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过关检测(A)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世纪70年代,在安阳殷墟发掘的妇好墓中,出土玉器共756件。经过对其中 约300件玉器进行分析,所用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其中三件小型玉雕的材质被 鉴定为新疆和田羊脂玉。这表明商朝时期( ) A西域已归属中央政权 B.西域与中原已存在一定的联系 C.西域与中原商贸交往密切 D.西域要向商王进献玉料 答案B 解析:西汉设西域都护府,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故排除A项;根据题千材料 可知般墟发掘的妇好墓中发现新疆玉,这说明商朝时期西域与中原已有一定的联 系,故B项正确:题千材料没有体现西域与中原商贸交往密切,故排除C项:题千材 料没有体现西域要向商王进献玉料,故排除D项。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国历史的重要主题。下列反映唐朝民族关 系的是() A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 B.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春光好 C.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D.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答案:C 解析:题千材料“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是对唐朝与吐蕃和亲政策的肯 定,故C项正确:A项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 奴国王”金印一枚,故排除A项:题干材料“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春光好”是对左宗 棠收复新疆功业的赞颂,故排除B项:题干材料“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 方,较长城更为坚固”反映的是康熙帝对蒙古地区的管辖,故排除D项。 3.《新唐书》记载:“弄赞(松赞干布)率兵次柏海亲迎,见道宗,执婿礼恭甚,见中国 服饰之美,缩缩愧沮。归国,自以其先未有昏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 立宫室以居。”这最能表明( ) A.汉藏的友好关系由来已久 B.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交流 C.唐朝实行差别对待的民族政策 D.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文明进步 答案:A
第四单元过关检测(A)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20 世纪 70 年代,在安阳殷墟发掘的妇好墓中,出土玉器共 756 件。经过对其中 约 300 件玉器进行分析,所用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其中三件小型玉雕的材质被 鉴定为新疆和田羊脂玉。这表明商朝时期( ) A.西域已归属中央政权 B.西域与中原已存在一定的联系 C.西域与中原商贸交往密切 D.西域要向商王进献玉料 答案:B 解析:西汉设西域都护府,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故排除 A 项;根据题干材料, 可知殷墟发掘的妇好墓中发现新疆玉,这说明商朝时期西域与中原已有一定的联 系,故 B 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西域与中原商贸交往密切,故排除 C 项;题干材 料没有体现西域要向商王进献玉料,故排除 D 项。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国历史的重要主题。下列反映唐朝民族关 系的是( ) A.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 B.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春光好 C.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D.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是对唐朝与吐蕃和亲政策的肯 定,故 C 项正确;A 项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 奴国王”金印一枚,故排除 A 项;题干材料“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春光好”是对左宗 棠收复新疆功业的赞颂,故排除 B 项;题干材料“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 方,较长城更为坚固”反映的是康熙帝对蒙古地区的管辖,故排除 D 项。 3.《新唐书》记载:“弄赞(松赞干布)率兵次柏海亲迎,见道宗,执婿礼恭甚,见中国 服饰之美,缩缩愧沮。归国,自以其先未有昏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 立宫室以居。”这最能表明( ) A.汉藏的友好关系由来已久 B.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交流 C.唐朝实行差别对待的民族政策 D.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文明进步 答案:A
4.元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机构,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 领担任土司:明朝在西南设土司,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担任:清朝时期在西南 地区陆续撤销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变化() A.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 B.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扩大了地方权力 D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逐渐进行“改土归流”,任用可调动、有任期的流官 管理西南地区,这一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流官有任期,可调动 受中央政府管理,有利于地方政策的连贯稳定,能够提高地方行政效率,限制了地 方权力,故A、B、C三项错误。 5.《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 国中。”这在当时客观上有利于() A行省制度的推行 B.民族之间的平等交流 C.丝绸之路的复兴 D.西欧城市的兴起 答案:C 解析:元朝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加强了同各地的联系,客观上有利于丝绸之路 的复兴,故选C项。 6汉朝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唐朝时,要求选派的对 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 封”。清初,顺治帝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朝廷一矢不 加,与朝鲜一体优待。”这说明中国古代外交() A.注重思想文化的影响 B.以利抚远为特征 C.旨在推广儒家思想 D.局限于周边国家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南海诸国…有能倾 心向化,称臣入贡者,朝廷一矢不加,与朝鲜一体优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 代外交注重思想文化的影响,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未体现“以利抚远”的信息 故排除B项:题千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外交注重思想文化的影响,但推广儒家思 想并非其主要目的,故排除C项:根据题千材料“临西海而望大秦”,大秦(罗马帝国) 在欧洲,可知中国古代外交并不只局限于周边国家,故排除D项
