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顺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共12分) 风景谈·茅盾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 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又 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 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 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 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λ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 管,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 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 梯田里,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晩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 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这时候忽然从山脊 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 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 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 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歌声还是缭绕不散。 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 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 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 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 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 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人迎住。这里正燃起熊 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莱,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 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渲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 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 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在这里,蓝天明月,禿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浅的河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 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 不过仍旧回到“风景”罢;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 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心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 自然!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 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相册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 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 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披衣出去,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 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 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 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 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940年12月,于重庆枣子岚垭(有删改)
1 2015 顺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共 12 分) 风景谈•茅盾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 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又 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 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 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 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 管,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 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 梯田里,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 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这时候忽然从山脊 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 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 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 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歌声还是缭绕不散。 另一个时间。另一个 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 流,似乎能把浅浅②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 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 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 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 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人迎住。这里正燃起熊 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 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渲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 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 ③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 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浅的河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 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 者! 不过仍旧回到“风景”罢;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 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心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 自然!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 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相册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 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 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披衣出去,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 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 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 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 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940 年 12 月,于重庆枣子岚垭 (有删改)
释 ①1940年5月26日到10月10日,茅盾在延安生活了近五个月。同年11月下旬到达重庆后不久, 就写了这篇“见闻录”式的散文。 ②浅浅( JianJian):形容流水声 ③掬(j):用两手捧 15.结合文章内容,说明文中划线的“崇高精神”及“民族的精神”的具体含义。(每小题2分,共 ①崇高精神: ②民族的精神 16.本文共描写了四幅风景,请任选一幅,①分析文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②作者使用这些手法 意在表现什么思想内容?(①题1分,②题3分,共4分 17.下面是在百度图片中列为优秀的黑白摄影作品,选出你最欣赏的一张,①概括说明这张摄影的 特点,②结合你对《风景谈》的体会,从画面思想主题角度,谈谈你对这幅摄影的感受。(①题1 分,②题3分,共4分) 图2 顺义参考答案 15.(4分)①崇髙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够兴奋、愉悦地用劳动来创造美,以旺盛的生命力 为“贫乏”的自然界增加无限神韵,并从中认识生活和人生的意义。 ②民族的精神:在当时是指对内反对属暗势力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的侵略和压迫的精神。 16.(4分)表现手法能结合其中一种解释清楚即可。 示例:第一幅图画
2 注释: ①1940 年 5 月 26 日到 10 月 10 日,茅盾在延安生活了近五个月。同年 11 月下旬到达重庆后不久, 就写了这篇“见闻录”式的散文。 ②浅浅(jiānjiān):形容流水声。 ③掬(jū):用两手捧 15.结合文章内容,说明文中划线的“崇高精神”及“民族的精神”的具体含义。(每小题 2 分,共 4 分) ①崇高精神: ②民族的精神: 16.本文共描写了四幅风景,请任选一幅,①分析文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②作者使用这些手法 意在表现什么思想内容?(①题 1 分,②题 3 分,共 4 分) ① ② 17.下面是在百度图片中列为优秀的黑白摄影作品,选出你最欣赏的一张,①概括说明这张摄影的 特点,②结合你对《风景谈》的体会,从画面思想主题角度,谈谈你对这幅摄影的感受。(①题 1 分,②题 3 分,共 4 分) ① ② 顺义参考答案 15.(4 分)①崇高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够兴奋、愉悦地用劳动来创造美,以旺盛的生命力 为“贫乏”的自然界增加无限神韵,并从中认识生活和人生的意义。 ②民族的精神:在当时是指对内反对黑暗势力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的侵略和压迫的精神。 16.(4 分)表现手法能结合其中一种解释清楚即可。 示例:第一幅图画
表现手法:动將结合、对比村托,反问修辞,描写与抒情议论鲒合 思想内容:声音对比:热空气烘烘的火响、大小丁当的钤铛柔声与沙漢的寂静构成对比,动静结合 对比村托之中更加突出了沙漢的单调寂静。线面对比: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这样的面 与昂然高步的驼队构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人对自然的征服改化作用 色彩对比:茫茫一片,纯然一色与猩红大旗,更加突出了鲜艳耀眼的旗帜对人视觉的强烈冲激,村 托出人在沙漢中坚定前行的精神风貌。 反问修辞:难道这不是“风景”吗?促人对眼前庄严壮丽景观的思考 描写与抒情议论结合: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 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突出表达了 作者对风景内涵的理解,表现出作者对人类精神力量的赞美情怀。 17.略(4分) 2015怀柔:阅读《母亲的书》,完成第12-14题。(共16分) 母亲的书·琦君(台湾) ①从小到大,我上过那么多年学,后来又教书,天天生活不离书,和书打的交道最多,也读过 很多本书,而母亲的书却是我怎么读也读不完的一本 ②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 拿来。” ③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④“那本橡皮纸的。” ⑤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晩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莱油灯光,给爸爸銹拖面 ⑥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 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 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 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喜鹊 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母亲毎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 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賞,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 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牲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 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⑦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 什么材料做的,非常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 橡皮纸。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給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书页是双 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 书”中真正的“书”了。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莱油灯花也微弱了,我 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 ⑧还有一本母亲喜爱的书,也是我记忆中非常深刻的,那就是怵目惊心《十殿阎王》。粗糙的 黄标纸上,印着简单的图画。是阴间十座阎王殿里,面目狰狞的阎王、牛头马面,以及形形色色的 鬼魂。依着他们在世为人的善恶,接受不同的奖赏与惩罚。惩罚的方式最恐怖,有上尖刀山、落油 锅、被猛兽追扑等等。然后从一个圆圆的轮回中转出来,有升为大官或大富翁的,有变为乞丐的, 也有降为猪狗、鸡鸭、蚊蝇的。母亲对这些图画好像百看不厌,有时指着它对我说:“阴间与阳间
