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类型与全球气候变化 下图为“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时空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1~2题。 1.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思考并判断其表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最可能是() A.某一天气系统B.某一板块范围 C.季风区地理分布D.某种自然资源的分布区 2.与图中甲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A.海陆位置B.洋流C.地形D.信风 答案1.C2.A 商丘位于河南东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介于114°49′E~116°39′E、33°43′N~34°52′N之间。下图 为“商丘地区1971~气温、降水量和日照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3~4题 3.该地区1971~气候() A.趋向于暖湿化B.趋向于冷湿化 C.趋向于暖干化D.趋向于冷干化 4.该地区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农作物是() A.玉米B.水稻 C.甜菜D.甘蔗 答案3.A4.A 下图为“欧洲南部沿42°N纬线部分地区剖面示意图”和“①②两地降水量统计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示②地气候() A.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B.冬暖夏凉,降水均匀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全年高温,干湿分明 6.造成①②两地年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A.洋流B.大气环流C.地形D.纬度位置 案5.A6.C 下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第7题。 7.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 A.高温多雨B.低温少雨 C.温和多雨D.炎热干燥 答案D 地形对局部气候的影响很大。读右图(图中箭头表示气流运动方向),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据此完成第8题 8.下列关于上图说法正确的是() A.E坡的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于F坡 B.气流从A到B的气温变化值等于从B到C的气温变化值 C.E、F两坡的雪线高度相同 D.A地的人类活动比C地的人类活动多
气候类型与全球气候变化 下图为“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时空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 1~2 题。 1.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思考并判断其表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最可能是( ) A.某一天气系统 B.某一板块范围 C.季风区地理分布 D.某种自然资源的分布区 2.与图中甲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 A.海陆位置 B.洋流 C.地形 D.信风 答案 1.C 2.A 商丘位于河南东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介于 114°49′E~116°39′E、33°43′N~34°52′N 之间。下图 为“商丘地区 1971~气温、降水量和日照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 3~4 题。 3.该地区 1971~气候( ) A.趋向于暖湿化 B.趋向于冷湿化 C.趋向于暖干化 D.趋向于冷干化 4.该地区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农作物是( ) A.玉米 B.水稻 C.甜菜 D.甘蔗 答案 3.A 4.A 下图为“欧洲南部沿 42°N 纬线部分地区剖面示意图”和“①②两地降水量统计图”。读图回答 5~6 题。 5.图示②地气候( ) A.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B.冬暖夏凉,降水均匀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全年高温,干湿分明 6.造成①②两地年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 A.洋流 B.大气环流 C.地形 D.纬度位置 答案 5.A 6.C 下图为“某月沿 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第 7 题。 7.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 ) A.高温多雨 B.低温少雨 C.温和多雨 D.炎热干燥 答案 D 地形对局部气候的影响很大。读右图(图中箭头表示气流运动方向),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据此完成第 8 题。 8.下列关于上图说法正确的是( ) A.E 坡的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于 F 坡 B.气流从 A 到 B 的气温变化值等于从 B 到 C 的气温变化值 C.E、F 两坡的雪线高度相同 D.A 地的人类活动比 C 地的人类活动多
