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题(大纲版)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 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 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 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 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 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 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读《资治通鉴》 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扬子县 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 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 《新唐书·齐浣传》:“(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 溺。浣徒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也就 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 李白《提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指的便 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白居 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的时代去开 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 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 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而要开辟 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 北甘露寺侧。”甘露寺正位于北固山,所以移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 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一日之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 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 达江浒”是由于运载石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不在于运石 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江浒”, 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 代扬子津这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 据。(摘编自林庚《闲话扬子津》) 5、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 边上有名的运河渡口 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己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 边上的运河渡口了 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 要有人来做注解才行 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 部有久已驰名的扬子津
2012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题(大纲版)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5-7 题。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 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 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 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 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 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 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读《资治通鉴》 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扬子县 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 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 《新唐书·齐浣传》:“(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 溺。浣徒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也就 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 李白《提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指的便 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白居 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的时代去开 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 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 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而要开辟一 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 北甘露寺侧。”甘露寺正位于北固山,所以移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 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一日之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 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 达江浒”是由于运载石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不在于运石 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江浒”, 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 代扬子津这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 据。(摘编自林庚《闲话扬子津》) 5、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 边上有名的运河渡口。 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已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 边上的运河渡口了。 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 要有人来做注解才行。 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 部有久已驰名的扬子津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査考生理解文章意思的能力。结合原文理解,表述上有误。 按文意胡三省是作注的人,读《资治通鉴》没有困难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 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B.齐浣迁官润州以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迁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伊娄河, 这样船舶渡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 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经开 凿了新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 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运到江 浒。其实用船运石头和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 【答案】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査考生理解文章意思的能力。根据文意江中靠北岸处有沙洲。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则正对 南岸的京口,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 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减少了覆 舟的危险,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从李白《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路的过 程是非常艰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文中所引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中《横江 词》写作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 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推断的能力,需要根据原文信息和科学知识推断。 文中未见“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的相关描述。 2012年普通髙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试题解析 、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 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 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 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 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 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 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 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 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 使用者一一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 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 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算 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意思的能力。