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过关检测(A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学者傅利华指出,亚历山大远征时,与古希腊城邦共同兴旺发达的文化、科学、 艺术失去了内部繁荣发展的土壤。其意在说明() A.古希腊诸城邦早已深陷危机 B.古希腊文化因城邦衰落而失去生命力 C.亚历山大远征的社会根源 D.“希腊化时代”文化中心转移的必然性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古希腊文化失去了繁荣发展的土壤,即古希腊城邦早已深 陷危机,故A项正确:古希腊文化伴随着亚历山大远征向东方传播,没有失去生命 力,故B项错误:亚历山大远征的社会根源是获取更多的疆土,建立庞大的帝国,故 C项错误:题千材料未涉及“希腊化时代”文化中心转移的内容,故D项错误。 2.从亚历山大的个人简历可以看出,亚历山大( 简历 姓名 亚历山大 出生 公元前356年 籍贯 古马其顿王国首都佩拉 职业 军事家、政治家 导师 亚里士多德 其他经历 幼年代父统治并镇压起义 A.是古希腊雅典城邦的建立者 B.深受希腊文明影响 C.继承了波斯帝国的政治制度 D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 答案B 解析:亚历山大是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者而非雅典城邦的建立者,故A项错误。 C、D两项表述正确,但是无法从简历中看出,故排除。亚历山大出生于希腊北部, 拜亚里士多德为师,说明其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故B项正确。 3观察下表(据陈恒在《希腊化研究》整理),造成“希腊时代”和“希腊化时代”差异 的主要原因是( ) 希腊时代(公元前 希腊化时代(从亚历山 角度 5至前4世纪) 大远征到罗马最
第五单元过关检测(A 卷)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学者傅利华指出,亚历山大远征时,与古希腊城邦共同兴旺发达的文化、科学、 艺术失去了内部繁荣发展的土壤。其意在说明( ) A.古希腊诸城邦早已深陷危机 B.古希腊文化因城邦衰落而失去生命力 C.亚历山大远征的社会根源 D.“希腊化时代”文化中心转移的必然性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古希腊文化失去了繁荣发展的土壤,即古希腊城邦早已深 陷危机,故 A 项正确;古希腊文化伴随着亚历山大远征向东方传播,没有失去生命 力,故 B 项错误;亚历山大远征的社会根源是获取更多的疆土,建立庞大的帝国,故 C 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希腊化时代”文化中心转移的内容,故 D 项错误。 2.从亚历山大的个人简历可以看出,亚历山大( ) 简历 姓名 亚历山大 出生 公元前 356 年 籍贯 古马其顿王国首都佩拉 职业 军事家、政治家 导师 亚里士多德 其他经历 幼年代父统治并镇压起义 A.是古希腊雅典城邦的建立者 B.深受希腊文明影响 C.继承了波斯帝国的政治制度 D.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 答案:B 解析:亚历山大是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者而非雅典城邦的建立者,故 A 项错误。 C、D 两项表述正确,但是无法从简历中看出,故排除。亚历山大出生于希腊北部, 拜亚里士多德为师,说明其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故 B 项正确。 3.观察下表(据陈恒在《希腊化研究》整理),造成“希腊时代”和“希腊化时代”差异 的主要原因是( ) 角度 希腊时代(公元前 5 至前 4 世纪) 希腊化时代(从亚历山 大远征到罗马最
终征服托勒密埃及) 社会思想 理想主义、地方主义 现实主义、国际主义 教育 私学盛行 公学盛行 商业 有限的商业活动 广泛的海路商业活动 A.罗马帝国的建立 B.亚历山大远征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 C海洋文明的影响 D.世界性航路逐渐形成 答案B 解析:公元前5至前4世纪“希腊时代”是古代希腊雅典城邦的繁荣时期。公元前 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 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亚历山大远征和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东 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 贸易往来故选B项。 4.波斯帝国相继征服了巴比伦、埃及、色雷斯、小亚细亚和希腊城邦等,波斯人 统治期间,希腊、小亚细亚和波斯的多种文化间实现了和平共处和相互适应,开始 了希腊化的进程。这反映了() A.希腊文明的产生得益于波斯帝国的征服 B.战争客观上加速了东西方之间的文明交流 C.战争深刻影响了东西方历史发展进程 D波斯帝国是东方文明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多种文化间实现了和平共处和相互适应”,可知波斯帝国征服 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等地,以其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加速了东西方之间 的文明交流,故B项正确:希腊文明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过程,希腊文明的产生 未受益于波斯帝国的征服,故A项错误:C项夸大了波斯帝国战争的影响,排除:D 项表述是对题干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 5.《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将陵(德州)运河上南北运输商品极多,最多的是丝、 香料。淮安的货运可以通到40多个城市,宝应、高邮、扬州都是商业、手工业 为主的城市,很繁华。长江上每年有20万艘船航行,每船载重约50万一150万 斤。苏州是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杭州最繁华。这一记述() A.是对宋朝经济的真实描述 B.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表明海外贸易持续发展 D.反映区域经济繁荣发展