4.元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机构,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 领担任土司;明朝在西南设土司,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担任;清朝时期在西南 地区陆续撤销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变化( ) A.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 B.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扩大了地方权力 D.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逐渐进行“改土归流”,任用可调动、有任期的流官 管理西南地区,这一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 D 项正确; 流官有任期,可调动, 受中央政府管理,有利于地方政策的连贯稳定,能够提高地方行政效率,限制了地 方权力,故 A、B、C 三项错误。 5.《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 国中。”这在当时客观上有利于( ) A.行省制度的推行 B.民族之间的平等交流 C.丝绸之路的复兴 D.西欧城市的兴起 答案:C 解析:元朝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加强了同各地的联系,客观上有利于丝绸之路 的复兴,故选 C 项。 6.汉朝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唐朝时,要求选派的对 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 封”。清初,顺治帝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朝廷一矢不 加,与朝鲜一体优待。”这说明中国古代外交( ) A.注重思想文化的影响 B.以利抚远为特征 C.旨在推广儒家思想 D.局限于周边国家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南海诸国……有能倾 心向化,称臣入贡者,朝廷一矢不加,与朝鲜一体优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 代外交注重思想文化的影响,故 A 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未体现“以利抚远”的信息, 故排除 B 项;题干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外交注重思想文化的影响,但推广儒家思 想并非其主要目的,故排除 C 项;根据题干材料“临西海而望大秦”,大秦(罗马帝国) 在欧洲,可知中国古代外交并不只局限于周边国家,故排除 D 项
7.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 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朝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下 列对这些手工业品使用外国纹饰的认识,正确的是(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B.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C.反映了汉唐时期民族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答案:A 解析:古代丝绸之路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到中亚、西亚,是我国古代对外 贸易的主要交通路线。新疆地区发现的丝织品中出现中亚、西亚流行图案,明朝 瓷器中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这说明中国的手工业品上出现外国纹饰图 案是为了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故选A项;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魏晋南北朝、隋 唐、明朝的手工业品,排除C、D两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中原贵族”,排除B 项。 8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他将整个民族 的嘴和心用德语这条线连在一起,使德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之路。上述材料强 调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A.推动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 B.确立了王权高于教权的原则 C.直接推动了德意志的近代化 D.加强了德意志国家的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 志’的人“将整个民族的嘴和心用德语这条线连在一起”,可知马丁·路德宗教改 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强化了世俗权力,促进了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 故选A项。 9.某位学者主张,国家、民族、语言与文化应该互为一体,国家是民族的本体,每个 民族都受到召唤,建立国家。这种主张最早可能出现在() A.英法百年战争时期 B.宗教改革时期 C.启蒙运动时期 D.德意志统一时期 答案:A 解析:1337一1453年,英国和法国之间爆发了百年战争。这场战争促进了英、法 两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早在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就出现在英国 官方文件中,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故A项正确。B、C、D三项 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7.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 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朝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下 列对这些手工业品使用外国纹饰的认识,正确的是( )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B.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C.反映了汉唐时期民族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答案:A 解析:古代丝绸之路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到中亚、西亚,是我国古代对外 贸易的主要交通路线。新疆地区发现的丝织品中出现中亚、西亚流行图案,明朝 瓷器中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这说明中国的手工业品上出现外国纹饰图 案是为了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故选 A 项;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魏晋南北朝、隋 唐、明朝的手工业品,排除 C、D 两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中原贵族”,排除 B 项。 8.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他将整个民族 的嘴和心用德语这条线连在一起,使德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之路。上述材料强 调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 A.推动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 B.确立了王权高于教权的原则 C.直接推动了德意志的近代化 D.加强了德意志国家的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 志’的人”“将整个民族的嘴和心用德语这条线连在一起”,可知马丁·路德宗教改 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强化了世俗权力,促进了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 故选 A 项。 9.某位学者主张,国家、民族、语言与文化应该互为一体,国家是民族的本体,每个 民族都受到召唤,建立国家。这种主张最早可能出现在( ) A.英法百年战争时期 B.宗教改革时期 C.启蒙运动时期 D.德意志统一时期 答案:A 解析:1337—1453 年,英国和法国之间爆发了百年战争。