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中学2011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露风/公开露面 裨将/大有裨益 要塞/敷衍塞责 B.曲直/曲意逢迎 巷道/街头巷尾 纤巧纤尘不染 C.酩酊/鼎力相助 佚名/卷帙浩繁 歆羡/万马齐喑 D.犄角/掎角之势 诧异/叱咤风云 泥淖/风姿绰约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在二十国集团伦敦峰会上,中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坚持“韬光养 晦,有所作为”的策略,使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 B.互联网上激愤的言论不少,如果没有更多媒体的兴风作浪,一般不会引起太大的关注。 C.在甲型HN1流感暴发初期,医学专家最感到左右为难的是,如何判断和预测疫情的规模和 发展趋势,以便为公共决策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D.今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高职学生不能自恃在专业技能方面怀瑾握瑜而掉以轻 心,应在具备一技之长的基础上,努力拓宽知识的广度,增强就业竞争力。 3.上海世博会已经落下帷幕,学校硏究性学习小组根据掌握的资料做了一个专题研究。下面的文字 摘自他们的研究报告,根据这些文字,列出该小组研究的问题及其相关结论。(6分) 上海世博会各国展示的最新科技成果,包括太阳能技术,新型环保交通工具,节能设备, 资源循环技术,固体废弃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技术等技术。与奥运会类似,世博会把 个时代的科技成果高度集中起来供各国交流。本次世博会将目光聚焦在城市”,确定了“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而目前全球都在关注着城市”。与中国一样,一些发展中国家正进入快 速城市化的阶段;一些国家的城市化走入误区,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发达国家完成城市 化后,又开始探索如何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的问题。 研究的问题:上海世博会 (15个字内)(2分) 研究的结论 (1)上海世博会 (20个字内)(2分) (2)上海世博会 (20个字内)(2分) 4.阅读下面一则寓言,用一个精练而深刻的语句总结其寓意,不超过15字。(3分)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计算,要 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 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又忍痛放弃了。蜗牛知道自己生命非常短暂 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1 江苏省海安中学 2011 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 ....的一组是(3 分) A.露.风/公开露.面 裨.将/大有裨.益 要塞./敷衍塞.责 B.曲.直/曲.意逢迎 巷.道/街头巷.尾 纤.巧/ 纤.尘不染 C.酩酊./鼎.力相助 佚.名/卷帙.浩繁 歆.羡/ 万马齐喑. D.犄.角/掎.角之势 诧.异/叱咤.风云 泥淖./风姿绰.约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 分) A.在二十国集团伦敦峰会上,中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坚持“韬光养 ... 晦.,有所作为”的策略,使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 B. 互联网上激愤的言论不少,如果没有更多媒体的兴风作浪 ....,一般不会引起太大的关注。 C.在甲型 H1N1 流感暴发初期,医学专家最感到左右为难 ....的是,如何判断和预测疫情的规模和 发展趋势,以便为公共决策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D.今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高职学生不能自恃在专业技能方面怀瑾握瑜 ....而掉以轻 心,应在具备一技之长的基础上,努力拓宽知识的广度,增强就业竞争力。 3.上海世博会已经落下帷幕, 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掌握的资料做了一个专题研究。下面的文字 摘自他们的研究报告,根据这些文字,列出该小组研究的问题及其相关结论。(6 分) 上海世博会各国展示的最新科技成果,包括太阳能技术,新型环保交通工具,节能设备, 资源循环技术,固体废弃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技术等技术。与奥运会类似,世博会把 一个时代的科技成果高度集中起来供各国交流。本次世博会将目光聚焦在“城市”,确定了“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而目前全球都在关注着“城市”。与中国一样,一些发展中国家正进入快 速城市化的阶段;一些国家的城市化走入误区,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发达国家完成城市 化后,又开始探索如何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的问题。 研究的问题:上海世博会 ▲ (15 个字内)(2 分) 研究的结论: (1)上海世博会 ▲ (20 个字内) (2 分) (2)上海世博会 ▲ (20 个字内) (2 分) 4.阅读下面一则寓言,用一个精练而深刻的语句总结其寓意,不超过 15 字。(3 分)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 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 3000 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 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 3000 年时间,又忍痛放弃了。蜗牛知道自己生命非常短暂, 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答 二、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完成5~8题。 沈伦,字顺仪,开封太康人。少习《三礼》,以讲学自给。(后)周显德初,太祖(赵匡胤)领 同州节度,宣徽使昝居润与伦厚善,荐于太祖,留幕府。太祖继领滑、许、宋三镇,皆署从事, 留后财货,以廉闻。及受周禅,召为户部郎中。 奉使吴越归,奏便宜十数事,皆从之。道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郡长吏白于伦曰:“郡中 军储尚百余万斛,傥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如此则公私俱利,非公言不可。”