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2016届高三返校联考 语文试题卷 【说明】本试卷共4道大题,25道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夯(hang)实追溯(shuo)处(ch)女作亟(qi)来问讯 B.箴(zhen)言畏葸(xi)辟(pi)谣言歃(sha)血为盟 C.胡诌(zhou)掮(qian)客捋(luo)胡子亘(geng)古未见 D.果脯(pu)规矩(j)瞠(tang)浑水拈(nian)花惹草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在童话故事里,魔鬼总爱扮成“天使”模样,当“天使”假面具下的拙劣技 俩让人一目了然时,再要扭怩作态,不过是欲盖弥彰,徒增笑料,令人不齿。 B.一部青春偶像剧即使恶评如潮,也能令人趋之若骛:一部充满悲悯情怀的经 典悲剧,即使震聋发聩,也会被不正常的爱场干扰:这是传统文化语境失衡的表 C.这部作品对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探究,对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 葛、爱恨情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解说,读来令人豁然开朗,醍醐灌顶,不胜唏嘘, 扼腕浩叹。 D.伴随着或激昂或舒缓的音乐,水柱蹁跹起舞,时而演绎着东方旋律,时而诠 释着西方芭蕾风范……眉山音乐喷泉大放异彩,在西南地区手屈一指。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韩国“岁月”号客轮进水下沉时,船长不但没有及时组织乘客撤离现场,反 而擅离职守,径自逃生,不免遭到世人谴责和唾弃。 B.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就住房、医疗、教育、金融、网络安全和 反腐败等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广开言路,这充分体现了代表委员们日益增强的参政 议政的意识和责任感 C.当众声喧哗的网络将“布鞋院士”的盛誉簇拥向他时,李小文院士却充耳不 闻,安静地做一辈子淡泊宁静的“技术宅男”,“躲进小屋成一统,管他春夏与 秋冬” D.钓鱼岛及其附属海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方渔政执法船依法在本国 管辖海域进行正常巡航,这是无可厚非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政府部门不能直接干预市场,但加大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却是政府应 当提供的公共服务,这样不仅可平衡低收入人群的心态,维护社会公平,而且可 增加房源供给,促进住房市场结构合理化 B.学生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高校的要求,自主选择计入高考录取成 绩的学业考试科目,而且学业考试实行“一门一清”制,教育部鼓励提供每个科 目两次开考的机会。 C.在今年自主招生选拔中,对于广大考生,浙江大学等几所高校主要依据以综 合素质测试成绩为基础,再结合髙考成绩,择优确定自主选拔录取对象 D.中日关系的改善,应该而且必须建立在双方认真审视和对待历史的基础上,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日本右翼势力依然罔顾甚至篡改历史,不承认对东亚战争 的侵略性质,也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罪恶事实 5.依次填在下列空格处最恰当的一组句子是()
浙江省温州市 2016 届高三返校联考 语文试题卷 【说明】 本试卷共 4 道大题,25 道小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4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夯(hānɡ)实 追溯(shuò) 处(chǔ)女作 亟(qì)来问讯 B.箴(zhēn)言 畏葸(xǐ) 辟(pì)谣言 歃(shà)血为盟 C.胡诌(zhōu) 掮(qián)客 捋(luō)胡子 亘(ɡènɡ)古未见 D.果脯(pú) 规矩(ju) 蹚(tānɡ)浑水 拈(niān)花惹草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在童话故事里,魔鬼总爱扮成“天使”模样,当“天使”假面具下的拙劣技 俩让人一目了然时,再要扭怩作态,不过是欲盖弥彰,徒增笑料,令人不齿。 B.一部青春偶像剧即使恶评如潮,也能令人趋之若骛;一部充满悲悯情怀的经 典悲剧,即使震聋发聩,也会被不正常的爱场干扰:这是传统文化语境失衡的表 征。 C.这部作品对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探究,对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 葛、爱恨情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解说,读来令人豁然开朗,醍醐灌顶,不胜唏嘘, 扼腕浩叹。 D.伴随着或激昂或舒缓的音乐,水柱蹁跹起舞,时而演绎着东方旋律,时而诠 释着西方芭蕾风范……眉山音乐喷泉大放异彩,在西南地区手屈一指。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国“岁月”号客轮进水下沉时,船长不但没有及时组织乘客撤离现场,反 而擅离职守,径自逃生,不免遭到世人谴责和唾弃。 B.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就住房、医疗、教育、金融、网络安全和 反腐败等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广开言路,这充分体现了代表委员们日益增强的参政 议政的意识和责任感。 C.当众声喧哗的网络将“布鞋院士”的盛誉簇拥向他时,李小文院士却充耳不 闻,安静地做一辈子淡泊宁静的“技术宅男”,“躲进小屋成一统,管他春夏与 秋冬”。 D.钓鱼岛及其附属海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方渔政执法船依法在本国 管辖海域进行正常巡航,这是无可厚非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政府部门不能直接干预市场,但加大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却是政府应 当提供的公共服务,这样不仅可平衡低收入人群的心态,维护社会公平,而且可 增加房源供给,促进住房市场结构合理化。 B.学生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高校的要求,自主选择计入高考录取成 绩的学业考试科目,而且学业考试实行“一门一清”制,教育部鼓励提供每个科 目两次开考的机会。 C.在今年自主招生选拔中,对于广大考生,浙江大学等几所高校主要依据以综 合素质测试成绩为基础,再结合高考成绩,择优确定自主选拔录取对象。 D.中日关系的改善,应该而且必须建立在双方认真审视和对待历史的基础上,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日本右翼势力依然罔顾甚至篡改历史,不承认对东亚战争 的侵略性质,也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罪恶事实。 5.依次填在下列空格处最恰当的一组句子是( )
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树繁花不经意间闯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不禁为之震颤。我 惊诧,三年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一连好几天,,望它们于无声处悄 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领悟了一句话: ①可我竟然从未留意过这近在咫尺的美 ②可对于这近在咫尺的美,我竞然从未留意过 ③我都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站在阳台上望它们 ④我都站在阳台上望它们,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 ⑤美丽如河流,越深越无声 ⑥美丽如醇酒,越久香越浓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④⑥ 6.余光中说:一个方块字是一片天地,美丽的中文不老。许多汉字自身的构成, 能诠释含义、激发联想。请从“动”、“碑”、“鸿”、“尘”、“舒”等五个 字中任选两个,仿照示例拆拼汉字,并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描述它。要求:至少运 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示例①】岁:山数着夕阳下坠的次数,记下生命的年轮。 