这场战争促进了英、法 两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早在 13 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就出现在英国 官方文件中,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 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0.1919年6月,《凡尔赛条约》签字的消息传来,法国元帅福煦说:“这不是和平, 这是20年的休战。”这主要是指巴黎和会上( ) A.战胜国之间存在尖锐矛盾 B.宰割德国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C英法与美国争夺国联领导权势不两立 D.美日为争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利益产生尖锐矛盾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福煦的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条约》只是暂时缓 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但它建立的是一个不稳定的世界秩序,隐含着各种 矛盾,巴黎和会上对德国的过分削弱埋下了复仇的种子,为新的战争爆发留下隐 患,故B项正确:A、C两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D项是华盛顿会议的影响,排 除。 11.有学者认为:美国虽然没有参加‘国联’,后来1922年在美国主导下召开的 华盛顿会议等于替代‘国联’达成了一些重要的国际协议。”这反映出美国 () A.企图影响和领导世界 B.占据了世界道义的制高点 C.成为超级大国 D.彻底摆脱“中立主义”束缚 答案:A 解析:国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根据 题千材料“1922年在美国主导下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等于替代‘国联’达成了一 些重要的国际协议”,可知美国企图影响和领导世界,故选A项。 12.联合国自成立以来在防止大规模战争冲突方面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有时在 解决一些重大危机时会不被重视,起不到应有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其原因是 () A.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毫无发言权 B.一些大国为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无视有关国际公约 C.美国完全操纵了联合国 D.两极格局结束后,缺少超级大国与美国抗衡 答案B 解析: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有一定的发言权,故A项错误;一些大国为谋 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无视有关国际公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进行制裁或发 动战争,导致联合国起不到应有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故B项正确;“美国完全操 纵了联合国”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一定 程度上制约了美国,故D项错误
10.1919 年 6 月,《凡尔赛条约》签字的消息传来,法国元帅福煦说:“这不是和平, 这是 20 年的休战。”这主要是指巴黎和会上( ) A.战胜国之间存在尖锐矛盾 B.宰割德国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C.英法与美国争夺国联领导权势不两立 D.美日为争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利益产生尖锐矛盾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福煦的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条约》只是暂时缓 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但它建立的是一个不稳定的世界秩序,隐含着各种 矛盾,巴黎和会上对德国的过分削弱埋下了复仇的种子,为新的战争爆发留下隐 患,故 B 项正确;A、C 两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D 项是华盛顿会议的影响,排 除。 11.有学者认为:“美国虽然没有参加‘国联’,后来 1922 年在美国主导下召开的 华盛顿会议等于替代‘国联’达成了一些重要的国际协议。”这反映出美国 ( ) A.企图影响和领导世界 B.占据了世界道义的制高点 C.成为超级大国 D.彻底摆脱“中立主义”束缚 答案:A 解析:国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根据 题干材料“1922 年在美国主导下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等于替代‘国联’达成了一 些重要的国际协议”,可知美国企图影响和领导世界,故选 A 项。 12.联合国自成立以来在防止大规模战争冲突方面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有时在 解决一些重大危机时会不被重视,起不到应有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其原因是 ( ) A.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毫无发言权 B.一些大国为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无视有关国际公约 C.美国完全操纵了联合国 D.两极格局结束后,缺少超级大国与美国抗衡 答案:B 解析: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有一定的发言权,故 A 项错误;一些大国为谋 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无视有关国际公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进行制裁或发 动战争,导致联合国起不到应有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故 B 项正确;“美国完全操 纵了联合国”说法错误,故 C 项错误;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一定 程度上制约了美国,故 D 项错误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 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 A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 B.民族平等团结 C.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D.规范政府行为 答案B 解析: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 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B项。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 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排除A项;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与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无关,排除C项;规范政府行为主要是通过行政法的实施,排除D项。 14.“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各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全部 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一2005年)期间,中 央政府在西藏投资312亿元人民币,建设117个项目。”上述两则材料表明我国 政府真正贯彻落实( A.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B.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 C.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政治平等 D.