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商鞅曾向秦孝公建议:招揽三晋农民归附秦国耕种,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不服兵 役:开垦山坡、洼湿之地,十年不收赋税。这一建议的意图是( A.打击贵族势力 B.增强经济实力 C.贯彻儒家仁政思想 D扩展秦国疆域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未提及打击贵族势力的措施,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 等,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招揽三晋农民归附秦国耕种,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 不服兵役;开垦山坡、洼湿之地,十年不收赋税”的做法,是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实现 富国强兵,故B项正确:商鞅是法家思想家,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提及的是招揽三 晋农民归附秦国耕地,并非侵占三晋土地,故D项错误。 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 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A.加重人民的负担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 D加强了社会管控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 不堪再括之苦”,可知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加重了人民负担,A项正确。 3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 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对北方派系的斗争。在空间维度上,下列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 合理的是( 选项 论据 论证 王安石是江西籍官员,他 江西、福建籍官员多为北民南迁的迁移家族 的幕僚多为江西、福建 (如王安石),迁移家族的特点是求变多于守成 籍官员 政治重心迁到南方不久 初入南方,为适应南方经济发展要求,必须改革 北宋初期以来逐步形成的“三冗”问题,导致积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 贫积弱,国家内外交困
第 4 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后·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商鞅曾向秦孝公建议:招揽三晋农民归附秦国耕种,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不服兵 役;开垦山坡、洼湿之地,十年不收赋税。这一建议的意图是( ) A.打击贵族势力 B.增强经济实力 C.贯彻儒家仁政思想 D.扩展秦国疆域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未提及打击贵族势力的措施,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 等,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中“招揽三晋农民归附秦国耕种,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 不服兵役;开垦山坡、洼湿之地,十年不收赋税”的做法,是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实现 富国强兵,故 B 项正确;商鞅是法家思想家,故 C 项错误;题干材料提及的是招揽三 晋农民归附秦国耕地,并非侵占三晋土地,故 D 项错误。 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 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 A.加重人民的负担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 D.加强了社会管控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 不堪再括之苦”,可知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加重了人民负担,A 项正确。 3.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 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对北方派系的斗争。在空间维度上,下列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 合理的是( ) 选项 论据 论证 A 王安石是江西籍官员,他 的幕僚多为江西、福建 籍官员 江西、福建籍官员多为北民南迁的迁移家族 (如王安石),迁移家族的特点是求变多于守成 B 政治重心迁到南方不久 初入南方,为适应南方经济发展要求,必须改革 C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 北宋初期以来逐步形成的“三冗”问题,导致积 贫积弱, 国家内外交困
王安石一生在南北多地 丰富的南北阅历,使王安石既不同于北方士人: 为官 又与南方士人相异 答案:A 解析:王安石幕僚的家族特点影响其变法过程中与北方势力的争论和矛盾,故A 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故B项错误:北宋初 期的“三冗”问题导致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属时间维度,故C项错误:王安石一生在 南北多地为官,导致其观念具有复杂性,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4.明太祖时期,赋税主要是征收实物,由于棉布征收颇受地方官的喜爱,导致棉花种 植普遍。1581年张居正改革后,“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棉花大量涌入 市场,江南地区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说明了明朝时期( A政府固守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赋税政策变革利于商业的发展 C.农产品商品化减轻了农民负担 D江南商品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采用“折银缴纳”的办法,使棉 花大量涌入市场,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排除A项:棉花的商品化程度提 高并不能减轻农民在粮食生产方面的负担,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中没有将江南 地区的商品经济水平与北方进行比较,故排除D项。 5.自宋之后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提及王安石顶多说他的诗歌散文,对其变法却讳 莫如深。1908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自此,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 可争议的大改革家。这一变化说明( A.王安石综合成就较高 B.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评价 C.认识历史要全面客观 D.个人立场决定历史认识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不同时期对王安石的评价不同,梁启超重视王安石变法与近 代社会变革思潮相关,故选B项:“综合成就较高”在题千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 项:题千材料体现了不同时期对王安石的评价不同,与全面客观认识历史无关,排 除C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 6清末新政时期开始建立现代社会运作架构。北洋政府基本沿用清末新政所制 定的一系列法律和审判制度。1924年,国民政府在广州建立,这时民法、刑法等 基本法律文本仍大体承袭了清末新政的成果。上述材料表明( ) A.清末新政促进了法律的规范化、近代化 B.清末新政促进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C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一样,都是只关注政治方面
