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同步练习 ◆选择题 1.中国国民党某次大会宣言提出:“民族主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 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 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在该理论的推动下() A.国民革命运动取得胜利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D.国共合作有了政治基础 2.“这种主义以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同情和对他们的压迫者及剥削者的最强烈憎 恨为前提,同时又反过来产生这种同情和憎恨。”评价的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改良主义D.民生主义 3.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描绘出一个共和国的前景,突出从劳工运动、实业建设、铁路计 划等各个角度阐述和鼓吹社会主义。这里的“社会主义”实质是他的 A.民族主义B.民主主义C.民权主义D.民生主义 4.《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 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 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点是() A.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B.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真正自由与独立 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D.强调平民阶级组织的基本权利 5.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 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A.武装夺取政权 B.利用会党、联合地方实力派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D.进行社会主义运动 6.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能体 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驱除鞑虏,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同步练习 1.中国国民党某次大会宣言提出:“民族主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 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 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在该理论的推动下( ) A.国民革命运动取得胜利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 D.国共合作有了政治基础 2.“这种主义以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同情和对他们的压迫者及剥削者的最强烈憎 恨为前提,同时又反过来产生这种同情和憎恨。”评价的是孙中山的(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改良主义 D.民生主义 3.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描绘出一个共和国的前景,突出从劳工运动、实业建设、铁路计 划等各个角度阐述和鼓吹社会主义。这里的“社会主义”实质是他的( ) A.民族主义 B.民主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 4.《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 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 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点是( ) A.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B.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真正自由与独立 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D.强调平民阶级组织的基本权利 5.1924 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 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 A.武装夺取政权 B.利用会党、联合地方实力派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进行社会主义运动 6.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能体 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驱除鞑虏,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 选择题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7.革命党人朱执信说:“‘社会主义”这个词是日本翻译的,若按中国的说法,“社会主义 本译民生主义”。1907年,孙中山在接受法国《时代》杂志记者访谈时明确说要把中国建设 成一个“和欧洲的概念有很大的差别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革命指导思想发生改变 B.革命内部发生分歧 C.革命策略发生改变 D.革命核心仍是民权 8.1920年,孙中山先生在执信中学开学典礼上说:“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 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以下观点中最能体现孙中山 “均富”理念的是() A.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依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9.1921年6月,孙中山说道:“因中国积弱,主权丧失已久,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 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实行积极的民族主义,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这说明孙 中山() A.意识到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B.首倡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 C.认为民生主义有助于实现民族的独立D.吸收了中共革命纲领的合理成分 10.“等到自强、变法、拳祸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作者认为孙中山的方案() A.有利于挽救清朝统治的危机B.能够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本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是解决民族危机的新方案 11.民国时期,山西省政府率先在全国实施“村政”改革,内容包括发展水利、禁烟养蚕、 种棉畜牧、剪辫放足、发展教育、兴办农村合作社等。这一改革运动表明() A.民国山西当局试图实现民生主义B.苏联社会主义在山西省影响巨大 C.南京国民政府积极推动山西建设 D.山西中共领导土地革命蓬勃发展 ◆综合题 12.1923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7.革命党人朱执信说:“‘社会主义”这个词是日本翻译的,若按中国的说法,‘社会主义’ 本译民生主义”。1907 年,孙中山在接受法国《时代》杂志记者访谈时明确说要把中国建设 成一个“和欧洲的概念有很大的差别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革命指导思想发生改变 B.革命内部发生分歧 C.革命策略发生改变 D.革命核心仍是民权 8.1920 年,孙中山先生在执信中学开学典礼上说:“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 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以下观点中最能体现孙中山 “均富”理念的是( ) A.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依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9.1921 年 6 月,孙中山说道:“因中国积弱,主权丧失已久,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 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实行积极的民族主义,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这说明孙 中山( ) A.意识到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 B.首倡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 C.认为民生主义有助于实现民族的独立 D.吸收了中共革命纲领的合理成分 10.“等到自强、变法、拳祸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作者认为孙中山的方案( ) A.有利于挽救清朝统治的危机 B.能够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本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是解决民族危机的新方案 11.民国时期,山西省政府率先在全国实施“村政”改革,内容包括发展水利、禁烟养蚕、 种棉畜牧、剪辫放足、发展教育、兴办农村合作社等。这一改革运动表明( ) A.民国山西当局试图实现民生主义 B.苏联社会主义在山西省影响巨大 C.南京国民政府积极推动山西建设 D.山西中共领导土地革命蓬勃发展 12.1923 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 ◆ 综合题