结合原文理解,表述上有误。 按文意胡三省是作注的人,读《资治通鉴》没有困难。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 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B.齐浣迁官润州以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迁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伊娄河, 这样船舶渡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 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经开 凿了新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 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运到江 浒。其实用船运石头和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 【答案】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意思的能力。根据文意江中靠北岸处有沙洲。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则正对 南岸的京口,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 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减少了覆 舟的危险,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从李白《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路的过 程是非常艰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文中所引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中《横江 词》写作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 【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推断的能力,需要根据原文信息和科学知识推断。 文中未见“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的相关描述。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试题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9 分,第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 “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 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 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 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 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 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 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 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 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 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 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算 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
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 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 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 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 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 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 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 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 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 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知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 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 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 个历史维度。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 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散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等科技黑 箱都是如此。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此外,由于使用 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 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 1.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 者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 B.与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只 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 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D.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脑、手机,都集成了物理学、计 算机科学等知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当今世界,每一个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 继续前进,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 B.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 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 C.越是高端的科技黑箱,主体对它的干预就越大;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实 践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 D.使用者表面上是在支配着科技黑箱,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 受到了科技黑箱潜移默化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的科技黑箱能够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提供崛起和赶超的机会,他 们即使没有掌握科技黑箱中的知识,也可以享用这些知识 B.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 案,但提示我们,应当对这些知识予以宽容 C.科技黑箱不仅包括当代的高科技成果,也包括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很多技术,如 中国的针灸以及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
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 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 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 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 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 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 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 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 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 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知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 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 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 个历史维度。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 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散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等科技黑 箱都是如此。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此外,由于使用 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 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 3 的技术》) 1.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 者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 B.