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168中学 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Ⅰ卷阅读题(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明”与“上河”含义之谜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清明”与“上河”是什么含义呢? 《清明上河图》的专家学者通过对“清明”的考证得出三种观点:一是“清明节”之意 是“清明坊”之意,三是“清明盛世”之意。 其中,持“清明坊”观点的专家学者,是已故河南开封中学的孔宪易先生。孔宪易先 生通过对木炭,石磙子、扇子、西瓜、服饰等考证研究,认为是画的秋景。清明之意是指 “清明坊”。根据是当时东京城被划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东郊区共划分三坊,第一坊就 是“清明坊” 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宝珠先生,用几十年的时间对《清明上河图》进行细致地考证 他在《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一书中,对孔宪易先生的秋景之说持否定态度。其中对 扇子的考证叫人折服。《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扇子有十多处,这是孔宪易先生产生秋景 说法的原因之一。周宝珠教授考证认为,扇子的主要功能的确是用来拂暑驱蝇,但是在北 宋这个时期还另有它用。扇子除有题诗作画、扑卖馈赠之用外,还有“便面”之用。“便 面”这一风俗由来已久。书生文人、达官显贵、庶民布衣在街上碰到熟人不愿寒暄,就以 扇子障面,对方心神领会并不责怪,反而认为是礼貌之举。故曰:“以扇遮面,则其两便。” 由此看来“便面”习俗是不受季节影响的。 周宝珠教授对著名鉴定专家史树青先生“政治清明”一说赞赏有嘉,并进一步证明了 这种可能性。北宋长期实施的“偃武修文”的国策,国家经济趋于繁荣,出现了较唐朝时 期之后的又一个太平盛世。这一时期的文人官宦,为了仕途腾达,大肆歌颂当朝皇帝的政 治清明:《凊明上河图》中展现岀的磅礴气势和繁盛景象,最能代表宋徽宗赵佶“偃武修 文”的治国思想。如果称太平盛世未免太露骨,因此“清明上河图”这五字一语双关,弦 外有音。但是《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正在乞讨的乞丐,官衙门口坐着的懒散的士兵,以 及大街上跑着的猪等,这些景象却似乎与太平盛世相违背。 第1页共11页
第 1 页 共 11 页 合肥 168 中学 2010 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语 文 试 卷 第Ⅰ卷 阅读题(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清明”与“上河”含义之谜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清明”与“上河”是什么含义呢? 《清明上河图》的专家学者通过对“清明”的考证得出三种观点:一是“清明节”之意,二 是“清明坊”之意,三是“清明盛世”之意。 其中,持“清明坊”观点的专家学者,是已故河南开封中学的孔宪易先生。孔宪易先 生通过对木炭,石磙子、扇子、西瓜、服饰等考证研究,认为是画的秋景。清明之意是指 “清明坊”。根据是当时东京城被划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东郊区共划分三坊,第一坊就 是“清明坊”。 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宝珠先生,用几十年的时间对《清明上河图》进行细致地考证。 他在《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一书中,对孔宪易先生的秋景之说持否定态度。其中对 扇子的考证叫人折服。《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扇子有十多处,这是孔宪易先生产生秋景 说法的原因之一。周宝珠教授考证认为,扇子的主要功能的确是用来拂暑驱蝇,但是在北 宋这个时期还另有它用。扇子除有题诗作画、扑卖馈赠之用外,还有“便面”之用。“便 面”这一风俗由来已久。书生文人、达官显贵、庶民布衣在街上碰到熟人不愿寒暄,就以 扇子障面,对方心神领会并不责怪,反而认为是礼貌之举。故曰:“以扇遮面,则其两便。” 由此看来“便面”习俗是不受季节影响的。 周宝珠教授对著名鉴定专家史树青先生“政治清明”一说赞赏有嘉,并进一步证明了 这种可能性。北宋长期实施的“偃武修文”的国策,国家经济趋于繁荣,出现了较唐朝时 期之后的又一个太平盛世。这一时期的文人官宦,为了仕途腾达,大肆歌颂当朝皇帝的政 治清明;《清明上河图》中展现出的磅礴气势和繁盛景象,最能代表宋徽宗赵佶“偃武修 文”的治国思想。如果称太平盛世未免太露骨,因此“清明上河图”这五字一语双关,弦 外有音。但是《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正在乞讨的乞丐,官衙门口坐着的懒散的士兵,以 及大街上跑着的猪等,这些景象却似乎与太平盛世相违背
许多专家学者对于《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有着诸多的解释与争论。那么《清明 上河图》中的“上河”又是指什么含义呢?长期以来一些专家学者对“上河”二字的含义 也有诸多解释。关于“上河”的含义主要有几种观点: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指“河 的上游”;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逆水行舟”之意:也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 “上坟”之意;还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赶集上街”之意。 根据《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泗州入淮,运东南之 粮。根据这段文字,由西北向东南是下水,反之是上水。因此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 汴河上逆水行舟之意。然而,也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根据《清明上河图》明代李东阳的题跋记载:“上河者云,盖其世俗所尚,若今之上 冢然,故其如此也。”这就是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上河”即是“上坟”一说的重要依据。 然而,还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上河”不能作为动词解释,而应该作为专用 名词解释,如果按名词解释“上河”应该是指御河 1.文章引用周宝珠教授对扇子的考证,用意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证明在北宋时期扇子除拂暑驱蝇外,还有其它如题诗作画、扑卖馈赠的用处 否定孔宪易先生对“清明”解释,“清明”所绘之景并不一定是秋景。 C.说明扇子在北宋时期,主要的用途是“便面”,是一种礼貌之举。 D.是为了佐证史树青先生关于“清明”是“政治清明”的说法是正确的。 2.下列说法,不能证明“清明”是“政治清明”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北宋长期实施“偃武修文”国策,经济繁荣,国势昌盛。 B.这一时期的文人官宦,为了仕途腾达,极尽歌颂之能事 C.《清明上河图》展现出的气势和景象,能体现“偃武修文”的治国思想。 D.《清明上河图》中官衙门口的士兵和大街上跑着的猪等人与物,正体现出一种繁盛景象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清明坊”是北宋时期东就城外城东郊区三坊之第一坊。持“清明坊”观点的专家学者 认为《清明上河图》画的就是这个地方的景象 B.如果“清明”是“政治清明”一说成立的话,那么“清明上河图”这五个字就是一语双 关,弦外有音。 C.《清明上河图》中的“上河”也有着诸多的解释与争论,“逆水行舟”的解释是其中支持 者最多也最具代表性的说法 D.文章引用《东京梦华录》记载,是为了证明“上河”即汴河上逆水行舟之意 第2页共11页