3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对比衬托,反问修辞,描写与抒情议论结合 思想内容:声音对比:热空气烘烘的火响、大小丁当的铃铛柔声与沙漠的寂静构成对比,动静结合, 对比衬托之中更加突出了沙漠的单调寂静。线面对比: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这样的面 与昂然高步的驼队构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人对自然的征服改化作用。 色彩对比:茫茫一片,纯然一色与猩红大旗,更加突出了鲜艳耀眼的旗帜对人视觉的强烈冲激,衬 托出人在沙漠中坚定前行的精神风貌。 反问修辞:难道这不是“风景”吗?促人对眼前庄严壮丽景观的思考。 描写与抒情议论结合: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 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突出表达了 作者对风景内涵的理解,表现出作者对人类精神力量的赞美情怀。 17.略(4 分) 2015 怀柔:阅读《母亲的书》,完成第 12-14 题。(共 16 分) 母亲的书•琦君(台湾) ①从小到大,我上过那么多年学,后来又教书,天天生活不离书,和书打的交道最多,也读过 很多本书,而母亲的书却是我怎么读也读不完的一本。 ②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 拿来。” ③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④“那本橡皮纸的。” ⑤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 了。 ⑥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 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 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 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喜鹊 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 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 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 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⑦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 什么材料做的,非常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 橡皮纸。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书页是双 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 书”中真正的“书”了。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 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 知心话。 ⑧还有一本母亲喜爱的书,也是我记忆中非常深刻的,那就是怵目惊心《十殿阎王》。粗糙的 黄标纸上,印着简单的图画。是阴间十座阎王殿里,面目狰狞的阎王、牛头马面,以及形形色色的 鬼魂。依着他们在世为人的善恶,接受不同的奖赏与惩罚。惩罚的方式最恐怖,有上尖刀山、落油 锅、被猛兽追扑等等。然后从一个圆圆的轮回中转出来,有升为大官或大富翁的,有变为乞丐的, 也有降为猪狗、鸡鸭、蚊蝇的。母亲对这些图画好像百看不厌,有时指着它对我说:“阴间与阳间
的隔离,就只在一口气。活着还有这口气,就要做好人,行好事。”母亲常爱说的一句话是:“不要 扯谎,小心拔舌耕犁啊。”“拔舌耕犁”也是这本书里的一幅图画,画着一个披头散发的女鬼,舌头 被拉出来,剌一个窟窿,套着犁头由牛拉着耕田,是对说谎者最重的惩罚。所以她常拿来警告人。 ⑨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 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夭是什么样的日子。日子的好坏,对母亲来说是太重要了。她万事细心, 什么事都要图个吉利。买猪仔,修理牛栏猪栓,插秧、割稻都要拣好日子。腊月里做酒蒸糕更不用 说了。只有母鸡孵出一窝小鸡来,由不得她拣在哪一天,但她也要看一下黄历。如果逢上大吉大利 的好日子,她就好高兴,想着这一窝鸡就会一帆风顺地长大,如果不巧是个不太好的日子,她就会 叫我格外当心走路,别踩到小鸡,在天井里要提防老鹰攫去。有一次,一只大老鹰飞扑下来,母亲 放下锅铲,奔出来赶老鹰,还是被衔走了一只小鸡。母亲跑得太急,一不小心,脚踩着一只小鸡, 把它的小翅膀踩断了。小鸡叫得好凄惨,母鸡在我们身边国园转,咯咯咯地悲鸣。母亲身子一歪, 还差点摔了一跤。我扶她坐在长凳上,她手掌心里捧着受伤的小鸡,又后悔不该踩到它,又心痛被 老鹰衔走的小鸡,眼泪一直地流,我也要哭 ⑩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气在哪一天, 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气为止。我也跟着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 分,三月清明、谷雨……”但每回念到八月的白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 凉的感觉。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慨。也许是因为八月里有个中秋节,诗里面 形容中秋节月亮的句子那么多。中秋节是应当全家团圆的,而一年盼一年,父亲和大哥总是在北平 迟迟不归。还有老师教过我诗经里的《蒹葭》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我当时觉得“宛在水中央”不大懂,而且有点滑 稽。最喜欢的是头两句。“白露为霜”使我联想起“鬓边霜”,老师教过我那是比喻白发。我时常抬 头看一下母亲的额角,是否已有“鬓边霜”了。 1《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 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 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2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摘自浙江文艺出版社《琦君散文》(文章有删改) 12.本文是台湾当代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描写母亲的著名散文,回忆了与母亲的书相关的 些往事。请认真阅读这篇文章,然后填写下表。(6分) 母亲最喜欢的书 「喜欢的原因 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橡皮纸书 《十殿阎王》 历 ③ 《本草纲目》 13.文章第⑧段中画线的语句有两层意思,一是_①_;二是_②_。(4分) 14.文章结尾说:“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怀柔参考答案:
4 的隔离,就只在一口气。活着还有这口气,就要做好人,行好事。”母亲常爱说的一句话是:“不要 扯谎,小心拔舌耕犁啊。”“拔舌耕犁”也是这本书里的一幅图画,画着一个披头散发的女鬼,舌头 被拉出来,刺一个窟窿,套着犁头由牛拉着耕田,是对说谎者最重的惩罚。所以她常拿来警告人。 ⑨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 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日子的好坏,对母亲来说是太重要了。她万事细心, 什么事都要图个吉利。买猪仔,修理牛栏猪栓,插秧、割稻都要拣好日子。腊月里做酒蒸糕更不用 说了。只有母鸡孵出一窝小鸡来,由不得她拣在哪一天,但她也要看一下黄历。如果逢上大吉大利 的好日子,她就好高兴,想着这一窝鸡就会一帆风顺地长大,如果不巧是个不太好的日子,她就会 叫我格外当心走路,别踩到小鸡,在天井里要提防老鹰攫去。有一次,一只大老鹰飞扑下来,母亲 放下锅铲,奔出来赶老鹰,还是被衔走了一只小鸡。母亲跑得太急,一不小心,脚踩着一只小鸡, 把它的小翅膀踩断了。小鸡叫得好凄惨,母鸡在我们身边团团转,咯咯咯地悲鸣。母亲身子一歪, 还差点摔了一跤。我扶她坐在长凳上,她手掌心里捧着受伤的小鸡,又后悔不该踩到它,又心痛被 老鹰衔走的小鸡,眼泪一直地流,我也要哭了。 ⑩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气在哪一天, 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气为止。我也跟着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 分,三月清明、谷雨……” 但每回念到八月的白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 凉的感觉。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慨。也许是因为八月里有个中秋节,诗里面 形容中秋节月亮的句子那么多。中秋节是应当全家团圆的,而一年盼一年,父亲和大哥总是在北平 迟迟不归。