【示例②】蝉:一只虫子的个人演唱会,把整个夏天炒得热闹沸腾。 (1) (2) 7.某高校为了招收优秀学生,对新生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下面是其中两 则调查表,请仔细阅读,完成后面的题目,要求简明、准确。(5分) 表一:你选择高校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项目A就业B教学质量社会声誉D高校所在地E往年分数下其他 人数1621 1652 532 1372 213 比例35.3%35.9%1.6% 6.2 29.8%4.6% 表二:你最终确定填报志愿时主要听取谁的意见? 项目A自己独立确定B家长C中学老师D亲朋好友E其他 人数 1070 434 比例63.1%23.4%9.4%7.4%1.7% (1)从以上的表格中可以得出两点结论:(2分) ①②(①② (2)为了招收到优秀学生,请你对该高校提出两点建议:(3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文学“虚无”历史的本质 ①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事实上包含了完全不同的两种含义。其一是在过往时段 内真实发生过的“原生态历史”,也就是哲学上的“历史本体”。这种历史,包 括具体的历史过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真实存在,具有不容置疑的客观性。其 二是以文本形态呈现和存在的“被叙述的历史”,也即“历史文本”。这种“被 叙述的历史”,经过史家在一定历史观和价值观支配下的选择、提取、过滤、描 述,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但必须注意一点,这种主观性是在客观历史事实规
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树繁花不经意间闯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不禁为之震颤。我 惊诧,三年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 ,一连好几天, ,望它们于无声处悄 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领悟了一句话: 。 ①可我竟然从未留意过这近在咫尺的美 ②可对于这近在咫尺的美,我竟然从未留意过 ③我都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站在阳台上望它们 ④我都站在阳台上望它们,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 ⑤美丽如河流,越深越无声 ⑥美丽如醇酒,越久香越浓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6.余光中说:一个方块字是一片天地,美丽的中文不老。许多汉字自身的构成, 能诠释含义、激发联想。请从“动”、“碑”、“鸿”、“尘”、“舒”等五个 字中任选两个,仿照示例拆拼汉字,并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描述它。要求:至少运 用一种修辞手法。(4 分) 【示例①】 岁:山数着夕阳下坠的次数,记下生命的年轮。 【示例②】 蝉:一只虫子的个人演唱会,把整个夏天炒得热闹沸腾。 (1) (2) 7.某高校为了招收优秀学生,对新生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下面是其中两 则调查表,请仔细阅读,完成后面的题目,要求简明、准确。(5 分) 表一:你选择高校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项目 A 就业 B 教学质量 C 社会声誉 D 高校所在地 E 往年分数 F 其他 人数 1621 1652 532 286 1372 213 比例 35.3% 35.9% 11.6% 6.2 29.8% 4.6% 表二:你最终确定填报志愿时主要听取谁的意见? 项目 A 自己独立确定 B 家长 C 中学老师 D 亲朋好友 E 其他 人数 2901 1070 434 338 80 比例 63.1% 23.4% 9.4% 7.4% 1.7% (1)从以上的表格中可以得出两点结论:(2 分) ① ② (2)为了招收到优秀学生,请你对该高校提出两点建议:(3 分) ① ② 二、现代文阅读(共 29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9 分) 文学“虚无”历史的本质 ①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事实上包含了完全不同的两种含义。其一是在过往时段 内真实发生过的“原生态历史”,也就是哲学上的“历史本体”。这种历史,包 括具体的历史过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真实存在,具有不容置疑的客观性。其 二是以文本形态呈现和存在的“被叙述的历史”,也即“历史文本”。这种“被 叙述的历史”,经过史家在一定历史观和价值观支配下的选择、提取、过滤、描 述,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但必须注意一点,这种主观性是在客观历史事实规
制下的“有限主观性”,必须以依附和尊重历史本体为前提,最大程度地逼近客 观历史本体。 ②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及其文学追随者,对历史的客观实在性进行彻底怀疑和否 定,认为历史不过是一种语词建构起来的文本,是一种“语言的虚构”。他们混 淆了历史本体和历史文本之间的区别和界限,只讲“历史的文本性”,规避“文 本的历史性”。其结果,就是将客观性从历史叙事中完全驱逐出去,只剩下肆意 妄为的虚构和想象。正是在这种错误历史观的蛊惑下,主观化倾向在文学的历史 书写中发展为不可遏止的浊流。所谓的历史题材创作,有些丝毫见不到历史的踪 影,笔之所及,天马行空,纵横穿越。 ③有些作家惯于以文学允许虚构为托词,逃避历史客观性对文学叙事的规约。文 学创作的确允许虚构,但是,“虚构”和“虚无”是完全不同的叙事行为。从性 质上说,虚构和想象都仅仅是一种文学手法。在历史叙事中,其根本目的,是更 加逼真、形象地表现历史,捍卫历史本身和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比如,《三国演 义》这部历史小说,与历史著作《三国志》相比,其中不乏虚构成分,但无论如 何虚构,它都没有超越客观历史的边界,主要事件与《三国志》相同,就连人物 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上发挥完成的。虚构的介入,非但没有虚 无历史,反而更加有力地证明了那段历史,成为后人了解历史的生动文本 ④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是明天的历史,两者处在永无止境的推进、转化之中。 文学“虚无”历史,是在历史和现实的关系上预设了一个前提,即认为历史以脱 离现实而存在,将历史视作可以随意消费的娱乐资源,肆意调侃、戏说、恶搞 或者将它当作表达自己特殊意图(甚至政治倾向)的工具,任意改写、涂抹。这 种行为的危害就是拒绝了历史提供的各种文化经验进入现实的可能。历史被封 存、消费,它所携带的经验和智慧也随之消散,人类的发展进步就失去了根据, 一个国家和民族由此陷入集体失忆,进而迷失前行的方向。而且,现实失去历史 的逻辑支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成为摇荡无根的浮萍。 ⑤漫长的历史之流,每一个载入史册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甚至留存下来的各 种历史器物,最终都演化为一个个承载文化价值意义的符码。历史的传承,一定 意义上说就是价值的传承。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包含着鲜明的价值取向。任何 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都是在已有的历史存在中发现价值,在形象化的阐释中重 新做出价值判断。文学“虚无”历史,终究是“虚无”价值,是否定和解构在历 史中形成的民族文化价值。时下创作界最流行的,是从所谓“还原历史”“人性 发现论”出发,对已有定论的历史人物进行重塑。其极端者,甚至将历史上臭名 昭著的汉奸打造成正面角色,寻找所谓的人性,给予无原则的同情。在这里,对 汉奸形象的颠覆只是表象,真正颠覆的,是这个形象符号所承载的、人们在漫长 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忠诚与背叛、坚强与怯懦、光荣与耻辱的价值判断。文学“虚 无”历史,终将解构在历史长河中建立的文化共识,破坏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作者张江,原载《文学评论》2014年第2期,有删改) 8.下列对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中“虚构”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虚构”,和想象一样,是一种文学手法,带有作者的主观性。 B.