终征服托勒密埃及) 社会思想 理想主义、地方主义 现实主义、国际主义 教育 私学盛行 公学盛行 商业 有限的商业活动 广泛的海路商业活动 A.罗马帝国的建立 B.亚历山大远征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 C.海洋文明的影响 D.世界性航路逐渐形成 答案:B 解析:公元前 5 至前 4 世纪“希腊时代”是古代希腊雅典城邦的繁荣时期。公元前 334 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历经 10 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 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亚历山大远征和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东 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 贸易往来,故选 B 项。 4.波斯帝国相继征服了巴比伦、埃及、色雷斯、小亚细亚和希腊城邦等,波斯人 统治期间,希腊、小亚细亚和波斯的多种文化间实现了和平共处和相互适应,开始 了希腊化的进程。这反映了( ) A.希腊文明的产生得益于波斯帝国的征服 B.战争客观上加速了东西方之间的文明交流 C.战争深刻影响了东西方历史发展进程 D.波斯帝国是东方文明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多种文化间实现了和平共处和相互适应”,可知波斯帝国征服 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等地,以其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加速了东西方之间 的文明交流,故 B 项正确;希腊文明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过程,希腊文明的产生 未受益于波斯帝国的征服,故 A 项错误;C 项夸大了波斯帝国战争的影响,排除;D 项表述是对题干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 5.《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将陵(德州)运河上南北运输商品极多,最多的是丝、 香料。淮安的货运可以通到 40 多个城市,宝应、高邮、扬州都是商业、手工业 为主的城市,很繁华。长江上每年有 20 万艘船航行,每船载重约 50 万—150 万 斤。苏州是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杭州最繁华。这一记述( ) A.是对宋朝经济的真实描述 B.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表明海外贸易持续发展 D.反映区域经济繁荣发展
答案D 解析:题千材料“宝应、高邮、扬州都是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很繁华长江 上每年有20万艘船航行“苏州是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杭州最繁华”,反映了区域 经济繁荣发展,故D项正确;《马可·波罗行纪》记述了马可·波罗对元朝的见闻, 故排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马可·波罗在元朝时来到中国,因此题干 材料无法得出经济重心南移的结论,故排除B项:题干材料只是对元朝商业发展 的描述,无法体现“持续发展”,故排除C项。 6海地曾经被称为“安的列斯群岛珍珠”。岛上有48万名奴隶在甘蔗园里劳动,把 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和美洲土壤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世界上最多的 糖,而财富却流入法国。到1804年海地独立时,找不到取代糖的产品,本国经济几 乎停滞。这反映出() A.西方的殖民扩张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B.世界市场的拓展促进亚非拉国家区域经济的发展 C.欧洲殖民扩张对拉美地区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 D.亚非拉地区缺少工业革命的技术创新与引进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了海地独立前后经济的巨大差异,尤其是突出了独立后的海地 因经济产业单一,经济几乎停滞,这说明欧洲的殖民扩张对以海地为代表的拉美地 区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7美国独立战争后,建立了比较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它的显著特点是 () A.实行联邦制 B.议会分为参众两院 C.实行总统制 D.三权分立并互相制衡 答案D 8恩格斯在《德国状况》中评论道:“在法国已完成其任务的恐怖统治,拿破仑以 战争的形式把它搬到了其他国家,这种‘恐怖统治’德国是十分需要的。”其中 “恐怖统治”的实质是() A.军事独裁和侵略战争 B.颁布“大陆封锁令” C.资产阶级革命和专政 D.颁布《拿破仑法典》 答案C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宝应、高邮、扬州都是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很繁华”“长江 上每年有 20 万艘船航行”“苏州是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杭州最繁华”,反映了区域 经济繁荣发展,故 D 项正确;《马可·波罗行纪》记述了马可·波罗对元朝的见闻, 故排除 A 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马可·波罗在元朝时来到中国,因此题干 材料无法得出经济重心南移的结论,故排除 B 项;题干材料只是对元朝商业发展 的描述,无法体现“持续发展”,故排除 C 项。 6.海地曾经被称为“安的列斯群岛珍珠”。岛上有 48 万名奴隶在甘蔗园里劳动,把 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和美洲土壤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世界上最多的 糖,而财富却流入法国。到 1804 年海地独立时,找不到取代糖的产品,本国经济几 乎停滞。这反映出( ) A.西方的殖民扩张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B.世界市场的拓展促进亚非拉国家区域经济的发展 C.欧洲殖民扩张对拉美地区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 D.