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联考语文 、语言文字运用(共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枕藉 剽悍piao 暴虎冯河ping 拎起lin B.欺诳 kuang 刚劲jng 自怨自艾yi 碑帖ti C.熨帖y 筵席yon 徇私枉法xun 沏茶qi D.古刹ch 两栖xi 泾渭分明jn 剖析pou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肇事 愤世嫉俗 开门缉盗 吃一堑,长一智 B.烦躁 满目疮痍 诘屈聱牙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C.启讫 匪议所思 老于世故 满招损,谦受益 D.编篡 躬逢其盛 瑕不掩瑜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因为加繆也把人看成是古希腊神话中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要永远推一块巨石上山 ②这种风格既是美的,同时又能表现生活的真实,演员能用一-两个极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 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 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数条选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 渴望,必将由未来的晢学来满足。 A.终身精练以及减或B.终生清练及其减或 C.终牛练及其和 D.终身洗练心和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农业产业经济,应当成为我国“三农” 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B.近年来,部分国家非法进入南海中国管辖海域内从事捕鱼活动的渔船数量呈 明显上升趋势,中国渔政部门计划通过护航护渔等一系列行动来进一步宣示中国 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C.现在越来越多的商家利用节日大打价格战,在商场里,减价的标牌随处可见, 折、四折甚至五折,非常诱人 D.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学习自然科学如果不掌握语文这门工具,就不可能 正确理解其他学科的题意、概念和原理,不可能有条理的、严密的思维习惯。 5.填入横线处恰当的一个语句是( 阳光融化了河水,细雨润泽了山色, ,造化的神功又一次 使人们惊异了。 A.春风吹绿了柳枝 春风把柳枝吹绿了 C.柳枝被春风吹绿了 D.柳枝在春风中染绿 6.根据例句,按要求再仿写一个句子。(3分 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上的古松,也不是屈身于斗室的盆景,而是辽阔 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一一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笔新绿 (1)用“我不是……也不是……而是……”的格式。(2)运用比喻。(3)句 意要表达自己的理想或愿望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 2014 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联考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1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枕藉 jí 剽悍 piāo 暴虎冯河 píng 拎起 līn B.欺诳 kuáng 刚劲 jìng 自怨自艾 yì 碑帖 tiè C.熨帖 yù 筵席 yàn 徇私枉法 xùn 沏茶 qī D.古刹 chà 两栖 xī 泾渭分明 jìng 剖析 pōu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肇事 愤世嫉俗 开门缉盗 吃一堑,长一智 B.烦躁 满目疮痍 诘屈聱牙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C.启讫 匪议所思 老于世故 满招损,谦受益 D.编篡 躬逢其盛 瑕不掩瑜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农业产业经济,应当成为我国“三农” 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B.近年来,部分国家非法进入南海中国管辖海域内从事捕鱼活动的渔船数量呈 明显上升趋势,中国渔政部门计划通过护航护渔等一系列行动来进一步宣示中国 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C.现在越来越多的商家利用节日大打价格战,在商场里,减价的标牌随处可见, 三折、四折甚至五折,非常诱人。 D.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学习自然科学如果不掌握语文这门工具,就不可能 正确理解其他学科的题意、概念和原理,不可能有条理的、严密的思维习惯。 5.填入横线处恰当的一个语句是( ) 阳光融化了河水,细雨润泽了山色,______________,造化的神功又一次 使人们惊异了。 A.春风吹绿了柳枝 B.春风把柳枝吹绿了 C.柳枝被春风吹绿了 D.柳枝在春风中染绿 6.根据例句,按要求再仿写一个句子。(3 分) 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上的古松,也不是屈身于斗室的盆景,而是辽阔 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笔新绿。 (1)用“我不是……也不是……而是……”的格式。(2)运用比喻。(3)句 意要表达自己的理想或愿望