还有老师教过我诗经里的《蒹葭》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我当时觉得“宛在水中央”不大懂,而且有点滑 稽。最喜欢的是头两句。“白露为霜”使我联想起“鬓边霜”,老师教过我那是比喻白发。我时常抬 头看一下母亲的额角,是否已有“鬓边霜”了。 ⑾《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 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 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⑿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摘自浙江文艺出版社《琦君散文》(文章有删改) 12.本文是台湾当代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描写母亲的著名散文,回忆了与母亲的书相关的 一些往事。请认真阅读这篇文章,然后填写下表。(6 分) 母亲最喜欢的书 喜欢的原因 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橡皮纸书 ①[来源:学科网] ⑤ 《十殿阎王》[来源:Zx x k .Com] ②[来源:Z| x x |k .Com] 黄历 ③ 《本草纲目》 ④ 13.文章第⑧段中画线的语句有两层意思,一是 ① ;二是 ② 。(4 分) 14.文章结尾说:“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怀柔参考答案:
12.①书里藏着母亲对自已母亲和丈夫的思念。②书里有母亲做人的准则。⑧书里有母亲做事的依 据(书里有许多生活常识)。④书里有外公传授给她的医学常识。⑤做人真诚,热爱生活,贤息, 勤劳朴质 评分标准:本题共6分,①④每题1分,⑤题2分。 13.答業:①表现母亲做人的准则②母亲教育孩子如何做人 评分标准:本题共4分,每层意思2分。 14.答案示例:不矛盾。母亲虽然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却有中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知识。比 如她能把黄历这本生活知识大全背得濠瓜烂熟;地能把《本草纲目》这本博大精深的医书说得头头 是道。从这个角度上看,母亲确实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识渊博的人。这样写,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 赞美和她为母亲骄傲的感情。 评分标准:本题共6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3分,说出母亲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给1 分,能举例子1分,有小结1分(从这个角度上看,母亲确实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识渊博的人); 第三问2分(赞美和骄傲各1分)。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不超过 150个字)(6分) 2015平谷:阅读《一朵一朵的阳光》,完成第12-14题。(共14分) 朵一朵的阳光 周海亮 七月的阳光直直地烘烤着男人的头颅,罗人如同穿在铁扦子上的垂死的蚂蚱。他穿过一条狭窄 的土路,土路的尽头,趴着一座石头和茅草垒成的小屋。男人在小屋前站定,擦一把汗,喘一口气, 轻轻叩响铁锈斑斑的门环。少顷,伴随着沉重的“嘎吱”声,一个光光的暗青色脑壳出现在他的面 前 你找谁?”男孩扶着斑驳的木门,打量着他 “我经过这里,迷路了。”男人专注地看着男孩,“能不能给我一碗水?”他目送着男孩进屋。 然后在门前的树墩坐下。 男孩端来了水。男人把一碗水一饮而尽。那是井水,清冽,甘甜,喝下去,酷热顿消。男人满 足地抹抹嘴,问男孩:“只有你一个人吗?你娘呢? “她下地了。”男孩说,“她天黑才能回来,回来的路上她会打满一筐猪草;回来后还得做饭, 吃完饭她还得喂猪,或者去园子里浇莱……除了睡觉,她一点儿空闲都没有。今天我生病了,我没 陪她下地。” 你生病了吗?”男人关切地问他。 早晨拉肚子。不过现在好了。”男孩眨眨眼睛说。 你今年多大?”男人问他,“七岁?” “你怎么知道我七岁了?”男孩盯着男人。 男人探了探身子,他想摸摸男孩青色的脑壳。男孩机警地跳开,说:“我不认识你。 你们怎么不住在村子里了?”男人笑笑,手僵在空中。 “本来是住在村子里的,我爹和别人打架,把人打残,跑了,娘说她在村子里抬不起头,就搬 到山上来。娘说他的罪,顶多够判三年,如果他敢承担,现在早就出来了……可是他跑了。 男孩又给男人一碗水,男人再次喝得精光。燥热顿消,久违的舒适从牙齿直贯脚底。男人将空 碗放在树墩上,问男孩:“你和你娘,打算就这样过下去吗?” 男孩仰起头:“娘说,在这里等爹。” 可是他逃走了。他怕坐牢,逃走了……你们还能等到他吗?” “不知道。”男孩说,“我和我娘都不知道。可是娘说我们在这里等着,就有希望。如果他真 的回来,如果他回来以后连家都没有了,他肯定会继续逃亡。那么,这一辈子,每一天,他都会提 吊胆
5 12.①书里藏着母亲对自己母亲和丈夫的思念。②书里有母亲做人的准则。③书里有母亲做事的依 据(书里有许多生活常识)。④书里有外公传授给她的医学常识。⑤做人真诚,热爱生活,贤惠, 勤劳朴质。 评分标准:本题共 6 分,①——④每题 1 分,⑤题 2 分。 13.答案:①表现母亲做人的准则 ②母亲教育孩子如何做人 评分标准:本题共 4 分,每层意思 2 分。 14.答案示例:不矛盾。母亲虽然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却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知识。比 如她能把黄历这本生活知识大全背得滚瓜烂熟;她能把《本草纲目》这本博大精深的医书说得头头 是道。从这个角度上看,母亲确实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识渊博的人。这样写,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 赞美和她为母亲骄傲的感情。 评分标准:本题共 6 分。第一问 1 分。第二问 3 分,说出母亲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给 1 分,能举例子 1 分,有小结 1 分(从这个角度上看,母亲确实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识渊博的人); 第三问 2 分(赞美和骄傲各 1 分)。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不超过 150 个字) (6 分) 2015 平谷:阅读《一朵一朵的阳光》,完成第 12-14 题。(共 14 分) 一朵一朵的阳光 周海亮 七月的阳光直直地烘烤着男人的头颅,男人如同穿在铁扦子上的垂死的蚂蚱。他穿过一条狭窄 的土路,土路的尽头,趴着一座石头和茅草垒成的小屋。男人在小屋前站定,擦一把汗,喘一口气, 轻轻叩响铁锈斑斑的门环。少顷,伴随着沉重的“嘎吱”声,一个光光的暗青色脑壳出现在他的面 前。 “你找谁?”男孩扶着斑驳的木门,打量着他。 “我经过这里,迷路了。”男人专注地看着男孩,“能不能给我一碗水?”他目送着男孩进屋。 然后在门前的树墩坐下。 男孩端来了水。男人把一碗水一饮而尽。那是井水,清冽,甘甜,喝下去,酷热顿消。男人满 足地抹抹嘴,问男孩:“只有你一个人吗?你娘呢?” “她下地了。”男孩说,“她天黑才能回来,回来的路上她会打满一筐猪草;回来后还得做饭, 吃完饭她还得喂猪,或者去园子里浇菜……除了睡觉,她一点儿空闲都没有。今天我生病了,我没 陪她下地。” “你生病了吗?”男人关切地问他。 “早晨 拉肚子。不过现在好了。”男孩眨眨眼睛说。 “你今年多大?”男人问他,“七岁?” “你怎么知道我七岁了?”男孩盯着男人。 男人探了探身子,他想摸摸男孩青色的脑壳。男孩机警地跳开,说:“我不认识你。” “你们怎么不住在村子里了?”男人笑笑,手僵在空中。 “本来是住在村子里的,我爹和别人打架,把人打残,跑了,娘说她在村子里抬不起头,就搬 到山上来。娘说他的罪,顶多够判三年,如果他敢承担,现在早就出来了……可是他跑了。” 男孩又给男人一碗水,男人再次喝得精光。燥热顿消,久违的舒适从牙齿直贯脚底。男人将空 碗放在树墩上,问男孩:“你和你娘,打算就这样过下去吗?” 男孩仰起头:“娘说,在这里等爹。” “可是他逃走了。他怕坐牢,逃走了……你们还能等到他吗?” “不知道。”男孩说,“我和我娘都不知道。可是娘说我们在这里等着,就有希望。如果他真 的回来,如果他回来以后连家都没有了,他肯定会继续逃亡。那么,这一辈子,每一天,他都会提 心吊胆……