亚非拉地区缺少工业革命的技术创新与引进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了海地独立前后经济的巨大差异,尤其是突出了独立后的海地 因经济产业单一,经济几乎停滞,这说明欧洲的殖民扩张对以海地为代表的拉美地 区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7.美国独立战争后,建立了比较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它的显著特点是 ( ) A.实行联邦制 B.议会分为参众两院 C.实行总统制 D.三权分立并互相制衡 答案:D 8.恩格斯在《德国状况》中评论道:“在法国已完成其任务的恐怖统治,拿破仑以 战争的形式把它搬到了其他国家,这种‘恐怖统治’德国是十分需要的。”其中 “恐怖统治”的实质是( ) A.军事独裁和侵略战争 B.颁布“大陆封锁令” C.资产阶级革命和专政 D.颁布《拿破仑法典》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建立的帝国是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国。军事独 裁和侵略战争、颁布“大陆封锁令”和颁布《拿破仑法典》体现不出它的实质,故 A、B、D三项均错误;资产阶级革命和专政能够体现出拿破仑的阶级属性,故选 C项。 9.最早在美洲建立殖民统治的国家是() A.英国、法国 B.英国、荷兰 C西班牙、葡萄牙 D.美国、日本 答案:C 10.“拿破仑在其所有征服地区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 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材料反映出拿破仑对外 战争() A.动摇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B.得到被征服地区人民的拥护 C.自始至终是正义战争 D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答案:A 11.拿破仑多次打败反法联盟,帝国盛极一时,但很快又灭亡,其主要原因是( A.英国纠合反法联盟联合进攻 B.法国经过长期战争,经济困难 C.拿破仑对欧洲的侵略、掠夺,引起许多国家反抗 D.波旁王的复辟活动 答案C 解析:拿破仑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拿破仑侵略战争引起许多国家的反抗,故选C 项。 12.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积极申诉收回胶州湾和胶济铁路的要求,并多方论证 其应归还中国的观点。英、美、法等国代表认为“所请理由极为充分”。这一外 交努力( A.表达了维护国家主权的要求 B.改变了外交弱国形象 C.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全力支持 D.成功解决了中国山东问题 答案:A 解析:“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积极申诉收回胶州湾和胶济铁路的要求,并多方论 证其应归还中国的观点”,这反映出中国积极维护国家主权,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外交弱国的形象并没有改变,并且其维护国家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建立的帝国是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国。军事独 裁和侵略战争、颁布“大陆封锁令”和颁布《拿破仑法典》体现不出它的实质,故 A、B、D 三项均错误;资产阶级革命和专政能够体现出拿破仑的阶级属性,故选 C 项。 9.最早在美洲建立殖民统治的国家是( ) A.英国、法国 B.英国、荷兰 C.西班牙、葡萄牙 D.美国、日本 答案:C 10.“拿破仑在其所有征服地区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 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材料反映出拿破仑对外 战争( ) A.动摇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B.得到被征服地区人民的拥护 C.自始至终是正义战争 D.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答案:A 11.拿破仑多次打败反法联盟,帝国盛极一时,但很快又灭亡,其主要原因是( ) A.英国纠合反法联盟联合进攻 B.法国经过长期战争,经济困难 C.拿破仑对欧洲的侵略、掠夺,引起许多国家反抗 D.波旁王朝的复辟活动 答案:C 解析:拿破仑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拿破仑侵略战争引起许多国家的反抗,故选 C 项。 12.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积极申诉收回胶州湾和胶济铁路的要求,并多方论证 其应归还中国的观点。英、美、法等国代表认为“所请理由极为充分”。这一外 交努力( ) A.表达了维护国家主权的要求 B.改变了外交弱国形象 C.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全力支持 D.成功解决了中国山东问题 答案:A 解析:“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积极申诉收回胶州湾和胶济铁路的要求,并多方论 证其应归还中国的观点”,这反映出中国积极维护国家主权,故选 A 项;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外交弱国的形象并没有改变,并且其维护国家
主权的要求也没有实现,排除B项:题干材料只是提及了“英、美、法等国代表认 为‘所请理由极为充分’”,并没有说明中国的要求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全力支持, 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巴黎和会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 了日本,中国没有成功解决山东问题,排除D项。 13.1835年,印度总督本丁克决定:“英语政府的伟大目标应该是在印度本地人中间 提倡欧洲文艺和科学,所拨出的一切教育经费最好完全用在英语教育上。”这表 明英国殖民当局力图() A.将英语融入印度本土教育 B.以行政手段促进印度基督教化 C.在印度大力推行西方文化 D推动英语文化与印度文化结合 答案:C 解析:题千材料中英国的政策,本质上是推行殖民教育,推行西方文化,故选C项。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4.