7.按照不同的要求,把下面两句话组成一个的句子,可以增加或删除个别词语。(3分) 艺术家须有科学的世界观 艺术家须有精湛的技术 (1)表示两者缺一不可。 (2)强调世界观的重要。 (3)婉转地强调技术的重要。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10 分) 从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在自然面前,人的力量总显得渺小、微弱,而人类征服自然的冲动又从不会遏止, 因此,无论是人类童年的神话,还是今天的幻想,冥冥之中总会出现“神”的概 念。之所以出现“神”而不出现“人”,就是因为人类认识到自身力量有限,故 寄希望于超乎人甚至超乎自然的“神”上,这样,借助神力既可表现出人类的 种希望、一种寄托,也可以产生心理上的一种平衡、一种慰藉,而对自身能力的 认识也更近乎客观 于是.在渺小的人和伟大的自然面前,人类便凭借自己创造的神取得了跟自然对 抗的和谐。但这种和谐表现在人的主观理念上、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便有了不同 的内涵:西方的神主宰人类的命运,中国的神被人主宰着或被人的意念支配着 由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在中国作品中,人的气魄、精神被表现得登峰造极, 大有主宰自然、扭转乾坤之神力—一愚公最终“移”走了山,精卫一直填海不已: 其成功已势在必然。而西方作品中,人就显得格外渺小、微弱了,《老人与海》 中的圣地亚哥,在自然面前总是逆来顺受、任其摆布而无能为力一一老人出海终 无功而返。但作为自然的征服者,他们却从不敢也从没有在伟大的自然面前停止 过自己探索的脚步,尽管这种力量很微弱,在很多的时候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甚 至失去生命,他们仍不会屈从命运,仍在不断地向自然宣战,同自然抗争,正如 《老人与海》中老渔夫所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 能被打败。” 也就是说,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中国作品看重神力,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给人以 鼓舞,充满了乐观、自信。西方作品看重人力,探求神力,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给 人类提出一个个严峻的课题,但我们读后却不感到悲观,反而会继承一种精神 产生出一种莫名的冲动和强烈的征服欲。西方的“神”主宰着人的命运,因此
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10 分) 从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在自然面前,人的力量总显得渺小、微弱,而人类征服自然的冲动又从不会遏止, 因此,无论是人类童年的神话,还是今天的幻想,冥冥之中总会出现“神”的概 念。之所以出现“神”而不出现“人”,就是因为人类认识到自身力量有限,故 寄希望于超乎人甚至超乎自然的“神”上,这样,借助神力既可表现出人类的一 种希望、一种寄托,也可以产生心理上的一种平衡、一种慰藉,而对自身能力的 认识也更近乎客观。 于是.在渺小的人和伟大的自然面前,人类便凭借自己创造的神取得了跟自然对 抗的和谐。但这种和谐表现在人的主观理念上、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便有了不同 的内涵:西方的神主宰人类的命运,中国的神被人主宰着或被人的意念支配着。 由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在中国作品中,人的气魄、精神被表现得登峰造极, 大有主宰自然、扭转乾坤之神力——愚公最终“移”走了山,精卫一直填海不已: 其成功已势在必然。而西方作品中,人就显得格外渺小、微弱了,《老人与海》 中的圣地亚哥,在自然面前总是逆来顺受、任其摆布而无能为力——老人出海终 无功而返。但作为自然的征服者,他们却从不敢也从没有在伟大的自然面前停止 过自己探索的脚步,尽管这种力量很微弱,在很多的时候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甚 至失去生命,他们仍不会屈从命运,仍在不断地向自然宣战,同自然抗争,正如 《老人与海》中老渔夫所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 能被打败。” 也就是说,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中国作品看重神力,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给人以 鼓舞,充满了乐观、自信。西方作品看重人力,探求神力,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给 人类提出一个个严峻的课题,但我们读后却不感到悲观,反而会继承一种精神, 产生出一种莫名的冲动和强烈的征服欲。西方的“神”主宰着人的命运,因此
西方人看重个人的力量:中国的“神”被人主宰着,因此,中国人看重外物的利 用。被神主宰的,总探求自身的解放,故探索永远不会停止,人类自身也不断地 在自然面前获得一定的自由。幻想主宰神的,在意念上总是胜利者,故不去或很 少去探索,人也总会受制于自然而得不到解放。看重个人力量者,认为一切成功 都来源于自身的努力,因此遇事多从主观方面找原因,以通过自我的调整和努力 获得对自然的驾驭,他每走一步,无论是前进还是后退,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 都是一种启示,都有助于今后的努力一一这种人比较自信,不看重外界因素的影 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自我奋斗是这种思维的外化 在征服自然的行动上,西方多出于一种理性指导下的实践,其有节、有度,不太 合常理但符合实情,有很强的现实性;中国多缘于感性认识上的一种理论,没有 什么限制,虽有道理却不符合实际,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西方人务实,崇尚 实干,重物质财富的创造:中国人务虚,崇尚清谈,看重精神的作用,而很少考 虑后果如何,重态度而轻能力。西方人尊重科学,崇尚理性;中国人崇拜迷信 强调感情。由此而产生不同的人才:西方出现了许多脚踏实地的实业家、科学家, 中国却培养出一大批夸夸其谈而不着边际的空想家,使我们至今仍蒙受其害。 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既植根于民族文化的积淀,也决定着民族 文化发展的趋向。在此,笔者并不是想刻意反映这种差异,而是想借此对外来文 化进行借鉴和对民族文化进行反思,以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民族文化在扬弃 和吸收中得到更好的发 展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8.与“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类童年的神话和今天的幻想都表现了“神”的力量,让入产生心理上的一种平衡、一种慰藉,更近 乎客观地认识自身能力。 B.“神”的出现是因为在自然面前,人粪认识到自身力量有限,但又不屈服于自然,故寄希望于超乎人甚 至超乎自然的“神” C.