) 技术实 业学校 上海电报学堂(1882 年)、天津西医学堂(1893 年)、山海关铁路学堂 (1896 年) A.适应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需要 B.违背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C.使西学在中国得到普遍认同 D.导致封建统治日益陷入危机 答案:A 解析:题干表格中的外国语学校、军事学校、技术实业学校创办的时间集中在 1862—1896 年,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清政府注重外语、军事和科技教 育,为洋务运动培养军事和实用技术人才,故选 A 项;题干材料反映了学习西方科 技的思想,排除 B 项;C 项说法错误,排除;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排 除 D 项。 12.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 立的,且中国的这种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鸦片战争时,在英国人心里,当时中 国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在经过各种议论后,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在 英国已经普及了。从材料中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
A.科举制使中国的官吏制度一直优于英国 B.科举制推动了现代英国官吏制度的变革 C.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己经全面了解中国 D.闭关自守政策阻断了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 答案B 解析: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处于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下,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这种 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极为优越”说明科举制有利于提高统治集团的行政效率, 推动了现代英国官吏制度的变革,故B项正确:题千材料不能说明英国已全面了 解中国,故C项错误;闭关自守政策是限制对外贸易,而不是禁止一切对外活动,故 D项错误。 13.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员或众议员在当选任期内不得出任合众国当局在 此期间设置或增加薪俸的任何文官职务;在合众国属下供职者,在继续任职期间, 不得担任国会任何一院的议员。美国宪法的这一规定() A维护了司法权的独立 B推行了议行合一的制度 C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威 D.维护了国家立法权独立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参议员或众议员在当选任期内不得出任合众国当局…任 何文官职务“在合众国属下供职者,在继续任职期间,不得担任国会任何一院的议 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调了国家立法权独立,故D项符合题意。 14.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文官法》。根据这个法案,美国政府形成了“两 官分途”,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 务性官员,后者在美国政府中所占比例一开始只占10%,1930年占80%,1970年达 到85%,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美国政府两官分途”的形成() A.严重削弱了精英政治的影响 B.缓和了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 C.有利于保证公共行政的稳定性 D.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答案:C 解析:中立事务性官员不是依靠政党的力量而是依靠自身素质入职,属于精英分 子,题干材料体现的是美国精英政治的影响正日益增强,而不是削弱,故A项错误; 中立事务性官员的增多不会影响两党之间的矛盾变化,故B项错误:根据题千材 料,可知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逐渐占据主流,之后保持较为稳定的 比例,这有利于公共行政的稳定性,维护民主政治,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 联邦政府行政权力的加强,故D项错误
A.科举制使中国的官吏制度一直优于英国 B.科举制推动了现代英国官吏制度的变革 C.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已经全面了解中国 D.闭关自守政策阻断了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 答案:B 解析: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处于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下,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这种 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极为优越”说明科举制有利于提高统治集团的行政效率, 推动了现代英国官吏制度的变革,故 B 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说明英国已全面了 解中国,故 C 项错误;闭关自守政策是限制对外贸易,而不是禁止一切对外活动,故 D 项错误。 13.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参议员或众议员在当选任期内不得出任合众国当局在 此期间设置或增加薪俸的任何文官职务;在合众国属下供职者,在继续任职期间, 不得担任国会任何一院的议员。美国宪法的这一规定( ) A.维护了司法权的独立 B.推行了议行合一的制度 C.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威 D.维护了国家立法权独立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参议员或众议员在当选任期内不得出任合众国当局……任 何文官职务”“在合众国属下供职者,在继续任职期间,不得担任国会任何一院的议 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调了国家立法权独立,故 D 项符合题意。 14.1883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文官法》。根据这个法案,美国政府形成了“两 官分途”,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 务性官员,后者在美国政府中所占比例一开始只占 10%,1930 年占 80%,1970 年达 到 85%,此后一直在 85%上下徘徊。美国政府“两官分途”的形成( ) A.严重削弱了精英政治的影响 B.缓和了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 C.有利于保证公共行政的稳定性 D.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答案:C 解析:中立事务性官员不是依靠政党的力量而是依靠自身素质入职,属于精英分 子,题干材料体现的是美国精英政治的影响正日益增强,而不是削弱,故 A 项错误; 中立事务性官员的增多不会影响两党之间的矛盾变化,故 B 项错误;根据题干材 料,可知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逐渐占据主流,之后保持较为稳定的 比例,这有利于公共行政的稳定性,维护民主政治,故 C 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 联邦政府行政权力的加强,故 D 项错误
