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父死子继的身份继承制度出现,主要表现在王位 的继承上,由此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材料表明() A.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已然建立 B.夏朝打破了禅让制的传统 C.父死子继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前提 D.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夏朝确立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打破了禅让制的传统,出现了“家天 下”的局面,所以选B项。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是秦朝,A项错误:题千材料未体现 C项,排除: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在西周时期确立的,排除D项。 2.周天子分封时要举行一定的授民”仪式,即将原属周天子的臣民分封给诸侯。 “授民”仪式后,这些臣民归诸侯所有,但依然保留着周天子臣民的性质。这一“授 民”制度() A标志着西周统一政权的建立 B.体现西周政权的宗法制特征 C.清除了贵族叛乱的政治基础 D.有利于形成天下共主的观念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将原属周天子的臣民分封给诸侯这些臣民归诸侯所有,但 依然保留着周天子臣民的性质”,可知周天子分封臣民给诸侯,但臣民依旧与周天 子保持着臣民关系,这有利于维护西周的统治,有利于形成天下共主的观念,故D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故B项错误。“授民”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贵族叛乱的威胁,但没有消除贵 族叛乱的政治基础,故排除C项。 3.下表记录了秦朝九卿部分官员及其职能。从中可见秦朝中央官制( 官员 职能 奉常 管理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 典客 管理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宗正 管理皇室事务 治粟内史 管理国家财政 少府 管理皇室财政
第 1 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后·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父死子继的身份继承制度出现,主要表现在王位 的继承上,由此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材料表明( ) A.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已然建立 B.夏朝打破了禅让制的传统 C.父死子继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前提 D.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夏朝确立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打破了禅让制的传统,出现了“家天 下”的局面,所以选 B 项。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是秦朝,A 项错误;题干材料未体现 C 项,排除;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在西周时期确立的,排除 D 项。 2.周天子分封时要举行一定的“授民”仪式,即将原属周天子的臣民分封给诸侯。 “授民”仪式后,这些臣民归诸侯所有,但依然保留着周天子臣民的性质。这一“授 民”制度( ) A.标志着西周统一政权的建立 B.体现西周政权的宗法制特征 C.清除了贵族叛乱的政治基础 D.有利于形成天下共主的观念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将原属周天子的臣民分封给诸侯”“这些臣民归诸侯所有,但 依然保留着周天子臣民的性质”,可知周天子分封臣民给诸侯,但臣民依旧与周天 子保持着臣民关系,这有利于维护西周的统治,有利于形成天下共主的观念,故 D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故 B 项错误。“授民”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贵族叛乱的威胁,但没有消除贵 族叛乱的政治基础,故排除 C 项。 3.下表记录了秦朝九卿部分官员及其职能。从中可见秦朝中央官制( ) 官员 职能 奉常 管理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 典客 管理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宗正 管理皇室事务 治粟内史 管理国家财政 少府 管理皇室财政
A.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平衡 C.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有封邦建国时代的痕迹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此时管理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机构没有明确分开,还 具有封邦建国时代的痕迹,因此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严格说来,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 式有统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要到秦汉,中央方面 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他评价的是(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度 D监察制度 答案:C 解析:秦朝通过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中央 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故选C项。 5.汉文帝时,贾谊曾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汉武帝初年 朝臣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以上两则材料传达的 共同信息是( ) A.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B.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C.统治者的怀柔政策 D.深受宗法思想影响 答案B 解析:“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都是针对诸侯国,试图 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题干材料未体现阶级矛盾,排除A 项:C、D两项都没有反映题干材料的主旨,排除。 6元朝的疆域超过前代,其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 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A.加强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元朝为实施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是中央派出 机构,代表中央管理地方,所以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的