第 2 页 共 11 页 许多专家学者对于《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有着诸多的解释与争论。那么《清明 上河图》中的“上河”又是指什么含义呢?长期以来一些专家学者对“上河”二字的含义 也有诸多解释。关于“上河”的含义主要有几种观点: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指“河 的上游”;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逆水行舟”之意;也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 “上坟”之意;还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赶集上街”之意。 根据《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泗州入淮,运东南之 粮。根据这段文字,由西北向东南是下水,反之是上水。因此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 汴河上逆水行舟之意。然而,也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根据《清明上河图》明代李东阳的题跋记载:“上河者云,盖其世俗所尚,若今之上 冢然,故其如此也。”这就是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上河”即是“上坟”一说的重要依据。 然而,还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上河”不能作为动词解释,而应该作为专用 名词解释,如果按名词解释“上河”应该是指御河。 1.文章引用周宝珠教授对扇子的考证,用意最准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证明在北宋时期扇子除拂暑驱蝇外,还有其它如题诗作画、扑卖馈赠的用处。 B.否定孔宪易先生对“清明”解释,“清明”所绘之景并不一定是秋景。 C.说明扇子在北宋时期,主要的用途是“便面”,是一种礼貌之举。 D.是为了佐证史树青先生关于“清明”是“政治清明”的说法是正确的。 2.下列说法,不能证明“清明”是“政治清明”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北宋长期实施“偃武修文”国策,经济繁荣,国势昌盛。 B.这一时期的文人官宦,为了仕途腾达,极尽歌颂之能事。 C.《清明上河图》展现出的气势和景象,能体现“偃武修文”的治国思想。 D.《清明上河图》中官衙门口的士兵和大街上跑着的猪等人与物,正体现出一种繁盛景象。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清明坊”是北宋时期东就城外城东郊区三坊之第一坊。持“清明坊”观点的专家学者 认为《清明上河图》画的就是这个地方的景象。 B.如果“清明”是“政治清明”一说成立的话,那么“清明上河图”这五个字就是一语双 关,弦外有音。 C.《清明上河图》中的“上河”也有着诸多的解释与争论,“逆水行舟”的解释是其中支持 者最多也最具代表性的说法。 D.文章引用《东京梦华录》记载,是为了证明“上河”即汴河上逆水行舟之意
(3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 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宣、大数告警,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寇 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寇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野行者之馘以为功 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 而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 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 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 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 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给谏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 而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 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 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 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 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 《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十之马,而作之忾也固 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 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⑩经历:掌管文牍的小官。②馘:qu,古代战时割取的所杀敌人的耳朵。③阃寄: 指边将领。④给谏:掌管谏诤、弹劾之官。⑤裒:pou,聚集 4.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 诋:痛斥 第3页共11页
第 3 页 共 11 页 二、(3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 题。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①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 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宣、大数告警,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寇 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寇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野行者之馘②以为功。 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 而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 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 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 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③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 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给谏④俞君,于是裒⑤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 而.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 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 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 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 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 《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 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 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经历:掌管文牍的小官。②馘:guó,古代战时割取的所杀敌人的耳朵。③阃寄: 指边将领。④给谏:掌管谏诤、弹劾之官。⑤裒:póu,聚集。 4.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 诋:痛斥