15.19世纪末,中国留学教育兴起。政府谕令赴洋学习幼童“肄习西学,仍兼讲中 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可见当 时() A.留学目的专注于近代工业需要 B.留学教育仍受“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 C.教育内容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 D.留学生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主 答案B 解析:留学目的专注于近代工业需要,与题千材料中“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 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不符,故A项错误;留学教育仍受“中体西用”思想的影 响与题千材料中“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相符,故B项正确:题千材料中“兼讲”不 等于注重中西文化融合,故C项错误;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主与题干材料中“肄 习西学,仍兼讲中学”不符,故D项错误。 16.1898年,光绪帝下诏创立京师大学堂,其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之设,所以激发 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谨遵此次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 从中可以看出( A.传统教育得到稳定的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办学以培养西学人才为主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 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所谓的“通才”指的是具有封建伦理道德观和掌握并 熟练运用西学艺能之人,这表明清末教育制度正处于转型时期,故选D项:题千材 料体现的是新式学堂教育的内容,并未体现传统教育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此时 新式学堂教育刚刚起步,尚未得到普及,排除B项;清政府意图培养“通才”,并非只 是精通西学的人才,还要具备封建伦理道德观,排除C项。 17.20世纪初,举国上下形成了一股留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潮流。但到1910年 前后,已经开始有一批在海外的留学生主动弃理从文,从科学主义走向了人文主 义,如鲁迅、郭沫若放弃了在日本学医的机会。这一现象() A.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B.表明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民众的思想 C.反映开启民智和唤醒民众成为潮流 D.说明实业救国思潮遭到国人的摒弃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可知1910年前后,大批留学生弃理从文,说明他们认为要改变 中国的地位不能仅学技术,必须通过人文文化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故选C项;大
15.19 世纪末,中国留学教育兴起。政府谕令赴洋学习幼童“肄习西学,仍兼讲中 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可见当 时( ) A.留学目的专注于近代工业需要 B.留学教育仍受“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 C.教育内容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 D.留学生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主 答案:B 解析:留学目的专注于近代工业需要,与题干材料中“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 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不符,故 A 项错误;留学教育仍受“中体西用”思想的影 响与题干材料中“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相符,故 B 项正确;题干材料中“兼讲”不 等于注重中西文化融合,故 C 项错误;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主与题干材料中“肄 习西学,仍兼讲中学”不符,故 D 项错误。 16.1898 年,光绪帝下诏创立京师大学堂,其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之设,所以激发 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谨遵此次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 从中可以看出( ) A.传统教育得到稳定的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办学以培养西学人才为主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 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所谓的“通才”指的是具有封建伦理道德观和掌握并 熟练运用西学艺能之人,这表明清末教育制度正处于转型时期,故选 D 项;题干材 料体现的是新式学堂教育的内容,并未体现传统教育的发展情况,排除 A 项;此时, 新式学堂教育刚刚起步,尚未得到普及,排除 B 项;清政府意图培养“通才”,并非只 是精通西学的人才,还要具备封建伦理道德观,排除 C 项。 17.20 世纪初,举国上下形成了一股留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潮流。但到 1910 年 前后,已经开始有一批在海外的留学生主动弃理从文,从科学主义走向了人文主 义,如鲁迅、郭沫若放弃了在日本学医的机会。这一现象( ) A.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B.表明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民众的思想 C.反映开启民智和唤醒民众成为潮流 D.说明实业救国思潮遭到国人的摒弃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 1910 年前后,大批留学生弃理从文,说明他们认为要改变 中国的地位不能仅学技术,必须通过人文文化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故选 C 项;大
批留学生弃理从文,并不能直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排除A项:新文 化运动从1915年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10年前后,实业救国思想依 然是进步的思想潮流,排除D项。 18.1905年开始,清政府每年举行一次游学(指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毕业生考试, 合格者分别赏给”进士、举人。新学堂毕业生也得到相应的荣衔。1906年,清政 府颁布《举贡生员出路章程》六条,广开门路,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稳定了数 以万计很难再进学堂的那部分士人。这些举措( ) A.彻底废除了科举取士制度 B.关注新旧体制的衔接 C.使近代教育制度得以完善 D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 答案B 解析:题千材料“稳定了数以万计很难再进学堂的那部分士人”反映出清政府在废 除科举制后关注新旧体制的衔接,故选B项: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A项与1906 年清政府的措施无关,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出教育制度的变革,但没有体现出 新的教育制度得以完善,排除C项:题干材料对“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无法体现 出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排除D项。 19.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与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相比,最主要的不 同是( A.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的精华 B.采用考试的方式,更加公平公正 C.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D.制度更加严密,禁绝了任用亲信现象 答案:C 解析:两者都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的精华,都采用考试的方法选 官,A、B两项不符合题意;不同于北洋政府的相关法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考 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故C项正确:尽管南京国 民政府的文官制度规定严密,但不能杜绝任用亲信现象,故D项错误。 20.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初步建立起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我国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是( A.党管干部原则 B.民主集中制原则 C.分级管理原则 D.统一管理原则 答案A