答案D 读下面四地“气温和降水资料图”,回答第9题。 9.四地由北往南依次是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④①③D.②①④③ 答案C 下图为“四种气候类型气温降水资料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甲~丁气候类型中,某季节气候特征的成因,相同的是( A.甲、乙B.丙、丁C.乙、丙D.甲、丁 11.图示各气候中,只分布在大陆东岸的是() A.甲B.乙C.丙D.丁 答案10.A11.C 下表为纬度50°附近欧洲和南美洲西部沿海两地气候资料。据此完成第12题。 地点 项目 1月4月7月 10月 气温(℃)13.211.36.3 8.1 降水(mm)161 339 232 3860 气温(℃)4.89.216.1 12.2 11.1 乙 降水(m)1648495 1260 12.甲地冬季气温高于乙地冬季气温,其原因是甲地( A.纬度和海拔更低B.太阳高度更大和白昼更长 C.沿岸暖流影响大D.该纬度地带海洋面积更大 答案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亚欧大陆略图。 材料二亚欧大陆40°N~50°N四地1月和7月气温距平值(该地气温与同纬度平均气温之差)和降水距平值(该地 降水量与同纬度平均降水量之差)。 (1)将材料二中①②③④四地所属气候类型与A、B、C、D四地的气候类型对应: c (2)列表比较D、B两地的气候类型、气候成因及气候特征的差异。 地点气候类型气候成因 气候特征的差异 (3)A、B、C、D四地气候海洋性最强的是 地,简要分析其成因。 答案(1)①③④② 地点 气候类型 气候成因 气候特征的差异 雨热同期,气温年较 D|温带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差较大
答案 D 读下面四地“气温和降水资料图”,回答第 9 题。 9.四地由北往南依次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答案 C 下图为“四种气候类型气温降水资料图”。读图完成 10~11 题。 10.甲~丁气候类型中,某季节气候特征的成因,相同的是( ) A.甲、乙 B.丙、丁 C.乙、丙 D.甲、丁 11.图示各气候中,只分布在大陆东岸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10.A 11.C 下表为纬度 50°附近欧洲和南美洲西部沿海两地气候资料。据此完成第 12 题。 地点 项目 1 月 4 月 7 月 10 月 全年 甲 气温(℃) 13.2 11.3 6.3 8.1 10.2 降水(mm) 161 339 509 232 3 860 乙 气温(℃) 4.8 9.2 16.1 12.2 11.1 降水(mm) 164 84 95 140 1 260 12.甲地冬季气温高于乙地冬季气温,其原因是甲地( ) A.纬度和海拔更低 B.太阳高度更大和白昼更长 C.沿岸暖流影响大 D.该纬度地带海洋面积更大 答案 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欧大陆略图。 材料二 亚欧大陆 40°N~50°N 四地 1 月和 7 月气温距平值(该地气温与同纬度平均气温之差)和降水距平值(该地 降水量与同纬度平均降水量之差)。 (1)将材料二中①②③④四地所属气候类型与 A、B、C、D 四地的气候类型对应: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列表比较 D、B 两地的气候类型、气候成因及气候特征的差异。 地点 气候类型 气候成因 气候特征的差异 D B (3)A、B、C、D 四地气候海洋性最强的是________地,简要分析其成因。 答案 (1)① ③ ④ ② (2) 地点 气候类型 气候成因 气候特征的差异 D 温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雨热同期,气温年较 差较大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雨热不同期,气温年 地中海气候 西风带的交替控制 较差较小 (3)A常年受来自大西洋暖湿西风的影响:西部海域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且暖流的势力较强,増温増湿作用明显; 海岸线曲折,陆地轮廓破碎,加深了海洋对陆地气候的影响 14.读甲、乙两国简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请指出图中甲国阴影部分的气候类型并解释其成因 (2)乙国冬季西部沿海降水多,夏季东部沿海降水多,请解释其原因。 (3)请指出当乙国盛行西北风时,甲国北部的盛行风向,并解释其成因。 (4)全球变暖会对上述两国国土产生什么影响?遏制全球变暖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处于大分水岭的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暖流增温增湿。 (2)乙国冬季西北风经过日本海增温增湿,受地形抬升,西部沿海降水多:夏季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受地形抬升, 东部沿海降水多。 (3)西北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北半球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 (4)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植树种草,提髙植被覆盖率;提高能源利用技 术和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加强国际合作
B 地中海气候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 西风带的交替控制 雨热不同期,气温年 较差较小 (3)A 常年受来自大西洋暖湿西风的影响;西部海域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且暖流的势力较强,增温增湿作用明显; 海岸线曲折,陆地轮廓破碎,加深了海洋对陆地气候的影响。 14.读甲、乙两国简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请指出图中甲国阴影部分的气候类型并解释其成因。 (2)乙国冬季西部沿海降水多,夏季东部沿海降水多,请解释其原因。 (3)请指出当乙国盛行西北风时,甲国北部的盛行风向,并解释其成因。 (4)全球变暖会对上述两国国土产生什么影响?遏制全球变暖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处于大分水岭的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暖流增温增湿。 (2)乙国冬季西北风经过日本海增温增湿,受地形抬升,西部沿海降水多;夏季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受地形抬升, 东部沿海降水多。 (3)西北风。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北半球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 (4)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能源利用技 术和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加强国际合作