B.以恣寇之出没 恣:任凭 C.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矜:夸耀 D.至于文词之工与不工 工:工巧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而父之哭其子 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B.①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C.①其能遗之也乎 ②其敦能讥之乎 D.①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②茅子受读而题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青霞先生敢于真谏,受人尊重,后因反对宰相专权误国而被陷害致死,他的讥刺时政 的诗文也是他招祸的原因之一。 B.沈青霞被害死以后,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申冤,但当年迫害他的官员和宰执也因陷 害他被追究罪责而撤职。 C.先生逝世后,他的一个姓俞的学生才收集并整理先生一生著作的诗文若干卷,刻印成书, 准备流传它。 D.这篇序文,是为沈青霞的文集而作,却是从沈青霞其人写起,作者成功地把握了论文中 “知人论世”的原则,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②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 ③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完成8-9题。(8分) [清]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8.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第4页共11页
第 4 页 共 11 页 B.以恣.寇之出没 恣:任凭 C.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 矜:夸耀 D.至于文词之工.与不工 工:工巧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①而父之.哭其子 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B.①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C.①其.能遗之也乎 ②其.敦能讥之乎 D.①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 ②茅子受读而.题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沈青霞先生敢于真谏,受人尊重,后因反对宰相专权误国而被陷害致死,他的讥刺时政 的诗文也是他招祸的原因之一。 B.沈青霞被害死以后,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申冤,但当年迫害他的官员和宰执也因陷 害他被追究罪责而撤职。 C.先生逝世后,他的一个姓俞的学生才收集并整理先生一生著作的诗文若干卷,刻印成书, 准备流传它。 D.这篇序文,是为沈青霞的文集而作,却是从沈青霞其人写起,作者成功地把握了论文中 “知人论世”的原则,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②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 ③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完成 8-9 题。(8 分) 小 园 [清]黎 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8.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9.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①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 勃《滕王阁序》) 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 暝。 游天姥吟留别》)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菩萨蛮》)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己惘然。(李商隐《锦瑟》) ⑤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 辱。 (王安石〈桂枝香》) ⑥呜呼! 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苏洵《六国论》) ,石破天惊逗秋雨 老鱼跳波瘦蛟舞。(李贺 《李凭箜篌引》) ⑧有志与力 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站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第5页共11页
第 5 页 共 11 页 9.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 分) ①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 滨; , 。 (王 勃《滕王阁序》) 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 暝。 , 。(李白《梦 游天姥吟留别》) ③ , 。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菩萨蛮》) ④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⑤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 辱。 , 。 (王安石〈桂枝香〉) ⑥呜呼! , 。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苏洵《六国论》) ⑦_________________,石破天惊逗秋雨,____________________,老鱼跳波瘦蛟舞。(李贺 《李凭箜篌引》) ⑧有志与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三、(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站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 将在那儿陷落、消失一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象什么也没有。谁料,那 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 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 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奶?”“啊,骆驼。”“干嘛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去 呀?”“驮进城里。”驼铃一路叮玲铛琅叮玲铛琅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 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 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城外什么样儿?” 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我说“不,我想去城 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 哭。“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零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 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 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 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 尖顶 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 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 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象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里面 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惟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 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 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 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地不哭也不闹了。” 