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好!从现在开始,我们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程。 根据课程的内容体系,按照课程建设的要求,确定30个需要重点把握的知识点,进行 逐一讲解。 知识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而艰苦 的探索过程,经受了各种风浪甚至挫折的考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是中国共 产党和人民一道持续奋斗、探索创新的结果。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 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根木政 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这些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开创和发展作出了奠基性、历史性的伟大贡献。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从粉碎“四人帮”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拨乱反正,为 恢复党和国家正常的政治生活,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以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无 产阶级革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在这样 的大背景下,党成功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思想路线、政治 路线和组织路线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轨道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 期。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的 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地开创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推向21世纪1989年6月23日至24日,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选举产生了以江 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当时的困难和挑战,党内围绕若党的基本路线展开了 场十分尖锐的论争。在这个重要的关键时刻,1992年邓小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不顾年 迈到南方各地作了重要谈话,回答了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特别强调坚持党 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求我们思想要更解放一点,改革开放的胆子 更大一点,建设的步子更快一点,干万不可丧失时机。这是一篇马克思主义历史文献。在邓 小平的南方谈话精神的指引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在严重曲折和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 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按照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为了推进中国改革和发展大业,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 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三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 的指导地位。十四大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精心构筑和组织实施中国跨世纪
同学们好!从现在开始,我们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程。 根据课程的内容体系,按照课程建设的要求,确定 30 个需要重点把握的知识点,进行 逐一讲解。 知识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而艰苦 的探索过程,经受了各种风浪甚至挫折的考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是中国共 产党和人民一道持续奋斗、探索创新的结果。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 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根本政 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这些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开创和发展作出了奠基性、历史性的伟大贡献。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从粉碎“四人帮”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拨乱反正,为 恢复党和国家正常的政治生活,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以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无 产阶级革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在这样 的大背景下,党成功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思想路线、政治 路线和组织路线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轨道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 期。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的 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地开创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推向 21 世纪 1989 年 6 月 23 日至 24 日,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选举产生了以江 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当时的困难和挑战,党内围绕着党的基本路线展开了一 场十分尖锐的论争。在这个重要的关键时刻,1992 年邓小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不顾年 迈到南方各地作了重要谈话,回答了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特别强调坚持党 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求我们思想要更解放一点,改革开放的胆子 更大一点,建设的步子更快一点,千万不可丧失时机。这是一篇马克思主义历史文献。在邓 小平的南方谈话精神的指引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在严重曲折和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 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 21 世纪。 按照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为了推进中国改革和发展大业,1992 年 10 月党的十四大 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三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 的指导地位。十四大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精心构筑和组织实施中国跨世纪
改革和发展的蓝图,依据新的实践,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党的十六大总结了十 大基本经验。从十四大到十六大的十年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从四个方面推 进中国改革发展大业,并初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有力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确立经 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推进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确立科教 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走出一条持续、快速、 健康的经济发展路子: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推动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确立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方针,推进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使我国在思想文化领域,逐步克服思昧落后,向文明进步转变。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 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选举产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带领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一方面,紧紧把握住发展机遇,发展自 己,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善于化险为夷,变被动为主动,成功地应对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经济风险、保 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同时,党领导人民成功地夺取了国内抗震救灾和灾后 重建等重大胜利,并妥普处置了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艰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推进实 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学地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沿着这条道路不懈 前进,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 持续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三位一体 总体布局基础上,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这两 大任务,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 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倡导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 建设。 党的十八大科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的历程,从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主要 代表人物毛泽东的奠基性贡献说起,经过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开创、捍卫、坚持和发 展。十八大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条件下,按照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总依据、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 全面贳彻八个基本要求,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上的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伟大胜利》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系统闸述。这一思想,从理论 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核心内容是“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 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
改革和发展的蓝图,依据新的实践,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党的十六大总结了十 大基本经验。从十四大到十六大的十年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从四个方面推 进中国改革发展大业,并初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有力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确立经 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推进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确立科教 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走出一条持续、快速、 健康的经济发展路子;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推动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确立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方针,推进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使我国在思想文化领域,逐步克服愚昧落后,向文明进步转变。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 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02 年 11 月党的十六大召开,选举产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带领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一方面,紧紧把握住发展机遇,发展自 己,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善于化险为夷,变被动为主动,成功地应对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经济风险、保 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同时,党领导人民成功地夺取了国内抗震救灾和灾后 重建等重大胜利,并妥善处置了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艰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推进实 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学地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沿着这条道路不懈 前进,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 持续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三位一体 总体布局基础上,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这两 大任务,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 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倡导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 建设。 党的十八大科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的历程,从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主要 代表人物毛泽东的奠基性贡献说起,经过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开创、捍卫、坚持和发 展。十八大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条件下,按照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总依据、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 全面贯彻八个基本要求,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上的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伟大胜利》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系统阐述。这一思想,从理论 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核心内容是“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 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