民族团结各民族经济平等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各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 自治县县长全部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可知我国政府贯彻落实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题千材料“中央政府在西藏投资312亿元人民币,建设117 个项目”,可知我国政府贯彻落实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故选B项。A、C、D三项 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15.习近平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要我们坚持中国 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 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西藏必将迎来更加繁荣、更加进步、更加美好的明天。” 这说明() A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D.1954年宪法确认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都可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答案:C 解析:内蒙古自治区是在1947年建立的,故排除A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故排除B项:根据题千材料“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 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 ) A.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 B.民族平等团结 C.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D.规范政府行为 答案:B 解析: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 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 B 项。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 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排除 A 项;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与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无关,排除 C 项;规范政府行为主要是通过行政法的实施,排除 D 项。 14.“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各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全部 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 年)期间,中 央政府在西藏投资 312 亿元人民币,建设 117 个项目。”上述两则材料表明我国 政府真正贯彻落实( ) A.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B.民族区域自治 各民族共同繁荣 C.民族区域自治 各民族政治平等 D.民族团结 各民族经济平等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各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 自治县县长全部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可知我国政府贯彻落实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题干材料“中央政府在西藏投资 312 亿元人民币,建设 117 个项目”,可知我国政府贯彻落实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故选 B 项。A、C、D 三项 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15.习近平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 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要我们坚持中国 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 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西藏必将迎来更加繁荣、更加进步、更加美好的明天。” 这说明( ) A.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D.1954 年宪法确认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都可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答案:C 解析:内蒙古自治区是在 1947 年建立的,故排除 A 项;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故排除 B 项;根据题干材料“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
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 路子,西藏必将迎来更加繁荣、更加进步、更加美好的明天”,可知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尊重各个地区的特色,促进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故C项正确: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6.朝鲜战争爆发后,为了对中国实行禁运,美国要求产胶国禁止向中国出口橡 胶。1952年9月,中国与锡兰(斯里兰卡)签订了以“大米换橡胶”为主要内容的政 府贸易协定。随后,其他亚洲国家也先后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贸易。这些贸易 行为() A.得益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施 B.适应了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 C.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出现 D.表明中国放弃了“一边倒”方针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美国要求产胶国禁止向中国出口橡胶”,可知以美国为首的资 本主义阵营对我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的政策,因此以“大米换橡胶”为主要 内容的政府贸易协定以及其他贸易有利于打破美国对我国的经济封锁,适应了国 内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故选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与题 干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出现,故排除 C项:“一边倒”是1949年上半年提出的三大外交方针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 国并未放弃这一外交方针,故排除D项。 17.1952年,中国代表团团长南汉宸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指出,“我们深信不同 政治制度的国家是可以和平共处、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南汉宸指示中国 代表团,在对外贸易上不能向苏联一边倒”。中国和英、法等国签订了一系列贸 易协定。这反映出()》 A.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外贸发展 C.美国在西方世界影响力下降 D.中国经贸政策突破意识形态因素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中1952年中国代表团团长的发言以及中国同英、法等国签 订贸易协定的做法,可知中国经贸政策和行动已经突破了意识形态因素,D项符合 题意:中国和西方国家签订贸易协定,不能体现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分化,A项错 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提出的,B项错误;中国和英、法等国签订贸易 协定,不能体现美国在西方的影响力,C项错误。 18.下图为1950一2019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情况(单位:个),其 中20世纪80年代建交国家数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 )