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呆呆 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一那 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象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 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 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他!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 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第6页共11页
第 6 页 共 11 页 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 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象什么也没有。谁料,那 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 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 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 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奶?”“啊,骆驼。”“干嘛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去 呀?”“驮进城里。”驼铃一路叮玲铛琅叮玲铛琅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 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 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城外什么样儿?” “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我说 “不,我想去城 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 哭。“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零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 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 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 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 尖顶。 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 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 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象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里面 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惟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 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 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 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地不哭也不闹了。” 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呆呆 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 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象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 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 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他!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 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它在哪儿呀,奶奶?” “什么,你说什么?” “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 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 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晩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拆除。我想,奶奶当年带 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 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他。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 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他在自由 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他,我好象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 都好象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 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 乡 11.本文标题为“消逝的钟声”,若改为“钟声”或“飘在天空中的钟声”,你认为怎样?请 简析你的理由。(4分) 2.本文标题为“消逝的钟声”,但作者却从童年生活回忆写起,而且将童年生活的回忆写 得细腻入微,请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试简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第7页共11页
第 7 页 共 11 页 “它在哪儿呀,奶奶?” “什么,你说什么?” “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 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 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拆除。我想,奶奶当年带 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 40 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 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他。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 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他在自由 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他,我好象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 都好象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 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 乡。 11.本文标题为“消逝的钟声”,若改为“钟声”或“飘在天空中的钟声”,你认为怎样?请 简析你的理由。(4 分) 12.本文标题为“消逝的钟声”,但作者却从童年生活回忆写起,而且将童年生活的回忆写 得细腻入微,请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试简析这样写的好处。(6 分)