如果规避“历史的文本性”,“虚构”就等同于“虚无”历史。 C.《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中介入“虚构”,是为了更加逼真、形象地再现或 表现历史。 D.“虚构”必须受到历史客观性的规约,是一种与客观性相交融的主观性 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制下的“有限主观性”,必须以依附和尊重历史本体为前提,最大程度地逼近客 观历史本体。 ②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及其文学追随者,对历史的客观实在性进行彻底怀疑和否 定,认为历史不过是一种语词建构起来的文本,是一种“语言的虚构”。他们混 淆了历史本体和历史文本之间的区别和界限,只讲“历史的文本性”,规避“文 本的历史性”。其结果,就是将客观性从历史叙事中完全驱逐出去,只剩下肆意 妄为的虚构和想象。正是在这种错误历史观的蛊惑下,主观化倾向在文学的历史 书写中发展为不可遏止的浊流。所谓的历史题材创作,有些丝毫见不到历史的踪 影,笔之所及,天马行空,纵横穿越。 ③有些作家惯于以文学允许虚构为托词,逃避历史客观性对文学叙事的规约。文 学创作的确允许虚构,但是,“虚构”和“虚无”是完全不同的叙事行为。从性 质上说,虚构和想象都仅仅是一种文学手法。在历史叙事中,其根本目的,是更 加逼真、形象地表现历史,捍卫历史本身和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比如,《三国演 义》这部历史小说,与历史著作《三国志》相比,其中不乏虚构成分,但无论如 何虚构,它都没有超越客观历史的边界,主要事件与《三国志》相同,就连人物 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上发挥完成的。虚构的介入,非但没有虚 无历史,反而更加有力地证明了那段历史,成为后人了解历史的生动文本。 ④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是明天的历史,两者处在永无止境的推进、转化之中。 文学“虚无”历史,是在历史和现实的关系上预设了一个前提,即认为历史以脱 离现实而存在,将历史视作可以随意消费的娱乐资源,肆意调侃、戏说、恶搞; 或者将它当作表达自己特殊意图(甚至政治倾向)的工具,任意改写、涂抹。这 种行为的危害就是拒绝了历史提供的各种文化经验进入现实的可能。历史被封 存、消费,它所携带的经验和智慧也随之消散,人类的发展进步就失去了根据, 一个国家和民族由此陷入集体失忆,进而迷失前行的方向。而且,现实失去历史 的逻辑支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成为摇荡无根的浮萍。 ⑤漫长的历史之流,每一个载入史册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甚至留存下来的各 种历史器物,最终都演化为一个个承载文化价值意义的符码。历史的传承,一定 意义上说就是价值的传承。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包含着鲜明的价值取向。任何 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都是在已有的历史存在中发现价值,在形象化的阐释中重 新做出价值判断。文学“虚无”历史,终究是“虚无”价值,是否定和解构在历 史中形成的民族文化价值。时下创作界最流行的,是从所谓“还原历史”“人性 发现论”出发,对已有定论的历史人物进行重塑。其极端者,甚至将历史上臭名 昭著的汉奸打造成正面角色,寻找所谓的人性,给予无原则的同情。在这里,对 汉奸形象的颠覆只是表象,真正颠覆的,是这个形象符号所承载的、人们在漫长 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忠诚与背叛、坚强与怯懦、光荣与耻辱的价值判断。文学“虚 无”历史,终将解构在历史长河中建立的文化共识,破坏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作者张江,原载《文学评论》2014 年第 2 期,有删改) 8.下列对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中“虚构”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虚构”,和想象一样,是一种文学手法,带有作者的主观性。 B.如果规避“历史的文本性”,“虚构”就等同于“虚无”历史。 C.《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中介入“虚构”,是为了更加逼真、形象地再现或 表现历史。 D.“虚构”必须受到历史客观性的规约,是一种与客观性相交融的主观性。 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三国志》等史书,不同于《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前者记载的全是过往 时段内真实发生过的“原生态历史”,后者含有想象虚构等主观性成分。 B.文学“虚无”历史,否定历史的客观实在性,是受到后现代主义错误历史观 的影响。 C.拒绝历史提供的各种文化经验进入现实,将导致一个国家和民族迷失前行的 方向。 D.对已有定论的汉奸形象的颠覆,其实是对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判断、文 化共识的解构。 10.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文学“虚无”历史的本质。(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①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 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 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 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③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④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 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 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 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 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一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 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 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 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 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 们把草垛蹬散了怕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 摇着头,做岀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 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 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⑤老哑巴,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 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 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 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 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 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 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⑥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 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髙兴, 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 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 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 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
