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均课件系列 广东省中青年高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竞赛总决赛 课堂教学课件 《石钟山记》第一 执教:韶关市田家炳中学李达均 2001.121广东肇庆
广东省中青年高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竞赛总决赛 课堂教学课件 《石钟山记》第一课时 执教:韶关市田家炳中学 李达均 2001.12.1 广东肇庆 李达均课件系列
歌轼 记
标東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学习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 神 2.积累文言常用词语,了解文 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背诵全文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学习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 神。 2.积累文言常用词语,了解文 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背诵全文
本课时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理解课文所阐发 的人生哲理。 2.熟读、背诵一、三自然段
本课时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理解课文所阐发 的人生哲理。 2.熟读、背诵一、三自然段
正音 蠡(l)郦(Li)桴(f) 铿(keng)莫(mu)栖鹘(qhu 磔磔( zhezhe)噌哒( chenghong) 罅(xia) 窾坎( kuantan) 镗鞯( tangta)识(zhi)无射(wuyi)
正音: 蠡(lǐ) 郦(Lì ) 桴(fú) 铿(kēnɡ) 莫(mù) 栖鹘(qīhú) 磔磔(zhézhé) 噌吰(chēnɡhónɡ) 罅(xià) 窾坎(kuǎnkǎn) 镗鞳(tānɡtà)识(zhì) 无射(wúyì)
自读、研讨 1.文中哪句话表达了本文的中 心思想? 2.作者写作本文的意 图是什么?
自读、研讨 1.文中哪句话表达了本文的中 心思想? 2.作者写作本文的意 图是什么?
研习、思考 1.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 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 2.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所/郦元 言之不详(叹 以丿士大夫—不肯夜泊绝壁下 传渔工水师 知而不能(惜) 陋者(李渤)—考击以求(笑)
研习、思考 1.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 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 2.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郦 元 士大夫 渔工水师 陋者 ——言之不详 ——不肯夜泊绝壁下 ——知而不能言 (李渤)——考击以求 (叹) (笑) 所 以 不 传 (惜)
研习、思考 得名作者作者 由来态度依据 郦 道下临深潭,微风鼓浪,人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 元/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疑之也,而况石乎! 李得双石于潭上,扣而 聆之,南声函胡北余尤石之铿然有声者, 渤/这清越,桴止响腾,疑之所在皆是也,而 此独以钟名,何 余韵徐歇。 哉
研习、思考 得 名 由 来 作 者 态 度 作 者 依 据 郦 道 元 李 渤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人 常 疑 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 也,而况石乎!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 聆之,南声函胡,北 音清越,桴止响腾, 余韵徐歇。 余 尤 疑 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而 此独以钟名,何 哉?
课文结构 郦说—人常疑之 游因—质疑 提出问题 李说—余尤疑之 看法—因声命名 记〈游历—解疑 解决问题 方法—实地考察 事不目见耳闻, 游感—结论:而臆断其有无, 抒发感想 可乎?
游因——质疑 郦说 游历——解疑 看法 ——因声命名 方法 游感——结论: 记 李说 ——人常疑之 ——余尤疑之 ——实地考察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课文结构
品味、探讨 1.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 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对此你有什么感 想? 2.由课文题注可知,其实苏轼关 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看法也是错误的, 那么怎样理解本文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品味、探讨 1.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 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对此你有什么感 想? 2.由课文题注可知,其实苏轼关 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看法也是错误的, 那么怎样理解本文的价值和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