西方凭借着主宰人类命运的“神”,中国凭借着被人主宰着或被人的意念支配着的“神”,他们都取得 了与自然对抗的和谐。 D.《愚公移山》的愚公、“精卫填海”的精卫和《老人与海》的圣地亚哥,他们在不断同自然的抗争中最 终都凭借“神”取胜。 9.下列对原文思路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段解释“神”的概念含义,以及人类凭借“神”取得的跟自然对抗 的和谐在中西文学作品中显现的不同内涵和风格。 B.第三段阐述对待自然,中西文学作品有着不同表现,并指出看重个人力量的 人比较自信,不看重外界影响,更看重自我奋斗, C.第四段分析在征服自然的行动上,西方和中国存在着巨大文化差异,以及这 种差异给西方和中国的人才发展带来的不同影响。 D.第五段明确写作意图,作者希望借反映中西文化的差异来借鉴外来文化并反 思民族文化,在扬弃和吸收中更好发展民族文化。 10.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国与西方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有 哪些?(4分)
西方人看重个人的力量;中国的“神”被人主宰着,因此,中国人看重外物的利 用。被神主宰的,总探求自身的解放,故探索永远不会停止,人类自身也不断地 在自然面前获得一定的自由。幻想主宰神的,在意念上总是胜利者,故不去或很 少去探索,人也总会受制于自然而得不到解放。看重个人力量者,认为一切成功 都来源于自身的努力,因此遇事多从主观方面找原因,以通过自我的调整和努力 获得对自然的驾驭,他每走一步,无论是前进还是后退,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 都是一种启示,都有助于今后的努力——这种人比较自信,不看重外界因素的影 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自我奋斗是这种思维的外化。 在征服自然的行动上,西方多出于一种理性指导下的实践,其有节、有度,不太 合常理但符合实情,有很强的现实性;中国多缘于感性认识上的一种理论,没有 什么限制,虽有道理却不符合实际,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西方人务实,崇尚 实干,重物质财富的创造;中国人务虚,崇尚清谈,看重精神的作用,而很少考 虑后果如何,重态度而轻能力。西方人尊重科学,崇尚理性;中国人崇拜迷信, 强调感情。由此而产生不同的人才:西方出现了许多脚踏实地的实业家、科学家, 中国却培养出一大批夸夸其谈而不着边际的空想家,使我们至今仍蒙受其害。 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既植根于民族文化的积淀,也决定着民族 文化发展的趋向。在此,笔者并不是想刻意反映这种差异,而是想借此对外来文 化进行借鉴和对民族文化进行反思,以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民族文化在扬弃 和吸收中得到更好的发 展。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9.下列对原文思路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段解释“神”的概念含义,以及人类凭借“神”取得的跟自然对抗 的和谐在中西文学作品中显现的不同内涵和风格。 B.第三段阐述对待自然,中西文学作品有着不同表现,并指出看重个人力量的 人比较自信,不看重外界影响,更看重自我奋斗。 C.第四段分析在征服自然的行动上,西方和中国存在着巨大文化差异,以及这 种差异给西方和中国的人才发展带来的不同影响。 D.第五段明确写作意图,作者希望借反映中西文化的差异来借鉴外来文化并反 思民族文化,在扬弃和吸收中更好发展民族文化。 10.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国与西方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有 哪些?(4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周涛 我们不但是今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而且过去生活在,并且还要永远生 活在这里,在整体之中。 列夫·托尔斯泰 ①如果在你的生活周围没有伟人、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你该怎么办?请 不要变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因为至少在你生活 的周围还有树一一特别是大树,它能教会你许多东西。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 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大、高贵和智慧的象征。 ②早在汉代,就有“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这样的名句(刘桢《赠从弟》), 将树的生命与人的生命紧密联系起来。再早些,也有人流露过这种意思,叫做“树 犹如此,人何以堪”。这证明,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 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立在那里的松柏, 尤其是看到那种虎卧龙盘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一一有什么办 法,帝王们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冷静地俯视着人间的兴衰更迭、 生死荣辱。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③我甚夲觉得没有什么晢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 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扎根大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 得天地风云之气。相比之下,人愚蠢而又浅薄,熙熙攘攘,声嘶力竭。树的存在 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从未向人们索取过什么。许多 家畜供人驱使食用,但同样靠人喂养照料。树本来是用不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 中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那些绝崖石缝中斜逸而出的松树是靠人 养活栽种的吗?