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族主义观中国历史之所示,则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与能力,其与他民 族相遇,或和平而相安,……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 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 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 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材料二民权主义……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 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 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 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 一一以上材料见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请回答: (1)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分别因袭、规抚和创获了哪些思想主张? 请将答案填写在下列表格中相应的位置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的成长和活动轨迹,说明上述思想路径形成的 原因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与国之并立而有交际:人与人之相处而有要约,法政所由立也,中国惟不讲此学, 故外之不能与国争存,内之不能使吾民得所。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 急于改宪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 一一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 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 防止一切流弊,便要采取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 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 孙文《国父全书·民权主义》 (1)据材料一、二,比较梁启超和孙中山法治主张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2)据材料二并结合相关所学知识,评述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
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族主义观 中国历史之所示,则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与能力,其与他民 族相遇,或和平而相安,……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 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 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 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材料二 民权主义……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 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 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 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 ——以上材料见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请回答: (1)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分别因袭、规抚和创获了哪些思想主张? 请将答案填写在下列表格中相应的位置。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的成长和活动轨迹,说明上述思想路径形成的 原因。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与国之并立而有交际;人与人之相处而有要约,法政所由立也,中国惟不讲此学, 故外之不能与国争存,内之不能使吾民得所。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 急于改宪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 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 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 防止一切流弊,便要采取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 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 ——孙文《国父全书•民权主义》 (1)据材料一、二,比较梁启超和孙中山法治主张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2)据材料二并结合相关所学知识,评述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
参考答案 谷案和解析 【谷案】 1.D2.D3.D4.B5.C6.A7.D8.A9.C10.D11.A (1)主张:①民族独立:和平共处。②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中国民 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③考试、监察(纠察)二权。)④三权分立原则。⑤五权宪 法:实行直接民权制度。 (2)原因:①幼读私塾,接受传统教育:②游历欧美日等,受西方思想影响。 (1)相同:吸取国外法治成果,制定宪法实行宪政。不同:梁启超提出建立完善的法律体 系,孙中山侧重建立国家吸取国外法治成果,制定宪法实行宪政。 (2)评述:孙中山提出了国家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五权分立,融合 了中西方政治思想精华:对于防止独裁专制、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保障民权有着积 极意义:但在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换句话说从政治价值取向分析,梁 启超以法律形式确立并维护君主立宪,孙中山以法律形式确立并维护民主共和。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査新三民主义,旨在考査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民族主义 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解释了孙中山新三民主 义的内涵,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着诸多共同之处,这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 基础,D正确;A项是国共合作的直接结果,排除;BC两项是在孙中山旧三民主义革命理论 指导下取得的革命成果,排除。故选D 2.本题考查的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知识点,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由“这种主义的高涨以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同情和对他们的压迫者及 剥削者的最强烈憎恨为前提”,分析、认知,可以看出这个主义是关注劳动群众的生活的, 民生主义即属于关注劳动群众的生活的,D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BC三项均与材料“关 注劳动群众的生活”主旨不符,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D 2.D 3.D 4.B 5.C 6.A 7.D 8.A 9.C 10.D 11.A 12. (1)主张: ①民族独立;和平共处。②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中国民 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③考试、监察(纠察)二权。)④三权分立原则。⑤五权宪 法:实行直接民权制度。 (2)原因:①幼读私塾,接受传统教育;②游历欧美日等,受西方思想影响。 13. (1)相同:吸取国外法治成果,制定宪法实行宪政。不同:梁启超提出建立完善的法律体 系,孙中山侧重建立国家吸取国外法治成果,制定宪法实行宪政。 (2)评述:孙中山提出了国家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五权分立,融合 了中西方政治思想精华;对于防止独裁专制、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保障民权有着积 极意义;但在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换句话说从政治价值取向分析,梁 启超以法律形式确立并维护君主立宪,孙中山以法律形式确立并维护民主共和。 【解析】 1. 本题主要考查新三民主义,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民族主义, 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解释了孙中山新三民主 义的内涵,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着诸多共同之处,这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 基础,D 正确;A 项是国共合作的直接结果,排除;BC 两项是在孙中山旧三民主义革命理论 指导下取得的革命成果,排除。故选 D。 2. 本题考查的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知识点,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由“这种主义的高涨以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同情和对他们的压迫者及 剥削者的最强烈憎恨为前提”,分析、认知,可以看出这个主义是关注劳动群众的生活的, 民生主义即属于关注劳动群众的生活的,D 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BC 三项均与材料“关 注劳动群众的生活”主旨不符,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D。 ◆ 参考答案
3.本题主要考查三民主义思想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依据题干信息“劳工运动、实业建设、铁路计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社会主 义”涉及到关系百姓生计的方方面面,属于民生思想的内容,故D项符合题干要求。民族主 义指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指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国,AC两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与孙中山的思想不符。故选D。 4.略 5.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早在1905年的三 民主义中,孙中山即已提出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的主张,早于题目中的时间 1924年”,排除A;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制度,先后联合各地方实力派开 展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等,均以失败而告终。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24年”, B项错误,排除;题目中的“孙中山”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D项表述错误,排除;1924年 初,中国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 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C项 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C 6.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一民权主义,旨在考查解读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问题的能力。结合三民主义史实判断选项:“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涤二百 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属于民族主义,排除BD:“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 地价”属于民生主义,排除C:民权主义指的是创立民国,实行民主共和政体,“就算汉人 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体现的正是要推翻君主制政体,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 7.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和欧洲的概念有很大的差别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从理论上解 决了革命政党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符合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故D 正确:ABC不合题意,均排除。故选D 8.本题考查的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知识点,旨在考査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认 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均富之理念”,材料主旨体现出“均贫富”的理念。回忆、 再现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节制资本、平均地权”的主张,最能够体现“均 富”理念,A项符合题意,正确:B项属于民族主义范畴,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提 及的是法治,明显属于无关项,排除;D项提及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明显属于无 关项,排除。故选A
3. 本题主要考查三民主义思想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依据题干信息“劳工运动、实业建设、铁路计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社会主 义”涉及到关系百姓生计的方方面面,属于民生思想的内容,故 D 项符合题干要求。民族主 义指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指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国,AC 两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 项与孙中山的思想不符。故选 D。 4. 略。 5. 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早在 1905 年的三 民主义中,孙中山即已提出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的主张,早于题目中的时间 “1924 年”,排除 A;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制度,先后联合各地方实力派开 展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等,均以失败而告终。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24 年”, B 项错误,排除;题目中的“孙中山”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D 项表述错误,排除;1924 年 初,中国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 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C 项 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 C。 6.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权主义,旨在考查解读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问题的能力。结合三民主义史实判断选项:“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涤二百 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属于民族主义,排除 BD;“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 地价”属于民生主义,排除 C;民权主义指的是创立民国,实行民主共和政体,“就算汉人 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体现的正是要推翻君主制政体,A 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 A。 7.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和欧洲的概念有很大的差别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从理论上解 决了革命政党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符合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故 D 正确;ABC 不合题意,均排除。故选 D。 8. 本题考查的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认 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均富之理念”,材料主旨体现出“均贫富”的理念。回忆、 再现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节制资本、平均地权”的主张,最能够体现“均 富”理念,A 项符合题意,正确;B 项属于民族主义范畴,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C 项提 及的是法治,明显属于无关项, 排除;D 项提及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明显属于无 关项,排除。故选 A
