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学文化知识竞赛 )填充题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刘勰指出它有“六义”,即风 赋、_比、兴,其中赋义是“六义”附庸,蔚成大国。 2.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长篇叙事诗是《孔雀东南飞》,它原名《焦仲卿妻沽诗为焦仲卿妻作》, 最早见于_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它与《木兰诗》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 双璧”。 3.写出下列著名诗词产生的朝代 《伐檀》春秋《九歌》战国《木兰诗》南北朝《桃花源》东置《蜀道难》唐朝 《石壕吏》唐朝 4.汉魏无名氏的五言诗被后人泛称古诗,《昭明文选》收入_十九首,被誉为“五言之 冠冕”。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龟虽寿》中的名句,作者是 曹操_。 6.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出现了“诗圣”杜甫、“诗仙”李自、 “诗佛”王维、“诗豪”_刘禹锡、“诗鬼”李贺_。唐代新乐府运动的领袖人物 是自居易和元稹 7.杜甫的“三吏”是《潼关》、《石埭吏》、《新安吏》,“三别”是《新婚别》、《垂 老别》、《无家别》 8.“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出于《杂四说/马说》,作者是韩愈 9.“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是苏轼_说的,“摩诘”是王 10.宋代著名诗人陆游最后一首诗是《示儿》,全文是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 州同。王师北定中原且,家祭无忘告乃 11.写出下列诗句的作者及朝代: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 唐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唐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_,唐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唐 (5)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绅,_唐 (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_李商隐,_唐 (7)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龚自珍,_清 (8)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北宋 (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南宋 (10)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 12.中国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四大民间传说是牛郎织女、盂姜女寻夫、 梁山伯与祝英台、自蛇与许仙。 13.鲁迅对待文学遗产问题提出有名的_拿来主义,要反对徘徊不敢走进门 一把火 烧光和欣然接受一切三种态度;认为经过挑选,可分别采取或使用、或存放、或 毁灭三种办法
高 中 语 文 文 学 文 化 知 识 竞 赛 (一) 填充题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诗经 》,刘勰指出它有“六义”,即 风 、 雅 、 颂 、 赋 、 比 、 兴 ,其中 赋 义是“六义”附庸,蔚成大国。 2.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长篇叙事诗是《孔雀东南飞》,它原名《焦仲卿妻/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最早见于 徐陵 所编的《 玉台新咏 》。它与《 木兰诗 》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 双璧”。 3.写出下列著名诗词产生的朝代 《伐檀》 春秋 《九歌》 战国 《木兰诗》 南北朝 《桃花源》 东晋 《蜀道难》 唐朝 《石壕吏》 唐朝 4.汉魏无名氏的五言诗被后人泛称 古诗 ,《昭明文选》收入 十九 首,被誉为“五言之 冠冕”。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 龟虽寿 》中的名句,作者是 曹操 。 6.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出现了“诗圣” 杜甫 、“诗仙” 李白 、 “诗佛” 王维 、“诗豪” 刘禹锡 、“诗鬼” 李贺 。唐代新乐府运动的领袖人物 是 白居易 和 元稹 。 7.杜甫的“三吏”是《 潼关吏 》、《 石壕吏 》、《 新安吏 》,“三别”是《 新婚别 》、《 垂 老别 》、《 无家别 》。 8.“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出于《 杂四说/马说 》,作者是 韩愈 。 9.“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是 苏轼 说的,“摩诘”是 王 维 。 10.宋代著名诗人陆游最后一首诗是《 示儿 》,全文是 死去原知万事空 , 但悲不见九 州同 。 王师北定中原日 , 家祭无忘告乃翁 。 11.写出下列诗句的作者及朝代: (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 , 唐 (2)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 唐 (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 唐 (4)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 唐 (5)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 , 唐 (6)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 唐 (7)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龚自珍 , 清 (8)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 北宋 (9)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 南宋 (10)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 , 明 12.中国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四大民间传说是 牛郎织女 、 孟姜女寻夫 、 梁山伯与祝英台 、 白蛇与许仙 。 13.鲁迅对待文学遗产问题提出有名的 拿来主义 ,要反对 徘徊不敢走进门 、 放一把火 烧光 和 欣然接受一切 三种态度;认为经过挑选,可分别采取 或使用 、 或存放 、 或 毁灭 三种办法
