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及文章的主题 (2)体味本文组织严谨、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 (4)积累字词句知识。 教学过程 )解题。(见课件) 1、张溥其人 2、碑记 3、明末历史。文章背景。东林党。周顺昌。(练习四) (二)范读,疏通课文 (三)筛选信息,把握课文内容。 在课文中划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呜乎,亦盛矣哉!”用抒情方式结住叙事以引起议论。 第2自然段的最后“独五人之激缴,何也?”一句设问引起叙事。 第3自然段的开头“予犹记……”,其作用领起叙事。 第5自然段的开头“嗟夫”,表示上文(3、4自然段)的叙事已终结,由此转入大段 论。 第6自然段的开头“由是观之”,承接上文(5自然段)的议论并进一步展开 1.本文记述的是哪五个人的事?在文中第几段出现的? 2.他们的身份如何? 3.他们为何而死? 4.后人为什么要为他们修墓、立碑? 5.作者对这五人的态度是什么? 纳出本文的文意: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 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 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 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四)在串讲基础上具体分析课文 第一部分:第1、2段,交代为五人修墓的由来,说明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 1段。写五人死因及立碑缘起。.首句笼罩全篇扣五人。次句扣墓碑。句末感慨,引 出议论 2段通过对比,突出五人之死不同寻常 第二部分:第3、4段主要记叙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 前一层叙述苏州市民反阉斗争经过,用事实印证上文激于义”三个字;后一层写五 人慷慨就义
1 五人墓碑记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及文章的主题; (2)体味本文组织严谨、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 (4)积累字词句知识。 教学过程 (一)解题。(见课件) 1、 张溥其人 2、 碑记。 3、 明末历史。文章背景。东林党。周顺昌。(练习四) (二)范读,疏通课文。 (三)筛选信息,把握课文内容。 在课文中划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第 1 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呜乎,亦盛矣哉!”用抒情方式结住叙事以引起议论。 第 2 自然段的最后“独五人之激缴,何也?”一句设问引起叙事。 第 3 自然段的开头“予犹记……”,其作用领起叙事。 第 5 自然段的开头“嗟夫”,表示上文(3、4 自然段)的叙事已终结,由此转入大段 议论。 第 6 自然段的开头“由是观之”,承接上文(5 自然段)的议论并进一步展开。 1.本文记述的是哪五个人的事?在文中第几段出现的? 2.他们的身份如何? 3.他们为何而死? 4.后人为什么要为他们修墓、立碑? 5.作者对这五人的态度是什么? 归纳出本文的文意: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 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 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 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四)在串讲基础上具体分析课文 第一部分:第 1、2 段,交代为五人修墓的由来,说明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 1 段。写五人死因及立碑缘起。.首句笼罩全篇扣五人。次句扣墓碑。 句末感慨,引 出议论。 2 段通过对比,突出五人之死不同寻常。 第二部分:第 3、4 段主要记叙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 前一层叙述苏州市民反阉斗争经过,用事实印证上文“激于义”三个字;后一层写五 人慷慨就义
第三部分:第5、6段评价五人之死的伟大意义和社会价值,揭示文章的中心—一匹 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两段从表达方式上看以议论为主,议中有叙。 第5段论述五人之死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意义。用一反问极言在魏阉统治时期不附 逆者极少。又用一提示性的问句揭示出五人之死确实于“激于义”。 第6段论述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连用四个长句,运用强烈对比,提出死的轻重问 题,突出五人之死重于泰山,点明匹夫之有重与社稷”这个重大主题。 第四部分:第7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文章开头。属于碑记格式的范畴。 (五)写作手法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从全文看,前两部分侧重记叙,第三部分侧重议论。两部分 之中,记叙和议论又互有穿插 2、巧妙使用对比。文章多处使用对比,突出五人慷慨就义的英勇事迹和重大意义 (1)富贵之子、士大夫不关心国事无所作为死不足道和五人之皎皎对比 (2)大阉之乱变节易志的缙绅和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对比 (3)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和五人赠谥美显、荣于身后对比 (4)假想五人不死于义尽其天年而毫无意义和五人死得重于泰山、令豪杰扼腕墓道对比。 词语重点: 1、古今异义现象: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2)为魏之私人 (3)颜色不少变 (4)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5)郡之贤土大夫请于当道 (6)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7)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眠之下。 (⑧8)非常之谋难于碎发 (9)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2、文中的通假情况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2)颜色不少变 (3)敛赀财以送其行 (4)亦曷故哉 3、词类活用现象: (1)去今之墓而葬焉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3)以大中臣抚吴者 (4)人皆得以隶使之 (5)安能屈豪杰之流
2 第三部分:第 5、6 段评价五人之死的伟大意义和社会价值,揭示文章的中心——匹 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两段从表达方式上看以议论为主,议中有叙。 第 5 段论述五人之死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意义。用一反问极言在魏阉统治时期不附 逆者极少。又用一提示性的问句揭示出五人之死确实于“激于义”。 第 6 段论述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连用四个长句,运用强烈对比,提出死的轻重问 题,突出五人之死重于泰山,点明“匹夫之有重与社稷”这个重大主题。 第四部分:第 7 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文章开头。属于碑记格式的范畴。 (五)写作手法 •1、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从全文看,前两部分侧重记叙,第三部分侧重议论。两部分 之中,记叙和议论又互有穿插。 •2、 巧妙使用对比。文章多处使用对比,突出五人慷慨就义的英勇事迹和重大意义。 ⑴富贵之子、士大夫不关心国事无所作为死不足道和五人之皎皎对比; ⑵大阉之乱变节易志的缙绅和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对比; ⑶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和五人赠谥美显、荣于身后对比; ⑷假想五人不死于义尽其天年而毫无意义和五人死得重于泰山、令豪杰扼腕墓道对比。 词语重点: 1、 古今异义现象: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2)为魏之私人 (3)颜色不少变 (4)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5)郡之贤土大夫请于当道。 (6)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7)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眠之下。 (8)非常之谋难于碎发。 (9)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2、 文中的通假情况: (1)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2) 颜色不少变 (3) 敛赀财以送其行 (4) 亦曷故哉 3、 词类活用现象: (1) 去今之墓而葬焉 (2)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3) 以大中臣抚吴者 (4) 人皆得以隶使之 (5) 安能屈豪杰之流
(6)亦以明死生之大 (7)缇骑按剑而前 (8)为之声义 (9)买五人之而函之 (10)其疾病而死 (11)以旌其所为 词多义现象: (1)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而又有剪发杜门 发其志士之悲哉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2)使: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人皆得以隶使之 寺僧使小童持斧 (3)以:敛赀财以送其行 以大中丞抚吴者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谈笑以死 人皆得经隶使之 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行鬻梅者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之:佯狂不知所之者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 发其志士之悲哉
3 ( 6 ) 亦以明死生之大 ( 7 ) 缇骑按剑而前 ( 8 ) 为之声义 ( 9 ) 买五人之 而函之 (10 ) 其疾病而死 (11 )以旌其所为 4 、 一词多义现象: (1) 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而又有剪发杜门 发其志士之悲哉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2) 使: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人皆得以隶使之 寺僧使小童持斧 (3) 以:敛赀财以送其行 以大中丞抚吴者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谈笑以死 人皆得经隶使之 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行鬻梅者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 之:佯狂不知所之者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 发其志士之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