9.本题考査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认识,旨在考査材料分析理解能力。依据材料“因中 国积弱,主权丧失已久,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可知,孙中山强调了 民生主义对民族独立的重要性项,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生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比较,A 项错误: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错误,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成立。故选C 10.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作者认为孙中山的方案是解决民族危机的新方案,故D项正确.其 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D 本题考査三民主义的相关知识。考査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理解,需要掌握三民主义的内容、意义等知识。 11.本题考查三民主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由材料所述民国时期“村政” 改革的内容可知,“村政”改革主要涉及民生建设。A正确:BCD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故选A。 (1)本题考查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阅读材料解决 问题的能力。民族主义从材料一中“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 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的信息来填写:民权主义从材料二中“主张以考试、纠察 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采直接民权之制”并结合所学进行填 (2)本题考查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阅读材料解决问题 的能力。从材料二中“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 并结合所学,从接受传统教育的途径以及后来游历欧美日等受西方思想影响的角度分析作答。 (1)本题主要考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 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注意材料中包含的法治理念。“夫政法者,定国 之本也”。“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我们现在要 集合中外的精华”。概括材料可知梁启超和孙中山法治思想的相同点是,吸取国外法治成果, 制定宪法实行宪政。不同点,梁启超主张“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 更重视建立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采取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 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材料说明孙中山更重视吸 取国外法治成果,制定宪法实行宪政。换句话说从政治价值取向分析,梁启超以法律形式确 立并维护君主立宪,孙中山以法律形式确立并维护民主共和
9. 本题考查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认识,旨在考查材料分析理解能力。依据材料“因中 国积弱,主权丧失已久,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可知,孙中山强调了 民生主义对民族独立的重要性项,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生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比较,A 项错误;B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 项错误,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成立。故选 C。 10.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作者认为孙中山的方案是解决民族危机的新方案,故 D 项正确.其 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 D. 本题考查三民主义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理解,需要掌握三民主义的内容、意义等知识。 11. 本题考查三民主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由材料所述民国时期“村政” 改革的内容可知,“村政”改革主要涉及民生建设。A 正确;BCD 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故选 A。 12. (1)本题考查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阅读材料解决 问题的能力。民族主义从材料一中“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 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的信息来填写;民权主义从材料二中“主张以考试、纠察 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采直接民权之制”并结合所学进行填 写。 (2)本题考查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阅读材料解决问题 的能力。从材料二中“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 并结合所学,从接受传统教育的途径以及后来游历欧美日等受西方思想影响的角度分析作答。 13.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 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注意材料中包含的法治理念。“夫政法者,定国 之本也”。 “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我们现在要 集合中外的精华”。概括材料可知梁启超和孙中山法治思想的相同点是,吸取国外法治成果, 制定宪法实行宪政。不同点,梁启超主张“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 更重视建立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采取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 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材料说明孙中山更重视吸 取国外法治成果,制定宪法实行宪政。换句话说从政治价值取向分析,梁启超以法律形式确 立并维护君主立宪,孙中山以法律形式确立并维护民主共和
(2)本题主要考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 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积极作 用还是非常多的,例如,对于防止独裁专制、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保障民权有着 积极意义。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并未能贯彻实施。一是从制度设计分析,孙中山过分重视五权 之间的协调配合,忽视了他们之间的制约,且把五权归于总统的领导之下:二是从当时的中 国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条件分析,不具备实施分权制衡的条件,即但在近代中国,没 有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梁启 超和孙中山法治主张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评述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 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积极作 用还是非常多的,例如, 对于防止独裁专制、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保障民权有着 积极意义。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并未能贯彻实施。一是从制度设计分析,孙中山过分重视五权 之间的协调配合,忽视了他们之间的制约,且把五权归于总统的领导之下;二是从当时的中 国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条件分析,不具备实施分权制衡的条件,即但在近代中国,没 有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梁启 超和孙中山法治主张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评述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