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后几十年间,汉语吸收的外来词远远超过了延续千年 的汉唐时期,其借词的规模、范围、数量,都是空前的。诸如:民主、科学、来复 枪、麦克风、巴士、咖啡等。这种变化说明( A.近代汉语因战争被逐渐欧化 B.近代社会变迁影响文化生态 C.西学东渐有利于白话文改革 D.外来词与文化侵略同步形成 答案B 解析:汉唐时期中国社会一直处于较为稳定的自然经济状态下,因此本土文化受外 来文化影响较小。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西学东渐不断深化,传 统文化受到影响,据此可知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材料没有反映白 话文改革的信息,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从题干材料中也无法得出,故排 除。 15.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宣传变法维新,他们的主要贡献是() A.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B.阐明“中体西用”思想 C提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答案:C
主权的要求也没有实现,排除 B 项;题干材料只是提及了“英、美、法等国代表认 为‘所请理由极为充分’”,并没有说明中国的要求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全力支持, 排除 C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巴黎和会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 了日本,中国没有成功解决山东问题,排除 D 项。 13.1835 年,印度总督本丁克决定:“英语政府的伟大目标应该是在印度本地人中间 提倡欧洲文艺和科学,所拨出的一切教育经费最好完全用在英语教育上。”这表 明英国殖民当局力图( ) A.将英语融入印度本土教育 B.以行政手段促进印度基督教化 C.在印度大力推行西方文化 D.推动英语文化与印度文化结合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中英国的政策,本质上是推行殖民教育,推行西方文化,故选 C 项。 A、B、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4.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后几十年间,汉语吸收的外来词远远超过了延续千年 的汉唐时期,其借词的规模、范围、数量,都是空前的。诸如:民主、科学、来复 枪、麦克风、巴士、咖啡等。这种变化说明( ) A.近代汉语因战争被逐渐欧化 B.近代社会变迁影响文化生态 C.西学东渐有利于白话文改革 D.外来词与文化侵略同步形成 答案:B 解析:汉唐时期中国社会一直处于较为稳定的自然经济状态下,因此本土文化受外 来文化影响较小。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西学东渐不断深化,传 统文化受到影响,据此可知 B 项正确;A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材料没有反映白 话文改革的信息,排除 C 项;D 项说法过于绝对,从题干材料中也无法得出,故排 除。 15.19 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宣传变法维新,他们的主要贡献是( ) A.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B.阐明“中体西用”思想 C.提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答案:C
解析:A、B两项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D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排除;康有 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主张改良变法,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故C 项正确。 16.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己有的 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 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 反映出(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后来“并不一概否 定或肯定”,说明当时人们判断新旧事物的方法发生了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是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影响,故属于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故选D项;东 西方文化论争始于新文化运动前期,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已 经否定传统儒学思想,排除B项:“全盘西化的思想”是错误的,但它并没有因为五 四运动而彻底消除,排除C项。 17.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 是…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仅仅学习西洋的富国强兵、政治法律是没有用的 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材料反映了当时社会思 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 B.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C.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D.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答案A 解析:“仅仅学习西洋的富国强兵、政治法律是没有用的”实际上指出了当时人们 对西方制度的失望,“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说明当时思想界出现了要求进行彻 底的社会革命的呼声。导致这些变化的根源是“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 破产”,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据此分析,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 明的弊端,中国人关于救国道路的视角正在发生变化,故选A项。 18.下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的内容节选,据 此可推断() 1.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