它甚夲连恳求人们不要砍伐它的意思都不曾流露一一那是锯子 在尖叫而不是树在尖叫。 ④等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了它的心一一年轮。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 荡漾,生命的记忆永存。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树绝不是麻 木的,而恰恰是有灵有智的。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它与山河大 地、飞禽走兽、风云雨雪雷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它是处理这些复 杂关系的大师。 ⑤它不靠捕杀谁,猎获谁而生存,但它活得更长久。这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 事儿,它连草也不吃,连一只小虫子的肉也不吃,但它却能长得高大、粗壮、漂 亮,这才是奇迹呢。真正有生命力的大树已经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了,它与山河 共呼吸,取万物之精气,反过来又养育万物;得日月之灵华,结果又陪衬日月 若是说什么气功,树才是真懂气功的大师。要说什么“天人合一”,人类不过从 树那儿学了一点皮毛 ⑥我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墨玉县见到过一棵八百年的梧桐树王。那样干燥的 沙漠边缘,它得有多大的修行才能活过来呀?何况它不仅活着,而且枝叶繁茂 生机勃勃,它像一个帝王一样挺立着,襟怀博大,常人和梯子在它的脚下显得多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5 题(20 分)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周 涛 我们不但是今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而且过去生活在,并且还要永远生 活在这里,在整体之中。 ——列夫·托尔斯泰 ①如果在你的生活周围没有伟人、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你该怎么办?请 不要变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因为至少在你生活 的周围还有树——特别是大树,它能教会你许多东西。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 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大、高贵和智慧的象征。 ②早在汉代,就有“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这样的名句(刘桢《赠从弟》), 将树的生命与人的生命紧密联系起来。再早些,也有人流露过这种意思,叫做“树 犹如此,人何以堪”。这证明,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 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立在那里的松柏, 尤其是看到那种虎卧龙盘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有什么办 法,帝王们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冷静地俯视着人间的兴衰更迭、 生死荣辱。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③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 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扎根大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 得天地风云之气。相比之下,人愚蠢而又浅薄,熙熙攘攘,声嘶力竭。树的存在 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从未向人们索取过什么。许多 家畜供人驱使食用,但同样靠人喂养照料。树本来是用不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 中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那些绝崖石缝中斜逸而出的松树是靠人 养活栽种的吗?它甚至连恳求人们不要砍伐它的意思都不曾流露——那是锯子 在尖叫而不是树在尖叫。 ④等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了它的心——年轮。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 荡漾,生命的记忆永存。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树绝不是麻 木的,而恰恰是有灵有智的。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它与山河大 地、飞禽走兽、风云雨雪雷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它是处理这些复 杂关系的大师。 ⑤它不靠捕杀谁,猎获谁而生存,但它活得更长久。这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 事儿,它连草也不吃,连一只小虫子的肉也不吃,但它却能长得高大、粗壮、漂 亮,这才是奇迹呢。真正有生命力的大树已经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了,它与山河 共呼吸,取万物之精气,反过来又养育万物;得日月之灵华,结果又陪衬日月。 若是说什么气功,树才是真懂气功的大师。要说什么“天人合一”,人类不过从 树那儿学了一点皮毛。 ⑥我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墨玉县见到过一棵八百年的梧桐树王。那样干燥的 沙漠边缘,它得有多大的修行才能活过来呀?何况它不仅活着,而且枝叶繁茂, 生机勃勃,它像一个帝王一样挺立着,襟怀博大,常人和梯子在它的脚下显得多