还具以白。朝论沮之 曰:“今以军储振饥民,若荐饥无征,孰任其咎?”太祖以问,伦曰:“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 致丰稔,岂复有水旱耶?此当决于宸衷。”太祖即命发廪贷民 建隆三年,迁给事中。王师伐蜀,用为随军水陆转运使。王全斌、崔彦进之入成都也,竞取民 家玉帛子女,伦独居佛寺,饭蔬食,有以珍异奇巧物为献者,伦皆拒之。东归,箧中所有,才图书 数卷而已。 先是,伦第庳陋,处之晏如。时权要多冒禁市巨木秦、陇间,以营私宅,及事败露,皆自启于 上前。伦亦尝为母市木营佛舍,因奏其事。太祖笑谓曰:“尔非逾矩者。”知其未葺居第,因遣中使 按图督工为治之。伦私告使者,愿得制度狭小。使者以闻,上亦不违其志。 伦清介醇谨,好释氏,信因果。尝盛夏坐室中,恣蚊蚋噴其肤,童子秉(扇子)至,辄叱之 冀以徼福。在相位日,值岁饥,乡人假粟者皆与之,殆至千魁。岁余尽焚其券。微时娶阎氏,无子, 妾田氏生继宗。雍熙四年,卒,年七十九。赠侍中。(选自《宋史·沈伦传》 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赵匡胤)领同州节度领:统率,率领 B.皆署从事 署:委任 C.奏便宜十数事 便宜:因利乘便,见机行事 D.愿得制度狭小 制度:规章,办法 6.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沈伦“清廉爱民”的一组是(3分)( ①奉使吴越归,奏便宜十数事,皆从之 ②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 ③郡中军储尚百余万斛,傥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 ④伦独居佛寺,饭蔬食 ⑤有以珍异奇巧物为献者,伦皆拒之 ⑥岁余尽焚其券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⑤⑥ D.②④⑥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伦年轻时学习《周礼》《仪礼》《礼记》,以讲学谋生,后因人举荐,逐步为官,最终官至 宰相。 B.沈伦来自社会底层,对人民的疾苦有深切的了解,当他发现百姓闹饥荒时,便采纳了他人的 意见,请求皇上动用军粮,开仓济民,并且力排众议,拯救了天下苍生 C.沈伦年少好学,后随军作战期间,仍爱惜图书,因此他日后信奉佛教,拒绝童子的热情服务, 希望以此积德求福。 D.沈伦对住宅低矮毫不在意,但为了母亲也曾购买木材建造佛舍,皇帝并未因此责备他,反而 派人为他修建住宅,皇帝对他的恩遇由此可见 8.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2 答: ▲ 二、文言文阅读(共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完成 5~8 题。 沈伦,字顺仪,开封太康人。少习《三礼》,以讲学自给。(后)周显德初,太祖(赵匡胤)领 同州节度,宣徽使昝居润与伦厚善,荐于太祖,留幕府。太祖继领滑、许、宋三镇,皆署从事,掌 留后财货,以廉闻。及受周禅,召为户部郎中。 奉使吴越归,奏便宜十数事,皆从之。道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郡长吏白于伦曰:“郡中 军储尚百余万斛,傥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如此则公私俱利,非公言不可。”还具以白。朝论沮之 曰:“今以军储振饥民,若荐饥无征,孰任其咎?”太祖以问,伦曰:“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 致丰稔,岂复有水旱耶?此当决于宸衷。”太祖即命发廪贷民。 建隆三年,迁给事中。王师伐蜀,用为随军水陆转运使。王全斌、崔彦进之入成都也,竞取民 家玉帛子女,伦独居佛寺,饭蔬食,有以珍异奇巧物为献者,伦皆拒之。东归,箧中所有,才图书 数卷而已。 先是,伦第庳陋,处之晏如。时权要多冒禁市巨木秦、陇间,以营私宅,及事败露,皆自启于 上前。伦亦尝为母市木营佛舍,因奏其事。太祖笑谓曰:“尔非逾矩者。”知其未葺居第,因遣中使 按图督工为治之。伦私告使者,愿得制度狭小。使者以闻,上亦不违其志。 伦清介醇谨,好释氏,信因果。尝盛夏坐室中,恣蚊蚋囋其肤,童子秉箑(扇子)至,辄叱之, 冀以徼福。在相位日,值岁饥,乡人假粟者皆与之,殆至千斛。岁余尽焚其券。微时娶阎氏,无子, 妾田氏生继宗。雍熙四年,卒,年七十九。赠侍中。(选自《宋史•沈伦传》) 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太祖(赵匡胤)领.同州节度 领:统率,率领 B.皆署.从事 署:委任 C.奏便宜..十数事 便宜:因利乘便,见机行事 D.愿得制度..狭小 制度:规章,办法 6.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沈伦“清廉爱民”的一组是(3 分)( ) ① 奉使吴越归,奏便宜十数事,皆从之 ② 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 ③ 郡中军储尚百余万斛,傥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 ④ 伦独居佛寺,饭蔬食 ⑤ 有以珍异奇巧物为献者,伦皆拒之 ⑥ 岁余尽焚其券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⑤⑥ D.②④⑥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沈伦年轻时学习《周礼》《仪礼》《礼记》,以讲学谋生,后因人举荐,逐步为官,最终官至 宰相。 B.沈伦来自社会底层,对人民的疾苦有深切的了解,当他发现百姓闹饥荒时,便采纳了他人的 意见,请求皇上动用军粮,开仓济民,并且力排众议,拯救了天下苍生。 C.沈伦年少好学,后随军作战期间,仍爱惜图书,因此他日后信奉佛教,拒绝童子的热情服务, 希望以此积德求福。 D.沈伦对住宅低矮毫不在意,但为了母亲也曾购买木材建造佛舍,皇帝并未因此责备他,反而 派人为他修建住宅,皇帝对他的恩遇由此可见一斑。 8.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今以军储振饥民,若荐饥无征,孰任其咎?(3分) 译文 (2)先是,伦第庳陋,处之晏如。(3分) 译文 (3)在相位日,值岁饥,乡人假粟者皆与之,殆至千斛。(4分) 译文: 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张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1)首联在诗中有什么作用?(2分) (2)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4分) (3)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 四,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不思其反。(《诗经·氓》) (2)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4)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 (5)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7)洛阳亲友如相问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8)士不可以不弘毅, (《论语》)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梦里炊烟诗中境(王民选 ①炊烟,一种标志性符号,曾经为传承衣耕文明印在大地,为张扬劳作文化写在长空,为印证 乡风民俗盘旋村落 ②如今,炊烟已越来越难以见到,渐渐成为人们梦里的幻境,成为诗文中的追忆。但是,炊烟 的干古缭绕,已使华夏儿女的言行举止投射岀被长期熏烤的底色,散发着特有的草木味儿,表现岀 火热的乡土情结。 ③炊烟里,升腾着生活的希望。无论是寒露沾衣还是落霞照脸,辛勤耕作的农民毎当看到升起 的炊烟,对获得好收成就会增添一份期望。饥肠辘辘的孩子,只要看到炊烟升起,往家赶的脚步就 会加快,马上就联想到诱人的饭菜香,对生活的希望也像炇烟一般上升! ④炊烟里,缠绕着游子的乡情。炊烟所炙染岀的情感多彩醇厚,所酝酿岀的气息牵肠挂肚,让