A.《三国志》等史书,不同于《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前者记载的全是过往 时段内真实发生过的“原生态历史”,后者含有想象虚构等主观性成分。 B.文学“虚无”历史,否定历史的客观实在性,是受到后现代主义错误历史观 的影响。 C.拒绝历史提供的各种文化经验进入现实,将导致一个国家和民族迷失前行的 方向。 D.对已有定论的汉奸形象的颠覆,其实是对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判断、文 化共识的解构。 10.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文学“虚无”历史的本质。(3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5 题。(20 分)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①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 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 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 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③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④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 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 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 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 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 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 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 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 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 们把草垛蹬散了怕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 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 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 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⑤老哑巴,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 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 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 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 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 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 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⑥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 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 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 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 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 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
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 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 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⑦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 嚓嚓一一”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 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缩在角 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 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 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 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 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⑧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 11.“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中的“积雪”有什么含义和作用?(3分) (2) 12.“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一句,表达了老哑巴怎样的 情感?刻画了他怎样的形象?(3分) (1) (2) 13.第②⑥⑦节各有一处描写了达子香花,请简要分析第三处在文章中的作用。 (4分) 14.标题“哑巴与春天”有什么好处?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15.老哑巴与《祝福》中的祥林嫂有许多相似之处,试加以探究。你认为作者刻 画“老哑巴”这个人物有哪些用意?(6分) (1) (2) 、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桂州裘中丞作皆家洲亭记 柳宗元 大凡以观游名于代者,不过视于一方,其或傍达左右,则以为特异。至若不骛远 不陵危环山洄江四出如一夸奇竞秀咸不相让遍行天下者惟是得之。 桂州多灵山,发地峭坚,林立四野。署之左曰漓水,水之中曰訾氏之洲。凡峤 南之山川,达于海上,于是毕出,而古今莫能知。 元和十二年,御史中丞裴公来莅兹邦,都督二十七州事。盗遁奸革,德惠敷施 期年政成,而富且庶。当天子平淮夷,定河朔,告于诸侯,公既施庆于下,乃合 僚吏,登兹以嬉。观望修长,悼前之遗。于是厚货居氓,移民于闲壞。伐恶木, 剃奧草,前指后画,心舒目行。忽焉如飘浮上腾,以临云气。万山面内,重江束 隘,联岚含辉,旋视其宜,常所未睹,倏然互见,以为飞舞奔走,与游者偕来。 乃经工庀材,考极相方。南为燕亭,延宇垂阿,步檐更衣,周若一舍。北有 崇轩,以临千里。左浮飞阁,右列闲馆。比舟为梁,与波升降。苞漓山,涵龙宫, 昔之所大,蓄在亭内。日出扶桑,云飞苍梧。海霞岛雾,来助游物。其隙则抗月 槛于回溪,出风榭于篁中。昼极其美,又益以夜,列星下布,灏气回合,邃然万