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 路子,西藏必将迎来更加繁荣、更加进步、更加美好的明天”,可知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尊重各个地区的特色,促进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故 C 项正确; D 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6.朝鲜战争爆发后,为了对中国实行禁运,美国要求产胶国禁止向中国出口橡 胶。1952 年 9 月,中国与锡兰(斯里兰卡)签订了以“大米换橡胶”为主要内容的政 府贸易协定。随后,其他亚洲国家也先后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贸易。这些贸易 行为( ) A.得益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施 B.适应了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 C.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出现 D.表明中国放弃了“一边倒”方针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美国要求产胶国禁止向中国出口橡胶”,可知以美国为首的资 本主义阵营对我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的政策,因此以“大米换橡胶”为主要 内容的政府贸易协定以及其他贸易有利于打破美国对我国的经济封锁,适应了国 内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故选 B 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 1953 年,与题 干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 A 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出现,故排除 C 项;“一边倒”是 1949 年上半年提出的三大外交方针之一,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中 国并未放弃这一外交方针,故排除 D 项。 17.1952 年,中国代表团团长南汉宸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指出,“我们深信不同 政治制度的国家是可以和平共处、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南汉宸指示中国 代表团,在对外贸易上不能向苏联“一边倒”。中国和英、法等国签订了一系列贸 易协定。这反映出( ) A.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外贸发展 C.美国在西方世界影响力下降 D.中国经贸政策突破意识形态因素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 1952 年中国代表团团长的发言以及中国同英、法等国签 订贸易协定的做法,可知中国经贸政策和行动已经突破了意识形态因素,D 项符合 题意;中国和西方国家签订贸易协定,不能体现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分化,A 项错 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1953 年提出的,B 项错误;中国和英、法等国签订贸易 协定,不能体现美国在西方的影响力,C 项错误。 18.下图为 1950—2019 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情况(单位:个),其 中 20 世纪 80 年代建交国家数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 )
(个) 200 180 150 111120 100 50 0950年 1976年1979年 2019年 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示意图(1950一2019年) A.倡导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实行对外开放与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C.逐渐实现了中美关系和中苏关系正常化 D积极参与新型区域合作 答案B 解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调整外交政策,实行不结盟的外 交政策,推动外交活动的开展,故B项符合题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奉行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A项不符合题意;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 化,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C项不符合题意:参与新型区域合作是 21世纪中国外交的主要表现,D项不符合题意。 1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先后参加了联合国 20多项维和行动:2001年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 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共同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 约》。这反映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 A.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D.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利益 答案:C 20.当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时,中国向科特迪瓦等10个国家及时提供防疫物资援 助,同时向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资金和政治支持,为遏制 疫情扩散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体现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征是() A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B.积极参加地区性的国际组织活动 C.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努力构建睦邻友好的周边国家关系 答案:C
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示意图(1950—2019 年) A.倡导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实行对外开放与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C.逐渐实现了中美关系和中苏关系正常化 D.积极参与新型区域合作 答案:B 解析: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调整外交政策,实行不结盟的外 交政策,推动外交活动的开展,故 B 项符合题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奉行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A 项不符合题意;1972 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 化,1989 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C 项不符合题意;参与新型区域合作是 21 世纪中国外交的主要表现,D 项不符合题意。 