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语文教案 姓名: 年级:高二备课组 班级:
1 2007-2008 学年第一学期 语 文 教 案 姓名: 年级:高二备课组 班级:
第四单元 鸿门宴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 起的重要作用。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 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3、背诵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背诵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学难点 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 文,理解文意。 二、教学步骤: (1)导语: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2)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 可参考课后知识卡片“司马迁与《史记》”。 (3)背景简介 教师讲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 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 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 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 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4)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2
2 第四单元 鸿门宴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 起的重要作用。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 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3、背诵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诵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学难点 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 课时安排:4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 文,理解文意。 二、教学步骤: (1)导语: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2)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 可参考课后知识卡片“司马迁与《史记》”。 (3)背景简介 教师讲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 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 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 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 206 年 12 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 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4)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6)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的生字、异读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3.完成思考和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完成对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说明领袖人物性格事业成败 的影响。理清情节发展脉络,熟读一、二、段,背诵三、四段 二、教学步骤 (1)全班齐读课文,抽查正音情况。 (2)分组讨论主要人物一—项羽。 提问: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 明确: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 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 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 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 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据即可。 提问: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 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对刘邦的刻画, 突岀其善于用人(与项羽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 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 (3)性格特征对领导人物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试结合课文分析,作者司马迁 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中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赞叹、惋惜,抑或兼而有之? (4)选六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中选两个朗读基础好的学生担任主要角色项 羽、刘邦,其他四个学生分别担任范增、项伯、张良、樊哙,由担任项伯的学生读叙述 文字 教师略作指导: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形象丰满,朗读应注意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及情节发展的张弛有效 (5)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三、四段 2.结合课文学习,谈谈你对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 篇随笔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设计探究性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如实词活 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句式、名句,一一落到实处。 教学步骤 (1)教师示范背诵,或选学生轮流背诵三四段 (2)小结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文中这位失败了的英 雄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远的魅力。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了只属于他自 己的人生篇章,无论是暴戾、辉煌还是悲壮,无论是抗鼎拔山的人杰,还是自刎乌江的
3 (6)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的生字、异读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3.完成思考和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完成对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说明领袖人物性格事业成败 的影响。理清情节发展脉络,熟读一、二、段,背诵三、四段。 二、教学步骤 (1)全班齐读课文,抽查正音情况。 (2)分组讨论主要人物——项羽。 提问: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 明确: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 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 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 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 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据即可。 提问: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 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对刘邦的刻画, 突出其善于用人(与项羽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 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 (3)性格特征对领导人物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试结合课文分析,作者司马迁 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中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赞叹、惋惜,抑或兼而有之? (4)选六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中选两个朗读基础好的学生担任主要角色项 羽、刘邦,其他四个学生分别担任范增、项伯、张良、樊哙,由担任项伯的学生读叙述 文字。 教师略作指导: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形象丰满,朗读应注意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及情节发展的张弛有效。 (5)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三、四段 2.结合课文学习,谈谈你对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写一篇随笔。 第三课时 一、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设计探究性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如实词活 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句式、名句,一一落到实处。 二、教学步骤 (1)教师示范背诵,或选学生轮流背诵三四段 (2)小结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文中这位失败了的英 雄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远的魅力。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了只属于他自 己的人生篇章,无论是暴戾、辉煌还是悲壮,无论是抗鼎拔山的人杰,还是自刎乌江的