A.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平衡 C.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有封邦建国时代的痕迹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此时管理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机构没有明确分开,还 具有封邦建国时代的痕迹,因此 D 项正确。A、B、C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严格说来,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 式有统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要到秦汉,中央方面 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他评价的是(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度 D.监察制度 答案:C 解析:秦朝通过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中央 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故选 C 项。 5.汉文帝时,贾谊曾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汉武帝初年, 朝臣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以上两则材料传达的 共同信息是( ) A.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B.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C.统治者的怀柔政策 D.深受宗法思想影响 答案:B 解析:“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都是针对诸侯国,试图 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选 B 项;题干材料未体现阶级矛盾,排除 A 项;C、D 两项都没有反映题干材料的主旨,排除。 6.元朝的疆域超过前代,其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 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 A.加强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元朝为实施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是中央派出 机构,代表中央管理地方,所以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的
关系,故选B项:行省制没有加强地方的政治自主性,故排除A项;行省是中央派出 的行政机构,而不是监察机构,故C项不符合史实:行省是中央派出的地方机构,故 与防范宰相擅权无关,排除D项。 7.明初,废行省设三司,其中布政使负责一省的民事,地位等同六部:后朝廷又向各 省派出巡抚、巡按,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清承明制,布政使辖区直接通 称为“行省”,并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设置固定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的军民事务,布 政使成为巡抚属官。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地方行政权力扩大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政治制度不断成熟 D地方机构办事高效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布政使职权的变化,未体现地方行政权力扩大,故 A项错误:布政使从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逐渐演变为由皇帝任命的巡抚的属官,反映 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故B项正确:布政使职权的变化不能体现政治制 度的成熟和地方机构办事高效,故C、D两项均错误。 8.据学者研究,清朝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如下表所示,全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清朝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统计表(单位:年) 时期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庆 道光 咸丰 同治 任期2.95 4.73 2.47 2.71 2 76 .20 1.58 1.46 由此可知清朝知县的任期状况( 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完善 B.确保了地方吏治的清明 C受制于列强的外来压力 D.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数据,可知清朝安徽知县的任期在顺治到同治年间总体上 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这不利于地方的长治久安,不利于地方行政措施的延续和地 方的长远发展,故选D项。A项与题千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知县任期短,并不能说 明吏治比较清明,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二、非选择题 9.材料一西周时期的贵族政治是一种典范政治,保证其正常运作的第一推动力 便是贵族的典范作用,但是自西周立国百年之后,贵族阶层变得贪图享乐,素质普 遍下降,以致最终失去示范作用,自乱其制。因此,贵族政治日渐无法正常运转,并 且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败。春秋时期,诸侯、大夫逐级僭越,卿族之间的相互斗争又 进一步加剧了这个过程。面对强宗大族对君权构成的巨大威胁,君主不得不采取
关系,故选 B 项;行省制没有加强地方的政治自主性,故排除 A 项;行省是中央派出 的行政机构,而不是监察机构,故 C 项不符合史实;行省是中央派出的地方机构,故 与防范宰相擅权无关,排除 D 项。 7.明初,废行省设三司,其中布政使负责一省的民事,地位等同六部;后朝廷又向各 省派出巡抚、巡按,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清承明制,布政使辖区直接通 称为“行省”,并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设置固定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的军民事务,布 政使成为巡抚属官。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 A.地方行政权力扩大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政治制度不断成熟 D.地方机构办事高效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布政使职权的变化,未体现地方行政权力扩大,故 A 项错误;布政使从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逐渐演变为由皇帝任命的巡抚的属官,反映 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故 B 项正确;布政使职权的变化不能体现政治制 度的成熟和地方机构办事高效,故 C、D 两项均错误。 8.据学者研究,清朝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如下表所示,全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清朝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统计表(单位:年) 时期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庆 道光 咸丰 同治 任期 2.95 4.73 2.47 2.71 2.76 2.20 1.58 1.46 由此可知清朝知县的任期状况( ) 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完善 B.确保了地方吏治的清明 C.受制于列强的外来压力 D.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数据,可知清朝安徽知县的任期在顺治到同治年间总体上 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这不利于地方的长治久安,不利于地方行政措施的延续和地 方的长远发展,故选 D 项。A 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知县任期短,并不能说 明吏治比较清明,排除 B 项;C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二、非选择题 9.材料一 西周时期的贵族政治是一种典范政治,保证其正常运作的第一推动力 便是贵族的典范作用,但是自西周立国百年之后,贵族阶层变得贪图享乐,素质普 遍下降,以致最终失去示范作用,自乱其制。因此,贵族政治日渐无法正常运转,并 且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败。春秋时期,诸侯、大夫逐级僭越,卿族之间的相互斗争又 进一步加剧了这个过程。面对强宗大族对君权构成的巨大威胁,君主不得不采取