解析:A、B 两项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D 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排除;康有 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主张改良变法,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故 C 项正确。 16.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 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 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 反映出( )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后来“并不一概否 定或肯定”,说明当时人们判断新旧事物的方法发生了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是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影响,故属于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故选 D 项;东 西方文化论争始于新文化运动前期,排除 A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已 经否定传统儒学思想,排除 B 项;“全盘西化的思想”是错误的,但它并没有因为五 四运动而彻底消除,排除 C 项。 17.1920 年 9 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 是……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仅仅学习西洋的富国强兵、政治法律是没有用的…… 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材料反映了当时社会思 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 B.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C.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D.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答案:A 解析:“仅仅学习西洋的富国强兵、政治法律是没有用的”实际上指出了当时人们 对西方制度的失望,“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 说明当时思想界出现了要求进行彻 底的社会革命的呼声。导致这些变化的根源是“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 破产”,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据此分析,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 明的弊端,中国人关于救国道路的视角正在发生变化,故选 A 项。 18.下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的内容节选,据 此可推断( ) 1.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
3.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 4.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 5.对所有关于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 A.美国致力于维护公理与和平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贸易空前繁荣 C.世界殖民体系日趋崩溃瓦解 D.美国积极谋求世界霸权 答案D 解析:题千材料中威尔逊“十四点原则”的提出,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企图 领导世界,积极谋求世界霸权,故选D项:A项是表面现象,美国的真实目的是谋求 世界霸权,故A项错误;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虽然有利于战后世界贸易的发展, 但并不是题干材料的主旨,故B项错误:世界殖民体系日趋崩溃瓦解是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的现象,故C项错误。 1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出现民族独立运动的新高潮,英国政府改变殖民政策」 推行“分而治之”方针,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印度独立前后,亚 洲的其他一些国家也先后宣布独立。1948年,犹太人建立了以色列国,英国宣布 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结束。上述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A.亚非掀起了民族独立浪潮 B.中东地区矛盾错综复杂 C.亚洲国家独立的同时埋下了隐患 D.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印度出现民族独立运动的新高潮亚洲的其他一些国家也 先后宣布独立“犹太人建立了以色列国“英国宣布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 结束”,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出现民族独立运动高潮故选D项:题干材料 未涉及非洲,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涉及的区域有南亚、中东等地区,B项只能反 映题干材料的部分信息,故B项错误;C项对题千材料概括不全面,排除。 20.1956年以前,英国已基本撤出远东,但不打算放弃非洲。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 件中,美国在联合国谴责侵略,并要求以色列停火,英法失去干涉借口,不得不撤军, 这成为英国殖民史上的转折点。这一变化( A造成了英美盟友关系终结 B.加剧了东西方的冷战对峙 C.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加快了英殖民帝国的瓦解 答案B