鬼雄。 (3)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4)名句积累 明确: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秋毫不敢有所近一一秋毫无犯 劳苦而功高如此一一劳苦功高 【教学后记】 陈情表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二、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 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三、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写法上的特点:融情于事 二、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二、熟读背诵 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 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1、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2、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一祖母抚养—少年多病--无亲无戚一-祖母病卧 2、熟读第二段 、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不矜名节—-宠命优渥—-祖母病笃一-不能废远 4、熟读第四段。 5、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6、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4 鬼雄。 (3)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4)名句积累 明确: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教学后记】 陈情表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二、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 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三、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 一、本文写法上的特点:融情于事 二、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一、 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二、熟读背诵 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 三、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1、 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2、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祖母抚养---少年多病---无亲无戚---祖母病卧 2、熟读第二段。 3、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不矜名节---宠命优渥---祖母病笃---不能废远 4、熟读第四段。 5、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6、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2、引导学生 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导入课题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 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2、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 法的? 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 三、赏析语言 至性之言,悲恻动人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 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 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 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教学后记】 段太尉逸事状 教学目的 、识记:柳宗元有关常识,“状”的知识 二、理解本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写作技法 三、掌握相关文言知识,落实“白、辞、适、以、卒、则”等词语的多种义项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写法上的特点: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 二、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逸事状”知识导入。 二、熟读大致理解课文,掌握基本的字词句和特殊句法 第三课时
5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2、引导学生 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一、 导入课题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 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2、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 法的? 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 三、赏析语言 至性之言,悲恻动人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 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 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 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教学后记】 段太尉逸事状 教学目的 一、识记:柳宗元有关常识,“状”的知识 二、理解本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写作技法 三、掌握相关文言知识,落实“白、辞、适、以、卒、则”等词语的多种义项。 教学重点、难点 一、本文写法上的特点: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 二、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一、 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逸事状”知识导入。 二、熟读大致理解课文,掌握基本的字词句和特殊句法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运用矛盾冲突来揭示人物性格及倒叙的写作技法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的语言 、导入课题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课文是如何记叙段太尉的“逸事状”的? 学生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归纳: 此文取材于真人真事,作者通过三件逸事,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关心人民,临财而不 苟取的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 2、思考讨论:本文的结构如何?是怎样把三件逸事串起来的? 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写其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余音,充分展示了段秀实的刚 勇个性。诣营陈辞是这则事件的高潮,叙写尤为详细,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收到了 见微知著的效果,人物的识见和气节仍光彩逼人 4、思考:试归纳总结本文主题思想 讨论后明确 本文记叙了段太尉一些优秀事迹,并没有抒情、议论,只是具体描写了段秀实的沉着、 机智、不畏强暴、爱护人民这些优秀品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安史之乱”后那些拥兵 自重的新军阀对人民的残酷压迫,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忧虑,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 愿望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1、总结归纳本文的人物性格和写作技法 2、讲解讨论《早晚练》上的作业。 人物性格分析 研讨:课文写了段太尉的几件逸事?各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明确: 1.诛杀暴卒 刚正沉勇 2.代民偿租 慈宽厚 3.拒收贿赂 情廉正直 二、写作技巧分析 1.