13.简析“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 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晩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这句 话的作用。(7分) 14.文章结尾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请根据文章信息,适度推断,用自己 的话概括作者赋予“故乡”的“新意”。(8分) 第Ⅱ卷表达题(84分) (24分)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压榨杀手剑覆水难收四季常青B.通牒独角戏一往无垠空空如也 C.渔业百叶窗满腹经纶优柔寡断D.泄漏明信片亘古未有当人不让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三农”问题一直备受党和政府的关注。家用电器的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来 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B.在08年“1.25”雪灾时,在“5.12”汶川大地震时,我们全校上下纷纷向灾区人民捐款 捐物,你却细大不捐,这样做,你不感到羞愧么? C.三鹿奶粉为三鹿集团所生产,该企业是国产奶粉的“龙头”,奶粉产销量己连续11年排 名全国第一。此次“结石婴儿”事件,却是三鹿集团成为众矢之的。 D.应该看到,我国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孝道”作为一种伦理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 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更多的主动,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 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局势变动的新考验。 第8页共11页
第 8 页 共 11 页 13.简析“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 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这句 话的作用。(7 分) 14.文章结尾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请根据文章信息,适度推断,用自己 的话概括作者赋予“故乡”的“新意”。(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84 分) 四、(24 分)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 分) ( ) A.压榨 杀手剑 覆水难收 四季常青 B.通牒 独角戏 一往无垠 空空如也 C.渔业 百叶窗 满腹经纶 优柔寡断 D.泄漏 明信片 亘古未有 当人不让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 分) ( ) A.“三农”问题一直备受党和政府的关注。家用电器的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来 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 ....的商品。 B.在 08 年“1.25”雪灾时,在“5.12”汶川大地震时,我们全校上下纷纷向灾区人民捐款 捐物,你却细大不捐 ....,这样做,你不感到羞愧么? C.三鹿奶粉为三鹿集团所生产,该企业是国产奶粉的“龙头”,奶粉产销量已连续 11 年排 名全国第一。此次“结石婴儿”事件,却是三鹿集团成为众矢之 ....的。 D.应该看到,我国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孝道”作为一种伦理代代相传,不绝如缕 ....,因 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 A.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更多的主动,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 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局势变动的新考验
B.在“5.12”地震抢险救灾中,可敬的军人个个奋不顾身,冲锋在前。大家虽然有点累, 但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免遭损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C.排球是一个集体项目,与其他运动是不一样的,教练员需要不断摸索,中国队现在的当 务之急就是找到理想的配合 D.国家广电总局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了《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这一规定旨 在加强行业准入门槛,将网上五花八门的视频节目纳入更加严格的监管 8.日常生活中,讲究措辞文雅和形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使用的 词语或句子。任选一题(6分) 示例:比赛夺了冠军,可以直接说“夺冠”:文雅一点,可以说“折桂”“夺魁”;如用四个 字,可以说“成为擂主”、“传来捷报”;甚至还可用“雄壮的国歌声响起来了”这样的句子 来表达 (1)决赛输了,可以直接说“失利”:文雅一点,可以说“”(两个字):如用四个字的 成语或熟语,可以说“ ”;甚至还可用“ ”这样的句子来 表达。 (2)比赛平了,可以直接说“战平”;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互交白卷 19.根据以下内容拟一则处罚条款。要求用语明确、简洁、平实、得体。连标点符号不超过 40字。(5分) 在一些城镇,有的单位或个人在使用电视机、收录机、扩音机等音响器材时,违反规定, 无所顾及,将音量开得很大,有的甚至不听劝告或制止,我行我素,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 工作或休息。对这种无视社会公德的行为,居委会经过认真的讨论,决定给予以下处罚:① 给以警告:②罚款100元。 20.参照例句,以数学和英语老师的身份分别给同学写一则毕业赠言(4分) 例句:语文老师一—人生可以有逗号、感叹号、省略号,但不可以有句号 五.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阴影会更引人注目\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害怕 并躲避阳光的人\阴影会躲过人的眼睛\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也裹在一片灰黑色之中 第9页共11页