1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先后参加了联合国 20 多项维和行动;2001 年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 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共同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 约》。这反映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 ) A.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D.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利益 答案:C 20.当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时,中国向科特迪瓦等 10 个国家及时提供防疫物资援 助,同时向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资金和政治支持,为遏制 疫情扩散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体现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征是( ) A.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B.积极参加地区性的国际组织活动 C.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努力构建睦邻友好的周边国家关系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国向科特迪瓦等10个国家及时提供防疫物资援助,同时向 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资金和政治支持”,可知这是中国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表现,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材料一李世民即位前后,民族归附与分离并行,威胁最大的是突厥。打败突 厥之后,李世民并没有把突厥迁入中原内地散居同化,也没有把他们赶回故地,而 是就地安置,“因其习俗而抚驭之”。任用突厥首领治理,朝廷不派官员,基本是自 治,相当于世袭封建。清军入关后,并没有把汉人排除出政权之外,而是建立了一 套权力分享的“满汉复职制度”。康熙帝亲政后,南方有三藩之乱,北方蒙古族噶尔 丹企图分离。康熙帝采用战争方式解决民族分离问题并取得胜利。康雍乾三朝 的统治者,在中央另设理藩院,既与中央政府保持隶属关系,又可按民族地区传统 方式处理族内事务,有相对的自治权。在西藏实行驻藏大臣、达赖、班禅“互参 制”。不改变各族旧有制度,不改变各族内部的社会结构,“至于衣服制度,不妨仍 其旧俗”。 一摘编自邱成岭《论中国古代民族政策观: 以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时期为例》 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强调“合群”的必要性, 要求国人确立“国群”认同,以其对同胞强烈的团结感,结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政治 实体。他指出国家是国民个体彼此之间“团结补助“捍教”与“利益”的保护者, 是民族立于世界之最有力的竞争单位。由此,梁启超创造了他最有价值的“大民 族主义”理论。 一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民族政策观的特点,并说明其影 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关于民族国家的观点,并分析其形成 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1)特点:对于分裂叛乱势力,坚决武力镇压;追求统一:包容文化多样性, 因俗而治:倡导和而不同。影响:推动了各民族、各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交 流、民族交融: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2)观点:民族国家应该是统一的具有认同感的群体:民族国家是个人的保护者;民 族国家是多民族共同组成的:民族国家是相对于外来国家而言的。原因:近代中国 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 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学东渐:先进知识分子思想观念的变化。 22.17世纪的欧洲上空,弥漫着战争乌云。各交战国疯狂屠杀平民,抢掠财产。对 此,荷兰学者格劳秀斯提出了国际法的设想: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交往的法律,其 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限制掠夺战争的发生,减轻战争给人们带来的 痛苦;国际法应通过召开国际会议,由与会各国共同确定,一经确定,各国不论强弱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国向科特迪瓦等 10 个国家及时提供防疫物资援助,同时向 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资金和政治支持”,可知这是中国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表现,故 C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 21.材料一 李世民即位前后,民族归附与分离并行,威胁最大的是突厥。打败突 厥之后,李世民并没有把突厥迁入中原内地散居同化,也没有把他们赶回故地,而 是就地安置,“因其习俗而抚驭之”。任用突厥首领治理,朝廷不派官员,基本是自 治,相当于世袭封建。清军入关后,并没有把汉人排除出政权之外,而是建立了一 套权力分享的“满汉复职制度”。康熙帝亲政后,南方有三藩之乱,北方蒙古族噶尔 丹企图分离。康熙帝采用战争方式解决民族分离问题并取得胜利。康雍乾三朝 的统治者,在中央另设理藩院,既与中央政府保持隶属关系,又可按民族地区传统 方式处理族内事务,有相对的自治权。在西藏实行驻藏大臣、达赖、班禅“互参 制”。不改变各族旧有制度,不改变各族内部的社会结构,“至于衣服制度,不妨仍 其旧俗”。 ——摘编自邱成岭《论中国古代民族政策观: 以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时期为例》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强调“合群”的必要性, 要求国人确立“国群”认同,以其对同胞强烈的团结感,结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政治 实体。他指出国家是国民个体彼此之间“团结”“补助”“捍救”与“利益”的保护者, 是民族立于世界之最有力的竞争单位。由此,梁启超创造了他最有价值的“大民 族主义”理论。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民族政策观的特点,并说明其影 响。(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关于民族国家的观点,并分析其形成 的原因。(6 分) 参考答案:(1)特点:对于分裂叛乱势力,坚决武力镇压;追求统一;包容文化多样性, 因俗而治;倡导和而不同。影响:推动了各民族、各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交 流、民族交融;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2)观点:民族国家应该是统一的具有认同感的群体;民族国家是个人的保护者;民 族国家是多民族共同组成的;民族国家是相对于外来国家而言的。原因:近代中国 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 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学东渐;先进知识分子思想观念的变化。 22.17 世纪的欧洲上空,弥漫着战争乌云。各交战国疯狂屠杀平民,抢掠财产。对 此,荷兰学者格劳秀斯提出了国际法的设想: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交往的法律,其 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限制掠夺战争的发生,减轻战争给人们带来的 痛苦;国际法应通过召开国际会议,由与会各国共同确定,一经确定,各国不论强弱