3 (1) 今以军储振饥民,若荐饥无征,孰任其咎?(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先是,伦第庳陋,处之晏如。(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相位日,值岁饥,乡人假粟者皆与之,殆至千斛。(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词鉴赏(10 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张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1)首联在诗中有什么作用?(2 分) ▲ (2)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4 分) ▲ (3)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 分) ▲ 四,名句默写(8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 ,不思其反。(《诗经·氓》) (2) ▲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陶渊明《桃花源记》) (4)飞湍瀑流争喧豗, ▲ 。(李白《蜀道难》) (5)想当年:金戈铁马, ▲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 ,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7)洛阳亲友如相问,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8)士不可以不弘毅, ▲ 。(《论语》)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共 20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1~14 题。 梦里炊烟诗中境(王民选) ①炊烟,一种标志性符号,曾经为传承农耕文明印在大地,为张扬劳作文化写在长空,为印证 乡风民俗盘旋村落…… ②如今,炊烟已越来越难以见到,渐渐成为人们梦里的幻境,成为诗文中的追忆。但是,炊烟 的千古缭绕,已使华夏儿女的言行举止投射出被长期熏烤的底色,散发着特有的草木味儿,表现出 火热的乡土情结。 ③炊烟里,升腾着生活的希望。无论是寒露沾衣还是落霞照脸,辛勤耕作的农民每当看到升起 的炊烟,对获得好收成就会增添一份期望。饥肠辘辘的孩子,只要看到炊烟升起,往家赶的脚步就 会加快,马上就联想到诱人的饭菜香,对生活的希望也像炊烟一般上升! ④炊烟里,缠绕着游子的乡情。炊烟所炙染出的情感多彩醇厚,所酝酿出的气息牵肠挂肚,让
游子魂牵梦绕。庄稼人岀远门时,总喜欢抓一把烟囱下边的泥土带上,让ˆ家ˆ这个气场始终笼罩并 护佑着自己,紧紧地牵系着飘荡的灵魂。即使是远隔干山万水,言语不通,水土不服,天涯孤旅也 会借助于无处不在的炊烟,抚摸到祖先的根脉,寻找到族群的亲和。我一直在想,所谓在外游子, 纵然化作一缕轻烟,也要魂归故里”,这华夏儿女独具的故土情结,作为一种弥足珍贵的乡情文化, 世世代代又有几人给出了权威的诠释呢? ⑤炊烟中,绵延出时光的推移。清晨,冲破浓雾的炊烟跃过房顶,撑起乡村的天空,然后又紧 贴着地平线扑向东方,撩开黑暗,把霞光接回大平原,并挨个儿挠醒生命万物,让他们抖擞精神迎 接太阳。中午,炊烟用妙曼的舞姿,嬉戏得太阳陶醉迷离、频频眨眼,她用花瓣一样的碎片,由太 阳抛出缕缕银线,串连成莽莽云海,衬托得阳光绚丽多彩。日色已尽花含烟,干万股炊烟顶梁柱· 般托举住天幕,要为赶时节的农民再争会儿光阴,紧接着又彼此挽起臂膀,撑持着夜幕,让劳累 的农民借一点余光洗洗脸,摸黑儿吃晩饭。 ⑥炊烟中,氤氲着诗情画意。炊烟和诗歌有相近的本性,文人“便引诗情到碧霄ˆ的才情,有时 也霈借助炊烟的带挈。《诗经》曾长期飘荡在万家炊烟当中。陶渊明守望过的依依墟里烟”,绵延岀 多少代人的悠然情思。曹丕提岀“文以气为主”,我们从一些诗文中确能品读到炊烟鼓荡岀的气韵。 炊烟所蕴含的那种人间情、烟火味儿,与我们灵魂的脐带紧密交结。那种灵动美、幻化感,令人心 如炊烟,意如流水,往往是不期而至的震颤酿成不期而然的灵感,诗凊便喷涌而出了。当今难得 见的炊烟,偶尔出现在村头田野,让人蓦然看到时骤然之间就会激情澎湃,守神凝眸间,质感十足 的水墨画就那么传神地写在长天,任谁都情不自禁地想高唱一曲挽留的歌。如果刚好站在某个角度 看到古树枝头系挂几缕或浓或淡、时动时静的炇烟,在夕阳西下的微风中,远望如梳了长发辫的村 姑在学舞,又像宫殿垂挂的烟霞帐,一幅那么美妙古拙的风情画,一种多么使人陶醉的景象! ⑦先祖以炊烟为衣,以水为镜,开启千秋万代的脉脉情思,传承着农耕社会悠久的合唱,灌制 出劳动者群体的美声,熔铸成华夏民族的集体人格,引发了广泛的共鸣,积淀为厚重的文化颗, 以至于中原民间把宗族延续说成烟火传承。我们俯仰在这亘古飘溢的炊烟中,品味先民苦乐,遥想 先哲情怀,探究其文化影响,条分缕析其文化内涵,应当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啊! (有删改) 11.结合全文来看,开头第①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4分) 12.第④段中说“炊烟所炙染出的情感多彩醇厚,所酝酿出的气息牵肠挂肚,让游子魂牵梦绕。”第 ⑥段叉说“炊烟所蕴含的那种人间情、烟火味儿,与我们灵魂的脐带紧密交结。”怎样理解这两句话 的含义?(4分) 13.第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4.文章最后一段说“我们俯仰在这亘古飘溢的炊烟中,品味先民苦乐,遥想先哲情怀,探究其文化
