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苏联模式从形式上看表现出来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实际上它的关键问题是教条主义地理 解、照搬马克思主义,盲目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片面追求公有制,政治上忽视民主。据 此可知() A.苏联模式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完全一致 B.苏联模式对苏联的现代化建设毫无作用 C.苏联模式的弊端反证了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D.苏联模式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教条主义地理解、照搬马克思主义,盲目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片面 追求公有制”,可知苏联模式没有与国情相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结合国情,是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故选C项;苏联模式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非完全一致,排除A 项;苏联模式对苏联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双重作用,排除B项;苏联模式没有背叛马克思主义, 排除D项。 2.富兰克林·罗斯福曾经明确表示:“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私 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的制度临 到毁灭的边沿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这反映出罗斯福( A.领导美国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 B.局限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C坚定捍卫垄断资本集团的既得利益 D.决心把美国经济纳入政府的全面管制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 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可知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 整,故选B项。 3.1927一1928年,苏联工业生产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1928一1933年,苏联工业 总产量增长了1倍多。苏联工业生产出现上述变化,主要是因为( A扩大了工业企业生产的自主权 B.政府对资本主义经济原则妥协 C政府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要推动者 D.保留了新经济政策的部分措施 答案C 解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逐渐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自主权减小,故A 项错误;当时苏联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 逐渐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政府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要 推动者,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故C项正确:1924年以后新经济政策 被逐渐取消,故D项错误。 4.1931年,苏联领导人提出“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大力引进先进设备,取得良好成效。但直 到1935年初,煤矿业的风镐和截煤机利用率分别只有49%和74%。据此推知 A.口号不符合当时社会需要 B.经济危机影响苏联的建设 C.技术人才培养不足 D.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 答案0
第 9 课 20 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课后·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苏联模式从形式上看表现出来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实际上它的关键问题是教条主义地理 解、照搬马克思主义,盲目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片面追求公有制,政治上忽视民主。据 此可知( ) A.苏联模式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完全一致 B.苏联模式对苏联的现代化建设毫无作用 C.苏联模式的弊端反证了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D.苏联模式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教条主义地理解、照搬马克思主义,盲目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片面 追求公有制”,可知苏联模式没有与国情相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结合国情,是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故选 C 项;苏联模式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非完全一致,排除 A 项;苏联模式对苏联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双重作用,排除 B 项;苏联模式没有背叛马克思主义, 排除 D 项。 2.富兰克林·罗斯福曾经明确表示:“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私 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的制度临 到毁灭的边沿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这反映出罗斯福( ) A.领导美国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 B.局限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C.坚定捍卫垄断资本集团的既得利益 D.决心把美国经济纳入政府的全面管制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 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可知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 整,故选 B 项。 3.1927—1928 年,苏联工业生产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1928—1933 年,苏联工业 总产量增长了 1 倍多。苏联工业生产出现上述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扩大了工业企业生产的自主权 B.政府对资本主义经济原则妥协 C.政府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要推动者 D.保留了新经济政策的部分措施 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逐渐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自主权减小,故 A 项错误;当时苏联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故 B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 逐渐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政府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要 推动者,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故 C 项正确;1924 年以后新经济政策 被逐渐取消,故 D 项错误。 4.1931 年,苏联领导人提出“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大力引进先进设备,取得良好成效。但直 到 1935 年初,煤矿业的风镐和截煤机利用率分别只有 49%和 74%。据此推知 ( ) A.口号不符合当时社会需要 B.经济危机影响苏联的建设 C.技术人才培养不足 D.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大力引进先进设备%“利用率分别只有49%和74%”,可知引进设备的使用 率不高,据此推断技术人才不足而影响机器的使用,故选C项。 5.1933年,德国推行“四年计划”,挪威社会民主党派开始采用“计划”一词,英国政府部分官员组 织了一个不分党派的智囊团体,称作“政经计划会”。这表明( A.计划经济体制成为共识 B.国家干预经济逐渐成为共识 C.经济危机逐渐得到缓解 D.