么渺小、卑微。它的王者风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虚势造成的,它靠它的阅历、 它的顽强生命力、它的光辉的生命形态,使人望之生敬仰之心、爱慕之情,使人 认识到伟大、高贵、智慧这些词语从人类头脑中产生时的本意。 )我还见到过五百年高龄的无花果王,它占地数亩,落地的无花果使它周围 散发着甜腻的腐败和幽深的清香,它的枝干如同无数巨蟒纠缠盘绕、四处爬伸, 它达到了它这种植物的极致,造就成、编织成一座自己的宫殿。 ⑧但是树和人一样,同样有各式各样的苦难伴随,除了被砍伐之外,还有各 种艰难。在天山南麓温暖干燥的农村,白杨是路边、渠旁、屋后、田畔常栽的树, 它绿叶飒飒直耸髙天。可是有一年冬天,南疆奇冷,这些适应了温暖干燥气候的 白杨经历了打击。有些已经非常粗壮、高大的白杨被生生从中间冻出一条裂缝, 裂缝一指宽,从树这边透过裂缝可以一眼看到那边的农田。 棵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但它要是都挺 过去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就会成为一棵大树。这样的大树会引起人们特殊 的敬意。比如在哈密,就有一些幸存下来的百年老柳树。它们的形态确实不同凡 响,一看就知道,是有特殊生命力和特殊经历的树。它们身上都有编号挂牌,就 像勋章一样,代表着特殊的荣誉。这些柳树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公柳”一一左宗 棠平阿古柏后沿途栽下的柳树。可是当年“遍栽杨柳三千里”,能活到今天的, 也就只有这些。 ⑩你细细端详这些巨大的柳树,会从它们每一棵树的神态上,找到左宗棠的 神韵,一派大人物的风范。我当时就颇感疑惑,心想,难道树也会遗传栽树人的 风貌吗?要是果然如此,那树就是通神通灵的生物了 (选文略有删改) 11.什么说“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请概括说明。(4分) 12第③段“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十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在文章结构上有何 作用?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款益是什么?(4分) 13第⑥段中加点词“本意”一词在文中指汁什么?(2分) 14.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采用的艺术手法。(4分) 15第①段划线句写到树和栽树人的关系,请根据上下文和你的生活体验来谈谈对此关系的理解。(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南康直节堂记① [宋]苏辙
么渺小、卑微。它的王者风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虚势造成的,它靠它的阅历、 它的顽强生命力、它的光辉的生命形态,使人望之生敬仰之心、爱慕之情,使人 认识到伟大、高贵、智慧这些词语从人类头脑中产生时的本意。 ⑦我还见到过五百年高龄的无花果王,它占地数亩,落地的无花果使它周围 散发着甜腻的腐败和幽深的清香,它的枝干如同无数巨蟒纠缠盘绕、四处爬伸。 它达到了它这种植物的极致,造就成、编织成一座自己的宫殿。 ⑧但是树和人一样,同样有各式各样的苦难伴随,除了被砍伐之外,还有各 种艰难。在天山南麓温暖干燥的农村,白杨是路边、渠旁、屋后、田畔常栽的树, 它绿叶飒飒直耸高天。可是有一年冬天,南疆奇冷,这些适应了温暖干燥气候的 白杨经历了打击。有些已经非常粗壮、高大的白杨被生生从中间冻出一条裂缝, 裂缝一指宽,从树这边透过裂缝可以一眼看到那边的农田。 ⑨一棵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但它要是都挺 过去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就会成为一棵大树。这样的大树会引起人们特殊 的敬意。比如在哈密,就有一些幸存下来的百年老柳树。它们的形态确实不同凡 响,一看就知道,是有特殊生命力和特殊经历的树。它们身上都有编号挂牌,就 像勋章一样,代表着特殊的荣誉。这些柳树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公柳”——左宗 棠平阿古柏后沿途栽下的柳树。可是当年“遍栽杨柳三千里”,能活到今天的, 也就只有这些。 ⑩你细细端详这些巨大的柳树,会从它们每一棵树的神态上,找到左宗棠的 神韵,一派大人物的风范。我当时就颇感疑惑,心想,难道树也会遗传栽树人的 风貌吗?要是果然如此,那树就是通神通灵的生物了。 (选文略有删改)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9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20 题。(19 分) 南康直节堂记① [宋]苏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 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 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 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 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 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 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 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 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 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 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 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 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苏辙作此文时为元丰八年,他因苏轼案牵连而遭贬已有五年,其时应 是仍在筠州。筠州虽属江南西路而南康属江南东路,但二者相邻,故与徐望圣有 往来。 1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 揭:高举 B.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 说:同“悦” C.然后委曲随物 委曲:屈曲变弯 D.有如此杉,特立不倚 特立:与众不同 17.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府史之所蹲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惟杉能遂其性 其孰能讥之乎 C.