4 游子魂牵梦绕。庄稼人出远门时,总喜欢抓一把烟囱下边的泥土带上,让“家”这个气场始终笼罩并 护佑着自己,紧紧地牵系着飘荡的灵魂。即使是远隔千山万水,言语不通,水土不服,天涯孤旅也 会借助于无处不在的炊烟,抚摸到祖先的根脉,寻找到族群的亲和。我一直在想,所谓“在外游子, 纵然化作一缕轻烟,也要魂归故里”,这华夏儿女独具的故土情结,作为一种弥足珍贵的乡情文化, 世世代代又有几人给出了权威的诠释呢? ⑤炊烟中,绵延出时光的推移。清晨,冲破浓雾的炊烟跃过房顶,撑起乡村的天空,然后又紧 贴着地平线扑向东方,撩开黑暗,把霞光接回大平原,并挨个儿挠醒生命万物,让他们抖擞精神迎 接太阳。中午,炊烟用妙曼的舞姿,嬉戏得太阳陶醉迷离、频频眨眼,她用花瓣一样的碎片,由太 阳抛出缕缕银线,串连成莽莽云海,衬托得阳光绚丽多彩。日色已尽花含烟,千万股炊烟顶梁柱一 般托举住天幕,要为赶时节的农民再争一会儿光阴,紧接着又彼此挽起臂膀,撑持着夜幕,让劳累 的农民借一点余光洗洗脸,摸黑儿吃晚饭。 ⑥炊烟中,氤氲着诗情画意。炊烟和诗歌有相近的本性,文人“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才情,有时 也需借助炊烟的带挈。《诗经》曾长期飘荡在万家炊烟当中。陶渊明守望过的“依依墟里烟”,绵延出 多少代人的悠然情思。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我们从一些诗文中确能品读到炊烟鼓荡出的气韵。 炊烟所蕴含的那种人间情、烟火味儿,与我们灵魂的脐带紧密交结。那种灵动美、幻化感,令人心 如炊烟,意如流水,往往是不期而至的震颤酿成不期而然的灵感,诗情便喷涌而出了。当今难得一 见的炊烟,偶尔出现在村头田野,让人蓦然看到时骤然之间就会激情澎湃,守神凝眸间,质感十足 的水墨画就那么传神地写在长天,任谁都情不自禁地想高唱一曲挽留的歌。如果刚好站在某个角度, 看到古树枝头系挂几缕或浓或淡、时动时静的炊烟,在夕阳西下的微风中,远望如梳了长发辫的村 姑在学舞,又像宫殿垂挂的烟霞帐,一幅那么美妙古拙的风情画,一种多么使人陶醉的景象! ⑦先祖以炊烟为衣,以水为镜,开启千秋万代的脉脉情思,传承着农耕社会悠久的合唱,灌制 出劳动者群体的美声,熔铸成华夏民族的集体人格,引发了广泛的共鸣,积淀为厚重的文化彩页, 以至于中原民间把宗族延续说成烟火传承。我们俯仰在这亘古飘溢的炊烟中,品味先民苦乐,遥想 先哲情怀,探究其文化影响,条分缕析其文化内涵,应当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啊! (有删改) 11.结合全文来看,开头第①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4 分) 答: ▲ ▲ 12.第④段中说“炊烟所炙染出的情感多彩醇厚,所酝酿出的气息牵肠挂肚,让游子魂牵梦绕。”第 ⑥段又说“炊烟所蕴含的那种人间情、烟火味儿,与我们灵魂的脐带紧密交结。”怎样理解这两句话 的含义?(4 分) 答: ▲ ▲ 13.第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 ▲ 14.文章最后一段说“我们俯仰在这亘古飘溢的炊烟中,品味先民苦乐,遥想先哲情怀,探究其文化
影响,条分缕析其文化内涵,应当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啊!”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应该怎样承担这 种“使命”。(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不言而喻,唐诗作为一部精神文化史的结果,以及借助强盛的国力和至多的人才而崛起的高峰, 使得我们对它的研究,实际上是一种高峰分析”。李白、杜甫作为高峰中的高峰,对他们的硏究 因而也就成了双高峰分析”,其间的极端重要性也就不能不辨。高峰时代是某种精神文化发育得最 充分、丰富、完整和精深的时代,作为时代标志的高峰之高峰,则是该时代中最有才华内涵和形式 创新能力的样本。双峰岀现在盛唐,是中国文化史一大奇观。从漫长的时间维度着眼,往前,它意 味着对以往一部诗史和文化史极其丰富深刻的接受;往后,它意味着对以后一部诗史和文化史的极 其丰富深刻的被接受 李杜诗学是以生命体验为核心的。杜甫有两句广为人知的诗,一句是自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 有神”;一句是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ν。前一句中的神ˆ字,并非所谓存在于彼岸世界的 神,清人贺贻孙《诗笺》认为“神者,吾身之气也”,它是内在于人的心灵的特殊生命体验,标志着 这种诗学带有浓郁的对生命世界的体验沟通的意味。前一句诗讲的是对诗史和文化史的广泛吸收, 以及把这种吸收转化为诗的生命的情景。破字,既是‘读破ˆ,又是ˆ破蔽”。破蔽还真,使诗人在充 沛的元气中滋养出旺盛的主体创造欲望,对现实、人生有深刻透视,对历史、宇宙有透辟参悟,纵 笔所之,自有“惊风雨泣鬼神的力度 这种充盈生命、充滢着力度的诗学,体现了盛唐气象。雄奇是李太白的绝招。太白写黄河, 黄河的大小缓急竟是那么随心所欲,可以是咆哮万里出龙门”,可以是“黄河如丝天际来”,在心理 时空中任意擒纵伸缩,显示岀创造主体的非凡魄力和气象。清人宋征璧《抱真堂诗话》引舒章的话 说:“大字是(杜)工部的家畜。杜甫比李白更加脚踏实地,但他也经常用天地、宇宙、乾坤、古
5 影响,条分缕析其文化内涵,应当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啊!”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应该怎样承担这 种“使命”。(6 分) 答: ▲ ▲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7 题。[来源:Ks5 u .co m] 不言而喻,唐诗作为一部精神文化史的结果,以及借助强盛的国力和至多的人才而崛起的高峰, 使得我们对它的研究,实际上是一种“高峰分析”。李白、杜甫作为高峰中的高峰,对他们的研究, 因而也就成了“双高峰分析”,其间的极端重要性也就不能不辨。高峰时代是某种精神文化发育得最 充分、丰富、完整和精深的时代,作为时代标志的高峰之高峰,则是该时代中最有才华内涵和形式 创新能力的样本。双峰出现在盛唐,是中国文化史一大奇观。从漫长的时间维度着眼,往前,它意 味着对以往一部诗史和文化史极其丰富深刻的接受;往后,它意味着对以后一部诗史和文化史的极 其丰富深刻的被接受。 李杜诗学是以生命体验为核心的。杜甫有两句广为人知的诗,一句是自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 有神”;一句是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前一句中的“神”字,并非所谓存在于彼岸世界的 神,清人贺贻孙《诗笺》认为“神者,吾身之气也”,它是内在于人的心灵的特殊生命体验,标志着 这种诗学带有浓郁的对生命世界的体验沟通的意味。前一句诗讲的是对诗史和文化史的广泛吸收, 以及把这种吸收转化为诗的生命的情景。“破”字,既是“读破”,又是“破蔽”。破蔽还真,使诗人在充 沛的元气中滋养出旺盛的主体创造欲望,对现实、人生有深刻透视,对历史、宇宙有透辟参悟,纵 笔所之,自有“惊风雨”“泣鬼神”的力度。 这种充盈着生命、充溢着力度的诗学,体现了盛唐气象。雄奇是李太白的绝招。太白写黄河, 黄河的大小缓急竟是那么随心所欲,可以是“咆哮万里出龙门”,可以是“黄河如丝天际来”,在心理 时空中任意擒纵伸缩,显示出创造主体的非凡魄力和气象。清人宋征璧《抱真堂诗话》引舒章的话 说:“‘大’字是(杜)工部的家畜。”杜甫比李白更加脚踏实地,但他也经常用天地、宇宙、乾坤、古