各国陆续走上法西斯道路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中实行计刻指导,反映出国家对经济的 千预故选B项。题千材料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实行经济计划,但没有建立计划经济 体制,A项错误;题千材料没有体现制定经济计划的效果C项错误:对经济实行计划指导不属 于法西斯道路,D项错误。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政策中,使穷人受惠、社会稳定,但导致国家 财政不堪重负的是()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市场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制度 D福利政策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福利政策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使穷人受惠、社会稳定,但增加了国 家的财政负担,故D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穷人受惠无关,故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 制与国家财政不堪重负没有直接联系,故排除B项。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推行,故排除C项。 7.1947年后的40多年里,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从36%减到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 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这主要得益于()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联合国的成立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生效 D.经济全球化的完成 答案C 解析1947年23个国家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其宗旨是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 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该协定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故选C项:布雷顿 森林体系与国际金融有关,与题干材料“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不符,排除A项;联合 国成立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还没有完成,排除D项。 8.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一些亚洲国家的经济遭受巨大打 击。其主要原因是() A.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 B.经济发展没有从本国国情出发 C.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束缚 D.国内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含案A 解析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受全 球经济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较为严重,A项正确:新加坡、韩国等国 家在经济发展中充分考虑了本国国情,排除B项: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当 时的国际经济秩序,排除C项;金融危机对国家经济的打击和国内贫富差距无关,排除D项。 9.2007年,即将离任的英国首相布莱尔竞选世界银行行长,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坚持世界银行行 长必须是美国人。最终布什提名的美国人佐利克当选为世界银行新行长。这一结果的出现, 主要是因为( A美国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大力引进先进设备”“利用率分别只有 49%和 74%”,可知引进设备的使用 率不高,据此推断技术人才不足而影响机器的使用,故选 C 项。 5.1933 年,德国推行“四年计划”,挪威社会民主党派开始采用“计划”一词,英国政府部分官员组 织了一个不分党派的智囊团体,称作“政经计划会”。这表明( ) A.计划经济体制成为共识 B.国家干预经济逐渐成为共识 C.经济危机逐渐得到缓解 D.各国陆续走上法西斯道路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中实行计划指导,反映出国家对经济的 干预,故选 B 项。题干材料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实行经济计划,但没有建立计划经济 体制,A 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制定经济计划的效果,C 项错误;对经济实行计划指导不属 于法西斯道路,D 项错误。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政策中,使穷人受惠、社会稳定,但导致国家 财政不堪重负的是(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市场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制度 D.福利政策 答案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福利政策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使穷人受惠、社会稳定,但增加了国 家的财政负担,故 D 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穷人受惠无关,故排除 A 项。市场经济体 制与国家财政不堪重负没有直接联系,故排除 B 项。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推行,故排除 C 项。 7.1947 年后的 40 多年里,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从 36%减到 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 税在同期也下降到 13%,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 10 倍以上。这主要得益于(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联合国的成立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生效 D.经济全球化的完成 答案 C 解析 1947 年 23 个国家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其宗旨是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 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该协定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故选 C 项;布雷顿 森林体系与国际金融有关,与题干材料“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 10 倍以上”不符,排除 A 项;联合 国成立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排除 B 项;经济全球化还没有完成,排除 D 项。 8.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一些亚洲国家的经济遭受巨大打 击。其主要原因是( ) A.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 B.经济发展没有从本国国情出发 C.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束缚 D.国内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答案 A 解析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受全 球经济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较为严重,A 项正确;新加坡、韩国等国 家在经济发展中充分考虑了本国国情,排除 B 项;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当 时的国际经济秩序,排除 C 项;金融危机对国家经济的打击和国内贫富差距无关,排除 D 项。 9.2007 年,即将离任的英国首相布莱尔竞选世界银行行长,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坚持世界银行行 长必须是美国人。最终布什提名的美国人佐利克当选为世界银行新行长。这一结果的出现, 主要是因为( ) A.美国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实力严重受损 C美国实行霸权主义政策 D.