与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只 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 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D.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脑、手机,都集成了物理学、计 算机科学等知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当今世界,每一个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 继续前进,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 B.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 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 C.越是高端的科技黑箱,主体对它的干预就越大;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实 践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 D.使用者表面上是在支配着科技黑箱,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 受到了科技黑箱潜移默化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的科技黑箱能够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提供崛起和赶超的机会,他 们即使没有掌握科技黑箱中的知识,也可以享用这些知识。 B.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 案,但提示我们,应当对这些知识予以宽容。 C.科技黑箱不仅包括当代的高科技成果,也包括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很多技术,如 中国的针灸以及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
D.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 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 1.【命题意图】本题考査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 【解题思路】要辨明检索区域,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对词语的解说 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语意是否 贴合。如原文第一段第四句话“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 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原文是“选择”而备选项为“修 正”,显而易见,不符合文意 【易错点拨】找不到区域,故而也找不到对应的句子,不会比照原句,看看那些 地方说法与原文不一致。 【答案】C 2.【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先要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位置,然后将选项与原文 信息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如B项原文信息,“计算机天才、黑客 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 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 提供了机会。”备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易错点拨】找不到区域,故而也找不到对应的句子,不会比照原句,看看那些 地方说法与原文不一致。 【答案】B 3.【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推断的能力 【解题思路】将备选项与原文比较,“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 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可以看出D项在说法上明显有问题 “科技黑箱”与“科技”在概念含义上是不同的 【易错点拨】不能有效找出原文语句,进行有根有据的推断,往往是凭感觉做题。 【答案】D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北京卷)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先人们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生活与医疗实践中, 仰观天象,俯观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结果。《内经》理论体系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内经》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内经》的脏象理论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 心组成五个功能系统,通过经络,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 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形才能有神;神是形的生命体现,形没有神的依附就是徒 存躯壳。形神和谐是健康的象征,形神失调是疾病的标志。《内经》从整体认识 人体的基本观念出发,要求医生在诊治疾病中不仅着眼于疾病局部的情况,而且 重视整体对局部的 影响;不仅注意人体本身的变化,还要联系自然社会坏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内经》就是这样指导古人探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
D.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 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 1.【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理解。能力层级为 B。 【解题思路】要辨明检索区域,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对词语的解说 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语意是否 贴合。如原文第一段第四句话“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 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原文是“选择”而备选项为“修 正”,显而易见,不符合文意。 【易错点拨】找不到区域,故而也找不到对应的句子,不会比照原句,看看那些 地方说法与原文不一致。 【答案】C 2.【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先要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位置,然后将选项与原文 信息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如 B 项原文信息,“计算机天才、黑客 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 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 提供了机会。”备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易错点拨】找不到区域,故而也找不到对应的句子,不会比照原句,看看那些 地方说法与原文不一致。 【答案】B 3.【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推断的能力。 【解题思路】将备选项与原文比较,“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 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可以看出 D 项在说法上明显有问题, “科技黑箱”与“科技”在概念含义上是不同的。 【易错点拨】不能有效找出原文语句,进行有根有据的推断,往往是凭感觉做题。 【答案】D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北京卷) 四、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8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15 题。 《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先人们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生活与医疗实践中, 仰观天象,俯观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结果。《内经》理论体系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_____________ 《内经》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内经》的脏象理论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 心组成五个功能系统,通过经络,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 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形才能有神;神是形的生命体现,形没有神的依附就是徒 存躯壳。形神和谐是健康的象征,形神失调是疾病的标志。《内经》从整体认识 人体的基本观念出发,要求医生在诊治疾病中不仅着眼于疾病局部的情况,而且 重视整体对局部的 影响;不仅注意人 体本身的变化,还要联系自然社会坏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内经》就是这样指导古人探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 二