今、万里、百年等词语,来包容自己的诗学魄力。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这里的乾坤已经把 外在的世界加以内化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显示了心理时空的无限舒展和巨大的内涵。这些都是 一个时代精神探索元气充沛的体现。 对李杜诗学的探讨,既以这两位诗人及其作品为关注的焦点,但其讨论的过程和结果,往往超 越了具体的诗人诗作,透视了一系列的精神文化现象和中国诗学的深层思维方式。双重高峰的研究, 由于获得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的权威性的支持,它往往力图追求超越个别性而探讨普遍性。 (选自杨义《李杜诗学》,有删改) 15.为什么说李杜诗学“充盈着生命”、“充溢着力度”?(6分) 16.作者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述李杜诗学“体现了盛唐气象”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17.“双重高峰的研究”中“双重高峰”¨的含义是什么?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双重高峰的硏究”的意义 是什么?(6分) 七、作文题(70分) 18.人生总会遭遇寒流:事情不顺,心情不佳..仿佛置身寒风刺骨的冬日,此时又可能会因为一 个人、一件事、一句话、一个笑容…让你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 请以“暖冬”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语文(附加卷)(请把答案写在试卷上) 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9.用斜线“/给材料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放翁跋《花间集》谓:“唐季五代,诗愈卑,而倚声辄简古可爱。能此不能彼,未可以理推也 《提要》驳之,谓:“犹能举七十斤者,举百斤则蹶,举五十斤则运掉自如。”其言甚辨。然谓 词必易于诗,余未敢信。善乎陈卧子之言曰:宋人不知诗而强作诗故终宋之世无诗然其欢愉愁 苦之致动于中而不能抑者类发于诗余故其所造独工五代词之所以独胜亦以此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20.材料中的“放翁”是谁?“跋”是怎样的一种文体?(2分) 答:
6 今、万里、百年等词语,来包容自己的诗学魄力。“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这里的乾坤已经把 外在的世界加以内化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显示了心理时空的无限舒展和巨大的内涵。这些都是 一个时代精神探索元气充沛的体现。 对李杜诗学的探讨,既以这两位诗人及其作品为关注的焦点,但其讨论的过程和结果,往往超 越了具体的诗人诗作,透视了一系列的精神文化现象和中国诗学的深层思维方式。双重高峰的研究, 由于获得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的权威性的支持,它往往力图追求超越个别性而探讨普遍性。 (选自杨义《李杜诗学》,有删改) 15.为什么说李杜诗学“充盈着生命”、“充溢着力度”?(6 分) 16.作者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述李杜诗学“体现了盛唐气象”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 分) 17.“双重高峰的研究”中“双重高峰”的含义是什么?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双重高峰的研究”的意义 是什么?(6 分) 七、作文题(70 分) 18.人生总会遭遇寒流:事情不顺,心情不佳……仿佛置身寒风刺骨的冬日,此时又可能会因为一 个人、一件事、一句话、一个笑容……让你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 请以“暖冬”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语 文(附加卷)(请把答案写在试卷上) 一、阅读材料,完成 19~21 题。(10 分) 19.用斜线“/”给材料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 6 处)(6 分) 放翁跋《花间集》谓:“唐季五代,诗愈卑,而倚声辄简古可爱。能此不能彼,未可以理推也。” 《提要》驳之,谓:“犹能举七十斤者,举百斤则蹶,举五十斤则运掉自如。”其言甚辨。然谓 词必易于诗,余未敢信。善乎陈卧子之言曰:宋人不知诗而强作诗故终宋之世无诗然其欢愉愁 苦之致动于中而不能抑者类发于诗余故其所造独工五代词之所以独胜,亦以此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20.材料中的“放翁”是谁?“跋”是怎样的一种文体?(2 分) 答:
21.对于宋代词胜于诗的原因分析,作者所支持的观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鲁迅在《呐喊》的《端午节》里塑造了一个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方玄绰 的形象。方玄绰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 物的代表 B.《红楼梦》中宁国府的老奴焦大对贾府后代糜烂的生活深恶痛绝,对贾府的衰落充满忧虑, 他在一次醉酒之后痛斥贾府“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结果反而 遭到责罚。 C.《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除序诗外,共有56首,其中《天狗》中“我”所喊出的似 是迷狂的语言,正是猛烈破坏旧事物的强烈表现。这种表现与“五四ˆ时期思想解放的大潮流完 全合拍。 D.巴金的《家》中,鸣凤被逼嫁给冯乐山,出嫁前的一个晩上她去找觉慧。觉慧赶着写稿,没 有听完鸣凤的衷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刚离开,善良厚道的觉新把真相告诉了觉慧,但太迟了。 鸣凤绝望中投湖自杀。 E.《哈姆莱特》这部悲剧中,哈姆莱特的父王被叔父毒杀,叔父篡位。最令哈姆莱特难受的倒 还不是没能继承照理来说应由他继承的王位,而是母亲乔特鲁德很快就忘记了和老国王的恩爱。 23.简答题(10分) (1)《三国演义》中张飞性格粗豪,但也有细心的时候,举一故事说明。(4分) (2)《哈姆雷特》中的奷王克劳狄斯是一个阴谋家,请写出他夺人性命的三个阴谋及实施结果。(6 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5分) 简不短与繁不烦 诗以简法语言作为自己的本色语言,然而,简省绝不意味着简单。阿恩海姆说:“当某件艺术 品被誉为具有简化性时,人们总是指这件作品把丰富的意义和多样化的形式组织在一个统一结构 中。″古代诗学的简省,就是这样—种包含了丰富与复杂的简省,它的价值不在其简,相反却在其 简所带来的繁。 刘勰认为,诗作的语言与辞赋的语言各有自己的特色,诗作简约而辞赋繁丽,然而其在表情达 意方面,简省的诗学语言比繁辞丽句往往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言穷理”“两字穷形”的艺术境 界,就是辞赋语言所难以企及的