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 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D.君以客饮于堂上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8.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或对文章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裸又高又亘的杉树,并在杉树旁建造了一座厅堂,命名为“直 节堂”。 B.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而经过风吹雨打,或受到岩石的挤压,往往不能保全自己直 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 C.“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杉树的“直节”之性作了由衷的赞美。巨杉之性即刚直蒙杰之士的品 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 D.文章写堂而写杉,写杉而实写徐望圣:借写徐望玊又将自己的政治品格和人生态度抒发无遗,纡徐曲 折,极尽含蓄之妙。 19.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 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 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 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 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 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 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 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 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 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 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 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 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苏辙作此文时为元丰八年,他因苏轼案牵连而遭贬已有五年,其时应 是仍在筠州。筠州虽属江南西路而南康属江南东路,但二者相邻,故与徐望圣有 往来。 1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 揭:高举 B.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 说:同“悦” C.然后委曲随物 委曲:屈曲变弯 D.有如此杉,特立不倚 特立:与众不同 17.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府史之所蹲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惟杉能遂其性 其孰能讥之乎 C.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D.君以客饮于堂上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9.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 分)
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3分) (2)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6分)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2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2分) 2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6分) (材料一)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 格 (《论 语·为政》) (材料二)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 仁》 (材料三)台湾学者萧民元先生对材料二有过质疑,他认为“刑”是一个音误字 (声音相近,写的人写时误听而错写),正确的应该是“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信,小人怀惠 23.请指出材料一所体现出的孔子的思想。(2分) 24.你同意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吗?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和孔子的有关思想说说相关理由。(4分) (四)古诗文默写。(8分)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4小题) (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欲罢不能。 (2)四围山色中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4)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5)间关莺语花底滑, 凝绝不通声暂歇