14.现常用的文言词语:“桑梓”指故乡“问鼎”指图谋夺权“桂冠”指_竞技第二 名,为光荣称号“下野”指执政者被迫下台“斧正”指请人修改文章诗词的敬辞 伉俪”指夫妇 5.莎士比亚的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雪特》《奥塞罗》《李尔王》 《麦克佩斯》 16.外国文学作品中有四个吝啬鬼形象,他们是《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 《吝啬人》中的阿巴公,《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 克 (二)选择题 17.填充下列年龄称谓: A豆蔻B而立C不惑D古稀E加冠F笄年G花甲H期颐 男子二十岁应称E:男子三十岁应称B:男子四十岁应称C 女子十三、四岁应称A:女子十五岁应称F:六十岁应称G: 七十岁应称_D_:一百岁应称_H 18清远道人是(D)的别号 A.罗贯中B.吴承恩C.吴敬梓D.汤显祖 19.“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B)所作的《蝶恋花》中的诗句 A.晏殊B.柳永C.辛弃疾 20.下列诗句中应选填什么花? A梅花B芦花C桂花D桃花E荷花F梨花G杏花H菊花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F开。(岑参) (2)人闲C落,夜静春山空。 (王维) D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H (孟浩然) (5)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E别样红。(杨万里) (6)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G (陆游) (7) 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江夔) (8)满地B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 21.所谓“近体诗”是指:(D) A.近代人做的诗B.宋以后的诗C.接近口语的诗D.唐以后形成的格律诗 (三)是非题 22.初唐四杰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魏徴。 (否) 冫3.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官场现行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 《孽海花》 (是) 24.古人习惯在字前加些字表示排行,它们的大小排列顺序是:叔、季、伯、仲(否 25.《三国演义》的政治思想倾向是拥刘反曹(或:宣扬封建正统思想)。 (是 2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名句。(是 27.我国家第一部笔记小说集是《世说新语》,我国第一部字典是《尔雅》。 (否 28.纪传体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战国策》 (否
14.现常用的文言词语:“桑梓”指 故乡 “问鼎”指 图谋夺权 “桂冠”指 竞技第一 名,为光荣称号 “下野”指 执政者被迫下台 “斧正”指 请人修改文章诗词的敬辞 “伉俪”指 夫妇 。 15.莎士比亚的著名的四大悲剧是《 哈姆雷特 》《 奥塞罗 》《 李尔王 》 《 麦克佩斯 》。 16.外国文学作品中有四个吝啬鬼形象,他们是《 欧也妮·葛朗台 》中的 葛朗台 , 《 吝啬人 》中的 阿巴公 ,《 死魂灵 》中的 泼留希金 ,《 威尼斯商人 》中的 夏洛 克 。 (二) 选择题 17. 填充下列年龄称谓: A 豆蔻 B 而立 C 不惑 D 古稀 E 加冠 F 笄年 G 花甲 H 期颐 男子二十岁应称 E ;男子三十岁应称 B ; 男子四十岁应称 C ; 女子十三、四岁应称 A ; 女子十五岁应称 F ;六十岁应称 G ; 七十岁应称 D ; 一百岁应称 H 。 18.清远道人是( D )的别号 A.罗贯中 B.吴承恩 C.吴敬梓 D.汤显祖 19.“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 B )所作的《蝶恋花》中的诗句。 A.晏殊 B.柳永 C.辛弃疾 20.下列诗句中应选填什么花? A 梅花 B 芦花 C 桂花 D 桃花 E 荷花 F 梨花 G 杏花 H 菊花 (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F 开。 (岑参) (2) 人闲 C 落,夜静春山空。 (王维) (3) D 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 (4)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H 。 (孟浩然) (5)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E 别样红。 (杨万里) (6)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 G 。 (陆游) (7) A 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江夔) (8) 满地 B 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文天祥) 21.所谓“近体诗”是指:( D ) A. 近代人做的诗 B.宋以后的诗 C.接近口语的诗 D.唐以后形成的格律诗 (三) 是非题 22.初唐四杰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魏徵。 (否) 23.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官场现行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 《孽海花》。 (是) 24.古人习惯在字前加些字表示排行,它们的大小排列顺序是:叔、季、伯、仲 (否) 25.《三国演义》的政治思想倾向是拥刘反曹 (或:宣扬封建正统思想)。 (是) 2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名句。 (是) 27.我国家第一部笔记小说集是《世说新语》,我国第一部字典是《尔雅》。 (否) 28.纪传体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战国策》。 (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