D 王安石一生在南北多地 为官 丰富的南北阅历,使王安石既不同于北方士人, 又与南方士人相异 答案:A 解析:王安石幕僚的家族特点影响其变法过程中与北方势力的争论和矛盾,故 A 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故 B 项错误;北宋初 期的“三冗”问题导致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属时间维度,故 C 项错误;王安石一生在 南北多地为官,导致其观念具有复杂性,与题意不符,故 D 项错误。 4.明太祖时期,赋税主要是征收实物,由于棉布征收颇受地方官的喜爱,导致棉花种 植普遍。1581 年张居正改革后,“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棉花大量涌入 市场,江南地区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说明了明朝时期( ) A.政府固守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赋税政策变革利于商业的发展 C.农产品商品化减轻了农民负担 D.江南商品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采用“折银缴纳”的办法,使棉 花大量涌入市场,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 B 项,排除 A 项;棉花的商品化程度提 高并不能减轻农民在粮食生产方面的负担,故排除 C 项;题干材料中没有将江南 地区的商品经济水平与北方进行比较,故排除 D 项。 5.自宋之后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提及王安石顶多说他的诗歌散文,对其变法却讳 莫如深。1908 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自此,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 可争议的大改革家。这一变化说明( ) A.王安石综合成就较高 B.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评价 C.认识历史要全面客观 D.个人立场决定历史认识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不同时期对王安石的评价不同,梁启超重视王安石变法与近 代社会变革思潮相关,故选 B 项;“综合成就较高”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A 项;题干材料体现了不同时期对王安石的评价不同,与全面客观认识历史无关,排 除 C 项;D 项说法错误,排除。 6.清末新政时期开始建立现代社会运作架构。北洋政府基本沿用清末新政所制 定的一系列法律和审判制度。1924 年,国民政府在广州建立,这时民法、刑法等 基本法律文本仍大体承袭了清末新政的成果。上述材料表明( ) A.清末新政促进了法律的规范化、近代化 B.清末新政促进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C.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一样,都是只关注政治方面
D.清末新政如果认真实施,一定会推进中国的理性化与专业化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基本沿用清末新政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和审判制度“基本法 律文本仍大体承袭了清末新政的成果”,可知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 法律的近代化进程,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清末新政对法律的影响,没有 体现出政治民主化进程和“预备立宪”,故排除B、C两项:清末新政的根本目的是 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故排除D项。 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统分结合的双 层经营体制。中共十九大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现代 农业产业体系,继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改革,并对上市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五 证合一”。上述举措有助于( A.深化依法治国方略 B.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C.释放社会创新活力 D.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并对上市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五证合一’”,可知这些措施调整了生产 关系,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故选C项;依法治国方略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 属于政治改革,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项;农村的改革调整了生产关系,有利于农 业产业结构调整,排除B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与题干材 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符,排除D项。 8.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我们党在锐意推进各种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及时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有利于( ) A.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 B.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直接进行国家治理的积极性 C.把国家、社会治理提高到新水平、推进到新境界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保障各项事业一帆风顺 答案:C 解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C项正 确。A、B、D三项的说法均错误,排除。 二、非选择题 9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尽变祖宗旧法…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 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 一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材料二(司马光指出)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
D.清末新政如果认真实施,一定会推进中国的理性化与专业化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基本沿用清末新政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和审判制度”“基本法 律文本仍大体承袭了清末新政的成果”,可知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 法律的近代化进程,故 A 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清末新政对法律的影响,没有 体现出政治民主化进程和“预备立宪”,故排除 B、C 两项;清末新政的根本目的是 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故排除 D 项。 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统分结合的双 层经营体制。中共十九大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现代 农业产业体系,继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改革,并对上市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五 证合一”。上述举措有助于( ) A.深化依法治国方略 B.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C.释放社会创新活力 D.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并对上市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五证合一’”,可知这些措施调整了生产 关系,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故选 C 项;依法治国方略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 属于政治改革,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A 项;农村的改革调整了生产关系,有利于农 业产业结构调整,排除 B 项;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与题干材 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符,排除 D 项。 8.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我们党在锐意推进各种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及时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有利于( ) A.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 B.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直接进行国家治理的积极性 C.把国家、社会治理提高到新水平、推进到新境界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保障各项事业一帆风顺 答案:C 解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C 项正 确。A、B、D 三项的说法均错误,排除。 二、非选择题 9.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尽变祖宗旧法……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 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材料二 (司马光指出)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