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 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 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⑦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 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 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缩在角 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 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 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 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 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⑧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 11.“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中的“积雪”有什么含义和作用?(3 分) (1) (2) 12.“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一句,表达了老哑巴怎样的 情感?刻画了他怎样的形象?(3 分) (1) (2) 13.第②⑥⑦节各有一处描写了达子香花,请简要分析第三处在文章中的作用。 (4 分) 14.标题“哑巴与春天”有什么好处?请说说你的理解。(4 分) 15.老哑巴与《祝福》中的祥林嫂有许多相似之处,试加以探究。你认为作者刻 画“老哑巴”这个人物有哪些用意?(6 分) (1) (2)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7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20 题。(19 分) 桂州裴中丞作訾①家洲亭记 柳宗元 大凡以观游名于代者,不过视于一方,其或傍达左右,则以为特异。至若不骛远 不陵危环山洄江四出如一夸奇竞秀咸不相让遍行天下者惟是得之。 桂州多灵山,发地峭坚,林立四野。署之左 曰漓水,水之中曰訾氏之洲。凡峤 南之山川,达于海上,于是毕出,而古今莫能知。 元和十二年,御史中丞裴公来莅兹邦,都督二十七州事。盗遁奸革,德惠敷施。 期年政成,而富且庶。当天子平淮夷,定河朔,告于诸侯,公既施庆于下,乃合 僚吏,登兹以嬉。观望修长,悼前之遗。于是厚货居氓,移民于闲壤。伐恶木, 刜奥草,前指后画,心舒目行。忽焉如飘浮上腾,以临云气。万山面内,重江束 隘,联岚含辉,旋视其宜,常所未睹,倏然互见,以为飞舞奔走,与游者偕来。 乃经工庀②材,考极相方。南为燕亭,延宇垂阿③,步檐更衣④,周若一舍。北有 崇轩,以临千里。左浮飞阁,右列闲馆。比舟为梁,与波升降。苞漓山,涵龙宫, 昔之所大,蓄在亭内。日出扶桑,云飞苍梧。海霞岛雾,来助游物。其隙则抗月 槛于回溪,出风榭于篁中。昼极其美,又益以夜,列星下布,灏气回合,邃然万
变,若与安期、羡门°接于物外。则凡名观游于天下者,有不屈伏退让,以推高 是亭者乎? 既成以燕,欢极而贺,咸曰:昔之遗胜概者,必于深山穷谷,人罕能至,而好事 者后得,以为己功。未有直治城,挟阆阓,车舆步骑,朝过夕视,讫千百年, 莫或异顾 得之,遂出于他邦,虽博于物、辩于口,莫能举其上者。然则人 之心目,其果有辽绝特殊而不可至者耶?盖非桂山之灵,不足以瑰观;非是州之 旷,不足以极视;非公之鉴,不能以独得。噫!造物者之设是久矣,而尽之于今 余其可以无藉。乎? 【注】①訾(z1):姓氏。②庀(pi):具备,备办。③延宇垂阿(e):伸 展的屋宇,下垂的屋檐。④步檐更衣:走廊、休息室。⑤安期、羡门:指已悟 道成仙的人。⑥圜阓( huan hui):市区、市场。⑦藉:通“籍”,记录。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之左曰漓水 署:署名 B.比舟为梁,与波升降比:并列,连接 C.既成以燕,欢极而贺燕:通“宴”,设宴 D.非公之鉴,不能以独得鉴:明察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合僚吏,登兹以嬉今君乃亡赵走燕 B.若与安期、羡门接于物外以其无礼于晋 C.忽焉如飘浮上腾盘盘焉,困困焉 D.其果有辽绝特殊而不可至者耶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赞美訾家洲于桂林的灵山秀水中胜景独擅,惋惜其不为人所知,颂扬裴 公于惠施德政之余,慧眼独具,建亭于斯,遂使其撮奇得要,景甲桂林 B.柳宗元的散文立意深刻,既对訾家洲亭的景色作了具体生动地描绘,又直抒 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慨叹,全文洋溢着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C.本文构思新颖,起始突兀,以表现訾家洲之特异不凡,然后描写亭景之包藏 宏大,变化奇异可谓形容尽致,结尾处层层转深,跌宕多姿 D.本文的风格雄深雅健,简古峭拔,情感表达含蓄隽永,以贬谪期间个人的感 情观照山水,又借山水的描摹以传达心境,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意 境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3分) 至若不骛远不陵危环山洄江四出如一夸奇竞秀咸不相让遍行天下者惟是得之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于是厚货居氓,移民于闲壤。(3分) (2)造物者之设是久矣,而尽之于今,余其可以无藉乎?(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1-22题。(7分)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变,若与安期、羡门⑤接于物外。则凡名观游于天下者,有不屈伏退让,以推高 是亭者乎? 既成以燕,欢极而贺,咸曰:昔之遗胜概者,必于深山穷谷,人罕能至,而好事 者后得,以为己功。未有直治城,挟阛阓⑥,车舆步骑,朝过夕视,讫千百年, 莫或异顾,一旦得之,遂出于他邦,虽博于物、辩于口,莫能举其上者。然则人 之心目,其果有辽绝特殊而不可至者耶?盖非桂山之灵,不足以瑰观;非是州之 旷,不足以极视;非公之鉴,不能以独得。噫!造物者之设是久矣,而尽之于今, 余其可以无藉⑦乎? 【注】 ①訾(zī):姓氏。 ②庀(pǐ):具备,备办。 ③延宇垂阿(ē):伸 展的屋宇,下垂的屋檐。 ④步檐更衣:走廊、休息室。 ⑤安期、羡门:指已悟 道成仙的人。 ⑥阛阓(huán huì):市区、市场。 ⑦藉:通“籍”,记录。 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署之左曰漓水 署:署名 B.比舟为梁,与波升降 比:并列,连接 C.既成以燕,欢极而贺 燕:通“宴”,设宴 D.非公之鉴,不能以独得 鉴:明察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合僚吏,登兹以嬉 今君乃亡赵走燕 B.若与安期、羡门接于物外 以其无礼于晋 C.忽焉如飘浮上腾 盘盘焉,囷囷焉 D.其果有辽绝特殊而不可至者耶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赞美訾家洲于桂林的灵山秀水中胜景独擅,惋惜其不为人所知,颂扬裴 公于惠施德政之余,慧眼独具,建亭于斯,遂使其撮奇得要,景甲桂林。 B.柳宗元的散文立意深刻,既对訾家洲亭的景色作了具体生动地描绘,又直抒 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慨叹,全文洋溢着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C.本文构思新颖,起始突兀,以表现訾家洲之特异不凡,然后描写亭景之包藏 宏大,变化奇异可谓形容尽致,结尾处层层转深,跌宕多姿。 D.本文的风格雄深雅健,简古峭拔,情感表达含蓄隽永,以贬谪期间个人的感 情观照山水,又借山水的描摹以传达心境,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意 境。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3 分) 至若不骛远不陵危环山洄江四出如一夸奇竞秀咸不相让遍行天下者惟是得之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1)于是厚货居氓,移民于闲壤。(3 分) (2)造物者之设是久矣,而尽之于今,余其可以无藉乎?(4 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21—22 题。(7 分)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①路云遮寺,清弋江②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③,我心悬旆④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九华山,是从宣州至舒州的必经之处。②青弋江,在宣城西。③的 的:鲜明的样子。④旆pei:古时旌旗末端形状像燕尾的飘带,泛指旌旗 21.首联勾画了一幅“”图,颔联刻画路云遮寺、村柳拂桥两幅画面。作者用 这三幅图画,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也暗示了事件的进程,表达了之 情。(2分) 2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选择二种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积聚!为妇人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其子因私 积聚,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 也,而自知其益富。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选自《韩非子》) 23.