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党的十九大 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十三 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实 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的反映中国人民意愿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改 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知识点2中国特色杜会主义的四个自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对科学社会主 义基本观点的创新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是理论、运动和制度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 观点。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我们党逐步将这一基本观点转 化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认识。 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首次对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从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概括。2012年,党的十八 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并首次提出全 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者 统一”到“三个自信”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着追求和执政自信,这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2016年6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第33 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把上任以来反复强调的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并列 提出,要求全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紧接着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他深入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的内酒及其关系。从以上对科学社会主义内涵的认识历程可以看出: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 政党对社会主义内涵的认识是建立在“三者统一”基础上的,尽管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实践中,实现了由一般规律到特殊规律认识的深化,实现了由“三者统一”到“三 个自信”的拓展,但总体上讲,以往的认识还是局限于“三者统一”的大框架内的。而“四 个自信”一并提出突破了这一逻辑框架,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重大突破 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内涵具有原创性的重大突破。 道路自信: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具有深厚的历 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条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 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 国共产党人在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在深刻总结国内外 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领导全国人民开辟的。它既与资本主义发展
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党的十九大 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十三 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实 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的反映中国人民意愿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改 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知识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对科学社会主 义基本观点的创新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是理论、运动和制度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 观点。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我们党逐步将这一基本观点转 化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认识。 2011 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首次对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从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概括。2012 年,党的十八 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并首次提出全 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者 统一”到“三个自信”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着追求和执政自信,这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2016 年 6 月 28 日,在中央政治局第 33 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把上任以来反复强调的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并列 提出,要求全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紧接着,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他深入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的内涵及其关系。从以上对科学社会主义内涵的认识历程可以看出: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 政党对社会主义内涵的认识是建立在“三者统一”基础上的,尽管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实践中,实现了由一般规律到特殊规律认识的深化,实现了由 “三者统一”到“三 个自信”的拓展,但总体上讲,以往的认识还是局限于“三者统一”的大框架内的。而“四 个自信”一并提出突破了这一逻辑框架,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重大突破, 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内涵具有原创性的重大突破。 道路自信: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具有深厚的历 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条道路是在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 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 170 多年中华民族发展 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 国共产党人在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在深刻总结国内外 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领导全国人民开辟的。它既与资本主义发展
道路相异,也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有所不同: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共性,又体现 了区别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特色。 理论自信:铸就千秋伟业的科学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 学理论。这一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和具体实际相 结合:这一理论体系具有系统性,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内容:这一理论 体系具有开放性,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自信源于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理论品格,源于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能 力。有了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必将书写出 更加辉煌的篇章。 制度自信:不断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 联系的制度体系,由根本层面的制度、基本层面的制度、具体层面的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律体系组成,不同层面的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 用。随若全面深化改革步伐的日益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日益凸显,我们要有这样的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提升中国自信的根本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党和人民在继承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进程中,进行文化建设、文 化积累和文化提升的历史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马 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内容和本质特 征,是提升中国自信、实现中国梦的根本精神动力。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启崭新局面,我们将以更加自信的精神状 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一一这就是我们的自信之力。 道路自信指明实现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人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迈不过的山、跨不过的坎。理论自信提供理论指 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引我们战胜前 进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社会主义中国绽现出蓬勃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立 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引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 制度自信提供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 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好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危机面前我们众志成城, 万众一心:危机过后我们八方支援、高效协作。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正在写下更多的时代 注脚。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动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明自信的璀璨星光跨 越时空,正唤起更广泛的认同、更坚定的守望,照亮中华民族未来前行之路。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就要直面当今世界风云变幻 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一以贯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尤其是以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一以贯之保持坚如磐石
道路相异,也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有所不同;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共性,又体现 了区别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特色。 理论自信:铸就千秋伟业的科学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 学理论。这一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和具体实际相 结合;这一理论体系具有系统性,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内容;这一理论 体系具有开放性,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自信源于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理论品格,源于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能 力。有了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必将书写出 更加辉煌的篇章。 制度自信:不断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 联系的制度体系,由根本层面的制度、基本层面的制度、具体层面的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律体系组成,不同层面的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 用。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步伐的日益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日益凸显,我们要有这样的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提升中国自信的根本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党和人民在继承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进程中,进行文化建设、文 化积累和文化提升的历史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马 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内容和本质特 征,是提升中国自信、实现中国梦的根本精神动力。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启崭新局面,我们将以更加自信的精神状 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这就是我们的自信之力。 道路自信指明实现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人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迈不过的山、跨不过的坎。理论自信提供理论指 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引我们战胜前 进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社会主义中国绽现出蓬勃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立 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引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 制度自信提供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 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好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危机面前我们众志成城、 万众一心;危机过后我们八方支援、高效协作。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正在写下更多的时代 注脚。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动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明自信的璀璨星光跨 越时空,正唤起更广泛的认同、更坚定的守望,照亮中华民族未来前行之路。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就要直面当今世界风云变幻, 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一以贯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尤其是以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一以贯之保持坚如磐石