世界银行根据认缴资金多少决定投票权的多少 答案D 解析世界银行从成立之初就规定根据会员国认缴资金的多少来决定投票权的多少。美国认 缴资金最多,投票权最多,因此出现题干材料中的状况,故D项正确。A项没有体现世界银行 的运行原则,故排除;英国实力受损与题干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世界银行的运行规则 决定行长的人选,而非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0.改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保持活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从20世纪60年代起,中 国与苏联都加快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步伐,但两国改革策略与结果却有很大差异。当前,中国的 改革需要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图 图2 TIME 图3 (1)图1中的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就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在这一决策的 指导下,确立了哪些新的经济体制(或制度)? (2)图2和图3中的人物都主持了苏联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有哪些? (3)从苏联改革失败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借鉴哪些经验和教训? 惨考答案1)决策: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现代企业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共同点:都是为了解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了调整, 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经验和教训:改革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改革需要大胆突破传统的束缚,要有 探索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 不能保守停滞:要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和矛盾,保证改革顺利有序地进行; 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 性、曲折性和艰巨性: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利益。 11经过约半年时间的实践,列宁由否定商业到承认商业…最后号召共产党员学会经商做生 意。然而列宁过早逝世,他的继任者多数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并不理解,把新经济政策看作是 暂时的退却。1923年10月15日,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在批评政治局的政策时指出:“我们没有 一个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原则性决议。”党的领导也不把新经济政策看作是经济发展的策略路 线,而只是同反对派的政治斗争中的一张牌。对新经济政策的态度,经常是党内争论的对象
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实力严重受损 C.美国实行霸权主义政策 D.世界银行根据认缴资金多少决定投票权的多少 答案 D 解析世界银行从成立之初就规定根据会员国认缴资金的多少来决定投票权的多少。美国认 缴资金最多,投票权最多,因此出现题干材料中的状况,故 D 项正确。A 项没有体现世界银行 的运行原则,故排除;英国实力受损与题干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B 项;世界银行的运行规则 决定行长的人选,而非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排除 C 项。 二、非选择题 10.改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保持活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从 20 世纪 60 年代起,中 国与苏联都加快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步伐,但两国改革策略与结果却有很大差异。当前,中国的 改革需要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图 1 图 2 图 3 (1)图 1 中的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就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在这一决策的 指导下,确立了哪些新的经济体制(或制度)? (2)图 2 和图 3 中的人物都主持了苏联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有哪些? (3)从苏联改革失败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借鉴哪些经验和教训? 参考答案(1)决策: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现代企业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共同点:都是为了解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了调整; 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经验和教训:改革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改革需要大胆突破传统的束缚,要有 探索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 不能保守停滞;要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和矛盾,保证改革顺利有序地进行; 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 性、曲折性和艰巨性;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利益。 11.经过约半年时间的实践,列宁由否定商业到承认商业……最后号召共产党员学会经商做生 意。然而列宁过早逝世,他的继任者多数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并不理解,把新经济政策看作是 暂时的退却。1923 年 10 月 15 日,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在批评政治局的政策时指出:“我们没有 一个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原则性决议。”党的领导也不把新经济政策看作是经济发展的策略路 线,而只是同反对派的政治斗争中的一张牌。对新经济政策的态度,经常是党内争论的对象
党内除布哈林等少数人,一个比一个激进。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以“激进”为荣,唱高调,追 求高指标。 一摘编自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20世纪20年代苏联经济”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 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示例一 论题:苏联经济政策日益激进。 论述:20世纪20年代初,新经济政策推动了苏俄(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 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不久,苏联领导人认为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的倒退,苏联应该向资本 主义发动进攻,这种固守传统社会主义的观念,忽视了苏联的国情。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 国家工业化的设想。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苏联 强调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提出了较高的经济建设指标。为了解决工业资金建设问题,提 高工业品价格,压低农产品价格,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农业健康发展。此后,苏联 推行农业集体化,把小农经济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忽视了苏联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综上所述,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取消新经济政策,强调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 业,大规模发展集体农庄等,都鲜明地说明了苏联经济政策日益激进。 示例二 论题: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面临重重阻力。 