必要措施以打击贵族势力、维护君权,而社会也急需建立起一种新的政治体制,以 适应已经变化的客观形势,这便是官僚政治。 —摘编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二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 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 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 束皇权。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原因。 (2)列举秦朝、唐朝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 并从政治角度简析官僚制度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1)原因:贵族政治的特性导致其自身的衰败:君主打击贵族势力、维护 君权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社会处于大动荡时期,政治变革风起云涌。 (2)秦朝: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或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唐朝: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有利于提高官员 的整体素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的失误和抑制了暴政。 拓展提高 1.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在卿大夫家臣中也 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以粮食为俸禄 反映了当时( ) A.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 B.周王室己名存实亡 C.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D.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特点是“不再有封 地,而以粮食为俸禄”,可知分封制遭到破坏。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 贵族分封制趋于瓦解,故C项正确。题千材料反映的是部分诸侯国内出现了俸禄 制,不能由此证明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故A项错误。周王室名存实亡是在战 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是在秦朝,故排除B、D两项。 2据记载:秦朝在建立之前,领兵作战的都是诸如将军、庶长、大良造、五大夫或 客卿等,他们都是被临时派遣的,事毕即解除兵权,仍归原职,不设太尉。而秦朝建 立后,有太尉一职而无太尉其人。这反映出( A.军权在专制统治中的重要性 B.太尉实际掌握军事指挥权 C.太尉是有职无权的临时官员
必要措施以打击贵族势力、维护君权,而社会也急需建立起一种新的政治体制,以 适应已经变化的客观形势,这便是官僚政治。 ——摘编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二 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 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 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 束皇权。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原因。 (2)列举秦朝、唐朝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 并从政治角度简析官僚制度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1)原因:贵族政治的特性导致其自身的衰败;君主打击贵族势力、维护 君权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社会处于大动荡时期,政治变革风起云涌。 (2)秦朝: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或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唐朝: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有利于提高官员 的整体素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的失误和抑制了暴政。 拓展提高 1.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在卿大夫家臣中也 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以粮食为俸禄” 反映了当时( ) A.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 B.周王室已名存实亡 C.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D.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特点是“不再有封 地,而以粮食为俸禄”,可知分封制遭到破坏。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 贵族分封制趋于瓦解,故 C 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部分诸侯国内出现了俸禄 制,不能由此证明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故 A 项错误。周王室名存实亡是在战 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是在秦朝,故排除 B、D 两项。 2.据记载:秦朝在建立之前,领兵作战的都是诸如将军、庶长、大良造、五大夫或 客卿等,他们都是被临时派遣的,事毕即解除兵权,仍归原职,不设太尉。而秦朝建 立后,有太尉一职而无太尉其人。这反映出( ) A.军权在专制统治中的重要性 B.太尉实际掌握军事指挥权 C.太尉是有职无权的临时官员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统一 答案:A 解析:题千材料“领兵作战的…都是被临时派遣的“而秦朝建立后,有太尉一职 而无太尉其人”反映了军权的重要性,军权牢牢掌握在君主手中,故选A项:秦朝没 有太尉其人,所以太尉实际掌握军事指挥权的说法错误,故排除B项:太尉并不是 临时官员,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反映的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排除D项。 3.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魏晋南 时期 秦汉 北朝 隋唐 宋金 明 清 高层 布政 州 政区 路 行省 使司 省 统县 路、府、 府、直隶 府、直 郡 郡 州 州 政区 州 州/州 隶州 县级 县 县 县 县 县 政区 县 州、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扩大了地方自主权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答案:C 解析:秦汉至明清,县级政区都是县,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魏晋南北朝时期」 州是高层政区,至隋唐时变为统县政区,清朝则为县级政区,故B项认识正确,但不 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故C项“扩大了地方自主 权”的说法是错误的,符合题意:根据题干表格,可知秦汉与隋唐是两级制,而魏晋南 北朝、宋金、元明清都是三级制,故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4.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 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 表明()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古代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调整 C.中国古代并未实现高度集权 D郡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需要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从秦汉到明清地方的行政机构变化较大,极不稳定,说明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为维护统治,不断对地方机构进行调整,故A项正确: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调整,只是表面现象,故B项错误:秦朝已经建立起中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统一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领兵作战的……都是被临时派遣的”“而秦朝建立后,有太尉一职 而无太尉其人”反映了军权的重要性,军权牢牢掌握在君主手中,故选 A 项;秦朝没 有太尉其人,所以太尉实际掌握军事指挥权的说法错误,故排除 B 项;太尉并不是 临时官员,故排除 C 项;题干材料反映的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排除 D 项。 