的前进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一以贯之坚持社会主义根本 制度和基本制度,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变质不走样:一以贯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知识点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领 我们党是一个特别重视理论建设、理论武装的党,比如在革命战争年代,1937年毛洋 东写作了重要的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实事求是的 思想路线,以及新民主主义论等等,都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发表了重要著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才 盾的问题》。到了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他关于 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特别是关于解放思想的论述,对后来推进改革开 放,走出一条中国道路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 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使理论创新有了很大 的提升,达到了新的水平、新的境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产生了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新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深化了对共产党 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改草、 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等方方面面,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又相互联系的整体,是我 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 实践探索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展开、深化和拓展的。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习近平从理论渊源、历史根据、本质特征、独特优势、强大生命力等多方位多角度作出 了深刻回答,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其有鲜明实践特色 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社会主义,是根 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思、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社会主义。对怎样坚持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以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观点,深刻回答了新 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 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这些思想观点,在理论上 有重大突破、重大创新、重大发展,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 规律和建设路径,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 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党
的前进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一以贯之坚持社会主义根本 制度和基本制度,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变质不走样;一以贯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知识点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 我们党是一个特别重视理论建设、理论武装的党,比如在革命战争年代,1937 年毛泽 东写作了重要的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实事求是的 思想路线,以及新民主主义论等等,都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发表了重要著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 盾的问题》。到了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他关于 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特别是关于解放思想的论述,对后来推进改革开 放,走出一条中国道路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一 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使理论创新有了很大 的提升,达到了新的水平、新的境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产生了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新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深化了对共产党 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改革、 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等方方面面,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又相互联系的整体,是我 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 实践探索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展开、深化和拓展的。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习近平从理论渊源、历史根据、本质特征、独特优势、强大生命力等多方位多角度作出 了深刻回答,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实践特色、 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社会主义,是根 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社会主义。对怎样坚持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以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观点,深刻回答了新 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 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这些思想观点,在理论上 有重大突破、重大创新、重大发展,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 规律和建设路径,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 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党
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八个明确”。第一,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 中叶建成官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无 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 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三,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 度自信、文化自信。第四,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五,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六,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第七,明 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八,明确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 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 中的重要地位。这“八个明确”,高度凝练、提纲挈领地点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构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但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也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九大概括为“十四个 坚持”,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这十四个坚持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 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 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 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加以概括,分别回答了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八个明确”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重 点讲的是怎么看,回答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十四个 坚持”是行动纲领层面的表述,重点讲的是怎么办,回答的是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知识点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涵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这 个重大政治判断,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 生的历史性变革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也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开
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八个明确”。第一,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 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 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 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三,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 度自信、文化自信。第四,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五,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六,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第七,明 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八,明确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 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 中的重要地位。这“八个明确”,高度凝练、提纲挈领地点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构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但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也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九大概括为“十四个 坚持”,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这十四个坚持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 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 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 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加以概括,分别回答了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八个明确”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重 点讲的是怎么看,回答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十四个 坚持”是行动纲领层面的表述,重点讲的是怎么办,回答的是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知识点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涵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这 个重大政治判断,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 生的历史性变革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也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开
