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 从容说课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 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 助鸟的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 黎明等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 《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众多以乡愁为主题诗篇中一曲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恋歌。 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种物象,并以时间的发展贯穿组合 概括了诗人深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 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拟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诗 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达到提高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的目的。在精彩赏析中,激发 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 情感 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诗两首 从容说课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 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 助鸟的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 黎明等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 《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众多以乡愁为主题诗篇中一曲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恋歌。 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种物象,并以时间的发展贯穿组合, 概括了诗人深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 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拟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诗 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达到提高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的目的。在精彩赏析中,激发 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 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 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中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 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 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文题、 作者) 资料助读投影 艾青和《我爱这土地》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 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 长为一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 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 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 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 《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 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 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 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1,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 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教学要点] 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中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 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 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文题、 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艾青和《我爱这土地》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 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 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 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 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 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 《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 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 起抵抗, 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 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l,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 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示例: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 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 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精彩研读 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 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 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 样的影响?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 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 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ν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 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 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 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 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 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 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 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 阅读艾青的《太阳》一诗,写一篇评述性短文 太阳 从远古的墓茔 当它来时,我听见 从黑暗的年代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震惊沉睡的山脉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 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 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精彩研读。 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 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 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 样的影响?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 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 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 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 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 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 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 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 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 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 阅读艾青的《太阳》一诗,写一篇评述性短文。 太 阳 从远古的墓茔 当它来时,我听见 从黑暗的年代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震惊沉睡的山脉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若水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城市从远方 太阳向我滚来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 于是我的心胸 使生命呼吸 被火焰之手撕开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陈腐的灵魂 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搁弃在河畔 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1937年春 (提示:这首诗写于1937年春天。诗人那时刚从监狱中出来不久,正流浪在上海滩头。苦 难感和光明感交织在心里,成了艾青写这首诗的情感基调。诗歌异常典型地体现了那些年月 热爱祖国、投身战争、谋求解放的热血青年的时代思潮)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体会《乡愁》诗的意境和感情。赏析诗中递进组合的四个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 到家国之思的升华。与席慕蓉的同题材诗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 、检查作业 各学习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宣读,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习余光中《乡愁》诗 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 投影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 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 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 《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 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 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 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 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 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 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 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
若水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城市从远方 太阳向我滚来……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 于是我的心胸 使生命呼吸 被火焰之手撕开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陈腐的灵魂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搁弃在河畔 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1937年春 (提示:这首诗写于1937年春天。诗人那时刚从监狱中出来不久,正流浪在上海滩头。苦 难感和光明感交织在心里,成了艾青写这首诗的情感基调。诗歌异常典型地体现了那些年月 热爱祖国、投身战争、谋求解放的热血青年的时代思潮)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体会《乡愁》诗的意境和感情。赏析诗中递进组合的四个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 到家国之思的升华。与席慕蓉的同题材诗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各学习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宣读,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习余光中《乡愁》诗 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 投影: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 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 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 《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 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 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 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 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 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 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 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
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 子深情的恋歌,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愁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大陆/在那头 (3)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 思考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 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 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 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4)合作研讨 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 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①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 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 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 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 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②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 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 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③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 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比较阅读
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 子深情的恋歌。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 愁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大陆/在那头 (3)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 思考: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 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 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 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4)合作研讨: 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 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①“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 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 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 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 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②“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 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 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③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 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2.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 上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 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 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 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 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3.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 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三、课堂练习 阅读舒兰(台湾)的《乡色酒》,完成题目 三十年前三十年后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我正年少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圆你满 人也圃乡愁也满 1.对诗中“你”我”所指的对象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你”指故乡,“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B.“你”指亲人,“我”指远离家乡的人,诗中抒写的是亲人与“我”之间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诗中抒写的是情人之间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2.对这首诗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上下两节运用了对比艺术,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诗的主题。 B.全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C.诗中运用第二人称写法,使诗歌带有对话色彩,如同诗人在对着对方倾诉感情 D.诗的句式长短交错,上下两节结构齐整,重章叠唱,在反复中使诗的主题得到升华 参考答案 1.D2.D(不是重章叠句,也无反复)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 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 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 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 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五、布置作业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 上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 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 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 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 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3.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 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三、课堂练习 阅读舒兰(台湾)的《乡色酒》,完成题目。 三十年前 三十年后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我正年少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圆 你满 人也圃 乡愁也满 1.对诗中“你”“我”所指的对象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你”指故乡,“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B.“你”指亲人,“我”指远离家乡的人,诗中抒写的是亲人与“我”之间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诗中抒写的是情人之间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2.对这首诗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的上下两节运用了对比艺术,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诗的主题。 B.全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C.诗中运用第二人称写法,使诗歌带有对话色彩,如同诗人在对着对方倾诉感情。 D.诗的句式长短交错,上下两节结构齐整,重章叠唱,在反复中使诗的主题得到升华。 参考答案: 1.D 2.D(不是重章叠句,也无反复)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 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 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 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 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五、布置作业
《乡愁》中一个诗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请设想自己是诗中的主角,写一段文字把 诗中离别的模糊补充清楚, 2.仿照题为《国魂》的新诗的第一节,分别以“长大后”和“而现在”为开头,续写第二节 和第三节(每行诗的字数不加限定) 国魂 小时候 国魂是项上的红领巾 我在红旗下 烈士在心头 参考答案: 2.长大后/国魂是冠军领奖台上运动员眼里的泪水/我在国歌声中/运动员在阳光下面 而现在/国魂是青年志愿者跋涉的双脚/我在紧跟着/亿万人在行列中 板书设计 诗两首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喉咙嘶哑的鸟(“我”) 歌唱:土地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乡愁 小时候邮票 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 (托物寄情) 家国之情
1.《乡愁》中一个诗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请设想自己是诗中的主角,写一段文字把 诗中离别的模糊补充清楚。 2.仿照题为《国魂》的新诗的第一节,分别以“长大后”和“而现在”为开头,续写第二节 和第三节(每行诗的字数不加限定)。 国 魂 小时候 国魂是项上的红领巾 我在红旗下 烈士在心头 参考答案: 1.略 2.长大后/国魂是冠军领奖台上运动员眼里的泪水/我在国歌声中/运动员在阳光下面 而现在/国魂是青年志愿者跋涉的双脚/我在紧跟着/亿万人在行列中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