批留学生弃理从文,并不能直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排除 A 项;新文 化运动从 1915 年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B 项;1910 年前后,实业救国思想依 然是进步的思想潮流,排除 D 项。 18.1905 年开始,清政府每年举行一次游学(指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毕业生考试, 合格者分别“赏给”进士、举人。新学堂毕业生也得到相应的荣衔。1906 年,清政 府颁布《举贡生员出路章程》六条,广开门路,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稳定了数 以万计很难再进学堂的那部分士人。这些举措( ) A.彻底废除了科举取士制度 B.关注新旧体制的衔接 C.使近代教育制度得以完善 D.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稳定了数以万计很难再进学堂的那部分士人”反映出清政府在废 除科举制后关注新旧体制的衔接,故选 B 项;1905 年科举制被废除,A 项与 1906 年清政府的措施无关,排除 A 项;题干材料反映出教育制度的变革,但没有体现出 新的教育制度得以完善,排除 C 项;题干材料对“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无法体现 出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排除 D 项。 19.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与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相比,最主要的不 同是( ) A.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的精华 B.采用考试的方式,更加公平公正 C.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D.制度更加严密,禁绝了任用亲信现象 答案:C 解析:两者都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的精华,都采用考试的方法选 官,A、B 两项不符合题意;不同于北洋政府的相关法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考 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故 C 项正确;尽管南京国 民政府的文官制度规定严密,但不能杜绝任用亲信现象,故 D 项错误。 20.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初步建立起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我国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是( ) A.党管干部原则 B.民主集中制原则 C.分级管理原则 D.统一管理原则 答案:A
解析:改革开放以后,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 现了千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特别是在千部管理制度上不 断加强法制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千部管理制度,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材料一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在对官员进行德化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反腐败 的立法工作,注重运用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官员行为。《唐律疏议》以国家大法的 形式,把有关惩治贪污犯罪的规定作为法律固定下来,对官吏罪与非罪、罪轻与罪 重等进行界定。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组织和监察制度的确设计得十分精细严密, 监察机构在纠举不洁、惩恶扬善、澄清吏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确实查处了不 少贪污受贿案件。 —摘编自祁一平《国家治理现代化与腐败治理》 材料二古代雅典构建了一套预防权力集中的机制,如议事会的常设机构采取的 是10个部落轮流当政的办法,议事会的负责人也由抽签决定,任何人不得在一年 中两次担任负责人。古代雅典还通过公民大会、议事会和公民法庭,对公职人员 进行监督,实行“认可听证会”制度。“认可听证会”就是在公民大会上就国家重要 公职人员的工作是否称职进行投票,不称职者,或被免职,或被撤职查办。公职人 员任满离职时,也要接受公民大会公民法庭的审查。 一摘编自张慧、张文伟《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特殊性分析》 材料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律体系建设总是相伴而行,这从西方发达国家反腐实 践中可以看出。1700年,英国国会通过了《吏治澄清法》。1854年和1855年,英 国政府两次颁布“枢密院令”,决定在大不列颠实行公开考试制度,择优录用文官。 1870年,政府又须布了文官改革令,建立了文官制度。 —摘编自柴世民、武丽华《浅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反腐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防范官员腐败的对策并对其进行评 价。(7分) (2)根据材料二,说出古代雅典为防范公职人员腐败所采取的措施。(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防范官员腐败的主要特点和历史作 用。(4分) 参考答案(1)对策对官员进行道德教育,运用法律和制度规范官员行为:建立较为 严密完善的监察制度。评价: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吏治的清明: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 君主专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 (2)措施:实行公职人员的轮流任职制:规定公职人员的任职期限:对公职人员进行 监督和审查。 (3)主要特点:法律防范与制度防范相结合。历史作用:促进了英国行政法律体系 的完善;推动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为其他国家的文官制度提供了借鉴。 22.材料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 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