3.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 4.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 5.对所有关于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 A.美国致力于维护公理与和平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贸易空前繁荣 C.世界殖民体系日趋崩溃瓦解 D.美国积极谋求世界霸权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中威尔逊“十四点原则”的提出,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企图 领导世界,积极谋求世界霸权,故选 D 项;A 项是表面现象,美国的真实目的是谋求 世界霸权,故 A 项错误;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虽然有利于战后世界贸易的发展, 但并不是题干材料的主旨,故 B 项错误;世界殖民体系日趋崩溃瓦解是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的现象,故 C 项错误。 1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出现民族独立运动的新高潮,英国政府改变殖民政策, 推行“分而治之”方针,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印度独立前后,亚 洲的其他一些国家也先后宣布独立。1948 年,犹太人建立了以色列国,英国宣布 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结束。上述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A.亚非掀起了民族独立浪潮 B.中东地区矛盾错综复杂 C.亚洲国家独立的同时埋下了隐患 D.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印度出现民族独立运动的新高潮”“亚洲的其他一些国家也 先后宣布独立”“犹太人建立了以色列国”“英国宣布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 结束”,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出现民族独立运动高潮,故选 D 项;题干材料 未涉及非洲,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涉及的区域有南亚、中东等地区,B 项只能反 映题干材料的部分信息,故 B 项错误;C 项对题干材料概括不全面,排除。 20.1956 年以前,英国已基本撤出远东,但不打算放弃非洲。1956 年苏伊士运河事 件中,美国在联合国谴责侵略,并要求以色列停火,英法失去干涉借口,不得不撤军, 这成为英国殖民史上的转折点。这一变化( ) A.造成了英美盟友关系终结 B.加剧了东西方的冷战对峙 C.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加快了英殖民帝国的瓦解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事件中,英法被迫撤军,减弱了其在 中东的势力,从而为美国势力在中东的渗透创造了条件,这是美国争夺中间地带的 重要表现,因此这一变化必然加剧东西方的冷战对峙,故B项正确;英美盟友关系 没有因苏伊士运河事件而终结,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的事件与经济全球化无 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英国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故 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材料一早在近代初期,西方殖民者就已在非洲建立殖民据点。进入19世纪 后,侵占非洲土地的活动加强,但主要在沿海地区。19世纪70年代苏伊士运河的 开始通航,西非和南非新的金矿和钻石产地的发现,以及许多经济作物的种植成 功,大大提高了非洲在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 义列强掀起了争夺和瓜分非洲的狂潮。 一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到1938年为止,西方列强在非洲的资本输出数额巨大,利用成立的矿业 公司、种植园公司和商业公司等垄断了非洲殖民地的采矿、农业、商业和交通 运输业,控制其国民经济。西方国家在非洲殖民地的资本输出,不是投资在有利于 殖民地经济发展的部门,而是投资于供出口可获暴利的矿业和种植经济作物为主 的农业上。 —摘编自廖学盛《世界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870年前后西方列强对非洲殖民侵略的主要变化。根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方国家在非洲殖民掠夺的主要特点。(4分) 参考答案:(1)变化:由建立殖民据点、侵占沿海地区到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原 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向帝国主义过渡,加紧对 外殖民扩张和掠夺;随着苏伊士运河的通航、贵重矿产资源的发现和经济作物种 植的成功,非洲政治、经济和战略地位提高,成为列强争夺的重要目标。 (2)特点:大量输出资本,主要投资于矿业和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上;利用各种 公司控制非洲国家的国民经济。 22.材料一晚清涌现出来的社会思潮大都具有实践意义,几乎所有的社会思潮都 被人们用作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独立的工具或者思想武器。