论述:为了摆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政治经济危机,1921年3月,苏俄政府决定实施新经 济政策,准备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政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但利用市场和 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的策略不为部分苏俄领导人所接受,在实施过程中,列宁没有对新经济 政策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种阻力越来越强,特别是列宁逝世 后,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后退和妥协的想法进一步增强。新经济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定 的贫富分化问题,以致部分农民也反对这一政策,苏维埃党内的政治斗争也增加了新经济政策 实施的阻力。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苏联迫切希望改变落后农业国的现状,以巩固和发展苏维 埃政权。这要求苏联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尽早结束新经济政策,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 综上所述,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建设中,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面临理论、政治、国际环 境等方面的阻力,这迫使苏联较早地结束了新经济政策。 拓展提高 1.下表为不同学者关于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评价。据此能够推断,罗斯福新政( 评价 学者 新政没有解决下列根本问题:如何使巨大的自然财富和令人吃惊的生产 霍华德津恩 潜能为所有美国人造福 新政留下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甚至引起一些麻烦的新问题。它不曾证 实它能在和平时期实现繁荣。…它却增强了自称为千百万人说话,但 洛克腾堡 有时只代表一个很少的利益集团的权力 罗斯福新政是失败的,因为它保护美国制度胜过保护其人民 桑托斯 A最终以失败告终 B.没能挽救资本主义制度 C.具有阶级局限性 D.有成就的同时也有失误 管案c 解析小、B两项不符合罗斯福新政的史实,排除;题干材料没有提到罗斯福新政的成就排除 D项:根据题千材料,可知罗斯福新政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故选C项。 2.《大国筋骨一中国工业化65年历程与思考》中说:“如果从1992年正式明确走向市场经 济道路算起,那么,仅仅经过了短短的5年时间,中国就基本上消除了伴随计划经济30年的普 遍‘短缺’现象越来越多的产品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这表明( A.计划经济体制己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党内除布哈林等少数人,一个比一个激进。在 20 世纪 20 年代流行以“激进”为荣,唱高调,追 求高指标。 ——摘编自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20 世纪 20 年代苏联经济”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 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示例一 论题:苏联经济政策日益激进。 论述:20 世纪 20 年代初,新经济政策推动了苏俄(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 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不久,苏联领导人认为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的倒退,苏联应该向资本 主义发动进攻,这种固守传统社会主义的观念,忽视了苏联的国情。1925 年,斯大林提出实现 国家工业化的设想。1926 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苏联 强调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提出了较高的经济建设指标。为了解决工业资金建设问题,提 高工业品价格,压低农产品价格,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农业健康发展。此后,苏联 推行农业集体化,把小农经济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忽视了苏联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综上所述,苏联在 20 世纪 20 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取消新经济政策,强调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 业,大规模发展集体农庄等,都鲜明地说明了苏联经济政策日益激进。 示例二 论题: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面临重重阻力。 论述:为了摆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政治经济危机,1921 年 3 月,苏俄政府决定实施新经 济政策,准备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政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但利用市场和 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的策略不为部分苏俄领导人所接受,在实施过程中,列宁没有对新经济 政策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种阻力越来越强,特别是列宁逝世 后,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后退和妥协的想法进一步增强。新经济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定 的贫富分化问题,以致部分农民也反对这一政策,苏维埃党内的政治斗争也增加了新经济政策 实施的阻力。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苏联迫切希望改变落后农业国的现状,以巩固和发展苏维 埃政权。这要求苏联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尽早结束新经济政策,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 综上所述,苏联在 20 世纪 20 年代的经济建设中,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面临理论、政治、国际环 境等方面的阻力,这迫使苏联较早地结束了新经济政策。 拓展提高 1.下表为不同学者关于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评价。据此能够推断,罗斯福新政( ) 评价 学者 新政没有解决下列根本问题:如何使巨大的自然财富和令人吃惊的生产 潜能为所有美国人造福 霍华德·津恩 新政留下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甚至引起一些麻烦的新问题。它不曾证 实它能在和平时期实现繁荣。……它却增强了自称为千百万人说话,但 有时只代表一个很少的利益集团的权力 洛克腾堡 罗斯福新政是失败的,因为它保护美国制度胜过保护其人民 桑托斯 A.最终以失败告终 B.没能挽救资本主义制度 C.具有阶级局限性 D.有成就的同时也有失误 答案 C 解析 A、B 两项不符合罗斯福新政的史实,排除;题干材料没有提到罗斯福新政的成就,排除 D 项;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罗斯福新政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故选 C 项。 2.《大国筋骨——中国工业化 65 年历程与思考》中说:“如果从 1992 年正式明确走向市场经 济道路算起,那么,仅仅经过了短短的 5 年时间,中国就基本上消除了伴随计划经济 30 年的普 遍‘短缺’现象,越来越多的产品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这表明( ) A.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B.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发挥任何积极作用 C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缺一不可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92年“走向市场经济道路基本上消除了伴随计划经济30年的普遍 ‘短缺'现象”,可知市场经济体制对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故C项正确:A项“彻底退出历 史舞台”的说法错误,故排除:计划经济体制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故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 体现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故排除D项。 