7 21.对于宋代词胜于诗的原因分析,作者所支持的观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 分) 答: 二、名著阅读题(15 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鲁迅在《呐喊》的《端午节》里塑造了一个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方玄绰” 的形象。方玄绰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 物的代表。 B.《红楼梦》中宁国府的老奴焦大对贾府后代糜烂的生活深恶痛绝,对贾府的衰落充满忧虑, 他在一次醉酒之后痛斥贾府“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结果反而 遭到责罚。 C.《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除序诗外,共有 56 首,其中《天狗》中“我”所喊出的似 是迷狂的语言,正是猛烈破坏旧事物的强烈表现。这种表现与“五四”时期思想解放的大潮流完 全合拍。 D.巴金的《家》中,鸣凤被逼嫁给冯乐山,出嫁前的一个晚上她去找觉慧。觉慧赶着写稿,没 有听完鸣凤的衷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刚离开,善良厚道的觉新把真相告诉了觉慧,但太迟了。 鸣凤绝望中投湖自杀。 E.《哈姆莱特》这部悲剧中,哈姆莱特的父王被叔父毒杀,叔父篡位。最令哈姆莱特难受的倒 还不是没能继承照理来说应由他继承的王位,而是母亲乔特鲁德很快就忘记了和老国王的恩爱。 23.简答题(10 分) (1)《三国演义》中张飞性格粗豪,但也有细心的时候,举一故事说明。(4 分) (2)《哈姆雷特》中的奸王克劳狄斯是一个阴谋家,请写出他夺人性命的三个阴谋及实施结果。(6 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5 分) 简不短与繁不烦 诗以简法语言作为自己的本色语言,然而,简省绝不意味着简单。阿恩海姆说:“当某件艺术 品被誉为具有简化性时,人们总是指这件作品把丰富的意义和多样化的形式组织在一个统一结构 中。”古代诗学的简省,就是这样一种包含了丰富与复杂的简省,它的价值不在其简,相反却在其 简所带来的繁。 刘勰认为,诗作的语言与辞赋的语言各有自己的特色,诗作简约而辞赋繁丽,然而其在表情达 意方面,简省的诗学语言比繁辞丽句往往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一言穷理”“两字穷形”的艺术境 界,就是辞赋语言所难以企及的
刘勰以为简省的语言可以少总多。在他看来,在无限丰富的对象世界面前,语词相当有限,要 用同样多的语词来对对象进行对应式的描摹只会造成词语的杂沓和堆积。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只有 将繁言变成简语,这样与对象相对应的可能性反而可以增大 从诗学的语言结构来看,以少总多确有科学根据。由于诗学语言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语言的冗余 性,摒弃了那些只是为了交流的语符,语言的能指系统和表意功能反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活,因 此,诗歌的信息含量较之其他文体语言来说确实要更大。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与此通。诗 学简法语言中蕴含了一种由内向外辐射的力量。由于诗学语言本身的简省,这就给了读者以相对多 的想象空间,从而使读者有在想象之中描绘出物象的美丽的机会。一览无遗的房间总是不如挂上一 袭窗帘的房间有魅力 如果单纯地从表意的效率来看,叙事学的繁法语言以几千几万言来表达一个简单的道理,其效 率当然是相当低下。然而,文学作品的语言并非只是为了传情达意,不能只是以表意的效率的高低 来衡量叙事学。表意效率之低恰恰是叙事学的需要与吸引力所在。与诗学的向着作者不同,叙事学 是一门向着读者的艺术,很大程度上为了向读者提供娱乐与消遣。这是小说叙事学存在的前提条件 这就决定了小说不仅要用通俗的语言,而且也要用详尽细琐的语言,这样,叙事作品就会更 加直观,更加接近于形象本身,而读者接受起来也可以毫不费神,能够自得其乐 诗学语言简而不觉其短,叙事作品繁而不觉其烦,这就是中国诗学与叙事学语言的艺术魅力。 (选自《中国叙事之学》,罗书华,有删改) 24古代诗学的与辞赋的语言各有什么特点?各有何价值?(4分) 25.为什么诗学简省的语言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5分) 26.诗学语言与叙事学语言有哪些不同?(6分) 参考答案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D(A项,lou;pibi; sai/se。B项,qqu; hang/xiang;xian。C项,ding,yihi;xin/yin D项,jji; cha/zha; nao/chuo。) 2.A(A项,“韬光养晦ˆ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B,“兴风作浪ˆ比喻挑起事端或进行破坏活 动。而语境所显示的是一种促使事情向坏的方面发展的作用,可以改为“推波助澜”。C项,“左右为 难”左也难,右也难,两边为难。形容处于某种困境中,不易做出决定。“如何判断和预测疫情的规 模和发展趋势”不属于处于某种困境中,不易做出决定。D项,“怀瑾握瑜”比喻人具有高尚纯洁的品 德。此处应改为“具有一技之长”。) 3.研究的问题:对促进全球交流的作用。(2分) 研究的结论:(1)集中并交流了全球一个时代的科技成果。(2分)(2)让世界各国分享城市化 的得失(经验教训)。(2分)4.立志要切合实际,做事要脚踏实地。(3分) 文言文阅读 5.BA领:担任职务C便宜: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D.制度:规模。 6.D①表明受皇帝信任,③这是郡长吏的语言)
8 刘勰以为简省的语言可以少总多。在他看来,在无限丰富的对象世界面前,语词相当有限,要 用同样多的语词来对对象进行对应式的描摹只会造成词语的杂沓和堆积。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只有 将繁言变成简语,这样与对象相对应的可能性反而可以增大。 从诗学的语言结构来看,以少总多确有科学根据。由于诗学语言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语言的冗余 性,摒弃了那些只是为了交流的语符,语言的能指系统和表意功能反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活,因 此,诗歌的信息含量较之其他文体语言来说确实要更大。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与此通。诗 学简法语言中蕴含了一种由内向外辐射的力量。由于诗学语言本身的简省,这就给了读者以相对多 的想象空间,从而使读者有在想象之中描绘出物象的美丽的机会。一览无遗的房间总是不如挂上一 袭窗帘的房间有魅力。 如果单纯地从表意的效率来看,叙事学的繁法语言以几千几万言来表达一个简单的道理,其效 率当然是相当低下。然而,文学作品的语言并非只是为了传情达意,不能只是以表意的效率的高低 来衡量叙事学。表意效率之低恰恰是叙事学的需要与吸引力所在。与诗学的向着作者不同,叙事学 是一门向着读者的艺术,很大程度上为了向读者提供娱乐与消遣。这是小说叙事学存在的前提条件 之一。这就决定了小说不仅要用通俗的语言,而且也要用详尽细琐的语言,这样,叙事作品就会更 加直观,更加接近于形象本身,而读者接受起来也可以毫不费神,能够自得其乐。 诗学语言简而不觉其短,叙事作品繁而不觉其烦,这就是中国诗学与叙事学语言的艺术魅力。 (选自《中国叙事之学》,罗书华,有删改) 24.古代诗学的与辞赋的语言各有什么特点?各有何价值?(4 分) 25.为什么诗学简省的语言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5 分) 26.诗学语言与叙事学语言有哪些不同?(6 分) 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D(A 项,lòu;pí/bì;sài/sè。B 项,qū/qǔ;hàng/xiàng;xiān。C 项,dǐng,yì/zhì;xīn/yīn。 D 项,jī/jǐ;chà/zhà;nào/chuò。) 2.A(A 项,“韬光养晦”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B,“兴风作浪”比喻挑起事端或进行破坏活 动。而语境所显示的是一种促使事情向坏的方面发展的作用,可以改为“推波助澜”。C 项,“左右为 难”左也难,右也难,两边为难。形容处于某种困境中,不易做出决定。“如何判断和预测疫情的规 模和发展趋势”不属于处于某种困境中,不易做出决定。D 项,“怀瑾握瑜”比喻人具有高尚纯洁的品 德。此处应改为“具有一技之长”。) 3.研究的问题:对促进全球交流的作用。(2 分) 研究的结论: (1)集中并交流了全球一个时代的科技成果。(2 分)(2)让世界各国分享城市化 的得失(经验教训)。(2 分)4.立志要切合实际,做事要脚踏实地。(3 分) 二、文言文阅读 5.B A 领:担任职务 C 便宜: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 D. 制度:规模。 6.D ①表明受皇帝信任,③这是郡长吏的语言)