新的思潮往往诞生 在旧思潮的母体中,而旧思潮却仍然要与新思潮相互纠缠并延续很长一个时期,这 样的纠缠有旧思潮对新思潮的孕育,也有对新思潮的遏制。 当时思想家们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了憧憬,也表明他们对几千年中国传 统社会的特殊国情知之甚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上思考不够成熟。 一摘编自陈国庆《论晚清进步思潮的渊源和特点》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956 年的苏伊士运河事件中,英法被迫撤军,减弱了其在 中东的势力,从而为美国势力在中东的渗透创造了条件,这是美国争夺中间地带的 重要表现,因此这一变化必然加剧东西方的冷战对峙,故 B 项正确;英美盟友关系 没有因苏伊士运河事件而终结,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中的事件与经济全球化无 直接关系,故 C 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英国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 21.材料一 早在近代初期,西方殖民者就已在非洲建立殖民据点。进入 19 世纪 后,侵占非洲土地的活动加强,但主要在沿海地区。19 世纪 70 年代苏伊士运河的 开始通航,西非和南非新的金矿和钻石产地的发现,以及许多经济作物的种植成 功,大大提高了非洲在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 义列强掀起了争夺和瓜分非洲的狂潮。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到 1938 年为止,西方列强在非洲的资本输出数额巨大,利用成立的矿业 公司、种植园公司和商业公司等垄断了非洲殖民地的采矿、农业、商业和交通 运输业,控制其国民经济。西方国家在非洲殖民地的资本输出,不是投资在有利于 殖民地经济发展的部门,而是投资于供出口可获暴利的矿业和种植经济作物为主 的农业上。 ——摘编自廖学盛《世界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 1870 年前后西方列强对非洲殖民侵略的主要变化。根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方国家在非洲殖民掠夺的主要特点。(4 分) 参考答案:(1)变化:由建立殖民据点、侵占沿海地区到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原 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向帝国主义过渡,加紧对 外殖民扩张和掠夺;随着苏伊士运河的通航、贵重矿产资源的发现和经济作物种 植的成功,非洲政治、经济和战略地位提高,成为列强争夺的重要目标。 (2)特点:大量输出资本;主要投资于矿业和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上;利用各种 公司控制非洲国家的国民经济。 22.材料一 晚清涌现出来的社会思潮大都具有实践意义,几乎所有的社会思潮都 被人们用作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独立的工具或者思想武器。新的思潮往往诞生 在旧思潮的母体中,而旧思潮却仍然要与新思潮相互纠缠并延续很长一个时期,这 样的纠缠有旧思潮对新思潮的孕育,也有对新思潮的遏制。 当时思想家们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了憧憬,也表明他们对几千年中国传 统社会的特殊国情知之甚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上思考不够成熟。 ——摘编自陈国庆《论晚清进步思潮的渊源和特点》
材料二就东方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的一般情况而言,在早期现代化的起步 阶段、即初遇西方文化时,各个民族基本上对西方文化持反对、拒绝、鄙夷的态 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思考之后,先后有一部分人出现对固有文化的离异,主张 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但等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事业有了长足的进展 之后,又必然出现整体性的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 一罗福惠《寻绎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章开沅先生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进步思潮出现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特 点。(9分) (2)试从材料二中“离异”的角度,概述1840一1919年中国历史的进化轨迹。(9分) 参考答案:(1)原因:中国社会危机;中西文化冲突融合。特点:具有实践性(或工具 性)新旧思潮具有交叉性(或继承性):具有理想性(或进步性)。 (2)进化轨迹: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辛亥革命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运动提 倡民主与科学,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23.材料一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抗是印度争取摆脱英国殖民桎梏的唯一正确方 法:同时,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抗并不意味着对外国统治和其他罪恶的屈服。甘地写 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劝人选择暴力… 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印度卑躬屈节、含垢忍辱地听 任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因此我并 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 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一摘编自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材料二贾·尼赫鲁记述道:“曹里·曹拉事件后,我们的运动突然停止,我想国大党 的著名领袖差不多全都表示愤慨,只有甘地例外…年轻人当然更加激动。“难 道我们必须使三亿多印度人受了关于非暴力行动的理论和实践的训练后才能前 进吗?即令如此,我们当中有多少人敢说,我们在警察极度挑衅下还能十分斯斯文 文呢?即令我们办得到,但是那些打进我们运动中来的暗探和内奸采取暴力行动 或煽动别人从事暴力运动,我们对这种人有什么办法呢?如果这是非暴力运动的 唯一条件,那么非暴力的抵抗方法必然失败。” 一摘编自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实际原因又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出现了哪些问题。(4分) (3)有人认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实际上是号召群众逃避斗争,你是否同意这种观 点?说明你的理由和看法。(4分)