第 9 页 共 11 页 B.在“5.12”地震抢险救灾中,可敬的军人个个奋不顾身,冲锋在前。大家虽然有点累, 但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免遭损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C.排球是一个集体项目,与其他运动是不一样的,教练员需要不断摸索,中国队现在的当 务之急就是找到理想的配合。 D.国家广电总局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了《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这一规定旨 在加强行业准入门槛,将网上五花八门的视频节目纳入更加严格的监管。 18.日常生活中,讲究措辞文雅和形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使用的 词语或句子。任选一题 ....(6 分) 示例:比赛夺了冠军,可以直接说“夺冠”;文雅一点,可以说“折桂”、“夺魁”;如用四个 字,可以说“成为擂主”、“传来捷报”;甚至还可用“雄壮的国歌声响起来了”这样的句子 来表达。 (1)决赛输了,可以直接说“失利”;文雅一点,可以说“ ”(两个字);如用四个字的 成语或熟语,可以说“ ”;甚至还可用“ ”这样的句子来 表达。 (2)比赛平了,可以直接说“战平”;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互交白卷”、 “ ”、 “ ”、“ ”。 19.根据以下内容拟一则处罚条款。要求用语明确、简洁、平实、得体。连标点符号不超过 40 字。(5 分) 在一些城镇,有的单位或个人在使用电视机、收录机、扩音机等音响器材时,违反规定, 无所顾及,将音量开得很大,有的甚至不听劝告或制止,我行我素,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 工作或休息。对这种无视社会公德的行为,居委会经过认真的讨论,决定给予以下处罚:① 给以警告;②罚款 100 元。 20.参照例句,以数学和英语老师的身份分别给同学写一则毕业赠言(4 分) 例句:语文老师——人生可以有逗号、感叹号、省略号,但不可以有句号。 五.写作(60 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阴影会更引人注目\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害怕 并躲避阳光的人\阴影会躲过人的眼睛\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也裹在一片灰黑色之中
这些诗行引发了你哪些遐想?请你体会其中的意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题目 自拟 【参考答案】 1.B.AC属于考证的内容,不属于用意,D不是最直接最准确的用意。2.D.这些景象与 太平盛世相违背。3.C.支持者最多具代表性文中无根据 4.C.矜:同情。5.A.A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介词①拿、把: ②因为。C语气副词,表反问。D连词,表示承接关系。6.B.这些人被撤职并非因为陷害 沈青霞 7.(1)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正竭力罗织他罪名时,幸亏(或依赖)皇帝仁慈圣明,特别 减轻他的罪责,把他流放到边塞去。(评分要点:深、疾、方、构、薄、谴、薄、徙)(4 分) (2)沈君原来就凭借敢于直谏,受到时人的敬重(或被当时的人敬重),而他(所)写的 诗歌文章,又大多对时政多所讽刺指责,逐渐传播出去。(评分要点:故、以、被动句式、 所字结构、刺、稍稍)(4分) (3)它们足以使奸臣胆寒(或害怕),同时使边陲战十的战马飞奔(或使边防战干跃马杀敌)。 (评分要点:寒、跃)(2分) 8.答案一:“窥”。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 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拟 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 之妙)。(每点2分) 答案二:“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 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 答案三:“深”。深树本谓茂密的树林,从水中倒影能看出树林茂密扶苏的深浅层次,更突 出了水之深、之清。(仅答出某字无赏析,不得分;答“窥”字,并赞析合理,得4分;答 动”“深”字,并赏析合理,得2分。) 9.(4分)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 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 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 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10.(略) 11.我认为不行。“消逝的钟声”中的“消逝”一词,概括了城市钟声不再的事实和由此而 产生的怅惘之情,有概括文章主旨的“点睛”之功。“钟声”显然过于宽泛,“飘在天空中 的钟声”虽然也能从文中找到对应的文段,但太偏离中心,可能会误导读者对本文的理解 12.(1)详写童年生活,意在突出(衬托)聆听“晚祷的钟声”的意外和惊喜;(2)为后 文作铺垫,使“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的“童年”显得 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倘若不详写童年生活片断,“我好像……童年”这样的句子就会只 第10页共11页
第 10 页 共 11 页 这些诗行引发了你哪些遐想?请你体会其中的意义,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①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题目 自拟。 【参考答案】 1.B.AC 属于考证的内容,不属于用意,D 不是最直接最准确的用意。2.D.这些景象与 太平盛世相违背。3.C.支持者最多具代表性文中无根据。 4.C.矜:同情。5. A.A 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 介词①拿、把; ②因为。C 语气副词,表反问。D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6. B.这些人被撤职并非因为陷害 沈青霞。 7.(1)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正竭力罗织他罪名时,幸亏(或依赖)皇帝仁慈圣明,特别 减轻他的罪责,把他流放到边塞去。(评分要点:深、疾、方、构、薄、谴、薄、徙)(4 分) (2)沈君原来就凭借敢于直谏,受到时人的敬重(或被当时的人敬重),而他(所)写的 诗歌文章,又大多对时政多所讽刺指责,逐渐传播出去。(评分要点:故、以、被动句式、 所字结构、刺、稍稍)(4 分) (3)它们足以使奸臣胆寒(或害怕),同时使边陲战士的战马飞奔(或使边防战干跃马杀敌)。 (评分要点:寒、跃)(2 分) 8. 答案一:“窥”。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 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拟 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 之妙)。(每点 2 分) 答案二:“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 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 答案三:“深”。深树本谓茂密的树林,从水中倒影能看出树林茂密扶苏的深浅层次,更突 出了水之深、之清。(仅答出某字无赏析,不得分;答“窥”字,并赞析合理,得 4 分;答 “动”“深”字,并赏析合理,得 2 分。) 9.(4 分)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 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 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 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10.(略) 11.我认为不行。“消逝的钟声”中的“消逝”一词,概括了城市钟声不再的事实和由此而 产生的怅惘之情,有概括文章主旨的“点睛”之功。“钟声”显然过于宽泛,“飘在天空中 的钟声”虽然也能从文中找到对应的文段,但太偏离中心,可能会误导读者对本文的理解。 12.(1)详写童年生活,意在突出(衬托)聆听“晚祷的钟声”的意外和惊喜;(2)为后 文作铺垫,使“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的“童年”显得 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倘若不详写童年生活片断,“我好像……童年”这样的句子就会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