3.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 北朝 隋唐 宋金 元 明 清 高层 政区 州 路 行省 布政 使司 省 统县 政区 郡 郡 州 州 路、府、 州 府、直隶 州/州 府、直 隶州 县级 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扩大了地方自主权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答案:C 解析:秦汉至明清,县级政区都是县,A 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魏晋南北朝时期, 州是高层政区,至隋唐时变为统县政区,清朝则为县级政区,故 B 项认识正确,但不 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故 C 项“扩大了地方自主 权”的说法是错误的,符合题意;根据题干表格,可知秦汉与隋唐是两级制,而魏晋南 北朝、宋金、元明清都是三级制,故 D 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 C 项。 4.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 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 表明(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古代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调整 C.中国古代并未实现高度集权 D.郡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需要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从秦汉到明清地方的行政机构变化较大,极不稳定,说明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为维护统治,不断对地方机构进行调整,故 A 项正确;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调整,只是表面现象,故 B 项错误;秦朝已经建立起中
央集权制度,实现了高度集权,故C项错误:郡县制的推行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 需要,故D项错误。 挑战创新 材料一分封制在传承与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 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 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 续地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皇帝直 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 央。这样,不仅减少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 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 一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材料二 秦朝 郡县 汉末魏晋 州郡县 唐朝道 州 县 宋朝 路 州府 县 元朝 行省 路 府州县 明朝 布政使司行省) 府 县 清朝 省 府 县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化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特点。 (2)从材料二示意图中提取一条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信息,并结合所 学知识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1)分封制的特点:实行世袭制度:诸侯权力不断加强,使周朝政权不稳、 国家动荡(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郡县制的特点:实行任免制,郡县长官一律由皇 帝任免:将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2)信息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从二级制到三级制演变的过程。层级的 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信息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最稳定的单位是县,它始终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 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信息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中,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变化最大,也 最为频繁,秦为郡汉为郡国,魏晋南北朝和隋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为行省,明为 布政使司,清为省。 信息4:州、道、路等监察区转化为地方一级行政单位,体现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的趋势。(言之有理即可)
央集权制度,实现了高度集权,故 C 项错误;郡县制的推行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 需要,故 D 项错误。 挑战创新 材料一 分封制在传承与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 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 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 续地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皇帝直 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 央。这样,不仅减少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 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 ——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材料二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化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特点。 (2)从材料二示意图中提取一条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信息,并结合所 学知识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1)分封制的特点:实行世袭制度;诸侯权力不断加强,使周朝政权不稳、 国家动荡(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郡县制的特点:实行任免制,郡县长官一律由皇 帝任免;将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2)信息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从二级制到三级制演变的过程。层级的 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信息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最稳定的单位是县,它始终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 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信息 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中,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变化最大,也 最为频繁,秦为郡,汉为郡国,魏晋南北朝和隋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为行省,明为 布政使司,清为省。 信息 4:州、道、路等监察区转化为地方一级行政单位,体现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的趋势。(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