材料二 就东方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的一般情况而言,在早期现代化的起步 阶段、即初遇西方文化时,各个民族基本上对西方文化持反对、拒绝、鄙夷的态 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思考之后,先后有一部分人出现对固有文化的离异,主张 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但等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事业有了长足的进展 之后,又必然出现整体性的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 ——罗福惠《寻绎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章开沅先生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进步思潮出现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特 点。(9 分) (2)试从材料二中“离异”的角度,概述 1840—1919 年中国历史的进化轨迹。(9 分) 参考答案:(1)原因:中国社会危机;中西文化冲突融合。特点:具有实践性(或工具 性);新旧思潮具有交叉性(或继承性);具有理想性(或进步性)。 (2)进化轨迹: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辛亥革命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运动提 倡民主与科学,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23.材料一 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抗是印度争取摆脱英国殖民桎梏的唯一正确方 法;同时,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抗并不意味着对外国统治和其他罪恶的屈服。甘地写 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劝人选择暴力…… 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印度卑躬屈节、含垢忍辱地听 任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因此我并 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 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摘编自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材料二 贾·尼赫鲁记述道:“曹里·曹拉事件后,我们的运动突然停止,我想国大党 的著名领袖差不多全都表示愤慨,只有甘地例外……年轻人当然更加激动。”“难 道我们必须使三亿多印度人受了关于非暴力行动的理论和实践的训练后才能前 进吗?即令如此,我们当中有多少人敢说,我们在警察极度挑衅下还能十分斯斯文 文呢?即令我们办得到,但是那些打进我们运动中来的暗探和内奸采取暴力行动 或煽动别人从事暴力运动,我们对这种人有什么办法呢?如果这是非暴力运动的 唯一条件,那么非暴力的抵抗方法必然失败。” ——摘编自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实际原因又是什么?(4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出现了哪些问题。(4 分) (3)有人认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实际上是号召群众逃避斗争,你是否同意这种观 点?说明你的理由和看法。(4 分)
参考答案:(1)理由: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认识到了印度的力量。实际原因:印度 经济发展落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与英国相比经济军事实力悬殊:印度民族资 产阶级的动摇性和妥协性:以往民族起义的失败。 (2)问题:国大党内部出现严重意见分歧:非暴力抵抗方法不适应运动发展和斗争 的需要。 (3)否。理由和看法:非暴力抵抗运动虽然束缚了群众斗争的主动性,限制了人民 争取独立的斗争方式,但它仍具有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正义性质,对英国殖民统治 有巨大的打击作用:它是一种特殊的斗争形式,但不是逃避斗争:其在一定程度上 的软弱性是由印度落后的经济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所决定的
参考答案:(1)理由: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认识到了印度的力量。实际原因:印度 经济发展落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与英国相比经济军事实力悬殊;印度民族资 产阶级的动摇性和妥协性;以往民族起义的失败。 (2)问题:国大党内部出现严重意见分歧;非暴力抵抗方法不适应运动发展和斗争 的需要。 (3)否。理由和看法:非暴力抵抗运动虽然束缚了群众斗争的主动性,限制了人民 争取独立的斗争方式,但它仍具有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正义性质,对英国殖民统治 有巨大的打击作用;它是一种特殊的斗争形式,但不是逃避斗争;其在一定程度上 的软弱性是由印度落后的经济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