韩非子运用类比的手法,用之道来说明_之道。(2分) 24.你怎样评价这材料中父亲的言行?(3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今两虎共斗,。吾所以为此者,!(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3)歌台暖响 ,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4)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5)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_,念桥边红药,?(姜夔《扬州慢》)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有思想,源于精神的追求:人有欲望,来自本能的驱动。思想从前面引导人直 行,欲望从后面推动人行走。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会思索,他将一无所获 摘自网络 思考是行为的种子 [美国]爱默生 伟大的思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成为壮举。一—[英国]威·赫兹里特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浙江省温州市2016届高三返校联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B。【A.追溯(s山);C.捋(1)胡子;亘(gen)古未见;D.果脯(fu)。】 2.C.【C.正确。A.“扭怩”应改为“忸怩”;“技俩”应改为“伎俩”。B.“骛” 应改为“鹜”(趋之若鹜、好髙骛远);“震”应改为“振”(振聋发聩、震耳 欲聋)。D.蹁跹=翩跹;“手屈一指”应改为“首屈一指”。】 3.A。【A.正确。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自作主张。B.广开言路:尽量给 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此处应改为“畅所欲言”或“各抒己见” C.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此处误解为形容人专 心以至于没有听到。D.“无可厚非”应改为“无可非议”。】 4.D。【A.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应在“加大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后面 加上“力度”,或者把“加大”改为“加快”;另外,“不仅……而且……”的 分句内容互换。B.语序不当,关联词“不仅”应放在“学生”之前。C.句式杂
【注】 ①九华山,是从宣州至舒州的必经之处。 ②青弋江,在宣城西。 ③的 的:鲜明的样子。 ④旆 peì:古时旌旗末端形状像燕尾的飘带,泛指旌旗。 21.首联勾画了一幅“ ”图,颔联刻画路云遮寺、村柳拂桥两幅画面。作者用 这三幅图画,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也暗示了事件的进程,表达了 之 情。(2 分) 2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选择二种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 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3—24 题。(5 分) 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积聚!为妇人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其子因私 积聚,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 也,而自知其益富。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选自《韩非子》) 23.韩非子运用类比的手法,用 之道来说明 之道。(2 分) 24.你怎样评价这材料中父亲的言行?(3 分) (四)古诗文默写。(6 分) 2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 (1)今两虎共斗, 。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 。(李商隐《锦瑟》) (3)歌台暖响, ; ,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4)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5)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 ,念桥边红药, ?(姜夔《扬州慢》) 四、作文(60 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人有思想,源于精神的追求;人有欲望,来自本能的驱动。思想从前面引导人直 行,欲望从后面推动人行走。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会思索,他将一无所获。—— 摘自网络 思考是行为的种子。——[美国]爱默生 伟大的思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成为壮举。——[英国]威·赫兹里特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注意】①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浙江省温州市 2016 届高三返校联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B。【A.追溯(sù);C.捋(lǚ)胡子;亘(gèn)古未见;D.果脯(fǔ)。】 2.C。【C.正确。A.“扭怩”应改为“忸怩”;“技俩”应改为“伎俩”。B.“骛” 应改为“鹜”(趋之若鹜、好高骛远);“震”应改为“振”(振聋发聩、震耳 欲聋)。D.蹁跹=翩跹;“手屈一指” 应改为“首屈一指”。】 3.A。【A.正确。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自作主张。B.广开言路:尽量给 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此处应改为“畅所欲言”或“各抒己见”。 C.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此处误解为形容人专 心以至于没有听到。D.“无可厚非”应改为“无可非议”。】 4.D。【A.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应在“加大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后面 加上“力度”,或者把“加大”改为“加快”;另外,“不仅……而且……”的 分句内容互换。B.语序不当,关联词“不仅”应放在“学生”之前。C.句式杂
糅,应改为“依据综合素质测试成绩,”或“以综合素质测试成绩为基础”。 D.“应该而且必须”不是重复,而是递进强调。】 5.C。【②句倒装,强调“对这近在咫尺的美”,与前文“不禁为之震颤”相呼 应:③句“望它们”与下句连贯;⑤句比喻更贴切,符合“于无声处悄然”、“寂 寞”的语境。】 6.(共4分,每小题2分)【示例】 (1)动:不安静的云,即便只有一丝力气,也要做飞翔的梦 (2)碑:卑微的石头,因为神圣的使命,执着地站立一生。 (3)鸿:江边盘旋的那只孤独的鸟啊,每一声哀鸣都在诉说游子的心曲。 (4)①尘:别看我是小小的土粒,却像精灵一样有着飞扬天下的个性和梦想。 ②尘:一个小小的你,在广袤的大地上随意游走,每一步都见证了尘世的沧桑 ③尘:沙土很卑微渺小,却可以掩埋辉煌灿烂的文明。 (5)①舒:屋舍给予人的是安宁和舒适,风雨中片片砖瓦都在弹奏温馨与幸福 的歌谣。 ②舒:若能舍弃小我,给予他人关爱,你的内心就会像甘泉滋润般舒畅。 ③舒:舍得是因为我心甘情愿,给予是因为你需要我援手,只有你的存在,我的 生活才能安适 ④舒:索要不应是强求,给予未必是施舍。 7.(1)(2分)①教学质量和就业是考生选择髙校时考虑的最重要因素,往年 分数在考生选择高校也起着重要作用。②大部分考生是自己独立确定填报志愿 的,部分会听取家长、中学老师和亲朋好友的意见。(每点1分,每点答出前半 部分即可。) (2)(3分)①提髙教学质量是招收优质生源的最根本途径。②加强就业指导 是提升生源质量的重要办法。③各种招生宣传活动应主要从中学牛的视角(主要 面向中学生)进行设计和开展。(答出任何一点给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 8.B。【规避“历史的文本性”,错误。应该是规避“文本的历史性”。】 9.A。【《三国志》等史书(历史著作),与历史小说(文学作品)《三国演义》, 实质并非不同,因为它们都是以文本形态呈现和存在的“被叙述的历史”,也即 “历史文本”,而不是“历史本体”或“原生态历史”,所以都不可避免地带有 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是在客观历史事实规制下的“有限主观性”。只不过,《 国志》等史书和《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相比较,主观性淡薄一些。】 10.文学“虚无”历史,本质是:①怀疑和否定历史的客观实在性。②否认历史 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连续性),即认为历史以脱离现实而存在。③否定和解构以 历史为载体的文化价值体系(或在历史中形成民族文化价值:或解构在历史中形 成的文化共识,破坏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答出一点得1分,要求答出两点, 意思对即可。共计3分。) 11.(共3分) (1)含义:①实指自然界的积雪(1分),②虚指人性的冷漠(1分) (2)作用:与“春风”形成对比,暗示社会环境(氛围),奠定凄冷(悲凉) 基调(1分) 12.(共3分 (1)情感:表现了老哑巴对花的喜爱(1分)