3下表是世界贸易组织大事记(部分)。据此可以判定 时间 事件 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 1996年12月成立贸易与投资、贸易与竞争、政府采购透明度三个工作组 规定发达成员和部分发展中成员2008年前向最不发达国家所有产品提供 2005年12月 免关税、免配额的市场准入 首个全球性贸易协定“巴厘一揽子协定”诞生,涵盖简化海关及口岸通关程 2013年12月 序、允许发展中国家在粮食安全上有更多选择权、协助最不发达国家发展 贸易等内容 2015年12月 世贸组织成员首次承诺全面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并就出口融资支持、棉 花、国际粮食援助等方面达成了新的多边纪律 2015年12月阿富汗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64个成员 A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B.世界贸易组织囊括当今世界贸易的诸多领域 C,世界贸易组织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更具有效性 D.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含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世界贸易组织涉及关税、协助不发达国家、粮食援助、贸易与投资 等多个领域,故选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故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将世 界贸易组织与其他国际组织进行比较,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反映了世界贸易组织对发展中 国家的协助,没有体现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占据主导地位,故排除D项。 4.2008年10月《沙特阿拉伯公报》报道,海湾六国的石油收入累计达2万亿美元,海外资产 也超过1万亿美元。作为资本净输出国,它们虽不可避免地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受损幅度 远小于工业化国家。该报道旨在强调海湾国家的石油收入( A有利于减弱金融危机对当地的负面影响 B.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C.能够使世界经济迅速摆脱金融危机 D.为资本的全球流动提供便利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作为资本净输出国,它们虽不可避免地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受损幅度 远小于工业化国家”可知海湾国家积累的大量石油收入有利于减弱金融危机对当地的负面 影响,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说明石油收入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故B项错 误: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题千材料没有体现海湾六国的石油收入对全球资本流动的 影响,故D项错误。 5.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吸引了58个“一带一路”相关 国家的1000多个企业参展。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国际进口博 览会的开展说明( A.国际经济新秩序己经建立 B.中国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 C.中国积极践行结盟外交政策 D.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增强
B.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发挥任何积极作用 C.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缺一不可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92 年”“走向市场经济道路”“基本上消除了伴随计划经济 30 年的普遍 ‘短缺’现象”,可知市场经济体制对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故 C 项正确;A 项“彻底退出历 史舞台”的说法错误,故排除;计划经济体制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故排除 B 项;题干材料没有 体现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故排除 D 项。 3.下表是世界贸易组织大事记(部分)。据此可以判定 ( ) 时间 事件 1995 年 1 月 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 1996 年 12 月 成立贸易与投资、贸易与竞争、政府采购透明度三个工作组 2005 年 12 月 规定发达成员和部分发展中成员 2008 年前向最不发达国家所有产品提供 免关税、免配额的市场准入 2013 年 12 月 首个全球性贸易协定“巴厘一揽子协定”诞生,涵盖简化海关及口岸通关程 序、允许发展中国家在粮食安全上有更多选择权、协助最不发达国家发展 贸易等内容 2015 年 12 月 世贸组织成员首次承诺全面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并就出口融资支持、棉 花、国际粮食援助等方面达成了新的多边纪律 2015 年 12 月 阿富汗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 164 个成员 A.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B.世界贸易组织囊括当今世界贸易的诸多领域 C.世界贸易组织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更具有效性 D.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世界贸易组织涉及关税、协助不发达国家、粮食援助、贸易与投资 等多个领域,故选 B 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故排除 A 项;题干材料没有将世 界贸易组织与其他国际组织进行比较,故排除 C 项;题干材料反映了世界贸易组织对发展中 国家的协助,没有体现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占据主导地位,故排除 D 项。 4.2008 年 10 月《沙特阿拉伯公报》报道,海湾六国的石油收入累计达 2 万亿美元,海外资产 也超过 1 万亿美元。作为资本净输出国,它们虽不可避免地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受损幅度 远小于工业化国家。该报道旨在强调海湾国家的石油收入( ) A.有利于减弱金融危机对当地的负面影响 B.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C.能够使世界经济迅速摆脱金融危机 D.为资本的全球流动提供便利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作为资本净输出国,它们虽不可避免地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受损幅度 远小于工业化国家”,可知海湾国家积累的大量石油收入有利于减弱金融危机对当地的负面 影响,故 A 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说明石油收入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故 B 项错 误;C 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海湾六国的石油收入对全球资本流动的 影响,故 D 项错误。 5.2018 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吸引了 58 个“一带一路”相关 国家的 1 000 多个企业参展。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国际进口博 览会的开展说明( ) A.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B.中国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 C.中国积极践行结盟外交政策 D.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增强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吸引了58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1000多个企业参展世界上第 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可知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开展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 故选B项。