文中写焦令谌如此骄横,其作用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反衬,从而表现作者褒贬分明、爱憎强烈的感情 2.本文在写作技巧上有哪些值得借鉴的? 讨论后明确: 《段太尉逸事状》的写作特点大抵可分为三点:一是精心选材,每一件事都突出表现主 人公思想性格的一个方面;二是用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塑造人物形象,描写生动形象,而不作 议论:三是使用倒叙手法,有利于主题突出,文章结构巧妙。 【教学后记】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6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运用矛盾冲突来揭示人物性格及倒叙的写作技法;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的语言。 一、 导入课题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课文是如何记叙段太尉的“逸事状”的? 学生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归纳: 此文取材于真人真事,作者通过三件逸事,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关心人民,临财而不 苟取的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 2、思考讨论:本文的结构如何?是怎样把三件逸事串起来的? 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写其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余音,充分展示了段秀实的刚 勇个性。诣营陈辞是这则事件的高潮,叙写尤为详细,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收到了 见微知著的效果,人物的识见和气节仍光彩逼人。 4、思考:试归纳总结本文主题思想 讨论后明确: 本文记叙了段太尉一些优秀事迹,并没有抒情、议论,只是具体描写了段秀实的沉着、 机智、不畏强暴、爱护人民这些优秀品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安史之乱”后那些拥兵 自重的新军阀对人民的残酷压迫,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忧虑,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 愿望。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1、总结归纳本文的人物性格和写作技法; 2、讲解讨论《早晚练》上的作业。 一、人物性格分析 研讨:课文写了段太尉的几件逸事?各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明确: 1.诛杀暴卒 刚正沉勇 2.代民偿租 仁慈宽厚 3.拒收贿赂 清廉正直 二、写作技巧分析 1.文中写焦令谌如此骄横,其作用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反衬,从而表现作者褒贬分明、爱憎强烈的感情。 2.本文在写作技巧上有哪些值得借鉴的? 讨论后明确: 《段太尉逸事状》的写作特点大抵可分为三点:一是精心选材,每一件事都突出表现主 人公思想性格的一个方面;二是用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塑造人物形象,描写生动形象,而不作 议论;三是使用倒叙手法,有利于主题突出,文章结构巧妙。 【教学后记】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目的2、3 教学难点: 目的1、4 教学设想: 1、本文的语言比较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 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 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 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诵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 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总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 、导入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 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二、介绍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 四、由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板书):褒冢华相谬窈父 五、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六、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 点字词的用法。 七、由学生质疑,提出存在的其他问题 八、齐读课文,巩固词义。 九、作业 1.积累“其”、“道”、“名”、“然”的义项。 2.熟读课文,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教学步骤 、检查上节的重点词语的用法 积累词义 指定几位学生把自己所归纳的词义及例句抄写在黑板上,并讲解。 三、齐读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讨论,明确文章结构。 第三部分(1、2):记游山所见及经过。 第二部分(3、4):写游山的心得
7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目的 2、3 教学难点: 目的 1、4。 教学设想: 1、本文的语言比较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 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 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 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诵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 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总课时:3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 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二、介绍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 四、由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板书):褒 冢 华 相 谬 窈 父 五、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六、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 点字词的用法。 七、由学生质疑,提出存在的其他问题。 八、齐读课文,巩固词义。 九、作业 1.积累“其”、“道”、“名”、“然”的义项。 2.熟读课文,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节的重点词语的用法。 二、积累词义。 指定几位学生把自己所归纳的词义及例句抄写在黑板上,并讲解。 三、齐读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讨论,明确文章结构。 第三部分(1、2):记游山所见及经过。 第二部分(3、4):写游山的心得
第三部分(5):游山的时间及同行者。 四、讨论叙议结合的手法。 问:本文的叙议是怎样紧密相连的? 由学生讨论后明确 (1)两部分间衔接过渡自然 (2)记仆碑情况突出“花山”二字,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3)强调前泂路近、地平、游者众,后洞强调路远、奇险、游者少。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2.作者通过记游,阐述了什么观点呢? 作者据仆碑得出了要有“深思慎取”的态度;通过两洞对比,得出了做任何事都要有 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个结论。 3.本文即事明理,借游山抒发了内心的感慨。诸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你 对作者这一感慨的看法。(本题可由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 五、作业。 熟读课文,写一篇读书笔记。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背诵 教学步骤: 检查上节所讲授的叙议结合的特点及作者的观点。 二、启迪思维,深入研究。 从游览来看,这是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照理,这样的游览并没有多大价值可写,而 本文却成为一篇传诵千古的名篇,为什么?从中,我们对作文之法有什么体会? 提 首先要重视文章的立意,有新意,能启发人们思考 2.其次要重视构思布局,使材料与观点有机统一,结构严密 三、指导背诵第三段 第三段紧承上文,抒发自己的感想。 (1)用“叹”领起下文 (2)以古人作立论的标准:“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往往有得”。 (3)世人的做法: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4)阐述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5)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悔”。 3、结合提示,争取当堂背诵。 【教学后记】 郑伯克段于鄢 教学目的: 通过课文的研讨,认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 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认识到它的虚伪性 通过研讨,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课文研讨,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 教学设计: 本文学习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讨将遵循几个原则:学生自己学习研究为主;重