7.C强加因果关系 8.(1)如今用军队的储粮赈济灾民,如果连年歉收,军粮收不回来,谁来担当这个责任? (2)在这之前,沈伦的宅第低矮简陋,他住在里边却和从前一样心情平静 (3)他在担任宰相的时候,适逢饥荒,(对)乡里来借粮食的人他都借给,差不多借出去一千斛。 参考译文 沈伦字顺仪,开封太康县人。从小学习《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凭借讲学自己养 活自己。后周显德(后周太祖年号)初期,宋太祖赵匡胤担任同州节度使,宣徽使(官职名)昝居润和沈 伦关系很好,把沈伦推荐给宋太祖,沈伦就留在了太祖的幕府中。宋太祖后来又陆续接管滑、许、 宋三镇,都让沈伦担任从事,掌管钱库,因为廉洁著称。等到宋太祖接受后周皇帝的禅让,任命沈 伦担任户部郎中 (沈伦)奉命出使到江浙,回来后上奏了十多条合理化建议,皇帝都采纳了。一次奉命出巡经过扬 州、泗水,适逢这年发生饥荒,百姓饿死的很多,郡县的官员对沈伦说:“郡里储备的军粮还有一百 多万斛,如果借给百姓,那么到了秋天.收了新米再偿还给官府。这样公私都有利,这事非得您去 请示不可。”沈伦回到京都后把详细情况向皇上汇报。朝堂议论的人反对说:“如今用军队的储粮赈 济灾民。如果连年歉收,军粮收不回来,谁来担当这个责任?宋太祖就问沈伦,沈伦说:“国家用库 存的粮食赈济灾民,自会召来和气,庄稼丰收,怎么还会有水旱灾害?这事应当由您来决定。”宋太 祖立即下令打开粮仓借给灾民。 建隆三年,沈伦升任为给事中。国家的军队讨伐蜀地,任命沈伦为随军水陆转运使。王全斌 崔彦进攻入成都,都争相掠夺百姓家的玉帛、女子,只有沈伦居住在佛寺,吃青菜,有人拿珍异奇 巧的物品当做礼物献给他,沈伦都拒绝了。回到东部以后,他行李箱中的东西,只有几卷图书而已。 在这之前,沈伦的宅第低矮简陋,他住在里边却和从前一样心情平静。当时的权贵大多触犯禁 令到山西、陕西一带采购巨大的木材,来营造私宅,等到事情败露,都到皇上面前自首。沈伦也曾 经给母亲采购木材修建过佛舍,因此也奏明了这件事。宋太祖笑着对他说:“你没有触犯禁令。”宋 太祖知道他没有修葺宅第后,就派太监按照图纸监督工匠替他修建。沈伦暗地告诉太监,希望修得 狭小一点儿,太监告诉了皇上,皇上也没有违背他的意向 沈伦清廉耿介,淳朴谨慎,喜欢佛教,相信因果报应。曾经盛夏时候坐在房里。让蚊虫任意叮咬自 己的皮肤,童子拿了扇子来,沈伦都把他们喝退了,希望以此来求取福分。他在担任宰相的时候, 适逢饥荒,乡里来借粮食的人他都借给。差不多借出去了一千斛。一年后把借条契约都烧掉了。沈 伦卑微时娶阎氏,没有生子,妾田氏生子,继承家业。沈伦在康熙四年去世,享年79岁,追赠侍中。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1)本诗首联即紧扣题目,引发了下面的怀人念远之情。(2分) (2)主要运用了虚实相结合的手法。(1分)“万里梦”点空间,魂飞万里,极言家乡之遥远,此 为虚写:(1分)“五更愁”点时间,整夜为愁思所缠绕,极言客居他乡时乡愁之深,此为实写。(1分) 这样,将诗人对故乡的满腔思念之情表达得生动形象感人。(1分)(如答“直抒胸臆”也可) (3)自己的朋友都在长安和洛阳,什么时候才能和他们一同畅游?(1分)诗人以问句作结, 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1分),渴望与朋友在京城相聚(1分),自己的愿望难以实现 的无奈等复杂的情感(1分)
9 7.C 强加因果关系 8.(1)如今用军队的储粮赈济灾民,如果连年歉收,军粮收不回来,谁来担当这个责任? (2)在这之前,沈伦的宅第低矮简陋,他住在里边却和从前一样心情平静。 (3)他在担任宰相的时候,适逢饥荒,(对)乡里来借粮食的人他都借给,差不多借出去一千斛。 参考译文 沈伦字顺仪,开封太康县人。从小学习《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凭借讲学自己养 活自己。后周显德(后周太祖年号)初期,宋太祖赵匡胤担任同州节度使,宣徽使(官职名)昝居润和沈 伦关系很好,把沈伦推荐给宋太祖,沈伦就留在了太祖的幕府中。宋太祖后来又陆续接管滑、许、 宋三镇,都让沈伦担任从事,掌管钱库,因为廉洁著称。等到宋太祖接受后周皇帝的禅让,任命沈 伦担任户部郎中。 (沈伦)奉命出使到江浙,回来后上奏了十多条合理化建议,皇帝都采纳了。一次奉命出巡经过扬 州、泗水,适逢这年发生饥荒,百姓饿死的很多,郡县的官员对沈伦说:“郡里储备的军粮还有一百 多万斛,如果借给百姓,那么到了秋天.收了新米再偿还给官府。这样公私都有利,这事非得您去 请示不可。”沈伦回到京都后把详细情况向皇上汇报。朝堂议论的人反对说:“如今用军队的储粮赈 济灾民。如果连年歉收,军粮收不回来,谁来担当这个责任?”宋太祖就问沈伦,沈伦说:“国家用库 存的粮食赈济灾民,自会召来和气,庄稼丰收,怎么还会有水旱灾害?这事应当由您来决定。”宋太 祖立即下令打开粮仓借给灾民。 建隆三年,沈伦升任为给事中。国家的军队讨伐蜀地,任命沈伦为随军水陆转运使。王全斌、 崔彦进攻入成都,都争相掠夺百姓家的玉帛、女子,只有沈伦居住在佛寺,吃青菜,有人拿珍异奇 巧的物品当做礼物献给他,沈伦都拒绝了。回到东部以后,他行李箱中的东西,只有几卷图书而已。 在这之前,沈伦的宅第低矮简陋,他住在里边却和从前一样心情平静。当时的权贵大多触犯禁 令到山西、陕西一带采购巨大的木材,来营造私宅,等到事情败露,都到皇上面前自首。沈伦也曾 经给母亲采购木材修建过佛舍,因此也奏明了这件事。宋太祖笑着对他说:“你没有触犯禁令。”宋 太祖知道他没有修葺宅第后,就派太监按照图纸监督工匠替他修建。沈伦暗地告诉太监,希望修得 狭小一点儿,太监告诉了皇上,皇上也没有违背他的意向。 沈伦清廉耿介,淳朴谨慎,喜欢佛教,相信因果报应。曾经盛夏时候坐在房里。让蚊虫任意叮咬自 己的皮肤,童子拿了扇子来,沈伦都把他们喝退了,希望以此来求取福分。他在担任宰相的时候, 适逢饥荒,乡里来借粮食的人他都借给。差不多借出去了一千斛。一年后把借条契约都烧掉了。沈 伦卑微时娶阎氏,没有生子,妾田氏生子,继承家业。沈伦在康熙四年去世,享年 79 岁,追赠侍中。 三、古诗词鉴赏(10 分) 9.(1)本诗首联即紧扣题目,引发了下面的怀人念远之情。(2 分) (2)主要运用了虚实相结合的手法。(1 分)“万里梦”点空间,魂飞万里,极言家乡之遥远,此 为虚写;(1 分)“五更愁”点时间,整夜为愁思所缠绕,极言客居他乡时乡愁之深,此为实写。(1 分) 这样,将诗人对故乡的满腔思念之情表达得生动形象感人。(1 分)(如答“直抒胸臆”也可) (3)自己的朋友都在长安和洛阳,什么时候才能和他们一同畅游?(1 分)诗人以问句作结, 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1 分),渴望与朋友在京城相聚(1 分),自己的愿望难以实现 的无奈等复杂的情感(1 分)