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A项;中国在外交上奉行不结盟政策,排除C项; 进口博览会的开展与世界贸易组织之间没有关联,排除D项。 6.材料一由于各国国内货币供应不完全受中央银行黄金储备数量的限制,不至于因黄金储 备短缺而导致通货紧缩,这便有利于防止经济衰退和失业。因此,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转时 期,危机和萧条比较轻微,繁荣和复苏却强劲有力。这也反映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促进战后世 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孟宪扬《浅析布雷顿森林体系》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黄金 外汇储备占资本主义世界比重统计表(%) 年份 1950年 1960年 1972年 资本主义世界 100 100 100 美国 48.5 31.2 7.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经济所发生的变化。试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简要分析这种变 化的政治影响。 参考答案1)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通货紧缩、经济衰退和失业:减轻了危机和萧条,有 利于经济复苏和繁荣: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暂时结束金融领域的混乱 局面,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 动而引起的动荡,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 条件。 (2)变化:黄金外汇储备比重由高到低: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动摇。因素:美国经济实力相 对削弱:日本和欧共体的崛起,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冲击两极格局,使世界政治 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挑战创新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理论和政策只有不断地调整和变化,才能造适应变化了的经济形势并促 进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序号 资料 垄断组织 罗斯福新政 新经济政策 福利国家 大萧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混合经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 苏联模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2 人民公社化运动 以调整或探索为线索,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中外近现代史 的其他相关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项目主题 序号 其他史实 阐述逻辑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吸引了 58 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 1 000 多个企业参展”“世界上第 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可知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开展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 故选 B 项。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 A 项;中国在外交上奉行不结盟政策,排除 C 项; 进口博览会的开展与世界贸易组织之间没有关联,排除 D 项。 6.材料一 由于各国国内货币供应不完全受中央银行黄金储备数量的限制,不至于因黄金储 备短缺而导致通货紧缩,这便有利于防止经济衰退和失业。因此,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转时 期,危机和萧条比较轻微,繁荣和复苏却强劲有力。这也反映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促进战后世 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孟宪扬《浅析布雷顿森林体系》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黄金 外汇储备占资本主义世界比重统计表(%) 年份 1950 年 1960 年 1972 年 资本主义世界 100 100 100 美国 48.5 31.2 7.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经济所发生的变化。试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简要分析这种变 化的政治影响。 参考答案(1)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通货紧缩、经济衰退和失业;减轻了危机和萧条,有 利于经济复苏和繁荣;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暂时结束金融领域的混乱 局面,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 动而引起的动荡,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 条件。 (2)变化:黄金外汇储备比重由高到低;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动摇。因素:美国经济实力相 对削弱;日本和欧共体的崛起,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冲击两极格局,使世界政治 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挑战创新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理论和政策只有不断地调整和变化,才能适应变化了的经济形势并促 进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序号 资料 1 垄断组织 2 罗斯福新政 3 新经济政策 4 福利国家 5 大萧条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8 混合经济 9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 苏联模式 1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2 人民公社化运动 以调整或探索为线索,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中外近现代史 的其他相关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项目 主题 序号 其他史实 阐述 逻辑
示例 主要资本主义国 1、2、 “新经济”、社会市场经 家经济模式(生产 4、5、 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 特 关系)的调整 8、11 济、计划指导型经济 示例 苏俄(联)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的探 3、7、10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 略 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格式规范,条 索 理清楚,史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 结合 示例 成立以来经济建 三大改造、国有企业改 三 6、9、12 设的探索 革、对外开放 略 示例 战后资本主义的 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4、11 略 四 新变化 “新经济
示例一 主要资本主义国 家经济模式 (生产 关系 )的调整 1 、 2 、 4 、 5 、 8 、11 “新经济 ”、社会市场经 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 济、计划指导型经济 略 格式规范 , 条 理清楚 ,史论 结合 示例二 苏俄 ( 联 )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的探 索 3 、 7 、10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 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略 示例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以来经济建 设的探索 6 、 9 、12 三大改造、国有企业改 革、对外开放 略 示例四 战后资本主义的 新变化 4 、11 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新经济”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