—脱脱等《宋史》 材料三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 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其见废者,又大率皆有合于政治之原理,至今东西诸国行之 而有效者也。 一梁启超《王安石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针对“士农兵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每项各举一条) (2)材料三中的“美意”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推崇王安石变法的原 因。 (3)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材料三中“非大坏不更造”和 “适应于时代”的理解。 参考答案()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 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 (2)“美意指富国强兵。原因: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 (3)“非大坏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度,“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 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法。 拓展提高 1.战国后期,荀子访问秦国归来,称赞秦国官吏“肃然“恭敬“敦敬“衷信”,可谓“古 之吏也”,称赞秦国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可谓“古之士 大夫也”。这一良好的吏治,主要是因为秦国() A.遵循古礼B.推行德政 C.体制创新 D.人才荟萃 答案:C 解析:荀子认为秦国官吏、士大夫有古代之风,但并不能说明秦国遵循古礼,故排 除A项;战国后期,秦国商鞅变法奉行的是法家思想,而非德政,故排除B项;秦国 进行了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所以秦国良好的吏治缘于秦国体制的创新,故 选C项;人才荟萃是秦国体制创新的结果,而不是秦国吏治良好的原因,故排除D 项。 2.王安石变法期间,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上舍生毕业成 绩优等的直接免试授官,中等的须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可授 官。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 B.推动学校教育的完善 C防止大官僚控制教育 D.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 答案:A
——脱脱等《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 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其见废者,又大率皆有合于政治之原理,至今东西诸国行之 而有效者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针对“士农兵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每项各举一条) (2)材料三中的“美意”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推崇王安石变法的原 因。 (3)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材料三中“非大坏不更造”和 “适应于时代”的理解。 参考答案:(1)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 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 (2)“美意”指富国强兵。原因: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 (3)“非大坏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度;“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 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法。 拓展提高 1.战国后期,荀子访问秦国归来,称赞秦国官吏“肃然”“恭敬”“敦敬”“衷信”,可谓“古 之吏也”;称赞秦国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可谓“古之士 大夫也”。这一良好的吏治,主要是因为秦国( ) A.遵循古礼 B.推行德政 C.体制创新 D.人才荟萃 答案:C 解析:荀子认为秦国官吏、士大夫有古代之风,但并不能说明秦国遵循古礼,故排 除 A 项;战国后期,秦国商鞅变法奉行的是法家思想,而非德政,故排除 B 项;秦国 进行了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所以秦国良好的吏治缘于秦国体制的创新,故 选 C 项;人才荟萃是秦国体制创新的结果,而不是秦国吏治良好的原因,故排除 D 项。 2.王安石变法期间,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上舍生毕业成 绩优等的直接免试授官,中等的须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可授 官。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 B.推动学校教育的完善 C.防止大官僚控制教育 D.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使学校教 育与仕途的结合更加紧密,其目的是为变法培养人才、制造舆论,因此A项正 确。B项是王安石培养变法人才的措施,不是目的:C项不是王安石改革教育制度 的目的D项错误,王安石改革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变法服务,不是强化儒家思想 的影响。 3.戊戌变法时期,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 两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以上 材料反映了()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工业发展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采用机器生产等,在一定 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戊戌变法中只有部分法令得到落实, 大部分都没有落实,排除B项;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排除C项;题干材料反映的 是戊戌变法对经济领域的影响,不是思想方面的影响,排除D项。 4.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开始向西方学习,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次鸦片 战争后,曾国藩等人兴办洋务,主张“中体西用”,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等人主张 实行君主立宪,发动戊戌变法。这说明近代中国() A.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向西方学习具有救亡图存的目的 D.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开始向西方学习…第二次鸦片 战争后,曾国藩等人兴办洋务…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等人主张实行君主立 宪,发动戊戌变法”,可知近代中国历次学习西方的改革都有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 故选C项;林则徐、魏源和曾国藩等都是学习西方的器物,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 映了民族危机与向西方学习的关系,而不是仅仅涉及民族危机,排除B项:鸦片战 争时,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排除D项。 挑战创新 材料一秦孝公起用商鞅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其目的在强国,而非富民。随着改革 的深化,秦国对全民、全军和经济的动员能力越来越强,席卷天下、并吞八荒的 “秦国梦”正在一步步逼近。然而,任何一场改革,如果缺乏全民共识,不能构建上 下认同的所谓“核心价值观”,要想“从胜利走向胜利”,结果可想而知。 一摘编自王立新《商鞅改革何以为秦帝国灭亡埋下伏笔》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使学校教 育与仕途的结合更加紧密,其目的是为变法培养人才、制造舆论,因此 A 项正 确。