《内经》理论体系十分注意辩证的眼光看待生命活动。古代阴阳学说认为,人体 阴阳对立,双方在矛盾运动中此消彼长,此盛彼衰,不断维持动态平衡。“阳化 气,阴成形”,从有型物质转化为无形物质,是“化气”的过程,是“阳”作用 的结果;从无形物质转化为有形物质,是“阴”作用的结果。一旦阴阳失和,即 是病态。“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内经》理 论体系就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分析、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的 《内经》说:“夫候之所拍选道之所生.”“候”,是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征 象;“道”,是法则和规律的意思.说明根据事物的外在表现,可以总结岀事物变 化的法则和规律.《内经》关于生命本质及其规律的认处,共要是通过对自然现 象和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总结、概况而来。“道”源于“候”,天道玄 远,神妙莫测,但可以通过气象、物候的观察,总结大自然变化的规律。同样的 道理,人体的脏腑藏匿于体内,医生无法了解其生理活动情况,但可以通过观察 活活体表现在外的理病理现象,来把握生命活动的规律。 《内经》现有几十种文字的翻译本,已流传于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其研究 和应用也相当广泛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命的“神”如果脱离了“形”而独立存在,则形神失调,人体就会产生疾病。 B人体所表现出来的生理病理现象,取决于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对人体所产生的影 响 C阴阳学说认为有形物质为阳,无形物质为阴,要防止阴阳此消彼长、此生必衰。 D自然规律可通过观察气象物候来总结,生命活动规律可通过人体外部征象来把 握 14、【答案】D 【解析】原文说神不能脱离形体单独存在,A选项中却以神单独存在为前提进行 推导,因此错误;B选项的“取决于”概括不当,原文只说外在环境有影响,但 不是决定性因素;原文中说要防止的是阴阳失衡,阴阳此消彼长是古代阴阳学说 认定的基本观念,无法防止,C选项描述不当 15.在文中横线处分别拟写本段的小标题,每个小标题要能正确概括该段内容的 含义。(没小标题不超过15字)(5分) 15、【答案】1,从整体认识人体,强调整体的影响:2,采取阴阳对立统一的辩 证眼光;3,从外部现象观察总结生命规律 【解析】答案表述不唯一,只要能概括清楚三个段落的大意即可。注意不要超出 字数。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安徽卷解析)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国 家一体,即由国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 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 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 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 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一一村落一一国家
《内经》理论体系十分注意辩证的眼光看待生命活动。古代阴阳学说认为,人体 阴阳对立,双方在矛盾运动中此消彼长,此盛彼衰,不断维持动态平衡。“阳化 气,阴成形”,从有型物质转化为无形物质,是“化气”的过程,是“阳”作用 的结果;从无形物质转化为有形物质,是“阴”作用的结果。一旦阴阳失和,即 是病态。“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内经》理 论体系就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分析、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的。 三、 《内经》说:“夫候之所拍选道之所生.”“候”,是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征 象;“道”,是法则和规律的意思.说明根据事物的外在表现,可以总结出事物变 化的法则和规律.《内经》关于生命本质及其规律的认处,共要是通过对自然现 象和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总结、概况而来。“道”源于“候”,天道玄 远,神妙莫测,但可以通过气象、物候的观察,总结大自然变化的规律。同样的 道理,人体的脏腑藏匿于体内,医生无法了解其生理活动情况,但可以通过观察 活活体表现在外的理病理现象,来把握生命活动的规律。 《内经》现有几十种 文字的翻译本,已流传于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其研究 和应用也相当广泛.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生命的“神”如果脱离了“形”而独立存在,则形神失调,人体就会产生疾病。 B 人体所表现出来的生理病理现象,取决于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对人体所产生的影 响。 C 阴阳学说认为有形物质为阳,无形物质为阴,要防止阴阳此消彼长、此生必衰。 D 自然规律可通过观察气象物候来总结,生命活动规律可通过人体外部征象来把 握。 14、【答案】D 【解析】原文说神不能脱离形体单独存在,A 选项中却以神单独存在为前提进行 推导,因此错误;B 选项的“取决于”概括不当,原文只说外在环境有影响,但 不是决定性因素;原文中说要防止的是阴阳失衡,阴阳此消彼长是古代阴阳学说 认定的基本观念,无法防止,C 选项描述不当。 15. 在文中横线处分别拟写本段的小标题,每个小标题要能正确概括该段内容的 含义。(没小标题不超过 15 字)(5 分) 15、【答案】1,从整体认识人体,强调整体的影响;2,采取阴阳对立统一的辩 证眼光;3,从外部现象观察总结生命规律 【解析】答案表述不唯一,只要能概括清楚三个段落的大意即可。注意不要超出 字数。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安徽卷解析)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国 家一体,即由国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 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 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 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 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
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一一宗族一一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 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 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 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 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一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 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 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 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 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 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 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 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 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 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 而形成的“德”。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 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 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 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 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 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 逐渐形成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优道不优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 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 B.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 C.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D.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神立命的重要基础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概念题,要特别 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题主要错在概念的外延上。“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 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而不是C项所说“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 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 关系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 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以善为核心的。 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 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 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述各种文化形态中 伦理道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人格尊严问题
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 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 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 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 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 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 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 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 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 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 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 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 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 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 而形成的“德”。