就是说你和你娘仍然在乎他?” 是的。他现在不是我爹,不是娘的男人。”男孩认真地说,“可是如果他回来,我想我和我 娘,都会原谅他的。 男人叹一口气,站起来,似乎要继续赶路。突然他顿住脚步,问男孩:“你们为什么要砍掉门 前这些树?” 因为树挡住了房子。”男孩说,“娘说万一哪一天,你爹知道我们住在这里,突然找回来, 站在山腰,却看不到房子,那他心里,会有多失望呐!他会转身就走,再也不会回来吧?娘砍掉这 些树,用了整整一个春天……” 男人沉默良久。太阳静静地喷射着火焰,世间的一切仿佛被烤成了灰烬。似乎,有生以来,男 人还是头一次如此畅快地接受这样炙热的阳光 他低下头,问男孩:“我能再喝一碗水吗?” 这一次,他随男孩进到屋里。他站在角落里,看阳光透过窗棂爬上灶台 “看到了吗?”男孩说,“灶台上,有一朵阳光。” “一朵?” 是的,娘这么说的。娘说阳光都是一朵一朵的,聚到一起,抱成团,就连成了片,就有了春 天。分开,又变成一朵一朵,就有了冬天。一朵一朵的阳光聚聚合合,就像世上的人们,就像家。 男孩把盛满水的碗递给男人,“娘还说,爬上灶台的这朵阳光,某一天,也会照着爹的脸呢。” 男人喝光第三碗水。他蹲下来,细细打量男孩的脸。男人终于流下一滴泪,为男孩,为男孩的 母亲,也为自己。他从怀里掏出一张照片,哽咽着,塞给男孩。他说:“从此以后,你和你娘,再 也不用担惊受怕了……可是你们,至少,还得等我三年。” 照片上,有年轻的男人、年轻的女人,以及年幼的男孩。 男人走出屋子,走进阳光之中。一朵一朵的阳光,抱成了团,连成了片,让男人不想再逃了 12.本文写男人喝了三碗水,但每次喝完水他的感受都不同,仔细阅读文章,填写下面表格。(4 解决了饥渴,酷热顿消 男人再次喝得精光 舒适 男人喝光第三碗水 被妻子的宽容善良和亲情感召 13.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线语句。(4分) 七月的阳光直直地烘烤着男人的头颅,男人如同穿在铁扦子上的垂死的蚂蚱。 答 14.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话含义的理解。(不超过150字)(6分) 平谷参考答案:(共14分) 12.①满足②得知妾儿还在等着自己,燥热顿消③悔悟(愧疚 (共4分,第1、3空各1分,第2空2分,只填“燥热顿消”得1分,只填“得 知妾儿还在等着自己”可得2分,意思近即可) 13.答業要点:①渲染天气的炎热;②村托了男人焦虑不安的心情,③突出男人在烈 日烘烤下痛苦难忍的感受;④与下文三次描写男人喝水后的清凉舒适感觉照应; ⑤突出逃跑在外的男人处境艰难;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男人向男孩要水 喝埋下伏笔。(共4分,每个要点1分,最多得4分,意思对即可 14.答策示例:“阳光”写妾儿带给男人的温暖。他负罪逃跑,妾子独自挥起家。几年来, 妾儿始终没有放弃他,让他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一朵一朵的阳光,抱成了团,连 成了片”暗示家的团圆。妾子认为家庭成员就像一朵一朵的阳光,必须抱成团,连
6 “就是说你和你娘仍然在乎他?” “是的。他现在不是我爹,不是娘的 男人。”男孩认真地说,“可是如果他回来,我想我和我 娘,都会原谅他的。” 男人叹一口气,站起来,似乎要继续赶路。突然他顿住脚步,问男孩:“你们为什么要砍掉门 前这些树?” “因为树挡住了房子。”男孩说,“娘说万一哪一天,你爹知道我们住在这里,突然找回来, 站在山腰,却看不到房子,那他心里,会有多失望呐!他会转身就走,再也不会回来吧?娘砍掉这 些树,用了整整一个春天……” 男人沉默良久。太阳静静地喷射着火焰,世间的一切仿佛被烤成了灰烬。似乎,有生以来,男 人还是头一次如此畅快地接受这样炙热的阳光。 他低下头,问男孩:“我能再喝一碗水吗?” 这一次,他随男孩进到屋里。他站在角落里,看阳光透过窗棂爬上灶台。 “看到了吗?”男孩说,“灶台上,有一朵阳光。” “一朵?” “是的,娘这么说的。娘说阳光都是一朵一朵的,聚到一起,抱成团,就连成了片,就有了春 天。分开,又变成一朵一朵,就有了冬天。一朵一朵的阳光聚聚合合,就像世上的人们,就像家。” 男孩把盛满水的碗递给男人,“娘还说,爬上灶台的这朵阳光,某一天,也会照着爹的脸呢。” 男人喝光第三碗水。他蹲下来,细细打量男孩的脸。男人终于流下一滴泪,为男孩,为男孩的 母亲,也为自己。他从怀里掏出一张照片,哽咽着,塞给男孩。他说:“从此以后,你和你娘,再 也不用担惊受怕了……可是你们,至少,还得等我三年。” 照片上,有年轻的男人、年轻的女人,以及年幼的男孩。 男人走出屋子,走进阳光之中。一朵一朵的阳光,抱成了团,连成了片,让男人不想再逃了…… 12.本文写男人喝了三碗水,但每次喝完水他的感受都不同,仔细阅读文章,填写下面表格。(4 分) 心理 原因 男人把一碗水一饮而尽 ① 解决了饥渴,酷热顿消 男人再次喝得精光 舒适 ② 男人喝光第三碗水 ③ 被妻子的宽容善良和亲情感召 13.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线语句。(4 分) 七月的阳光直直地烘烤着男人的头颅,男人如同穿在铁扦子上的垂死的蚂蚱。 答: 14.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话含义的理解。(不超过 150 字)(6 分) 答: 平谷参考答案:(共14分) 12.①满足 ②得知妻儿还在等着自己,燥热顿消 ③悔悟(愧疚) (共 4 分,第 1、3 空各 1 分,第 2 空 2 分,只填“燥热顿消”得 1 分,只填“得 知妻儿还在等着自己”可得 2 分,意思近即可) 13.答案要点:①渲染天气的炎热;②衬托了男人焦虑不安的心情,③突出男人在烈 日烘烤下痛苦难忍的感受;④与下文三次描写男人喝水后的清凉舒适感觉照应;[来 源:Z+xx+k.Com] ⑤突出逃跑在外的男人处境艰难; 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男人向男孩要水 喝埋下伏笔。(共 4 分,每个要点 1 分,最多得 4 分,意思对即可) 14.答案示例:“阳光”写妻儿带给男人的温暖。他负罪逃跑,妻子独自撑起家。几年来, 妻儿始终没有放弃他,让他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一朵一朵的阳光,抱成了团,连 成了片”暗示家的团圆。妻子认为家庭成员就像一朵一朵的阳光,必须抱成团,连
成片,不能散开。这段话袅明是亲情的温暖、爱的力量、唤醒了他,家的团圃让 他鼓起勇气,决定去自首。(共6分,站合内容答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暗 示家庭的团圆”“决定去自首”各2分,意思对即可) 2015通州:阅读《江声浩荡》,完成第12-14题。(共10分) 江声浩荡 ①“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②第一次读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勹话时,我极为震撼。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 还在笼罩,还在奔涌,如血液,从脚趾直达头顶…… ③对一个平原深处的孩子来说,虽然离黄河才30里,但初中以前一直没有机会亲临,何况大 江的涛声。但那刻,它就在我心中奔腾起来。 ④那是30多年前发生在故乡的事。1980年的春天,我正读初中二年级。一天,我在镇上供销 社的玻璃柜台看到一套四册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⑤我怯怯地让女售货员拿出来,翻开书页,第一眼,“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 下击穿了我。对一个乡间的孩子,一个在快板书和民间故事中成长的人来说,我知道外面还有一种 有别于我们组合习惯的文字,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生活的别样的人生。 ⑥那时农村僻陋偏远,是没有多少闲书可言的,父亲不识字,母亲不识字,哥哥有一本绣像本 的《三国演义》,快要被我吃下了,那种精神的饥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更加让人窒息 ⑦那天在课堂里老师讲些什么我一点都没听进去,晚上在家也只是草草吃点东西。细心的母亲 看出我的不对劲,我的倦怠,问我:冻着了?凉着汗了?接着母亲又问:和人怄气了?被谁欺负了? ⑧我摇搖头,就早早躺下睡了。当时家境贫寒,我和父母还在一个床上睡觉。床的下面,拴着 的是一群羊,而屋子的梁上则是宿窝的鸡。 ⑨我想到“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但只是想象那大江的模样,那震撼的声音。 ⑩我知道父母的不易,父亲靠半夜起来在集市上扫街,半劳作半乞讨地和来赶集的人一次要上 两分钱补贴家用,有时还要遭到斥骂和白眼。五天一个集,每次下集,我就看见父亲在家里一分· 分地点钱,然后交给母亲。那时哥哥刚结婚,姐姐也要出嫁,家里有时就断盐 ①一次母亲上集,被小偷偷去了五块钱。当时我中午正放学,同学说:你娘哭了,在街上走呢。 ⑩我悄悄地跟着母亲,看她从集市上哭着走过,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 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 上流。我也哭了,我们母子哭着从集市到供销社,到水煎包铺,到鸡蛋市场。人们不知道我们为什 么哭,很多人窃窃私语“这娘俩,哭得像泪人似的”。 ⑩后来,我想,“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样的句式可以用来形容我们贫寒的母子—“哭 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⑩黎明,屋梁上的鸡开始鸣叫。母亲早早喚我上学,问我身体好点没有,我没言语。 ⑩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 上升 ⑩放学吃晩饭,在端碗的空隙,我对母亲说:老师要我交学费,两块钱! ⑦母亲没问,从衣裳的口袋里,在手巾包裹着的里三层外三层的中间,找出一块五,然后又去 邻居家借了五毛 ⑩⑧我到供销社的玻璃柜台前,买下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我骗母亲的唯一的一次,30 年来,我一直压在心底。母亲去世多年了,我还常常想起我们娘俩哭泣走过的路:哭声浩荡,在母 子脸颊上升!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作者耿立) 12.第⑤段中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请仔细阅读全文