B 项是王安石培养变法人才的措施,不是目的;C 项不是王安石改革教育制度 的目的;D 项错误,王安石改革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变法服务,不是强化儒家思想 的影响。 3.戊戌变法时期,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 45 万 两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以上 材料反映了( )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工业发展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采用机器生产等,在一定 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故 A 项正确;戊戌变法中只有部分法令得到落实, 大部分都没有落实,排除 B 项;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排除 C 项;题干材料反映的 是戊戌变法对经济领域的影响,不是思想方面的影响,排除 D 项。 4.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开始向西方学习,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次鸦片 战争后,曾国藩等人兴办洋务,主张“中体西用”;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等人主张 实行君主立宪,发动戊戌变法。这说明近代中国( ) A.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向西方学习具有救亡图存的目的 D.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开始向西方学习……第二次鸦片 战争后,曾国藩等人兴办洋务……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等人主张实行君主立 宪,发动戊戌变法”,可知近代中国历次学习西方的改革都有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 故选 C 项;林则徐、魏源和曾国藩等都是学习西方的器物,排除 A 项;题干材料反 映了民族危机与向西方学习的关系,而不是仅仅涉及民族危机,排除 B 项;鸦片战 争时,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排除 D 项。 挑战创新 材料一 秦孝公起用商鞅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其目的在强国,而非富民。随着改革 的深化,秦国对全民、全军和经济的动员能力越来越强,席卷天下、并吞八荒的 “秦国梦”正在一步步逼近。然而,任何一场改革,如果缺乏全民共识,不能构建上 下认同的所谓“核心价值观”,要想“从胜利走向胜利”,结果可想而知。 ——摘编自王立新《商鞅改革何以为秦帝国灭亡埋下伏笔》
材料二今介甫为政,尽变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 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 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 之志乎!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材料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给地方更多的外贸经营权,有外贸经营权 的企业数有了明显的增加,实行指令性、指导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以调动外贸企 业的经营积极性。1988年后,开始实行外贸企业的承包责任制,扩大外贸经营自 主权,弱化行政管理,强化经济杠杆的作用。1991年以后,对外贸体制进行比较系 统的改革。实行外贸企业的自负盈亏,打破外贸专业化经营的界限,引进竞争机 制,大量民营企业进入外贸经营领域;注意发挥市场的作用,逐步减少指令性计划 的商品范围:对部分外贸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组建了各种形式的股份制企业。 摘编自佟家栋《中国外贸体制改革探讨》 (1)材料一认为商鞅改革“为秦帝国灭亡埋下伏笔”,你是否赞同?结合材料一和所 学知识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背景与 特点。 参考答案:(1)赞同。理由:商鞅变法制定的法律十分残酷;目的并非富民,缺乏全民 共识:焚烧诗书,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不赞同。理由:秦朝灭亡是秦暴政导致的,与商鞅变法没有直接关系。商鞅变法顺 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推动了秦国的社会发展: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增强了国力: 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2)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司马光反对变法的理由有:祖宗之法不能 变:变法给老百姓带来灾难,造成财政困难,危及统治:等等。这说明王安石变法触 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宋朝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变法在执行过程中 加重了人民负担,成为被其他集团攻击的理由。 (3)背景: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的深入,20世纪80年代外贸体制改革的延续与 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要求;复关(入世)的要求。特点:政府主导;循 序渐进,鼓励公平竞争: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受民营企业发展的推动: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与国际规则接轨
材料二 今介甫为政,尽变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 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 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 之志乎!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材料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给地方更多的外贸经营权,有外贸经营权 的企业数有了明显的增加,实行指令性、指导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以调动外贸企 业的经营积极性。1988 年后,开始实行外贸企业的承包责任制,扩大外贸经营自 主权,弱化行政管理,强化经济杠杆的作用。1991 年以后,对外贸体制进行比较系 统的改革。实行外贸企业的自负盈亏,打破外贸专业化经营的界限,引进竞争机 制,大量民营企业进入外贸经营领域;注意发挥市场的作用,逐步减少指令性计划 的商品范围;对部分外贸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组建了各种形式的股份制企业。 ——摘编自佟家栋《中国外贸体制改革探讨》 (1)材料一认为商鞅改革“为秦帝国灭亡埋下伏笔”,你是否赞同?结合材料一和所 学知识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背景与 特点。 参考答案:(1)赞同。理由:商鞅变法制定的法律十分残酷;目的并非富民,缺乏全民 共识;焚烧诗书,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不赞同。理由:秦朝灭亡是秦暴政导致的,与商鞅变法没有直接关系。商鞅变法顺 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推动了秦国的社会发展;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增强了国力; 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2)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司马光反对变法的理由有:祖宗之法不能 变;变法给老百姓带来灾难,造成财政困难,危及统治;等等。这说明王安石变法触 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宋朝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变法在执行过程中 加重了人民负担,成为被其他集团攻击的理由。 (3)背景: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的深入;20 世纪 80 年代外贸体制改革的延续与 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要求;复关(入世)的要求。特点:政府主导;循 序渐进;鼓励公平竞争;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受民营企业发展的推动;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与国际规则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