创光明未来的必然要求。这个重大政治论断,为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提供了理论依据,进 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有利于进一步统 一思想、凝聚力量,在新的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第一,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从历史脉络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所创造积累的 根本成就和前赴后继的事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强大生命力。 第二,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中国改革经历了一个从小变化到中变化再到大变化的加速发展进程。1985年9月,邓小平 说:“现在人们说中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对一些外宾说,这只是小变化。翻两番,达到 小康水平,可以说是中变化。到下世纪中叶,能够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才是大变化。 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经过小变化、中变化的长期积累,己经迎来了大变化。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 “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在踪合国 力、国际影响力和人民获得感显著提升的基础上,十九大报告制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 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诺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标志若中国在100年内走完发 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路程,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和历史任务。 第三,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 同富裕的时代。从人民性来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 宗旨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新时代不仅要国家富强,而且要人民幸福,在解决人民“从无到 有”的需求之后,注重解决“从有到优”的需求,朝着创造美好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第四,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劲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从民族性来看,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 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新时代,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共筑中国势 的力量,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五,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从 世界性来看,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祈和平、求发展的梦是相通的,实现中国梦也离不开世 界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 济体,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新时代的中国既有责任、也有能力为人类繁笨与进步作出新 的更大贡献。 新时代的到来,是长期奋斗的结果。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不断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 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这是中国特色
创光明未来的必然要求。这个重大政治论断,为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提供了理论依据,进 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有利于进一步统 一思想、凝聚力量,在新的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第一,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从历史脉络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所创造积累的 根本成就和前赴后继的事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强大生命力。 第二,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中国改革经历了一个从小变化到中变化再到大变化的加速发展进程。1985 年 9 月,邓小平 说:“现在人们说中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对一些外宾说,这只是小变化。翻两番,达到 小康水平,可以说是中变化。到下世纪中叶,能够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才是大变化。 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经过小变化、中变化的长期积累,已经迎来了大变化。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 “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在综合国 力、国际影响力和人民获得感显著提升的基础上,十九大报告制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即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 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标志着中国在 100 年内走完发 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路程,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和历史任务。 第三,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 同富裕的时代。从人民性来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 宗旨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新时代不仅要国家富强,而且要人民幸福,在解决人民“从无到 有”的需求之后,注重解决“从有到优”的需求,朝着创造美好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第四,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从民族性来看,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 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新时代,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共筑中国梦 的力量,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五,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从 世界性来看,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祈和平、求发展的梦是相通的,实现中国梦也离不开世 界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 济体,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新时代的中国既有责任、也有能力为人类繁荣与进步作出新 的更大贡献。 新时代的到来,是长期奋斗的结果。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不断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 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这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践基础和现实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 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 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知识点5.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有什么样的生产 力发展水平、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 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人们不可能主观选择:但对其判断必须及时准确,认识超前或滞后都 会干扰社会发展进步,甚至会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 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党对我国社会 主要矛盾的认识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深化。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己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 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 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 的正确认识,未能很好地坚持下去。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 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 要矛盾作了科学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后,是人民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作出这一判断,主要是基于当时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党带领 全国人民告别贫困、跨越温饱,即将实现全面小康。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社会生产 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成熟 定型。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我国社会主要矛 盾也发生相应变化。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己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 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依据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 世界前列。这说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来的“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发生了新的 阶段性变化。 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史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 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与物质文 化需要相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更广泛。它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需要这些客观“硬需要 的全部内容,还包括其衍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尊严、权利等具有主观色彩的“软 需要”。既有的“硬需要”没有消失,并呈现升级态势,人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 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 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93页
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践基础和现实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 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 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知识点 5.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有什么样的生产 力发展水平、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 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人们不可能主观选择;但对其判断必须及时准确,认识超前或滞后都 会干扰社会发展进步,甚至会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 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党对我国社会 主要矛盾的认识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深化。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 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 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 的正确认识,未能很好地坚持下去。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 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1 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 要矛盾作了科学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作出这一判断,主要是基于当时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经过近 40 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党带领 全国人民告别贫困、跨越温饱,即将实现全面小康。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社会生产 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成熟 定型。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我国社会主要矛 盾也发生相应变化。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 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依据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经过改革开放 40 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 世界前列。这说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来的“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发生了新的 阶段性变化。 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 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与物质文 化需要相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更广泛。它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需要这些客观“硬需要” 的全部内容,还包括其衍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尊严、权利等具有主观色彩的“软 需要”。既有的“硬需要”没有消失,并呈现升级态势,人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 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 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9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293 页