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 “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 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 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 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 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 逐渐形成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优道不优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 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1. 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 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 B.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 C.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D.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神立命的重要基础。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概念题,要特别 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题主要错在概念的外延上。“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 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而不是 C 项所说“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 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 关系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 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以善为核心的。 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 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 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述各种文化形态中 伦理道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人格尊严问题
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路和梳理文章结构的能力。A项应为论述 的是伦理通过家族对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C项应为 “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在“立德、立功、立言”的“三 不朽”思想基础上,形成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将先后顺序搞错了。D项全文首先 阐述家族伦理,然后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最后中国人的理想和道德追求。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国家 体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B.西方哲学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其哲学理性是 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C.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 “利用、厚生”的问题。 D.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人必须有道德,因而 中国人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 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B项是因为西方哲 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说法有误。C项中国的文学艺术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中 国的传统科技是以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D项“人为万物之灵”是因为 人有“道”。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详解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会讲两种语言比只会说一种语言具有明显的实际好处 能够与更多的人交流。但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证实,谙熟两种语言还有着 更重要的优势,会说两种语言让人更聪明。掌握双语会对人的大脑产生深刻的影 响,提高与语言无关的认知能力,甚至还能防止老年痴呆。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都认为第二语言是一种干扰,从认知 的角度来说,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 他们的这种干扰看法没有错;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即使双倍折只是用一种语言 他大脑中的两种语言系统也都处于活跃状态,从而造成一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 语言系统的状况。 不过,研究人员现在发现,这种干扰与其说是障碍,倒不如说让使用者因祸得福。 它迫使大脑去解决内部冲突,从而得到增强认知能力的锻炼。 许多此类研究得到的相似证据表明,使用双语的过程能够增强大脑的所谓执行功 能一一这是一种指挥系统,在我们作计划、解决问题以及执行其他各种对智力要 求比较高的任务时,引导我们的注意过程。这些过程包括忽略干扰、集中注意力、 随意在两件事情之间转换注意力以及牢记信息一一这就好比在开车时记住一连 串的方位。 为什么两种同时活跃的语言系统间的冲突会提高这些方面的认知能力呢?知道 不久前,研究人员还认为,双语者的优势主要来自一种抑制能力,这种能力在压 制一种语言系统的过程中得到增强。据称,这样的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 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视干扰,不过,这种解释显得越来越不够充分,以为有研究 表明,即使在完成不需要抑制能力的任务时,如将任意分布在只剩的数字按升序 穿成串,双语者的表现也比之使用一种语言的人出色 双语者与只使用一种语言的人之间的另一种关键区别可能更为重要:前者具有更 加突出的监控环境的能力。西班牙庞培法布拉的硏究人员阿尔维特科斯塔说:
2.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路和梳理文章结构的能力。A 项应为论述 的是伦理通过家族对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C 项应为 “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在“立德、立功、立言”的“三 不朽”思想基础上,形成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将先后顺序搞错了。D 项全文首先 阐述家族伦理,然后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最后中国人的理想和道德追求。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国家一 体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B.西方哲学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其哲学理性是 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C.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 “利用、厚生”的问题。 D. 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人必须有道德,因而 中国人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 3.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B 项是因为西方哲 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说法有误。C 项中国的文学艺术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中 国的传统科技是以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D 项“人为万物之灵”是因为 人有“道”。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详解 阅读下文,完成第 5~7 题 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会讲两种语言比只会说一种语言具有明显的实际好处 ——能够与更多的人交流。但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证实,谙熟两种语言还有着 更重要的优势,会说两种语言让人更聪明。掌握双语会对人的大脑产生深刻的影 响,提高与语言无关的认知能力,甚至还能防止老年痴呆。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都认为第二语言是一种干扰,从认知 的角度来说,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 他们的这种干扰看法没有错;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即使双倍折只是用一种语言, 他大脑中的两种语言系统也都处于活跃状态,从而造成一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 语言系统的状况。 不过,研究人员现在发现,这种干扰与其说是障碍,倒不如说让使用者因祸得福。 它迫使大脑去解决内部冲突,从而得到增强认知能力的锻炼。 许多此类研究得到的相似证据表明,使用双语的过程能够增强大脑的所谓执行功 能——这是一种指挥系统,在我们作计划、解决问题以及执行其他各种对智力要 求比较高的任务时,引导我们的注意过程。这些过程包括忽略干扰、集中注意力、 随意在两件事情之间转换注意力以及牢记信息——这就好比在开车时记住一连 串的方位。 为什么两种同时活跃的语言系统间的冲突会提高这些方面的认知能力呢?知道 不久前,研究人员还认为,双语者的优势主要来自一种抑制能力,这种能力在压 制一种语言系统的过程中得到增强。据称,这样的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 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视干扰,不过,这种解释显得越来越不够充分,以为有研究 表明,即使在完成不需要抑制能力的任务时,如将任意分布在只剩的数字按升序 穿成串,双语者的表现也比之使用一种语言的人出色。 双语者与只使用一种语言的人之间的另一种关键区别可能更为重要:前者具有更 加突出的监控环境的能力。西班牙庞培法布拉的研究人员阿尔维特科斯塔说:
“双语者需要频繁切换语言-———-你可能跟爸爸说话时用一种语言,跟妈妈说 话是用另一种语言。这就要求你注意周围的变化,这和开车时随时观察周围是 个道理”科斯塔和同事展开了一项研究,比较会说德语和意大利语两种语言的人 和只会说意大利语的人在监控任务中的表现。他们发现,双语受试者不仅表现的 更出色,而且他们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较少,这表明他们在这方面更强 5.以下对文中双语者的“优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与人交流的范围更广、能力更强 B.能通过增强抑制能力来排除干扰 C.注意力能在两件事情间自如转换 D.对获取到的信息记得更牢 5.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语句的理解能力。找出原文语句,然后比对, 看其说法是否合理。如原文“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 视干扰”而备选项“B.能通过增强抑制能力来排除干扰”,“忽视”与“排 除”含义不一样。 6.下列不属于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系统冲突所造成的结果的一项是 A.造成两种语言系统的相互妨碍 B.提升了双语者多种认知能力 C.对儿童的学业造成不良影响 D.增强大脑指挥系统的相关能力 6.C【解析】本题考査的是对文中信息筛选的能力。原文“从认知的角度来说, 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因祸得福”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也有好 的方面,不完全是不良影响 7.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双语可以使人类思维更为活跃,从而避免大脑衰退 B.两种语言系统的交流,可以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 C.使用双语可以开阔人的眼界,增强人的观察和应用能力 D.频繁切换语言,就能抑制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 7.C【解析】本题考査的是对文中语句的理解能力。A项原文“甚至还能防止老 年痴呆”,有这方面的可能,但不能绝对说是使人类思维更为活跃,从而避免大 脑衰退。B项原文“一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语言系统”,备选项偷换概念。D 项原文“注意周围的变化、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较少”而不是“抑制参 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解析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 成果的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 发展、持续繁荣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 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 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
“双语者需要频繁切换语言-------你可能跟爸爸说话时用一种语言,跟妈妈说 话是用另一种语言。这就要求你注意周围的变化,这和开车时随时观察周围是一 个道理”科斯塔和同事展开了一项研究,比较会说德语和意大利语两种语言的人 和只会说意大利语的人在监控任务中的表现。他们发现,双语受试者不仅表现的 更出色,而且他们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较少,这表明他们在这方面更强。 5.以下对文中双语者的“优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与人交流的范围更广、能力更强 B.能通过增强抑制能力来排除干扰 C.注意力能在两件事情间自如转换 D.对获取到的信息记得更牢 5. 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语句的理解能力。找出原文语句,然后比对, 看其说法是否合理。如原文“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 视干扰”而备选项“B.能通过增强抑制能力来排除干扰”, “忽视”与“排 除”含义不一样。 6.下列不属于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系统冲突所造成的结果的一项是 A.造成两种语言系统的相互妨碍 B.提升了双语者多种认知能力 C.对儿童的学业造成不良影响 D.增强大脑指挥系统的相关能力 6. 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信息筛选的能力。原文“从认知的角度来说, 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 “因祸得福”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也有好 的方面,不完全是不良影响。 7.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双语可以使人类思维更为活跃,从而避免大脑衰退 B.两种语言系统的交流,可以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 C.使用双语可以开阔人的眼界,增强人的观察和应用能力 D.频繁切换语言,就能抑制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 7. 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语句的理解能力。A 项原文“甚至还能防止老 年痴呆”,有这方面的可能,但不能绝对说是使人类思维更为活跃,从而避免大 脑衰退。B 项原文“一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语言系统”,备选项偷换概念。D 项原文“注意周围的变化、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较少”而不是“抑制参 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解析 二、(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 成果的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 发展、持续繁荣。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 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 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
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 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 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是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 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 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 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 态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 的协调关系的重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 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 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 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 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补的文化生态 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定的 社会基础。 6.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6.B【解析】本题考査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A项不符合“生态文明”概 念的内涵,从语法角度看,也是有语病。即“生态文明是……客观规律”,本备 选项也颠倒了次序,先强调尊重自然,然后才能谈到人、社会。C项是讲“生 态文明”的作用,D项是讲“生态文明”范畴。 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BC 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 人的协调关系,创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 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 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 推进构成生态哲学。 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 造成的。 7.C【解析】本题考査概括、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C项,偷换概念,“生 态觉悟”包涵“生态哲学”,两者概念内涵不一致,不能将属于“生态哲学”的 表述说成是“生态觉悟”。原文语句“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 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 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8.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 A态BC 态思想”,是因为西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进东方智慧。 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 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 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 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是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 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 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 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 态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 的协调关系的重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 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 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 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 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补的文化生态, 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定的 社会基础。 6. 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 律。