糅,应改为“依据综合素质测试成绩,”或“以综合素质测试成绩为基础”。 D.“应该而且必须”不是重复,而是递进强调。】 5. C。【②句倒装,强调“对这近在咫尺的美”,与前文“不禁为之震颤”相呼 应;③句“望它们”与下句连贯;⑤句比喻更贴切,符合“于无声处悄然”、“寂 寞”的语境。】 6. (共 4 分,每小题 2 分)【示例】 (1)动:不安静的云,即便只有一丝力气,也要做飞翔的梦! (2)碑:卑微的石头,因为神圣的使命,执着地站立一生。 (3)鸿:江边盘旋的那只孤独的鸟啊,每一声哀鸣都在诉说游子的心曲。 (4)①尘:别看我是小小的土粒,却像精灵一样有着飞扬天下的个性和梦想。 ②尘:一个小小的你,在广袤的大地上随意游走,每一步都见证了尘世的沧桑。 ③尘:沙土很卑微渺小,却可以掩埋辉煌灿烂的文明。 (5)①舒:屋舍给予人的是安宁和舒适,风雨中片片砖瓦都在弹奏温馨与幸福 的歌谣。 ②舒:若能舍弃小我,给予他人关爱,你的内心就会像甘泉滋润般舒畅。 ③舒:舍得是因为我心甘情愿,给予是因为你需要我援手,只有你的存在,我的 生活才能安适。 ④舒:索要不应是强求,给予未必是施舍。 7.(1)(2 分)①教学质量和就业是考生选择高校时考虑的最重要因素,往年 分数在考生选择高校也起着重要作用。②大部分考生是自己独立确定填报志愿 的,部分会听取家长、中学老师和亲朋好友的意见。(每点 1 分,每点答出前半 部分即可。) (2)(3 分)①提高教学质量是招收优质生源的最根本途径。②加强就业指导 是提升生源质量的重要办法。③各种招生宣传活动应主要从中学生的视角(主要 面向中学生)进行设计和开展。(答出任何一点给 2 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 分。) 8. B。【规避“历史的文本性”,错误。应该是规避“文本的历史性”。】 9.A。【《三国志》等史书(历史著作),与历史小说(文学作品)《三国演义》, 实质并非不同,因为它们都是以文本形态呈现和存在的“被叙述的历史”,也即 “历史文本”,而不是“历史本体”或“原生态历史”,所以都不可避免地带有 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是在客观历史事实规制下的“有限主观性”。只不过,《三 国志》等史书和《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相比较,主观性淡薄一些。】 10.文学“虚无”历史,本质是:①怀疑和否定历史的客观实在性。②否认历史 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连续性),即认为历史以脱离现实而存在。③否定和解构以 历史为载体的文化价值体系(或在历史中形成民族文化价值;或解构在历史中形 成的文化共识,破坏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答出一点得 1 分,要求答出两点, 意思对即可。共计 3 分。) 11.(共 3 分) (1)含义:①实指自然界的积雪(1 分),②虚指人性的冷漠(1 分)。 (2)作用:与“春风”形成对比,暗示社会环境(氛围),奠定凄冷(悲凉) 基调(1 分)。 12.(共 3 分) (1)情感:表现了老哑巴对花的喜爱(1 分)
(2)形象:①朴实善良;②热爱美好事物,向往美好生活;③本分,容易满足 于能与大家一起劳动,人格被尊重,人生价值被认同。(每点1分,答对两点即 可,共计2分。) 13.(共4分) ①结构上,“达子香花”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前后多次形成照应。②内容上, 表明花依然绽放,老哑巴的生活却彻底改变,物是人非。③感情上,作者借花表 达了对老哑巴的怀念和同情。④主题上,引发读者对人性(或乡土人情)的思考 深化主旨。⑤对人物形象上,以美丽芬芳的花朵衬托老哑巴的美好心灵与高尚品 格。(答出第一点得1分;对于后面三点,只要答出其中任何一点给2分,答出 两点就给3分,意对即可。) 14.(共4分) ①标题显得很突兀,具有强烈的冲突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面对有声有色 五彩缤纷的春天,哑巴感受到了美,却无法表达与歌唱;③哑巴渴望人生的春天, 希望过平等而有尊严的生活,却得不到理解,饱受人们歧视,最后被迫无奈地离 开。(只答出第一点而没有结合内容简析,得1分;只答出第二点或第三点,各 得2分;答出任何两点给即可,给4分。) 15.(共6分) (1)相似之处:①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小人物,身份卑微,处境困窘;②都 生活在落后的地方,周围人性冷漠;③都很勤劳、善良、淳厚、质朴;④都被人 抛弃,失去了尊严,结局悲惨。(每点1分,写出三点,意思对即可,共计3 分。) (2)【示例1】用意: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哑巴”,意在告诫:对于弱势群体 要给予物质帮助;②要悲悯其处境,关注其心灵,尊重其人格,鼓励其精神,不 应冷漠歧视,不应排斥厌弃。(答出第一点只得1分,答出第二点就可得3分, 意思对即可,共计3分。)[来源:学科网] 【示例2】用意: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哑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 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②作者以深切的人 文关怀,呼唤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更多地同情 理解和尊重。(摘自2015年浙江卷15题答案。答出一点2分,要求答出两点, 共计3分。) 16.A。【署:官署,衙门。】 17.C。【A项,连词,表顺承,于是,就/副词,竟然,却;B项,介词,在 介词,对;C项,都为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D项,表反问的副 词,难道/表推测的副词,大概。】 8.B。【作者通过描述訾家洲亭,寄寓(含蓄地表达,非直接抒写)了自己怀 才不遇的慨叹,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被压抑的悲凉凄婉的情绪,没有表达旷达乐 观的人生态度。另外,“求荐望举的希冀”并不妥当。】 19.至若不骛远/不陵危/环山洄江/四出如一/夸奇竞秀/咸不相让/遍行天下者/ 惟是得之 (注意:评分标准,严苛同浙江省近几年高考:先计算断对处给分,后计算断错 处扣分,扣完为止。也就是说,给分减去扣分等于最终所得分数。先看,断对1 处不给分,断对2或3处给1分,断对4或5处给2分,断对6或7处给3分 再看,断错1处不扣分,断错2或3处扣1分,断错4或5处扣2分,断错6 或7处扣3分。)
(2)形象:①朴实善良;②热爱美好事物,向往美好生活;③本分,容易满足 于能与大家一起劳动,人格被尊重,人生价值被认同。(每点 1 分,答对两点即 可,共计 2 分。) 13.(共 4 分) ①结构上,“达子香花”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前后多次形成照应。②内容上, 表明花依然绽放,老哑巴的生活却彻底改变,物是人非。③感情上,作者借花表 达了对老哑巴的怀念和同情。④主题上,引发读者对人性(或乡土人情)的思考, 深化主旨。⑤对人物形象上,以美丽芬芳的花朵衬托老哑巴的美好心灵与高尚品 格。(答出第一点得 1 分;对于后面三点,只要答出其中任何一点给 2 分,答出 两点就给 3 分,意对即可。) 14.(共 4 分) ①标题显得很突兀,具有强烈的冲突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面对有声有色、 五彩缤纷的春天,哑巴感受到了美,却无法表达与歌唱;③哑巴渴望人生的春天, 希望过平等而有尊严的生活,却得不到理解,饱受人们歧视,最后被迫无奈地离 开。(只答出第一点而没有结合内容简析,得 1 分;只答出第二点或第三点,各 得 2 分;答出任何两点给即可,给 4 分。) 15.(共 6 分) (1)相似之处:①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小人物,身份卑微,处境困窘;②都 生活在落后的地方,周围人性冷漠;③都很勤劳、善良、淳厚、质朴;④都被人 抛弃,失去了尊严,结局悲惨。