8 第三部分(5):游山的时间及同行者。 四、讨论叙议结合的手法。 1.问:本文的叙议是怎样紧密相连的? 由学生讨论后明确: (1)两部分间衔接过渡自然。 (2)记仆碑情况突出“花山”二字,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3)强调前洞路近、地平、游者众,后洞强调路远、奇险、游者少。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2.作者通过记游,阐述了什么观点呢? 作者据仆碑得出了要有“深思慎取”的态度;通过两洞对比,得出了做任何事都要有 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个结论。 3.本文即事明理,借游山抒发了内心的感慨。诸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你 对作者这一感慨的看法。(本题可由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 五、作业。 熟读课文,写一篇读书笔记。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背诵。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节所讲授的叙议结合的特点及作者的观点。 二、启迪思维,深入研究。 从游览来看,这是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照理,这样的游览并没有多大价值可写,而 本文却成为一篇传诵千古的名篇,为什么?从中,我们对作文之法有什么体会? 提示: 1.首先要重视文章的立意,有新意,能启发人们思考。 2.其次要重视构思布局,使材料与观点有机统一,结构严密。 三、指导背诵第三段 第三段紧承上文,抒发自己的感想。 (1)用“叹”领起下文。 (2)以古人作立论的标准:“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往往有得”。 (3)世人的做法: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4)阐述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5)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悔”。 3、结合提示,争取当堂背诵。 【教学后记】 郑伯克段于鄢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的研讨,认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 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认识到它的虚伪性。 2、通过研讨,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课文研讨,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 教学设计: 本文学习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讨将遵循几个原则:学生自己学习研究为主;重
在学习过程;强调信息的收集;注重创新。所以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将主要是两大环节 学习对象及研讨方向的布置选择: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更重要的环节将在课外由学习自己 完成。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作者的褒贬程度 预习布置 1、朗读课文不少于3遍 2、参照注释,弄懂全文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意图 3、产生的疑问,写在纸条上汇总 4、汇总阶段:把问题汇总,合并,设定几个或十几个大的问题下发。 5、针对问题(选择研究目标),收集资料、信息,解决一两个问题 6、将自己和其他同学讨论的结果写成小论文,准备课上展示 【文学常识介绍】 关于“春秋 二、关于“左传 三、关于《郑伯克段于鄢》 教学步骤与内容 、板书课题导入 郑伯克段于鄢 郑什么呢?读成bo?ba?bai?有人说应该读成ba,因为“伯,霸也”。山西有一个地 方叫伯强,当地人就读成b强,看过全文,我们觉得还是读b6好。 故事简述 隐公之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 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 、论文交流(15分钟) 四、评论阶段(10分钟) 古人评左公从儒家的正统理念出发,大多将庄公作反面教材,所以很多人认为 A阴险狡诈B老谋深算C心机深藏D心狠手毒 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个人的所作所为。他到底是(板书)是巨奸还是理智明君? W行径地他的态度如何呢?请大家发言(讨论) 五、总结 六、课后 要求:修改自己的论文,最好打印入盘,超过1500字的,要在开头写100写的内容提 【教学后记】 报任安书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9 在学习过程;强调信息的收集;注重创新。所以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将主要是两大环节: 学习对象及研讨方向的布置选择;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更重要的环节将在课外由学习自己 完成。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作者的褒贬程度 预习布置: 1、朗读课文不少于 3 遍。 2、参照注释,弄懂全文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意图。 3、产生的疑问,写在纸条上汇总。 4、汇总阶段:把问题汇总,合并,设定几个或十几个大的问题下发。 5、针对问题(选择研究目标),收集资料、信息,解决一两个问题。 6、将自己和其他同学讨论的结果写成小论文,准备课上展示 【文学常识介绍】 一、 关于“春秋” 二、关于“左传” 三、关于《郑伯克段于鄢》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板书课题导入 郑伯克段于鄢 郑什么呢?读成 bó ?bà?bǎi?有人说应该读成 bà,因为“伯,霸也”。山西有一个地 方叫伯强,当地人就读成 bà强,看过全文,我们觉得还是读 bó好。 二、故事简述 隐公之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 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 奔”。 三、论文交流(15 分钟) 四、评论阶段(10 分钟) 古人评左公从儒家的正统理念出发,大多将庄公作反面教材,所以很多人认为 A 阴险狡诈 B 老谋深算 C 心机深藏 D 心狠手毒 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个人的所作所为。他到底是(板书)是巨奸还是理智明君? W 行径地他的态度如何呢?请大家发言(讨论 ) 五、总结 六、课后: 要求:修改自己的论文,最好打印入盘,超过 1500 字的,要在开头写 100 写的内容提 示。 【教学后记】 报 任 安 书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 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 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 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课时安排: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 作特色。 、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课文分析 学习第一段 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头抢地( qiang)伏法受诛(zhu)暴肌肤(p)鞭(chu)圜墙(yuan)占卜(bi) 囹圄(吣)槛(jian)缧绁(lei) 3、主要词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②不能与死节者比③其次不辱理色④及在槛阱之中⑤函粪土 之中而不辞者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⑦恨私心有所不尽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 之所趣异也。 (4)提出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 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 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段 1、教师范读第二段 2、学生齐读第二段
10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课时安排: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 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 1、2 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 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头抢地(qiāng) 伏法受诛(zhū) 暴肌肤(pù)鞭 (chuí) 圜墙(yuán) 占卜(bǔ) 囹圄(wǔ)槛(jiàn) 缧绁(léi) 3、主要词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②不能与死节者比 ③其次不辱理色 ④及在槛阱之中 ⑤函粪土 之中而不辞者 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⑦恨私心有所不尽 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 之所趣异也。” (4)提出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 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 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段 1、教师范读第二段 2、学生齐读第二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