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6.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A 项不符合“生态文明”概 念的内涵,从语法角度看,也是有语病。即“生态文明是……客观规律”,本备 选项也颠倒了次序,先强调尊重自然,然后才能谈到人、社会。 C 项是讲“生 态文明”的作用,D 项是讲“生态文明”范畴。 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 与人的协调关系,创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 B. 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 C. 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 推进构成生态哲学。 D. 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 造成的。 7.C【解析】本题考查概括、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C 项,偷换概念,“生 态觉悟”包涵“生态哲学”,两者概念内涵不一致,不能将属于“生态哲学”的 表述说成是“生态觉悟”。原文语句“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 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 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8.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 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 态思想”,是因为西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进东方智慧。 B. 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 C. 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D. 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 生态的重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8.A【解析】本题考査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C项因果关系不成 M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答案及解析 二、9分,每小题三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联觉,是指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是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 现象。联觉最常见的现象时通过温度、形状、气味、声音或味道感知色彩。比如, 红、橙、黄。类似于太阳和烈火的颜色,往往引起温暖感,是一种暖色。蓝、青、 紫,类似于碧空和寒水的颜色,常常引起寒冷感,是一种冷色。前者是进色, 给人向前方突出的感觉:后者是退色,给人向后方退让的感觉。色调的浓淡也使 人产生远近之感:深色调使人感到近些,浅色调让人感到远些。 联觉是一种真实稳定的感受。最初,人们认为联觉不过是对儿时的认知记忆和联 想。也有人认为,当一个人说数字5是红色、数字6是绿色的时候,这种联觉描 述是一种比喻形式。但是,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拥有联觉能力。于是, 科学家开始提出也许这种现象可以从生物学上得到解释。有研究者认为,这种紊 乱现象是由大脑中最原始的边缘系统,或者说主管情绪的大脑区域造成的异常活 动。这是一种所有人都会产生的现象,只不过一些人对此有意识。西班牙实验心 理学研究员阿莉西亚·卡列哈斯说:“建立在客观数据基础上的所有理论都认 为,联觉现象是因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的 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以下的假设:对于正常人来说,当看到数字 和字母是,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平层区域就会被激活。但如果是一位拥有联 觉恩呢管理的人,除了上述区域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Ⅵ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 科学家们认为,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可能存在更加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 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这种互相联系可能存在于所有人的大脑中,但只有联 觉者的被激活。 人们普遍存在一种疑问,即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会发生连觉现象。一些人 用 问题。有研究者已经注意到,如果一个家族中有一人具有 联觉能力,那么很可能会出现更多这样的人。研究结果显示,42%的联觉者在家 谱的同一等级种有一位亲属具有同样能力。 科学研究指出,联觉现象大多出现在教学较差的人身上,此外,左撇子、方向感 较差以及有过预知经历的人也通常会出现联觉现象。也有人认为,联觉你呢管理 与一个人的创造力有关,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具备联觉能力。 联觉现象对于人类认识和意识行为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许多专家指出,使声 音和物体形状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可以成为语言和抽象思维发展的一粒种子 7.下列关于“联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联觉是一种人人都会产生的紊乱现象,它是大脑中最原始的边缘系统和主管情 绪的大脑区域造成的异常活动 B.联觉现象因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存在 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 C.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已经证实: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看到数字和字母时, 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会被激活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 时被激活
D. 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 生态的重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8.A【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C 项因果关系不成 立。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答案及解析 二 、9 分,每小题三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联觉,是指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是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 现象。联觉最常见的现象时通过温度、形状、气味、声音或味道感知色彩。比如, 红、橙、黄。类似于太阳和烈火的颜色,往往引起温暖感,是一种暖色。蓝、青、 紫,类似于碧空和寒水的颜色 ,常常引起寒冷感,是一种冷色。前者是进色, 给人向前方突出的感觉;后者是退色,给人向后方退让的感觉。色调的浓淡也使 人产生远近之感:深色调使人感到近些,浅色调让人感到远些。 联觉是一种真实稳定的感受。最初,人们认为联觉不过是对儿时的认知记忆和联 想。也有人认为,当一个人说数字 5 是红色、数字 6 是绿色的时候,这种联觉描 述是一种比喻形式。但是,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拥有联觉能力。于是, 科学家开始提出也许这种现象可以从生物学上得到解释。有研究者认为,这种紊 乱现象是由大脑中最原始的边缘系统,或者说主管情绪的大脑区域造成的异常活 动。这是一种所有人都会产生的现象,只不过一些人对此有意识。西班牙实验心 理学研究员阿莉西亚·卡列哈斯说:“建立在客观数据基础上的所有理论都认 为,联觉现象是因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的。 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以下的假设:对于正常人来说,当看到数字 和字母是,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平层区域就会被激活。但如果是一位拥有联 觉恩呢管理的人,除了上述区域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 V4 区域也同时被激活。 科学家们认为,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可能存在更加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 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这种互相联系可能存在于所有人的大脑中,但只有联 觉者的被激活。 人们普遍存在一种疑问,即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会发生连觉现象。一些人 用 问题。有研究者已经注意到,如果一个家族中有一人具有 联觉能力,那么很可能会出现更多这样的人。研究结果显示,42%的联觉者在家 谱的同一等级种有一位亲属具有同样能力。 科学研究指出,联觉现象大多出现在教学较差的人身上,此外,左撇子、方向感 较差以及有过预知经历的人也通常会出现联觉现象。也有人认为,联觉你呢管理 与一个人的创造力有关,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具备联觉能力。 联觉现象对于人类认识和意识行为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许多专家指出,使声 音和物体形状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可以成为语言和抽象思维发展的一粒种子。 7.下列关于“联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联觉是一种人人都会产生的紊乱现象,它是大脑中最原始的边缘系统和主管情 绪的大脑区域造成的异常活动。 B.联觉现象因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存在 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 C.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已经证实: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看到数字和字母时, 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会被激活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 V4 区域也同 时被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