(每点 1 分,写出三点,意思对即可,共计 3 分。) (2)【示例 1】用意: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哑巴”,意在告诫:对于弱势群体, 要给予物质帮助;②要悲悯其处境,关注其心灵,尊重其人格,鼓励其精神,不 应冷漠歧视,不应排斥厌弃。(答出第一点只得 1 分,答出第二点就可得 3 分, 意思对即可,共计 3 分。)[来源:学科网] 【示例 2】用意: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哑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 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②作者以深切的人 文关怀,呼唤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更多地同情 理解和尊重。(摘自 2015 年浙江卷 15 题答案。答出一点 2 分,要求答出两点, 共计 3 分。) 16.A。【署:官署,衙门。】 17.C。【A 项,连词,表顺承,于是,就 / 副词,竟然,却;B 项,介词,在 / 介词,对;C 项,都为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D 项,表反问的副 词,难道 / 表推测的副词,大概。】 18. B。【作者通过描述訾家洲亭,寄寓(含蓄地表达,非直接抒写)了自己怀 才不遇的慨叹,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被压抑的悲凉凄婉的情绪,没有表达旷达乐 观的人生态度。另外,“求荐望举的希冀” 并不妥当。】 19. 至若不骛远/不陵危/环山洄江/四出如一/夸奇竞秀/咸不相让/遍行天下者/ 惟是得之 (注意:评分标准,严苛同浙江省近几年高考:先计算断对处给分,后计算断错 处扣分,扣完为止。也就是说,给分减去扣分等于最终所得分数。先看,断对 1 处不给分,断对 2 或 3 处给 1 分,断对 4 或 5 处给 2 分,断对 6 或 7 处给 3 分; 再看,断错 1 处不扣分,断错 2 或 3 处扣 1 分,断错 4 或 5 处扣 2 分,断错 6 或 7 处扣 3 分。)
20.(1)于是他付给洲上的居民很多钱财,让他们搬到别的空地上去住(或译 为“将他们迁移别的空地上去住”)。(采分点有:“厚货”、“居氓”,每点 1分,大意对给1分。共计3分) (2)大自然设置(或译为“创设”、“创造”)这个地方很久了,到现在才完 全被发现,我难道(若译为“还”也算对)能不记录下来吗?(采分点有:“尽 之于今”、“其 藉”通“籍”,例如“籍吏民,封府库”),每 点1分;大意对给1分。共计4分) 21.①春郊送别图(1分)。②对友人远行的依恋(或惜别)和祝愿(或关切) (1分,答出任何一点即可) 22.(共5分) ①对比。颈联将友人“如鸿髙的的”的心情同“悬旆正摇摇”的“我心”做对 比,使友人在分别之际因仕途顺利而充满得意自信、乐观开朗之情和“我”宦海 浮沉而又将与友人分别时内心空虚无着、怅然若失之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反衬。诗的前半部分(四句)描写了明丽和煦的江南美景,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反衬诗人与友人惜别时的依恋之情和诗人的满腹愁情,以及自己不得意的惆怅 寂寞之情。 ③虚实结合。首联实写送别场景。颔联想象九华山路旁,云雾缭绕,寺宇隐现, 暗示裴坦的行程;又望见眼前青弋江村边,春风轻拂杨柳,点明送别地点。两句 虚一实,一远山一近水,令人如临其境又无尽遐思。 ④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前半四句环境描写,后半四句直抒惆怅心情。江南早春, 空气清新,阳光明媚,芳草鲜美。友人得意乐观,而仕途失意的诗人,并没因此 感到高兴,反受刺激,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无限感慨。 (答出以上任何一点给3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2分。只要答出两点即可得满 分。若表达重复累赘或不通顺,则酌情扣1分。) 23.①教子(教女)(1分)。②为官(做官、处官)(1分)。 24.不赞同(1分)。理由:①这位父亲唯利是图,不重视家庭教育,将女儿引 向错误的道路;后来也没有看到自己的错误,只关心自己倍增的财富(1分 ②这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也是违背道义的行为(1分)。③他的自作聪明, 终将会把他引向黑暗的深渊(1分)。(观点鲜明得1分,理由只要写出两点即 可得2分。共计3分。) 25.(共6分,只选3小题) (1)其势不俱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3)春光融融舞殿冷袖 (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5)冷月无声年年知为谁生 26.作文(60分) 审题说明:①“思想与行动”或“想与做”,属于一类切合题意;②“思想的力 量”或“行动的力量”,即只论述一面而没有顾及另一面,则属于二类符合题意。 本题偏重于考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浙大陈建新教授),也即“观点证明 的能力”(浙大陶然教授)。敬请各位同仁在阅卷打分时尽可能宽松些,让学生 们在高三备考复习之初充满信心。基准分:不低于43.5分。(2015年浙江省高 考作文平均分41.43。在校际联谊会上,领导要求本次考试语文平均分为 100-105。)
20.(1)于是他付给洲上的居民很多钱财,让他们搬到别的空地上去住(或译 为“将他们迁移别的空地上去住”)。(采分点有:“厚货”、“居氓”,每点 1 分,大意对给 1 分。共计 3 分) (2)大自然设置(或译为“创设”、“创造”)这个地方很久了,到现在才完 全被发现,我难道(若译为“还”也算对)能不记录下来吗?(采分点有:“尽 之于今”、“其”、“藉”(“藉”通“籍”,例如“籍吏民,封府库”),每 点 1 分;大意对给 1 分。共计 4 分) 21.①春郊送别图(1 分)。 ②对友人远行的依恋(或惜别)和祝愿(或关切) (1 分,答出任何一点即可)。 22.(共 5 分) ①对比。颈联将友人“如鸿高的的”的心情同“悬旆正摇摇”的“我心”做对 比,使友人在分别之际因仕途顺利而充满得意自信、乐观开朗之情和“我”宦海 浮沉而又将与友人分别时内心空虚无着、怅然若失之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反衬。诗的前半部分(四句)描写了明丽和煦的江南美景,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反衬诗人与友人惜别时的依恋之情和诗人的满腹愁情,以及自己不得意的惆怅、 寂寞之情。 ③虚实结合。首联实写送别场景。颔联想象九华山路旁,云雾缭绕,寺宇隐现, 暗示裴坦的行程;又望见眼前青弋江村边,春风轻拂杨柳,点明送别地点。两句 一虚一实,一远山一近水,令人如临其境又无尽遐思。 ④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前半四句环境描写,后半四句直抒惆怅心情。江南早春, 空气清新,阳光明媚,芳草鲜美。友人得意乐观,而仕途失意的诗人,并没因此 感到高兴,反受刺激,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无限感慨。 (答出以上任何一点给 3 分,其中手法 1 分,分析 2 分。只要答出两点即可得满 分。若表达重复累赘或不通顺,则酌情扣 1 分。) 23.①教子(教女)(1 分)。 ②为官(做官、处官)(1 分)。 24.不赞同(1 分)。理由:①这位父亲唯利是图,不重视家庭教育,将女儿引 向错误的道路;后来也没有看到自己的错误,只关心自己倍增的财富(1 分)。 ②这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也是违背道义的行为(1 分)。③他的自作聪明, 终将会把他引向黑暗的深渊(1 分)。(观点鲜明得 1 分,理由只要写出两点即 可得 2 分。共计 3 分。) 25.(共 6 分,只选 3 小题) (1)其势不俱生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3)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 (4)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5)冷月无声 年年知为谁生 26.作文(60 分) 审题说明:①“思想与行动”或“想与做”,属于一类切合题意;②“思想的力 量”或“行动的力量”,即只论述一面而没有顾及另一面,则属于二类符合题意。 本题偏重于考查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浙大陈建新教授),也即“观点证明 的能力”(浙大陶然教授)。敬请各位同仁在阅卷打分时尽可能宽松些,让学生 们在高三备考复习之初充满信心。基准分:不低于 43.5 分。(2015 年浙江省高 考作文平均分 41.43。在校际联谊会上,领导要求本次考试语文平均分为 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