7 成片,不能散开。这段话表明是亲情的温暖、爱的力量、唤醒了他,家的团圆让 他鼓起勇气,决定去自首。 (共 6 分,结合内容答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暗 示家庭的团圆”“决定去自首”各 2 分,意思对即可) 2015通州:阅读《江声浩荡》,完成第12—14题。(共10分) 江声浩荡 ①“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②第一次读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句话时,我极为震撼。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 还在笼罩,还在奔涌,如血液,从脚趾直达头顶…… ③对一个平原深处的孩子来说,虽然离黄河才 30 里,但初中以前一直没有机会亲临,何况大 江的涛声。但那刻,它就在我心中奔腾起来。 ④那是 30 多年前发生在故乡的事。1980 年的春天,我正读初中二年级。一天,我在镇上供销 社的玻璃柜台看到一套四册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⑤我怯怯地让女售货员拿出来,翻开书页,第一眼,“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 下击穿了我。对一个乡间的孩子,一个在快板书和民间故事中成长的人来说,我知道外面还有一种 有别于我们组合习惯的文字,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生活的别样的人生。 ⑥那时农村僻陋偏远,是没有多少闲书可言的,父亲不识字,母亲不识字,哥哥有一本绣像本 的《三国演义》,快要被我吃下了,那种精神的饥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更加让人窒息。 ⑦那天在课堂里老师讲些什么我一点都没听进去,晚上在家也只是草草吃点东西。细心的母亲 看出我的不对劲,我的倦怠,问我:冻着了?凉着汗了?接着母亲又问:和人怄气了?被谁欺负了? ⑧我摇摇头,就早早躺下睡了。当时家境贫寒,我和父母还在一个床上睡觉。床的下面,拴着 的是一群羊,而屋子的梁上则是宿窝的鸡。 ⑨我想到“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但只是想象那大江的模样,那震撼的声音。 ⑩我知道父母的不易,父亲靠半夜起来在集市上扫街,半劳作半乞讨地和来赶集的人一次要上 两分钱补贴家用,有时还要遭到斥骂和白眼。五天一个集,每次下集,我就看见父亲在家里一分一 分地点钱,然后交给母亲。那时哥哥刚结婚,姐姐也要出嫁,家里有时就断盐。[来源:学科网 ZX XK] ○11 一次母亲上集,被小偷偷去了五块钱。当时我中午正放学,同学说:你娘哭了,在街上走呢。 ○12 我悄悄地跟着母亲,看她从集市上哭着走过,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 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 上流。我也哭了,我们母子哭着从集市到供销社,到水煎包铺,到鸡蛋市场。人们不知道我们为什 么哭,很多人窃窃私语“这娘俩,哭得像泪人似的”。 ○13 后来,我想,“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样的句式可以用来形容我们贫寒的母子——“哭 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14 黎明,屋梁上的鸡开始鸣叫。母亲早早唤我上学,问我身体好点没有,我没言语。 ○15 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 后上升—— ○16 放学吃晚饭,在端碗的空隙,我对母亲说:老师要我交学费,两块钱! ○17 母亲没问,从衣裳的口袋里,在手巾包裹着的里三层外三层的中间,找出一块五,然后又去 邻居家借了五毛。 ○18 我到供销社的玻璃柜台前,买下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我骗母亲的唯一的一次,30 年来,我一直压在心底。母亲去世多年了,我还常常想起我们娘俩哭泣走过的路:哭声浩荡,在母 子脸颊上升!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作者 耿立) 12.第⑤段中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请仔细阅读全文
概述“我”被“击穿”后的种种表现。(3分 13.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1)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 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作者这样写母亲流泪,有什么好处? (2分) (2〕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 屋后上升——(“撕破喉咙喊”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2分) 14.作者为什么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 解。(3分) 通州参考答案 12.上课没心思听,晚上在家草草吃饭,很早睡(我变得很“倦息刀);母亲问我身体状况,我没言 语;晨读课上,我撕破咙呼喊;家庭条件极为困难,骗母亲两元钱去买书。 评分标准:共3分,答策体现要点语句。不全面扣分。 13.(1)这样写眼泪,是为了表现母亲被偷五块钱后哭泣时间之长,流泪之多,从而凸现母亲的伤 心,当年“我”家的贫寒与生活的艰困。 评分标准:共2分,意对即可。 (2)表现了作者想得到《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的强烈愿望和因家境贫寒买不起书的痛苦。 评分标准:共2分,意对即可。表述不恰当,口1-2分。 14.答業要全面,有深度(提升到抽象拓展的层次),表述简明。 示例1:不仅因为它是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头壮美的、给“我”以震撼的一句话,更 因为这句话包含了物质匱乏年代,偏僻农村里一个少年对知识与梦想的追求。包含了一个儿子对贫 困母亲的无限感激、歉疚和思念之情。 示例2:不仅因为它是名著《约輸·克利斯朵夫》开头壮美的、给“我”以震撼的一句话,更 因为这句话包含了物质匱乏年代,偏僻农村里一个少年追求梦想,渴望了解别样人生,冲破精神饥 渴的感人至深的人生故事,包含了一个儿子对贫困母亲的无限感激、疚和思念之情,包含了一种 顽强拼搏、奋力向上的精神力量。 评分标准:挟屡级给分,意思基本同于“示例1、2”,给2~3分。 2015延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6分) 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 袁隆平 ①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②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③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 村