大小,都必须服从国际法的约束,不得以国内法为借口违反国际法的规定:国际法 的前提是国家主权,任何国家的主权不受别国的意志或法律的支配。格劳秀斯还 拟定了国际法的一些具体条文,如:交战双方均不得杀害平民、儿童等非作战人 员:也不准抢掠他们的财产:不准杀害、虐待停止抵抗的战俘:保护交战双方外交 人员的人身安全及财产等。格劳秀斯被西方各国奉为近代国际法的奠基人,他提 出的国际法主张成为国际法体系的基础。 一摘编自李浩培《国际法的渊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格劳秀斯提出国际法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概括格劳秀斯国际法主张体现的先进理念。(6分) 参考答案(1)背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并逐渐扩大:西方国家争夺殖民地、争 夺霸权的矛盾激化;欧洲各国间的战争带来严重危害:宗教改革促使欧洲统一民族 国家的形成,国家主权意识日益增强:欧洲早期启蒙思想出现。 (2)理念:反对掠夺战争,拥护和平:国际法高于国内法(国际法权威不可侵犯):各国 主权平等(国家主权不可侵犯):保护人的生存权:保护平民和私有财产。 23.国际法即国际公法,旧称万国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即以国家之间关系为 主要调整对象的有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和。…国际法的主体主要 是国家。…它没有国内法那样集中的、有组织的强制机关一法院、警察、 军队。国际法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强制只能主要依靠各个国家本身单独的和集体 的行动。实际上,国际法具有强制力,它的效力有外力保证,对国家有法律上的约 束力。 -摘编自王铁崖《王铁崖文选》 就国际法的效力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2分) 参考答案:示例一 观点:国际法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论述: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尤其是随着世界整体性的不断加强,在国际交往过程 中,为了解决、协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国际上制定了不同类别的国际法。在政 治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的《国际联盟盟约》《非战公约》对维护世界的和 平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1945年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对维护国际持久和平、 安全,促进全球经济及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经济上,《布雷顿森林 协定》《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都极大地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有序发展。《联 合国海洋权益法》为维护人类继承财产和各国海洋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对于建 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意义重大。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 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等国际公约,对推动全球环境治 理、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挥着指导性作用。 综上所述国际法出台后,只要国际社会共同履行,合作推进,必将推动人类命运共 同体的构建及其成果的共享
大小,都必须服从国际法的约束,不得以国内法为借口违反国际法的规定;国际法 的前提是国家主权,任何国家的主权不受别国的意志或法律的支配。格劳秀斯还 拟定了国际法的一些具体条文,如:交战双方均不得杀害平民、儿童等非作战人 员;也不准抢掠他们的财产;不准杀害、虐待停止抵抗的战俘;保护交战双方外交 人员的人身安全及财产等。格劳秀斯被西方各国奉为近代国际法的奠基人,他提 出的国际法主张成为国际法体系的基础。 ——摘编自李浩培《国际法的渊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格劳秀斯提出国际法的历史背景。(8 分) (2)根据材料,概括格劳秀斯国际法主张体现的先进理念。(6 分) 参考答案:(1)背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并逐渐扩大;西方国家争夺殖民地、争 夺霸权的矛盾激化;欧洲各国间的战争带来严重危害;宗教改革促使欧洲统一民族 国家的形成,国家主权意识日益增强;欧洲早期启蒙思想出现。 (2)理念:反对掠夺战争,拥护和平;国际法高于国内法(国际法权威不可侵犯);各国 主权平等(国家主权不可侵犯);保护人的生存权;保护平民和私有财产。 23.国际法即国际公法,旧称万国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即以国家之间关系为 主要调整对象的有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和。……国际法的主体主要 是国家。……它没有国内法那样集中的、有组织的强制机关——法院、警察、 军队。国际法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强制只能主要依靠各个国家本身单独的和集体 的行动。实际上,国际法具有强制力,它的效力有外力保证,对国家有法律上的约 束力。 ——摘编自王铁崖《王铁崖文选》 就国际法的效力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2 分) 参考答案:示例一 观点:国际法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论述: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尤其是随着世界整体性的不断加强,在国际交往过程 中,为了解决、协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国际上制定了不同类别的国际法。在政 治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的《国际联盟盟约》《非战公约》对维护世界的和 平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1945 年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对维护国际持久和平、 安全,促进全球经济及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经济上,《布雷顿森林 协定》《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都极大地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有序发展。《联 合国海洋权益法》为维护人类继承财产和各国海洋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对于建 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意义重大。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 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等国际公约,对推动全球环境治 理、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挥着指导性作用。 综上所述,国际法出台后,只要国际社会共同履行,合作推进,必将推动人类命运共 同体的构建及其成果的共享
示例二 观点:国际法因种种原因其效力是有限的。 论述:国际法效力的发挥,往往取决于多种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联盟 盟约》《非战公约》因缺乏保障机制而更多处于一纸空文境地。《凡尔赛条 约》《九国公约》则因其自身的不平等性、侵略性而加剧了国际矛盾。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通过的《北大西洋公约》和《华沙条约》则因其霸权性、强权性,导 致长期冷战与对抗的存在,严重影响世界的和平稳定。 综上所述,国际法效力的发挥,既与国际法自身有关,又与其执行力相关联,从而严 重制约其效力的发挥
示例二 观点:国际法因种种原因其效力是有限的。 论述:国际法效力的发挥,往往取决于多种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联盟 盟约》《非战公约》因缺乏保障机制而更多处于一纸空文境地。《凡尔赛条 约》《九国公约》则因其自身的不平等性、侵略性而加剧了国际矛盾。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通过的《北大西洋公约》和《华沙条约》则因其霸权性、强权性,导 致长期冷战与对抗的存在,严重影响世界的和平稳定。 综上所述,国际法效力的发挥,既与国际法自身有关,又与其执行力相关联,从而严 重制约其效力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