解析:改革开放以后,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 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特别是在干部管理制度上不 断加强法制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故选 A 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 21.材料一 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在对官员进行德化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反腐败 的立法工作,注重运用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官员行为。《唐律疏议》以国家大法的 形式,把有关惩治贪污犯罪的规定作为法律固定下来,对官吏罪与非罪、罪轻与罪 重等进行界定。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组织和监察制度的确设计得十分精细严密, 监察机构在纠举不洁、惩恶扬善、澄清吏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确实查处了不 少贪污受贿案件。 ——摘编自祁一平《国家治理现代化与腐败治理》 材料二 古代雅典构建了一套预防权力集中的机制,如议事会的常设机构采取的 是 10 个部落轮流当政的办法,议事会的负责人也由抽签决定,任何人不得在一年 中两次担任负责人。古代雅典还通过公民大会、议事会和公民法庭,对公职人员 进行监督,实行“认可听证会”制度。“认可听证会”就是在公民大会上就国家重要 公职人员的工作是否称职进行投票,不称职者,或被免职,或被撤职查办。公职人 员任满离职时,也要接受公民大会公民法庭的审查。 ——摘编自张慧、张文伟《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特殊性分析》 材料三 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律体系建设总是相伴而行,这从西方发达国家反腐实 践中可以看出。1700 年,英国国会通过了《吏治澄清法》。1854 年和 1855 年,英 国政府两次颁布“枢密院令”,决定在大不列颠实行公开考试制度,择优录用文官。 1870 年,政府又颁布了文官改革令,建立了文官制度。 ——摘编自柴世民、武丽华《浅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反腐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防范官员腐败的对策并对其进行评 价。(7 分) (2)根据材料二,说出古代雅典为防范公职人员腐败所采取的措施。(3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防范官员腐败的主要特点和历史作 用。(4 分) 参考答案:(1)对策:对官员进行道德教育;运用法律和制度规范官员行为;建立较为 严密完善的监察制度。评价: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吏治的清明;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 君主专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 (2)措施:实行公职人员的轮流任职制;规定公职人员的任职期限;对公职人员进行 监督和审查。 (3)主要特点:法律防范与制度防范相结合。历史作用:促进了英国行政法律体系 的完善;推动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为其他国家的文官制度提供了借鉴。 22.材料一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 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
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 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二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 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 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 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 特有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简析这些 变化的积极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 背景。(6分) 参考答案:(1)趋势: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拔方式日益公平公正:选拔标准从血缘趋 向才能。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 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2)历史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 广;留学潮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 23.历史上,德意志在官员的任用上长期保持着“恩赐官职”制的传统。1713年,普 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制定任用法官必须通过考试的规定。1873年,德意志 帝国皇帝威廉一世颁布《官员法》《资历条例》,标志着德国官僚制的公务员制 度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对德意志帝国公务员制度进行 了一系列改革,陆续颁布了《联邦公务员法》《联邦法官法》《联邦公务员工资 法》《联邦公务员休假条例》。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统一后,继续执行,并对相关 法律条例进行修改完善,从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现代公务员制度。 —摘编自侯京民《德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公务员制度产生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1)特点:否定了旧的选官制度;以立法的形式实施;采用考试的形式选拔 公务员;与国际接轨:多次改革,逐步完善,体系完整,法律健全;重视保障公务员权 益。 (2)影响:规范了公务员的选拔制度,有助于提高公务员的文化素质,提高国家治理 能力;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推动了政治制度和人 事制度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进步
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 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二 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 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 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 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 特有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简析这些 变化的积极作用。(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 背景。(6 分) 参考答案:(1)趋势: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拔方式日益公平公正;选拔标准从血缘趋 向才能。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 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2)历史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 广;留学潮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 23.历史上,德意志在官员的任用上长期保持着“恩赐官职”制的传统。1713 年,普 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制定任用法官必须通过考试的规定。1873 年,德意志 帝国皇帝威廉一世颁布《官员法》《资历条例》,标志着德国官僚制的公务员制 度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对德意志帝国公务员制度进行 了一系列改革,陆续颁布了《联邦公务员法》《联邦法官法》《联邦公务员工资 法》《联邦公务员休假条例》。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统一后,继续执行,并对相关 法律条例进行修改完善,从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现代公务员制度。 ——摘编自侯京民《德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公务员制度产生的影响。(6 分) 参考答案:(1)特点:否定了旧的选官制度;以立法的形式实施;采用考试的形式选拔 公务员;与国际接轨;多次改革,逐步完善,体系完整,法律健全;重视保障公务员权 益。 (2)影响:规范了公务员的选拔制度,有助于提高公务员的文化素质,提高国家治理 能力;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推动了政治制度和人 事制度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