8 概述“我”被“击穿”后的种种表现。(3 分) [来源:学科网 ZXXK] 13.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 分) (1)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 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作者这样写母亲流泪,有什么好处?) (2 分) (2)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 屋后上升——(“撕破喉咙喊”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2 分) 14.作者为什么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 解。(3 分) 通州参考答案: 12.上课没心思听,晚上在家草草吃饭,很早睡(我变得很“倦怠”);母亲问我身体状况,我没言 语;晨读课上,我撕破喉咙呼喊;家庭条件极为困难,骗母亲两元钱去买书。 评分标准:共 3 分,答案体现要点语句。不全面扣分。 13.(1)这样写眼泪,是为了表现母亲被偷五块钱后哭泣时间之长,流泪之多,从而凸现母亲的伤 心,当年“我”家的贫寒与生活的艰困。 评分标准:共 2 分,意对即可。 (2)表现了作者想得到《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的强烈愿望和因家境贫寒买不起书的痛苦。 评分标准:共 2 分,意对即可。表述不恰当,口 1-2 分。 14. 答案要全面,有深度(提升到抽象拓展的层次),表述简明。 示例 1:不仅因为它是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头壮美的、给“我”以震撼的一句话,更 因为这句话包含了物质匮乏年代,偏僻农村里一个少年对知识与梦想的追求。包含了一个儿子对贫 困母亲的无限感激、歉疚和思念之情。 示例 2:不仅因为它是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头壮美的、给“我”以震撼的一句话,更 因为这句话包含了物质匮乏年代,偏僻农村里一个少年追求梦想,渴望了解别样人生,冲破精神饥 渴的感人至深的人生故事,包含了一个儿子对贫困母亲的无限感激、歉疚和思念之情,包含了一种 顽强拼搏、奋力向上的精神力量。 评分标准:按层级给分,意思基本同于 “示例 1、2”,给 2~3 分。 2015 延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8 题(16 分) 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 袁隆平 ①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②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③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 村
④还记得吗?1957年前,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 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 是要吃苦的呀 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 孩,把您乜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 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⑤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 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 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 ⑥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 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 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夭。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可是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 ⑦太晩了,一切都太晩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 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 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⑧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毎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毎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 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⑨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 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顛沛流离的岁 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 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我还是个懵懂少年时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 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晢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 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心里种下的! ⑩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二十 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 过的母亲,虽然稻芒划过我的手掌,但是您可知道儿子心里的那份喜悦: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 子在阳光中哔啵作响,水田在夕阳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八十岁生日晚会上的致辞,略有改动) 15.判断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的打(√),错的打(×)。(6分,一个1分) (1)选文用第二人称“您”来表达,有利于直接抒发强烈深沉的感情 (2)安江,作者大学毕业分配到这里时,母亲说要吃苦,是因为这里偏远落后 (3)小时候的妈妈给我英语启蒙,是让我打好英语基础,以便更好出国深造。 (4)妈妈对我求学读书的执着和鼓励,让我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搏击风浪的胆识。 (5)最后一段中的省略号,省略的是母亲在世时温馨美好的生活场景。 (6)作者之所以说“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是因为妈妈是在稻子熟了时去世的 16.根据文章内容,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4分) (1)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2)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心里种下的! 17.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蕴含了作者对母亲哪些丰富的感情(至少 答出三种)。字数120-160。(6分)
9 ④还记得吗?1957年前,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 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 是要吃苦的呀……”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 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 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⑤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 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 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 ⑥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 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 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可是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 一面。 ⑦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 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 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⑧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 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⑨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 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 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 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我还是个懵懂少年时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 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 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心里种下的! ⑩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二十一 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 过的母亲,虽然稻芒划过我的手掌,但是您可知道儿子心里的那份喜悦: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 子在阳光中哔啵作响 ,水田在夕阳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八十岁生日晚会上的致辞,略有改动) 15.判断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的打(√),错的打(×)。(6 分,一个 1 分) ⑴选文用第二人称“您”来表达,有利于直接抒发强烈深沉的感情。 ⑵安江,作者大学毕业分配到这里时,母亲说要吃苦,是因为这里偏远落后。 ⑶小时候的妈妈给我英语启蒙,是让我打好英语基础,以便更好出国深造。 ⑷妈妈对我求学读书的执着和鼓励,让我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搏击风浪的胆识。 ⑸最后一段中的省略号,省略的是母亲在世时温馨美好的生活场景。 ⑹作者之所以说“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是因为妈妈是在稻子熟了时去世的。 16.根据文章内容,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4 分) (1)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2)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心里种下的![来源:学科网 ZXXK] 17.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蕴含了作者对母亲哪些丰富的感情(至少 答出三种)。字数 120—160。(6 分)
延庆参考答案:16分 15.(6分,一个1分) (1)√(2)√(3)×4)√(5)×(6) 16.(4分,每小题2分) (1)“种子”含义为“杂交水稻的种子”(若答“水稻种子”得1分) (2)“种子”含义为小时候母亲对“我”(作者)的启蒙和教育(从段落中的三个方面来答也 可)。 17.(6分,三个方面,每个2分。感情1分,简析1分 ①母亲去世21年,作者对母亲充满思念之情。 ②母亲对作者的彩响、支持与帮助,让作者对母亲充满癔激、敬重之情。 ③因为工作繁忙,不能在母亲身边多陪她,特别是在母亲去世时不在身边,作者充满愧疚(后 悔)之情。 2015燕山:阅读《种欢喜得欢喜》,完成第12-15题。(共17分) 种欢喜得欢喜 那是一个晴朗的秋日,阳光洒满小院。很多孩子在玩滑梯、荡秋千,或在院里你追我赶地疯跑, 清脆的笑声中,夹杂着含糊不清的话语。一个穿着棉布碎花裙的女孩,蹲在一棵桂花树下,眼睛盯 着地面,仿佛周围的喧哗都与她无关 这是一所聋儿语言康复中心,看着那小小的、孤单的身影,我心里升起一股莫名的酸楚。 每天为生活奔波忙碌,还要与青舂期的女儿“过招”,有一段时间我的心情很低落。在某论坛 看到“跟我一起做义工吧!去找寻‘快乐密匙’”这句话后,一个周末,我跟随志愿者来到这所特 殊的学校。 我上前跟女孩搭话:“你几岁了?家住哪里?”可她不予理睬。她就像生活在孤岛上,喧哗如 潮水般漫过来,经过她身边时,皆要绕道而行。她低着头,用树枝在地上胡乱画着,这让我感觉很 没趣。 难道她听不到我讲话,或者不会说话吗?我带着疑惑向老师询问,他解释了其中的緣由。 女孩曾接受过学前语言康复训练,她既聪明又努力,各方面恢复得很快,能与他人正常沟通交 流。后来,她到一所普通小学就读,也可以跟上班里的学习进度。但跨进初中以后,她变得敏感 脆弱。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个嘲笑的眼神,都会在她的心里掀起滔夭波浪。她的心情变得很 烦躁,不愿与人交流,成绩自然一落千丈。父母只好给她办理休学手续,把她送到这里接受心理辅 我和她之间仿佛隔着一堵墙,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走进她的心灵深处?我忽然想起包里装着随 身听,里面有女儿从网上下载的歌曲。怕影响学习,为此事我还批评过她 我把随身听的声音调大,是曲调清悠的《蓝莲花》。在妤奇心的驱动下,她缓缓地转过身来。 我心里一阵暗喜,把随身听递到她手上,然后教她如何选歌。我们相对而坐,听了一首又一首的歌, 她黑亮的眸子里闪动着笑意。 我后来又去过那里两次,每次去之前,都会下载一些好听的歌。她仍旧不跟我说话,却会主动 到我身边,与我一起静静聆听,神情中多了几分亲近 在随后的日子里,我被一些琐事缠身,抽不出闲暇时间,很久没有参加活动 半年以后的某一天,当我走进康复中心的教室时,看到她正伏在桌上。她托着腮想了一会儿 低头在纸上迅速写几句,显得那么认真而又郑重,竟没有留意到身后的我。有个短发女孩站在门 冲她招手,她放下手中的笔,像风一样跑出教室
10 延庆参考答案:16 分 15.(6 分,一个 1 分)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16.(4 分,每小题 2 分) (1) “种子”含义为“杂交水稻的种子”(若答“水稻种子”得 1 分) (2) “种子”含义为小时候母亲对“我”(作者)的启蒙和教育(从段落中的三个方面来答也 可)。 17. (6 分,三个方面,每个 2 分。感情 1 分,简析 1 分) ①母亲去世 21 年,作者对母亲充满思念之情。 ②母亲对作者的影响、支持与帮助,让作者对母亲充满感激、敬重之情。 ③因为工作繁忙,不能在母亲身边多陪她,特别是在母亲去世时不在身边,作者充满愧疚(后 悔)之情。 2015 燕山:阅读《种欢喜得欢喜》,完成第 12-15 题。(共 17 分) 种欢喜得欢喜 那是一个晴朗的秋日,阳光洒满小院。很多孩子在玩滑梯、荡秋千,或在院里你追我赶地疯跑, 清脆的笑声中,夹杂着含糊不清的话语。一个穿着棉布碎花裙的女孩,蹲在一棵桂花树下,眼睛盯 着地面,仿佛周围的喧哗都与她无关。 这是一所聋儿语言康复中心,看着那小小的、孤单的身影,我心里升起一股莫名的酸楚。 每天为生活奔波忙碌,还要与青春期的女儿“过招”,有一段时间我的心情很低落。在某论坛 看到“跟我一起做义工吧!去找寻‘快乐密匙’”这句话后,一个周末,我跟随志愿者来到这所特 殊的学校。 我上前跟女孩搭话:“你几岁了?家住哪里?”可她不予理睬。她就像生活在孤岛上,喧哗如 潮水般漫过来,经过她身边时,皆要绕道而行。她低着头,用树枝在地上胡乱画着,这让我感觉很 没趣。 难道她听不到我讲话,或者不会说话吗?我带着疑惑向老师询问,他解释了其中的缘由。 女孩曾接受过学前语言康复训练,她既聪明又努力,各方面恢复得很快,能与他人正常沟通交 流。后来,她到一所普通小学就读,也可以跟上班里的学习进度。但跨进初中以后,她变得敏感、 脆弱。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个嘲笑的眼神,都会在她的心里掀起滔天波浪。她的心情变得很 烦躁,不愿与人交流,成绩自然一落千丈。父母只好给她办理休学手续,把她送到这里接受心理辅 导。 我和她之间仿佛隔着一堵墙,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走进她的心灵深处?我忽然想起包里装着随 身听,里面有女儿从网上下载的歌曲。怕影响学习,为此事我还批评过她。 我把随身听的声音调大,是曲调清悠的《蓝莲花》。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她缓缓地转过身来。 我心里一阵暗喜,把随身听递到她手上,然后教她如何选歌。我们相对而坐,听了一首又一首的歌, 她黑亮的眸子里闪动着笑意。 我后来又去过那里两次,每次去之前,都会下载一些好听的歌。她仍旧不跟我说话,却会主动 坐到我身边,与我一起静静聆听,神情中多了几分亲近。 在随后的日子里,我被一些琐事缠身,抽不出闲暇时间,很久没有参加活动。 半年以后的某一天,当我走进康复中心的教室时,看到她正伏在桌上。她托着腮想了一会儿, 低头在纸上迅速写几句,显得那么认真而又郑重,竟没有留意到身后的我。有个短发女孩站在门口 冲她招手,她放下手中的笔,像风一样跑出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