四,名句默写(8分) 10.(1)信誓旦旦。(2)秋风萧瑟(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碔崖转石万壑雷(5)气吞万里如 虎(6)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7)一片冰心在玉壶(8)任重而道远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共20分) l1.①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总写对“炊烟”文化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提挈全篇:②奠定文章的 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每点2分) 2.第一句话:缭绕的炊烟凝聚着浓郁的乡情、乡思、乡韵,在游子的心灵世界中,形成了一 种难以割舍的牵系,挥之不去。(围绕“游子的乡情”进行具体阐释,也可从“故土情结”、“乡情文化 的角度作答。) 第二句:炊烟将人间的美好情愫与生活气息、生活趣味纠结在一起,与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紧密 相连。(“人间情”指炊烟中蕴含的诗情、气韵;“烟火味儿”则重在表明生活气息、生活趣味;“灵魂 的脐带”则明显涉及人们的精神领域)(每句2分) 13.①按照“清晨”、“中午”、“日色已尽”的时间顺序,对“炊烟”展开具体的描写,展现出一天之 中“炊烟”的全貌,给读者完整的印象和认识:②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挠醒”、“嬉戏”、“挽起臂膀” 等词语,将“炊烟”人格化,赋予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特征,增强了亲切感与感染力,使感情表达更 充分。(每点3分) 14.①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炊烟”作为“一种标志性符号”的意义所在;②其次,“炊烟”作为农耕 文明与劳作文化的载体,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我们须臾不能将其割舍;③要唤醒人们的文化传承 意识,以勇敢担当神圣使命的姿态和美好的情感,将“炊烟”所积淀的厚重文化发扬广大。(每点2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15.李杜诗学带有浓郁的对生命世界的体验沟通的意味,故“充盈着生命”:(2分) 对现实、人生有深刻透视,对历史、宇宙有透辟参悟,故“充溢着力度”。(4分,每点2分) 16.(1)举例论证(1分):列举李白写黄河的诗句来表现李诗的“雄奇”(或:列举杜甫诗中常用的“天 地”等词语,引用诗句写杜诗的“大”),体现盛唐气象:(1分) (2)引用论证(1分):引用清人宋征璧《抱真堂诗话》引舒章的话阐发杜诗体现的盛唐气象 (1分 (3)比较论证(1分):将李白与杜甫进行比较,论述他们的诗学体现了元气充沛的盛唐气象 (1分) 17.双重高峰:唐诗是一座高峰,李白、杜甫是唐诗中的高峰。(2分,每点1分)[来源:Ks5ucom “双重高峰”的研究的意义:它提供了高峰时代中最有才华内涵和形式创新能力的样本:双峰出现 在盛唐,是中国文化史一大奇观(或:往前,它意味着对以往一部诗史和文化史极其丰富深刻 的接受:往后,它意味着对以后一部诗史和文化史的极其丰富深刻的被接受):它往往力图追求 超越个别性而探讨普遍性(或:透视了一系列的精神文化现象和中国诗学的深层思维方式)。(4 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 七、作文题(70分) 附加题答棠:
10 四,名句默写(8 分) 10.(1)信誓旦旦。(2)秋风萧瑟(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砯崖转石万壑雷(5)气吞万里如 虎(6)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7)一片冰心在玉壶(8)任重而道远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共 20 分) 11.①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总写对“炊烟”文化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提挈全篇;②奠定文章的 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每点 2 分) 12.第一句话:缭绕的炊烟凝聚着浓郁的乡情、乡思、乡韵,在游子的心灵世界中,形成了一 种难以割舍的牵系,挥之不去。(围绕“游子的乡情”进行具体阐释,也可从“故土情结”、“乡情文化” 的角度作答。) 第二句:炊烟将人间的美好情愫与生活气息、生活趣味纠结在一起,与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紧密 相连。(“人间情”指炊烟中蕴含的诗情、气韵;“烟火味儿”则重在表明生活气息、生活趣味;“灵魂 的脐带”则明显涉及人们的精神领域)(每句 2 分) 13.①按照“清晨”、“中午”、“日色已尽”的时间顺序,对“炊烟”展开具体的描写,展现出一天之 中“炊烟”的全貌,给读者完整的印象和认识;②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挠醒”、“嬉戏”、“挽起臂膀” 等词语,将“炊烟”人格化,赋予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特征,增强了亲切感与感染力,使感情表达更 充分。(每点 3 分) 14.①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炊烟”作为“一种标志性符号”的意义所在;②其次,“炊烟”作为农耕 文明与劳作文化的载体,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我们须臾不能将其割舍;③要唤醒人们的文化传承 意识,以勇敢担当神圣使命的姿态和美好的情感,将“炊烟”所积淀的厚重文化发扬广大。(每点 2 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 分) 15.李杜诗学带有浓郁的对生命世界的体验沟通的意味,故“充盈着生命”;(2 分) 对现实、人生有深刻透视,对历史、宇宙有透辟参悟,故“充溢着力度”。(4 分,每点 2 分) 16.(1)举例论证(1 分):列举李白写黄河的诗句来表现李诗的“雄奇”(或:列举杜甫诗中常用的“天 地”等词语,引用诗句写杜诗的“大”),体现盛唐气象 ;(1 分) (2)引用论证(1 分):引用清人宋征璧 《抱真堂诗话》引舒章的话阐发杜诗体现的盛唐气象; (1 分) (3)比较论证(1 分):将李白与杜甫进行比较,论述他们的诗学体现了元气充沛的盛唐气象。 (1 分) 17.双重高峰:唐诗是一座高峰,李白、杜甫是唐诗中的高峰。(2 分,每点 1 分)[来源:Ks5u.com] “双重高峰”的研究的意义:它提供了高峰时代中最有才华内涵和形式创新能力的样本;双峰出现 在盛唐,是中国文化史一大奇观(或:往前,它意味着对以往一部诗史和文化史极其丰富深刻 的接受;往后,它意味着对以后一部诗史和文化史的极其丰富深刻的被接受);它往往力图追求 超越个别性而探讨普遍性(或:透视了一系列的精神文化现象和中国诗学的深层思维方式)。(4 分。答对一点得 1 分,答对两点得 2 分,答对三点得 4 分) 七、作文题(70 分) 附加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