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1)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3 分) (2)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4 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21—22 题。(6 分)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2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2 分) 2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3-24 题。(6 分) (材料一)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 格。” (《论 语·为政》) (材料二)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 仁》) (材料三)台湾学者萧民元先生对材料二有过质疑,他认为“刑”是一个音误字 (声音相近,写的人写时误听而错写),正确的应该是“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信,小人怀惠。” 23.请指出材料一所体现出的孔子的思想。(2 分)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列夫·托尔斯泰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但文体特征要鲜明。 温州十校联合体2013年第一学期高三期初语文适应卷参考答案 1、B(A籍jeC筵y血nD栖q泾jug) 2、B(A缉一揖C启一起议一夷D篡一蔡躬一恭) 3.℃(终生,一生;终身,既有“一生”意义,又有“一蜚子”意义,后者多就切身的事说。洗练,指 语言、文字、技艺等简练利陪;精练,指文章或讲话扼要,没有多余的词句。及其,词组,以及它的;这 里“宗教及其教条”,就是“宗教和宗教的教条”,与“迷信”并列,所以后用连词“和”。) 4.答案:B A.语序不当。“发展”和“重视”对调。C不合逻辑,应说成“五折、四折甚至三折”D最后一个分句谓 语残缺,“不可能”后加上“养成”。 6.(我不是高悬天宇的太阳,也不是萦绕草旧的萤火,而是炉膛中的一缕火苗,为寒冷的人们送去温暖) 7.(1)艺术家既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又要有精湛的技术;(2)艺术家固然要有精湛的技术,但首先要有 科学的世界观:(3)一个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的艺术家,也须有精湛的技术) 8.D(解析:说“《老人与海》的圣地亚哥,他们在断地同自然的抗争中最终都凭借‘神’而取胜”错 原文说“《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在自然面前总是逆来顺受、任其摆布而无能为力一一老人出海仍无 功而返”。) 9.A(解析:“第一、二段解释‘神’的概念含义”错,原文第一段解释的是“神”的岀现缳由。) 10.(4分)答案要点:(1)在对待自然的可题上:中国作品看重神力,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乐观、自信; 西方作品看重人力,以现实主义手法表现自我斗。(2)在征服自然的行动上:中国人务虚,崇尚清谈,看 重精神的作用,重态度而轻能力;西方人务实,崇尚实工,重物质财富的刨造(答第四段中的其他要点也可)。 (每点2分) 11.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2分)树默默地、冷静地俯视着人间的兴衰 更迭、生死荣辱,令人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2分)
四、作文(60 分) 2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列夫·托尔斯泰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 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但文体特征要鲜明。 温州十校联合体 2013 年第一学期高三期初语文适应卷 参考答案 11.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2 分)树默默地、冷静地俯视着人间的兴衰 更迭、生死荣辱,令人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2 分)
12承上启下;(1分)树从不向人索取什么,却以他的存在向人们贡献的全部。树是有灵智的,和自然的 相处比人更深入、更和谐。树能长寿,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得日月之灵华,又养育万物。(3分 13.伟大、高贵、智慧不是靠什么前呼后的虚势造成的,靠的是自身的阅历、顽强的生命力和光辉的生 命形态 14.通过反间、拟人等手法写出了松树的大度,并将松树与前文的许多家畜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树的赞 美之情,也间接表达了作者对当今社会人类对自然无尽索取的批判。 15.这些巨大的柳树有特殊生命力和特殊經历的树。从它每一棵树的神态上,可以找到左宗棠的韵 派大人物的风范(2分);在中国,知识分子往往在自然景物诸如榔、兰、杨柳、松树等等上寄寓自己独特 的情感、志趣,所以,树的神态往往与栽树人的的品格志趣相近。(4分) 16.D(特立:独立,挺立,高高耸立) 17.C(都是连词,表转折) 18.A(杉树并非徐望圣所种) 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1)徐君(徐先生)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爱惜它,就改建成这座厅堂并命 名它为“直节”。 (2)庐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品 行正直的人,这种怀念大概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吧! 2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白色,一是具有动态。 22.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 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 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23.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养民以礼,反对用刑罚来整顿百姓。(2分) 24.(1)认同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如材料一所讲,孔子反对惩罚性的行为,“怀刑”同前面的“怀德”也对 应不上。真正心里想的是“刑”的是小人,而不是君子,而“怀信”就符合君子的行为,告诉我们君子不 像一般百姓一样只关注物质功利的现实世界,而是关注精神和道德的层面。 (2)反对萧民元先生的观点,这里的“怀刑”意思是“君子关怀刑罚当否”,能够同后面的“小人关怀利盐 足够否”对应:义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尊重经典文本,不能随意篡改。(只有观点不陈述理 由不给分,观点与理由一致1分,理由3分) 25.略 26.提示:“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部妄围绕“人生”来做文章。人生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处 理好逆境与顺境、处理好面对人生中光明与阴影的时刻,这是钶个人都需要面对和思考的。把关注的焦 点转向了人生,转向了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 【参考译文】 南康太守办公厅的东面,有一座厅堂叫“直节堂”,是朝请大夫徐望圣建造 的。庭院里有八棵杉树,长短粗细一样,直得像墨线弹的一样,在二丈多高处开 始长有枝叶。这些树高耸的样子就像髙髙举起的太常旗、像巍巍矗立的承露盘的 柱。那种凛然正气又像公卿大夫头戴高高的帽子、身佩长长的宝剑立在朝廷之上 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色。这里起初是南康军的各部门官吏住的地方,杉树的树荫 底下,是书记们蹲伏在一起办公的场所,簿册文书丢在里面,没有人知道这儿有
19. 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20.(1)徐君(徐先生)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爱惜它,就改建成这座厅堂并命 名它为“直节”。 (2)庐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品 行正直的人,这种怀念大概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吧! 2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白色,一是具有动态。 22.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 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 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23.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养民以礼,反对用刑罚来整顿百姓。(2 分) 【参考译文】 南康太守办公厅的东面,有一座厅堂叫“直节堂”,是朝请大夫徐望圣建造 的。庭院里有八棵杉树,长短粗细一样,直得像墨线弹的一样,在二丈多高处开 始长有枝叶。这些树高耸的样子就像高高举起的太常旗、像巍巍矗立的承露盘的 柱。那种凛然正气又像公卿大夫头戴高高的帽子、身佩长长的宝剑立在朝廷之上, 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色。这里起初是南康军的各部门官吏住的地方,杉树的树荫 底下,是书记们蹲伏在一起办公的场所,簿册文书丢在里面,没有人知道这儿有
什么可贵之处。徐君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爱惜它,就改建成这座厅堂,而且命名 为“直节”。 树木刚生来时,没有不是直的。不幸经过风吹雨打而弯曲,或受到岩石的 挤压,这样才随外物的影响而屈曲变弯,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即使像竹箭这 样的优质、松柏这样的坚贞都免不了这样。只有杉树能顺着它的本性,不用人扶 植就能长得很直。活着能傲对冰雪,死后能利用它做栋梁屋宇,都与竹、柏相同, 但在躯干挺直这点上却又超过了竹、柏。如拿杉的这种品格要求于人的话,那么 这种人大概就是所谓“不等文王出现就会崛起”的豪杰之士吧 徐君性格温和善良,广施仁爱,在他任职的地方,他以奉公守法而受人称赞 他不施行严明苛刻的政令,但行为却保持正直。看看他所喜欢的,就可知道他的 为人了。《诗经》说:“君子有才能,所以能继承前人的事业。”直节堂建成之 后,徐君与客人在堂上宴饮,一位客人醉醺醺地唱着歌说:“我想做个品行不正 的人,可是品行不正的人必然会卑躬屈膝,品行不正的人可以做吗?我想做个品 行正直的人,可是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正像这 丛杉树,高高耸立而不偏倚,枝桠伸展,叶片散布,能安然而不危险吗?然而清 风吹动衣襟,飞雪洒满庭院,杉树依然颜色不变,您来到树下休息游玩吧!壅土 培植灌溉杉树,而不如剪削砍伐,杉树自己并不知道,而要依靠爱树的人呀!庐 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品行正直的人, 这种怀念大概是永远不会终止的吧!”一曲歌终,宴会也就散了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什么可贵之处。徐君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爱惜它,就改建成这座厅堂,而且命名 为“直节”。 树木刚生来时,没有不是直的。不幸经过风吹雨打而弯曲,或受到岩石的 挤压,这样才随外物的影响而屈曲变弯,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即使像竹箭这 样的优质、松柏这样的坚贞都免不了这样。只有杉树能顺着它的本性,不用人扶 植就能长得很直。活着能傲对冰雪,死后能利用它做栋梁屋宇,都与竹、柏相同, 但在躯干挺直这点上却又超过了竹、柏。如拿杉的这种品格要求于人的话,那么, 这种人大概就是所谓“不等文王出现就会崛起”的豪杰之士吧! 徐君性格温和善良,广施仁爱,在他任职的地方,他以奉公守法而受人称赞。 他不施行严明苛刻的政令,但行为却保持正直。看看他所喜欢的,就可知道他的 为人了。《诗经》说:“君子有才能,所以能继承前人的事业。”直节堂建成之 后,徐君与客人在堂上宴饮,一位客人醉醺醺地唱着歌说:“我想做个品行不正 的人,可是品行不正的人必然会卑躬屈膝,品行不正的人可以做吗?我想做个品 行正直的人,可是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正像这 丛杉树,高高耸立而不偏倚,枝桠伸展,叶片散布,能安然而不危险吗?然而清 风吹动衣襟,飞雪洒满庭院,杉树依然颜色不变,您来到树下休息游玩吧!壅土 培植灌溉杉树,而不如剪削砍伐,杉树自己并不知道,而要依靠爱树的人呀!庐 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品行正直的人, 这种怀念大概是永远不会终止的吧!”一曲歌终,宴会也就散了。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