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新生的“软需要”则表现为对民主、法治、公平、 正义、安全、环境,对共同富裕,对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都提出了相应要求。这说 明,人民群众对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层次更高、内容范围更广,出现了阶段性的 新特征。 三是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 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制约了全国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不充分, 主要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具体 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发展在总体上依然 处于中等水平。也就是说,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并没有根本改变。这种不平衡不充 分不仅表现在落后地区、农村发展不充分,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农村与城市发展不平衡: 而且表现在东部发达地区包括一些大城市依然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如高质量的医 疗、教有还是稀缺资源,高等级的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刚刚起步,有的城市还存在不少“城中 村”。因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好,但社会法治化水平不高,文化 建设相对滞后,社会建设还有不少短板,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较多。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 题相互掣肘,带来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发展和满足人民日 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根源。 可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这一变化不仅是巨大的, 也是极为深刻的,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 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知识点6.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缀阶段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 断。在这一时期呈现的发展阶段性特征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大背景下的新特征、新状 态、新矛盾,而不是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目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0%左右,按国家和独立经济体排位,大体处在 世界中列,在创新能力、产业层次、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牢 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 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作出这 样的判断,主要是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指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在这个阶段,经济发展
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新生的“软需要”则表现为对民主、法治、公平、 正义、安全、环境,对共同富裕,对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都提出了相应要求。这说 明,人民群众对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层次更高、内容范围更广,出现了阶段性的 新特征。 三是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 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制约了全国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不充分, 主要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具体 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发展在总体上依然 处于中等水平。也就是说,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并没有根本改变。这种不平衡不充 分不仅表现在落后地区、农村发展不充分,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农村与城市发展不平衡; 而且表现在东部发达地区包括一些大城市依然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如高质量的医 疗、教育还是稀缺资源,高等级的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刚刚起步,有的城市还存在不少“城中 村”。因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好,但社会法治化水平不高,文化 建设相对滞后,社会建设还有不少短板,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较多。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 题相互掣肘,带来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发展和满足人民日 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根源。 可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这一变化不仅是巨大的, 也是极为深刻的,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 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知识点 6.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 断。在这一时期呈现的发展阶段性特征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大背景下的新特征、新状 态、新矛盾,而不是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目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80%左右,按国家和独立经济体排位,大体处在 世界中列,在创新能力、产业层次、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牢 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 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作出这 样的判断,主要是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指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在这个阶段,经济发展
是非常重要的。但决定一个国家处于社会主义的哪个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决定初级阶 段的唯一条件,还应该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联系起来看。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 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比如,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 有不少短板,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等等。这些 问题的存在说明我国仍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一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社会主 要矛盾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一定要准确地把据这种不断变 化的特点,并根据这个变化来不断解决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第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这个变化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历史阶段中发 生的变化,只反映了当前时期社会矛盾运动的内涵和形式发生了变化,不足以说明由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发生了变化,因此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本身发生了变化, 习近平同志指出,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 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 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我们之所以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定位,是因为正 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来自对发展阶段的正确判断。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在实践中就会吃苦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提醒我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 政策要有足够的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任何超越现实、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的倾向都要竭力 避免。不仅如此,还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处盛虑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复杂性,我们宁可估计得更充分一点。 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 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说明,社会生产力水平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与人 民群众的期待还不适应。对高质量发展阶段要辩证认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毋庸讳言, 我们过去的经济发展奇迹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依靠辛苦付出和巨大代价取得的, 我国劳动生产率还远低于世界上很多国家。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但由大到强依然 任重道远,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需要我们继 续奋起直追。 总之,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 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 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知识点7.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是非常重要的。但决定一个国家处于社会主义的哪个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决定初级阶 段的唯一条件,还应该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联系起来看。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 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比如,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 有不少短板,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等等。这些 问题的存在说明我国仍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一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社会主 要矛盾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一定要准确地把握这种不断变 化的特点,并根据这个变化来不断解决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第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这个变化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历史阶段中发 生的变化,只反映了当前时期社会矛盾运动的内涵和形式发生了变化,不足以说明由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发生了变化,因此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本身发生了变化。 习近平同志指出,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 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 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我们之所以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定位,是因为正 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来自对发展阶段的正确判断。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在实践中就会吃苦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提醒我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 政策要有足够的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任何超越现实、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的倾向都要竭力 避免。不仅如此,还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处盛虑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复杂性,我们宁可估计得更充分一点。 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 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说明,社会生产力水平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与人 民群众的期待还不适应。对高质量发展阶段要辩证认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毋庸讳言, 我们过去的经济发展奇迹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依靠辛苦付出和巨大代价取得的, 我国劳动生产率还远低于世界上很多国家。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但由大到强依然 任重道远,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需要我们继 续奋起直追。 总之,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 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 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知识点 7.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